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營利性機構是如何在利益至上的市場中生存發展的?亦或它並非0收益?

就字面而言,非盈利機構應該是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公益性組織,其經費或許都來自政府購買或者社會募捐。那麼,非盈利機構作為不同於政府和企業的第三部門是如何有效地運營,產生經濟效益的呢?作為社會部門,它與政府企業相比,優點體現在哪裡?


其實你這個問題非常類似非營利組織的營收從哪裡來,從字面上來說,非營利就是不追求利潤,但並不意味著不收回成本。

一般非營利組織的收入來源來自於四個方面,個人募捐,企業籌款,基金會籌資,政府給錢。

詳細的內容等我用電腦的時候再補充吧。

========================中午飯分割線==========================

剛才在外面跑,吃了飯才回公司,中午有時間詳細講講這些東西。

路上看了 @焦興旭同學的答案,深以為然,不知道他是在哪個城市哪個機構的,但凡涉及到NGO、基金會的發展,就要仔細考慮這個問題。

當然,很多老牌民間NGO其實沒仔細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為民間組織在變「合法」之前,都是由志願者和兼職人員構成的,這樣的機構,即便沒有運作費用,也可以持續下去。幾年前有人曾經在慈展會上說麥田(一個全國性的公益組織,早期是由論壇組織各地的地方志願者組成團隊,目前成立了麥田教育基金會)的運營成本是0,當然很多人噴他,但這種說法到也有道理,原因就是,沒有錢,這個組織還是可以存在的。

但是專業運作機構就不一樣了,為了提高服務質量,需要僱傭專職人員來做事情,那如果資金跟不上,起碼工資場地是搞不定的,所以很多機構到現在還很苦逼,尤其是一些在北京的NGO……我所了解包括一些家族基金會,給專職發的工資還是很低的。

所以在機構運作上,企業要計算毛利,公益機構也要計算可提取靈活使用的非限定性經費,我做過測算,一個單純做物資捐贈的,如果沒有其他基金會做項目投資,資金額必須做到500萬以上,才能養得起一個5個人組成的團隊。如果項目運營經費、機構管理費(10%)提取足夠多,可以達到20%左右,那也需要起碼300萬的籌款能力。

非盈利組織一般的機構發展過程和運作模式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公益組織和企業運作沒有什麼區別,尤其是和現在的新型企業。

1、首先,要先把業務做起來,這就是創始團隊,幾個人有夢想去奮鬥,不計較投入和資金回報;

2、然後,對行業熟悉了,成立理事會(董事會),設計一個公益項目,找到相關的基金會要錢(相當於風投),前期的創始團隊變成全職,或者招聘全職秘書長組織一幫人馬(一般機構叫秘書處,相當於業務團隊,秘書長相當於總經理)開始做;

3、因為項目做的比較好,所以知名度越來越高,於是吸引到社會公眾的捐款(大眾消費者市場),企業的捐款(大客戶市場),或者持續的拿到更多的基金會的資助(投資人市場),有的變成社工機構或者官方的代理人(政府的補貼和投入)。

4、……

剩下的就不說了,是不是和企業很像,沒錯,是一個機構就要涉及這些問題,只有解決這些因素才能生存下來,否則就做一個志願者組織,大家利用業餘時間做點興趣愛好的事情,也不要指望自己的服務真的能解決社會問題。

只不過公眾衡量公益機構的能力,不是看財務報表,而是看對社會的貢獻(雖然這個也是很虛,個人角度認為純靠宣傳),這部分內容受主觀影響是很大的,所以說白了最終還是看公益品牌的建設,有了品牌,就有了項目和信譽的保證。

非盈利機構相比第一第二部門(政府、商業)的優勢

這裡不太同意 @焦興旭的說法,因為雖然都是機構,但是本質上是不同的,那就是原始的驅動力。

1、政府(第一部門)的原始驅動力來自於政權,政府雖然是個職能部門,但是到目前而言,擁有著濃厚的政權色彩,國家的公民自由流動還是有很大的門檻的;

2、商業機構(第二部門)的原始驅動力來自於資本,資本要的是利潤,有利潤但是危害社會的事情,他們一樣去干,這也是馬克思、共產主義能夠產生的原因;

3、公益組織(第三部門)的原始動力在於價值觀的認同,這方面我也跟一些做政治哲學的博士聊過,本質上公益組織在早期是屬於價值共同體,包括品牌建設,也是在渲染一種價值認同感,這個很重要,但凡能夠做大的,價值觀建設都很好。這個不同於企業的價值觀,企業文化建設起來,對員工往往是虛的,因為僱員主要要的是企業發工資。而公益機構因為需要大量的志願者(免費勞動力),就必須吸納認同其價值理念的人加入。另外,資助人因為是把錢用在別人身上,這和他切身利益其實是不相關的,那價值觀導向就是公益組織最強大的利器和殺手鐧。

因此之前有人說麥田是0運營成本,道理在如果麥田是個機構,這裡沒有辦公場地和全職人員,看上去當然是0成本,但是麥田是一個全國擁有10萬線下志願者的大社區,每年的年會,去山區的走訪經費,都是志願者自己掏的,所以不能說沒有成本,我測算過,志願者分攤的成本,相當於一個100人的企業,志願者提供的服務價值有上百萬,每年的募款甚至也是志願者幫忙完成的大部分,到今年一年已經快5000萬了。你看,企業需要花錢來完成的這個事情,可能還做不好——但是公益組織免費就可以做到了,因為做不好你的機構也不能發展起來。

所以試想一下基於價值認同的機構,好處在哪裡:

1、擁有免費的價值推廣渠道,媒體平台對於公益新聞都是免費報道的(前提是沒有商業價值因素在裡面);

2、適合從事一些不被市場接受,但是非常有價值的領域,比如說大病醫療、教育、閱讀、社會科學研究;

3、動員力強,政府的動員力來自於權力(power),商業機構的動員力來自於價值鏈條的利益分配,而公益機構的動員卻僅僅是價值觀念,對於大眾來說,你這事情我覺得好,他就可能被動員起來,這樣的社群粘性是超高的。

當然,非營利組織也有劣勢

說白了,非營利組織的劣勢還是來自於價值觀導向的模式,因為價值觀念一旦形成,機構創始人一旦做了違背價值觀理念的事情,他的權威合法性會迅速下降。這就導致非營利組織的靈活性要比商業機構差很多。

另外,由於0成本的投入,做非營利組織的門檻並不高,在行業內的專家梁曉燕老師曾經問過一個問題,她說有很多公益機構做了十來年,就這樣半死不活的存在著,服務也很差,為啥能存續下去。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這種組織形態,使得很多人貼個牌子在腦門上,就是一個機構,公益市場的進入門檻低,退出門檻也低,只要大家不願意退出,即便機構已經沒有人了,還是可以賴著不走,久而久之,這個行業裡面魚龍混雜,各種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的劣勢就是專業服務能力上,由於資金的問題,導致人才十分匱乏,如果沒有強大信念支持,很難想像公益從業者是如何堅持下來的,事實上不少人才非常優秀,如果轉換行業都可以得到豐厚的報酬,那機構由於管理人員水準也未見很高,所以構建強大的專業團隊就難上加難了。

還有一個就是機構的運作風險大,前面說過了公益機構的運營模式,其實這樣的機構,基本是抵禦不了什麼市場風險的,一旦籌款額達不到底線了,機構人員馬上面臨關門和失業,這樣的例子數見不鮮。

=================羅羅嗦嗦後的總結===================

總的來說,我覺得不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機構來描述非營利組織(應該說是公益組織,非營利組織的類型還有很多)還是比較準確的,這決定了公益組織在解決了機構運營成本的前提下,就不會追求多的利潤了,追求更多的社會價值才應該是其導向。

從短期來看,可以認為公益是商業的試煉場,不能在商業里輪轉的邏輯,就只能在公益領域裡實現,比如勞工,女性,兒童,老人等。

從長遠來看,現在流行的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甚至和非營利機構都有些相像,未來的組織結構可能會最終合流到同一個平面上來也說不定。

說話多,請見諒

感謝邀請回答


雖然表述的有些不太恰當,不過依然是個好問題。

首先對於「利益至上」這個表述我認為並不準確;雖然目前大多數企業在追求企業目標的時候是以利潤為目標,但實際上什麼樣的姿勢去掙錢有很大差別,選擇做什麼不做什麼背後都有價值觀支撐。也有一些企業會追求人的發展,科技的創新之類。不完全是利益導向。

我的一些思考:

優秀的企業、GOV和NGO我認為都是要解決社會需求的,唯一不同的是這個過程中誰為解決的這個需求買單。企業是消費者、GOV是納稅人,而NGO則是第三者。雖然還有很多差別例如NGO的志願性、非營利性等我認為都不是核心差異。

NGO作為一種組織形態,本身就會有所有組織存在的問題,生存問題、人員發展、內部公平、管理效率、投入產出比等,以及最為核心的組織利益和使命目標衝突。企業和GOV遇到的問題對於NGO一樣存在。

你問題里表述的營利性算是問題之一。也對於很多NGO管理者造成困擾,困擾的核心是組織利益如何與使命目標取得適當的均衡。

而在這個過程中,NGO更多的是帶著腳鐐在跳舞,一方面沒有GOV的強制性,另一方面也無法像企業一樣用人性的弱點去做事,因此目前為止NGO效率高不過政府,效能大不過企業。

不過也正因為好的NGO是基於人性中善的那一部分來實現組織目標,雖然很困難卻吸引了一大批人為此而努力,他們試圖用一種不一樣的方式做一些改變。這是NGO最吸引人的地方,至少對於我。

最後回到問題本身,只能說不一樣的NGO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如同開頭說企業一樣不完全是利益導向。

項目里是有管理費用;

項目管理費不足時會超負荷接項目來獲取組織運轉成本;

會低於市場標準支付工作內容;

會有真正了解NGO的組織或個人針對組織成本捐贈;

一些基金會會有投資收益;

會做一些有營利性的項目等

現階段也在提倡積極使用市場手段,用社會企業的方式之類。我的觀點是能解決社會需求或者社會問題就好,別糾結


這個問題非常好。不過我們一般都是用「非營利組織」來表述這些機構,因為營利、盈利、贏利在漢語里還是有一定區別的,但是用英語來表述就簡單的多,即NGO或者NPO。

那麼其實非營利組織應該是NPO,其實是來彌補市場的不足而產生的組織,這些組織的經費的確大多來自於政府購買或者社會募捐。但是,NPO並不是不可以營利,他們是不以營利為最終目的的機構,也就是這些機構如果為社會提供某種服務,也是可以進行收費的,只是最終這些營利產生的錢不可以分紅,在人員工資方面也有一定的規定與要求,這也就從行政和法規方面限定了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最終目的的體現。

而非營利組織作為社會部門,對於經濟效益的產生其實是間接的,因為產生經濟效益是商業機構的職責,追求利潤、產生價值。而非營利組織更多的是產生社會效應,是針對某一社會問題出發,如解決盲人在社區的生活問題,那麼他們所有的工作將會圍繞社區盲人開展,為他們爭取一些社區便利、培訓他們更多的生存技能或者開發一些盲人可以參與的社區活動以促進他們的社區融入。而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社會效益的產生,讓社區對盲人的認知與關心度增加以及提升盲人的社會融入程度。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經濟效益呢,肯定是有的,但卻不是直接的,可能是在某一方面促進了一些盲人的就業、消費甚至社交,但這並不是這個組織首要追求的。

那麼非營利組織和政府相比所體現的優點應該是在於他的公益性。政府作為服務和管理部門,所做的事情雖然也是不營利的,但並不具備公益性,因為這是他們的職責和屬性決定的。而非營利組織最大的有點在公益性,這個公益指的是公共利益,為了推動公共利益的進步而產生的機構就決定了他們的特性。而機構在開展工作的時候還有一個大的優點就是靈活,非營利組織可以利用籌款來取得政府、企業、公眾、基金會等不同部門的資金,利用這些資金進行有目標、有服務對象和有實施地點的項目嘗試與創新,而這個是政府不敢也不能隨便取嘗試的。當非營利組織將這種嘗試做出效果,經過一定的評估後,證明了其有效性,政府便可以藉助行政的力量進行推廣。而非營利組織作為民間組織還有一個最大的有點在於自發性,由內而外的自發行為決定了非營利組織在產生的時候便與政府和企業不同,這種內生驅動力可以支持很多組織和人走下去。而政府是一個管理服務部門,要做的事是「必須要做」,企業則是追逐利潤,沒有利潤的事企業不會去做。


首先你需要了解什麼是非營利組織,關於生存,有的依靠政府,有的依靠基金會,有的依靠項目,各不一樣,但是並不是說非營利機構不賺錢,有的賺錢也很多,當然這個意思你自己意會就好


帥哥,你字寫錯了,應該是非營利組織,改過來你就明白了


推薦閱讀:

醫務社工在醫院中是怎樣的角色和地位?
社會工作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請問有沒有一個組織可以讓人體驗不同的工作 義務勞動 可以增加社會工作經驗 ?
請問對「社會工作」這個專業怎麼認識?

TAG:志願者 | 非營利組織 | 中國紅十字會 | 社會工作 | 居家養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