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和「已」為什麼長得這麼相似,有什麼淵源?
己和已為什麼長的這麼相似?同類似的字還有哪些?它們有什麼淵源?
你忘了還有一個「巳」。還記得被基礎教育語文的那句順口溜支配的恐懼嗎?
「滿巳半已張口己」
當然也有其它說法例如:
「已半巳滿不出己」
(感謝李鶱棹補充。)
先說「巳」和「已」。因爲「已」是從「巳」分化出的,所以二者相似沒問題;「巳」和「己」相似主要是秦系文字起對「巳」作了個小手腳,「巳」和「己」本質上是延續秦系文字「巳」形的寫法(下圖最後一格)。
嚴格隸定古文字「巳」大概畫風是這樣, 你感受下:
「巳」主要用於地支名,甲骨文中可叚借「祀」。因爲讀音和語言中「停止」接近,隸書在「巳」字形的基礎上分化了「已」,規定開口的是「已」而閉口的是「巳」(以前開口閉口沒差別),「已」專門表示停止。
蔡侯盤:「……祗盟嘗啻,祐受母(無)已……」
問「巳」和「己」有什麼淵源,大概就是沒什麼淵源。「巳」一說像胎兒形,主要軆現在「包」字。另一說像蟲蛇,個人不太讚同,畢竟文獻沒有用例、文字中也沒有用此意的、蛇象形有「蟲」、「它」了。
而「己」呢,一般認爲就是「紀」的象形初文,曲折的絲綫,大概是形軆簡單,幾千年一直沒有什麼大變化,一直長這樣:
金文「己」用作天干名外,也可以用作「紀」:「己(紀)侯乍(作)□姜□鬲子子孫孫寶用之。」
「己侯」,傳世文獻作「紀侯」。
至於現在仍存在的意思「自身」則出現得較晚,有個爲認爲比較牽強的解釋是「因爲自己是最能約束自己旳人」(來源)。因爲「己」作爲天干名和人名用得太多,在戰國左右出現的「紀」,増了意符「糸「,分化了「己」的本義。
總結,它們曾長得不是很像,變得很像存在一定的類化;不懂什麼是同類字,你說同樣長得很像的字嗎?「巳」。爲能想到的唯一的淵源就是皆常用作干支名。
己和巳屬於撞形了。撞形字的例子當中有另外一組很箸名的——「戊」「戌」「戍」。「戊」「戌」分別是兩種武器的本字,區別在於「戊」是凹口而「戌」是平口。「戉(鉞)」跟這倆可以放在一組,古文字形是凸口。後來「戊」和「戌」作為武器的名稱都沒傳下來,分別假借為了天干第五位和地支第十一位。「戍」則是「人」+「戈」的會意字,用作本義「戍守」。與「伐」不一樣,「戍」像人負戈之形,「伐」則像戈刺人頸之形。
樓上說
【滿巳半已張口己】
讓我想起另一個
【點戍橫戌空心戊】
己和已本來就是一個字,只是後人為了區別,才設計出這種小差別。同理,刀和刁。
推薦閱讀:
※這個古代時辰怎麼區分啊?
※生辰八字的組合一共有多少種?
※天干地支的本質是什麼?
※節氣的本質是什麼?
※地支為什麼會有六合、六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