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每離開一個地方,之前的所謂朋友都會慢慢毫無聯繫了呢?


因為這些是生活上的朋友,不是精神上的朋友。另一方面,你的工作對維繫人脈沒有什麼要求,而你的性格也不是天生喜歡交際的性格。自然,就會是這樣的局面。

木心在《嗻語》里說,「『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個個都愛,該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來就不可愛了。」這樣的態度,才容易交到精神上的朋友。

精神的靠近會讓內向的人感到抗拒,尤其是精神與身體的同時接近。卡夫卡逃婚兩次,也許他無法設想那種平凡常規的家庭生活。那意味著,和另一個人朝夕相處,並且生兒育女。也許他怕成為艾略特筆下的普魯弗洛克——雖然他有他寂寞的情歌,卻像個病人,被麻醉在手術桌上?

對普通人而言精神境界太高不是好事,有時候思想太複雜,不見得快樂。號稱20世紀探險書之首的《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其作者說,「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能找到比企鵝更快樂、更高興、也更健康的紳士了。」企鵝為什麼快樂,因為它們忙著求生。

不過,企鵝雖然有無數同伴,但也沒有朋友。但真正能讓你身在遠方也還能想起的人,必定在精神層面有所溝通。

《世說新語》里王子猷半夜醒來,看見皎潔的月光照徹屋宇,於是喝酒吟詩徘徊四顧,忽然間想念起了自己的朋友戴安道。子猷二話不說乘船拜訪,結果到了戴的門前,不入,卻立即返程。子猷說:「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三十而立」,他們也立,是「內立」。內與外分得清清楚楚。同時,他們也「綻放」自己。雪夜,王子猷自個兒在家中像李白一樣「月夜獨酌」不是很好嗎,不也是很怡然自得嗎?然而在那個夜晚,他想起了他的朋友。然而在那個夜晚,他不僅心生想念,他還立即上路。在心裡的想念升起與上路的決定做出之間沒有任何斷裂,而是平滑、順和的,就像是潮水湧來,自然的,貝殼就被推上了沙岸。思念湧來,自然的,子猷就被推上了路。

人和人之間的聯繫,並非接觸頻度可以測量。再科學的方法,也無法測出人心的深度;其中的千迴百轉,又豈是明晰冰冷的研究所能洞徹。但精神越充實,經歷越豐富,越願意與人交往,卻是不爭的事實。葉芝一直相信,至少對他自己而言,作詩與做愛有著密切的關係,總是覺得一旦自己某天喪失了性交能力,也就隨之喪失了作詩的才力。他52歲第一次結婚,房事自我感覺良好,作詩因此亦得心應手。但16年後,亦即詩人68歲時候,終於開始「苦惱萬分」。於是乎,在朋友的「友情」推薦下,與弗洛伊德一樣,接受了當時風行一時的「壯陽術」,從而迎來了詩歌創作的「奇怪的第二春」。而這,令為他「主刀」的醫生大惑不解:事實上,所謂「壯陽術」,只不過是個自欺欺人的神話。這位只能作詩而不再能做愛的大詩人卻似乎在暗示人們,如果他自己還有能力選擇的話,他將寧願不能再作詩,但卻依然能做愛。

任何藝術都是生命力的勃發與膨脹,所以,弗洛伊德的經典名言是:天才,是性慾旺盛者。

投入無比熱情在交朋結友之中的人,也是生命力的一種表現。

有個頗令人欣慰且感奮不已的奇妙文化現象:幾乎每個時代真正的「大師」往往皆矚目並頌揚著同代人中另一位同等級別的「大師」。昔日曹丕先生以「九五至尊」身份品評天下文章,得出「文人相輕,自古而然」的著名結論;然而,「小曹」只說對了一半:小文人、偽文人,素來「相軋」、「相輕」;真文人、大文人,卻可以相惜、相敬,遍檢《杜工部集》,老杜書寫「謫仙」詩篇多達十餘首。以《魔山》享譽當代世界的托馬斯,生平無比擊賞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奧地利作家穆齊爾,並早在1939年即為寫出驚世之作《無個性的人》的穆齊爾下了如此慷慨美譽:「目前在世德語作家,沒有誰身後將獲得的榮譽能像穆齊爾這樣讓我深信不疑。」名揚天下的當代法語大哲德里達,生前所一貫看好的卻是魯克南希;在其瀕臨生命最後時刻所撰的遺世名作,即On Touching—Jean-Luc Nancy(觸摸讓-魯克南希),書名之「觸摸」,似應是相互關切、相互撫慰?

「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沒有「內立」是盲從,沒有「綻放」是封閉。生活需要變成故事以成為一盞指引的燈,但是故事也必要返回我們自己的生活,否則,我們除了做夢,還會幹什麼呢?

不過,個人經驗告訴我,精神摯友的永久分別卻也很殘忍,因為這種感情不以距離為限,但一旦消失則倍感痛苦,因為精神聯繫深而造成的意念連接,讓你需要花很久時間才能兩相遺忘。

知苦易離苦難,所以朋友相處,若能留下印記,待他日有緣再見卻不相識時,我們也會因心靈中滿載著彼此而歡喜。


萬事離不開一個投入產出比。

所謂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或者說「朋友」,不過是一個交換的過程。雙方拿出自己願意付出的代價,換取自己覺得值得的回報

維繫一段感情的代價一般是情感上的投入,噓寒問暖啊,談天說地啊。而收穫大多是陪伴,一起去吃個飯,打個球,唱個歌,游個泳,逛個街,玩個牌之類的。

在離開了某個地方之後,你和原來的人繼續做朋友的收益明顯減少,因為這些需要物理上在一起的收益全都沒了,剩下的都是精神上的陪伴。而付出會略微增加,由於共同話題的減少,情感投入的難度會變大,你需要更努力地了解對方的生活,才可以取得和原來一樣的效果。

不過在你剛剛離開一個地方的時候,你還會和原來的朋友有很多聯繫。因為你在新的地方還沒找到合適的替代品。所以即使性價比降低,還是聊勝於無。但是隨著你在新的地方逐漸認識新的朋友,會發現他們的投入產出比明顯高於原來的朋友,因為這些新的朋友可以和你一起出去玩。

所以除了那些精神上不可替代的老朋友,剩下的朋友們就都疏遠了。

即使是那些老朋友,有時候也只是放在心底,偶爾聊聊近況。

這就是為什麼異地戀遲早會分手的。


因為你們之間的聯繫主要局限在物理世界,或者主要是以物理世界為基礎的。但這並不是題主你的問題,這是常規的、大多數人的社交方式。

當你和朋友「聯繫」的時候,所交換的信息大抵是以日常生活為基準的:今天在地鐵上遇到了怎樣的奇葩,公司旁邊的那家壽司店又加了焦糖芝士口味,這周五去不去看新上映的超級英雄電影等等等等。這樣的信息交換的本質,是每個人對自己每天所接觸的物理世界/生活的信息的匯總、加工後的雙向輸出。

而這樣的信息,大多是在相同的背景下才具有價值的。之所以說「大多」的原因是很多人都擁有可能隔著大洋的朋友,並彼此分享生活。這樣的信息交流固然很有趣,但這卻恰恰是因為背景的過度不同造成的。而我們所談論的「朋友」的背景,大體色彩相同,不同的只有細節上的信息。

物理空間的不同/地理環境的隔離所造就的,就是背景信息的「無效化」。當你們分享給對方的信息變成了對對方來說無趣和無用的的文字,這樣的交流進行下去的意義也早悄然消散。

當然,成功的異地戀與各位知己的網友也不在少數。這種差異的原因就在於,上面兩個人群所互相交換的信息脫離了低級趣味(劃掉)。知乎的網友們分享的信息脫離了簡單的物理世界的生活限制,而更加傾向於抽象的理論,概念,和知識的分享。成功的異地戀雖說分享著的是實實在在的生活信息,但在彼此的眼中,這樣瑣碎的,本沒有什麼意義的信息,因為對彼此的思慕和愛而轉化成了重要的,有趣的內容。

所以,遠離一個城市,或者畢業時,不再同朋友交談的原因,是因為物理空間/地理環境的不同,導致的以生活為基礎背景的信息交談的無趣化與無用化。

如果你想解決這樣的「問題」,那麼只要把你們的對話升華到無需生活支持的知識或意見的交流;或者在彼此眼中,變成重要的人,而讓彼此的生活的信息也變得重要起來。

以上。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

——《山河故人》


感覺這張圖片能很好的解答這個問題。 (侵刪)


這個問題下有不少好答案,我想從另外的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那就是哪怕是朋友,如果兩人沒有在同一個地方,那麼他們的關係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雖然不至於到完全不聯繫的地步,但也會失去原來的熱度

為什麼呢?因為在我看來,兩個人要想保持比較親密的關係,需要長期的來往。一旦這種來往的頻率和質量下降,兩個人的關係就會降低。而在所有的來往方式中,面對面的交往是最高效的。

面對面的交往是網路無法完全替代的。雖然網路和電話已經替代了面對面的很多功能,比如圖片、視頻、語音和文字,但是人與人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些東西只有在面對面中才能獲得,比如他在此時的狀態、氣質,他的整個情緒,他在為人處世中的各種細節,他的面部細節變化,他給你的感覺等等。人與人之間,不只有圖片、視頻、語音和文字。

正因為這些網路無法替代的東西,才給予面對面的交往如此重要的意義。我一直認為網路上交朋友是一件非常不靠譜的事情,如果我在網上認識了一些不錯的人,我也更想在生活中見上一面。這也是我覺得知乎很有趣的地方,大家明明只是在網上認識了,很多人並沒有謀面,卻看上去親密無間。真正要成為非常認可的朋友,是需要大量的面對面交往的,特別是對防備已經充分豎立的成年人來說。其實很多人不過是結識個人脈罷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朋友關係的建立和維持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維持一個親密的朋友,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我對此深有體會。但我不覺得有特別多的遺憾,因為你和他們都在成長。隨著閱歷的增加,思考的深入,你越來越會發現你們之間的不同。有些時候我們和一些人並不需要維持非常親密的朋友關係,特別是離我們很遠的朋友,我們只需要知道有一個人在那裡就會很好,在某個時候大家一起聊一聊,見個面就,有需要就幫忙,這樣就非常好。知心好友,一兩個就夠了。

我們應該學會去關注我們的家庭和親人,關注那些和我們朝夕相處的人。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想離家去看看外面,去結識外面的人,等你大了,你就會自然知道,該回家了。


朋友 都是階段性的。


一個個真酸,廢話連篇。都沒有扯到正體上。這問題根本沒有這麼多知乎也者。答案就一個,你窮,你朋友也窮。你們窮到沒有時間精力金錢去維繫更多的友誼。

我高中同學,天南地北世界各地的都有。每年都會聚會一次。每年地方不一樣,去年在三亞前年在廣州,只要能來的都來,除非實在來不了的,也會打點錢過來給當屆組織者請頓飯當做個東。你要說有沒有互惠互利?肯定也有同學一起做點小買賣,平常你要代購個什麼東西,他在當地也就直接寄你當送你了。他在國內家人有點什麼事,你有資源出面給解決下,但是只是私下行為。

就包括後來讀總裁班的同學,其實說起來也沒什麼感情,每周也就上一次課見見。但是私下也會一起踢球、泡吧,自駕游。你要說利益相關,也都是私人之間關係好壞的事,互相幫忙罷了。

我爸的戰友圈,一年一次大活動雷打不動。前年成都、去年貴陽、今年在雲南。平常有個婚喪嫁娶只要不是卧床不起了,都會去。遠的都住芝加哥了,都會回來吃個飯呆一兩天大家敘敘舊就走。這個是完全絕對沒有利益相關,最小的都60幾了。


在微博上看到過這樣一句話:舊的朋友不知道你新的生活。新的朋友不知道你舊的脾氣。大概就是因為這樣吧。


因為不是一起吃過幾頓飯,一起出過幾次門,一起互相點過贊就能被稱作朋友。


我聽過這麼一句話。

再見面 望一眼便知 還能把酒言歡 你知道在哪找我 你隨時可以找我


現在我才漸漸的明白,每個地方和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朋友的關係變淡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對我來說,我最害怕的朋友關係就是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想想我們曾經有那麼多的話題說不完聊不盡,而現在,就連在網上微信互相道好的關係都沒了。

2011年9月,我在高一的時候和吳小姐分在一個班,她是個身材很棒的女生,高高的個頭,曼妙的身姿,一把黑長直的馬尾甩在腦後,我第一次見她就很羨慕她的身材。但她一直都是獨來獨往,而我也是。我和她的關係轉變是我偶然一次在食堂看到一個人在吃飯的她,而我又找不到座位,便有點略尷尬生疏地在她對面坐了下來。

「嗨!」為了不顯得尷尬,我主動打了聲招呼,她抬頭沖我笑了笑,應了聲「嗨」,繼續吃飯。吃飯的過程中我們沒有交流,她先吃完後,用面紙擦了擦嘴,「我等你吧,一會兒一起回教室。」說實話,我當時有點吃驚,想著我們倆也不熟,吃完了就各走各的,但我還是加快了扒飯的速度。後來,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們並沒有聊多少,只是互相了解了對方來自什麼初中。

接下來的日子,我們就自然而然地每天組隊一起去吃飯了,沒什麼語言,也沒什麼默契,但時間一長,我們就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我們開始談天說地,開始互相向對方傾吐喜歡的男生,開始說著自己喜歡的東西和不喜歡的東西,擁有的和不曾擁有的,會做的和不會做的題……講真,那段時間過得確實挺開心的,因為她算是我在高中的第一個新朋友,不過,她的魅力也成了我些許自卑的原因,要知道,她的那種形體樣貌在我們學校也是年級轟動的人物了,當時我們那個年級估計沒有不認識她的男生,而我,卻是個什麼都沒有的普通姑娘。

追她的男生有很多,不過她好像都看不上,整個高一都沒有談戀愛,到了高二,文理分科,她選了文科,我選了理科,從此不再一個教室班級,但我們為了彼此能更多的相處,一起去補習班。(那個昂貴的補習班,我還記得交學費的時候,媽媽的眉頭皺了又皺,問了好多遍,那個補習班真的能提高成績嗎?我帶勸帶騙地跟媽媽說,那個老師教的很好,我一定會努力學,提高成績的!)

高一的暑假,因為補課方便的原因,她留我在她家住宿,我留了下來住了幾天,期間我們夜夜長聊,難過的時候一起蒙在被窩裡嚎啕大哭,開心的時候一起嘻嘻哈哈,真的是聊盡了所有的話題,我向她傾訴了我所有的心事,她替我難過,安慰我,她說了很多她的事,我那個時候彷彿特別能理解,作為一個傾聽者的心情。我們分享著,傾訴著,似乎我們能聊到永遠,聊到世界的盡頭……

可是,你知道嗎?我們這樣的友情在2014年1月1號,截止了。

期間,她在高二的時候跟原來高一班上的一個男同學在一起了,我們互相都認識,所以也會經常一起出來玩,可是,正是這種尷尬的關係,導致了我們最後的破裂。

那天元旦,學校放假,我和吳小姐早就約好了一起出去買書順便逛著玩玩,可我倆剛到市區,她男朋友就打電話催命似的讓她回去陪他,這換做誰在我的立場都會受不了吧,他倆在電話里磨磨唧唧一個多鐘頭,最後她妥協了,打車回去,我說我不回去我自己接著逛,可她卻用良心道德綁架我,「可你這樣一個人在這邊我不放心。」最後我也妥協了,我跟著她回去了。

回去之後發生的事,也是讓我匪夷所思的,她男朋友來接她,她拉著我想讓我跟他們一起,我當然是好言推辭了,她也就離開的心安理得了。

他們走後,我一個人愣愣地站在原地呆了幾分鐘,不知道該去哪裡,腦子裡想的亂七八糟的一些玩意兒,不知道閨蜜或者說了淡一點,朋友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我可以容忍一些無意的傷害,但你不要總是以為我沒脾氣。

我越想越生氣,一個人從車站走了兩個小時,邊走邊哭,走到哥哥的單位,看到哥哥後一下子哇地哭得更厲害了。後來,哥哥也給我講了很多交朋友的道理,交朋友啊,還是不能隨意都交心。

放假結束回學校後,每一次遇到我都冷冷地避開她,她彷彿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傷害到了敏感的我,後來我憋不住氣寫了好長的一張紙條給她,大意就是她和她男朋友對我做得有點過分了,也說了朋友不易,我希望和解矛盾什麼的。後來她給的回信讓我徹底斷了繼續跟她相處的念頭,她在紙條里大概說,是我自己鑽牛角尖,什麼都計較,會給我時間讓我自己慢慢變化,整篇下來,是她豁達大度,全是我一個人在無理取鬧不知道適可而止。可你有想過嗎?當你和你男朋友親親我我的時候,我被你晾在了一邊,又因為我們都認識的原因,每次你們有什麼矛盾都是我左右說和,累得像條狗,最後和好還是因為你自己心情好了。

我真的覺得我作為一個朋友,我能做的,能包容,能理解的,我都做到了,那為什麼你就不能換位思考一下我的感受呢?你覺得你的想法對,你認為你的人生觀是正確的,那好,道不同不相為謀,此後,我們不要再有所瓜葛了。

高考之後,我們去了不同的城市,算了吧,我也會把她只當做我人生的一個過客,我從不後悔自己曾對她吐露心腸,但唯一感到羞恥的是,我曾今還有一絲想要重歸於好的念頭。

我們終究是要成為不同的人,我們之間再也沒有了能聊一整夜的話題,曾今承諾陪你走上婚姻殿堂的人,也終究不會是我,此後我們的生活不要再有所牽連,我也希望你能帶著我曾今的那些小秘密,與我再無聯繫。


大多數的友誼都只是建立在等價交換的原則上。彼此離開,沒了接觸,便失去聯繫。


因為你們的朋友關係來自於生活中的交集。

有共同的事情,上課坐在一起,一起打麻將,一起玩遊戲等。

然而

朋友關係維持的原因是因為互相有吸引(此處不要亂想),吸引就像相互的籌碼,你吸引力大些,對方對你的關注度就高些。

很多時候關於你自己的真實信息的互換也會成為籌碼。潛台詞:我連這都告訴他了他應該就算是我的朋友了吧。

所以說切勿交淺言深。

你們並沒有交心,或者說你們對於對方的認同度是不夠的。

對方的一些特質對你是沒有吸引力的,然而那可能恰恰是你最關注的點。

所以,這個朋友可有可無。

我有很多這種朋友,每一個階段下來都只有一兩個在聯繫的朋友,幾乎也僅僅是在聯繫。

我的慣用的說法是各自的圈子不一樣了。

其實就是你對我沒有吸引力,我們的生活又沒有任何交集。

被點了這麼多反對我真的感到醉了。。。。。。。

都喜歡美好的樣子,永遠不知道事情變得醜陋的時候最核心的問題是什麼。不知所向。


忽然很想回答這個問題。

在知乎潛水一年多了,終於在看了很多回答後決定自己也要留下點什麼東西,哪怕是強答,也總比只看不思考要好,何況也是寫給自己的看的呢。

————————分割線——————

先簡單自我介紹下吧,

本人大四,目前正在實習。一直以來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朋友很多的人。之前無論是學生會還是自己的社團都有一大群哥們朋友。但是漸漸發現把這些頭銜或者身份去掉之後,自己究竟還有沒有結交的價值。

我一直認為朋友在一起首先三觀要合,最起碼看著順眼。其次總得有共同話題或者愛好,這樣你們才能交流吧。再然後就是共同的經歷或者回憶了吧,最後就是交心的朋友,一個真的能讓你不會顧及任何,而願意把自己的後背交給另外一個人,至少我還沒見到。

有點扯遠了,說到底朋友是真的會變淡這個倒是真的,友情就是分階段的。從小學到高中我最好的哥們,我把自己暗戀過的姑涼,寫過的情書各種蠢事都分享的兄弟,現在也將近三年沒聯繫了。我初中最好的朋友是個有錢的富二代加大帥逼,我們一起翻牆上網,上課看小說這些青春都干過的太多事就不提了,我還記得我們要去上大學的那個暑假(他沒去讀大學,他回去管自己公司了),在河邊吃龍蝦喝冰啤酒的時候,告訴我以後每年咱們必須都回來聚一次,然後兩個人一邊壓馬路一邊互相罵傻*的回家……

發現了嘛,所有你曾經以後不會變的東西都會變的,曾經自己要死要活愛上的女孩竟然也會在某個早晨忽然忘了她的名字。其實沒一個人都在相互辜負,有個把我當最好哥們的人其實我只是把他當一般朋友看,或者我自己大學最好的哥們也很肯定的告訴我他最好的哥們不是我。

總之,就連我們自己都認不清自己是誰。我變得越來越不願意去交心,或許是自己變得事故,成熟還是自己膽怯了呢。

如果你說的友誼是一起吃飯,聊天,幹活。那麼我告訴你,有的是。如果友誼是一起敞開心扉互相罵傻叉而不生氣,一起干蠢到你自己都鄙視的事情,那麼我會說曾經有過,現在……

很難!

圖侵刪


心理學上有一個屢見效應:見的次數越多、你會感覺跟一個人越熟悉。(與這個人的個人特徵無關)

新的朋友,見得多了,越來越熟悉、越來越相互吸引。

舊的朋友,見得少了,逐漸遺忘。


我想這是人的共性。

題目已經提到了,「所謂的朋友」會慢慢不常聯繫,也沒有信任感。哪怕當時稱兄道弟,閨蜜情深。哪怕他們曾經感激過你的幫助。

比所謂的朋友更近一步的,是相處多年的同事。

曾經有人問,為什麼同事之間總是不能做朋友?

因為同事關係是建立在工作基礎上的,而工作上的事又是以利益為基礎的,所以同事之間分開以後,很快就沒什麼互動了。工作上的合作夥伴也一樣。

同學關係應該是我們非常重要的人際關係了。各奔東西以後,慢慢你也會發現,不管在學校的時候關係多好,到頭來人們的熱情和好感會轉向那些發展情況更優越的同學身上。

那麼親情呢?同住一個城市,彼此不關心的親人比比皆是。

我說的一點也不誇張。

所以,在任何一段人際關係里,如果你想獲得好的位置,你想對別人產生吸引力,你就得保證你能提供給他們的利益和你的價值。

這是人性的共同點。社交理論也常說,一個人的社交核心圈只有三五個好友。


我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到現在畢業工作,經常聯繫的朋友不超過十個人,不是我孤僻或性格缺陷,畢業分開後我還是經常會找同學朋友聊天,但是十次有八次都是我主動找他們,一般聊幾句他們就有事忙或者搭不上話了,我想可能,分開了,各自的生活圈不一樣,彼此說不到一個點上,我也不能老拉著你回憶過去,所以就只能節日或生日的時的一句問候表示著我依然記掛著你,無論你怎樣我在遠方默默為你祝福。


因為這些所謂的朋友不是你心中的真朋友,或許在某個階段,有這樣一群人天天出現在你的周圍,而恰巧他們的某些特質吸引了你,你覺得和他們在一起很舒服,同時你也不安寂寞,發現自己也需要這樣一群人陪自己,讓自己不孤單,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你會發現你的身邊總是會有這麼一群人,而在你之前那個階段所謂的朋友,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就突然變的不那麼重要了,每個人心中所謂的朋友都是分等級的,有的朋友,你自己再忙,一旦他有事,你二話不說就去幫忙,而有的朋友,約你一起玩耍,自己明明閑的蛋疼,卻都會說自己有事,很忙。或許這就是自己心中「所謂朋友」和「朋友」的區別吧。


推薦閱讀:

因為追星而被朋友討厭,這樣的朋友還是朋友么?還是我追星我就有錯?
作為草根的我該如何選擇自己的路?
怎樣勸慰一個因為受到很大挫折而試圖自殺的女性朋友?
哪一個瞬間讓你想放棄一個好朋友?
別人問你借錢到時間點不還怎麼辦?如何判斷是善意還是惡意的?

TAG:朋友 | 距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