在中國應該如何設計汽車
昨天被一大堆車主在網上吐槽了一整天,基本上全是說主機廠如何如何不了解用戶心理體驗和真實需求,總是把不重要的當重點,總結:極酷的外飾是最好的用戶體驗,能裝逼的內飾是最好的用戶體驗,能用來吹牛逼的細節是最好的用戶體驗。原易車網主編現58同城CMO王洪浩說現在用戶最需要他們的產品有故事性有講點,而主機廠往往只提供給用戶基礎需求的產品(尺寸,空間,動力,他們是真的不太care這些細節只要相差得不太遠,比如多50匹馬力和自動擋選配他們會選自動擋。),而戶現在更需要滿足的是心理需求。最後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北大不如胸大-。求大家對如何做中國設計的看法與觀點。
因為特別喜歡汽車,然後現在又做跟汽車性能評價相關的工作,所以總結一下,自己對於中國消費者好的汽車的認識。(圖片全部來自汽車之家)
話分兩頭,先談靜態感知(外觀,內飾,造型,配置),再談動態體驗(駕駛性,操控性,舒適性,NVH)
靜態感知
造型上,一個不會錯的選擇,SUV學習大眾途觀或者路虎,轎車學大眾。(君不見上汽模仿多到位),豪華感營造方面多看看別克全系,寶沃BX
直瀑格柵,這種莊重肅靜,就是高檔感,鍍鉻,bilinbilin就是上檔(嚴重批評本田鍍鉻黨,覺得20萬的消費者跟買凌派是一路人,大齙牙雅閣換代銷量馬上漲了)
日行燈別省成本,別克英朗幾萬塊的車,黃昏開著日行燈,遠著看,真不比賓士的E級的燈差,這一點PSA永遠學不來,只有頂配給你上全LED,其他配置全是碗燈,噁心是低配加裝不了高配燈,因為前保不一樣,唉,真心想哭。
上汽的設計師肯定是大眾粉,國內眾多大眾粉中最能get到大眾設計精華的設計。這就是國內消費者喜歡的大氣,上檔次,很端正的好媳婦兒。led絕對自主表率,全是led條狀行車燈,亮度造型,絕對不是槽點。
本田小改款後,老實了很多,各種鍍鉻經得起推敲了,其實對比很明顯,大家喜歡鍍鉻,但是喜歡恰到好處的鍍鉻,而不是一口大金牙,就像拆遷款剛到賬一樣。消費者口味明顯跟收入是有關係的,就像凌派,雅閣消費群體真的不一樣。凌派更狠,完全給不懂車人買的,豪氣(土氣),空間巨大(后座巨小)
內飾:張揚絕對沒問題呢,前提是體現設計感,psa天馬行空浪漫設計被國內消費者吐槽的不行,內飾還是說漂亮的多。多麼的說明咱同胞們悶騷的多啊(阿特茲換了內飾,銷量翻倍),別捨不得花錢請內飾設計師,內飾才是天天自己能看的。阿特茲的內飾,換完之後,總算跟得上拉風的外形了,不然就是兒子外表,爹內心。4008是我認為內飾比外觀更出彩的一台車,充滿立體感,就像峭壁一樣。中控下面那條反C型的立體框框,真是美醉了。(快擦一下 口水 -————————
順便放一個反例
中間出風口蜜汁位置,直接吹肚子
配置;
千萬別把消費者當傻子,即使消費者是傻子,這麼多汽車媒體老師也不是,配置一公布,媒體老師早就給你扒光成本,精細計算了。市場部那點小九九能逃得過浸淫汽車市場多年媒體老師法眼?這裡我只想說一台車,本田新思域1.5T,我對於四個配置我都心甘情願,安全系統全繫到位,液晶儀錶,中控大屏全繫到位,全系至少有透鏡大燈。多站著裝逼的立場想想,別拿到人家痛處的配置,痛處不是有沒有隔音棉,液壓撐桿(現在還有老師死盯這個玩意兒不放,跟當年不全尺寸備胎不厚道斯基一樣),而是有沒有高級燈和大屏幕。高科技配置,各種ADAS,行車便利性配置,按需增加,我覺得1.5t思域,每一版定價都讓我很為難,都覺得值得買。
動態體驗
動力總成:駕駛性學習豐田,一台重如漢蘭達的車,開起來都極其輕巧。(這一點德系BX7學的很到位),因為benchmark做過寶馬,豐田,福特,別克,馬自達,總的來說,漢蘭達是一台外觀看起來極其龐大笨重,開起來卻極為輕巧的車,與外觀的反差特別大,動力對於這種重量來說,夠用,但是它總是非常積極去降擋,再油門沒用到70%以上的情況下,給消費者一種動力澎湃的感覺,70%以上就沒有然後了,大多數其實就用前面50%的行程。馬自達呢,小油門很情願去升檔,總是在啪啪啪的連續爬檔,加上鎖止很快,所以有種黑車司機開手動擋的感覺,省油輕快動力直接,到了中等油門就很願意去拉轉速晚升檔,shift pattern感覺特別好。寶馬馬自達豐田三個車都是降擋優勢非常明顯,升檔平順性並不突出。我感覺國內消費者喜歡輕巧的駕馭感受,比較類似豐田,油門踏板方向反饋感,感覺像騎著一隻小馬駒,一切自在掌握之中,然後方向盤也輕柔,大家上班這麼累堵車又多的大環境下,這種輕輕巧巧的開起來舒服。pedal map的定義,我自己感覺,以能不能控制「防插車」為依據,堵車跟車的情況下,發現旁邊有車想插入,你想防守,如果pedal map太肉,等你車子開始加速已經被插了,你肯定抱怨車子動力差,如果peda map太靈敏,一腳下去,車子沖向前,非得加一腳剎車才能挺得住,這樣的油門好像又過於靈敏。
底盤操控性:學習福特,即使國內賣的車,懸架都軟到骨子裡,變個線都跟醉酒一樣,但是還有大把消費者說操控福特強(福特做到了,客觀上很舒服,主觀上很操控)。寶馬肯定是標杆,但是成本太高了,說操控的沒幾個知道啥是操控,福克斯高速動態響應,也是沒誰了,老款的1.6 mt 福克斯,彈簧軟的也是可以,側傾過於誇張,車輛蛇形繞樁的運動軌跡與駕駛員的空間運動軌跡南轅北轍,巨大的相位差讓人在激烈轉向中摸不到頭腦,之前諾諾說被科魯茲秒殺的操控性,現在完全相信。福特為啥,給消費者一種很強的操控感,我覺得跟良好的方向盤反饋是有很大關係的,福特系的轉向,總是給人一種特別願意轉向的感覺,感覺有種被牽著轉向的感覺,特別主動,彎道掉頭,低速U型彎老輕巧了,感覺特別靈性的感覺。
長軸短軸:先提醒鍵盤車神別逼逼非短軸不買,到時候買車還是買長軸,能上長軸就長軸,最好兩個都有,看看17款3系2.0,標準軸距竟然只有一款了,~~o(&>_&<)o ~~,給賓士點個贊,連E級都給了長軸標軸兩個尺寸,奧迪最噁心,A4這個級別只有長軸可選,成本省的可以。賓士超過AUDI指日可待。提醒各位觀望的捷豹XE要買趕緊買,否則明年只有XEL賣了,標軸肯定不是今年這個價了。以上可見,B級以上,國內沒空間就混個屁(我自己開一個4.6米長,軸距2.7米的B級車,一個快要在國內滾蛋的牌子,鈴木)
濾震過坎舒適性感覺:學歐系車,法系和德系車在高速的平穩性,真的並不是簡單一個加重的轉向感覺。BX7過一個小小井蓋都做出,「咕咚,咕咚」高檔感。整個底盤給人主觀感受上剛性高,給人一種很「整」的感覺,濾震靠得是底盤而不是地毯,這裡嚴重批評豐田皇冠,底盤實在有點low,全靠厚厚的地毯來吸收腳下的震感,我裝在導軌的上的感測器,同一條路上兩台車同樣速度採集的加速度信號毛刺確實高。
車門鉸鏈阻力做的重重的,密封條別捨不得,關門又重又有「噗嗤」的密閉感,引擎蓋鋼板多厚個0.2mm
基本上,這樣做,這台車應該都適合國內群體了(至少我認為),大家補充啊,我繼續更新
試駕了一下BX7,我覺得這個車國內一月能賣5000台是不無道理的,很多主機廠應該學習一下,順便,求上海地區,租車深度體驗BX7,有的車主,請報價給我
極酷的外飾是最好的用戶體驗,能裝逼的內飾是最好的用戶體驗,能用來吹牛逼的細節是最好的用戶體驗。
滿足這些的死掉的車型不計其數,俄羅斯套娃一套三十年照樣高利潤分錢的比比皆是。
我相信每一輛車的發展都不會是拍腦袋的結果,只在於思考的深度,每年主機廠花費以億為單位的資金來進行市場調研,並形成未來車型的關鍵詞,指導新的整車設計。在開發中,設計師也要進行大量的benchmark,並陳述要和不要這個細節的理由。沒有一個企業會把總體投資在數十億人民幣規模的車型當作兒戲的。
而網上某些人覺得很不好,可能有如下的原因:
1、他們不是車型細分市場的受眾,叫的響的並不一定是車型針對的購買者群體;
2、你所需的個性化要求與批量化生產與平台繼承性開發所需的成本控制要求不兼容;3、對於你想要的關鍵詞屬於多元化需求,出於成本考慮只能以最大公約數來進行平衡;4、也是很重要的一點:車型的外觀設計往往在車型確定的早期來設定,因為外觀設定直接關係到整車內部空間和布置,這些東西都是需要早起鎖定的,而車型最終投放市場,是在36個月以後。也就是說,對於一款新車型來說,85%以上的外觀構架事實上你看到的是3年前設計師對於當下流行文化趨勢的預測。當然我們可以進行一些小的更改,但是一般也就剩下一些小的變動了。當然,隨著互聯網+/工業化4.0的推進,我們希望能夠壓縮整車的開發周期和提供個性化定製的服務,從而能夠將客戶與設計最終實現無縫的結合。在中國應該如何設計汽車
這是原題,但我總覺得少點什麼
應該改成這樣:在中國應該怎樣設計汽車,才能( )
括弧裡面現在是什麼呢?不知道
在中國應該怎樣設計汽車,才能(不在xx之家的評論區被口誅筆伐)
在中國應該怎樣設計汽車,才能(實現哈弗H6那樣月銷七萬量的神話)在中國應該怎樣設計汽車,才能(讓一家企業受人尊重)可能性真的太多了
所以,路總的括弧里到底是什麼呢?
————————————12月15日更新
這麼多天居然還沒有大V回帖,還是有些意外的——或許本意就是大V們想要圍觀下消費者的真實想法吧。然而底下的回答已經快變成貼吧甚至XX 之家評論區了,不忍直視了……對我自己來說,做設計,是為了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嚮往的未來。
中國是一個開放的市場,所以與其說在中國怎麼做設計,私以為只是意味著「在中國企業怎麼做設計」,因為任何一個企業,賓士也好,奔騰也好,奧迪也好,奧拓也好,面對的都是同樣的中國市場。
我只說我看到的和我感受到的,絕對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
十一假期回家,我媽忽然問我哈弗H6怎麼樣,我問她怎麼想起問這個了,顧左右而言他半天之後,她才說想換車,覺得這個不錯。天了嚕,五年前買車的時候國產車壓根就不看的啊,寧可買小車也必須要合資品牌的我老媽,聽別人說自家SUV太大不好停車還沾沾自喜的我老媽,居然想換輛H6……這件事過去兩個月之後,H6以月銷七萬的成績再一次刷新了我的三觀。
然後再說設計,現在自主品牌當中設計擔當數哪家?恐怕廣汽算得上很多人心中的No.1了。前幾天看了篇張總的訪談,貌似提到廣汽現階段只要新穎,與眾不同,家族化不是重點。這一點在產品上確實也有提現,廣汽的車從來沒人說抄誰的真是不容易的,而且市場反應也不錯。
再說說上汽,不論是榮威,MG還是寶駿,設計上都有些自己的特點。新一代的榮威雖然我覺得外觀一眼看過去滿滿的大眾風,但有同事說這就基本保證設計上能滿足中國人的審美了……
這三段故事說明什麼呢?
我覺得第一段告訴我,設計好不好不重要,把量做上去,讓路上跑的全是這車,哪怕只是從一縣一市一省開始,只要見得多了,大家就會認為,這車肯定不錯,不然為什麼別人都買呢?而且量大到一定程度之後,燒機油燒變速器斷軸都不會阻擋賺錢的步伐
第二段,「設計好」也挺重要,畢竟中國講究個性和品質的消費者越來越多了,買一輛大家都說設計好的車,至少說明自己的審美還是能站在鄙視鏈頂端的
第三段,有合資的底子,有故事,有品質,價格也過得去的,除了上汽,還有寶沃
再精鍊總結一下,不抄襲是不被罵的底線,但與銷量無關;人民大眾是不會錯的;軟文公關是必須的。
一輛設計還過得去的車,稍微包裝一下就能具備一段時間的話題性,但是真正的話題還是每月銷售數據,不然就跟博瑞一樣,很快淹沒在更多的公關文章當中了最後舉個反例,估計也算是能寫進教科書的反例
QOROS
為什麼說是反例呢?因為這是過去幾年最具爭議的品牌。「自主品牌」中銀河戰艦級別的團隊,上乘的品質,慘不忍睹的銷量。
跟何老聊過一次,問他老人家為什麼觀致會設計成現在這個樣子。他說這是市場調研的結論——確實,說觀致不好看的還真沒見過太多,然而這又如何?
返回頭來說在中國企業怎麼做設計?我覺得標杆人物只有一位,就是彼得希瑞爾。因為但凡不知道該怎麼做設計,多多少少都因為缺乏真正懂設計的上層。而彼得希瑞爾能從設計師到總監再到總裁,說明他本人並不把設計單純當設計做。當他把設計做到足以影響決策甚至能夠影響企業發展的時候,嗯總裁就是他了。
對我自己來說,做設計,是為了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嚮往的未來。網上噴子的需求我是不關注的。設計師要做的是把自己看到的平行世界呈現給決策者,並向他描述自己嚮往的未來是多麼美好。如果決策者不肯選,或者市場不買賬,對於「這個」企業或者這個時代的市場來說,這或許不是個合格的設計師;但我仍然認為,設計師沒那麼偉大,至少我只是一個希望創造自己喜歡的未來的人
說了一堆廢話,誠惶誠恐。路總是前輩,希望不要跟我一般見識我覺得設計汽車不如減少汽車小毛病要緊,影響口碑。看一下那個買車後悔的答案里,高票基本都是國產車的小毛病,容易導致以後更不支持國產車。當然,要是你想靠外表掙傻子的錢,那還是越奢侈越酷炫好,上來就led燈泡,內飾外飾看起來豪華,材料做工盡量省錢,設計向歐美靠攏。小車盡量小,看起來像賽車,線條感和動感。大車盡量大,看起來霸道牛逼
!饒了主機廠吧,主機廠單車利潤真心不高!!主機廠傻嗎??主機廠比誰都想多賣車。
每個車設計之前,都經過市場調研,都不是領導拍腦袋想出來的。市場定位,目標消費人群,預計價格,大眾對外形審美趨勢…都是專業人士做出來的,有報告,有文件…有一套嚴謹的流程,前期投入成本也很高,目的就是為了多賣車。(這就是說,你的需求,假設是電動天窗,我一開始考慮過要加的,可想想成本更重要,被PS掉了)
轎車是乘用車,一個車型一定型,用發動機變速箱配置一敲定、內外飾模具一開,就幾萬輛的生產,最多給你整個高低配置。不像客車用訂單式生產,你要一台,也可以給你做。
訂單式生產什麼意思呢?就是各種配置你自己選(也不能亂來,有約束)。發動機,要玉柴發動機給你裝玉柴的,要濰柴給你裝濰柴的。其他配置也是,你要什麼給你什麼,發動機、變速箱、後橋、座椅、地板革、安全錘、玻璃…要什麼型號,給你裝什麼型號。就像,你去飯店點個魚香肉絲,用什麼肉和配菜自己選,飯店給你炒。不吃蘿蔔,給你把蘿蔔挑出來;相加豆芽,給你加進去…
這樣呢,你要一輛車,很個性,很另類。而結果呢,技術要重新給你算動力性經濟性、新建物料號、出圖紙;採購要去尋緣物料簽採購協議,零部件廠家也要給你折騰(開模很貴的),物流倉庫成本也增加;試驗部門,對整車還要重新做可靠性試驗;服務資料部門,還得給你做認證,發布配置,不然你上不了牌照;生產不能統一卡具和模具,自動化也用不上了,全靠人工焊接打螺絲…這就是為什麼即使作為中國客車老大的車間生產也還是「手工作坊」的原因。總結一下,客車的訂單式生產,可以更高程度的滿足車主的需求,可各種成本都指數增加,實現自動化生產難度極大,最終的成本還得落在消費者身上(要說主機廠單車利潤嗎,看下圖)。現在客車主機廠也在轉型,訂單式生產玩起來太累,就一個物料號電腦資料維護費用是一年5000左右,更別說其他的了。
先不說一輛車能不能批量生產來滿足更廣大群眾的買車需求;先談價格,一輛普通轎車賣到跑車的價格,你願意買嗎?? 勞斯萊斯是定製的,對吧。抱怨就抱怨吧,一份價錢一分貨,不想買10萬的哈佛H6,後面還有Q5,Q7,真不行還有X5
不能說吐槽的完全沒有道理。
這個問題反應的是廠家花大價錢做的市場調研,與真正的市場需求之間有多大差別。
廠家定義的產品外觀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深思熟慮的(不排除一些領導拍腦袋的奇葩)
但是最後出來的車,被認為好看的是少數,被認為還行是有一大半,還有不少車型被大多數人認為丑,這些丑的車型除了領導拍腦袋的奇葩,也有按照流程一步步設計改造出來的。
內飾也是這樣,最近兩年自主車好多了,前幾年有些品牌的審美都不忍看。
一些車型對自己的品牌定位認識不清,對競爭對手和自己的對比認識不清。
月銷量個位數。這些車也是投入xx億開發的,也是走過流程的。
當然廠家被現實打臉後也會迅速調整,艾瑞澤7定位高了被打臉,艾瑞澤5就賣得不錯。
我個人一直比較欣賞寶駿對市場的理解,它做的幾款車型都挺成功。其實目標用戶市場需求多少年就在哪。寶駿成功了,一大堆跟風車就來了。在汽車設計的最初階段,首先決定這款車的類型和細分市場,主要分析市場領域中那些存在空白,什麼時候投放什麼樣的車型到什麼樣的市場,即確定市場策略,這是預研。產品策略和規劃決定了該主機廠的以後的表現,這是至關重要的,深有體會。有些公司,總是慢市場半拍,看到什麼車型買的好了,就趕緊「規劃」該車型,結果往往是失敗的多。我就見過某公司從SUV大熱之前就開始規劃SUV車型,幾經周轉,到現在還沒開始設計。其實,產品策略和預研一直是不能停止的。如下圖下圖是來自《H-point 2nd》的研發流程。汽車設計始於顧客,終於顧客。市場調研,我也參與過幾次市場調研,最大的問題就是問卷的設計上,無法真正聆聽到客戶的聲音,比如問:你希望你購買的車型增加ESC、渦輪增加balabala嗎,被調研的用戶的答案永遠是YES,因為這時候並不涉及到讓客戶掏錢。真正買車的時候又是另一回事了。所以,設計好正確的問題很重要。汽車主機廠的一些市場人員,有時候出於責任規避或者其他原因,太過依賴於市場調研,但有時候客戶也不知道他們想要什麼,就像iphone7出來以後,很少人再買iphone6了。另外,客戶買車還有一些心理的需求,很難挖掘出來。很奇怪,有些人從來不去越野但卻買了越野車,有些人買了皮卡,貨箱里卻從不拉東西。日本人最初在開拓美國市場的時候,對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研究的非常透徹,為了設計一個行李艙,就在超市門口觀察了一個月,看他們買什麼東西。汽車設計,從來都不是簡單的事情。大眾和通用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也是最了解中國的消費者的,所以,他們的車型買的很好。豐田的卡羅拉又何以成為全球最暢銷車?除了可靠性、性價比方面的原因,那就是滿足了幾乎每個市場的顧客需求。日本之外,豐田在大約27個國家和地區有53家工廠,在北美、歐洲和亞洲的研發中心,保證了可以根據當地法規和客戶需求對基本車型進行局部的屬地化改進,這是很重要的。
。。。做一輛古思特,刪掉所有沒用的豪華裝備,發動機換成2.0T只保留座椅空調杯架,然後只賣25萬。
一定是SUV車型,
雇義大利的設計師,
底盤直接拿去法國調教,機械品質怎麼也得跟德國沾點邊,發動機要有跑車血統,變速箱不用雙離合,排量2.0起,百公里加速6秒,油耗必須5升以內。後排腿部空間最小也得600mm,
什麼天窗,ESP,後獨立懸掛,無鑰匙啟動,中控大屏,胎壓監測能給他安上的全給他安上,車門能放5瓶水,中控得6瓶才及格。後排加個空調出風口,4個USB充電口並列排著,內飾鍍鉻的,特閃亮那種,關車門,都得是那種德國防彈車的厚重感。手能摸到的地方全用搪塑,中控台中間再鑲個石英錶,機芯就用瑞士的,光看著就覺得值幾萬。軸距必須2800mm起甭管用得上用不上鋁合金輪轂來個21寸的。方向盤、座椅再包上皮革,喇叭用BOSE,一開機自動升起來。就是彰顯檔次感!輪胎米其林,備胎全尺寸,
方向盤那就得前後上下四向調節,最好還能左右動。氣囊直接放16個,座椅也要電動八向,要是不能通風加熱,你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說這是汽車。你說這樣的車,一輛你得賣多少錢?
我覺得怎麼著也得20萬吧。20萬那是4輛!5萬人民幣起,你還別嫌便宜,還給你免購置稅。你得研究購物心裡。願意在網上瞎比比的人,根本不管這車你是開還是推。反正他也不買。什麼叫鍵盤消費者?我就是買什麼東西,都買價格便宜料又足!你隔音棉要是薄一點,都得罵你不厚道。所以我們做汽車的口號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賤。先把 PPT 做好看。
我覺得廣大消費者的購車心理無非就是從外觀,性能和配置這幾個方面。咱們不說把所有的發揮到極致,僅從一個方面能有突出的特點那也是極好的。就單單說說外觀這一個方面吧。如今國產自主品牌的外觀真的缺少特點,不是仿照就是抄襲。北汽E模仿賓士B,比亞迪F3和花冠,陸風vs陸虎,哈弗對陣普拉多,眾泰單挑保時捷!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走在大街上的我是蒙B的。我們其實不缺少設計的靈感,而是缺少一種敢於繼續探索的精神。日本車也抄,但是人家抄明白了並且將其化為己有。更甚至他在抄襲的基礎之上讓我們忘記了被抄襲的對象。這也算是一種成功。國產車起步晚,抄襲我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全盤皆抄還是要擔負法律的裁決。還是要設計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無論是從結構上還是材料上,總而言之就是加大投資,但是很多廠子不想浪費金錢在這種方面上。所以抄襲才成了不二法門。。。現如今的手機市場已經可以媲美蘋果三星,如果大夥多一些支持和理解,車場多一份努力和投資,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創造出屬於中國汽車界的龍頭老大!
哪有各位想的那麼仔細周到呀,
基本過程如下:
1. 拉個對標車來,
2. 找幾個傻逼一樣的領導上去開一開就叫駕評了,我操
這叫駕評?
這幾個傻逼領導是駕評工程師?
三擋起步抖叫駕評意見?
3. 造型
基本由{wan quan}大領導喜好決定,他要是個奇葩就完了。
市面上長的丑的車90%,都是大領導拍的板,可見領導個人要是個土鱉該有多坑?
PS:我本想說造型100%由大領導拍板,但為了表示不走極端打個九折,
您要是拿90%的量化數據來跟我較真,我表示沒轍。
4. 至於大方向上的,動總/底盤評分,大項目上會找調校公司測評,細節上就傻逼了,一幫不專業的人指揮著一幫半吊子幹活,
結:以上僅針對個別小廠,很多自主品牌的明日之星(你懂的)的商品設計能力還是很棒的!國內主機廠,我要說絕大部分(基本上都是)由大BOSS拍腦袋決定的,你們信嗎?
什麼戰略規劃,什麼benchmark,什麼市場調研,都TM扯淡!所以,賣的好不好全看大BOSS眼光準不準!你說得對,我立馬去改
外形要大,長,寬,造型要簡潔中庸,拒絕任何個性化的東西。避震要軟,各種配置越齊全越好。
自己當汽車公司老總 怎麼設計都行。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作為設計者不應該是迎合客戶需求,設計師要有自己獨特的設計理念和元素,跟服裝設計差不多,總有追隨你風格的粉,抄襲就另當別論了,和設計挨不上邊
國外二十年前的平台+十年前的發動機+中控超大屏+真皮+軟內飾+bilinbilin的鍍鉻件+不醜的殼子,賣哭他們
勵志篇~
這個市場需要細分,你看什麼人購車,不過目前國產主要農村包圍城市,你指望知乎精英們大量買國產車,目前有點不現實。
三四線城市底層收入者,買車第一步看的數據是長 高 寬,在百度知道答題有體現。前幾天朋友想買寶馬五系,讓我給幫忙看看,和賓士同級別的車,第一步讓我把兩個車的,長 高 寬 和輪胎的數據報出來,後來看看大致差不多,問我賓士開著有身份還是寶馬有身份,我說還是賓士有身份,其實我也不懂,就是自己感覺,說賓士品牌不錯,大致看了一下內飾,發動機等等各種配置沒看,直接提車了。我不懂車,我的是普拉多,為何買普拉多因為夠大,這是主要理由,哈哈,我們這些都是沒有文化人,平時對車不是特別愛好,所以你設計車定位要準確,看消費者是什麼人。
別聽知乎大神說情懷,觀致有情懷,怎麼銷量不行。匿了,沒文化丟人推薦閱讀:
※美系/日系/歐系的「改裝車」都各自有什麼特點?有哪些代表性的改裝案例?
※有什麼關於汽車 LOGO 的冷知識?
※中國的汽車文化將何去何從?
※風冷保時捷的魅力在哪?
※凱迪拉克二戰時期幫美國陸軍造過坦克?是什麼歷史原因?
TAG:設計 | 汽車 | 社會現象 | 生活、藝術、文化與活動 | 汽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