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過哪些比較新穎、少見的小說寫法?

比如《穆斯林的葬禮》隔章寫,但最後又全連貫起來的手法,這算是一種吧~ (大概是我讀的書還不夠多吧,望賜教) ps:可直接推薦書,多謝 ~~~~~~~~~~~~~~~~~~~~~~~~~~~~~~~~~~~~~~ pps:太感謝各位了,以後慢慢看#^_^# ppps:2015-07-07。約莫兩個月過去了,大概看了十幾本知友們推薦的書,真的是被驚艷到了,知友們的力量果然是強大的!現在再看一下自己說的穆斯林的葬禮,可能的確略顯幼稚或怎樣吧,呵~ 另外,希望再有知友看到這個問題時可以大膽回答,許多答案都是優秀的,贊少的原因我認為很簡單,就是和答主看過同一部作品的人比較少,無法評價。


不請自來。

這個問題太對胃口了,我本身就是個對少數派有特殊情結的怪癖患者。:)

先說句題外話,「新穎」「少見」其實都是有嚴格的時間限定,在某個時期驚世駭俗的寫法在逐漸被人接受、被人推廣之後,就不免失去了其「新穎性」。譬如巴爾扎克的批判現實主義之所以有如此高的文學史地位,就是因為其寫法幾乎是徹底更新了當時散文文學的表現形式,同樣的,作為反例的毛姆緣何文學史上備受冷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他的寫法是過時而老套的(當然這並不妨礙他的作品成為傑作)。

歪國篇

先說些我很喜歡的歪果仁的作品,首先是知名度也比較高的一系列,如:

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當時讀書少,翻開這本之後簡直驚為天人。全書層層嵌套,既狡猾又睿智,彷彿表演了一個有關於文本的神秘魔術。

小說的開始,一位男讀者發現剛買的書竟然裝訂出了問題,第一章之後變成了另外一本書,很惱火,想去換一本新書。當然換到的書永遠都不是他想要的那本書,多次的陰差陽錯無限重複,男讀者沒有一次能夠如願讀完一整篇故事。十個故事的開頭也由此而一一呈現並接續成這部「小說」。

傳統的小說是線性的,是開始、鋪墊、過程、轉折、高潮、結尾的明確序列,但是在這本書中,你無法確定哪裡是起源,哪裡是經過,哪裡又是結束。無序、混亂而又具有莫名吸引力的文本,像極了這個世界。

喬伊斯《尤利西斯》

這本書的文學史地位毋庸置疑,其中對於小說寫法的創新和試驗都達到了極致,不愧為二十世紀的聖經。

最有名的是結尾部分的意識流寫法,在寫布魯姆妻子夢囈一般的意識流動,冗長、雜亂、跳躍式的思維狀態時,大塊大塊的文字堆疊擠壓,既不分段又不加標點,文字在紙上表現出來的狀態和角色的心理感受之間形成了一種異常奇妙的關聯。

當寫到布魯姆在報社工作中所做、所見的事情時,那一章全部在使用報刊的形式行文,小說的那一章被分為十幾則短新聞相互連綴,用新聞體來表現角色在報社中的所見所聞,形式和內容之間完美匹配,妙。

還有一章,在寫酒吧中紛亂嘈雜的情景時,喬伊斯在那一章的正文之前加了一頁類似於"摘要"的東西,把正文內容中不經意的細節,微小而無用的裝飾、喧囂的擬聲詞、人物的腳步聲或酒杯碰撞聲等等全部抽取出來,形成了一篇不知所云的文本。不禁讓我想起《麥克白》里流傳甚廣的那句話,人生充滿了喧嘩與騷動,沒有意義

毛姆《素材》

這不是毛姆著名的小說(相比於《人性的枷鎖》《月亮與六便士》),但是這部小說所寫的,是如何寫小說,如何收集素材。

「我」特別關注關於賭徒、關於賭博的題材,「我」為了寫小說,總是在日常生活中試圖接近賭徒的生活。在一次旅行中,「我」得知船上有兩個賭徒,一個特別優雅,另一個特彆強壯,於是,「我」選擇一種緩慢而不刻意的方式認識他們。兩個賭徒分別介紹對方,一個是銀行家,另一個是採礦工程師。但是「我」始終以一個小說家的身份觀察和記錄他們。到了目的地,在參加聚會時居然又一次見到了優雅的賭徒,他居然真的是一位銀行家。

情節故事並沒有波瀾起伏,但是這個小說所講的卻是關於寫小說的事情。

斯特恩《項狄傳》

18世紀中期的一本奇書。作者勞倫斯斯特恩倒是非常著名,是感傷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

你只消從頭至尾把書頁翻一遍,就會看到裡面種種怪異而神秘的字元與紙張,全黑頁,空白頁,大理石紋頁,各種各樣的字母語言或象形符號,甚至各種事物的圖示、解剖圖、鋼琴樂譜,都是你認為一本應當稱作「小說」的書里絕不會出現的。

在中譯版(忘記哪個版本),中間缺少了整整十頁,一般裝訂錯誤都會在左右頁之間缺漏,但這本書卻是在正反頁之間缺漏。當你讀到故事的中間,卻因為紙張缺失而氣憤的時候,你卻會在缺漏部分之後重新讀到這樣的文字:「——毫無疑問,先生,——本書到這裡,缺了整整一章——造成了十頁的空缺——然而,裝訂工並不是傻瓜,也不是無賴,也不是雛兒——也不是本書有什麼更不完善的地方,(至少不會因為這一點)——恰恰相反,本書少了這一章,比有這一章更顯得完善,這一點我將用下面的方式向各位論證……」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本書的形式價值遠遠大於內容價值。

還有像博爾赫斯、納博科夫等等很多國外大師都愛玩結構這一套,讀得不多,我就不班門弄斧啦。

中文小說篇

駱以軍《西夏旅館》

這本書絕對是最近幾年中文小說里晦澀的小說之一。在這強烈推薦一下。

耗時四年有餘,逾40萬字,作為一個小說家魂牽夢繫的浩大工程,那些超越三維空間的場景構築;那些無視時間流向的事件敘述;那些頹廢喪志,卻亟欲正名的立體人物。這些無法歸類的元素如立體畫派的畫作般,恣意的遊走穿梭重疊並置解構。這是駱以軍演繹塑形的現代精神迷宮的書寫,我們在其中尋找探險,處處發現高度發展的心靈軌跡,我們迷走,每每於無能釋懷的悲傷之中,而如是的那個絕望時刻,就是駱以軍這艘黃金打造的太空船載人升空之時。只有在小說家龐大的敘述能量發動驅策下,我們能再次脫離地表引力,那會兒,我們將會看見原來原來,在猥瑣糜爛的敗壞中,原來原來一顆心是那麼溫柔美麗的散射溫煦的有如熟透的葡萄酒光澤,從地平線上緩緩地升起。

《西夏旅館》以十一世紀神秘消失的西夏王朝作為歷史托喻,以一座頹廢怪誕的旅館作為空間符號,寫出一部關於創傷與救贖、離散與追尋的傳奇故事。駱以軍糅合私密告白與國族敘事,魔幻現實與情慾臆想,黑色幽默與感傷格調,鋪陳現代中國經驗最複雜的面貌。全書試探文學想像的禁區、人間倫理關係的極限,尤其值得矚目。《西夏旅館》文字華麗,結構繁複,意象奇詭,寄託深遠,為新世紀華文小說所僅見。

我願意將他的作品歸類為「魔幻現代主義」:

1.作品中強烈的孤獨感、宿命感,對於現代人際關係的冷漠、隔絕、交易關係的格外強調,對於愛情、親情、友情的不信任與疏離,完全體現了人生存其中的病態畸形世界。在小說結構和敘事方式上自覺進行更新,《西夏旅館》融合了三條主線,數條暗線,在敘事上無徵兆轉換敘事者、敘事視角,形成了一種「精神分裂」式的敘事形態。

2.在西夏騎兵逃亡一線中,駱以軍大量使用史料與偽史料(他自己創造的「史料」,頗有新歷史主義的策略),融合中原神話與西域宗教、中原文化(中心)與西夏哲學(邊緣),形成了種種關於「邊界」的重構和質疑。在父親逃亡一線中,融夢境、幻象、少數民族神話等等作為流亡中的復調。在旅館一線中,還偶爾出現紫微斗數等等神秘事物。一切材料都用以營造神秘鬼魅的魔幻色彩,將《西夏旅館》這本書的審美範圍與內蘊無限拓展。

3.語言風格上頗為用力,慣用長句(我自己寫作也是這樣),一個長句中往往套用數個從句,比喻(隱喻、換喻、轉喻)俯拾即是,其閱讀過程之晦澀艱難由此可以想見。但是這種語言風格卻恰恰和作品內蘊形成了巧妙的一致——怪誕、疏離而荒謬。

殘雪《蒼老的浮雲》

殘雪絕對是是大陸意識流小說的巔峰。

在她的小說里,對話絕非是為了交流、為了信息的溝通,恰恰相反,她的作品裡,對白是為了給交流設置障礙,是為了給讀者的理解增加阻力,在殘雪這裡,對話的作用有點像是格非的小說,在他們的敘事性文字里,經常會出現一些有價值、可以理解交流的內容,但是在對話中,卻特意增加一些圈套和陷阱,從而產生許多隔膜和隱秘感。

殘雪的小說,在描述病態、畸形、偏激時盡顯其文字的張力與深度,小說中的各類人物紛紛以荒唐的舉動,囈語的傾吐,把矯飾在人際關係上的種種偽裝撕得粉碎。殘雪絕對有能力把人類在非理性的聚集之下所表現的醜惡、卑陋、缺陷寫得淋漓盡致,一切都是如此的絕望和黑暗,無論是花草樹木還是飛禽走獸,無論是男女老少還是父母子女,統統是威脅和破壞,統統是罪惡和邪魅。

很難想像,一個女作家要經歷怎樣的磨礪,才能如此地深入人隱秘而黑暗的無垠內心。

馬原《岡底斯的誘惑》《虛構》

@楊書翔 先鋒文學記得讀馬原哦。:)

在大陸八十年代的新潮作家如格非、余華、蘇童等人中,我一直最喜歡馬原。

馬原從八十年代末封筆長達二十年,終於在最近復出了,接連出版了兩個長篇,《牛鬼蛇神》和《糾纏》。但是我還是更喜歡他在八十年代的西藏題材先鋒小說,馬原充分利用了敘事上的種種技巧,所謂「暴露虛構」「敘事圈套」這類把戲充斥著他所有的作品。

「我就是那個叫馬原的漢人,我寫小說。我喜歡天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麼一點聳人聽聞。我用漢語講故事;漢字據說是所有語言中最難接近語言本身的文字,我為我用漢字寫作而得意。全世界的好作家都做不到這一點,只有我是個例外。」——這是《虛構》的開頭。這篇小說講了馬原在五月三日進入西藏的一個麻風村,遇到了許多在平常生活中不會遇到的人和事,經歷了情感和觀念上的種種複雜體驗,但是當他走出麻風村,時間卻是五月四日。在這段敘事的時空中,無論多麼真實的一切都是虛妄。

《岡底斯的誘惑》是我認為馬原小說里最好的一篇。小說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只是交錯敘述了幾個各不相關的故事:剽悍的藏族神獵手窮布被人請去獵熊,結果發現的是喜瑪拉雅山雪人;探險者陸高認識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卻意外地死於車禍;陸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師與藏人的敵視;藏族兄弟頓月和頓珠傳奇般的生命歷程以及與少女、與《格薩爾王傳》的羈絆。但是,這些故事之間真的毫無關聯嗎?抑或是有某種隱秘而微妙的聯繫?馬原借用岡底斯山作為人和事遙遠的背景,平添了濃烈的神秘氛圍,西藏那純潔的景緻、神奇的風俗、充滿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圍都在其中隱約浮現著,召喚著。

當然,《拉薩生活的三種時間》《拉薩河女神》《西海的無帆船》《海邊也是一個世界》在小說寫法上,都很新穎而少見。但以上兩篇更能體現馬原的特點。

暫且寫到這裡。

慢慢更新。:)


尤利西斯哈扎爾辭典啥的上面說的不少了。補充幾個沒提到的。我讀書太散,沒啥系統,不喜勿怪。

《閨房哲學》薩德:全篇對話,中間穿插了一本作者自己杜撰的小冊子。想想這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作品,簡直要被薩德的先鋒性驚呆。內容也很好。是最近讀到的書里最喜歡的。

《伊甸園及其後》,阿蘭蘿蔔格里耶:電影草稿、劇本大綱、系列與主題的最終圖表、電影小說提綱,以及依據該電影改編的電視版本《N拿起骰子》的介紹。這麼多部分組成一篇小說。看完以後的感覺很爽利,結構如潮水。話說哲學家們玩起結構來果然厲厲害害的。

《凶年紀事》庫切:我忘了到底是哪本了好像就是它,新的那套庫切里灰色的一本,書頁分兩半,上下各一本,還蠻奇怪,但就是不大好讀,並沒有特別喜歡。

《伊麗莎白卡斯特羅·八堂課》庫切:暴露了自己一度很喜歡庫切的事實……八篇演講演講和對伊麗莎白卡斯特羅的敘述穿插,好看。

《愛因斯坦的夢》:愛因斯坦的對時間的無數種假設,很有博爾赫斯的味道。

《幾乎沒有記憶》莉迪亞戴維斯:今年新出的書,不錯,寫法要說奇特也奇特說簡單也簡單,就一個字:短。可是寫她的書評往往都很長很長很長很長……………………………………………………

《撒旦詩篇》薩迪什:形式上,兩個主人公的故事雙線交叉,其實很常見。但比較高能的是其中穿插了很多對伊斯蘭教傳統人物的再創作,這個就老高能了。而且文字非常非常暢快。(然後作者就被霍梅尼下了追殺令)

《美洲納粹文學》:這種詞條體小說,很少能有超過《哈扎爾辭典》的,這本也不錯,方向不同。以人作為詞條,還原「美洲納粹文學」這一併不存在的文學流派。不過其實看多了就有點厭倦。同樣的還有《米沃什詞典》(其實是散文?),現在詞典體真心要被玩壞了……沒意思。

《平面國》:維度之間。

《跳房子》:有人說過了。讀法神奇。

《周期表》:化學、歷史、個人記憶。(還沒看)

《S.》:這本我還真沒看過,只在別人家摸了一下,打開書殼出來一堆奇奇怪怪的東西……打破書籍形式的小說。

兩百塊,買不起。

《塞拉菲尼抄本》:其實不算小說,不過真心神神奇奇,自創了一種神奇的語言,寫了一本百科全書,其實還是貼近辭典體吧。當小說讀。(還·是·買·不·起)。

《西夏旅館》不錯。樓上也說過惹。兩三年前看的,文字有點冗,但一是駱以軍就這風格,二是這也是這小說的風格。同樣的《遣悲懷》也還行,不過形式就沒那麼新穎了。

《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朱天心:當時看覺得很驚艷的,八個在不同維度的故事,八種可能性,同樣的主人公,探討愛、時間、家庭和性。(應該是八種我有點忘了)

然後《最佳歐洲小說·2011》這一套里有不少神神奇奇的,可以看。不一一說。

其實吧,要說形式新穎不能不提博爾赫斯,現在很多小說的都是從他那兒延伸出來的,如哈扎爾辭典中的虛構歷史、夢和現實的對照、知識量的堆積。非常推薦的。他某篇小說里有個這樣的段落感受一下:

這個劇本遵循了時間、地點和情節的統一;劇中故事發生在赫拉德昌尼古堡、勒默斯塔特男爵的藏書室里,時間是19世紀末的一個下午。第一幕第一場,一個陌生人來拜訪勒默斯塔特。(鐘敲了七下,夕陽強烈地照在窗玻璃上,空中傳來急促而熟悉的匈牙利音樂聲。)陌生人之後又來了別的客人;勒默斯塔特不認識那些打擾他的人,但疑疑惑惑覺得在什麼地方,也許是在夢中見過他們。那些人毫無例外地對他阿諛奉承,但在別人眼裡——首先是看戲的觀眾,其次是男爵本人——他們都是隱秘的敵人,陰謀害他性命。勒默斯塔特設法阻止或者破壞了那些人的複雜的陰謀;對話中提到他的女友尤利亞·德魏登納夫,還提到一個名叫亞羅斯拉夫·庫賓的、向尤利亞獻殷勤的人。此人現在神經錯亂,自以為是勒默斯塔特……危險加劇了;第二幕結束時,勒默斯塔特不得不殺了一個陰謀者。第三幕,也就是最後一幕開場。不連貫的地方逐漸增多:彷彿已經排除在情節之外的演員又回來了;被勒默斯塔特殺掉的人也回來了一次。有人指出還不到黃昏:鐘敲七下,西落的太陽光映在高高的玻璃窗上,空中傳來急促的匈牙利樂聲。第一個對話者出場,重複了他在第一幕第一場說過的台詞。勒默斯塔特和他談話時並不驚訝;觀眾明白,勒默斯塔特就是那個不幸的亞羅斯拉夫·庫賓。劇情根本沒有發展:只是庫賓周而復始的胡思亂想。

卡爾維諾《如果在冬夜》《看不見的城市》都很好。不過上面都講過啦。(我也就喜歡他這兩本)

意識流現在已經不是一種特別新穎的寫法了,但是初看還是會很震撼,個人非常偏愛意識流作家:喬伊斯福克納伍爾夫普魯斯特什麼的,但最喜歡的還是亨利米勒。南北回歸線都很好。

個人覺得形式是一回事,但光玩形式文字和內容缺失的話其實是很無聊的,不如採取傳統一點的寫法。

不過這也跟這題木啥關係。

順帶一句吐槽:《穆斯林的葬禮》不論從那方面來講都一點不新穎少見吧:D

完畢,閱讀愉快:D。

補充一個突然想起來的!

GEORGE PEREC 的 LE DISPARITION。用漏字法寫出,全文無E。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前一本書不能寫et(and)不能寫est(is)不能寫de(of)不能寫陰性名詞(大部分陰性名詞用E結尾)。

喪心病狂………………………………………………………………


這個嘛,看西方現代派小說,基本上接觸一個作家頃刻間就能顛覆你此前建構的小說概念。

當然,自從小說歷經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兩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並遭到所謂現代派和後現代派的顛覆、解構之後,尤其在被詛咒為「小說已死」的今天,小說的任何寫法都算不上新穎少見了。

不過,這是就小說全貌而言。對個人來說,只要不停止閱讀,在他僅有的知識框架中,下一本小說也許就意味著敘述新穎,結構奇特,手法不凡。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昆德拉最負盛名的小說,但從傳統小說寫作的原則來看,它有點不太像小說。小說的本質是虛構,是敘事,但在昆德拉的小說里敘事可以隨時中斷,轉而大篇幅地議論,情節與情節之間並不連貫,小說可以先告訴你主人公出車禍死了,然後下一章節又講他死前的一段生活。

同是第三人稱寫作,昆德拉常常喜歡站在一個人物的背後展開敘述,或是進行強烈的哲學思考。每一個人所處的空間不同,與之講述的故事也不一樣,所以小說的跳躍性很大,故事情節顯得支離破碎,非得看完小說最後一個字,然後各情節碎片梳理一遍,才能明白小說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不朽》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說。

小說從「我」即昆德拉本人所謂的現實生活講起,然後由一個女人的手勢開始虛構故事,故事講到一半插入歌德與幾個女人之間的軼聞,而後又接著講故事,並提及「我」本人的現實生活,甚至請「我」的好友評價故事中的人物,然後再接著講故事,插入歌德與拿破崙、海明威的對話,最後「我」與「我」虛構出的人物在游泳池邊上見面,彼此展開對話、討論,然後小說結束。

昆德拉還有一本小說也很有趣,名字忘了,大概是寫一對情侶還是夫妻一起生活,因為一方出軌彼此開始猜疑,然後出現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件,女人赤裸著身體被莫名帶入一封鎖的房間,似乎是群交的場所,女人向屋外求救,之後筆鋒一轉,男人和女人躺在一張床上,將此前發生的事情推翻解構,然後提出一串問題:哪部分是夢,哪部分是現實?到底夢和現實哪個才是真的?夢與現實的界限又在哪裡?

喧嘩騷動》《我彌留之際》應該是福克納兩本最容易閱讀的小說了。

《騷動與喧嘩》的實驗性很強:三個人物的獨白彼此獨立成章,再加一段全能視角的結尾。按福克納的說法,他把一個故事寫了四遍。最具閱讀挑戰的是白痴班吉部分,福克納嚴格地遵循一個白痴非理性的視角,十分精彩地展現了一個非正常人意識混亂的世界。

小說跳躍性非常強,常常是根據班吉頭腦中無法言清的記憶或是印象,隨意轉換空間,過去與現實緊密交織,也相當直接,時空之間的轉換沒有任何文字提示。最讓人頭疼的是,班吉頭腦中關於過去事件的記憶都是片段式的,少有連貫,大部分都是雜亂無章。所以經常看著看著就雲里霧裡,不知作者所云了。然而正是這種實驗性非常強而且密集的意識流寫法,讓班吉成了一個「最偉大的白痴(之一?)」的文學形象。

《我彌留之際》情節很荒誕,諷刺意味很強,有效仿《聖經》中的某些片段,其寫法與《騷動與喧嘩》頗為相似,但更進一步,技法也更成熟。小說還是以人物獨白的方式來呈現故事,但獨白的內容都比較短,彼此相互交叉然後推動情節發展。

同一個空間,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物因性格迥異擁有不同的心理活動,然後在一個私密的空間自言自語,這相當於是作者在每個人物心中安裝了一個顯微鏡,讓我們得以窺視到他們各自的內心世界。如果說魯迅的《示眾》是讓我們看到了自身情感上的麻木和冷漠,那麼福克納通過《我彌留之際》則讓我們看到了自身內心的自私和冷酷,而且是那麼的深刻和直觀。真的看得人背脊一陣陣發冷。

加繆的《鼠疫》也很有意思,一開始是用第三人稱寫一個醫生如何帶領一群普通民眾抵抗突如其來的鼠疫災難,寫著寫著小說突然交代那個醫生就是「我」,最後以第一人稱收尾。

《局外人》更有意思,明明「我」默爾索因為開槍殺人最後被判了死刑的,在監獄裡「我」連看報紙的機會都沒有,那麼「我」是怎樣記錄「我」從犯罪到死這一過程的呢?

(記得余華有個短篇跟這差不多,《死亡敘述》,講一個司機開著車怎樣怎樣,最後結尾的一句話是:然後我死了。)

《我的名字叫紅》則更直接,小說開篇「我」就死了,然後以「我」這個死人的視角展開敘述。

《佩德羅·巴拉莫》算得是最神奇的一部小說了……

最後說說《第二十二條軍規》

首先它是一部極其嚴肅、諷刺性極強、寓意非常深刻的小說,但看起來極其痛苦,小說不僅外觀結構很散亂,各種事件就像排列組合,毫無邏輯地混雜在一起,就像我們身處的世界既荒謬又混亂,人物的行為也常常顯得誇張怪異,滑稽可笑,讓人摸不著頭腦,但他們自己感覺良好,不覺得有任何問題。一個正常人高喊著所有人都是瘋子,於是理所當然被所有人視為瘋子。

摘錄一段如下:

這其中只有一個圈套,那便是第二十二條軍規。軍規規定,凡在面對迫在眉睫的、實實在在的危險時,對自身的安危所表現出的關切,是大腦的理性活動過程。奧爾是瘋了,可以獲准停止飛行。他必須做的事,就是提出要求,然而,一旦他提出要求,他便不再是瘋子,必須繼續執行飛行任務。如果奧爾繼續執行飛行任務,他便是瘋子,但假如他就此停止飛行,那說明他神志完全正常,然而,要是他神志正常,那麼他就必須去執行飛行任務。假如他執行飛行任務,他便是瘋子,所以就不必去飛行;但如果他不想去飛行,那麼他就不是瘋子,於是便不得不去。

關於這部小說的荒誕和黑色幽默,有則笑話大致能道出個一二:

精神病院里,有一位病人拿著魚竿在浴缸里釣魚。醫生進來看到了,便問:「嘿,老兄,今天釣到魚沒?」病人回答說:「笨蛋,這是浴缸!」


我推薦你幾本通俗的好了(慚愧,說得我好像看過什麼經典一樣 -___-!!! 其實我也只看通俗的)

《佛蘭德斯棋盤》——阿圖羅·佩雷斯·雷維特

《洞穴》——何塞·卡洛斯·索摩薩

作為推理小說,這兩本都很有趣,也比《達芬奇密碼》要高桿一點,比《玫瑰的名字》要好讀一點,巧的是,兩位作者都是西班牙人,西班牙好像盛產這類「歷史冒險」流派的作家,就像英國盛產政治驚悚作家一樣(薩豐的《風之影》好像也是,但是我還沒讀)——BTW,它們的作者都不是職業的推理小說家,我越來越覺得讀推理不能拘泥於「推理小說家」寫的推理,讀科幻也不能只拘泥於「科幻小說家」寫的科幻。

《歷史學家》——伊麗莎白·科斯托娃

關於這本書,我什麼都不能說,一說就劇透了,呵呵。

《Y先生的結局》——斯嘉麗·托馬斯

雖說這是本科幻小說,但這本書其實已經不能算通俗,後半本的意識流有點准嚴肅的意思,所以讀起來不是很輕鬆,要有點耐心才能找到樂趣。作者是英國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的老師。


韓少功《馬橋詞典》,每一個詞條都是一個的故事,但是相互之間又有聯繫,使得每一個人的故事更完整。


《2666》波拉尼奧。

所謂「全景式寫作」,說是小說倒不如算是文化社會民俗考,但個人覺得還是有一些文字離題不少,可能書還是讀的太少吧 ˊ_&>ˋ

另外…中譯版的封面真的挺人性化的,事先就警告讀者讀完腦子裡大概會是這樣的…


第二人稱敘述


納博科夫《微暗的火》,科薩塔爾《跳房子》,喬伊斯那些有名的,自然都知道。國內的,比如莫言長篇《十三步》,單說敘述手法,相當多變繁複,只是不大成功,不如後來的《生死疲勞》,以半人半動物視角來敘述高妙。對了,《生死疲勞》還是部現代章回體,算是革新吧。


夏天·煙火·我的屍體 (豆瓣)

無疑是這一本,乙一16歲寫的,開篇主角就死了,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是你你該如何寫下去。

冰與火之歌 (豆瓣)

馬丁叔的POV(Point Of View)寫法也讓我驚艷了一把。


①奧爾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紅》,對於細密畫大師遭謀殺一事採取多人稱多角度敘述的手法,撲朔迷離,交織在歷史藝術宗教的衝突中,雖不是首創,但可謂奇絕。

②奧爾罕·帕慕克的《雪》,將奧爾罕置於敘述者和主人公Kar之間,引領並見證情節的展開,達到「戲中戲」 「書中書」的層疊感。

(個人覺得大學封城的情節頗有《捕鼠器》的感覺)

【作為奧爾罕的腦殘粉,個人將他的書奉為經典】


就所讀過的簡單分類一下:

1、懸疑倒敘

代表作:太宰治《人間失格》

先放一段開頭:

我曾經看見過那個男人的三張照片。 

第一張,可以說是他幼年時代的相片,想必是在十歲前後拍下的。只見照片上的這個男孩子…… 

第二張照片上的他,臉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讓人不由得大吃一驚……

第三張照片是最為古怪的,簡直讓人再也無法判定他的年齡。頭上像是已經有了些許白髮。那是在某個骯髒無比的房間中的一隅……

即使是所謂的「死相」,也應該再多一些表情或是印象吧?或許把駑馬的腦袋硬安在人的身體之上,就會產生與此類似的感覺吧。總之,那照片無緣無故地讓人看了毛骨悚然,心生厭惡。迄今為止,我還沒有看見過像他那樣不可思議的臉。

這樣的開頭是很危險的,也是讓人很疑惑的。接下來太宰治將自己的人生思想融進了主角葉藏的三札筆記,寫了其總是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世界,為了逃避世俗不斷沉淪。而太宰治也在寫完這本灰暗的小說後自殺,結束了一個「充滿了可恥的一生」。

2、雙線並行

代表作:金庸《雪山飛狐》

主線是胡苗兩家兩代五個人之間的恩怨,暗線為奪刀尋寶。

1 第一章-----群豪奪刀;

2 第二章-----山莊助拳,雙童下書;

3 第三章-----寶刀來歷、苗胡田范四家的百年恩怨;

4 第四章------胡一刀和苗人鳳五天四夜比武;

5 第五章----- 胡一刀之死/胡斐出身/平阿四揭破刀圖的秘密;

6 第六章-----胡斐出場;

7 第七章----天龍門爭刀;

8 第八章----群豪尋寶、挖寶;

9 第九章-----胡斐、苗若蘭、苗人鳳兩家三人;

10 第十章----群豪喪命、胡斐一刀。

(斜體為主線)

雙線並行,而是時間跨度很長,並且同時處理好了兩個完整的故事,這樣的寫作手法提升了《雪山飛狐》的藝術特色。

3、荒誕主義

代表作:阿爾貝*加繆《局外人》

這是我為數不多印象很深的開頭:

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養老院的一封電報,說:「母死。明日葬。專此通知。」這說明不了什麼。可能是昨天死的。

  養老院在馬朗戈,離阿爾及爾八十公里。我乘兩點鐘的公共汽車,下午到,還趕得上守靈,明天晚上就能回來。我向老闆請了兩天假,有這樣的理由,他不能拒絕。不過,他似乎不大高興。我甚至跟他說:「這可不是我的錯兒。」他沒有理我。我想我不該跟他說這句話。反正,我沒有什麼可請求原諒的,倒是他應該向我表示哀悼。不過,後天他看見我戴孝的時候,一定會安慰我的。現在有點像是媽媽還沒有死似的,不過一下葬,那可就是一樁已經了結的事了,一切又該公事公辦了。

  我乘的是兩點鐘的汽車。天氣很熱。跟平時一樣,我還是在賽萊斯特的飯館裡吃的飯。他們都為我難受,賽萊斯特還說:「人只有一個母親啊。」我走的時候,他們一直送我到門口。我有點兒煩,因為我還得到艾瑪努埃爾那裡去借黑領帶和黑紗。他幾個月前剛死了叔叔。

  為了及時上路,我是跑著去的。這番急,這番跑,加上汽車顛簸,汽油味兒,還有道路和天空亮得晃眼,把我弄得昏昏沉沉的。我幾乎睡了一路。我醒來的時候,正歪在一個軍人身上,他朝我笑笑,問我是不是從遠地方來。我不想說話,只應了聲「是」。

第一句話簡直寫得絕妙。「今天,媽媽死了。也許是昨天,我不知道。」一句話就將主人公對任何事無動於衷,無所作為寫得很清楚。前半部分寫了默爾索參加母親的葬禮,後半部分寫殺人以及監獄裡的生活。

內容極盡荒誕,如同主人公看待一切事物一樣覺得毫無意義,怎樣都好。人和世界完全分離,荒誕無比。

也正因為這樣的語言,這樣的內涵,讓我非常喜歡這部小說。

還有不少印象深刻的寫作手法,慢慢整理了發。


@馬伯庸 《我在江湖》 隕石遁

好吧,我正經點吧。

《冰與火之歌》 POV視點寫法,每章都以某一角色的視角去寫,沒有全能的上帝視角,讓你隨著角色的眼耳鼻身意去體會,更容易抓住讀者的心理。這樣寫法非常難,非心中有大丘壑不可,大手筆。


『閑閑書話』 古龍小說的八大特色優點和五大特色優點——葉盛生

  八大特色優點

  一.視野廣闊

  我贊同「古龍小說之前無新派」之說法,古龍小說是真正的新派武俠小說,除形式上創新外,創作視野上也完全擺脫了中國傳統陳腐思想的枷鎖,重視人性的矛盾掙扎。我認為古龍之前所有武俠小說都走不出儒家的天空,唯古龍以現代人的思維,扣合了西方與老莊思想,橫空出世。古龍小說可劃時代,我堅持如此說法。

  二.故事吸引

  (1)懸疑式

  例如《白玉老虎》,一開始就擺開誘人的懸念。

  (2)荒誕式

  例如《血鸚鵡》,十萬神魔十萬滴血的傳說令人膽戰心驚。

  (3)宏偉式

  例如《流星蝴蝶劍》中老伯與萬鵬王的大型戰爭和心理戰術運用。

  (4)鬥智式

  例如《絕代雙驕》,江小魚破解了大大小小近百個疑難和危機。

  (5)歷練式

  例如《三少爺的劍》,一套「奪命十三劍」的鑽研撐起了整個故事。

  (6)浪漫式

  例如《多情劍客無情劍》由一個情字發展了縱橫交錯的故事。

  (7)借喻式

  例如《蕭十一郎》,整套小說籠罩了狼的生活氣息。

  (8)氣氛式

  例如《邊城浪子》中邊城小鎮的沙漠風情,傅紅雪出身的冰冷濕暗寒氣逼人的環境,都造出震撼的感覺效果。

  (9)兵器式

  例如《碧血洗銀槍》,武俠小說界中很少會專門研究長槍。

  (10)偵探式

  例如《陸小鳳傳奇》是武俠偵探系列,開創了武俠新風。

  三.文體獨特

  (1)詩體文字

  例如《天涯明月刀》就是一部徹底的詩化小說,可稱先鋒作品,將對後世造成巨大影響。

  (2)短句排列

  見諸後期每一部小說,給人乾淨利落的快感。

  (3)語言歐化

  古龍受歐洲小說影響頗深

  (4)擅寫格言

  古龍寫格言已到信手拈來之境,當你試著模仿古龍寫一系列人生格言,就知道並不簡單。

  四.文采飛揚

  古龍常能以三言兩語將出場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獨特的語言風格又引起眾多後人的仿學。

  五.思維出眾

  古龍小說所表達的主旨崇尚自由、豁達的境界,具有反傳統的企圖。招式的獨特處理令古龍的品位狂升數級,古龍將對戰處理成心理、修養境界的對決,這一招足以令所有的新派武俠小說作家汗顏。試想想,古龍將武士的「打打殺殺」提升到思想的交鋒,這是何等的偉大手筆。

  六.才智超人

  古龍的對話最幽默,這方面,可以肯定地說,在武俠小說界,古龍可稱第一。《楚留香》里楚留香和胡鐵花的對話簡直是依次精彩的幽默大賞,《絕代雙驕》中江小魚和蘇櫻的對話也脫俗超群,而《歡樂英雄》更是一部生活笑典。只有真正聰明豁達的人才能寫出如此精彩的幽默對白。

  七.閱歷豐富

  古龍筆下出現了各式各樣的人物,都表現得活靈活現,還有各行各業,諸如賭場酒坊,寫來別具生氣,顯示出古龍的見多識廣。

  八.敢挑難度

  古龍有時會故意為難自己,《歡樂英雄》中,古龍花了不少筆墨去描寫一個江湖人如何賺錢維生,連吃飯拉屎也寫得毫不馬虎,須知道越瑣碎的事越難寫,但在古龍筆下,卻見風趣幽默,妙不可言。《大人物》中,純情少女田思思初涉江湖,古龍以萬多字就寫到田思思被江湖騙子騙了七、八次,而且自然流暢,毫不造作。

  五大突出缺點

  一.太多聰明人

  這是很少人懂得提的古龍小說缺點。古龍每一部小說的人物都充斥了聰明人,不但太多,還是相類的聰明,古龍是個絕頂聰明的人,卻反被聰明誤,他處處都非要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不可,這令他的小說鋒芒太銳,欠缺一種收藏的智慧。小說不一定都寫聰明才智的。

  二.有時太刻意

  《七種武器》就是古龍刻意之作,可以將七種武器配上七種意志或心態,由於七個故事都是短篇,故事沒有奇特的曲折可言,未能致蕩氣迴腸的效果,偏又要匆匆配搭,給人倉促生硬感覺,我覺得《七種武器》並不算佳作。這是古龍「急就章」寫法中的失手代表作。

  三.有重複人物

  從古龍的後期作品中,明顯看到古龍疲態畢露,儘管他的文筆仍然健在,但故事和人物的創意上,已是敗筆紛呈。人物方面尤其顯著,很多配角都出自同意模型。如此說吧,其實古龍創造了很多出色而獨特的人物,從數量上看,已列全行之冠,這一點,必須先言明,只是,他逼自己太緊,新作一部接一部,危機關頭,唯有重複,這的確是一個悲哀。故此,我以「十大」形式撮要古龍小說精粹,是我的一片苦心,並不全因為了要表奇立異。

  四.有時太放任

  古龍小說充滿自由氣息,勇於突破傳統,但有時又太放任,破壞了小說的整體水準。例如《楚留香》中的《借屍還魂》就是古龍的誤筆,無端端扯開了小說的主線,令讀者一頭霧水。

  五.太歧視女性

  古龍是個大男人主義的人,對女性偉大的一面描寫得很少,關於這一點,我認為他與古龍的能力無關,這是他性格上天生的偏見和缺漏。但他似乎是自知而不屑爭辯,於是這點質疑勢必升華到個人自由思想的對抗,在此不欲詳論。

  來自《十大古龍》 葉盛生著


其實後現代主義小說裡面奇怪的形式蠻多的,新小說啊、元小說啊等等。

我主要介紹一種比較冷門的: 混雜——引文體小說。( г и б ри д ы-ц и т ат ы)

這是一種俄羅斯後現代主義文學的特有文體,小說中充斥著大量的引文。

(這個是之前在關注「引文體」小說的時候發現的,因為本雅明有講過自己最大的願望是寫一本全是引文的小說,然後我就去百度之看看有沒有人在寫,然後發現了這個神奇的文體。)

介紹兩本代表作:

《從莫斯科到彼圖什基 》( Мо с к в а — Пе ту ш к и )

作者:韋涅季科特 · 葉羅費耶夫( В е н е д и к тЕ ро фе е в )

這本小說在俄羅斯非常有名,在俄羅斯被稱作是「70年代以後小說的聖經」(原話記不清了大概這個意思),也是俄羅斯後現代主義的開山之作。它是以遊記的形式寫成 , 每個章節的標題都是途徑的地名和站名。另外小說里存在大量的引文 ,包括《聖經 》故事 、古希臘神話 、俄羅斯民間故事、歷史文獻 、警句格言 、俄國革命者的政論 、馬列經典話語 、蘇聯口號標語等等 。(這本書的另一個特徵是對《聖經》的戲仿,這裡不展開了。)

《羅曼 》( Р о м ан )

作者:弗拉基米爾 · 索羅金( В л ад и м и рС о р о к и н )

主要也是引文,但這本小說引用的是19世紀俄羅斯經典作品 。有屠格涅夫的愛情故事、岡察洛夫的鄉村生活 、契訶夫的知識分的苦悶等等。男、女主人公原型來自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與罰 》和普希金 《葉夫蓋尼·奧涅金 》。當然,主角形象不算引文,算戲仿。

另外,佩列文算是蠻有名的俄羅斯後現代主義小說家了。他的《夏伯陽與虛空 》也是類似「拼貼」形式,是我校文學研究院院長鄭體武老師親自翻譯的。後現代主義文學在俄羅斯的發展是非常非常值得關注的。俄國當代文學並不是白紙一張啦~

p.s.這幾本並沒讀過,不知道放在這裡算不算跑題。。。。。


九把刀蟬堡?


9這個問題不能不說Virginia Woolf,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人物。她太有名了,但是不是很多人都讀過她的書,當然也不是所有都能讀下去,因為說實話,很無聊。

但是如果你真的能沉浸其中,會覺得妙不可言。

這裡舉幾本代表作作為例子吧。

《達洛維夫人》,這本書主要整體上都採用了過去時間和現在交錯的寫法,用一天的時間寫盡了一個女人的一生。意識流的手法表面上是零碎的,但在時間軸的串聯和最後目標設定的統一下,最終連接成了一個整體。這本書主要以達洛維夫婦的生活為主,講述了兩代五個人之間的故事。但有趣的是,小說中出現了一對與故事主線幾乎完全無關的夫妻,時不時地出現在主要的敘述中,自成一體。意識的深潭可以吞沒讀者,但冷眼旁觀的支線卻可以被完全剝離。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到燈塔去》,這本書可以說是伍爾芙藝術成就最高的一本書,也是我個人最喜歡的一本書。伍爾芙在這本書里,寫盡了她對母親的思念。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間的時間跨度超過十年。第一部分主要講述拉姆齊夫人一家的生活,第二部分為戰爭後的蕭條,第三部分,最終去往燈塔,也像《達洛維夫人》中採用的寫法一樣,穿插了很多對第一部分的回想。時間的斷層由此被思維的連貫所沖淡。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篇幅大概都是第二部分的好幾倍,但是我認為,第二部分的寥寥幾筆,反而勾勒出了整本書的精髓,我想這就是伍爾芙寫法的魅力所在。

《奧蘭多》這本書非常複雜,三言兩語也說不清楚。伍爾芙對時間空間的感悟,對文字極強的把控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本書跨越的時間太廣,期間還涉及主人公的性別轉換,在此不多做討論,各位可自行閱讀。

伍爾芙其餘的作品《雅各的房間》,《遠行》,《海浪》等,皆各有所長。

她思考的廣度似汪洋,遮天蔽日如黑夜,其間細膩敏感,如絲如灼,讓人無處可逃。


《哈扎爾辭典》

《微暗的火》

《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尤利西斯》

《酒國》

《追憶似水年華》

這些已經有人提出了,簡單放出來,就不介紹了。

《看不見的城市》:也是卡爾維諾的,這本書比較「新穎」的地方在哪兒,你要願意,你就順著看,你要有興趣,你就根據目錄像台階似地跳著看,都可以。

《愛達與愛欲》:也是納博科夫的,一開始就告訴你那是另一個星球上的事,然後多種視角穿插,像是煙霧徐徐上升,你不知道下一秒它會飄散到什麼地方。

《腸子》、《隱形怪物》:恰克帕拉尼克的,《腸子》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不僅僅做到了極度的「獵奇」,或者說是感官的衝擊吧,就那個意思,它還讓每個故事都有那麼一點點微弱的聯繫,看著像幾個短篇故事組合在一起的,但其實又有聯繫,是一部長篇小說。這種類型的也許很多,像寧航一的《必須犯規的遊戲》,大概也算吧,但是恰克寫得最好(在我看來,僅就我讀過的而言)。《隱形怪物》啊,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腦子根本跟不上,完全是被帶著走的,直到最後。這輩子第一次在看完一本書後立刻就重看了一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啊(最近被這句話洗腦了。。。),簡直可以成為不是偵探小說的偵探小說,那種感覺,記憶猶新啊。

《黃金時代》:在這裡說這個估計要被噴,因為知乎上喜歡王小波的人很多,可是至少是切題的,新穎嘛,我就見過這一本這樣寫的了。敘述手法、視角的轉換鬼斧神工……算了不多說了,說多了暴露自己連門都沒進。。。。。。

《暗店街》、《夜半撞車》:這個具體就是整個文本的,怎麼說呢,虛的,一種虛的感覺,僅從新穎上來說不算太出彩,但也差強人意吧。

其他的,估計就有點站不住腳了,就這些吧,想到什麼了再補充。

對了還有乙一。。。。我居然忘了。。。。。,《夏天,煙火,我的屍體》,最有代表性,以一個死人的視角來說的,也算啦。

據說《我的名字叫紅》也是這樣的,不過尚未閱讀,就不評價啦。

啊啊啊啊還有還有……= =

《惡童日記》:到最後我也沒看出來到底有幾個人……


張大春《城邦暴力團》

採用了元小說的敘事結構,文中「接駁式閱讀」和「奇門遁甲」的手法非常新穎。

最關鍵的是,這是一本有技巧的,趣味橫生的武俠小說。


我讀書少。隨便想想。

《穆斯林的葬禮》挺糟的。阿摩司·奧茲《莫稱之為夜晚》好似也是一人一章一視角交替來的。差不多的做法,寫的好多了。

不過,玩結構的請找巴爾薩斯略薩。作品譬如《綠房子》、《城市與狗》等,請自行豆瓣。然後你大概會覺得穆斯林的葬禮這樣的兩個視角的章節組織太初級了。略薩帶你玩轉結構,玩轉蒙太奇。

玩時間找我們意識流。帶你在某個閃回的念頭裡穿過長長的心理時間。我們把鐘錶碾碎吧,碾碎物理的時間,向心靈發出衝擊。代表人物喬伊斯伍爾夫,亦可找普魯斯特。

荒誕可找卡夫卡,元小說讀一下昆德拉也無妨。如果想進迷宮走走,不如找博爾赫斯玩下?

凡此種種,帶你玩轉二十世紀文學。

然後你玩不動了。

我讀書少。只是上面的答案上的大多數書碰巧都看過。大多數好看的書都不推薦題主讀,如果題主覺得《穆斯林的葬禮》就很酷了的話。

只推薦題主看看《堂吉訶德》。慢慢的看。我覺得這是一部深入淺出的書。如果題主有心,那麼當真,二十世紀的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手法,在這部十七世紀早期的作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顯現了。


貌似沒人說。

嚴歌苓寫過一個《人寰》。整篇都是對話,隱去問題,只有回答。彷彿在聽一個人和別人打電話。


推薦閱讀:

作家如何解決 writers block 問題?
如何寫出童話故事?
怎麼快速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和寫作水平?
有哪些一百個字以內的感人故事?
你喜歡用什麼工具寫作?紙質筆記本,印象筆記還是Word?寫什麼題材才能提高自己的寫作呢?

TAG:寫作 | 調查類問題 | 小說推薦 | 寫作技巧 | 腦洞網路用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