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哪些對洪水的調控手段能最大限度減小洪災?
謝 @芝士喵,但是你的問題太大,先回答一點,陸續補上。以下所有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最近南方連續普降暴雨,引起了許多民眾對於洪水這一自然災害的關心和重視。但防洪減災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並非區區數言能夠說清;各級政府成立的防洪抗旱指揮部,也是涉及氣象、水利、民政、農業、公安、交通、國土資源、醫療、乃至武警解放軍等方方面面。
在討論如何防災之前,需要指出連續降雨(暴雨)所帶來的災害是多方面的,典型的有:
- 澇災。通俗地講,澇災就是地表長期積水所造成的災害,例如影響城市交通、淹死農田作物,甚至造成人員傷亡。在地勢平坦、地表水流動性弱的平原地區,降雨不能迅速排走,因而更容易發生澇災。例如造成79人死亡的北京7.21特大暴雨就是典型的澇災;武漢每年夏天都要開啟看海模式,也是澇災的集中體現。
- 漬害。漬害是指地下水長期保持高位所帶來的災害。城市的同學對於這一點可能感受不深,畢竟這種情況下幾乎是看不到地表積水的。但是在農田裡,地下水長期保持高位會使得作物根系層的土壤持續(接近)飽和,也就是土壤孔隙中只有水而缺少空氣,作物根系會因為呼吸不暢而死亡,導致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漬害一般發生在降雨多、湖泊河網縱橫的南方,例如安徽、江蘇的圩垸地區是漬害的多發區域。
- 山洪泥石流。與平原地區不同,山地、丘陵地區的降雨會沿著山坡快速流動,很短的時間內便會在山谷聚集,使得山谷的水位陡漲並向下游宣洩,便形成了山洪。山洪持續的時間一般較短,但是突發性強、而且流量極大,大家從這個視頻就可以看出山洪有多麼恐怖實拍遊客遭遇山洪 猶豫5秒被洪水沖走 視頻。
伴隨著山洪的往往還有泥石流,陡坡土壤經過雨水浸潤後失去穩定;隨著水流的進一步沖刷便可能發生滑坡垮塌,泥土、石塊混雜在水裡一瀉而下,甘肅舟曲就是這樣被全城掩埋。
&" dw="388" dh="228"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1d8804686dcd7ba2270e50deb22a9e76_hd.jpg">圖3 2010年8月7日,40分鐘內降雨達97mm,隨後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幾乎掩埋整個舟曲縣城
- 河道洪水。無論山地還是平原,降雨最終都會匯入河道,並由支流匯入幹流。例如長江沿線共有岷江等16條支流,這些支流又有其自身的匯水支流,因此理論上來說,長江流域約180萬平方公里範圍內的降雨最終都會匯入長江。這麼多水都匯入河道,就會使得河道水位升高、流量變大,威脅兩岸堤壩安全;一旦堤壩決口,便會造成兩岸損失。需要指出的是,由於雨水從降落地點到達河道需要一定時間,例如長江流域的降雨可能需要經過數十甚至數百千米路程才能達到長江幹流,因此河道洪水會滯後於降雨一段時間。
那麼,面對連續降雨(暴雨)可能造成的威脅,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應對?
水利部副部長劉寧在前幾天的記者會上說,防洪減災的手段可以分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這也是行業內的一致認識。我個人則認為可以繼續細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 做好氣象和水文預報,為防災減災爭取時間
- 做好水利工程規劃和建設,為防災減災提供手段
- 做好防災預案,提升政府部門間協調和組織能力
- 做好防災宣傳,提高民眾防災意識
- 極端情況發生時,要有取有舍
1. 氣象和水文預報
預報的好處和重要性無需我多言,相信大家也都明白。譬如說對於河道洪水,如果我們提前一天知道洪水要來,而且知道洪峰流量有多大、洪峰水位有多高、持續時間有多長。那我們就可以預判堤壩是不是擋得住、哪些重點區域需要排查、需要不需要搶險人員和搶險物質上堤待命、需要不需要將兩岸民眾轉移,等等。這樣就能夠在洪水來臨時應對有序,而避免手忙腳亂。
1.1 氣象預報
氣象預報是重中之重,準確的氣象預報是判別很多災害是否發生的直接標準。例如城市排澇系統的設計標準一般以這種方式表述:在1小時降雨量不大於XX毫米、24小時降雨量不大於XX毫米時,積水時間不超過XX小時、積水深度不超過XX厘米。又例如在央視每晚的天氣預報中,大家經常會聽到「XX地區會有暴雨和大暴雨,要注意山洪泥石流災害的發生」的表述,這對於災害預防是十分關鍵的。
因為我不是學氣象的,所以不太清楚目前短期氣象預報的研究到了什麼程度。但是從中國天氣網來看,目前至少可以對半個月內的每日是否降雨進行定性預判、對於三日內的降雨級別可以進行比較準確地估計,而對於數小時內的降雨量則可以預報得相當準確(歡迎指正)。
近些年氣象水文學領域也開始逐漸重視遙相關估計的研究。所謂遙相關估計,是指根據某一地區在一個時段內的氣象狀況,來估計相隔較遠(數百千米或數千千米)的另一區域在未來某一時期的氣象狀況。最為典型的就是厄爾尼諾現象:當我們觀察到赤道附近太平洋水溫持續偏高3個月以上,就可以估計到來年我國將出現嚴重的南澇北旱。還有許多遙相關的研究實例我就不列舉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上知網或webofscience查閱。儘管目前遙相關還不能告訴大家具體某一城市在某一天會下多少雨,但是能夠進行大區域的定性預測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去年確定厄爾尼諾成型、而且判定為百年最強,我們便已經知道今年南方洪水不會小於98年;而國家防總從去年底便開始部署今年南方的防洪減災工作,比洪水到來提前了半年。
&" dw="600" dh="3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39161bd09499fcb39801bf54ebe7e829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2.zhimg.com/50/39161bd09499fcb39801bf54ebe7e829_hd.jpg">圖6 2014-2015年,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持續異常偏高,確定為有記錄以來最強厄爾尼諾1.2 水文預報
水文預報的主要目的則是預測河道流量,一般來說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採用水文模型進行預報,水文模型的分類和各自的原理我就不展開了。我們把預報的或者觀測到的降雨過程和空間分布輸入到模型裡面去,很快就可以計算出未來一段時間內的河道流量;前面圖5已經說明,從降雨到形成洪水會有一定的滯後時間,而且一般來說流域面積越大,滯後時間越長。那麼在洪水到來之前我們就對洪水基本了解了。
&" dw="473" dh="33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47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ae9de201b8380cf936e12f33c480805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dae9de201b8380cf936e12f33c480805_hd.jpg">圖7 一種水文模型的操作界面還有一種方法就是根據水文站的觀測結果進行預測。目前在全國範圍內,水利部直接管理的水文站有3000多個,基本涵蓋所有大中型河流,實時監測水位、流速、流量、水溫等數據。那麼在上游觀測到洪水,就可以知道它什麼時候到下游;在支流上觀測到洪水,就可以知道它什麼時候到幹流。這樣也可以爭取預警時間。
&" dw="388" dh="293"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1.zhimg.com/50/24824df5d3cd8841a62d6b5ac371ecfd_hd.jpg">圖8 漢口武漢關水文站,圓頂建築旁邊的船是水文船,用於測量整個長江河道斷面的水文情況2. 水利工程規劃和建設
當降雨過多的時候,我們希望它趕緊從我們生活的地方(譬如城市、農田、居民區等)排走,而不要發生澇漬災害;同時我們又希望降落在山上的雨水流下來的時候能夠慢一些、能夠少一些,一方面減輕山洪泥石流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減輕河道的行洪壓力。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降落在「面」上的雨水,總是會彙集到湖泊、水庫以及河道這樣的「點」和「線」上,於是我們希望湖泊、水庫的水不要太滿、希望河道的堤壩不要被衝垮……所有的這些希望,都需要水利工程的建設和運行來實現。
我個人覺得,防洪水利工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 除澇工程
- 水土保持工程
- 調蓄工程
- 河道河岸工程
2.1 水利工程建設標準
我們在介紹水利工程建設標準時,往往會提到「XX年」一遇的概念。例如三峽大壩的建設標準是:設計標準是可防千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是可防萬年一遇洪水再加10%。意思是說千年一遇洪水條件下大壩仍可正常運轉,萬年一遇再加10%流量的洪水條件下,大壩的正常運行會受影響,但不會對大壩造成結構性破壞。
很多人會誤以為「千年一遇」的洪水就是在一千年內發生一次且僅發生一次,實際上並不是的。「XX年一遇」是一個統計學概念,例如「千年一遇」是指在任意一年內發生這麼大洪水的概率是0.1%。
那麼這個0.1%的概率是怎麼來的呢?以三峽大壩為例:(1)我們在建設大壩前就已經在壩址處觀測了幾十年的水文資料;(2)通過搜集長江流域內其它地方的在歷史上的水文、氣象資料;查閱古籍中對長江洪水的記錄;以及通過地質考察來尋找歷史上的洪水痕迹,然後用這些資料來反演歷史上的洪水情況。綜合這些信息,我們就可以獲得過去數千年乃至數萬年壩址處的洪水情況。
我們把每年最大的洪峰流量從大到小排序,計算「一年內發生大於某一流量的洪水」的頻率,然後畫流量-頻率關係圖。以圖9的為例,我們知道了過去n年內每年的最大流量,這n年內的最大流量大約是5000m3/s(最高處的黑點),那麼這個5000m3/s發生的概率就是1/(n+1),這裡大約是0.6%,也就是說5000m3/s流量大約是1/0.6%=167年一遇。我們還用曲線把這些點擬合起來(中國一般適用皮爾遜-III型曲線),就可以知道百年一遇(1%頻率)的流量大約是4700m3/s,而千年一遇(0.1%)的流量大約是6400m3/s。
&" dw="388" dh="209"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0233b601b04fae2d8abe7363b2ce6501_hd.jpg">圖9 洪水頻率分布示意圖(一時找不到三峽洪水頻率,用其它地方的代替)很顯然,設計的防洪標準越高,工程就會越浩大,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就越多,我們就要考慮增加投資是否值得。
仍然以三峽工程為例,三峽工程的設計壽命是100年(後期維護保養技術的提高會延長壽命,這裡姑且以100年計算),如果我們不考慮氣候變化或其他動態因素,那麼在這100年內至少發生一次超設計洪水(千年一遇,0.1%頻率)的概率是:
1-(1-0.1%)^100=9.5%
至少發生一次超校核洪水(萬年一遇,0.01%頻率)的概率是:
1-(1-0.01%)^100=0.99%。
也就是說,在大壩壽命內,大壩防不住的洪水是可能出現(9.5%不算小概率),但是把大壩衝垮的洪水不可能出現(0.99%絕對算小概率了)。
按現在的標準,三峽工程動態投資大約是1800億;如果我們為了更安全,把設計標準提高到萬年一遇,校核標準提高到10萬年一遇,那麼投資也是指數增長的,可能就需要1萬多億了。那麼為了這個在壽命內幾乎不會遇到的危險(0.99%),多花費數倍的投資,是否值得呢?所以在制定設計標準時,一定是要算經濟賬的。
2.2
排澇工程
主要說一下城市排澇工程。
我國絕大多數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分布在降雨相對充足的漠河-騰衝線以東的地區。
&" dw="386" dh="292"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6" data-actualsrc="//i1.wp.com/pic4.zhimg.com/50/8b7f2212d0dce60307fc3cb7271d1af3_hd.jpg">圖10 我國年降水量的空間分布
一方面,這些地區都屬於季風氣候區,這種氣候的一大特點就是年內降雨集中。5~9月的汛期集中了全年70~90%的降雨量;在降雨最多的7天,南方降雨量為年降雨量的10~20%,而北方則可以達到30~40%。例如今年6月30日至7月6日,武漢累計降雨量為580mm,而在6月1日至7月6日之間則達到980mm,作為參照,武漢平均年降雨量約為1200mm;又例如,今年7月24日一天之內,北京中心城區降雨量普遍達到200mm以上,部分地區接近300mm,而北京常年降雨量不過600mm左右。
&" dw="388" dh="182"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4.zhimg.com/50/6de49d00e2665c0fba2b0749c015bcdf_hd.jpg">圖11 上海、武漢、重慶等三個城市逐月降雨量(柱狀圖)另一方面,這些城市多位於我國第三級階梯,也就是說這些城市的海拔相對較低、而且城市地形較為平坦。我國幾個主要的城市群,包括環渤海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成都片區,無一例外地都是位於河道和湖泊的沖、淤積平原。
&" dw="388" dh="320"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2.zhimg.com/50/ddeb1dce16194fcbf12b3b1b2b9be9bc_hd.jpg">圖12 我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
降雨集中意味著要在短時間內排出大量的水;地勢平坦意味著水的流速慢。更為重要的,沖、淤積平原的河道湖泊普遍下切不深,汛期河道湖泊的水位高漲時,極可能高於城市地面。例如武漢城區地面海拔為21m~27m,平均僅為24m,而長江武漢段的警戒水位為27.3m。因此,在汛期保證河道的洪水不灌進城市已經很難,更不用說把城市的水排進河道了。所以總的來說,氣候和地理條件決定了,我國各城市的排澇壓力都是很大的。
傳統上,城市排澇是通過以下幾方面工程綜合運用來實現的:
- 集水管網
集水管網是最為常見的排澇設施。在城市的道路、廣場、甚至居民樓的牆角,都可以發現大量的地漏,而在這些地漏的下面,就是排澇的集水管網。因為城市地面的硬化比例通常較高,雨水降落到地面沒有去處,就只能靠這些地漏把它們搜集起來,然後排走。有心的同學可能會注意到,城市道路一般都不是平的,而是中間高、兩側低,而且沿著道路方向通常也會帶有一定坡度,就是為了讓道路上的積水快點流到兩側的集水管網中。
&" dw="388" dh="392"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2.zhimg.com/50/e52b2651c1335e5d1e214fb4de20d6d0_hd.jpg">圖13 城市集水管網的地漏很顯然,集水管網和地漏越密集,地表的集水達到管網的距離也就越短,排水也就越快,所以一般我們以每平方千米內管網的總長度來衡量其排澇能力。排水管網與自來水管網一樣,也是分級布設的,畢竟我們不可能為每一個社區都單獨埋一條排水管直通城外。就像下面這個圖一樣,一根支管負責一個小片區的排水,支管里的水彙集到干管里,然後通過干管排走。
&" dw="388" dh="335"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ad72de2e58a9313199fea64f73c44940_hd.jpg">圖14 某城市集水管網分布排水管的尺寸都是根據設計的排澇流量來設計的。
它們長這樣:
&" dw="388" dh="323"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4.zhimg.com/50/9fa830c397f6e0568af2ec49d53fc17f_hd.jpg">圖15 尺寸較小的排水管或者這樣:
&" dw="388" dh="316"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4.zhimg.com/50/5854f9f65f851bd60dbfca1135642388_hd.jpg">圖 16 尺寸較大的排水管
也可以這樣:
&" dw="388" dh="260"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a584d27c206ae1c34b45d761027e5a24_hd.jpg">圖17 地下排水廊道比如一根支管負責一個1km2的小區的排水,設計要求在24小時內排干100mm的暴雨,那麼這個支管的流量就是1.2m3/s,這個流量不大,可能用最上面那根細管就夠了;有一條幹管連接了10跟這樣的支管,這個干管負責的面積就會是10km2,設計流量就會是12m3/s,可能就需要中間那種比較粗的水泥管了;如果上面還有一級管道連接了幾根干管,那可能就需要最下面這種排水廊道了。
但是排水管道尺寸越大,施工難度和工程量就會越大,投資增長得會非常快,而且維護保養和改建的難度也會大大增加,就會顯得不經濟,所以一般是不建這種大型的地下排水廊道的。那怎麼辦呢?讓管子里的水排到河裡去!
- 城內排水溝渠
在每個城市,多多少少都會有幾條河流,是人們日常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但這只不過是城內河道的景觀用途,它們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城市排澇。就像上面那張排水管網的分布圖,那幾根排水干管最後都是通到河道裡面去了的;下面這張圖裡面也有排水管的出水口。所以城內河道實際上承擔了骨幹排水管的任務,它們的規模可以很大,能夠負擔大面積、大流量的排澇任務,而且易於維護,比大型的地下排水廊道要好得多。
&" dw="388" dh="391"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4.zhimg.com/50/46ac9d3ad3993531a14422065712d592_hd.jpg">圖18 排水管通向河道的出口譬如蘇州是我國城內河網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下面這張圖裡面的所有線條都是河道。它們相互聯繫,最後把水送出城外,在這個水鄉澤國的排澇系統中是不可或缺的。
&" dw="388" dh="384"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9d08123ec5f1bec1f84235533dd5d2e2_hd.jpg">圖19 蘇州河網分布- 城內湖泊濕地和地下儲水工程
無論是排水管網還是河道,都是存不住水的;但是現在城市越建越大,一時也不能把水排到城外。這就需要城內有存水的地方。
譬如可以在地底下建一個大的水池,就像下面這個土耳其的地下水宮。但我還沒有聽說國內哪個城市建這種工程的(知道有的請告訴我)。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不經濟,圖裡這個蔚為壯觀的工程也只能存8萬方水,而一個1km2的社區下一場100mm的暴雨就有10萬方,以現在中國城市動則成百上千km2的規模,這種工程……,只能在少雨地區存點水在旱季拿出來用,用作排澇則是十分不經濟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我國南方的地下水埋深普遍很淺,往下挖這麼深,地下水常年累月滲漏就會把它灌滿,在汛期排澇的時候根本起不到作用。
&" dw="388" dh="255"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84b01270a934e9cc5026d2d0196f16e7_hd.jpg">圖20 土耳其地下水宮用得最多的儲水工程還是湖泊濕地,或者北方人稱為海子。每個城市或多或少都會有幾個湖,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這些湖多數是自然形成的,也有少數是人工的。
&" dw="388" dh="244"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05378f889e4dd053ebef9367ddd5154b_hd.jpg">圖21 某城內湖泊濕地譬如下面這個圖是武漢中心城區,面積大約是1000km2,藍色的水域佔了很大比例;而武漢全境水域面積超過2200 km2,覆蓋率超過1/4,濕地總面積則超過3300 km2。今年在7月6日之前,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武漢下了800多mm的雨也沒有內澇,除了一部分排出去以外,剩下的多是靠這些湖泊濕地存起來了。6日嚴重內澇之後,官方說是因為前期城裡存水的地方都存滿了, 6日的暴雨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也不完全是推卸責任,6天500多mm,一月近1000mm,這放在哪個內陸城市都是受不了的。
&" dw="388" dh="324"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1.zhimg.com/50/01348292f11cbb023cb9d0f231b78691_hd.jpg">圖22 武漢中心城區湖泊水系分布- 水閘與泵站
城內的水系總是與城外水系相連的,城市排澇的最終目的就是將城內的水排到城外去。而城內外水系的連接處會設有水閘或泵站。
當城內的水位比城外高的時候,把水閘的閘門提起來,水自己就流出去了。
&" dw="388" dh="257"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1678c3b5bc4f082e0bd51cfa5461aedd_hd.jpg">圖23 水閘但是城外的水位可城內高的時候,就要靠泵站把水抽出去了。
&" dw="388" dh="253"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81848f39ca4d884b6ba88b9383eb43a1_hd.jpg">圖24 泵站還是拿武漢作為例子,因為汛期的時候長江水位比武漢城內高了好幾米,所以就像下面圖裡說的:每滴積水都是靠泵站抽排入江。下面圖的點都是往長江排水的泵站,武漢中心城區有38座大大小小的泵站(有些不在圖裡),滿負荷運轉的時候,一天可以排大約1億方水,也就是大約100mm的降雨。
&" dw="580" dh="3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98c38c5802f301752a41c1ad4141fe9b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98c38c5802f301752a41c1ad4141fe9b_hd.jpg">圖25 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澇泵站分布以上就是傳統城市排澇工程的總體情況。但是現在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傳統工程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所以現在有一種建設「海綿城市」的總體趨勢,其核心就是想方設法在城裡把水存起來。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這裡就不展開了。其實前面說的湖泊濕地就是海綿城市的一個組成部分,下面簡單說一下海綿城市的另一個組成——城市綠地——的作用。
&" dw="388" dh="261"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2.zhimg.com/50/7f3ed86fd729e615e55acc79716463b6_hd.jpg">圖26 城市綠地在我看來,綠地至少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來減輕排澇壓力:
冠層截留。相信大家都在樹下面躲過雨,樹木的枝葉會阻擋一部分雨水,其中一部分雨水最後也不會到地面上來,而是直接蒸發走了;
土壤入滲。綠地的土壤一般比較疏鬆,雨水容易滲入地下;
海綿效應。相信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經歷,明明草坪上看不到水,但是一腳下去,就會擠出水來把鞋弄濕。這是因為地上的草盤根錯節,就像鋪了一塊巨大的海綿,是可以存住不少水的。
2.3
水土保持工程
水土保持是一門很大的學科。我不是學這個的,就不展開了,這裡舉幾個例子簡單說一下。
如果水土保持做得不好,一方面會增加泥石流的風險,另一方面也會導致洪水裡會帶有大量泥沙,會對河道的行洪造成壓力。最典型的就是黃河,現在含沙量大約是30-40kg/m3,歷史最高紀錄是970;一旦水流的速度變慢,泥沙就會淤積在河道裡面,抬高河床,開封的懸河就是這麼造成的,這就會導致河道的行洪能力變弱,威脅河道兩岸安全。
&" dw="388" dh="257"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1.zhimg.com/50/e2df41f71a0082d65792710cde67c99f_hd.jpg">圖27 黃河開封段的懸河,河床(不是水面哦)比市內地面高7~8m水土保持的措施很多種,例如水土保持_百度百科裡面介紹得就比較全面了。但我覺得最有效的還是提高植被覆蓋,尤其是在山區:
&" dw="773" dh="22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77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6ac9b1e624554ae61ded48015166189f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4.zhimg.com/50/6ac9b1e624554ae61ded48015166189f_hd.jpg">圖28 有植被覆蓋與無植被覆蓋- 植被可以減少雨水對土壤的直接沖刷;
- 林地地表會有很多枯枝落葉腐殖質,可以存蓄很多雨水,有研究表明,1kg的腐殖質可以存蓄5kg甚至更多的雨水。這樣就可以少排一點水到河道裡面;
- 林地土壤一般比較鬆軟,可以讓更多的水滲入地下,而不是直接進入河道;
- 因為腐殖質和植物根系的阻擋,山坡上水流的速度會變慢,一方面減輕對土壤的沖刷,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山洪風險;
- 植物根系可以護住土壤避免流失。
有心的同學可能注意到,一般在高速公路兩側的路基土坡上都會種植草坪,並且會布設一些排水溝,就是為了防止下雨的時候沖刷坡面、把路基沖壞,這也是一種水土保持工程。
&" dw="388" dh="260"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1.zhimg.com/50/00d87a0c0f66924194a3885c01f9ee23_hd.jpg">圖29 高速公路路基的水土保持工程2.4 調蓄工程
調蓄工程是其它答案里談論最多的,其原理實際上很容易理解,就是當一條河流上游來水流量太大的時候,我們用湖泊或水庫把一部分水存起來,是所謂「蓄」;與此同時以較小的流量向下游放水,而存起來的這部分水則等到枯水期的時候再往下游放,是所謂「調」。從下面這個圖也可以看到,建了水庫後,豐水期的流量降低了,減輕了河道防洪壓力,而枯水期的流量增加了,為各方面的用水都提供了保障。很顯然,湖泊、水庫的容積越大,它們能夠存的水就越多,調蓄作用也就越強。
&" dw="388" dh="172"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2.zhimg.com/50/54099c27e34aeb9c0c18737780bf063c_hd.jpg">圖30 水庫調蓄前後的水河道流量對比湖泊是天然的調蓄工程,就像圖4裡面,長江沿線有洞庭湖、鄱陽湖、巢湖和太湖等幾個大型湖泊,是可以起到很好的調蓄作用的。但是近年這些湖泊萎縮得都非常厲害,比如洞庭湖相比歷史最高時期萎縮了一多半面積(洞庭湖原貌是怎樣的 ?八百里洞庭到底有多大面積? - 歷史),對長江防洪安全的損害是非常大的。這些湖泊萎縮有人為侵佔的原因,也有氣候變化的原因,也有人指責三峽,說是三峽把水攔住了才導致下游湖泊乾涸的,但是這個爭議很大,還沒有定論。
&" dw="388" dh="223"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4.zhimg.com/50/be5c3c855f7a80d97ca5b82f54e73243_hd.jpg">圖31 2014年冬,鄱陽湖乾涸成了草原
建國後我國共修建了8萬多座大大小小的水庫,它們在防洪、發電、灌溉、航運和養殖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其中很多水庫都是改革開放前修的,一是年代比較久遠,二是當年的建造水平和標準都比較低,所以進入21世紀後,這些水庫(尤其是中小型水庫)都已經老化損毀嚴重,功能逐漸退化,而且容易發生險情。所以在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水利建設的背景下,在全國範圍內對中小型水庫進行了摸排調差,把一些嚴重毀壞的水庫廢棄掉,對另外一些老舊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
水庫有幾種分類方法,比如按照庫容大小可以分為從小(二)型、小(一)型到大(一)型等5級;也會根據地形地貌和水面形態分為平原湖泊型、山谷河流型、丘陵湖泊型和山塘型等4類。從防洪調蓄的角度來說,我們最關注的還是水庫的庫容和位置。我認為有一下三種形式:
第一種是在幹流上修建大型、超大型水庫。譬如三峽水庫、丹江口水庫,它們的庫容很大,可以承接上游的所有來水進行調蓄。
&" dw="388" dh="258"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8" data-actualsrc="//i1.wp.com/pic4.zhimg.com/50/12437be445fa986fa4ae7622c26c6527_hd.jpg">圖32 三峽大壩泄洪第二種是在幹流上修建梯級水庫。我國西南一些主要河流的流量都很大,但是坡度又非常陡,如果想要建三峽那樣的水庫,恐怕得建上千米的高壩,這樣的條件就適合建梯級水庫,就跟梯田一樣,一級一級得把水攔起來,既有足夠的庫容進行防洪,也能夠充分利用水能發電。
&" dw="580" dh="23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5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d50f750b207f8eea287758aec3dbc57b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d50f750b207f8eea287758aec3dbc57b_hd.jpg">圖 33 雅礱江梯級水庫縱斷面分布第三種就是在小支流上建多個小型水庫,所謂長藤結瓜型,類似下圖這種(線條是河流,圈圈是水庫塘堰)。這類水庫分布在南方丘陵地區比較普遍,在支流上把水存起來就可以減輕幹流的壓力,而且水庫分布均勻,也便於就近取水灌溉。
&" dw="395" dh="314"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95"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bb35b61c1fe1b928dcca829e6b272529_hd.jpg">圖34 一種「長藤結瓜」式的水庫塘堰分布前幾天@Kaixiang Wang問水庫調蓄具體是怎麼運作的,這裡再簡單說一下。從原則上來說,在每年汛期之前,水庫就要將水位降至防洪限制水位以下,以留出足夠的庫容進行調蓄。比如三峽水庫的防洪限制水位是145m,設計洪水位則是175m,中間有220億方的庫容用於防洪。
&" dw="387" dh="333"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387" data-actualsrc="//i1.wp.com/pic6.zhimg.com/50/7f0354271c144cb6d06b060bb7166285_hd.jpg">圖35 水庫的幾種水位示意圖但是這樣是十分不經濟的,如果汛期洪水不夠大,到汛期結束的時候水位還漲不上來,那麼到了枯水期,灌溉、發電、航運、養殖等各方面的用水就都不夠了。所以現在各水庫、尤其是大中型水庫,都在追求動態調蓄,也就是根據來水情況來決定提前騰空多少庫容。但這也為水文預報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中長期預報說今年整年的來水不會太多,那麼在汛期之前水庫就可以少放一點水或者不放水,譬如今年是厄爾尼諾年,預料到會有大洪水,那麼在汛期到來之前就要把水位控制得更低一些;但是這樣還是太粗放了,還要加上短期預報,比較準確得估計未來1~3天內的來水流量,這樣就可以使水庫更加準確得控制下泄流量,避免水被浪費。
當然,實際的水庫調蓄比這個複雜,要在綜合短期和中長期預報的條件下、兼顧多個主體(比如多個水庫綜合調蓄),還要考慮防洪、發電、生態等等多個目標的綜合最優,也就是類似於@Kaixiang Wang所說的預測控制。
2.5 河道河岸工程
比如河道拓寬、截彎取直、河道清淤加深、堤壩加高加固、修建減水壩等等,反正一切都是以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為目的。具體設計施工涉及專業知識,但是大致情況相信大家都是清楚的,就不細說了。
3. 加強政府組織協調能力
4. 提升民眾防災意識
5. 極端情況取捨
(後面三點都是非工程措施了,陸續更新吧,攤子鋪得太大了,唉~~)
感謝邀請,居然有人知道我該行作水利了。首先是頂層設計,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明確保護主體,分級保護。說白了就是洪水來了,制定好淹沒順序,該淹的還得淹,要不然水沒地方去啊。所以,會根據城鎮規模、洪災損失這些因素來強制指定保護標準,分為100年一遇、50年一遇、20年一遇和10年一遇。洪水來了先淹10年的,再淹20年的,以此類推。不允許超標準建設,不然大家都百年標準,最終水沒地方排,跟沒建一樣。其次是保障排洪通道通暢。土地資源稀缺,大家把主意打到河道上來。侵佔河道防洪通道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從自然坡度到直立擋牆,從明渠到地下管涵,還有在河道上蓋房子的。平時覺得得意洋洋,洪水一來,哭都沒地哭去。第三是雨洪調蓄,我們強調一個水面率的概念,跟海綿城市的概念不一樣。水面率越高,調蓄功能越強,尤其對於內澇的效果非常好,缺點就是佔地,在高房價面前,大家都懂的。最後,提高思想意識。水火無情,不切身體會很難對洪水的破壞力有深刻的認識。水利工程投資巨大,土地指標佔用量也大,只有社會效益沒有財務效益。接觸過一些地方,之前跟他們提醒過,沒用,被淹過一次以後才回過頭來找我們。
推薦閱讀:
※如何比較都江堰與鄭國渠的歷史地位與價值?
※都江堰是如何運作的?
※「引漢濟渭」和「南水北調」工程對環境自己處於江漢中下游平原的人民影響大嗎。?
※為什麼會出現年年抗洪?
※如何看待修建鄱陽湖水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