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樣才能發生真正的成長和改變呢?
有時候會經歷一些事情,會有一種自己成長了的感覺,再看四周的人和事就會有一種陌生感,回顧不久前發生的事情也有一種遙遠的感覺。但是過了幾天,又會慢慢地被原本的環境帶過來,那種陌生感和成長感就消失了,而前幾天帶給我成長感的那些事情就好像沒發生過一樣。人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成長和變化呢?變化需要不停地把自己的經歷內化,但是我記性好差,再印象深刻的經歷過了一些日子就無痕了…所以…啰啰嗦嗦說了那麼多也不知道該怎樣正確地表達出我的感受…總之…如題…
謝邀。很好的問題。
不但是個人成長如此,其實任何事情都是如此,變壞分分鐘,變好難上難,一不留神就會回到原地。
原因,其實就是存量太大,阻力太大。
而真正有效的變革方法,也是一句話:
認清問題,找對節點,直面困難,真正作為,適應變化,優化固化。
總結一下,就是三步走:
第一步,認識:認清問題所在,找對關鍵節點(結症)
第二步,改變:直面困難難題,真正行動作為。第三步,固化:適應新情況,持續調整,不斷優化,最終固化。
認識——改變——固化。
三步都很重要,沒有認識,就看不清問題所在,找不到關鍵點,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沒有改變,認識再清楚都是空談;沒有固化,就很容易在新的困難面前打退堂鼓,最終無法固化,回到原地。
--------------------------------------------------------------------
有個詞叫以小見大,我們今天來個以大見小。
比如改革開放,這就是一次極其重大的變革,我們看看這三步是如何起作用的。
第一步:認識
認識到舊有模式(太祖模式)是不行的,要改革,但是,要改的事情千頭萬緒,從什麼地方下手,就是關鍵問題。
做什麼,要建立在對當時情況和問題的深刻理解上的。
而當時的問題,主要在於:思想上混亂、封閉、保守,農村無法解決吃飯問題,工業化缺少資金、技術、人才……
第二步:改變
最終下手的地方,是:
1、真理大討論,確立: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打破兩個凡是。
2、確立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大鍋飯,解放生產力3、開放特區:引進外資,對外開放
這就是通過第一階段的認識,認清問題所在,然後直面問題,採取新辦法新對策,實現真正的改變。
第三步:固化
改革開放了,問題就沒有了嗎?
不會的,解決了老問題,就會帶來新問題,打開窗戶,進來的不只是新鮮空氣。
新問題會帶來不適應,帶來恐懼和質疑,帶來重走老路的衝動。於是,1978年之後,過了十幾年,因為內外一些因素的影響,有很多人開始想要回歸過去了,開始質疑改革開放了。
如果這時候重走老路,那這十幾年的改革成果就可能前功盡棄,所以,才會有南巡談話,強調不換腦袋就換人。
認識,改變,固化。
------------------------------------------------------
重新回到我們個人成長的問題。
第一步,認識
你的問題在哪裡?問題的結症在哪裡?
這是首先要認識清楚的,如果這一步做不到,下面的行動就是盲動,就是亂槍打鳥。
舉個我自己的例子。
我一直試圖理解我自己,試圖搞清楚:為什麼我會這樣,而別人不會這樣。
我一直在質疑,就算我是這樣的性格,那我為什麼是這樣的性格呢?
難道全都是因為天性嗎?
直到我開始讀書,慢慢梳理自己過去的經歷,才在其中找到了答案。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答案,就是與父母的關係。
我的性格會是這個樣子,是因為我沒有建立真正的自我,而我沒有建立自我的原因,是因為我沒有經歷過完整的叛逆期,無法建立自我認同,無法與父母的人格完成分離。
自我認同——與父母分離——叛逆——建立自我。
這就是我首先做到的自我認識。
第二步,改變
認識到了問題所在,也知道了關鍵點在於反抗,建立自我認同——建立穩定的自我。
然後就開始真正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
對反抗的恐懼。
然後,敢於說不,敢於按自己的想法去決定,敢於對峙,敢於讓父母失望,敢於維護自己的利益。
父母一開始當然是震驚,然後不解,然後企圖壓制,這期間經歷了很多內心的折磨,但是,最終還是選擇了面對和反抗。
這是認清問題之後,真正行動,真正改變。
第三步,固化
這期間與父母的衝突不少,每一次都是巨大的痛苦,我也曾經恐懼,曾經想要退縮,曾經害怕自己的反抗帶來不可控制的後果。
可是,我也知道,無論最後結果如何,一旦現在選擇了回頭路,可能這輩子,就失去改變的機會了。
硬著頭皮也得堅持下去。
這期間也開始調整,做一些優化,比如也不一味地反抗,有時候也會主動緩和關係,討好一下父母,但需要反抗和堅持的時候,一定要堅決。
這樣過了兩三年,慢慢地,父母終於開始有點習慣,我們的關係也開始慢慢適應這種新的模式。
雖然現在還在調整中,但是可以說,已經基本穩定了。
這是調整,優化,固化。
---------------------------------------------------
變化與變革,其實是個永恆的話題,所以這三步走的辦法,其實也不只可以用在個人成長上。
認識——改變——固化。
認識,認清現狀,找到問題,抓住關鍵點。
改變,直面困難,勇於行動,改變現狀。固化,適應新模式,面對新問題,調整優化固化。前一段看到一篇寫華為變革的文章,裡面提到,華為在面對互聯網時代的衝擊時,有一個心法,或者說,是任正非有一個應對改革的方法論:
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
其實也是很有思考的價值。
先僵化:認清問題和節點之後,要真正行動去改變並不容易,所以需要硬著頭皮衝上去,改變自己,這時候很不熟悉,很生硬,容易犯錯,可是還是要做,這就是先僵化。
後優化:度過了一開始的僵化期,開始對問題有了進一步認識和了解,就可以做出調整,逐步優化。
再固化:最終形成適應新情況的新方法,這時候就要趕緊固化下來,成為新的習慣和制度。
----------------------------------------------
總之,個人想要實現成長,就要真正做到這三步:
認識,改變,固化。
認識不到位,下手就不準,效率就不高;
改變不勇敢,就都是空談,毫無實際變化;
固化不跟上,就容易倒退,容易前功盡棄。
所以,想要實現個人的穩定成長,就要從這三方面下功夫。
你現在,是認識,還是改變,還是固化上,存在問題呢?
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ps:前幾年讀過一本書,楊偉康的《悟破習》,作者把認識、改變、固化總結為:悟——破——習,對我很有啟發,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讀一下這本書。
------------------------------------------------------
小小地自我推廣一下,這裡是我的微博和公眾號,歡迎關注。
1、 微博為:東坡夜奔,Sina Visitor System,側重於日常的一些感悟分享,以後會添加讀書心得、筆記;
2、 公眾號:dpyb2015,剛開,內容還不多,還在學習,以後東西會慢慢變多的。真正的改變與成長有兩種,一種是來自於機緣與頓悟,另一種是來自於自我完善的潛心修鍊。
一、來自於機緣與頓悟,
個人認為這種改變與成長更多的是世界觀與性格的改變。這種改變與成長的觸發原因主要有三種:1.困境:一個你一生中經歷過最大的挫折(「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時候,明白「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的時候,在無邊黑暗中用手指一點一點扣出光明之時)2.愛情:一個你一輩子深愛而不得的人或者是一個融化你內心堅冰的人(深愛不得而放手之時,明白愛也是一種佔有的私慾之時,想要為了自己所愛之人變得更好之人之時)3.老師:一個智慧、願意陪你成長的老師這是大一時西方思想史課上老師告訴我們的,括弧里的是自己對老師提到的三個點與自己生命經驗對接後的一點補充。這種成長與改變一定是生長在極度的痛里或者是自由而體諒的愛里。這三種原因觸發的成長與改變一般都有巨大的後勁。因為內心有一種巨大的情感能量會迸發出來,給當事人一種極大的行動力,所以帶來的改變與成長也是巨大的,往往更能內化於個人日後的生活之中。二、來自於自我的完善與潛心修鍊在平淡的日常生活,發現的某些習慣上需要改變。就比如說,減肥,拖延症的改變,說話方式的改變,學習習慣的改變等等…………這些改變都需要毅力,日復一日,方能養成習慣。你所內化的不是經歷,而是經歷的問題。你所感受到的成長其實正是那些問題擁有了解決的能力並不釋然了問題困惑帶來的痛苦,但這不是真正的成長,而是成長的過程罷了。老一輩的人所說的某些人看起來幼稚不成熟等等其實只是拿自己的經歷來看待別人,並不去想他人是否和自己相同,反而喜歡用自己的解決之道來「越俎代庖」講人生道理。其實,成長與生活習慣言行舉止並無太大關聯,只不過言行舉止所體現的社交能力、處理生活瑣事(自理能力)方式、會使某些老一輩感覺「是成熟的」罷了。
而真正的成熟起碼需要一種「領悟」,這種領悟是指看待成長與家庭關係的理解。接著是「執行力」,面對自身環境的困難所擁有解決的能力。最後是「幸福」,這代表生活即使沒有了問題但也需要滿足內在精神層面的快樂,這就是能夠從生活獲得樂趣,解答自我人生的意義。儘管每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各不相同,最後帶來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最後的方向都是為了能更舒適溫馨有安全感的生活。————————————————另外我要跑個題:往往我在路途中時常有見到東家長西家短的生活交流,其實這正是人們對生活的學習需求,這種需求其實是來自於對理解和安定生活潛意識渴望。不過對於多少長輩而言,他們本身並沒有真正學習透徹如何生活,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如何過上優質的生活。這個世上九年義務教育什麼都教了,唯獨缺少一門課叫生活課(或叫人生課)。而這門課重要到一個人的成長,決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甚至是庸人還智者, 對社會有益還是有害,都包含在內。不過可惜的是這種「人生課程」大多數還是被宗教所壟斷(個人經歷比較排斥宗教),而且在信仰環境中絕大多數人其實本身並不能解決自我的生活困惑,反倒是摻雜著不少不帶勺的雞湯。並且本身而言,宗教信條並不適用於當今社會,其消極的人生態度反而造成大量無用的社會消耗,無論對政治還是對維持家庭生活都是一種負擔。就其本身而言,社會的進步本身還是離不開老百姓積極的生活方式,只有百姓普遍性的生活幸福指數提高才能有更加良好的社會進步,社會進步又會使百姓的生活更加積極。如此以往,不斷使公民學習如何良好的生活,才能帶來社會良化的正循環。當你不從他眼看世界,建立自己的一套價值觀的時候,就會發生真正的改變
無論你想要成長為一個可以擁有對象的人,還是擁有幸福愛情的人、擁有長期穩定婚戀關係的人,甚至或是想成為一個絕代高手,你面臨的核心問題都是:我們需要怎樣做,才能得到真正的改變?
真正的改變,需要你注意以下三點:1、方法無論是學習愛情還是任何其他的學問,你都需要找到一套適合你自己的方法。一個好的方法具備很多要素,例如必須是系統的、可以被學習的、可以被驗證的等等。在這裡我就不挨個展開了,僅僅說一個你必須要最最關注的重要點是:你要去學習的這套方法是否是可重複驗證的?這世界上玄之又玄的理論和方法太多太多了,也許有些人也能從那些東西里獲益,但我更傾向於認為那是運氣或者安慰劑效應。最合理的方法必須是可以被驗證的方法。只有能接受檢驗的方法,才有學習的價值。無法被驗證的方法是無效的,因為別人無法評估它的實際價值。例如很多在網上發的如何找到女朋友、男朋友之類、還有求桃花運、改命之類的段子,基本無效,就是因為你無法在實踐中檢驗它。又例如,曾有人在知乎提出問題,怎樣在微信上打招呼成功率會比較高?我給出了一個方法:【你只需要發兩個字就好了,甚至標點都不用,例如:是你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你在頭像、簽名、地點都不變的情況下,嘗試用【你好】跟一百個人打招呼,然後再用【是你】跟一百個人打招呼,立馬可以驗證我的方法。能夠被驗證,這才合理。無法被學習、無法被驗證的方法都不是好方法。找到一個適合於你自己的練習方法,這個尤為重要;好的方法讓你事半功倍,差的方法甚至會讓你一事無成。只有找到這樣的方法,你才會成長。在這裡,我提供一個最最簡單的鑒別方法的門路給你:客觀公正的記錄。準備一個本子,把你打算學習的方法列出來,然後根據練習的進度前後作比較,你自然會知道這個方法是否對你有效。2、強度這世上不存在外掛、武林秘籍,所有的高手都是通過大量的重複練習成長起來的。當你找到一個適合你的方法時候,你必須提升你的練習強度。舉個簡單例子,即便是你找到了一個超級無敵牛逼的背英語單詞的方法,經過你的驗證,也非常適合你自己。但是你僅僅是今天用這個方法背了一百個單詞,從今以後都沒有繼續背單詞了;那麼一年之後,你還會記得今天背過的這個單詞嗎?你必須用大量重複的練習,來不斷地驗證這個方法,不斷地調整你在學習中的誤差,最終形成屬於你的行為模式。就像是打籃球一樣,一開始投籃你是沒有任何感覺的,當你打著打著,有一天你會發現你獲得了一種神奇的能力,當你投出去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中不中。這就是練習強度帶來的結果。如果你想偷懶,你會發現曾經忽略掉的那些部分,在未來都會冒出來成為新的問題。就像今天有人在網上發私信來問:「我沉默寡言,小時很少跟女孩打交道,等到成年了,發現跟女孩交流特別困難,現在都後悔了。像我以後該怎麼辦呢?」我回答說:「孤獨終老是挺慘的,但是我看到過很多倉促相親戀愛結婚導致的悲劇,比孤獨終老還慘。所以,跟女孩子交流這關肯定得過。趁你還活著,趕緊從跟女孩子說說話開始吧。」如果這個人能夠掌握正確的跟女孩子交流的練習方法,那麼只要加以高強度的練習,他一定會自如地跟女孩交流。3、動力無數人立下各種各樣的誓言說,我要改變!但是有多少人做到了呢?也許你也找到了一個正確的方法,但是如何能夠執行練習,如何有保持高強度的練習呢?你需要動力!我在我自己核心課同學的成長過程中,發現動力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外在動力,你需要老師同學這樣的氛圍,你也需要給自己設立一個獎懲機制。例如做好了任務,就允許自己吃個什麼好吃的;如果沒完成,就要罰款給別人。順便說一句,罰款機制特別有效,我用罰款把抽煙十年的陋習都改掉了。另外一方面是內在動力,你更需要來自於內心的動力。真正來自你的內心的,想要改變的澎湃動力,是任何人都無法賦予你的。這種動力可以讓你克服重重困難,可以讓你在被別人嘲笑、被別人歧視、被別人冷落的時候,依然有能量堅持下去。對於尋找到這種動力,我的建議是想明白這幾個問題:你為了誰而改變?你想改變成什麼樣子?你究竟為什麼要改變?你希望花多長的時間付出多大的代價去改變?以上三個方面的心得,分享給你,是希望你獲得真正的改變。一定要記得把你改變過程中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這樣才會有自我比較,才會進步。加油,我在前面等你!
想讓自己不那麼傻逼的方法就是承認自己是一個傻逼
根本沒有什麼對的事情,做你喜歡的事情就是成長,只是不一定長成別人看好的樣子事實的殘酷抵擋不住你此刻的溫床。
人都是嚮往穩定的,穩定的生活,安逸的日子,正常的上班,家裡的父母,美麗的陽光。久而久之,我們彷彿中了一種毒,一種叫做習慣的毒,我們深深的陷在其中不能自拔,偶爾因一個小小的誘因使我們的生活產生一些波瀾,我們通常會掩蓋它,或者是忽視它,當這樣一個「三分鐘熱度」過去以後,我們根據路徑依賴繼續著我們習慣的溫床。習慣是一種毒,它深深的陷入你生命當中的每時每刻。當然外界的誘因也會是一個滔天巨浪,就如《楚門的世界》當中,當主人公知曉這所有的一切的時候,他的整個世界崩塌了,那麼面對它的將是毀滅或者是重生。
但是,我們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生活當中沒有那麼多波瀾壯闊的毀滅or重生。我們更多的存在這那點點或大或小的波瀾,而慣性的使然卻讓我們一次次又回到原點,但你不能說我一直曾在原點。
你現如今的生活不是某時某刻決定的,是你這麼些年累積,質變的結果。同樣的,你的改變,成長也不會因某時某刻的事情令你醍醐灌頂,暮鼓晨鐘。成長是需要一步一步來的,而改變也是一點一滴而做的。
而成長與改變是不易的,物慾的橫流,現實的溫床,人性的惰性,這所有的都在告訴你改變是那麼的渺茫,是那麼微弱,以至於讓你覺得你一直都是如此。而事實上或許連你自己都沒有發覺你自己在悄然改變,你有著一顆改變,成長的心,它已經發芽,它需要你時刻給予它力量,給它時間,經常提醒自己它就在哪裡。堅持下去,它會長大,它會開花,它會結果。
心中長存,則能永恆。
以上人是怎麼長大的?我現在處於一個我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美妙階段。過去將近二十年來一直懵懂困惑,對於人生似是而非的迷霧狀思考終於迎來了一股可愛的凜冽氣流。我一直覺得,一個獨立完整的人應有三個層面:第一層是最外層,是展現給這個世界的這個人的外貌體征言行舉止;第二層是內心世界,是可以講出來的價值觀,行為處事的方法論,以及思維模式等;第三層是精神內核,是每個人生而為人的「個人道」,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內心最深處的堅持。它可能會與你對自己的理性認知不一致,比如你可能會遇到一件你從邏輯從理性的角度思考完全正確的事情但你就是不願意這樣做,因為這樣做你感覺「不舒服」,這種不舒服你可以找到原因,但你無法詳盡地描述清楚,你可以選出你信奉的某一條例律或者價值觀,但你又會隱隱覺得好像並不能與之完美契合。你甚至不知道你的「個人道」從何而來,你所經歷的任何一件事情、聽見說出的任何一句話、讀到的任何一本書或文章甚至偶然做的夢都有可能或者都一定成就了你的「個人道」。這三個層面既水乳交融相輔相成又各自獨立,發展變化的步調也並不完全一致。每兩個層面都可以進行雙向影響,但任何一個發生影響的過程都不可能完全把另一個層面排除在外。第二層面往往對第一層面有指導作用,並且負責折射第三層面的精神內核。一般來說我們提到一個人長大變得成熟,說的都是第二層面上的進步通過第一層面表現出來。(第三層面討論不了,誰有興趣誰自己捋。)第二層面在我眼裡的樣子是一個充滿很多小泡泡的大氣泡。我認為每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的人生階段都有且只有一個大氣泡。有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個氣泡都能保持相對穩定,但也一定有不穩定的時候,因為我認為每一個相對穩定階段內的氣泡都不是同一個氣泡。縱觀人一生的第二層面應該是許多個像一串糖葫蘆一樣的大氣泡,一個小孩一歲時候的大氣泡跟十歲時候的大氣泡一定差距很大,一歲的大氣泡里可能只有三兩個剛剛成型的小泡泡,因為他需要處理的只有「想喝奶了要讓媽媽知道」,「尿床了要讓爸爸聽見」以及「那是什麼我想過去看看」這一類簡單的事情。而十歲的大氣泡里會明顯增加許多大小不一的小泡泡,因為他要處理「今天同桌拿來了一個新玩具可我昨天剛剛撕了他的練習冊還跟他打了一架,我該怎樣在不討好他的前提下玩到他的玩具呢?」,「我明明都學會了,為什麼這次數學考得這麼差,老師和爸爸媽媽會不會覺得我騙了他們?」以及「那個女同學好漂亮我想跟她處對象,要不要把媽媽的戒指偷來送給她?」等更多樣化的問題。沒錯,大氣泡里的小泡泡就是我們用於處理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具體類型問題的方法論了。不同階段的大氣泡里的小泡泡的數量理應不同,每一個小泡泡都有它自己的特定職能,有的處理親人朋友師生同事等外部人際關係,有的處理作業任務事業發展等外部事物關係,有的則負責處理自己與自己相處時的認知和情緒問題。我們回想小時候跟別人相處,一切看起來都那麼地單純美好,兩個小女孩共享了糖果和跳繩就可以成為好朋友,發生了什麼都想跟對方傾訴,有什麼好東西都想給對方一份,兩個人比賽似的竭盡全力對對方好,她們的友誼真誠又簡單,一個初始狀態的「友誼小泡」就完全夠用了。然後她們慢慢長大,可能一個越來越漂亮、學習好、家裡有錢並且慢慢表現得嬌縱蠻橫,另一個長相普通家境普通學習中上但樸實可愛,兩個人都慢慢發現了差異,然後都默默調整相處的方式維持友誼,很快兩個人都喜歡上了同一個男生,還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誤會blablablabla,最後不管她們繼續做朋友還是反目成仇,這兩個女孩的「友誼小泡」都不會再是初始狀態了。此類外部刺激可能性的增多會使小泡泡裡面出現不相對應數量的「微泡」,「微泡」數量大於等於刺激數量,因為我們很聰明,會舉一反三,基於一個可能性設想出更多的可能性,並積極應用於「親戚小泡」「同事小泡」等。這就是第二層面的大氣泡發展的過程,區別就在於要處理的問題類目不斷增多以及每一類問題都配合著更多的可能性不斷細化。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想,那我們為什麼會換大氣泡?看起來一個大氣泡慢慢變複雜變成熟不是更好嗎?不,一定要換。因為大氣泡里不只有小泡泡,每個大氣泡都是有靈魂的,這個靈魂叫「宗」,即我們平時理解的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方法論,因為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才是真正把每個大氣泡區分開的核心特徵,「宗」是從每一個小泡泡和其中的微泡中提煉出來的,而提煉的每一個步驟都有精神內核「個人道」的參與和影響,提煉的過程中泡泡里所有的可能性也都同時滋養了「個人道」。現在從我自身經驗來整理一下大氣泡形成、發展和蛻變的過程:最開始一個初始化的大氣泡里可能只有兩三個小泡泡,每個小泡泡里也只有一兩個微泡,還有一個初始化的「宗」。隨著年齡增長,小泡泡以及內部微泡的數量都越來越多,一開始的增長可能會讓人感到興奮和快樂,這個時候的量變還沒有引起質變,也就是說這些變化還都在初始化的「宗」的控制範圍之內,還能指導整個大氣泡的正常運行,這個時期你可能會覺得自己長了很多見識,不停地有新的變化和新的可能性在你面前展開,你處理新的問題的時候感覺自己在成長,這個時候敏感的人會漸漸發現自己心裡好像有點不踏實,有些東西一閃而過可是你抓不住也無法辨別那是什麼,你開始思考以前堅定地擁護的很多認知到底是不是合理,然而你一定思考不出結果,好像同一個問題從各個截然不同的方面解讀都很有道理而你特么就是突然不知道該選擇哪一個了,這就類似於尼采所說的「重估一切價值」,這個時候你會開始煩躁,開始逆反,試著去做一些看起來其實很愚蠢的嘗試,你只是想找到自己,你想認識自己,這個階段你可能會去做你自己都不喜歡的事情,這就意味著大氣泡進入質變階段,一旦進入質變,舊的「宗」會渙散,失去對大氣泡的約束力,這時的第二層面是一盤散沙,任你知道的再多,有再豐富的處事技巧都會進入一種極其不穩定的狀態,一切突然變得陌生,你會不知所措,你對於外界所做出的選擇和反應都少了一分堅定和自如,這時第一層面基本上還能保持原狀,因為你畢竟還有理智和經驗。這時你所有的痛苦掙扎和思考都是錘鍊新出現的小泡泡和微泡的過程,在「個人道」的庇護和引導下慢慢創造出一個基於現在大氣泡情況下的「宗」。一旦新的「宗」涅槃而出,這個大氣泡才算真正地脫胎換骨進入穩定狀態。這時你會發現內心再次進入安穩平和狀態。這其實就是我們內心世界重新建構的過程。
苦難。
一個人的成長首先在於他擁有一個成長型的思維。這是我剛從《終身成長》這本書獲知的觀點。
成長型思維是基於對人類大腦的科學認知:大腦像肌肉,它會發生改變,而且你越使用它,它就變得越強壯。你學習新事物時,大腦里那些微小的連接就會增加。你越挑戰自己的思維去進行學習,你的大腦細胞就會越多。這樣,以前你覺得很難甚至無法完成的事情——比如學習一門新語言或者做代數題——看上去就會變得簡單。基於人的大腦是可塑的,具備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都相信自己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
《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實際上是一個心理學專家。她說,她的研究實際上屬於心理學中的一種傳統研究,向人們詮釋了人類信念的力量。她無論在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還是發展心理學領域,都是公認的傑出學者。因此,她除本書之外的《自我理論:它們如何影響動機、人格與發展》一書,可以說是成長型思維的理論基礎。
成長型思維模式中,人們具備明確的關注點、全身心的努力、無窮無盡的策略,還有學習中的同伴。他們是一個開放的能量球,萬物為自己所用,自己也能為萬物所用。成長型思維強調風險的重要性以及堅持不懈的巨大能量。在成長型思維里成功意味著做到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要強於他人。失敗是一次機會,而不是死刑。努力是通往成功的關鍵。
然而,我們如何培養一個人的成長型思維呢?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提出了以下幾個操作步驟:
第一步:接受
首先,我們每個人必須認識到:我們都擁有兩種思維模式,一個是成長型思維,一個是固定型思維,它們像雙生樹一樣纏繞在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
第二步:觀察
進而,我們需要在生活中學會覺察,去發現引發固定型思維模式的激發點是什麼?
第三步:命名
把固定型思維當做另一個自己,給他取個名字。以便我們思考:當固定思維模式人格被激發後會發生些什麼。這個人格是誰?他的名字是什麼?他是如何讓我們思考、感受和採取行動的?這又會給身邊的人帶來怎樣的影響?
第四步:教育
逐漸學習維持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為了讓成長型思維開花結果,需要設立目標——成長型目標。
小時候,男孩喜歡電動玩具,女孩喜歡娃娃;長大了,男孩喜歡娃娃,女孩喜歡電動玩具。我想,這應該就是真正的成長吧。
注意你的判斷 它們會影響你的人生
占坑,等著來填
被同齡人完虐時
哪有那麼複雜?每到一個新的環境,塑造一個你想要的形象,時間一長,你就發現你真的變了
推薦閱讀:
※讀書真的能使內心強大嗎?
※如何減少內心空虛感?
※內心陰暗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如何靜心?打坐?冥想?或者一個人獨自的去外面走一走?
※一個人的內心,究竟能夠厲害到有多豐富?
TAG: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