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歐美系防晒普遍偏油,日系防晒普遍偏干?

因為平時比較注重防晒,所以市面上林林總總的品牌都有嘗試。春秋季都會防晒,頻繁接觸下來覺得同spf值比較的話,歐美普遍油膩(spf值越高,越油,越粘膩,最開始入門的時候選擇德國妮維雅,現在覺得簡直粘膩到不能忍),日系普遍輕薄幹爽。且日系防晒粉質感較強(覺得手臂上有一層粉末的感覺),洗澡以後殘留感較強(覺得依然很乾,好像皮膚的油分被帶走了,一般使用三天以上就覺得皮膚很乾很緊繃,需要穿插使用歐美的防晒)。

1.不知為何會有這種差別?是否在防晒效果上有區別?是否與物理防晒或化學防晒有關?

2.在殘留成分上有無區別?是否會對皮膚造成傷害?

3.身體防晒還需使用護膚乳打底嗎?

4..臉部防晒品是否有推薦?(平時選用的產品一般為sofina,curel,fepplus)

列舉一些近兩年常用的品牌如下。


謝妖...。

是的!就是傳說中的物理化學防晒之差。

正式說法是紫外線吸收劑(化學)和紫外線散亂劑(物理)。

其各自原理就如同其名:

吸收劑(左)是將紫外線能量轉化為熱能、防止被皮膚吸收。而散亂劑(右)是將紫外線散射和反射出去。

(圖片轉自花王HP)

一般認為化學防晒對皮膚有負擔對說法來自於,吸收劑在轉化成熱能的時候,產生的物質會對皮膚造成負擔,因此一般不建議皮膚敏感或者皮膚比較弱的人使用。

對皮膚對負擔: 吸收劑 >> 散亂劑

但是!對紫外線的效果 也是 吸収剤 >> 散亂剤

單純只用散亂劑的話,SPF頂多30。因此其實現在市面上多為兩者都含有的。

綜合以上,來看下各自的優缺點:

  • 紫外線吸収剤 :無色透明

<優點>

?防紫外線能力強

?配方上易加工(防水等)適用於各種劑型的產品

<缺點>

?造成皮膚負擔

?油感強,使用感差。

  • 紫外線散亂剤 :粉末狀,吸收皮脂造成乾燥感

<優點>

?對皮膚負擔小

<缺點>

?防紫外線能力弱

?延展性差

?使用時泛白

?對皮脂和汗比較弱

?大量使用對時候,皮膚會幹燥感

怎樣,和問題是否有對上號對趕腳?

吸收劑大量使用(SPF越高)就會越有有油感,而散亂劑越多則會越有乾燥感。

歐美人本身患皮膚癌的比例比亞洲人高很多,用適合高SPF的吸收劑,而對於使用感有更細膩要求的日本人,包括對皮膚負擔上的考慮,選擇組合的更多。如果是針對敏感肌膚和小孩子用的產品,也會只用散亂劑。

這幾年防晒霜的使用感幾乎有了飛躍的進步,即使只用吸收劑(比如上圖花王BIORE那款)使用感就非常好,也是配方技術上的進步。

至於神馬適合臉神馬適合身體,根據自己的膚質,如果是敏感肌或者是極度乾燥,推薦選擇散亂劑(物理)防晒。

畢竟日常的話SPF30是夠的。

如果在意乾燥的話,也不妨打底。

但是還是那句我要不辭辛勞的重複啊!!不要吝嗇,要足量,每隔幾個小時補塗是必!須!的!

臉用產品的話,可以參考萬能的@コスメ

日焼け止め(顔用)ランキング(最新口コミ情報) ?@cosme(アットコスメ)?

個人腳的比較好的有:

Biore系列,

Nivea的日本系列,

Alle系列,

Orezo系列,

Lancome的EXPERT XL系列

以上w。


之前用過歐美的(水寶寶,原裝妮維雅等),的確油,可能不是很適合亞洲女性的肌膚。

我現在一般使用日系防晒,每年必備,偶爾使用韓系防晒(innisfree之類的)。

如果題主喜歡不油膩,水潤且不泛白的防晒,可以嘗試以下兩款。

日本妮維雅的白瓶(SPF30PA++)每年日本各大葯妝店賣得最火的防晒產品,適合一年四季使用。

碧柔水活防晒保濕凝蜜(SPF50+PA++++)高倍數的同時又水潤輕盈。夏天最愛。


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裡的氣候冬天溫和多雨,夏天乾燥炎熱……需要防晒的時候用日系防晒就會爆皮,到了夏天就很乾……至少義大利是這樣,海邊可能好一點


推薦閱讀:

有時候皮膚長痘是在排毒這種說法靠譜么?
求電影《他是龍》女主的口紅色號?
敏感痘痘要防晒怎麼選擇防晒和卸妝?
防晒霜成分里含oxybenzone危害究竟有多大?
關於乳液型防晒的使用量和更多防晒的討論!?

TAG:防晒 | 防晒霜 | 基礎護膚 | 皮膚 | 美容護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