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產品面試是扯淡嗎?

面試了幾家,有些特別順,有些特別不順。

感覺面試還是挺扯淡的,很難真的衡量面試者的水平。

你怎麼看?


作為校招過來人我說我的看法,無關對錯。

產品招人的方法永遠無法與視覺、交互、開發等擁有專業槽的崗位方法類似。

視覺你可以看他以往的美術作品,考察他的美術功底,對於設計軟體Ps、Ai、Flash的熟練使用程度,乃至現場讓他畫一幅寫生出來。

交互你可以考察他對產品的結構邏輯縝密程度,對用戶觀察的細微程度,對產品體驗的把握,還有就是交互軟體Axure、Visio的使用熟練程度。

技術最好考察,給台電腦甚至給張紙,將一個演算法或者一個程序寫出來。

但是產品崗位考核是無法標準化考核的,不僅因為產品崗位本身存在很多細微差別,更與招聘部門業務、招聘leader的個人產品方法論乃至企業文化有關。原因如下:

一、面試官的需求以及職位。

如果面試的你的面試官需要的是運營類產品或者說他本身就是一個高級產品運營,可能會大量問了運營類的知識,比如如何在微博做火一個活動?如何在一個月之內做到用戶量10萬?如何做好產品的冷啟動?如果你來做淘寶的產品類目,你會怎麼做?大學期間做了什麼樣的活動來證明你有運營的天賦?但如果面試你的面試官需要的是策劃類產品或者他自己就是一個高級產品策劃,可能就會大量問策劃類的運營知識,比如手Q你挑幾個不好的體驗點出來並給出解決方案?如果你是張小龍,微信最開始的5個功能你會選擇什麼?你之前在大學期間做了xx產品,跟我說說你是怎麼做的,裡面有什麼創新點?

但關鍵在於,在申請產品經理崗位的時候,策劃和運營是不區分的,但招聘你的某些時候是需要區分的,面試的你的面試官也是區分的,所以有時候會出現能力很強但面試不順的場景。

二、面試官所在部門。

這一點確實相當重要,面試官除了問一些基礎的產品問題以外,最常見的就是將自己工作中所遇到的問題拋出來,舉我自己的例子,我之前的面試官是做應用市場的,所以他在問完基礎問題之後,開始問你對於應用市場這個行業是否了解?大概說下這個行業目前的狀況以及你對這個行業的一個判斷,還有這個市場的一些特點,各家產品的優劣勢,之後又將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拋出來讓我回答,看看我的解決方案是否符合他的思路,優秀的面試者還會給面試官新的啟發,這就是加分項。面試完之後真心慶幸自己對應用市場有過一番研究,不然真的就是——媽媽我要掛了。

關鍵在於,不同的公司擁有不同的業務,同一個公司也擁有不同的業務,天知道你的面試官是做什麼出身的會問你什麼問題,所以這也是一個坑。

三、面試官的產品方法論以及產品心法。

不同於開發設計這種技能槽比較深的崗位,產品考核的核心是產品方法論以及產品心法。產品方法論這個東西作為工作不滿一年的菜鳥是沒有資格談論的,因為這種它並不是各種規則定律,不是口頭說說「pm12條」,而是做產品的過程中深入骨髓職業習慣,舉個例子,我工作中有一位優秀的交互設計師,在做產品方案之前會先上下摸索各方面的需求意圖,包括老闆的需求以及老闆背後的需求,想盡辦法去了解真實用戶的體驗場景以及體驗心理過程,大量的體驗同類產品以及相關產品,最後忘空自己天馬行空的出很多不同的方案,雖然一個方案輸出的時間會比較慢但往往都會獲得各方的讚譽。我曾經嘗試學習過,但發現這種方法沒有長時間的磨練很難做到神似而非形似。

產品心法相比較產品方法論來說,對於初級產品更為重要,當然也更難考核,很多人會奇怪面試的時候面試官會問,你人生中最大的困難是什麼,你是如何渡過的?你大學最自豪的一件事情是什麼?為什麼值得你自豪?如果一個產品明確表示需要明天上線,但是開發在規定時間內無法完成,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原因就是為了考核你是否擁有符合產品崗位的性格、理念乃至信仰,舉一個阿里巴巴面試官校招面試的例子:

  • 面試的第一天,有一位來自哈工大的同學,讓我很遺憾,她的成績很優秀,看得出來也很努力,參與了很多學生會、社團活動,也有很多的社會實踐,但和北京的學生比較起來,她對互聯網、無線互聯網的經歷少得可憐,雖然她很認真很努力的回答我的問題,但在思路上還是相去甚遠,作為一個東北人,我不僅有點小傷感,地域限制了眼界,大環境的缺失讓優秀也有了折扣,這種感覺直到我第二天面到了馮柳,一個相信相信的女孩,才有了改變

  • 她來自大連海事大學,一坐下來就感覺得到她眼神中的散發出的激情,果然,她給我一個很不一樣的經歷,她花了4年的時間,推動做了一個真正的App產品「I海大」;

  • 1、從想法到執行:大一的入學的時候,辦完入學手續發現各種不便,就想做一個App給新生,搜索發現復旦有一個I復旦,就萌生了做一個I海大的想法,只有想法沒有資源,於是發生了教室里堵老師的故事,找到了學校信息處的老師,講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老師的支持,以學校的名義發布了招募信息,技術、UI、PR組成了自己的團隊;

  • 2、從產品到推廣:App開發出來以後,用的人並不多,技術同學希望改成校內交友軟體,但她認為軟體剛剛推出應該在推廣上做改進,如果馬上就對功能轉型,給用戶傳遞的信息會非常混亂,並且已經有微信的出現,校內社交很難落地,於是她堅持給App增加了校內地圖、差課程表、查個人成績這些社交軟體不會觸及的功能,推廣上通過說服校領導在學校給學生髮的一卡通背面印上了App的二維碼,在新生的宣傳資料上也有對App的介紹,
    但App的活躍度仍然不高,真正發生變化的是抓住了一個痛點,期末考試查教室,這個功能的推出一下子抓到了痛點,期末考試科目多,教室多,手機查自己考試的教室成為強場景,全校有50%的同學約7000多人註冊;

  • 3、開闊視野:大三的時候以I海大的App參加了全國創業大賽,得到了10萬的獎金,獲得獎金之後,通過老師的幫助,與老師一起到上海、北京的高校進行調查、交流、開闊了視野,為app繼續規划了校內問答、求幫忙、海大微超市、教育抱抱團等功能,特別是教育抱抱團的想法,她認為美團和餓了么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做餐飲做O2O的機會都很小,但是學生群體一起考研、一起考GRE是有組團的需求的,做一個教育抱抱團,把一起學習、一起求筆記、彼此代點名的功能做起來,是能夠落地的;問到她畢業了這個App怎麼辦的時候,她說已經註冊了一個公司,和學習的創業社團做了對接,希望以社團模式運作,以公司形式對外合作,把I海大這個App傳遞下去,這是自己的責任,也是自己對學校的一個貢獻;

  • 4、協作能力:給我展示的App還有商業計劃書已經很專業,完全不是幾個人能做出來的,詢問之後了解到,商業計劃書的市場推廣策略、財務分析都是找的對口專業的同學做的,圍繞著I海大,聚集了各個專業的同學,大家把這個App作為自己實踐的一個舞台,而這個App也因為眾多人的投入而變得健壯和完善;

  • 這是一個有想法,而且能夠推動想法變成產品,還能夠突破地域限制開闊自己的視野,能夠聚集校方資源,同學資源的人,雖然在大連這樣一個互聯網並不發達的東北城市,但做出了一個實實在在、有用戶有需求的App產品,

  • 如果她和其他的應聘者有什麼不同,她是一個相信相信的人,她給我講了一個小故事,她入學的時候介紹材料上寫學校附近有條凌水河,入學以後發現是條臭水溝,但她覺得為什麼不能治理,於是她給區政府寫信,還去找了對方,當然,沒有人理她,但她認為改變是可以發生的,於是她每周寫一封信給區政府,堅持了一個學期,終於有了反饋,這條河的治理被列入計劃,現在她快畢業了,這條河也治理好了,變成了一條清水河;
  • 一名產品經理就是產品的靈魂,很多時候對於結果無關乎法只關乎信,相信可以改變,接地氣的去做,去堅持,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這是一個有主動性有判斷力有執行力有結果的女孩,是一個相信相信的女孩,她應該是我們中的一員,我給了A+

四、不同公司的盈利模式不同所以企業文化也不同。

之所以騰訊會比較注重產品體驗(交互大多跟體驗相關),百度之所以不太注重產品體驗,我的個人比較認同的觀點是:兩家是不同盈利模式的公司。騰訊是to c的企業,面向消費者收錢,如果體驗不做好用戶會紛紛拋棄騰訊這個公司的產品,所以不得不注重用戶體驗。而百度是to b的企業,面向企業收錢,雖然百度搜索引擎的廣大使用者是用戶,但是真正收費者卻是企業,我只要做好我的關鍵詞搜索結果即可,體驗這一塊屬於細枝末節。

騰訊最初級的產品大多都在做體驗的工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一個交互設計師,這也是為什麼騰訊招聘考核策劃在交互這一塊是很重要的,因為它關乎產品體驗。

我想這個應該能夠解釋為什麼你面試百度很容易面試騰訊很不容易的原因了吧。


說得好像不是應屆的產品面試就不是扯淡一樣 。。。。


這個問題是我提的,我也回答一下。

以下內容多為扯淡。

我還是覺得招聘比較扯淡。

甚至我也覺得產品這個崗位在天性上比較容易扯淡,已經邁過招聘這道扯淡的坎了,希望自己以後成為一個不扯淡的pm。

今年校招我選擇了幾家公司,參加了他們的招聘,目前也拿到了想拿的offer,結束了校招。

總結一下經驗就是:實習+項目+產品思考=offer

內推確實有用,但是大部分人找不到靠譜的內推,比如知乎的內推在校招中效果就很差(指產品崗)。你得找你比較熟的人內推才有效,而且是極其有效。

我覺得扯淡的原因曹雄峰已經說了,而且總結得比較好,就是「產品崗位考核是無法標準化考核的」。具體說來,理想化的招聘篩選出來的是產品sense比較好的人,但是這個指標難以量化,只能通過一些間接的東西來考察。比如說你的實習經歷,你的項目經歷,你的思考。這些東西衡量的東西太過事實化,只能衡量你為這個崗位所作出的努力,不能衡量你的天賦。

而即便是衡量努力程度的話,也並不公平。清華有句名言,「不要拿師弟和師兄比」,說得就是這個道理。本科生的實習機會比研究生少,二線城市實習機會比一線少,就業氛圍重的專業學校比一般學校機會多。。。

這種情況合不合理吧?你可以說它合理,你也可以說它不合理,反正我是因此覺得產品招聘比較扯淡。

過了就過了吧,也許不是你牛逼,是你運氣和機會都不錯。

這種「師弟和師兄比」的現象其實很多人有意、無意都注意到了,我觀察到知乎上的產品同學對此的態度可以歸納為 ,「作為師弟你沒過活該,你TM就該付出比師兄更多的努力」。

於是我會經常看到有些公司的同學舉一些勵志類的case,通常都是「師弟」如何如何努力,逆襲「師兄」的。

這樣想沒什麼,你作為面試官,作為公司的一員,確實是這樣。

可要是這種心態變成所有人(應聘者和旁觀者)的心態的時候,我就呵呵呵了。

應聘者呀,你要記得,只要你具備跨越門檻的實力,過與不過除了反映你幸不幸運外,還反映了篩選機制的扯淡。

應聘者呀,你還要記得知乎是個公司強勢,應屆生弱勢的地兒,公司的同學說一個個「師弟」如何如何努力,逆襲「師兄」的case的時候,你聽聽就好了,記得這裡面有深刻的扯淡。你要記得,當你足夠努力的時候,你deserve一個更好的公司。

Over


剛換工作,不再做產品校招,描述一下之前挑人和被挑的方法。

我會考察下列幾點:

  • 學習能力

名校或獎學金加分

理工類或有紮實的數理訓練加分

人文社科類有豐富的知識面或興趣愛好加分

藝術類有視野和歷史脈絡加分

跨專業考研,GRE高分,這些都算

只要看起來「喜歡學習新東西」或者「想學的東西都能學好」其中一點即可。

  • 對我所在的公司和行業有初步的了解,是深度或典型用戶

愛自己要做的產品。

  • 表達力

能完整和有條理的描述一件事情(比如,最有成就感的事)

簡歷和筆試答卷上面有層次和重點,動詞多,形容詞少,術語可以沒有但別寫錯;數據可以沒有但別造假。

反應快,不緊張。

不會的問題會嘗試去想,及時的給答案或者說不會,而不是長時間的沉默。

  • 微博微信淘寶至少用過其中兩個

微博能知道一周內重點話題,微信能知道最近三個版本的其中一兩個主推功能,淘寶能描述完整的從購買到收貨流程(用戶角度即可。提到商家和物流和結算都大加分)

===

我當時被校招時,沒有任何互聯網經驗和實習經驗(無數次謝謝當時的面試官)。因此我挑人也不會重點看那些,更不會問與我目前所做項目有關的問題。

符合上面這幾條的人,帶起來真的很快的。


扯淡本來就是產品經理一個很重要的技能,你能扯出花來是很牛逼的一件事好么,如果你能把扯淡的事情還能給做出來,你就無敵了好么


和不同的人扯淡來扯淡去,本來就是產品經理的一項基本技能。下面提供一些面試經驗:

一、知識儲備渠道

在校期間可以多嘗試參加互聯網創業、電子商務競賽類的比賽,積累一些相關的項目經驗,獲得相關榮譽證明自身能力,豐富簡歷內容。有些人可能覺得學校比較水,興趣不大,懶得參加。但是我覺得在剛開始出找工作沒有實習經驗的情況下,學校的比賽項目就很重要了,可以跟面試官講講自己為什麼做這個項目,定位的用戶群體是什麼,滿足了用戶的哪類需求等。

可以嘗試和小夥伴一起運營一個微信公眾號,確定公眾號定位,尋覓目標人群關注,研究如何寫爆款高分享文章,根據後台數據調整文章發送時間等,都是可以在面試中為自己加分的經歷。此外,參加一些比較有趣好玩的活動,擴展自己視野。產品經理的閱歷積累很重要。

多關注求職平台的招聘信息,寒暑假期間主動找一些適合的相關崗位實習,感受職場的氛圍,接觸真實項目,積累實戰經驗。平時的書籍、文章的學習與實踐工作結合能帶來更多的思考和成長。下面是一些知識儲備渠道推薦。

1、「簡書」、「知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互聯網早讀課」、「PMCAFF」上面會有大量的與產品相關的經驗分享,還有很多面經。

2、「36氪」、「虎嗅網」、「極客公園」、「鈦媒體」知曉最新的互聯網行業動態,最前沿的科技資訊,拓展下自己的視野;

3、「百度指數」、「艾瑞網」、「易觀智庫」查看各行業最新的數據統計報告;

4、「人人都是產品經理」、「VIT菁英匯」會組織邀請往屆offer收割達人在微信群分享會,聽過幾次分享的確收穫良多,擴展自己答題思路與經驗,少踩一些坑;

5、「網易雲課堂」、「網易公開課」非常良心的實用技能學習平台,可以上一些名校公開課,看TED分享;

6、「校招日曆」微信公眾號有很多校招資訊,名企內推免試的機會,面試乾貨的分享,強力推薦;

7、「海投網」、「大街網」、「拉勾網」上面有很多互聯網大企業的校招資訊和崗位招聘信息;

8、《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結網》、《啟示錄》、《簡約至上》、《用戶體驗要素》、《淘寶產品10年事》、《失控》、《烏合之眾》。閱讀長期積累,推薦以上8本我覺得必看的書。

二、筆面試準備

互聯網校招面試流程一般為簡歷篩選-筆試-群面(不一定有)-單面(1-2輪)-hr面。

不用刻意穿正裝,霸面一般在群面或單面1面的時候成功幾率較大,越往後越難。

1、簡歷

注意網上簡歷認真填寫,比較大的互聯網公司比如BAT校招都會要求應聘者在公司的網站上填寫簡歷。有的人可能覺得把自己設計的精美簡歷附上就好了,所以網上填的漫不經心,不是很完整。據我了解部分公司為了提高几萬人的篩選效率,會根據我們填寫的內容學校層次之類的累計算分,作為輔助參考條件刷人。

面試時帶著的一頁紙簡歷的內容一定要再三斟酌,不要隨意誇大其詞或者寫一些空洞的內容。過往學校項目經驗,實習經驗寫清楚,參與什麼,提出什麼,取得什麼成就。單面的面試官往往會根據你的簡歷內容進行針對性提問。

簡歷內容最好根據不同的公司進行針對性修改,每個公司對於產品崗位的要求都會有一些不同。例如記得網易去年校招產品崗的職責要求里有一條是最好有社區運營的經驗,這個時候可以在簡歷里突出自己實習有沒有與之相關的經歷,寫上運營過微信公眾號,經常逛知乎、豆瓣等。

2、筆試

提前刷公務員的行測題,可以去百度找一些答題技巧。騰訊、百度、攜程、點評等等大部分互聯網公司簡歷篩選之後都會有筆試題,筆試題基本就是歷年的行測題,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係、判斷推理、資料分析等等。

行測題之後一般會有產品情景設計相關的大題目,可以拍照上傳。騰訊、阿里的筆試題還會有與產品術語、互聯網熱點相關的選擇題。

3、群面

群面,自己之前最擔心的一環節,很容易被淹沒於人海之中,一場群面8-16人不等,先5-10分鐘組員自我介紹,30-40分鐘的討論,5-10分鐘的總結陳詞。

閱讀過很多乾貨總結,很多都互相打臉,leader引導者,timer計時員,總結陳詞的等等其實都有很大幾率被刷了。我建議還是找准自身的定位,比如我自己快速記錄能力不太好,鬼點子也沒那麼多,所以一般爭取當leader去把控方向,搭建討論框架。我認為群面要注意以下5個方面。

(1)群面過程中一定要拿出筆和紙進行記錄,每個人的名字會有一個小名牌或編號,及時記錄大家陳述的內容,會更有針對性的發言,避免重複發言;

(2)別人在發言時不能搶話打斷。不要為了發言而發言,多講一些可有可無的話反而會降低評價。發言在於有理有據或者思維創新,珍惜每一次發言機會,討論人數較多的時候一個人基本沒幾次發言機會;

(3)遇到不擅長的話題不要緊張,可以先傾聽其他人的想法,可能會給我們一些靈感。遇到擅長的,也要注意傾聽其他人的想法,可以更好的去總結髮言;

(4)團隊氛圍非常重要。群面過程中千萬不要出現出爭執互掐的情況。一般爭執的人會被直接pass掉,而且會影響整個團隊的走勢,比如在規定時間內無法完成討論。團隊的勝利最重要,表現好的團隊,進的名額也會比較多;

(5)總結陳述一般是記錄者來說,在總結陳述之前一定要理清楚,調理要清晰,說重點就好。總結陳述完如果有漏掉的比較重要的點團隊其他人可以提醒一下。

4、單面1面

單面前一定要準備好50個問題左右,很多問題比如你怎麼看待產品經理這個崗位,你為什麼適合做產品經理,你有什麼app值得推薦,自我實習經驗和項目經歷總結等等會反覆問。

注意反覆總結,回顧能不能有更好的回答。以個人經驗來看,一般今天寫了某個問題的答案,第二天起來再看一遍就會覺得寫的太糟糕了。我自己差不多寫了2萬字的問題答案。下面是我認為的會被問到的概率最高的問題。

(1)一分鐘自我介紹;

(2)最成功的一件事情;

(3)為什麼想做產品經理(為什麼適合做產品經理);

(4)怎麼看待產品經理這個職位;

(5)如何發現用戶需求;

(6)如何判斷產品需求的優先順序;

(7)你有哪些好的產品推薦(好的產品的標準是什麼);

(8)生活中有哪些糟糕的用戶體驗,請試作優化分析;

(9)你為產品做了哪些準備;

(10)你想做哪個方向產品;

(11)你大學期間為什麼要做某個項目,它解決了哪類用戶的需求;

(12)你在實習期間主要負責什麼;

(13)你在實習期間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解決的;

(14)你在實習期間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15)如何與強勢的程序員或設計師溝通需求;

三、常見問題解答

最後講一下自己之前有的一些疑惑以及大家也經常會問的一些問題。

1、在學校期間沒有任何產品相關的項目或實習經驗怎麼辦?

除了看書看經驗乾貨外,還是建議動手花時間將APP Store除遊戲外各個類別前10或20個應用都下載下來,每一個應用的頁面和功能都使用一遍,把自己腦子裡浮現的想法或感受筆記記下來。剛開始直接就去分析大量產品的定位、用戶需求、使用場景或者設計理念之類的,估計是很難分析思考出什麼東西的。

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一些產品的感覺和自己的見解後,再有針對性的寫一些單個產品分析報告或者競品分析報告,分享到簡書或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上面,跟別人交流,發現自己分析思路有哪些不足,哪些局限性等等。自己動手很重要。

2、不懂技術,校招應聘是不是會很吃虧?

先說下我的情況,在學校學過Java開發課程,自己也開發上架過Android應用。在實際的校招面試過程中,有很多公司的產品崗職責要求里寫著專業要與計算機相關,要懂技術,不懂技術的確是一個硬傷。但也不要灰心喪氣,從我自身的觀察來看,身邊不少朋友不太懂技術的拿到了BAT的offer。

建議花點時間懂點技術,了解功能的實現流程,了解下H5的技術介紹,知道什麼技術是做什麼的。在APP方向,要了解安卓和iOS不同平台上交互實現的不同。可以不用會寫代碼,但是要了解。

自己在工作中實際感受,與技術人員的溝通的確流暢方便一點,但是自己在產品設計過程中,有的時候也往往受技術所害,設計時會想這個功能能否實現而影響思維的發散性和創新性。事物都是有兩方面的,不會技術會吃虧但不致命,大公司更看重候選者的潛力。

3、非重點大學本科生在互聯網產品崗校招中競爭有勝算嗎?

雖說英雄不問出身,很多互聯網公司在招聘中也不會像外企之類的要求學歷研究生及以上,但是不得不說真的很難,而且會越來越難,因為學歷問題可能連簡歷篩選都過不了。產品經理是一個綜合能力要求非常高的崗位,一些公司如網易在招聘的時候就非常青睞重點大學出身的研究生,在各大公司開始縮校招的情況下很可能成為一個趨勢。

一方面,人才篩選成本低,不得不承認一流大學比二流大學,研究生比本科生,湧現優秀人才的概率更高;

另一方面,還很深刻的記住阿里產品三面還四面的面試官跟我說的一段話,文本撰寫、工具使用、溝通交流等能力像是產品經理的右手,創新思維、發散思維等能力像是產品經理的左手,左手的能力將決定一個產品經理能走多高。右手一般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都能訓練出來,而左手卻很難,只有接觸過足夠多的人見過足夠事,有著豐富的閱歷也許才能培養出來。相比而言,研究生的積累確實會比本科生多一些。

四、最後感慨建議

以上是自己校招經驗的總結,每一塊可能都沒有非常非常細緻的講,一方面實在一篇文章講不完那麼多點,另一方面網上已經有很多每個細塊的總結了,寫的都很好。問題不在於再瀏覽那麼多的文章了,而在於動起筆來自我總結。

下面是關於我的故事,去年9月份左右離開阿里,回學校準備秋招面試,那時互聯網寒冬論甚囂塵上。我開始瘋狂的投簡歷,呆學校準備的日子,生活近乎三點一線,寢室-食堂-自習室,看看相關的書籍,刷心得面經,做產品分析報告,有的時候每天過兩遍自己準備的長串的面試題答案,看看能不能補充些什麼。晚上在微信群聽達人講座。天天守著郵箱、簡訊、電話,看看有沒有新的面試邀請,之前面試的公司要沒有發來結果。

奔走於各個面試的日子,在車上,在路上,在面試現場仍不斷的想要去準備些什麼。每天很累壓力也很大,但並不孤獨,我發現很多人都是那麼準備過來的,有的人抱著微弱的霸面幾率也願意坐飛機飛到北上廣參加,然後在那一直等面試的機會。我加的一些校招微信群里的小夥伴經常會互相打氣,面試前還會給大家發個紅包求好運。那樣的日子很艱辛,但回想起來卻很值得。

在不斷的面試過程中,也伴隨著不斷的冰冷的拒絕,我也迷惘過,不知道如何回答問題。我也想過放棄,質疑自己是否適合走下去,自己是否適合成為一名產品經理,是不是應該換一個崗位或者換一個就業方向。但我堅持下來了,因為我不想輸,我想證明給每一個質疑過我不能成為一名優秀產品經理的人看,你們錯了。因為我發現我真心熱愛產品這個崗位,真的願意為之繼續奮鬥,不管道路有多艱難。

請記住追夢的路上也許不會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戲劇化,大起大落,坎坷崎嶇,但也不會那麼一帆風順,稱心如意。當你對成功的渴望像想要呼吸的渴望一樣的時候,一定能取得成功。


從扯談中看出你有木有產品經理的思維及其深度才是面試官的本意吧

無扯談,不產品!!!

應屆面試是扯談,社招面試就不是扯談嗎?!

詳見我的回答:產品經理的思維是什麼?

enjoy it~~


很簡單,因為不同的面試官面試的風格,以及期望都不同,結果自然不同。

然後我同意你說的應屆產品面試很難衡量水平。我一直比較反感面試的時候過分強調應屆畢業生專業能力,原因很明顯,因為你不大可能有多少有深度的思考和經驗,而這些都是可以很快培養的,相反我一般在意的是:

1、熱情:你是否足夠了解和熱愛你即將投身的事業?

2、邏輯與溝通:我很反感傻逼。

3、學習能力:我深知這個行業的日新月異。

這些是基礎,有一些我會特別加分:

1、進取心,或者說野心;

2、智商,主要是我比較奇葩,討厭啰嗦;

3、不錯的視野,這個受益於良好的思考方式;

4、熱愛生活,對這個世界的廣闊充滿敬畏和好奇。

==================================================

這些都是實習生或者應屆畢業生,延伸說一下,我理解的有經驗的產品經理的考察點:

1、對方向的判斷,大到行業趨勢,小到功能未來走向;

2、做產品的方法論,能很好的回答【如果讓你做XXX,你會如何做】這個問題;

還有很多加分項,有空再補充。。。


當然不是扯淡,不過產品面試,最好面的是那些能力突出、背景夯實,經驗豐富的人,校招面試這部分人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更多時候需要面試官挖掘面試者的閃光點。

平均線上下的人面試結果會有較大偏差,這種偏差多半源自當場表現與面試官的性格,貌似理解為運氣好像也無言反駁?

比如有的面試官喜歡名校+學霸背景的、喜歡勤奮的,喜歡實習經驗豐富的,喜歡準備充足的……遇到符合自己喜好的,面試進入驗證模式,驗證對方確實符合自己期待。遇到不符合自己喜好的,容易進入找茬模式,證明你確實有問題。後者如果沒有大的驚喜或亮點,很難逆轉。

對此我個人理解,不用糾結這些不能掌控的部分,真實表達自己,讓欣賞自己的人發現自己就好。

在基本層上,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幾點,會能爭取到更多展現自己的時間。

1、筆試答案工整,邏輯清晰。字可以寫得差,但密密麻麻無標題不分段,基本沒有心情看下去。

2、回答面試官問題時,先說結論,再分析;(筆試題也是)

3、遇到質疑,不要為辯解而辯解,理解面試官的表述,探討清楚問題所在比辯解自己答案正確更有意義。

4、回答問題務實求真。如果討論場景,動不動就戰略/平台等關鍵字;如果討論設計,開口就吐出「簡潔/炫酷/極致/美感……」都是減分項。因為這些描述太空洞了,一般這類回答都經不住深挖,比如「你如何定義簡潔?」或「如何讓這個產品變得簡潔」,基本這類同學直接的愣住了。

5、表述自己具有產品熱情,不是「我真的很熱愛互聯網」,而是「我用過哪類產品,他們的優缺點分別是,哪些點非常贊」。

最後,不少人還是會覺得面試官的考題沒能讓自己表達出自己的真實實力。但一般面試官在面試時都會給予至少兩個自我展現的機會:剛開始的自我介紹,結束的提問時間。大部分同學,將這兩個機會浪費在「複述簡歷/問面試官考題答案」上面。

祝大家好運。


產品崗位本身就有所偏向性,比如有的公司產品偏運營、有的偏設計、當然也有拿模式創意做賣點的,這樣面試官對你的要求都所有不同。

我是從業務轉產品的,因為之前從事廣告策劃這塊,所以面試偏運營這塊的產品很順利。

話說 有個在騰訊里呆過的產品經理面試我,聊完後她說我喜歡強姦用戶,哈哈~我覺得我只是喜歡讓用戶按照我給他規劃的路徑進行操作啦


犀利的人說

每一次面試都是一個高級的扯淡……


大部分面試是扯淡。80%的面試官本身是普通pm,普通pm沒有能力識別潛在的優秀pm。


我認為這倒不扯淡;

扯淡的是我明明應聘開發崗,前邊幾輪面試內容都是開發,結果最後叫一個產品總監來終面;


整天炒產品經理的概念,應屆生做產品經理本來就是扯淡


感覺就是紙上談兵啊 不切合實際


是的


這也造就了大批紙上談兵的pm


是。


對啊!扯著扯著就找到蛋在哪了,確實扯淡(蛋)


推薦閱讀:

有哪些類似 Product Hunt 這種發現新產品、新服務的網站?
產品一旦成型後,作為創始團隊成員的設計師(UI,產品)將何去何從?
產品經理入門?
解決 Gmail 失聯是偽需求嗎?
EDM營銷,想做一個用戶關懷計劃,需要注意一些什麼?

TAG:互聯網 | 產品經理 | 產品 | 應屆畢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