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聚居區內的回族是怎麼形成的?
一個民族傳承總需要一定的場所和文化。在漢族聚居區內的回族是如何一開始成為穆斯林的,又是如何持續保留自己的文化的?像滿族、朝鮮族之類的,好多人都不會說自己的語言了,也沒什麼文化、飲食風俗,但是回族的清真和宗教信仰就比較強。
回族社區的形成是非常複雜的。美國人類學家李普曼將回族人稱作生活在漢文化土地上的「熟悉的陌生人」,這並非沒有道理。可惜至今也缺乏對回族社區的系統化的人類學描述。特別是經濟人類學、文化譜系學等方面的描述幾乎等於零,這與回族學者整體知識水平下降有關,這大概與回回民族在第二次現代化(第一次是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時期失去了自信,迷失了方向有關。現在關於回回社區的著作大多停留在介紹性,而缺乏學術性。
唯一一本可以稱得上研究性的人類學案例研究,是馬強先生所寫的
《流動的精神社區——人類學視野下的廣州穆斯林哲瑪提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而文本的目的是對介紹的介紹,在理論上對全國回族社區形成發展進行時間梳理,給大家引路而已。如果非學術地看,回族社區似乎與海外華人社區形成發展有非常多的相似點。a)一般是以某一個街區,或者某幾個街區為中心,形成商業或者行政中心,然後再慢慢擴散。b)海外華人社區中,很多也會有孔廟或者佛寺作為核心,回族社區是以清真寺為核心,這也是類似的。c)海外華人社區一般是英語為主,廣東話與北方官話為輔,回族社區在過去幾百年一直是漢語為主,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為輔,當然當代回族社區阿拉伯語式微,波斯語瀕臨滅絕。d)一般海外華人是在第二代或者第三代以上就逐漸認同所在國的身份,而非母國。這個在海內回族身上也很明顯。
但是,上面的說法未免太過籠統,而且回族中並不僅僅是來自中亞的波斯人或者突厥人,還有與這些外來人通婚或者同化的漢族、蒙古族、契丹人和其他北方民族的總合。那麼我們不妨從學理上去分析。總的來說,我們應該可以將回族社區的形成分類為以下幾個層面:1·商業聚集。2·軍事聚集。3·家族聚集。我們一個一個說。然後後面我再說中國回回民族歷史上幾次興衰。
1.商業聚集
唐代廣州就已經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而長安是路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個時期,大量的大食商人到中國經商。這裡面包括各種信仰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猶太人等。當時廣州和長安的「胡寺」有清真寺、基督教堂和拜火教(祆教或者摩尼教)教堂。黃巢在廣州殺人,光是胡人就殺了十二萬。駭人聽聞。
宋代以後,宋代開口岸經營商業,當時不僅廣州,而且泉州、杭州、揚州都是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這個時期形成了幾個重要的社區,即廣州懷聖寺、泉州清凈寺、杭州鳳凰寺、揚州仙鶴寺為中心的幾個沿海穆斯林社區。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在南宋時期抵達中國,在泉州(刺桐城)和餘杭觀摩,發現街面上有很多清真寺,也有很多大食商人。
而內陸方面,唐代西安雲集的穆斯林商人,伴隨北宋政治中心轉移到開封,於是開封出現了很多回回商人。更有許多人繼續南下,散居「淮泗之間」,於是有了開封、朱仙鎮、洛陽、太原、長治、亳州、壽縣、南京七家灣和六合等幾個聚居區。
元明時期,因為商業發展,商道開闢,以西安、南京、北京為三角的都市商道非常繁榮,帶動了回回人的商業活動的繁榮。因為漢文化以農業為本,而回回人多以商業為本,形成了各個城市中心「回回市」的景象。
明清以後,漢人少有去草原經商,而回回商人卻與蒙古人保持商業溝通。於是在今天內蒙古地區一些城市中也逐漸形成了回回人社區,這部分人從山西、河北北上形成。
以上是商業聚集的幾個典型的例子。
2。軍事聚集
唐代安史之亂的時候,就有唐朝向大食借兵的記錄。而到了宋代,大量回回欽天監進入中國,成為當時引進的外國人才。在皇家醫學方面,回回醫學和藥學也進入了史冊。
回回炮營是伴隨著元朝的建立而形成的。蒙古西征,將大量中亞的回回人編入軍籍,東遷來華安置,成為協助蒙古人治理中華的一部分。這部分人按軍籍入地方,按達魯花赤為名,進入各個省、路。開衙建府。元朝還有安西王阿難答率自己屬下集體皈依入教的情況。這一部分人基本上是今天寧夏、甘肅回族人的祖先。這時期回回人聚集地除以上幾個,還有湖南常德、上海松江、浙江嘉興寧波、山東青州、雲南等。
明代,因為元末蒙古人離心離德,回回人開始支持明朝政權。比較典型的是淮河左右的回回人紛紛加入常遇春的軍隊。今天在山東、河北和北京,存在著許多「常營」回回村。這部分人大部分是世代以農業為生的。之所以叫常營,是為了紀念常遇春。(但常遇春本人應該不是回回人)在明朝政權鞏固之後,為了防禦北方勁敵,政府開始遷徙淮河、長江一帶的軍民,編入軍籍,以軍戶為單位,北上墾田支邊。這時期,南京回民入燕京、西安;淮左及河南回民入燕京、山東;淮右回民安置山東。
回回以軍戶為單位的遷徙直到民國末年才逐漸告以段落。
3.家族聚集
家族聚集與軍戶遷徙略有不同。軍戶遷徙是以政治命令來完成的,而家族聚集則是自願行為。比如今天的雲南納家,本來是西域來華的商人納斯魯定,在廣州經營。後來因為戰亂躲避到雲南,經營幾百年,儼然大戶。
西安胡家,本是中亞經師胡賽因,來到西安經營生意,後來經過世代教育,成為教育世家,精通回回、維吾爾、漢文。對儒學更是精通,開創了以儒釋回的先河。
南京王家,本是西域來華的欽天監,後來久居華夏,娶妻生子,世代繁衍,成為望族。後來多次外遷西安、山東和北京。
杭州丁家,本是西域人阿老丁,後裔有丁鶴年等。明清家族散落揚州,南京,杭州等。
雲南馬家,祖先是賽典赤·贍思丁,原名烏末爾。元朝初年入仕朝廷,曾經在陝西、山西、燕京等地任達魯花赤,後來任雲南省平章政事。經營雲南幾十年稱「咸陽王」。後世子孫有鄭和等。
廣西白家,祖先是波斯人伯篤魯丁,精通漢語詩文,曾中進士,在廣西、贛州等地任職,官至達魯花赤等。
其他比較有名的外遷家族分別是:
安徽-馬家、朱家、哈家、仝家海南-海家,蒲家福建-蒲家、丁家、撒家、龍家山東-鐵家、脫家、左家、黑家餘杭-穆家廣州-宛家、虎家山西-聞家、景家、沐家南京-達家、金家、常家、曹家等等。家族聚集的另外一種,是按照皈依為定義的。這部分人記錄不多。但皈依後的漢人家庭因為本來也是本家聚居,因此會形成分家而局的情況。比如李贄的祖先李駑娶波斯人之後,入教為民。後來與李家祖先隔閡,分家為林,改名林駑,經過六代,已經逐漸漢化。李贄父親林白齋去世,其子林載贄就「歸家入門」,稱為李贄了。
~~~~~~~~~~~~~~~~~~~~~~
綜上,我雖然列舉了三種形式,但三種形式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滲透的,是同時進行的。就像其他民族一樣,回回人在中華民族千年來的融合、交流和共建中,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在清代末期,中華民族形成的時候,回回人已經成為「認同中華,亦認同回籍」的獨特群體了。~~~~~~~~~~~~~~~~~~~~~~更新回回社區的幾次興衰。上面說,回回人自晚唐入華到清代已經完全融入中華民族之中,「爭教不爭國」。在甲午戰爭中,回回將領左寶貴以身殉國,算是開始了回回人以身報國、抵禦外侮的現代故事。那麼回回民族歷史上怎樣具體形成?這個民族的社區又是如何建設和維護的呢?他們的發展又是如何的呢?
1. 回回社區的結構和特點
一個社區的形成必須有人,回回人早年入華,雖然有記載,卻沒有痕迹。直到長安回坊建立清真寺,以及廣州建立懷聖寺開始,故事開始與眾不同。一般情況下,有十戶居民(古代大概4-5人一戶)的時候基本上就會有一座小型的家庭禮拜場所出現。一般每一萬人,就會有一座大型清真寺。所以如果想估計一座城市有多少回回穆斯林,數清真寺是個辦法。
但清真寺只是核心,並不是關鍵。一般回族社區需要三個元素:(1)完整功能的清真寺;(2)清真食品產業;(3)緊密的鄰里互動關係(跨民族)
(1)所謂功能完整的清真寺,是說清真寺有五大功能:宗教功能(禮拜)、生活功能(洗禮、割禮、沐浴、婚姻介紹、婚姻證明、處理喪事)、慈善功能(將捐款"乜貼"分給不同信仰的窮人)、教育功能(經堂教育和清真義學)和穩定功能(團結國家、社會和信教群眾之間關係)
這五個功能自中國擁有清真寺開始就一直存在著。這五個功能是「中國化的回教」特點,明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首先,宗教功能一般由清真寺裡面的伊瑪目(掌教)來完成。他不僅僅是宗教上的權威,也對日常生活的禮儀進行指導。以禮儀作為生活指導,在伊斯蘭文明和儒家社會都被大力提倡。其次,清真寺裡面的生活功能和慈善功能一般由穆安津(常務協理)來完成。他負責處理寺裡面的經濟和生活事務。而海忒布(開經阿訇)負責教育內容,教育一下代民族宗教知識,也負責教育普通人儒家經典。伊瑪目、穆安津和海忒布還負責傳達政府命令(聖旨或一般政策),是一個回回社區與政府中的中介角色。
在現代化之前,清真寺經常是很多地方最具文化特色的地方:可以沐浴、可以得到慈善救助、可以獲得讀書機會(義學)。除了沐浴禮拜只向回回人開放,慈善救助和義學是向所有民族信仰開放的。義學中教授的也是儒家經典。
清真寺的信息還有附錄,請在最後觀看。
(2)社區中除了清真寺,還需要有健全的清真食品體系。清真食品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要求人們放棄和遠離那些《古蘭經》上認為「不潔」的食物。伴隨這種生活方式衍生的就是喜歡食用溫順的動物、喜歡清潔的生活習慣。
(3)除了上面兩項,良好的社群關係也至關重要。回回人祖先來華,與漢族、蒙古族、契丹人等通婚。幾百年來這種互動始終存在著。回回人與其他民族的社區關係,我認為具有三個特徵:共生、共建、纏鬥。共生共建是任何社區的特點,但是纏鬥體現著不同民族相互糾纏摩擦中建立信任和走向更高層面交往的特徵。這種纏鬥關係事實上增進了兩個民族的理解和進步。
(根據白壽彝先生的說法,這幅字的真實性還有待核實,雖然上面也有傅山的題注)
而回回社區與社區之間的聯繫事實上在元明清時期也非常緊密。一個例子就是清初回回知識分子劉智的著作曾經在幾年之內風行各個回回社區,各種抄本和印本層出不窮。各個經堂裡面的教材也非常類似,回回人的生活用語也基本上形成了漢語、波斯語、阿拉伯語三語交雜的狀況。他們不僅擁有了共同的認同,也有了共同的「類語言」和共同的心理基礎。
2.回回人社區的演變
說到演變,我們不妨從幾方面來說。
(1) 戰爭因素。唐朝有廣州因為黃巢屠殺胡人,導致回回人四處流散到雲南、貴州、廣西的例子。元朝有達魯花赤由色目人充任,色目人在各省開衙建府的例子。明朝初年是常營的例子,明末有李自成起義軍中的回回人曾經帶族人到北京建立社區的例子。這些都是戰爭因素影響了建立,或者瓦解。
而近代最典型的就是南京、上海、寧波和杭州回族社區的近代瓦解。這四個社區都是因為戰爭因素瓦解的。在日寇侵華中,這四座城市的回回人遷徙基本上延續著以下兩個路徑:A、集中到上海,然後集體搬遷到北方(西安)。B、從南京西遷到國統區。根據南京草橋清真寺記載,南京大屠殺之後,七家灣地區遭到浩劫。清真寺第一時間組織人手清理埋葬遇難者。大概兩千掩埋數以千計。
今天這四座城市已經很難找到土生土長的回回穆斯林。南京、上海或尚可有幾萬,而其他兩座城市已經從萬降到百了,可以說基本上已經宣告瓦解和同化。
而上面我也曾說到泉州的例子,泉州很多回回人在明末就已經徹底漢化。有些人只知道自己是回回人,卻不知回回事。
(2)政治因素。這個我不想多說。總之,歷史上有那麼幾次,是對回回人社區造成毀滅性打擊的時間。比如太平天國在南京的行徑就令人不齒。還有些更晚近的,就不說了。
(3)經濟因素。在清初的一篇文章中,有南京的回回知識分子認為南京的回回人在明朝幾次外遷後,城內已經有衰落的情況。這其中有一些經濟原因:南京當時是都城(名義上是都城,但實際上是在北京),而江南是明朝的稅收重地,而北方稅收較低。很多人因此北遷。而因為行政中心長期在北京,許多回回人都到北京投奔親友。——還有一個原因是元朝滅亡之後,山東、河南的肉牛減少,以南京為中心的回回人很難吃到清真牛肉,因此不得不尋找靠近肉牛供應更近的地方。(請聯想我上面說清真食品對社區重要性的說法)
總說,
如果說宋代回回人還是海外來客、客居中華,那麼元朝開始,回回人開始為「國」效力,已經儼然中華子民了。明史中有一句話「元時回回遍天下」。元朝初年的回回人還是一群說著波斯語的波斯人和突厥人,或許也有一些阿拉伯人。但是這些人在元朝中葉以後已經逐漸漢化,很多人有了漢人的名字,熟悉漢文化,經書做文儼然無異,參考丁鶴年例子等。
而明朝政府宣布強迫回回人使用漢名、通婚之後,這個民族開始了漢化的軌跡。但是作為一個自宋朝就來華,並已經具有獨特民族心理的群體,回回人對於中華文化實際上抱著「去粗取精」的特點。比如,明代一般對婦女有許多限制,而回回人則強調男女之間的相對的平等。清真女寺、清真女學的形成就是典型的例證。
在明朝中葉,陝西經師胡登州開始改革回回人的語言,講波斯語為主漢語為輔,變成漢語為主波斯語為輔,並創製了以儒學經典解釋回回信仰的先河。自此,開創了回回人文化在古代的「文藝復興」。一大批知識分子開始詮釋經典,積極融入主流社會。許多文化經典在那個時期得以創製。各個民族信仰之間的交流也在明末達到一個小高峰。
在清代以降,由於政治上的壓力,回回社區還是由文化繁榮演變而經濟繁榮。大批回回人開始經營商業。出現了以牛羊肉買賣、清真飯店、皮貨為核心的商業貿易團體。而清代也有許多回回人開始參加科舉考試,積極加入仕途。
民國以後大量回回人出國留學,積极參与國家的覺醒。現有大量回族年輕人(馬駿、劉清揚等)參加革命運動,後有抗日戰爭期間建立「回教愛國抗日救國會」等。宣揚抗戰理念。建國後因為解除了民族壓迫的枷鎖,回回人對於國家的認同可以說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各行各業人才輩出。
可以說,回回民族、回回人社區的興衰往往是和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因素緊密相關的。因此,回回人在中國的命運是和這個國家聯繫在一起的。因此在近代以後,我們可以說,這個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這個民族的命運也和中華民族的命運一起顛簸起伏,曾經必須歷經劫難,曾經面臨亡國滅種,曾經面臨傳統瀕壞,曾經面臨迷失於現代性的窘迫境遇,但後來又和其他民族一起堅強地回到了起點,勇敢地和無畏地開始前行,在坎坷中重新走向現代化。
~~~~~~~~~~~~~~~~~~~~~~~~~~~~~~~~
更新附錄:根據清真寺建設時間來推斷來華穆斯林的擴散情況:根據歷史記載,或經過部分驗證的傳說我們可以看到以下主要清真寺在內地(除新疆、西域地區外)的建設時間大致如下,版本不完全如果有證據,或者有反駁的意見可以在留言中討論:
唐代起建:西安、廣州
宋代起建:泉州、杭州、揚州、鎮江、太原、開封、洛陽、壽縣等遼金起建:北京、朱仙鎮等以上都是伴隨沿海貿易和陸路貿易而建立起來的。
元代起建:上海、青州、濟寧、定州、濟南、蘭州、銀川、大理、桂林等
明代起建:南京、蘇州、常州、寧波、嘉興、常德、重慶、天津、山海關、大同、長治、鄭州、泊頭、臨清、泰安、德州、台兒庄、郯城等以上大部分都是元明時代依賴京杭大運河發展建立起來的。
也有少部分是依賴其他水路商道發展起來的。清代起建:貴州、成都、都江堰、武昌、樊城、宜昌、長沙、南昌、鹽城、淮安、福州、青島、河間、滄州、承德、保定、大連、呼和浩特、包頭、瀋陽、營口、鞍山、錦州、鐵嶺等
以上都是在原有商貿通道的基礎上逐漸興起的,但有些又面臨衰落,全國看,除西北幾個省市外,其他省市,特別是沿海省份各個城市的回族社區,因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都在呈現萎縮、瓦解狀態;回回民族的認同感也處在迷失和離散的階段。在傳統向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回回民族和回族社區需要要付出更大代價。
附錄圖一:一個典型的中國北方(天津)清真寺內景(始建於順治年間)—四合院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搭配
附錄圖二:典型的中國南方(上海松江)清真寺內景(始建於元,重修於明)—結構與顏色的水鄉化
最後一更:近代救亡戰爭中的回族愛國進步運動
1)清末的回族與舊民主主義革命
雖然現代民族概念是民國以後才逐漸成熟的,但清代不同民族和人群的區分已經逐漸清晰,清代是回回人(生回、熟回)向回族、維吾爾族逐漸形成和過渡的時代,也是中華民族作為國族意識逐漸萌發的階段。這種萌發卻是伴隨著外族入侵、國祚衰敗的而出現的。回回人也如其他民族一樣,一起在這個過程中承受著災難,也貢獻著力量。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參加抵禦侵略的回族將領有:馬辰(廣州)、楊成龍(廈門)、鄭國鴻(定海;戰死)。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的回族將領:沙春元(天津大沽口;戰死)、左寶貴(平壤;戰死)、馬秀延(越南)。
在戊戌變法時期,「大刀王五」王正誼與譚嗣同結為好友,支持變法。
庚子事變中,王正誼與清軍對抗戰死;而馬福祿則與八國聯軍的對抗中去世。
在共和時期,回族人也參與了反抗封建王朝,建立共和的鬥爭。其中代表人物有:馬驥雲、馬玉貴、趙鍾奇、丁竹園(《竹園話報》)、丁寶臣(《正宗愛國報》)、王寬等。
2)回族與新民主主義革命
在共和政府建立之後,中國非但沒有走上民主共和的道路,反而在軍閥混戰中越走越遠。這個時期,又有大量回族人接觸到了蘇聯的馬克思主義,並加入到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後,更多的回族人加入到抵禦日本侵略的戰鬥中。
1919年,天津的馬駿、馬驥兄弟就接觸到了社會主義思想,加入了反對軍閥的鬥爭,並先後犧牲。同時期天津的劉清揚、郭隆真不僅參加了馬克思主義社團,提倡社會主義、婦女平等和反對封建軍閥的行動,更參與了早期地下黨支部的建設。
在日本侵華之後,回族人先後投身於抗日戰爭中去。在白崇禧的支持下,王靜齋與時子周籌建了「中國回教救國協會」,鼓勵回族人參與到抗日戰爭的洪流中去。「中國回教救國協會會歌」中寫道:
「起來吧,中國的穆士林!捧起我們的古蘭,追蹤我們的至聖,打起正義的旗幟,光大衛道的精神,認清我們的敵人——日本。他裝起偽善的面貌,他欺騙全世的教親,要把世界一網打盡,我們決不受他的矇混,穆士林!前進!前進!起來吧,中國的穆士林!舉起我們的寶劍,發出我們的吼聲,貫徹愛國的信德,負起保族的使命,認清我們的敵人——日本。他施放無情的炮火,他殘殺我國的國民,要把中華一口并吞,我們決不受他的侵凌。穆士林!前進!前進!」
在抗日戰爭中,正面戰場白崇禧領導桂系和部分馮玉祥下野後的西北軍在華東組織了幾次大規模會戰,包括舉世聞名的台兒庄會戰,會戰指揮所就在台兒庄清真寺內,今天那裡的磚瓦仍然見證著戰爭的床創傷。
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中,馬本齋在敵後冀中組織了敵後的回民支隊,影響很大,前後殲滅敵人數次掃蕩,武裝力量發展到幾千人。
同時1941年成立的渤海回民支隊(也稱冀魯邊區回民支隊,劉震寰任大隊長,王連芳為政委)這個部隊後來改變為鐵道兵第二師,從抗日戰場、解放戰爭一直到抗美援朝和新中國建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在為中國鐵路第十二局。
其他敵後抗戰的回民部隊還包括了:江蘇宜興竹鎮回民游擊大隊、冀魯邊軍分區回民大隊和魯南軍區領導下的棗莊回民游擊隊等。
這個時期參與到抗戰中的回族人物還有:馬彪、張鴻儀(鐵道游擊隊政委)、馬鴻賓、馬繼武、吳松林、金方昌、安德馨、馬君圖、馬宗融、端木圖、馬光達、郭志雄等。
中共中央在《回回民族問題》中寫道:「在中華民族抗日民族自衛戰爭的進行中,回族更有它一定的重要地位,……它是一個偉大的力量。簡單地說,回回地位的重要,就在於沒有回族參加抗戰建國事業,沒有回族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那末,抗戰建國的最後勝利,是沒有保證的。」
~~~~~~~~~~~~~~~~~~~~~~~
補充的補充。以下來自黃埔軍校同學會網站(在抗戰中黃埔將領指揮的著名戰役)
(十七)龍虎關大捷
此役是豫湘桂會戰之衡陽保衛戰的外圍重要作戰。1944年5月15日,黃埔軍校第6分校奉軍訓部命令,開赴龍虎關對日作戰。本分校主任甘麗初(黃埔1期)集合全校師生作戰備動員報告,宣布參加著名的龍虎關戰役。黃埔師生成建制地整體開上前線直接對日作戰,唯有這一次,成為黃埔軍校史上獨特的抗日壯舉。 龍虎關位於湖南與廣西兩省交界處,是保衛廣西的第一道防線。5月18日晨,本分校師生兵分兩路出發:一路以第11總隊第7、第8隊為主,途經臨桂、大墟;另一路以第9、第10隊及練習營為主,途經良豐、白沙、陽朔。21日,兩路師生同時進抵總指揮部所在地恭城,甘麗初任總指揮官,教育處長張廣君任參謀長,教育處教官大部分安排為作戰參謀、聯絡參謀,一部分派作情報、後勤補給、軍需等工作。學校軍醫處改作野戰醫院。本分校第19期第11總隊回民大隊的學生,經過短期軍事訓練後即投入此役,與眾將士一起共同阻擊上萬日軍的進攻,寫下了回族黃埔學生抗戰史上的光輝一頁。 軍校第6分校專設有回民大隊,號召回族青年報考入學,學生信仰伊斯蘭教,深受《古蘭經》和穆聖「侵略者必敗,殺人者必遭被殺」的教導,在抗日戰場上衝鋒陷陣,英勇殺敵。本分校師生在龍虎關戰役中激戰至6月22日凌晨,奉命轉移,將剩餘槍支彈藥和部分軍需補給運抵龍圍山區,留下練習營部分官兵配合當地民兵組建游擊隊,建立敵後根據地;分校學生隊師生途經恭城、蓮花、二塘,向平樂進發,將該地區防務移交第4戰區張發奎部。 時《廣西日報》《掃蕩報》《雲南日報》等,均以頭版頭條、大字標題報道「龍虎關大捷」的消息稱:「侵犯龍虎關的日寇遭到我軍校師生英勇阻擊,3天共殲滅敵人300餘人。」
漢族聚集區也有信基督教也有信佛教也有信xx教的,漢族對宗教並不排斥,但是當伊斯蘭民增加形成聚集區後,就開始有了明顯的身份標識了……
鄉下的回族村落祖上基本都是元朝回回軍隊,或者明初回族將領和士兵的封地。據我所知山東河南大多都是元朝軍隊後裔,河北,雲南,包括西北一些地方很多是明朝回族軍士的後裔,祖籍大多南京,河北滄州回族八大家祖上都是明朝的錦衣衛高級官員。
我家就是遷徙。遷到散居區,周圍基本沒有回族。
因為戰爭,運動等等。但這種情況不普遍。大多數遷徙還是因為商貿等經濟往來吧。回族是我國分布最為廣泛的少數民族。
大學也在散居區。發現周圍的回族同學基本都是西北來的,大家聽說我來自散居區都覺得很稀奇。
他們都很親切,卻又有點距離。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E%97%E9%A7%91
明朝漢族商人林駑前往中東忽里模子王國做生意,娶波斯(或阿拉伯)女子為妻,後來該信伊斯蘭教,返回中國泉州,後代成為回族。回族本來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漢人和與伊斯蘭教徒通婚的漢人,我感覺不應該劃成一個民族,據傳是建國時白壽彝忽悠老毛的結果。
我們這同化很嚴重
因為文化上還停留在部落部族時代,而且他們在宗教上屬於連坐制度
我們這兒回回村 是元朝派來達魯花赤與阿訇及的後代,,好勇鬥狠..當地黑社會多有這種人蔘於其中
猜想:
一個人在那裡做得不錯,站穩了腳跟,其他人也紛紛過去投靠。各國的唐人街、義大利的Prato, 就是這麼形成的。 當然回族不一定有漢族「投靠」的文化,呵呵。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魔獸世界】中玩家擊殺世界boss時大量玩家在主城等召喚的現象?
※(廣泛意義上的)集體主義是否是人類毒瘤?
※從小生活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以勤勞而言,窮人和富人有多大差別?
※動物保護主義者是否更傾向於保護他們認為長得可愛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