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60後70後老去,80後90後占社會主導地位,掌握社會資源的時候,中國社會是否會變得更加理性化和法治化?


延續以前的文字,繼續發散思考一些:

談一談80後化的代際更替對中國政治的衝擊吧。

概括的看,國家政權大體經歷了君權神授時代、君權自授時代、君權民授時代。神授政權的時代早已過去,放眼全球,像金三胖政權這類的自授模式也不多見,更為普遍的已經是民授模式、或半民授模式(例如我朝)。民授政權的合法性又大體包含了民眾對國家政權的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選舉更迭程序、績效承諾的認可度和接受度(趙鼎新觀點)。看80後化代際更替對中國政治的影響,也要從核心價值觀、程序正義、績效承諾三個角度分別探討。

首先是對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衝擊。

與80前群體比較,80後的群體具有很明顯的個人主義傾向(受到了獨生子女文化和西方文化滲透等因素的影響),延續數千年的東方集體主義精神圖騰已經到了潰散的邊緣。儒家的治理模式——用血緣邏輯整頓超血緣社會的底層模型已然失效。當我們今天的中國夢依然建立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類的集體主義圖騰下時,我們值得懷疑他的有效性。諷刺的是,我們看到了更多的真實的中國夢不是關乎集體的,而是關於個人的,比如很多人的中國夢就是變成美國人。這讓我們不禁遐想,如果中國夢是類似於美國夢(每個美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有尊嚴的生活)的模式,可能會有更好的接受度。最適合80後化群體的中國夢我都已經想好了,中國風的四個字:屌絲逆襲。每一個屌絲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逆襲人生,過上好的生活。

其次是對選舉程序的衝擊

由於80後群體個人意識的覺醒,加之世界性的民主浪潮,新生代對現有的政權選舉和更迭程序必將有更大的抵觸。我在網上看到某80後網友感嘆:在我短短的20幾年生命里,百年一遇的洪水見過10次,500年一遇的海嘯見過2次,千年一遇的地震也見過2次,唯獨5年一次的全民大選還沒見過。這類吐槽在80後新生代群體身上越發普遍。可以預言的是,隨著這批新生代對社會的全面接管,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有望進一步加速。

最後是對績效增長的擔憂

我朝在長期缺失核心價值觀認同和程序正義的背景下依然保持相對的政治穩定,主要得益於長期的經濟高速增長,使得民眾得到了明顯的績效福利。然而,在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我們那什麼福利給80後新生代,已經是隱憂初現了。養老金的龐氏騰挪無法為繼、物價房價高企,尤其是面對每年700萬的畢業生,就業保障都難以兌現……可以預期的是,在80後新生代的身上,我們無法保持曾經的告訴增長,甚至某些方面還可能會下滑。

一點點疑問:

在80後、90後新生代的眼中,中國能用當下的核心價值觀取得大家的認同嗎?中國能用當下的選舉程序取得大家的認同嗎?中國能保持對新生代的福利增長嗎?如果這三個維度的認同全面缺失?我們的政權合法性又來自何方呢?

………以上為更新內容………

隨著60後、70後的慢慢老去,中國接下來即將展開的一個時代就是「80後化」的時代。「80後化」並非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有必要說明一下。在我國「80後」通常指1980年——1989年出生的一代人,而接下來要討論的話題里,「80後」更多泛指1980年以後出生的所有群體,其中包括一般概念中的「90後」、「00後」等,是針對於1980年前出生的所有群體而言的一個相對概念。由於缺乏對這一群體的共識性稱謂,所以下面把「80後」作為這一群體的統稱。「80後化」是為了描繪一種代際現象而人為界定的概念,即當某個地區的社會人口總量中,「80後」群體佔了主導地位(佔比超50%),就可以認定該地區「80後化」了。以下討論中涉及的「80後」及「80後化」都是這一概念。

80後化所引發的社會連鎖反應

80後化導致了一次中國社會的特殊代際重構,進而連鎖引發了中國社會的文化重構,同時伴隨著中國人口的空間重構過程,呈現了一種複雜的非線性的連鎖反應。以下討論的內容就是描述這一反應中的某些現象和規律特徵。

80後化與代際重構和文化重構

80後化正在引發中國的代際重構,截止到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80後總人口約為6億,80前(1980年前出生的所有人)總人口有7億多,同時目前中國人口年齡的中位數大概35.5歲。根據中國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人口中位數的校核,可以簡單推算出:大約2015年前後,80後中國人口將首次超過80前中國人口。所以80後化是一個當下感極強的話題,是一個即將發生的事實。

為什麼需要討論80後化這一現象呢?因為80後化所引發的代際變遷可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極為特殊的進程,並伴生一次深刻的社會文化重構。中國的80後出生並成長在一個劇烈突變的環境中,首先是計劃生育的實施,這一政策從70年代初到1984年逐步收緊並全面實施到今天,造成了中國大量獨生子女家庭的出現。大量研究成果表明,獨生子女家庭對新生代的性格、價值觀、競爭力等方面有重大影響,使得這一群體(2億人)和傳統非獨生群體有較大差異性。其次是改革開放的全面實施,這一進程從1978年一直延續至今。改革開放30多年的進程中伴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等全社會的系統變革,其中教育、住房、就業等方面的變革對80後群體的成長和未來帶了深遠的影響。最後是全球化、信息化的全面到來,這一進程是從70年代到90年代逐漸發展起來的,影響到中國應該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逐漸展開的,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天。新的社會環境催生了新的生活形態和價值觀念,而80後群體的出生和成長恰好都落在了新的歷史區間之中,是中國在這一恢弘時代的第一批原住民。

這些與80前完全迥異的生長環境造就了80後全新的文化特徵,他們是一批深受獨生子女文化影響的、在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中成長起來的特殊群體,在特定的歷史浪潮中,出現了拼爹、享樂、去理想化等新的社會現象。同時作為中國第一代互聯網的原住民,又具有虛擬化、松圈化等信息時代特徵,可以說這些特性重構了新生代的社會屬性,甚至可以不誇張的認為, 80後與80前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社會性群體(其中可能會有一個過渡帶,也就是說75年——85年的群體會同時擁有兩個群體的部分屬性)。

從人文視角觀察,80後的群體極有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物種突變」或「文化突變」,對於中國的影響極有可能最終超越文化,演變成全視角的、系統性的社會重構。隨著80後新生代對於社會話語權的全面接管,一場更為深刻的社會變革將不可避免,也許會在某一段歷史窗口顯得激烈衝突,亦或被更大歷史洪流同化而變得漸進緩釋,但這場始於文化的社會性重構一定會發生,並且正在發生!

80後化與人口流動性

近年來,中國的人口流動性加劇,出現了社會人口的重新布局,而80後化及其帶來的文化重建深刻影響著中國人口空間重構的進程。一份研究表明:2005年-2010年間,全國人口逐漸減少的地區(縣級單位)比人口高度集聚的地區還要多,這表明了人口的流動是全局性的和不均衡的,廣大不發達地區的人口正在更集中的向高能級的地區和城市集聚。

那麼到底是哪些人在進行移動和遷徙?與80後有何關係?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11年有2.3億流動人口,平均年齡只有28歲,這其中80%是農村戶籍,50%是80後。同時有一個可以參照流動人口的數據是中國在2012年有2.6億農民工(其統計口徑跟流動人口不完全一致),那麼可以做一個保守的估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億以上的80後農民工。另外一隻比較大範圍移動的群體是新生代的知識群體。2003年——2013年間有近5000萬的80後高校畢業生,並且至少還有3000萬以上的80後高校在讀生(2010年就超過3000萬高校在讀生)。那麼兩部分人口加起來可以看到有8000多萬的80後高校畢業生、在校生和1億多的80後農民工在城鄉間、城市間流動。正是這2億(兩部分群體之和超過2億人)80後群體,構建了中國人口空間重構的歷史圖景。

為什麼這2億80後的群體會有這麼強烈的流動性,除了城市化和工業化這樣的時代背景以外,80後化所產生的連鎖反應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首先80後的文化特徵會驅動這一群體儘可能的靠攏主流文化的圈層——城市。一份針對80前和80後農民工的問卷調查顯示:80後農民工比80前農民工嚮往城市生活環境、更關注城市的文化環境。他們想遷徙進入城市並獲得城市戶口的原因出現了代際差異。其次80後的特殊家庭結構也是一個潛在因素。未來中國主流(約60%的80後家庭中有至少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家庭形態是倒金字塔(類似於421模式)的組合家庭形態,近70%的流動人口選擇與家人一同流動。這種家庭組織深刻的影響了80後新生代的代際關係、父母養老方式、生活方式、教育觀念、落戶選擇、社區選擇等方面。新型家庭結構產生了新的動員能力,並把家庭資源和支付能力進一步向80後新生代轉移,客觀上推動了他們的流動能力和流動意願。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社會服務資源的極度不均衡性。以教育資源為例,2012年河南高考考生約 85萬人,山東高考考生約50萬人,北京高考考生約7萬人,上海高考考生約5.5萬人。而清華北大復旦交大浙大南開科技大等七所高校的招生配額之和是河南共招收306人,山東共招收329人,北京共招收2405人,上海共招收3291人。可以簡單的算出,河南與上海間,最高相差150倍的入學機會,也就是有150倍的命運差距。更多的社會服務資源都呈現出了類似的空間不均衡性,這也推進了80後的新型家庭向更好的社會服務要素聚集區移動。這種流動可能是從農村到城市的,也可能是從小城市到大城市的,還可能是從城市的某個社區到更好的社區的,所以80後新生代的空間遷徙和移動是一種全尺度、多層次的、大範圍的空間流動。

80後化與社會空間分異和隔離

在80後新生代的空間重構中出現了新的現象,就是社會空間分異和隔離加劇。一個關於上海80後知識精英的居住空間選擇意向調查顯示,新生代群體的社區選擇與新型倒金字塔家庭的結構性需求高度耦合,這些社區和上海的教育資源、工作機會、醫療資源、文化資源等要素在空間上高度一致,構成了上海的一條橫向軸線(世紀大道、延安路高架、部分A9高速所構成的空間軸線)。80後知識精英有更強大的家庭動員能力來集聚多代人的共同資源進行空間遷徙和移動,他們更有能力向社會服務要素密集的地區、城市甚至社區集聚。

與此同時,80後的鄉村打工者也出現了新的趨勢。他們逐漸失去了農業生產的勞動技能,並且在文化上嚮往城市,他們自發的聚集在了城市的一些生活成本較低的地區並在城市中工作。但是隨著城市的舊區改造,80後的鄉村打工者將進一步向城市外圍和特定區域集聚,使得不同階層的80後群體在城市空間中混合存在的狀態逐漸消失。如果以一種平層甚至仰視的視角去觀察和思考,我們也許可以更生動的理解這些地區:城中村、群租社區、棚戶區、城郊結合部。這些地方是天然的城市化孵化平台和跳變平台,孵化出成功立足城市的人離開這裡,同時讓更多等待進入的人接受改變。在這裡村民跳變成市民,在這裡城市的文明潛移默化的傳遞著。同時這些地區還能反補與鄉村,有大量的資金每個月寄回到鄉村,改善了鄉村生活。但是在城市更新中,我們往往視之為毒瘤,將之改造或剷除。而可悲的是我們沒有辦法提供替代品,因為這些地區不僅僅是房租低廉,而且他們的區位條件往往較好,更接近大量的就業崗位,甚至內部就可以提供非正式的就業崗位。還有一點是最重要的,就是這裡面往往具有非常豐富的社會網路,正是這些社會網路幫助了鄉村的打工者們能在城市中駐足,並積蓄更強大的力量尋找更好的棲息地。這些地方的逐漸消失將使得部分終將進入城市的80後鄉村打工者們面臨困境,因為他們失去了城市中的天然「家園」。

在80後知識精英和80後鄉村打工者之間還有更多的中間群體,然而在城市更新的進程中,在80後的高流動性背景下,新生代群體的社會空間分異和隔離將進一步加劇,這是一個需要我們格外關注的城市問題。

80後化的後續思考

80後化的社會是否更加理智化和法制化等問題僅是觀察接下來巨變時代的小小視角,從更廣闊的空間看,80後新生代將是中國全面城市化的代際起點,他們所引發的特殊代際重構、文化變革、空間流動必將會觸發更廣泛的、更深刻的社會變遷!80後化是一個正在發生的現象,也必將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歷史性命題!


社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是一撥人登上舞台後立馬就完成的,而是一個漸進的培養過程。並且,它是外力內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全球化。大眾傳媒、現代交通系統、通信網路、互聯網等的發展可以說功不可沒。

我舉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有一次,鄰居來敲門,說要成立業主委員會。要我投票。對此我愛理不理。因為我潛意識裡覺得,這跟我沒關係,反正我每月交管理費,你物管幫我把該搞定的事搞定就行了。

後來我才明白,所謂業主委員會,乃是社區自治的一部分,而社區自治,乃是民主的細胞。

你說我不喜歡民主嗎?我們這個有著國家到了現代階段,多少人在高喊著民主自由。只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懂民主的內涵?懂得西方民主的投票?社區自治?

畢竟,自古以來,我們就習慣了政府包辦一切。政府與民間之間,缺乏了社會團體的紐帶。我們向來就不習慣自治。

這,真的不是換一撥人就能改變的。

所謂法制、理性、自由是一種價值觀,也是一種知識。而它的培育需要長時間的浸染。文化是習得的。上一代人沒有不能隨地吐痰的意識,因為那時候沒有義務教育的普及。但隨著70後、80後、90後基本都能坐上課桌,不能隨地吐痰、愛護公共環境的意識是從小就植根在腦海里的。

實際上,別說法制、自由、理性這樣宏大的命題了。即使是行人不闖紅燈這種習慣的培養,當前離完善都有很大的距離。

當然,趨勢是向好的,只是,你不知道這個漸進的成型過程會在哪一代人那取得質的進展。


我一直有個觀點,所謂代溝,不是橫向的,而是縱向的。

也就是說,代溝不是由於不同的年紀產生的隔閡,而是由不同的價值觀所產生的巨大鴻溝。

從古到今,從上到下,這把刀子是縱向切下來的。

我和不同年齡的人,只要價值觀相同,我就沒有代溝。而和同齡的人,只要價值觀不一樣,根本沒法交流。

所以,我不認為簡單的把出生時代作為劃定人群分類的唯一標準是正確的。

60-70年代就不理性,不法制?80-90年代的人就理性了,法制了?這不笑話嗎?

如果一定要想這個問題,我只能說:理性,獨立,自由的人主導了社會話語權,中國有希望更加理性和法制,和什麼年代的人毫無關係。


金正恩同學也是80後,有留學瑞士的經歷。然而並沒有影響他堅持主體思想。


講個故事吧

記得高中的時候對門就是某足球俱樂部少年訓練基地(那是九幾年),有時候會跟他們踢一踢。感覺除了身體對抗不如我們,不管身體素質、技術還是拼搶精神、合作意識、訓練的刻苦都相當讓我們這些大好幾歲的高中生敬佩……雖然大部分都是家庭條件相當不錯的「走後門」進去的,但是確實都是好孩子,很能吃苦、也非常上進。那一批孩子如今也該成為中國足球的主流隊員了吧,中國男足這個圈子因此變乾淨了嗎?

走進一個圈子的人,是「適應環境」,還是堅持自己的意願?在絕大多數人眼裡,前者才是「成功者」,我們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堅持自我」呢?


籠子里放五個猴子,籠子另一端放一串香蕉。猴子看見香蕉自然會去吃。一過去就從上面澆滾燙的熱水修理他們,吃了幾次苦頭之後猴子都不敢碰香蕉了。用一個新猴子換一隻老猴子,新猴子看見香又會過去吃。這時候,科學家驚奇的發現來不及澆熱水,四隻老猴子圍著新猴子一頓暴打,打得他死去活來,不許他吃香蕉。打了幾次之後,新猴子吃了苦頭,不再碰香蕉。這時候再換掉一隻老猴子,新猴子看見香蕉又去吃,剛一過去又被其他四隻猴子一頓暴打,打得最凶的竟然是上一隻沒被水澆過的。為什麼啊?因為他只知道一碰香蕉就要挨打,所以上去打時下死手,打得他皮開肉綻,死去活來。最後這隻新猴子也不碰了。又換一隻老猴子,新猴子去碰香蕉又被打,打得最凶的還是前面的兩隻新猴子。逐漸的換逐漸的換,猴子全換掉了,籠子里五個猴子都沒被誰澆過,但是誰都不吃香蕉,一個傳統已經在籠子里形成了:只要碰香蕉就會挨打。為什麼?沒有猴子知道,也不想知道,就知道碰香蕉就會挨打,誰碰香蕉就上去揍。你換一萬個猴子,只要猴子不斷代,猴子吃不吃香蕉?不吃。猴子竟然永遠不吃香蕉了。什麼是傳統?就是這樣一個東西。你從小由於某種原因接受了一些信念或者觀點,是什麼從來沒想過、盲目的接受,接受完了誰要反對先打死再說,為了捍衛它把命丟了再說,整天幹這種事情。如果你沒有想清楚它是否有理性的成分,比如說現在上面已經不澆水了,猴子如果有思考能力的話,發現上面沒澆了,是不是該吃香蕉了?但是還是不吃,這就是傳統。所以如果你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想清楚你過去接受的思想究竟是什麼就盲目的堅持信奉遵守捍衛它,就跟猴子畜生沒什麼分別了。怎麼樣才能讓猴子的傳統徹底斷代?五個猴子一起換掉,大家就去吃香蕉了。但我們能不能讓人類傳統斷代?比方把中國人全殺掉,再放一批別的人種在這兒,可能我們的很多噁心的傳統就可以沒了。人們不可能這樣一鍋端掉,所以唯一的良性的做法是希望你有一點獨立思考的能力,因為你生在一個強調意識形態的國家,過去二十多年來你腦子被灌輸了無數思想的大糞,不希望你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再講一遍,為什麼中國的學生很聰明但是邏輯混亂啊?就是從小腦子教壞了。……中國學生很聰明但長大以後腦子亂的不在少數。希望你明確這樣一點,你經過中小學階段以後千辛萬苦熬到了相對自由一點的大學裡,呼吸有限的這點自由空氣,希望你培養一點獨立思考能力,我不想談國家民族的未來,估計你們這幫貨色也聽不進去,是吧?看你們一臉沒出息的樣也聽不進去這樣大的話題,總以為這是假的,是吧?所以我不講這個,我想說的是你有一點思考能力對自己也是有好處的。……

zt 侵刪


書劍恩仇錄里乾隆明知道自己是漢人,但是殺起人來可一點都不手軟。什麼叫代言人就是能代表自己階級的利益的人。如果你不能代言,那你就不是了。規則在這裡,你就只能這樣出牌。


九零八零這一代是處於一個文化割裂與信息爆炸的時代,韜光養晦和低調處事的人生哲學貫穿個人與國家.袁貴仁擔心的西方文化價值觀猛如虎不會到來,垮掉的一代也不會到來,終究這一代人會扛著這老齡病態的社會緩步向前,創造自己的輝煌,然後自豪的在墓志銘上寫著「生於九零」.


會。

因為80後的青春都是在中學和大學裡度過的,而不是在一波又一波運動里度過的。80後讀的是成體系的較為嚴謹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我國法律框架教材,而不是各種運動中的大字報和借用某某主義批這個批那個的小冊子。


不請自來。對此呈悲觀態度。

個人理解。目前,無論是過去曾經還是現在,社會精英,政府主要核心底蘊人員大多都是五零後,六零後。於其成長年代接受過國內三觀較正的政治教育,國家乃至民族主義洗腦,有很多還擁有上山下鄉的個人磨礪。例如習大大。

因此,在目前這個全球文化一體化,價值觀相對紊亂,意識形態多元化的現代能夠正確認清國內各個階級存在,深知何為疾苦。所以其大局觀,國家觀,價值觀都富有底蘊。能夠把握好國內前進方向,協調好目前國內各個階級,化解,單薄人民內部矛盾。總體保持國內社會穩定,經濟長足。

但是,相對於老一輩,80,90的社會精英出身較為平和,物質也相對豐富。不少精英人士擁有著海歸經歷。

意識三觀單薄,不能夠清楚認知各個階級存在,以至於出言「無米何不食肉糜」者大有人在。

如果是從事社會職業還相對好說,但如果是從事政治機關,國家政府,法律機構,就容易走歧路,辦錯事。

別的不說,光是西方主義的意識形態相必都以深入人心,國家主義相對淡薄。所以,若干年後,如果發生中國解體,省級地方獨立。像蘇聯一樣在意識形態領域鬥爭中一敗塗地,最終由強國走向沒落。也是有可能的。

個人理解。歡迎指正。


大變動來得總比你想像得更晚,但當它到來時,來得比你想像得更快。


80.90後能走到那一步坐到某一級別勢必與現在的60.70在一起工作了那麼久,耳濡目染。如果堅持某些原則,可能早就被踢出去了。如果妥協了,跟60,70又是一個樣子了。


題主太天真了

在中關村有很多80後90後創辦的創業小公司,工作體驗和員工評價極低,跟70後老流氓們創辦的公司基本不能比

具體人名公司名我不說了,不一一舉例了,我的感覺是,70後的老流氓們,做事起碼還有點底線共識,8090後們,做起壞事那叫一個不擇手段,毫無底線,壞的讓你覺得不可思議

投射到政治領域,同理

更多精彩,請關注公眾號「惡魔奶爸Sam」id:lxg-milk 或掃以下二維碼,歡迎加入


你看,最目無王法的文葛那一代上台了,反而集權更多了


當我看到大學社團裡面的東西之後,我覺得,還是一樣。

沒有獨立的司法,民主的監督,競爭,沒有太大改變。甚至更差。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以上。


作為90後的利益相關者,回答一下這個問題。也可以讓大家了解一下當下九零後的生存現狀以及心理狀態。我應該屬於九零後中的知識人群,研究生畢業,留學經驗,會計專業。

對於中國到底可不可以和西方社會一樣程度的法制,我不做深談。但是如果說中國未來的二三十年發展會越來越理性、法制,我是贊同的。但是,原因不是6070後的老去,8090後的登台。而是中國民主發展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及過程。而隨著時間的推移,6070後必將老去,8090後也必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同樣,我對於先進的一代人是否可以改變社會,我持悲觀態度。改變社會結構的不是我們年輕人只有一腔熱血就可以完成的,剛剛步入社會的90後雖然有高知以及先進的意識和思想,不管是在畢業後選擇從業創業還是公務員,都必須和6070後學習當下社會裡運行的規則,你可以不遵守規則,代價是退出遊戲,但是永遠不可能破壞規則,或者可以說改變規則,這是一個很龐大的系統,系統里的每個人都因為遵守規則而在遊戲之中。所以,先進的思想和知識能多大程度的改變當下社會,還是不要把過多的感情因素放入其中。

再者,我說一下6070後有多大程度的接受8090後的思想意識。我父母一代人60後,有人說60後的家長和90後的獨生子女之間的鴻溝,比朝鮮戰爭時美國軍人和朝鮮人民之間的還要大。在此因為有父母一層關係的介入,我不做多談。再說到我老闆一代人70後,當今社會的受益者,借著改革開放時代的大轉型,只要是不傻不笨不懶的人,都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但是由於對於社會發展缺乏批判性和判斷力,被房地產金融等風暴搞得暈頭轉向,好在積累了人脈,還可以在失憶時感嘆一下時運不齊,沒有把自己歸到loser一類。我承認6070後中有很多不在我說的範圍內的牛人,可是牛人的比重佔多少,新聞里天天播的馬雲馬化騰等人可以佔到這一群體的百分之1 么?在他們貌似光鮮的背後,又用了多少不為人知的遊戲里不光彩的規則,你不得而知。再進一步說,這一群先進的人對整個社會(不是單只他們的行業)的影響力有多少?好,那這一代人對我們的接受程度有多少?我的感覺是他們接受我們的知識,但是不接受我們的觀念。因為知識和技能是可以很快轉化成產出的,而觀念是一個摸不到的東西,甚至是經過長時間才可以發生效果的東西。「一個黃毛丫頭都不懂怎麼為人處世,曲意逢迎,她的觀念能給我今年增收多少?」一切以結果為導向,並且一切以眼前的結果為導向。所以很有可能在他們還沒有接受我們的觀念之前,為了生存,8090後妥協了。

所以我覺得,環境是塑造人的力量不可小看,從學校走入社會是一個非常嶄新的世界,尤其在中國。在學校和老師學知識和畢業的方法,在社會裡,想加入我們的遊戲么?先把遊戲規則好好默念兩邊然後選擇你的角色吧!

(如有不同意見,歡迎用你理性的大腦來和我交談,畢竟不同觀點的激蕩利於增長智慧)


答案是肯定的,「更理性」「更法制」「更自由」,這是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但是並不是80後,90後的功勞,而是時代的積累。就像我們的父母在還是青年的時候,也信誓旦旦的說:未來是我們的。所以,或許我們現在認為的理性與法制,在很多年以後也只是「過時」「陳舊」「迂腐」。


如果你等事情慢慢變好,唯一的變化就是你變老了。


但和80 90 沒啥關係

只不過那時候恰好社會和法律更加完善了

而這個多半是60 70努力的結果


推薦閱讀:

如果學習能力很強的90後系統學習股票知識,然後進入這個階段的股市,是不是一定賺錢?
90後年輕人被催婚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中國 90 後演員中有哪些日後可能成為老戲骨?
90 後有哪些其他年齡層人在同時期不具備的特徵?

TAG:80後 | 70後 | 90後 | 中國 | 中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