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高頻打低頻的模式背後的商業邏輯是什麼?


我先重複下這個問題,因為我擔心我跑題了:互聯網高頻打低頻的模式背後的商業邏輯

開始前多說一點東西,那就是之前的互聯網行業創造了一個商業卡位的概念,比方說,你做1個APP,那我就做1個應用市場;你做1個應用市場,那我直接做1個操作系統;你做1個操作系統,那我直接做1個手機。從APP→應用市場→操作系統→手機,越往後其實是越往上游的商業入口卡位。所以回味過去5年甚至10年的互聯網軌跡,均為不斷往上游進行商業卡位,不斷往上游獲取更廣的用戶

現在用戶被瓜分得差不多,越往上遊走成本越高且風險越大。那怎麼辦呢?就在一大波互聯網人不知道如何創造新的市場新的互聯網世界時,悄然壯大的移動互聯網催生了共享經濟互聯網+倆股龍捲風,過去的3年,媽的,我就是經不住這倆股風的誘惑出來創業的,哈哈,現在苦逼死了。

共享經濟的背後其實就是高頻打低頻

「啥,你就解釋完了,商業邏輯就是共享經濟就沒了「。

不要急,我先簡單概要下共享經濟(高頻打低頻)為什麼會誕生,其背後反映的問題焦點是:①信息嚴重不對稱②需要實體或資質才能服務或引流③需求存在波峰波谷。①說明利益鏈條過長或存在浪費,此點最有感觸的應該是生產端到最後用鋼端需要經歷4、5把倒手的鋼鐵領域;②說明本可以輕資產的事情就無需過重,此點最明顯的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各種房產中介;③說明資源或服務因為需求的變動不可避免存在浪費,此點最明顯的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某支線物流(我就不具體說哪家了),送餐員只有午飯晚飯時間有活。

看到這裡,你可能留意到了,①②③總結後,這裡都存在一個真正的服務方去為c端用戶服務。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大B→小b→c的商業模式,如果還不明白,我舉個例子:房產商(大B)→房產中介(小b)→c(買家)。

回到起初說的,如今c端用戶被瓜分得差不多了,從商業卡位的角度來看(大B→小b→c),我應該怎麼辦?對,往上遊走,打小b。貌似問題已經回答完畢了,不過還是再補充一點東西,不然我擔心太多人因為這個思想衝動創業,哈哈,我現在苦逼死了。

①高頻打低頻,商業方向上是往上游卡位。通俗地講,通過小b用戶帶動廣大的c端用戶。

為什麼小b會跟我們玩這一套呢?因為小b真實情況是被壓榨的對象,理想中是:大B→小b→c,但現實是大B→中b→中偏小b→小b→c。如果還不明白,我舉個例子:房產商買套房給20W傭金(大B)→房產中介老闆15W(中b)→房產中介老闆管理者4W(中偏小b)→真正做服務的中介員工1W(小b)。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我再舉個例子:用戶要裝修新房願意給10W設計費,真正做服務的設計師其實只能拿到1-2W。

②高頻打低頻,產品模式上是強連打弱連。通俗地講,一款總計10W用戶、日活6W的產品賽過一款總計100W用戶、日活10W用戶的產品。

③高頻打低頻,行業價值上是創造新行業。通俗地講,Uber、滴滴等創造了一批自由職業者,創造了新的價值。

④高頻打低頻,競爭策略上是全職打兼職。通俗地講,類似我僱傭著一批飛虎隊,而你僱傭著一批兼職協警。如果真的干架,你說你幹得贏我嗎?

⑤高頻打低頻,商業意義上是收拳再擊拳。通俗地講,高頻的活干好了,低頻的活才能有戲,比如滴滴打車後期推出的代駕、微信的微信遊戲等。

看到這裡,有些人估計說,那不是很多行業都可以使用這個模式(大B→小b→c)去創業。是的,但是這個模式門檻真的不低!!!哈哈,我現在苦逼死了,明白了吧。而且很多人在高頻打低頻上有個誤導,就是會把(大B→小b→c)精簡為(大B→小b),並且自信地說,我這套商業模式少了c端會讓我更為專註。但是這裡有個大坑就是,小b其實是不會主動帶動c端用戶的。大家回憶下那1年的打車軟體,給司機多少獎勵都無法避免也要給c端用戶補貼。

很多高頻打低頻的創業公司,小b都做得很不錯,但是因為c端量太少導致小b沒有足夠的訂單快速生長。高頻打低頻是個好的商業模式,但是也是一個門檻不低、進入了註定苦逼的商業模式


前幾天,有幸和兩位PE大頭,亞洲總裁級的大佬吃飯,在聽教的時候又聽到了過去兩年曾經"強姦"了首腦腦袋的詞語"高頻/低頻",在過去,適合這兩個詞常常用在判斷創業項目的消費頻次,尤其是用在對O2O項目的評估和描述,可首腦看來,這兩個詞除了可以用來看項目,其實更多的可以去用來思考我們未來的市場在哪裡?1高頻與低頻的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哥不說太多理論,找個例子來聊聊!汽車交易,絕對是低頻的玩意兒,正常人一輩子也就那麼平均3量汽車,除非你是土豪有收藏癖或者換車癖,不然絕對是低頻,可是在這個低頻的行業里,就會有很多人說不應該選擇去做O2O,所以我們也的確很難看到有"滴滴買車"之類的線上線下購車服務,那就代表了這個低頻裡面就沒有高頻了?錯了,有很多很多,例如:汽車後市場,從二手車買賣,到維修/保養/上門保養/道路搶修/保險等等,這證明了看著低頻的事情,但是卻能夠帶來無數的高頻產業.總結:所以說,不要被理論家蒙蔽你的大腦,開啟腦洞,發散思維將能看到不一樣的天空!2請拋棄高頻與低頻猶如"公平"兩字,別傻了,相對而已!總有一些可惡的叫獸和磚家喜歡拋書包,硬是要給人家帶上理論高帽,高頻和低頻本來是用在物理學上的詞語,結果用來形容消費金額以及次數的多少.好吧,的確有那麼點意思,但是首腦要問幾個問題!女性包包是高頻還是低頻?如果你是窮屌絲,包包將會是你的低頻,如果你是超級土豪,那LV是你的高頻消費品,我們如何來鑒定?醫療是高頻還是低頻?在客似雲來,人山人海的醫院看來,似乎是高頻,可是沒錢的你連病都看不起,談何頻次,也許一輩子就看那麼一次病,花了你一輩子的錢,那是超級高頻,所以還是問,如何鑒定?總結:讓理論滾粗,回歸本源!3用戶需求的本質死了都要"用"不要看那麼多理論知識,就算看書也要看到重點,不然也白看!不要總是先去分析高低頻次,那可能是投資大鱷看項目的一個標準,作為一名有夢人的你,請用雙腳踏地!用戶的需求級別,首腦看來是這樣分的:(1)生存剛需:沒有會死,例如不吃飯會死,不穿衣服會凍死,所以生理性上的需求是絕對剛需;ok,你都解決了生存問題了,接下來是不是要解決發展問題;(2)生活剛需:所謂不餓了,那我們就想著要吃好,那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好"更懶",那就會產生各種生活方式上的需求,比如汽車(解放雙腳勞動力,其實塞車也很累`````),扳手等工具(用更少的力量撬動不成正比的東西),以生活中的工具作為主要的體現;(3)發展剛需:最恐怖的一個產業教育,人要進步需要保持生活不斷改善,思維不斷提升,學習教育則成了我們發展剛需中的重中之重的需求;1-3形成了我們一個需求的循環圈,隨著每個時代進化到3就會發現,我們更容易解決生理上的生存需求,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懶),知識變得更博大精深。這個循環圈的滾動又會讓我們產生新的需求:(4)感性需求:文化產業、娛樂產業、奢侈品產業(剛需的升級版,被冠上各種感性價值),因為生活越來越便捷(懶),人類同比過往的生活,工作時間變得越來越短,生活時間變得越來越多,為了保持1-3的循環圈正常運作,所謂的「藝術文化」就應運而生,猶如這個循環圈的潤滑劑,讓人類相信自己活著並活得很好活著不好(這點多跟家裡的老人家聊聊就明白,他們總是喜歡拿舊社會,也就是改革開放前的一些生活故事感嘆);總結:也許首腦我說的還不夠准,不過按照這4種需求分類,我們能夠更加發散的去思考創業的發展方向,有人會說專註才是王道,可是我卻發現了,專註到極致的結果就是發散,你會發現一物多用,一理百通!


概率獲利。


高頻打低頻實際是一種降緯攻擊,高頻往往擁有流量,黏性,活躍,現金流充足等優勢,攻擊低頻市場搶奪同類或類似用戶群時會具備極大優勢。


高頻低頻誤了好多人。。。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豆瓣新上線的收費專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
面對下行態勢,「微商」能否轉型出更健康的商業模式?
阿里巴巴是家怎樣的公司?
金斧子的商業模式是怎樣的?
如何看待MoviePass包月9.95美元無限次看電影的商業模式?

TAG:商業策略 | 創業 | 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