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是如何形成的?


回族本來就不是一個民族,是被創造出來的。

這主要是因為建國後民族劃分,當時中國共產黨並沒有經驗,只能學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於是幫很多個前民族(並未形成現代民族意識的族群)都各自建立了民族意識,真是沒事找事。

其中最不應該的就是回族。因為這根本就不是民族,而是宗教。

信了伊斯蘭教就突然變成不同民族?那為什麼不劃基督族啊?還有佛族?

散居各地的回民,當時也沒有這個意識的,很多人就認為自己是信回教的漢人,比如白崇禧。對了他兒子白先勇就不信回教改信佛教了,大概也沒人覺得他應該是回族。

再看看民族識別依據,最後搞出來考據!80年代浙江還有福建有些地方的,本來已經當了幾百年的漢人,突然想起來咱老祖宗可能是回民耶,翻箱倒櫃轉彎抹角,趕緊全村全族要當回民。

真是煞費苦心了,幫全國各地既沒有單獨語言,又習俗各異,來源還各種各樣,甚至根本不是信仰伊斯蘭教,而是伊斯蘭教的死對頭,什麼拜火教,猶太教,四分五裂的族群全部捏成同心同德的一個民族。

建國前,中國的「回民」大概有四部分人群構成:

1.唐宋以來在華經商、傳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等中東地區與中國 本土民族不斷通婚融合的後裔

2.蒙古西征帶回來的信仰伊斯蘭教和其他宗教的中亞、西域人與中國本土民族不斷通婚融合的後裔

3.明朝藩屬南洋各國來華人員與中國本土民族不斷通婚融合的後裔

4.歸信伊斯蘭教的中國本土民族,如漢族、滿族、壯族、羌族、藏族,等

注意啊,此回非彼回,民國時期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裡面的回指的是維吾爾族(回部),而非散居各地的回回。寧夏回族屬於少數群體,和雲南貴州以及其他人數比較少的各少數民族 都被忽略了。

建國後,維吾爾族取代了回部的舊稱,回族單列出來。

最後被劃分成回族的就一條,漢化的,不夠漢化的歸其他少數民族,比如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其他九個少數民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烏茲別克族、柯爾克孜族、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塔塔爾族。

(順便說一句,其實維吾爾族也是被人為創造的,回部本身是個大雜燴,識別成維吾爾族之後他們反倒形成了真正的民族,向心力增加,非常團結。)

當然還有一些問題,比如生活在西藏地區的「藏回」、新疆,雲南等地的「蒙回」、東北少數的「滿回」、雲南還有彝回,苗回,白回,傣回,這些怎麼辦呢?只好裝糊塗了。

看看國外的例子,南斯拉夫把信仰 伊斯蘭教的塞爾維亞人單划出去成為穆斯林族,得了,一兩代之後,這些同文同種,一個老祖宗,人家就自己覺得是個單獨民族了。

轉一篇文章,新中國建國以後的民族識別是怎麼來的:

文/趙家鵬

中國有56個民族結論從何而來,中國的民族是怎麼認定的?或許始自62年前一個女孩奇特的赴京之路。

1950年9月29日,來自湖南永順的山村教師田心桃,成為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座上賓。田赴京,是作為苗族代表參加國慶一周年觀禮。但田心桃向周恩來等提出,自己並非苗族,而是土家族兒女。

當時,土家族之名並不為人所識。意外浮出水面的土家族,牽連一個問題,即:中國共有多少民族?當時中國人普遍缺少民族概念,自古以來的歷史,亦從無確數。

這是中共亟望解決的命題。唯有確定民族數量,才能推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3年始,中共派出大規模考察團,分赴各地開展民族識別工作。這項延宕近40年的工作,連同其間的民族社會歷史調查,不僅開創了其後大陸民族政治格局,更成為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嘗試。

從「民族自決」到「區域自治」

大陸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早的中共文件表述是1941年5月1日頒布的《陝甘寧邊區施政綱領》,其第十七條提出:「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實行蒙回民族與漢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平等權利,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尊重蒙回民族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

1938年的中共六大六中全會上,毛澤東的《論新階段》則有如是表述:「允許蒙、回、藏、苗、瑤、夷、番各民族與漢族有平等權利,在共同對日原則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務之權,同時與漢族聯合建立統一的國家。」

「民族自治」並非中共一貫方針。1937年以前,「民族自決」才是其主要推行的民族政策。所謂「民族自決」,按1931年11月7日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意為「承認中國境內少數民族的自決權,一直承認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國脫離,自己成立獨立的國家的權利」。

在1922年7月召開的中共二大上,明確提出「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實行自治,為民主自治邦」,「在自由聯邦制原則上,聯合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

這一蘇聯色彩濃重的主張,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列名中共十大政綱之一,與當時孫中山所提的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理論相抵觸。

然而,建設根據地以及隨後的長征,逐漸改變了中共對民族問題的認識。

1935年紅軍抵達陝北後,為處理好同蒙、回等民族的關係。中共先後發出告內蒙古人民與回族人民書。延安時期,由李維漢、賈拓夫等主持編寫的《回回民族問題》和《蒙古民族問題》兩書,直接影響了中共民族政策。「民族自治」逐漸取代「民族自決」,中共民族政策逐漸走出蘇聯影響。

而國民政府的民族敘述則由「五族共和論」轉向大漢族主義。1943年,蔣介石在《中國之命運》中,提出「國族同源論」,稱漢族為「國族」,把漢族之外的少數民族稱為「宗族」,認為他們是漢族的「大小宗支」。

內戰打響後,兩黨的民族政策在少數民族地區拉鋸。1947年,內蒙古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成為中共控制區內第一個民族自治區。共產黨的「民族自治」逐漸壓過國民黨的「國族同源」,在少數民族地區佔得上風。

1949年,「民族區域自治」正式寫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從憲法層面,開始走上一條獨特的民族道路。

據新中國建國後中央民委首任主任李維漢回憶,政協籌備期間,毛澤東曾就是否實行聯邦制徵求意見。李維漢認為,基於中國漢族占絕對優勢的人口結構,以及馬克思認為地方自治與民族區域自治當優先於聯邦制的論述,不宜實行聯邦制。

向少數民族「還債」

中共接收的是個沉重的民族關係包袱:歷史上,不但漢族與少數民族關係極差,少數民族間往往亦互相敵視。以至於1952年國慶,少數民族代表受邀赴北京參加國慶觀禮後,一名彝族代表被問及收穫幾何時,該代表回答說:「最大的收穫,就是發現漢族殺不完。」

為改善惡劣的民族關係,中共建政之初,周恩來即提出向少數民族「還債」。於是,大批民族訪問團赴各少數民族地區發放物資並慰問演出,同時還派出大批醫療隊,大大改善了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健康狀況。

為幫扶少數民族,中共對「走進來」的少數民族代表亦不吝成本。少數民族代表每至,都有國家級領導人出面接見,贈送甚為稀有的呢子大衣一套;中央民族學院每畢業一屆學生,周恩來必親自參加畢業典禮。

為安撫少數民族情緒,消除歧視,周恩來曾親自出面,為壯、彝、瑤等三族更改族稱。中共建政前,壯族原名僮族,僮是書童之意,彝族原叫做夷族,瑤族早先則被稱為徭族。三個民族稱呼中皆有貶義,故周恩來倡議改僮、夷、徭三字為壯、彝、瑤,取美好象徵之意。

在解決各民族間的歷史矛盾上,當時中共階級鬥爭的意識形態亦作用巨大。過去歷史中,漢族與少數民族,少數民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欺壓與侵凌,被解釋為剝削階級利用民族關係對被剝削階級的奴役,而中共則領導的事天下不分民族的受苦人翻身做主人的革命。中共的意識形態,使中國各民族第一次被真正團結凝聚在一起。

中國式民族識別

中國少數民族究竟有多少?要回答這一問題卻並不容易。近代之前,「民族」一詞在古漢語中並未出現,僅有稱「民」或「族」者見於史籍。「民族」一詞及其觀念為西方傳入,最先引用的梁啟超拿來宣揚西方民族主義思想,啟示國人。

民族觀念雖興起於西方,但在西方民族學發展史上,民族概念亦多有不同。馬列主義的「民族」概念,經列寧、斯大林等人闡發,最終由斯大林定義為:「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

與西方大多由單一民族構成的民族國家不同,中國自古以來民族混居雜處,難以細分。辛亥革命後,雖有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但中國並不僅止五個民族,後雖有修正,卻終未有確數。中共早期亦對民族數量不甚明了。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中認為中國可能有數十種少數民族,但提到名稱的不過9種。

鑒於此,1953年大陸第一次人口普查,要求按「名從主人」原則,讓各民族自報族稱。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全國自報登記下來的民族名稱逾400種,僅雲南一地便有260多種民族名稱。

從政治角度考量,龐大的民族數量,將令民族自治區域難於劃分管理。此外,各民族人口多寡又涉及到少數民族代表名額問題。按規定,少數民族代表需以人口比列分配,若人口數量不足,則至少分配一個代表。比如,壯族有1000多萬人,按人口比例可選出10個代表,而赫哲族雖僅300多人,依舊要有1個代表的資格。比例不同,會在各民族間一些待遇上產生不平等。

故而,甄別上報的400多個民族,判斷其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是單一少數民族還是較大少數民族中的一支,這成了1953年後民族工作的首要任務。

中國情況與蘇聯迥異,諸多民族並不符合斯大林定義,如回族,依宗教傳統而連結,卻並不共同居住地域,依所在地區,可分為漢回、藏回、蒙回等群體,但其民族認同卻格外強烈。

為此,1953年毛澤東表態,不必學蘇聯區分部落、部族、民族等,一律以民族對待。

此項工作前人從無涉及,其間爭議非難極多,不但涉及學術問題,更直接觸碰政治問題。尤其是斯大林民族定義的四條標準,雖有毛澤東靈活掌握的暗示,但特殊時代,無人敢公開認為此定義並不適於中國實際。60年代中蘇關係惡化後,對斯大林民族標準的質疑才公開出現。

除民族認定與歸併,族名的改稱也是重要工作。除前述周恩來為壯、彝、瑤改稱故事,佤族、布朗族、鄂溫克等族亦是改稱。佤族原被稱為佧佤族,後發現「佧」是傣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傣族的奴隸」,遂改正。鄂溫克族早先名稱有三:通古斯、索倫和雅庫特。通古斯和雅庫特是俄國人對其稱呼,索倫則是滿族人對其稱呼,意為「獵手」,三者居住地與經濟生活不同,但皆自稱鄂溫克,有一致的民族認同。

造字與書史

50年代的民族識別大抵結束於1956年,民族調查繼之而起,內容涵括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社會形態以及語言文字。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則由彭真領導。兩者各自開展工作。

當時,中國尚有許多少數民族有語言而無文字。1951年,中共提出「幫助尚無文字的民族創立文字,幫助文字不完備的民族逐漸充實文字」。1956年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成立,所長包爾漢。

為少數民族創製文字借鑒的是蘇聯經驗。1956年2月,中央民族學院舉辦了400多人的語言調查訓練班,抽調畢業生和少數民族幹部培訓,後分赴各地調查。

他們共研究了42個民族50多種語言,幫助有語言無文字的壯族、布依族、黎族、侗族、苗族、彝族等11個少數民族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同時改進與改革了拉祜文、景頗文、蒙古文、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等多種文字。

彭真領導的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工作同時進行。主要任務要二:按馬克思主義原理為各少數民族劃分社會形態;整理少數民族歷史文獻。後一項工作為各民族歷史梳理與搶救文化貢獻極大。

據不完全統計,此番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前後共寫出資料340多種,計2900多萬字,整理檔案和摘錄文獻100多種,計1500多萬字。為少數民族拍攝了大量紀錄片,搜集了一批少數民族歷史文物。從1964年起,陸續為每個民族出版了簡史、簡志。

某種程度上,中共發起的大規模造字與書史,奠定了今日中國各少數民族的民族與文化認同。

止於56個民族

「文革」中斷了大陸的民族識別工作。

十一屆六中全會以後,中共著手解決50年代民族識別的遺留問題。對尚待識別的少數民族進行識別調查。

當時,全國要求恢復、更改民族成分的人口達500萬之多。若再進行大規模民族單立,影響過巨,將打破現有民族格局。故當時傾向於對民族成分進行更改。認同已有民族成為民族識別工作的題中之義。

因此,除1979年基諾族被新確認為單一少數民族外,從1978年至1990年十餘年間,未再新立民族。但涉及到數百萬人族屬的歸併工作,卻如火如荼。

其中,貴州歸併整合「穿青人」等23個待識別少數民族;湖南將「哇鄉人」、「本地人」、「梧州瑤人」等歸入漢族;廣西將10萬待識別民族人口分別歸併至壯、瑤、苗、彝等10個少數民族;雲南的「苦聰人」劃入拉祜族,「摩梭人」劃入納西族;新疆的「圖瓦人」則仍被認為是蒙古族的一支。

民族歸併保持了現有民族格局,但也帶來了新問題:1980年代民族成分更改開始後,許多原被劃為漢族、苗族的人口紛紛改為土家族,規模最大的是鄂西140萬人口歸併至土家族。由是,土家族人口從1957年的50餘萬飆升至2000年的802萬,人口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六位。

人口膨脹大幅提升了土家族的政治地位。除民族代表增加,行政區劃地位也向上晉級。湘西地區原為苗族自治州,后土家族人口數量壓過苗族,遂改名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因人口急劇膨脹,1980年代,一些土家族代表不滿足自治州待遇,一度提出將湘、鄂、黔、渝地區土家族合併成自治區。

這令中央始料未及。若出現省一級行政區劃的變更,其牽涉與影響極為巨大。其時,國際形勢動蕩的外部環境及蘇聯解體前車之鑒,不能不使中共在民族政治問題上謹慎行事。鑒於此,儘管西藏的僜人等民族猶待識別,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還是下決心徹底叫停民族識別。

其後,根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結果,中國正式確認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總人口為9120多萬,佔全國總人口8.04%。

對存有爭議的未定民族,包括族屬未定的「待識別民族」和族屬雖定但本族不認可的「已識別待定民族」,就此失去被確認為單一民族的機會。官方態度是,民族學術可繼續研究,但事關穩定,56個民族編製將不再允許突破。

總結與遺思

延宕逾40年的民族識別,今日已鮮少人知。在「56個民族56支花」的歌聲中,當年參加此工作的專家學者大多也先後離世,健在者不多,能言者更稀。

現年92歲的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施聯朱,當年曾參與民族調查。言及民族識別工作時頗有感傷遺憾:新中國肇始之時,民族識別對國家穩定至為關鍵,當時國家為此傾盡全力,但1990年戛然而止後,居然沒有總結工作。

施聯朱本人曾於1983年撰寫了《中國的民族識別》,本意送至香港出版,但因缺乏資金,最終由國家民委資助3000元出版。此書至今猶是論述民族識別的權威。

此外,費孝通、林耀華等人也曾撰文,以親身經歷總結中國民族識別工作。費孝通、林耀華二人在肯定民族識別的同時,亦指出民族識別工作猶有遺留問題,需繼續解決。

目前為止,據統計,中國尚有70多萬待識別民族人口,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貴州地區,如人口約67萬的穿青人和革兜人等,雖被劃入漢族等民族,但成為單一民族的意願強烈,對民族歸併結果並不滿意。1990年停止民族識別後,這些民族的歸屬問題,成為貴州省敏感問題。

此外,錯劃民族亦仍需糾正。如雲南普米族,在專家看來,實屬藏族,且同一族體,在四川被劃為藏族,這造成一族兩分。情況相同的還有壯族和布依族。兩族語言相同,歷史文化亦出入不大,但在貴州皆為布依族,在廣西便成壯族,一個民族因省際行政分野而造成割裂。另外,彝族、傈僳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族,從歷史上考證,應為一個民族,但在民族識別過程中,卻被劃為七八個民族。

如今,施聯朱等老人已無力鼓呼。在學術層面,老一輩民族學專家亦與時代產生齟齬。施聯朱坦言,目前大陸民族學界在理論層面,面貌疏離,如隔春秋。許多中青年學者宣揚的去政治化的「族群」理論,老一代學者並不認同。


回族心理素質的特點和歷史根源。 --作者飛鳴鏑 ,西西河原貼地址https://www.cchere.com/article/4254612

伊斯蘭教是一個分布廣泛的宗教,內部有各種分支。在中國也不例外,較大的而知名度較高的有兩支——回族穆斯林和維吾爾族穆斯林。

正如國外的不同派別穆斯林之間有極大的差別,這兩個民族的穆斯林的心理素質也有極大的差別,大到並不能夠用宗教宗教派別的不同來解釋。

例如:

蔣欣曾經說過自己含著眼淚吃豬肉的故事,馬天宇公開宣布自己的信仰,但是古力娜扎曾經公開吃麻辣燙,迪麗熱巴只是曾經非常溫婉提到了自己的信仰。

央視春晚在哈文導演時曾經無視漢族民族修改民謠,而尼格買提則穿著大褂講解節氣。

王旭明擔任語文出版社社長之後,面向全國的小學生的小學教材中出現了清真內容。維族教材也有此類問題,但是僅僅局限於維文教材。

某些經常去清真寺的回族城管人員大年初三上街撕春聯,維族人在清真寺前跳小蘋果。

就算是那個「切糕小王子」,在說錯話之後也公開道歉,至於註明的李海洋阿訇,嗯,「河南的阿訇見官大一級」。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儘管都是穆斯林,但是維族穆斯林處世態度遠比回族穆斯林靈活得多,這已經不能用宗教來說明了。

那麼問題在哪裡,在下以為,問題在回族的歷史中。

查一下歷史說就知道,回族是在元朝形成的。那麼那時回族的處境如何?元朝實行四等人制,回族處在第二等,漢族處於第三等和第四等。也就是說,在回族的幼年時期,回族的地位是高於漢族的。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回族後來很多看似不可理解的心裡特質,都可以從這一點得到解釋。就像是「秦川八百里都是回回開出來的」就是這樣,因為對於回族而言,元朝才是歷史的開始,之前的幾千年,對於回族是不存在的。

但是元朝很快就被明朝推翻,順便一提,明朝是世界歷史上唯一一個在軍事上徹底擊敗蒙古人的政權。

如此一來,回族在元朝原先擁有的高於漢族的特權就自然而然沒有了。這就給回族的自我認同造成了障礙,為了克服這一障礙,部分回族人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把朱元璋的皇后主要大臣甚至是朱元璋本人說成是回族。這些人是明朝的最高統治階層,這樣的話,回族仍然可以認為自己的地位高於漢族。

請真泛化的真實目的是製造民族隔離。如果讓猶太人來評論,他們肯定會認為這是非常愚蠢的,因為當年猶太人就是先是被隔離,然後一步一步演化出了希特勒的大屠殺。那麼,清真泛化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很簡單,這是因為回族認為自己比漢族高貴,當然要把自己隔離起來防止被污染。就像埃及托勒密王朝,也實行過類似的隔離制度。印度的高種姓甚至不允許低種姓踩自己的影子。所謂的清真飯、清真紙、清真醫院甚至清真血漿等等,正是為了把自己和周圍的漢族人隔離開,以保持自己的高貴(回族穆斯林的說法是,保持伊斯蘭神聖性)。因此,清真泛化的根源(最起碼是回族式的清真泛化)的根源,至少其中的相當大的一部分的是在歷史中,而不是在宗教中。

但是回族在歷史上的這種高人一等的地位並不是依靠自己得來,而是依附於蒙古軍隊得來。所以,這種回族式的高貴有個相當明顯的特點-依附性。早期是蒙古人,後期則是「高貴的阿拉伯」人等等,在現實中則是對於某些政策的依附,例如被很多人諷刺過的,很多回族穆斯林沒出事的時候讚頌真主,出事的時候就找黨中央。宣揚「河南阿訇見官大一級」的李海洋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很多人指出這些回族穆斯林是自相矛盾,因為從歷史上看,回族和阿拉伯人的關係並不大,反而和阿拉伯人的世仇波斯人有關。但是別忘了,回族歷史上就是依附於蒙古強權形成的,而蒙古人第一和回族人是血仇,第二不信伊斯蘭教。所以回族拉阿拉伯人作為自己的外援和一碰到事情就去找身為異教徒首領的黨中央實際上是最合乎歷史邏輯的事情。這一切的根源,都是這種特殊歷史造就的依附性。

回族的極強的高貴感是和極強的自卑感結合在一起的

補充幾點。

心理學告訴我們,極強的自尊感背後,肯定有極強的自卑感。回族的這種極強高貴感(因為已經遠遠超出自尊的程度了)的背後,也隱含著極強的自卑感。

因為他們是被蒙古人用暴力從中亞帶到了中國,他們之前的歷史記憶因為蒙古人強有力的軍事混編原則而被全部抹掉。從這個角度講,他們是一批完全沒有過去的人。他們也弄不明白在來中國之前他們的家在哪裡。所以,古代的回教徒因為回家不得而被迫返回中國的故事深刻說明了他們的這一特點。

因此,清真泛化對於回族穆斯林來講,僅僅是一種強調高貴感的手段。並不是目的。證據就是真正回到中亞穆斯林中間的東幹人,反而又開始強調自己的漢族特性。

回族穆斯林的這種高貴感之所以特彆強烈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無論是他們被蒙古人帶到中國、還是脫離蒙古人,都是藉助於外力,並不是憑藉自己的力量。這一點和漢族不同,所以,回族必須要用反常的高貴感來彌補自己深深的自卑感。

這種高貴感能夠強到什麼地步?能夠強到回族穆斯林認為自己和漢族是完全沒有關係的兩個種族(是種族不是民族),因此自己天生的智力水平就遠遠高於漢族。所以,一些看似很荒唐的事情就出現了。例如,文革中一位回族阿訇企圖讓中國共產黨這個漢族無神論者占絕對多數的政黨皈依伊斯蘭;一些回族的導演當著全國人民的面篡改民謠;一些回族教育工作者把清真內容加入全國使用的課本中。以上種種,根源不是伊斯蘭教,而是回族穆斯林的那種極強的高貴感:因為我高貴所以就應該皈依我,因為我高貴所以我動的手腳漢族肯定發現不了等等等等。

蒙古人是自己打下來的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有的是自豪、遺憾,他們對漢族是尊重的,當然,是對於曾經打敗過自己的對手的那種尊重。因此,蒙古人身上看不見這種根源於自卑的高貴感。

而回族從來就是被動的,來到中國是因為蒙古人,形成回族是因為吸收了漢族成份等等,面對這樣的歷史,不產生根源於自卑的高貴感是不可能的。

第三部分:某些回族心中的「民族團結」就是元朝「三等人制」

有網友質疑本人根據回族800年前的歷史來斷定回族現在還是自我認為高人一等。但是一個民族的早期歷史會對這個民族的心理素質造成極大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更何況,回族的歷史並不是很長,這種影響就會更加顯著。

題目沒有寫錯,就是「三等人制」。因為現在蒙古人是一個尊重強者的民族,已經在心理上拋棄這種了這種制度,並沒有沉浸在對這種制度的幻想中。而至少相當一部分回族仍然沉浸在這種回憶中。因此對於這些回族而言,「四等人制」就變成了「三等人制」。

當然,如果把至少相當一部分回族人心中的「高貴的阿拉伯人」也列入的話,那麼也還是四等人制。

-------------------------------------------------------------------------------------------------------------

後半部分精彩分析被我刪掉了。。。。。各位不妨看看這個:伊斯蘭教是怎樣誕生的?


截取一段原帖里的回復:

說兩段歷史,一段清末陝甘地區的戰亂, 另一段是文革時期發生在雲南的那個事件。。這兩個事情的共性是,事先都沒有明顯的徵兆或者什麼有政治綱領的組織存在,一旦爆發,卻一下子就顯示出極其高度的組織性與戰鬥力,兩次事件中都和正規軍作戰,還讓正規軍隊吃盡了苦頭。。。

緣由在哪裡? 秘密全都在寺裡面,這裡的寺你不能簡單以一個宣傳教義的宗教信仰機構來看, 這個寺可不簡單,除此之外,它還兼備行政稅收經濟教育與執法的功能,同時還是聯絡與組織的點。。。



轉貼馬寅先生《對研究和編寫回族史的幾點意見——在一九八三年《回族筒史》座談會上的發言》,回答某些朋友對回族和阿拉伯文的關係。某些地方把阿拉伯文當作回族的民族語言文字是嚴重的問題,隱藏著危害國家安全的重大隱患。馬先生的這篇文章相關內容如下:

一、關於回回民族的族源。

  有些人一講, 就說:我們是 「 天方 」 來的, 是 「 阿拉伯來的 」 , 「 麥加來的」 。有的文章說阿拉伯人, 是回族的 「 祖先 」 , 有的戲劇和美術作品, 也有意無意的反映了這種觀點。近幾年我接觸過一些來我國訪問的阿拉伯人, 他們都很友好, 但沒有一位在談話中說回族跟他們是親戚, 是一家人。可是在我們一些回族群眾心裡, 卻認為阿拉伯是自己的老家。這不符合歷史史實。雖然在回族史研究中, 對於作為回族先民一部分的唐時來華僑居或定居的 「 蕃客 」 , 或者元朝時來華的 「 色目人 」 、「 探馬赤軍 」、「 回回炮手」、「 回回工匠 」 等來華的確切時間、民族成分的構成、人數、分布過程等還有待進一步探索。但是, 對於回族是由外來的和國內的多種民族成分在我國土地上經過長期融合發展而形成, 則是完全可以肯定的。而且在外來的民族成分中, 阿拉伯人不佔多數, 只佔少數。唐宋時期到廣州、泉州等地的 「 蕃客 」 中, 不僅有阿拉伯人, 還有波斯人和猶太人等等。也沒有材料能證明阿拉伯人在 「 蕃客 」 中占多數。元時由於成吉思汗西征而大量進入我國的人員中, 也不僅有阿拉伯人, 而且占多數的還是中亞各族人和波斯人, 他們進入我國後, 同國內漢、蒙、維等民族的人員通婚、融合, 才逐步形成回族。由此可見,回回民族雖然在族源上有一小部分來自阿拉伯, 但他形成為一個民族是在中國, 他是中國的一個民族, 他的老家是中國。這種把阿拉伯作為回回老家的錯誤說法, 對回族人民提高愛國主義思想是不利的。科學地闡明回族的族源, 對回族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使人人都知道歷史的真實, 是我們回族史的研究者應做的工作。


回族這個民族的劃分並不是根據基因血統來劃分。回族這個民族概念,實質上是基於宗教認同的一群人。就是說只要你認可這個教,就是我們回族人。類似於只要對中華文明認可,都是我們「中華民族」一樣。具體一點,對於回族而言:信奉伊斯蘭教的,嫁給或娶了回民的。哪怕你有漢族或者其他民族身份,到這都得改成回族。另外父母中有回民的孩子也必須是回民。

說完了這些,談一點個人想法。諸位不喜勿噴,權當一家之言與諸君探討。

一個國家的民族越多,國家就越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經濟等等一系列資源,來使民族團結,來維護內部穩定。

而我國的少數民族政策是全世界最為奇葩的,各種少數民族的優待,讓大量漢族人想盡一切辦法用盡一切手段改變自己的民族歸屬。當年提出的56個民族,其中有很多民族的劃分並不是根據人種,血統,甚至人種學的理論來進行科學劃分的。其結果就是將很多漢族人劃分到了各色明目的少數民族裡。

關鍵在於第一代對轉換民族的心態是為了獲得政策優惠,第二代或許也是,但到了第三代第四代,往往就會發自內心的認可其少數民族的身份。長此以往最終結果就是現有的民族政策在短期內以優惠穩定了內部。代價是使少數民族的群體急劇龐大,對其少數民族的內部文化認可加深。而未來某一天,你的政策不再能滿足少數民族的需求或者期望,大家覺得會發生什麼情況。

古人教導我們要恩威並施,單加以威,貌恭而心不服。徒施以恩,日久而忘其惠。同理可看對台政策。

當然我黨也可能想效仿鄭莊公,克段於鄢。雖不失為好方法但未免也太


大概在2500年前中原就有回族了,孔子就是回族的,子曰:「賢哉,回也!一白帽,一砍刀,厭豬肉,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確切來說,應該是建國後大陸經過一系列的XX政策才XX下來的。

像明朝的海瑞和鐵鉉會認為自己是回族,有特權嗎?

海瑞給嘉靖上治安疏的時候,舉得例子是堯舜禹湯、也沒給嘉靖說真主什麼的吧

鐵鉉自小熟讀經史,食君祿,忠君事,行的是華夏文化的大義,應該沒有參考古蘭經

即使到了民國,白崇禧到死都認為自己是漢人,公開聲明自己不是回族是信仰回教的漢族人,認為用宗教信仰來劃分民族是非常錯誤的。

————————————————————————————————

在網上被黑成碳的所謂的「西安斯坦」,其實也就是回民街那一塊,他們依然在華夏文明龍興之地的安安穩穩的生活繁衍的原因是huiluan的時候,那些在西安城牆裡的回民的祖先並沒有和白XX那些人混在一起,而是安分守己,做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

還有西安的清真寺,始建於明朝初年,它是這樣的

這一看就是華夏建築的風格好嗎?

但看看現在各地修的新的清真寺

杭州的

深圳的

只是簡單的列出事實。

有時候想想若干年後,後代們怎麼看我們這段歷史,比如「白崇禧因為是回族,報考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加10分」,「關注南直隸伊斯蘭幼兒園官方微信公眾號,下面是二維碼」。。。。。。。。

清真泛化並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還專門把自己與其他中國人專門區分來。

這樣的惡果我並不是站在其他中國人的角度,而是站在回族同胞的角度著想,去百度下辛亥革命時候那些省會城市裡滿城的結局吧。


把有精神阿拉伯人疾病的送去中東最好了。


回族大部分是穆斯林。但不是都是穆斯林。

在宋元時期,關於「回回」的稱呼大多泛指中亞人。大多是來自中亞河中今烏茲別克一帶。他們不是阿拉伯人也不是波斯人!只怪

中亞存在感太低了。其實中亞河中也是個歷史悠久文明古國啊!他們原本是說東伊朗語言,後來被波斯語言同化,不過後來又被突厥語言同化。不過都是語言同化,血統沒多少變化。他們不是波斯人,不過曾經是「波斯帝國」一份子,波斯人其實也是靠佔領新月地帶埃及中亞河中等發達地區才發達而已。伊朗高原本身挺落後的。他們大部分是伊斯蘭教徒,不過也有景教(基督教起源於西亞,在西亞形成許多教派,景教是流行於伊拉克一個教派,後傳入中亞),也有猶太教,被稱為「藍帽回回」。而這些「回回」普遍有個共同點,就是以波斯語作為共同的語言。元代設立的「回回國子學」所教授和翻譯的「回迴文」主要是波斯語文,而非阿拉伯語。

回族的基督徒和猶太教

中國基督徒(景教信徒)稱上帝為「真主」,在今日西安碑林保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中還刻著「真主」這個詞。中亞的猶太人在中國建立的猶太會堂則被稱為「清真寺」,而最早由回回人建立的寺院一般稱為「禮拜寺」。

明朝時期,「回回」的概念有了變化,不但指中亞後人,還指信仰各種「中亞宗教」的漢人,包括伊斯蘭教,景教,猶太教等。其中以伊斯蘭教最多。其它景教,猶太教其次。

創建於 2017-05-16作者保留權利


回族大部分是改信伊斯蘭教的漢 蒙等民族的人,


參照蘇聯和南斯拉夫模式,所以你知道這個政策有多科學了吧。


任何民族都是被架構的,我始終相信這一點。畢竟按照瑞士民族的官方架構(山民),我國重慶。。。

回族有作為一個民族的條件嗎?有。從文化上說,那頂小白帽,並不是伊斯蘭的標誌,那真的是中國的回族特有,維族都不一樣的;再者,回族存在大規模信仰佛教的情況,而且回族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一定差異(不大),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有回族的認同。血統上,回族即是漢+少量回回!漢+少量回回!漢+少量回回!重要的事情說三遍!那些說回族故鄉在中東和說回族就是漢人的都是走極端。

那回族可以不作為一個獨立民族嗎?也可以,因為總體說來,回族文化是依附於漢族存在的,血統上和漢族的分野也不明顯。

那麼回族為什呢最終還是成了一個民族呢?我的答案是政治利益。即使我們不搞少民優待,只要大家的意識里存在一個概念,即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回族是一個民族,那麼就意味著,至少在某些方面,這個一千多萬人的族群可以和那個十三億人的族群獲得同等的話語權。

我是回族,你要問我支不支持回族作為一個民族,我在開頭就回答過了,我認為民族是被架構的,我們有中華民族的架構,也有五十六個民族的架構,還可以有香港民族黨。簡單說來,我是官方所謂的民族虛無主義者,我不想回答這個問題。至少比起「回族」的認同,我更看重「桂林人」的認同。

總結,回族為何可以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理由我也大致給出了,我的立場上,並不認為它的產生是無源之水,提出觀點可以,但是望各位不要肆意抹黑,當然,糾結這個也沒什麼意思就是了。。


蒙漢白維,外加一些當年的回回工匠,後來陸續信了伊斯蘭教的各民族,新中國成立時候他們習慣和本民族隔絕,回不去怎麼辦呢,於是以一個新民族回族合在一起了


出華夏的漢人就是回族啊


前面幾個說建國前沒有回族的,麻煩去看看清朝乾隆時期關於肅州的地方志,肅州就是今天的甘肅,書籍名叫《重修肅州新志》。我們來看看關於回族的稱謂:卷三十「西陲紀略」敘述哈密人口向肅州地方的遷徙時寫道:「哈密夷人於故明時徙居肅州衛東關鄉居住者三族。曰維吾兒族,其人與漢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與夷同;曰白面回回,則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織,為邊氓矣。士商營伍,咸有其人」。

而且,福康安,福康安大家應該知道吧!傳說乾隆的私生子,在關於鎮壓西北回民起義的奏摺里也經常提到回族,對,回族!

對,我就是來打前面幾個說建國前沒有回族的那幾位的臉的


先佔坑,初中歷史講過

我回去翻翻歷史書。


推薦閱讀:

你認為民歌「土」嗎?
如何評價巴哥犬這種狗?
你潛意識裡有哪些比較變態的念頭或想法?
蘋果中國公司官方網站上有過哪些奇怪或錯誤的中文表述?
如何看待『簡體字是文盲用的』這句話?

TAG:調查類問題 | 民族 | 宗教 | 回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