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在宋元時期地位如何?
從文化,經濟和教育方面考量?(可與當時南方地區其他道、路進行比較)
地位可謂超卓。
江西在宋元時期的地位遠遠強於如今的尷尬。
其實在任何歷史時期,交通都是發展的必要條件。
如今的江西,在地理位置上頗為受限,但在科技落後的古代,卻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1.陸運。
古時,沒有鐵路,很多高山難以逾越。湖南南部的郴州與廣東之間就有太多山脈,而江西南部卻是平原。是以,宋元時期廣東的商人、士庶北上必然選擇江西。(答者註:此處巨大錯誤,江西南部也有山脈,只有北部是平坦的,但這就夠了,因為我們湖南北部也有山,四面環山)同時,在宋代繁榮發展的福建正好位於江西之南,北上也是必經江西!如此一來,福建、廣東兩省的交通運輸,基本上都要通過江西一地,才能安然北上,江西作為交通要塞,哪有不繁榮的道理?
2.漕運。
那時的彭蠡之濱,如今的鄱陽湖畔……湖南的洞庭和江西的鄱陽給予了這兩個地域強大生命力。這兩大湖泊加上長江流域的水資源孕育著湖湘文化和贛文化,但橫向對比的話,湖南在唐代之後、清代之前都完全不能江西相提並論。作為湖南人,這一點我還是要承認的。更何況,現在的湖南人其實大部分都是江西人……3.南昌強大實力。對,就是那個被稱為;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橫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的南昌。宋代時期的南昌府可遠比現在南昌市強盛,絕對稱得上南極粵閩,北拱朝綱!高票答案已經說的很詳細了,我就補充幾點吧。
江西贛州在宋朝是十大城市之一,贛州這個名字也是在宋朝時改了幾次之後徹底定下來了。1153年(紹興二十三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稱為贛),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複名為龍南。
宋朝是江西歷史上最為巔峰的時期,王安石、黃庭堅、文天祥那一票人也都是宋朝的。
現在於都一下雨路面上到處是積水,不像贛州,據說還是用的宋朝時的排水系統。╭(╯ε╰)╮不過現在贛州在全國城市中別說前十,能不能擠進前三十我看都懸。雖然宋朝被蒙元所滅,文天祥的抗元義軍也被民族團結了。但是南宋對江南的經營也為蒙元九十年而亡打下了良好基礎。
元朝那些四等人啊、殺人賠驢價啊、幾家合用一把菜刀啊,伯顏要殺光張王劉李趙5姓漢人這些破壞民族團結的東西就不贅述了。
元朝初年,政府曾也屢次命令地主減租,以後這種禁令也廢除了。延祐二年(1315 年),又下令在兩淮、江南「核實田畝」,但地主買通官府, 隱匿田產,而官吏又欲藉此以「多括為功」,結果把兩淮地區由農民耕作的沙鹼土地,也作熟地充數。「苛急煩擾」,民不堪命,就在此時,激起了江西等地農民反對括田增租的鬥爭。南方當時已經是中國經濟的重心,南方包括江淮在朱元璋手中、元軍已經沒了糧餉的來源,尤其當時明軍已經擁有火器和大量的騎兵,本來北方對南方最有利的騎兵優勢也不復存在了。加上民族矛盾,元朝之滅在所難免。
元末也是相當慘烈,除了老朱牢牢控制的江南其他地方基本十室九空,老朱在鄱陽湖與陳友諒大戰取得上風后就不斷攻掠陳友諒的地盤。如上面所說,北方沒有糧餉來源敗局已定,估計無論是陳友諒還是朱元璋誰勝了都能一統天下了。到了1347年,江西人口達1452萬佔全國五分之一。宋明時期,江西成了華夏文明的搖籃,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之一。這一時期,江西省無論是人口總數、糧食產量,還是在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都名列全國前三名之內,留下了一系列值得驕傲的記錄:
●江西共有進士10506人,全國為98689人,佔10.7%。其中宋代有5145人,列全國第二;明代有3114人,列全國第三。●江西有狀元40人,全國為494人,佔8.09%。宋明兩代30人,僅次於浙江。
●唐代書院興起於江西。宋元明三代江西的書數量均列為全國第一,佔全國的20~30%。兩宋時全國共有書院515所,江西就有170所,排第一;名列第二的浙江只有86所。●江西在人物數排名(朱君毅編)中,北宋為第9名;南宋為第3名;明代為第3名。●唐代至清代,江西人任宰相者28位,副宰相62位。《二十四史》中立傳者江西有500餘人。●宋朝江西三大書院(鵝湖書院、白鹿洞書院、白鷺洲書院)著稱於世。白鷺洲書院曾經一屆科考(1256年),出了一名狀元(文天祥),40名進士。一座書院的進士數超過全國的九分之一,聲震朝野。●撫州的南豐縣,在曾鞏的帶領和教育下,其家族十年間出了進士10人。●據《中國歷代藏書家辭典》統計,宋代全國410餘名藏書家中,江西有89名,約佔到五分之一,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有8家是沿襲數代的藏書世家,位居全國第一。弄得比較亂,繼續扣點字吧,反正無聊。
1644年,滿清入關佔領北京後清軍一路南下。到了1646年南明小朝庭撤入福建,如高票答案所說,江西是交通要塞,此時也成了保護南明的外圍屏障和軍事要塞。抗了清軍一年半後最終以清軍破城血洗贛州結束。青年婦女不願受辱或自縊或投塘,也有全家自殺的。看到這裡估計就能理解江陰婦女的那句「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時任兵部尚書的楊廷麟力戰殉國,直到康熙初年在贛州城外章江旁邊修了一座楊廷麟墓,於文革時被毀,至今已淪為荒地,無人問津,直到有漢服同袍前去尋問。。。。。。。。至今贛州還有一條楊公路。關於高票答案說的現在湖南人大多也是江西人,由於四川人基本被民族團結了,只剩50萬,不及江西一個縣。清廷下令以湖廣之民填四川,又以江西之民填湖廣。
後面太平天國起義,江西又成了太平軍與湘軍反覆爭奪之地,死者不計其數。人口幾十年都沒恢復過來,再後來,江西就成今天這逼樣了。宋元時期的江西,在經濟文化上的地位可能是坐三望二的存在。隋唐至明清,江浙的地位可能就是現今的清華北大,不是你第一就是我第一,再接下來的位置江西就很有競爭力了。曾經在哪裡看到過一份科舉取士的名單,江浙兩省無論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霸主級別的存在,再接下來我記得就是江西省了。因為聯想到現在江西的境況,當時頗有些意外。
h就文學方面,或者政治方面,我能想起來的。
宋朝: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晏殊、晏幾道、黃庭堅、朱熹、陸九淵、楊萬里、姜夔、文天祥、謝枋得、汪藻、陸九齡。
元朝:虞集、揭傒斯、周德清。這些文學家哪個不是個頂個,哪個不是響噹噹的大人物!其中3個唐宋八大家,北宋時期歐陽修為文壇盟主,蘇軾的老師,王安石既是文學八大家之一也是朝廷宰相,主持了變法。晏殊父子的婉約詞佔了婉約派半壁江山,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詩詞書畫皆精,朱熹開創了理學,文天祥南宋宰相,至今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同時期,當然別的地方也十分了不得,尤其是兩宋的四川,就有蘇舜欽、蘇洵、蘇軾、蘇轍、魏了翁等等吧。
唐宋八大家:韓柳三蘇曾毆王,其中河南1(韓愈是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原文寫成河北了,在此改正。),山西1,四川江西各3人。而河南的韓愈和山西的柳宗元均為唐代。其餘六人全在兩宋。可見當時的四川和江西的文化之昌盛!不僅如此,王安石一干人還是當朝重臣,位極人臣,江西狀元和宰相輩出。在政治上的地位遠高於四川文人。
在宋元時期,特別是兩宋,實際上最繁盛的主要有兩個地方,一個是江南,一個是四川盆地。而江西當時是屬於江南行政區的。而最為繁盛的,或者人才爆髮式湧現的,非江西莫屬!請看我大江西宋明時期的政治文化人物…不想多說…現如今空守寶山只落得僅僅一個紅色標籤的省(明明今天有很多宣傳點)…咱們老表怎麼能這麼窮啊
元朝的江西行省轄區很大,南邊包括廣東大部,西邊包括國安大部,北邊包括安徽的長江以南部分。和今天的江西不是一個概念。
宋朝是江西人文的鼎盛時期,有「兩宋文人半江西」之說
非常強大,進士狀元比率大概僅次於江浙,文風強盛,書院眾多,名人輩出
元代我知道南方有個江西行省面積還挺大的
自古以來存在感很低的江西人表示受寵諾驚,原來除了白鷺洲書院和滕王閣江西還是有存在感的
我是江西老表,並且我畢業後絕對不會回江西,就是這麼無奈,因為我好不容易考出去江西外號:環高鐵省,呵呵
推薦閱讀:
※明朝時江西的進士閣老數量位居全國前列,為什麼萬曆時期有浙黨,楚黨和齊黨,卻沒有贛黨或者江西黨呢?
※上海有什麼好吃的江西菜?
※如何評價「江西考試院與清華大學各定錄取線且互不認可,一區狀元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