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給我的印象里,清華的男歌手比北大多?
為什麼北大這麼個文科類的大學出的歌手沒有清華多?或者知名?
清華為何老出男歌手?
宋柯、高曉松、李健、水木年華……
還真是出了不少。
有人肯定要說,那還不簡單,因為清華男生多唄,
沒錯,清華男生多!
在2000年代,作為工科學校,男女比例曾經達到
慘絕人寰的
6:1
現在,在建設文科院系的不懈努力下,
男女比例終於接近了2:1
(校領導英明!)
可是,細細想來,再多的醜小鴨聚在一起,
也不會出一隻打鳴的大公雞的。
男生多就一定出男歌手嗎?
好像也不一定,
也可以出其他奇怪的東西嘛~~
所以我想,一定有什麼其他理由!
寫在清華人的基因裡面。
於是我上下求索,
終於從古(yu)人(wen)智(ke)慧(ben)里找到了答案: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送孟東野序》
韓愈老夫子說得多好,我用現代口語翻譯一下,
「內心有不平,才會叫出聲」
武俠小說也是這樣的,
胸中不平一聲嘯,路見不平一聲吼。
而滿足的人總是不出聲的。
所以,
男生多是表象,內心不平是關鍵。
高曉松說,
在他們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
清華男生有三寶:
踢球!打架!彈琴!
都是跟荷爾蒙有關的雅事。
知道老炮兒的「茬架」不?
那時居然還有「茬琴」一說。
就是找人單挑比唱歌比彈琴。
吉他不是吉他,是你鬥牛和撩妹的武器。
想像一下,路邊草叢裡突然跳出來一對基友,大喊:
人在塔在!啊,不對,
拿琴來戰!
這畫面太美
現在的話想想都會捂臉吧
拿隔壁北大對比一下,
此結論非常明顯。
男女比例1:1,
哪還有什麼不平之氣。
平,平的很嘛
皆大歡喜。
所以北大男生心裡美,不出聲。
反過來,北大卻總出唱歌的女俠
邵夷貝,Mr.Miss,程璧
是不是說明北大男生對自家女生還是不夠好呢?
咦,想給校慶寫點東西,
怎麼又黑隔壁了。
好吧,講真,
我也去聽過北大的原創,被歌手們的水平和才華震驚了。
比如那個叫鴿子和大橡樹的組合,
在舞台上搖薯片盒子,當沙錘;
比如空靈的阿卡貝拉純人聲合唱;
徐鳴澗師兄寫的畢業歌《青春大概》,
好聽哭了。
北大人寫的歌自帶仙氣,或者痞氣
總之是某種飄逸的東西
相比之下,
清華的原創是這個味道的:
室友去留學兩年,某天突然對我說
「看看,我離開了學校,總算明白你和高曉松、水木年華他們寫的歌的共通點在哪了」
「你太抬舉我了,不過你說共同點是啥?」
「你們的歌,都帶有晚上去東門或者北門外,昏黃燈光下,煙霧繚繞的、燒烤攤烤串的味道。」
「……」
或許這就是校園民謠的味道。
離開學校越遠,
越清晰。
除了歌曲畫風不同,
清華和北大的歌手也極不同。
這種不同從各自的校園歌手大賽上看很明顯:
北大的歌手們大多在低年級參賽,
基本只參加一次校歌賽,當一次十佳。
驚鴻一瞥,
然後掛冠而去。
畢竟校風使然,自由散漫
過於執著,無疑落了下乘。
清華的歌手們不是的,
他們很少只參加一次校歌賽。
他們把舞台當做征途。
征途的終點從來不是進決賽十佳,
而是拿冠軍當歌王。
冠軍們往往是高年級,參加過二三四次比賽。
比如我的好友馬瑞男,
也就是清華版《南山南》的歌手,
作為校歌賽冠軍,奪冠時都已是大三的第三戰。
在一次一次的比賽和高年級的強大實力壓迫下,
低年級的歌手逐漸成長。
許多學校的校園歌手,
嗓音天賦就足以取勝。
但在清華,
天賦僅僅是第一步,
唱功、颱風乃至表演等方方面面都要臻於成熟才能贏。
這大概就是清華和北大不同的校風。
執著較真,
哪怕是玩票也要做最專業的。
走上校園歌手之路的人,經常帶著一種專業精神。
用大學四年去切磋精進,同時樂在其中。
難怪最後他們基本會達到准專業級,
校歌賽請來串場的專業歌手要是不做好準備,
還真鎮不住這些妖孽。
一不小心轉職幾個真歌手,
也就不奇怪了。
最後,
補充一句:
清華還有眾多的優秀的男歌手,
沒參加歌手大賽,
他們的舞台是:
澡堂!
------------------------------作者系清華博士生,原創歌曲作者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城市周看:cityzhoukan
附上一首自己的原創歌曲:
【原創】當我決定愛的時候
北大改行去唱歌劇的男歌手有我,不知清華有誰?;)
借用我們老師的觀點吧【畢竟人家是老北大】
「清華是讓情懷走向市場化;北大則是在市場化的大潮中保留著情懷」
並沒有褒貶的意思,但是這恰好能反映出兩個學校不同的特點,或者說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不同的精神內涵吧
以及北大和清華的音樂氛圍在上個世紀80年代可以說是不相上下,只不過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道路而已。
而且音樂中有情感和美,無論出名與否,都能夠打動你的內心吧~畢竟「愛和音樂是最美的同義詞」
PS:如果想聽北大同時期的歌曲,可以找找專輯《沒有圍牆的校園》,安利其中一首《星期天》,可以看看上個世紀80年代的慵懶和大學生的迷茫【我不會說我們老師上課的時候完整地唱了一遍PS:如果想聽當前北大的校園音樂,安利徐鳴澗學長的專輯《青春戲》,裡面的《青春大概》、《轉身之間》都是十分能打動人的旋律。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北大的男校園歌手也有很多,但是他們畢業之後大都一直將彈琴唱歌保持為愛好而不是職業,所以校外人士大都不知道。
這些校園歌手中不乏在本職工作中成就斐然的,比如——86級的 @陳涌海 師兄(代表作《張木生》)是科學院半導體所的教授;91級的許秋漢師兄(代表作《未名湖是個海洋》)是《博物》雜誌的主編;藝術教研室青年教師徐小平老師(代表作《星期天》)是新東方的聯合創始人。其實沒那麼複雜,高曉松在各種場合說過的那些話去掉浪漫情懷,最後就一句話:光棍太多、資源太少;一技傍身、泡妞利器;如果有興趣可以看看高曉松那本《如喪》
這是傳承。高曉松的《曉松奇談》有期叫做《致白衣飄飄的年代》,裡面詳細講述了他那個年代清華學子的音樂盛況,因為當時清華男生有三大寶:踢球,打架和彈琴。像高曉松這樣的人有很多,前兩樣不行就在第三件上下功夫嘍,所以一時間音樂氛圍很好。那個年代流行「茬琴」,就是找人單挑比唱歌比彈琴,一般其他學校的聽到來人是清華的就不太敢應戰了,可見當時清華的歌唱才子確實很多。後來雖然沒有那麼流行了,以至於所謂的「校園民謠」也漸漸平淡了,但新入學的清華學子們還是會聽到很多前輩們的事迹,以他們作為榜樣,還是有傳承精神的。強烈推薦去看《曉松奇談》的這一期
高曉松在《曉松奇談》里說過是因為清華女生少,男生得學吉他來撩妹,北大女生多,不用學吉他也能撩到妹。。。
北大不是文科類大學。我也不認為北大的男歌手少和男女比例有什麼關係。對於題主知曉的清華男歌手的數量來講,我懷疑這是隨機漲落,無法解釋。
誰告訴你北大是文科類大學的,別的專業不說,你去查查北大的數學在中國排第幾,你去查查北大的化學在世界排第幾…
強力推薦北大原創歌手 仇心誠(小Q痴子)。很棒。感受一下北大原創歌手的情懷
為什麼雄孔雀的羽毛如此美麗?因為競爭太激烈!為什麼雄鹿的角如此美麗?因為競爭太激烈!為什麼雄鳥的歌聲如此美麗?因為競爭太激烈!重要的事情要說三遍!
最近,北大科學家陳涌海彈唱的《將進酒》視頻,都傳瘋了。
唱的真是豪氣干雲,超燃的!首先,北大可不是「文科類大學」。但凡有一點點教育知識的人都知道,北大不但文科最著名,而且理科也是全國第一的。事實上,北大不但文科、理科均高居全國第一,醫科也是第一。畢竟,北大能在國內外各大主要大學排行榜中都位列大陸乃至大中華地區第一名,只靠文科是不可能的。
而清華,則是強於工科,以工科(不是理科)為主要學科的偏工科類的大學。清華的有文藝傳統,有專門的學生藝術團,有專職教師的藝教中心,專門的場地蒙民偉樓。有校園歌手大賽,有學生節,有各種文藝社團。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從清華學校創建之初起,就孕育了濃郁的校園藝術氛圍和良好的藝術教育傳統。上世紀10、20年代,清華就成立了專門從事音樂教育的音樂室,清華學生中也自發誕生了軍樂隊、合唱隊等眾多藝術社團。1958年,在蔣南翔同志「三支代表隊」思想指引下,集當時初具規模的多個學生藝術社團,學生文工團正式成立,成為一支文藝代表隊,即今天的清華大學學生藝術團的前身。從此,在領導重視、師資保障、管理規範、訓練得法等優越條件下,學生藝術團得到了穩步的發展,逐漸成為清華大學藝術教育和美育教育的重鎮和旗幟,在校園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清華有專門的文藝特招生,每年幾十個吧,大多成為學生藝術團的骨幹。其中就有不少合唱團的特招生。李健好像就是藝術特招生。
學生藝術團每年都有不少排練,演出。藝術團里不少普通學生,都是藝術愛好者。清華的各個系的學生節和校園歌手大賽給熱愛歌唱的人有了展示舞台。
各種藝術社團能讓他們找到組織。因為清華真的沒有出男雜技演員或者男蓮花落大師的傳統。
_(:3」∠)_清華出男歌手,北大出女作者
看一眼這個學校的男女比例就知道了。
雖然歌手不多然而。。。江南,桐華,八月長安。我來告訴你一個事實,作家一般是北大多。尤其是女作家。清華么,蔣方舟這種莫名其妙開掛的咱就不提了。而且發現沒有,光例子里的三個人,都不是中文系這種地方出的。兩光華女一化院男。關於文風的問題,我只能說,娛樂至死的年代沒有出魯迅的條件。這個就不要指望咱北大了唄。
北大的去。。。【小學校同數學系,沒有黑北大的意思!】
曉松奇談—致白衣飄飄的年代裡有解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科學網文章「清華北大,你的學費低得近乎無恥」?
※在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就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上海紐約大學和清北之間如何選擇?
※清華北大的學生如何看待《最強大腦》選手的能力?
※如何看待北京大學的「品質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