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如果廣泛建立大型農場,會導致很多農業人口無法生存從而社會動蕩?真是這樣么?

如題,我和我地理老師討論過,國內還有很多全靠種地為生的人(老師說大概有8億我是不太相信有這麼多)。如果大型農場的糧食產出能滿足全國需要,那麼這些人口將失去收入。城市無法消化如此多的人口,流民增多,失業率上升,社會動蕩等等。

話說現在大力發展城市,是不是國家要減少農業人口?

那麼,我和老師討論的這些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有沒有其他說法呢?歡迎討論。


90年代的新聞聯播就說了,要是有東北那幾個國有農場的生產效率,中國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降到1%就可以了。但是,中國大量的地區不適合這種生產模式。比如東南水稻產區,東亞獨有的精耕細作的畝產量反而更高。當然,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產量高並不意味著經濟性。

目前,中國二三產業的就業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業就業人口,中國城市人口規模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二三產業的發展導致農村的持續萎縮不可避免,同時政府不能經濟、有效的向農村提供社會服務與社會治理,於是本屆政府將此前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戰略改為了新型城鎮化。

有過插隊下鄉經歷的城裡人,自然知道城市文明高於農村文明。靠著城市生活形成的強壯體格打遍全村當上村支書的人,自然也明白叢林法則在農村社會所佔的權重。這些經歷的人,不像書齋里成長出的知識分子和技術官僚那樣,對農村有著不切實際的田園牧歌情懷,或是一種旁觀者的超然冷酷。要不是經濟增長放緩,根本不會出台「美麗鄉村」,會用全面深化農村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制度,加速傳統農村退市。


個人淺見:

其一,現行農村土地長期承包到戶的政策,可能在將來未必有利於農業生產率的提高,但對於穩定農村社會及經濟安全,特別是在農民未獲得等同於城市居民的養老條件之前,是保障農民最基本生活的根本,事關中國政治與社會的穩定。

其二,目前在城市打工的中老年農民工,由於未獲得城市戶籍相關的養老、醫療政策,更因為收入水平不足支持其在退休後的城市生活,因此,大部分會返回農村養老。其所分到的土地也是其生活的根本保障。

其三,世界上農業最發達的美國,其實農業生產的主體並不是所謂的大型企業化的農場,而是以家庭為主的家庭型農場。一般耕種面積在3000畝左右。面積再大,就需要僱傭工人,成本就划不來。

而據說美國可開發的農業用地還有二倍於現耕地,可養活世界三十億人口,之所以沒有進一步的開發,大概根本還是受市場需求有限有關。

其四,現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中老年農民,五六零後農民退休之後,誰來種地確實會是個問題。

其五,反過來,可能現在中國真的產生了人口拐點,農村似乎青年人大部分在城市打工,常住人口多為老年人及小孩。而南方城市還經常出現招工難。

其六,由於人力成本會越來越貴,所以未來中國大型企業化的農場可能未必有太大競爭力,可能中小型的某種形式的農場會更靈活自由,便於經營。

其七,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除了美國外(國土面積大且人少),幾乎沒有以農業為一個有競爭力的產業來發展的,幾乎全都在補助本國的農業生產。

由此可見,可能農業產業做大做強的市場機會不大。


一切三農問題歸根結底其實是城市問題


對的。解決農業的根源其實在工業。如果工業能吸納足夠的勞動力,人均土地面積自然會升上來。

有人提出南方水稻田不適合大規模機械化生產。這是沒錯的,但事實上,中國的絕大多數地方,人均幾分地甚至幾厘地,農業人口多得連精耕細作的極限都沒有達到。


農業人口可以去農場打工呀,去城裡打工或者找工作也可以呀,只是一個勞動力的轉移吧,讓大家各司其職,不至於動亂吧:個人觀點。


瀉藥。

1、大型農場的產出如果能夠滿足糧食需求,也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更別說精神需求。那麼一定有很多非大型農場的種養業出現,並且出現「原生態」類的農產品溢價。

2、大型農場吸收了部分技術農戶,而種養之外,必定會出現更多的農村服務行業,並且吸引更多的農民轉型就業,根本不會大量流動到城市去。

3、農民在收取原有地租獲得較為穩定的基本收入之外,還可以提升自身自己技能。

4、大型農場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很大一部分的生產力,可以讓更多的人轉移到別的行業中去,雖然一時間會出現勞動力富餘的情況,但是只要引導和培訓得好,很多行業還是極度缺乏精細技術工種的。


現實只有一個,不種地,幹啥都違法。

你只能開飯店、賣苦力。

大學生擺地攤尚且整日和城管打游擊,五億人去幹什麼?


大農場好還是小農好,只能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根本用不著規劃。廣大農業從業者根據經驗自行選擇,比中南海更靠譜。國家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提高農產品價格。借鑒日本水稻的經驗,應對好進口農產品的衝擊。價格高了,自然會刺激產量提高。

高票答案說維持小農經濟是「冷酷」的,但是這是在低糧食價格維持不變的情況下才成立。五常大米賣十塊錢一斤的情況下,讓東北人均五十畝地的小農去棄農打那種每天十二個小時的流水線工,那才是冷酷的。

現在城市發展,消費水平上升,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斷提高,有機食品價格十倍二十倍照樣有市場。如果能夠建立渠道,聯通起生產端和消費端,小農未必不能安居樂業,增加收入,未必就非打工不可。


答一波。

大力發展城市和減少農業人口沒有多大關係!

那麼減少農業人口數量的目的主要是因為什麼?

先拋幾個問題,大家也可以仔細想想:

1.農民就只能靠種地才能養活自己?

2.「那些全靠種地為生的人」就能真的養活自己?

3.農民進入城市,就被當成「流民」的依據是什麼?

4.城市無法消化如此多的人口,「如此多」是指多少?這個數量是否就能達到引發社會動蕩的局面?

5.為什麼「大眾」對農業人口進入城市這樣一事件會有這麼巨大的恐慌?

首先說說現在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科技水平,現今的形式是國內的勞動主體還是農村居民,普遍的專業能力以及農業知識教育較低,部分偏遠落後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還停留在半機械化水平,牛車、馬車甚至人力勞動還普遍存在。其次,而中國農業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農耕人數不夠」,反倒是過多!

簡單的道理,農民為什麼會出現拋荒進城務工?

為了家庭收入!

依靠種地的家庭收入無法跟上基本生活滿足時,進城務工的道路就理所應當。決定農戶家庭收入,主要因素不是在農產品的價格提升,而是農產品的「收益」。那麼有人會說了,啊我們的糧食廉價啊,我們的補貼低啊,哪哪哪糧價多少多少,哪哪哪的補貼又如何如何高,實際上現在的情況,我國糧食、大豆、白糖等單價是普遍高於國際市場的。這段時間為什麼糧食價格下來了呢?其實根本就是政府補貼不起了!將部分作物的收儲價格主動降下來。糧食價格的補貼本來就是個無底洞,並且依靠糧價補貼,糧價上漲,該餓死的還是得餓死,再舉個栗子,10畝地,每畝賺3千,也只有三萬塊,如果是100畝地,就算每畝只賺一千,一年的家庭收入也有十萬。道理顯而易見,糧價即使立刻上揚,漲一倍,無法生存的依舊無法生存。題主所說的全靠種地為生的,也僅僅只能不讓自己餓死。

關於「流民」、「失業率」、「社會動蕩」。

這是一個病態,公眾政府在看待農業時,始終都沒有把農業當成正常產業,而是把其當成「農村問題」的附庸品。全世界的農業都在產業化,全世界的農產品都進入「商品化」,但我們還始終在用政治思維來看待農業。以「中國地少人多」的借口拒絕規模化農業,拒絕技術進步的人都是耍流氓!!

規模化農業的前提是需要進行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數量雖大,但是太多人真是小覷了城市的吸納能力,xx工廠xx地區招工難的新聞在每年都會出現,低頭看看工地蓋樓修路築基這些臟活兒累活兒都是誰在做?這怎麼就成了流民怎麼就成了社會動蕩??這唯一能說明的是城市轉換能力是有著極大的空間的!

把農民工當作不穩定因素,當作社會的負擔,認為小農沒地種了就會成為流民,社會就會亂掉。這就是赤裸裸歧視和偏見!!農民工創造的社會效益遠比他們的所得要多的多!!並且!!農民工的群體不是消耗工作崗位!!他們創造的商品、建造的樓房,都是促進經濟繁榮,增加工作崗位的,這是個很淺顯的經濟原理。

再多說兩句小農目前的情況,小農小戶是沒辦法好好種地的,不是說不想,是沒辦法,現在農村充斥各種「留守一族」,你讓他們怎麼去種高產嘛!然後在土地流轉過程里,小農看到承包商賺錢就想毀約的情況也是長期出現,土地分分合合沒有規劃沒有人建設路面建設水利更沒辦法「規模化」。

怎麼辦嘛?

推進城鎮化,農民轉化成居民,再通過高知農民和農業科技來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一下子說人口不足,要廢除計劃生育

一下子又怕人口失業

精神分裂


生產力上,大型農場是生產力的提高,不可阻擋,誰阻擋誰就是犯罪。把餅做大總是好的。

生產關係上,任何經濟制度之上,還有政治制度進行二次分配,目的就是建立與生產力結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你實際納過的稅太少所以理解不了分餅的感受,我累計納稅額總數過8位數,也很平靜覺得可接受並無憤恨。讓人接受納稅是光榮的義務並不很困難,不為名利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也是人性的天然慾望。

在任何時刻任何社會裡,都有相當大比例的人,超過30%的人,生產力貢獻約等於0。在這種情況下能否和諧穩定,才體現社會治理水平。

在農村住幾天,和老農民聊聊種地,就明白沿襲下來的傳統種地方式是多麼的沒有效率,簡直是「犯罪」。他們頭腦中對如何種地這件事思維方式和清朝時並沒有差別,無非是工具改成了現代商業體系里的化肥農藥和翻地收割時可租用拖拉機。

他們沒有科學思考方法論,沒有信息獲取通道和能力,沒有進入到現代金融和流通體系,真的是白白流汗流血,讓人心酸的看不下去。對鼓吹要維持現在農村生產方式的不食肉糜黨,有時候我會對這類人覺得憤怒,怎麼可以對同一天地里一半的人完全不過腦子的沒有同情心同理心。


真的沒人學三個代表嗎?

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牢記教誨,不要擔心生產力提高了生產關係適應不了這種事情。

沒事別瞎操心,發大財。


不會,只要產權還是他們的。

現在農村種地的沒多少,不是打工就是開店。


農業人口比例下降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文明化的標誌吧。


適當地規模化、集約化,這是政策鼓勵的,但我國的情況並不能單一地規模化、集約化農業。


什麼叫解放生產力?

在東北有這樣一種現象,同一個村子每一個都有地,然而要是每一個人都種自己的地那麼誰家都賠錢,於是一部分人(覺得不賺錢或者不愛干種地這行)把自己的地租給其他人,自己去打工做生意,然而租地的人卻種不過來這些地,於是在農忙時候僱人,長工或者短工。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循環


將這麼多沒接受過較高教育沒有掌握足夠謀生技能的農民放到城市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幾億低收入者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誰來負擔。


國內已經準備這麼幹了,去年開始全國已經開始農村土地確權,農民的土地承包證可以作為入股的法律憑證。當然也是農村基層政權的一場分贓盛宴,尤其是城鄉結合部!


不會的,我的老家就有很多國營農場,現在還有,起碼從我們這個區域來說,沒有出現題主說的問題。


不會,從事農業所獲得的收入其實非常低,以小麥來說,每畝地收入也就千元左右,一年兩季也才兩千塊。這是毛收入。還要承擔氣候反常所帶來的的風險。現在去那裡打工一個月沒有兩三千?農村很多人都不願意種地,就是因為收益太低。


我認為在中國,大型農場不需要成為未來社會終極趨勢,原因是13億人不是13億頭豬,光喂同一種飼料就行。13億人的社會和生活應是非常多樣性的,多到可以以一個城市、一個村落體現個性,我們應該要抵制大型農場。能有能力將中國農村(農業)實現農場化的有兩人,一個叫毛公澤東,另一個叫市場,當資本通過市場形式徹底介入,要麼是上帝,要麼是撒旦,還是謹慎為好。


推薦閱讀:

各行業的從業者是如何解讀 2014 年 5 月 9 日發布的新「國九條」?
藝術應該被國家所資助嗎?我們應該資助藝術嗎?
全國文明城市有什麼實惠?
如何評價交通部長「私家車永不允許當專車用」的採訪?
為什麼中央新出台了針對網路信息犯罪的法律?

TAG:城市 | 社會 | 政策 | 農業 | 社會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