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部分橋段是否涉嫌抄襲《人類星球·叢林》?

BBC負責版權糾紛的部分該如何聯繫?

------------------------------

第一次提問…舌尖2看完覺得不錯,女友學新聞傳媒的,推薦給她看讓她評價一下,結果她看完就截圖給我讓我看BBC Human Planet 第一季第四集 Jungle,神似,這算抄襲嗎?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腳步》拍攝花絮

--------------------------

BBC《Human Planet》視頻: 《魅力記錄》之人類星球 第四集 叢林 (25分鐘處開始)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腳步——舌尖2第1集:腳步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第一集開始就是一個藏族小伙攀爬幾十米的大樹獲取蜂蜜,《人類星球》叢林這一期第24分鐘開始,便是原始森林裡部落人群攀爬參天大樹獲取蜂蜜。兩者的鏡頭組織,文案,鏡頭角度,甚至大部分拍攝手法都一樣。

視頻封面《舌尖上的中國》對比BBC紀錄片《人類星球》視頻


從截圖看,《舌尖2》和BBC的兩組鏡頭相似,確有抄襲之嫌。而《舌尖2》總導演陳曉卿回應卻說:「我不太同意"抄襲"說法,藝術都是相通的,我們有致敬的成分在裡面。」

本來覺得可能是巧合。他這麼一說,肯定是抄襲無疑了。


換一個說法吧。這不是抄襲,直接是作假。

至於運鏡什麼的,跟BBC差遠了(成本是有點限制,技術是有點不如人,關鍵是誠意嚴重缺乏)。

解說,剪輯,擺拍,都是抄襲。但我要批的都不是這些淺層次的,而是製作人員當觀眾SB而作假到讓人髮指。

這種抄襲的惡劣程度,是整個華語紀錄片僅見。

全世界範圍內,所有紀錄片都在「百分百真實」和「創造性地干預」之間平衡,關於紀錄片中攝製組該在多大程度上對內容的真實性保持「不干涉」,是另一個議題,不展開。但舌尖二直接就就是」創造性地作假,以達到抄襲「。

1,惡劣的抄襲。(有人說是借鑒,有人說是模仿,一種「很萌所以包容」的態度)

  2,那顆大樹,應該是雲杉(反正是杉樹或松樹),不可能有很大的橫枝,白馬的解放鞋,踩在蒙太奇的橫枝上。

  3,俯拍白馬的驚險行走,腳下面的泥土灌木依稀可見,遠遠不足」40米「。說明,爬的是一棵高樹,踩的一棵矮樹。

  4,白馬橫爬時,幾張闊葉樹種的葉子顯示出這真的是另外一棵樹。還有苔蘚,寄生植物,蕨類等都說明,那不是杉樹(波密地區,真有40米高的闊葉樹幾乎不存在)。

  5,」蜜蜂藏身的樹洞「非常牽強,樹洞的開口是正面朝上的,沒有蜂群會選擇這樣的洞築巢,雨水會澆下來的。

  6,樹洞旁砍了幾斧。從樹洞砍口的方向看,與白馬揮斧的方向矛盾。白馬右手是慣用手,蹲在枝幹左邊,砍不出那個傷口。那個傷口的用力方向是是一個蹲在枝幹垂直點砍出來的。

  7,樹洞砍口顯示該樹皮薄,木質為白色,與杉樹皮厚,木質紅色不符合。說明蜂巢高40米是子虛烏有。

  8,就該樹洞顯示的結構看,在砍口哪裡劈幾下,對蜂巢(就算假設這是個真的蜂洞)能不能取出來沒有絲毫影響,原本就非常大的洞口,不需要再砍了。

  9,我沒有看到一個蜜蜂!全程下來,除了一段蜜蜂飛行的音效,沒有蜜蜂的存在。

  10,從樹洞掏出來的蜂巢,上面一個爬行的蜜蜂都沒有,我很懷疑這塊蜂巢是別處運來做道具用的,而那個樹洞,根本不是蜂窩。

  11,當白馬劈斧的時候,弟弟貼著樹榦仰望,BUG。斧頭失手怎辦?木屑掉入眼怎辦?90度的仰視,是為了看哥哥的鞋底?正常來說是否離樹幾米更能觀察清楚狀況?

  12,如果雲杉高40米的地方有樹洞,這種概率非常低。就算有,這個足夠蜜蜂築巢的地方一定在主幹上,不可能是橫枝。

  13,鏡頭晃。從發布的花絮看,一大幫人在現場,做出這種效果,實在不應該。用多一天時間,運多一點器材,出來的效果肯定不同,這是典型的一口氣要到最後關頭還是泄了的節奏。當今紀錄片的影像要求能夠由輕便的數碼相機滿足,已經最大限度地減弱了器材搬運的限制,但該團隊一懶再懶,失望之。如果出於成本的考量,那我真不清楚立項時是否要求投資回報率一定要1000%?(那一段花絮放出來之後一大幫人點贊,然後致敬他們艱苦卓絕……)

  14,一些剪輯的瑕疵:竹籃上落沒有交代清楚,燃著物也沒有交代清楚。(當然,前面蜂巢所在點都是假的話,上上落落的鏡頭是敷衍帶過的,真要拍出來肯定是穿幫的)

15,首先吊上去的是燃著物,但是白馬爬上去的時候,身上明顯沒有帶著足夠長的繩子垂下來,竹籃也是。(這個真是冤枉了。後面有回復者提醒,確實是我亂噴了。非常同意提醒者那句話「理性點贊」。不要太過相信我這噴子)

  16,采蜜的過程沒有蜜蜂,在吃蜂蜜的時候,蜜蜂適時出現。

我甚至陷入陰謀懷疑症:攝製組看了人類星球之後,發誓要複製該場景(就是說:我們要用生命去抄襲!),聽說波密有匹白馬是爬樹能手,一幫人聯繫之,載了點繩索,買了箱蜜蜂,然後叫那純樸少年表演下絕活,加上一邊敷衍鏡頭,最後說」辛苦了,補幾個甜蜜一家人鏡頭吧「,開箱嘗蜜……

知乎的活躍度有點超出我意料……為了一些不必強調的虛榮心,我將回答補充下。

前面已經貼出來的是針對問題的回答,是我對舌尖二第一季影評的其中幾段。當中是有些言辭激烈的地方,竟然沒有引來足夠的板磚讓我愉悅……

下面是我對舌尖二第一集影評的全文,可能與問題不是十分相關,但我覺得吧,由於我對舌尖系列評價其實是蠻高的,在妒忌其受到寵愛之餘,還是忍不住發表下個人較真摯一點的感受。

感興趣的可接著看。

………………………………………………………………………………………………………………………………………………………………………………

第一季的成功,讓我毫不懷疑,舌尖系列將擁有中國紀錄片榜殿堂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舌尖一或多或少的改變了中國紀錄片的生存。

  對第二季的期待,我帶著滿滿的擔憂:紀錄片這東西,往往是生於憂患的。在艱難的立項,敲定播出渠道之後,你會非常小心翼翼的取景,拍攝製作。所以,第一季的成功,有足夠的理由。成功之後,商業回報的高定位,以及那種「觀眾其實就那麼點審美水平」的成功者終悟,讓創作人員很容易敷衍了事。

  第二季出來,果然在很多方面證實了我的擔憂。在不知道後面上映的內容是否依然如此地配合我的擔憂的前提下,我現在說的,很可能將成為笑柄,但還是寫點東西表達下感受吧。

  目測豆瓣,MTIME評分直達滿分。除了一些根本說不出理由(或者根本不屑於說理由)的低評價,顯示出一點蠻橫無理的取鬧性質,其餘全面五星。一些有小疑惑:這個是不是抄襲?這個是不是專業演員?……(其實這個省略號是多餘的,雖然我們習慣上在一些什麼東西之後加一個省略號,但這裡真心是多餘的,因為目前被吐槽的,僅有兩點而已)。

  對舌尖的批評標準,以其目前的江湖地位而言,不適宜用大眾標準(感動啦,看上去很好吃啦,神作啦),而應該用苛刻的標準(看上去有雞蛋裡挑骨頭的感覺,但如果不敢以此標準衡量,她不配擁有目前的地位)。

  這所謂苛刻的標準,簡單來說,就是放在全世界範圍內,與BBC,NHK,探索,NG比拼,在藝術成就上互較長短。

  如果說:「只要觀眾喜歡,收視率高,點播多,回錢快。」就是創作初衷的話,我認為是成立的,最少在第一季,這理由是合理的。但她發大了,被敕封了。不管願不願意,若干年後,人們回首中國紀錄片的脈絡,會發現一塊繞不過的豐碑「21世紀初神作------舌尖」。所以說,成功了,責任就來了,逃不掉的。  

  經濟的成就,政治的茁壯之後,就是文化的崛起,崛起的標誌就是文化的輸出。不管是個人也好,政府組織也好,在今天這樣一個時間窗口,優秀的紀錄片,很容易成為文化輸出大軍中的子彈。非要在這個領域裡抓典型,舌尖就是不二之選。然後,舌尖被換一個PK台。

  私下認為,舌尖的主創不可能沒有這方面的考量。

  所有影視產業的從業者,都懷著瘋狂的企圖心的,千萬不要懷疑這一點。那種正能量的虛榮心,是整個產業體系的引擎。可惜的是,影視產品從來就不是單個藝術家可以完成的藝術作品,涉及太多人數的合作,往往以「創作藝術品」轉為「做一款好產品」最後「完成此次任務」。初衷能否貫徹,不是一個人因為偏愛而激情投入就有多發揮,而取決於一大幫人達到非如此不可的共識。 (我不太清楚舌尖劇組如何構成和管理,但出於其第一季作品的創作誠意,我還是往好的方面想,即:大部分是是有追求的,只是其中有些老鼠屎)。

  第一季的成功,我感覺全體創作人員的集權態勢平衡得很好,但第二季,分集導演的權力大的多了。在劇組管理,劇務流程上,分集導演權力增加,更快更高效了。但作品的藝術性,卻真的難以保證了。

…………………………………………………………………………

我身邊的朋友也對我說沒有必要對舌尖上綱上線:「不就一樂嘛。」

換做平時,我必然閉嘴,但這次我非要噴噴不可。

因為幾個理由:

1,若干年後,更年輕的後輩會對我說:「看,你們那一代人,連這樣子的東西都奉為聖經。」 我不想被代表,也不想只能默默咽下悶氣。

2,無論怎麼說,我對身份認同感還是有需要的,如果舌尖按照目前的發展態勢,將等口碑,再得收視,再得影響力,再得獎,再到國際上受評論(結果當然是受鄙視的),如果真如此,我微弱的身份認同感還是會帶來微弱的受傷感。

3,我絕對地期待中國紀錄片越來越優秀。如果舌尖二這樣的水準就已經足夠創作人員滿意了,那麼以後,我將何從欣賞更好的作品?

  回到舌尖二的內容上(僅針對第一集)。

  正面:

  1,旁白100分水準。

  2,特寫100水準。

  3,取景尚算合格。紀錄片最困難的地方是「沒什麼值得拍」,舌尖2依然能夠給人新鮮感,很好,即時很多梗是炒冷飯我也接受。

4,人文關懷做的還是很好的。

在這裡說說旁白:基本上,旁白作為一種文學藝術,是最能被觀眾所感受的紀錄片組成元素。將本集的旁白單抽出來,都不失為一篇好散文。再加上畫面,解說員的演繹,旁白滿分勝出。而旁白本身就附帶結構和剪輯屬性,本片融匯了BBC,NHK等優秀作品的解說優點,結合漢語這一強大的雋永武器,無敵了。

  反面:大部分是針對白馬采蜜那一段。

  1,惡劣的抄襲。(有人說是借鑒,有人說是模仿,一種「很萌所以包容」的態度)

  2,那顆大樹,應該是雲杉(反正是杉樹或松樹),不可能有很大的橫枝,白馬的解放鞋,踩在蒙太奇的橫枝上。

  3,俯拍白馬的驚險行走,腳下面的泥土灌木依稀可見,遠遠不足」40米「。說明,爬的是一棵高樹,踩的一棵矮樹。

  4,白馬橫爬時,幾張闊葉樹種的葉子顯示出這真的是另外一棵樹。還有苔蘚,寄生植物,蕨類等都說明,那不是杉樹(波密地區,真有40米高的闊葉樹幾乎不存在)。

  5,」蜜蜂藏身的樹洞「非常牽強,樹洞的開口是正面朝上的,沒有蜂群會選擇這樣的洞築巢,雨水會澆下來的。

  6,樹洞旁砍了幾斧。從樹洞砍口的方向看,與白馬揮斧的方向矛盾。白馬右手是慣用手,蹲在枝幹左邊,砍不出那個傷口。那個傷口的用力方向是是一個蹲在枝幹垂直點砍出來的。

  7,樹洞砍口顯示該樹皮薄,木質為白色,與杉樹皮厚,木質紅色不符合。說明蜂巢高40米是子虛烏有。

  8,就該樹洞顯示的結構看,在砍口哪裡劈幾下,對蜂巢(就算假設這是個真的蜂洞)能不能取出來沒有絲毫影響,原本就非常大的洞口,不需要再砍了。

  9,我沒有看到一個蜜蜂!全程下來,除了一段蜜蜂飛行的音效,沒有蜜蜂的存在。

  10,從樹洞掏出來的蜂巢,上面一個爬行的蜜蜂都沒有,我很懷疑這塊蜂巢是別處運來做道具用的,而那個樹洞,根本不是蜂窩。

  11,當白馬劈斧的時候,弟弟貼著樹榦仰望,BUG。斧頭失手怎辦?木屑掉入眼怎辦?90度的仰視,是為了看哥哥的鞋底?正常來說是否離樹幾米更能觀察清楚狀況?

  12,如果雲杉高40米的地方有樹洞,這種概率非常低。就算有,這個足夠蜜蜂築巢的地方一定在主幹上,不可能是橫枝。

  13,鏡頭晃。從發布的花絮看,一大幫人在現場,做出這種效果,實在不應該。用多一天時間,運多一點器材,出來的效果肯定不同,這是典型的一口氣要到最後關頭還是泄了的節奏。當今紀錄片的影像要求能夠由輕便的數碼相機滿足,已經最大限度地減弱了器材搬運的限制,但該團隊一懶再懶,失望之。如果出於成本的考量,那我真不清楚立項時是否要求投資回報率一定要1000%?(那一段花絮放出來之後一大幫人點贊,然後致敬他們艱苦卓絕……)

  14,一些剪輯的瑕疵:竹籃上落沒有交代清楚,燃著物也沒有交代清楚。(當然,前面蜂巢所在點都是假的話,上上落落的鏡頭是敷衍帶過的,真要拍出來肯定是穿幫的)

15,首先吊上去的是燃著物,但是白馬爬上去的時候,身上明顯沒有帶著足夠長的繩子垂下來,竹籃也是。

  16,采蜜的過程沒有蜜蜂,在吃蜂蜜的時候,蜜蜂適時出現。

我甚至陷入陰謀懷疑症:攝製組看了人類星球之後,發誓要複製該場景(就是說:我們要用生命去抄襲!),聽說波密有匹白馬是爬樹能手,一幫人聯繫之,載了點繩索,買了箱蜜蜂,然後叫那純樸少年表演下絕活,加上一邊敷衍鏡頭,最後說」辛苦了,補幾個甜蜜一家人鏡頭吧「,開箱嘗蜜……

  第二季第一集第一段,就是如此不堪,為什麼放在這麼重要的地方?

  總導演組真的野心這麼小?滿足一點大眾的獵奇心理賺賺收視?

  分集導演水平太低,僅能如此?或權力太大,能夠如此?

  懷著疑惑,細細品讀後面部分,當然發現很多不足,在此舉些例子:

  1,一些專場非常唐突,比如雪山,收割機,貨車之類,要麼是時機出現的不對,要麼是完全畫蛇添足。

  2,一些解說詞的不當,比如養蜂人說帶妻子從事甜美的事業,這句文縐縐酸溜溜的話非常不當,與當事人整個純樸的感覺不符,破壞意境。 就算該丈夫能夠表達出這麼一種意思,但應該不會是這樣的原話。而且,就算他說出「甜美的事業」這句話,製作組也應該從整體藝術氛圍上換一種表達方式。

  3,一些自宮行為也是有的,比如借組高速攝影機讓我們看清楚甩釣的過程,這個高速攝影機體現在何處真的不得而知。

  4,太多章節了,都表現的太單薄,有時候,捨得真是一種智慧。比如小花菇片段,純屬畫蛇添足。 沙地蘿蔔片段,太淺嘗輒止了。

  5,…………

  …………

基本上,上面所列,是我個人認為的硬傷,硬傷就是讓我無法接受的失誤。

至於很多地方,太多地方,對我來說都值得商榷,但沒有到無法接受的地步,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請射我!!!

噴我!!!

東方文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對文字的熱愛,超越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文字崇拜,好的一方面可成就藝術之美,壞的一方面就培養出大批網路噴子:相信我,這裡的筆仗是世界上最熱鬧的。

這種熱鬧,我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種「藝術」。

由於一直以來所受的「非對即錯」教育,初級的全民教育本身的對錯就這麼定義的:「我們說對的,就是對的;我們說錯的,就是錯的。」這個「我們」反正就是那些人……

一直以來,缺乏文學批評,藝術批評的教育體系,缺乏辯證思考的鍛煉。

加上大部分人的生存環境惡劣,表達自我的途徑非常有限,匿名的網路世界成為最廉價最合理的選擇。在網路的世界裡,能表達自我的,當然是文字藝術。

屌絲的文字藝術,噴子的文字藝術,是的,一種社會性藝術。

捍衛自己的是非觀,為自己的智商站場,最重要的是必須語不驚人死不休地強調自己的「品位」,並以自身的「品味」抨擊別人的品位。

不用懷疑,我是屌絲,也是噴子,也是這社會性文字藝術的一部分。

長久以來,我一直對網上噴子行為的觀察興趣盎然,並在一些網路角落留下一些毫無意義但頗能引起爭論的話題,以收集一些毫無邏輯的人身攻擊回復為樂。(在我眼中的毫無邏輯,或許恰恰是符合真理的存在,一個定義前需要一個預設,這個預設本身又需要一個前設,莫能深究也)

有時候深為自己的自以為是、智商高人一等的感覺為恥!但大多時候,收集那種氣急敗壞的回復,讓我飄飄欲仙,欲罷不能……

再次修改

~!@#¥%……*()+——)(*……%¥#@~@#$%^)(*^%+_)(*^%$#@

關於抄襲,擺拍,模仿,致敬:

有人問:「能否從專業的法律角度精確定義抄襲?」------那麼請注意前設條件「法律」:法律只是對它能管轄的大多數人的一種共識而已,不代表絕對的真相,法律在事件之後顯示效用,事件之前決定行為的只是道德和常識罷了。法律本身就不是精確的,用一個不精確的概念去定義另外一個概念,以絕對的邏輯來說,是行不通的,但只要遵循「符合最大功用」的社會共識,遵循社會群體意識慣性,「抄襲」是可以被議論的,也可以被每個人在個體範圍內定義的。

在大部分知識產權領域,是否構成抄襲,法律無法給出精確答案,但作為一種解決爭端的最後手段,建立在法律基礎上的判例逐一積累,已經在社會個體意識中划下高低不等、界限模糊的價值線。商標、廣告語、平面設計、產品設計、美術作品、文學作品等,因為大量的判例,一般大眾能夠下意識的判斷「抄襲與否」,並相信法律給出了答案。事實上,給出答案的不是法律而是以法律為工具(當然「工具」這個詞如果用「評判標準」來代替的話可接受會高一些,但離事實更遠)的個體或組織。

而影視作品,紀錄片,關於抄襲的判例是非常少的,所以,以過往判例來尋求法律的定義,徒勞。為什麼紀錄片的知識產權爭端少?個人認為:a,紀錄片的時效性短,「被抄襲方」不存在多大的長尾收益;b,維權成本太高不划算;c,圈子小,顧及臉面。當然,本人私下認為,能拍出像樣的紀錄片的人,怎麼說都是比較體面的主,圈子還是具有很高純潔性的。

那麼,連法律都不能下定義(或者說,法律不曾在此下過定義),個體以什麼標準評判?

很簡單,是否抄襲,只看你自身喜好,你認為抄襲,你看到的白馬采蜜就是抄襲,你認為不是抄襲,你看到的白馬采蜜就不是抄襲。而我,堅決的認為是抄襲。並且,是作假。

在此,我一一展示理由。而認為是致敬的,也一定要堅決的捍衛你的立場,評論欄期待你的留跡。

由於很多人在評論是否抄襲的議論中引入了「借鑒」、「模仿」、「致敬」、「擺拍」這幾個概念,在此有必要說說:是否抄襲,歸於動機屬性,可用來開脫的對應者是「借鑒」、「模仿」、「致敬」,而是否作假,歸於技術屬性,對應的是「擺拍」。那些用「擺拍」來評論是否抄襲的,用錯了工具。

關於是否抄襲:

1,因為這是舌尖系列,所以我一定要認為這是抄襲。這話懂的人應該懂,不懂的人一定不要嘗試去弄懂。

2,「借鑒」:任何屬於人類的創造物,都是由「借鑒」而來的。面對最輕微、最重大的指責,以「借鑒」來定義,就等於什麼也沒說(但不代表聽的人什麼也沒聽到:看!他放低姿態了,他承認自己的智商站在與我同等的水平線上,以他所握有的資源竟然能感受到來自我的有存在的威脅感)。

3,與抄襲意思相近的詞是模仿,白馬采蜜這段的所有影視元素,都是原作的複製品。如果你認為這僅僅算是模仿,那麼,你是對的,因為「模仿」又是另外一個沒有精確定義的辭彙。至於我個人意識中,模仿應該不與複製劃等號。如果這樣的「模仿」滿足了舌尖劇組的野心的話,那我絕對地認定這是模仿而不是抄襲:有時候,野心只有60分的東西,卻取得90分的成就,未取得的10分卻被人挑刺,是跳出者的杞人憂天了。但在另外一個維度,當被指定要求必須達成90分的成就,卻以60分精神來要求自己,那就該受譴責了。

4,致敬是一個好名詞。竊以為:致敬是這樣一種東西,影視作品存在天然的時效性(時間)和區域分割性(空間),創作者受前人的創意激勵,將被致敬的作品有意識的再呈現給由於時空不對接而無法欣賞被致敬作品的觀眾、或者是創作者對前人的創意表達感激與緬懷。而其中,創作者一定在影視作品上映之前,通過各種場合和渠道,盡最大努力,主動的向受眾交代借鑒自何處。就算是不那麼體面的創作者,也會或多或少的主動發布自己作品是否有致敬的元素。說到底,這是一個動機問題。那麼,這次舌尖二的創作人員,在該環節是如何表現的呢?「人家都承認是借鑒的了……」聽聽這種寬容大度的評論,我該欣慰嗎?

關於是否作假:

與是否作假站在同一個語境的是「擺拍」。紀錄片中的擺拍,是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每一個影視工作者如果希望在理論上有所建樹,深挖該話題,能產出的優秀論文集都可用火車來拉。大概是這樣的,所有關於「人」的主題的紀錄片,擺拍程度在無限接近0與無限接近100%之間都是OK的。但一定要符合影片的敘事邏輯。

我為什麼咬定這叫作假呢?這是一個技術手段的問題:為了所謂「致敬」,創作人員將原作一一解構,複製,再合成,但是,由於沒有事實基礎,犯了邏輯錯誤。首先,該段影片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設定:蜂窩在40米高的大樹上。然後,纏藤,劈出落腳點,爬樹。至此,邏輯都是合理的(即使穿插的弟弟仰望的鏡頭,對邏輯的傷害性不算太嚴重)。當鏡頭轉移到白馬征服橫椏的時候,邏輯被完全打破了,推翻了之前「蜂窩在40米高的大樹上」的設定(細節我不累述)。

是的,為了滿足觀眾的獵奇心理,而期待從觀眾中反饋到受尊重感(從片方發布「因為冒險因為賣命所以崇高」的花絮,我嗅到這種渴望)。但,他們沒有做好本職工作,丟了手藝,留下了漏洞,供小子我拔糞取樂。


我之前其實做了認真的對比,但是看了排名第一的 @鄧安 的回答和底下的評論後,必須答一下。

我只是對 @鄧安 的前幾個觀點做個圖文證明。

先看紀錄片截圖

4分15秒

5分18秒 (這種樹的枝椏能走人?)

粗略的判斷樹種是靠樹皮和樹葉。雖然我學了好幾年的木材也沒法一眼看出。但是可以參考資料。

紀錄片雖然沒有樹葉的特寫。但是根據樹形,樹皮,以及當地樹種分析。

紀錄片片頭已經交代,這裡是西藏林芝地區 波密

1982 年建立了波密崗鄉山地溫帶針葉林保護區,對優質高產的油麥帥雲杉、林芝雲杉、急尖長苞冷杉、大果紅杉、高山松、華山松、樺樹、漆樹等針闊混交林進行保護。

我一一比對了幾個樹種的特性,認為此樹與大果紅杉非常接近。百度百科有描述:

樹高能達40M,樹徑可達80CM。小枝下垂樹皮灰色或灰褐色,縱裂粗糙,樹冠呈圓錐型。常見於我國的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垂直分布海拔大致在2700-4000M。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惜樹種,目前尚未有人引種栽培。

還有白馬之前看的另一棵是雲杉:

3分46秒

--------------------------------------------------------------------------------------------------------------------------------------

重點是這個:紅杉這種針葉樹種一般是一棵蒼天主莖,而枝椏卻都是細長型。包括在紀錄片的 5分18秒我上面第二張圖裡也交代了,白馬在爬的那棵樹樹冠周圍都是細長型樹枝,不太可能能站個人,所以說蜂蜜壓根沒在這棵樹上!!!

以及

6分42秒

這裡是白馬走在樹枝上去砍樹洞取蜂蜜,但是我們明明就能看到離地面很近很近!地上的小草都能看清!不要跟我說是樹枝繁密到這個程度,這在針葉樹上不可能發生,而且也沒有這種闊葉在邊上啊!

------------------------------------------------------------------------------------------------------------------------------------------

下面普及一下紅杉,

紅杉 --一般樹冠位置偏高,樹皮是縱裂粗糙。

紅杉---樹莖較高。

雲杉--樹莖沒那麼高,樹冠也是錐形,但是位置偏低,一錐到底~~(請忽視旁邊那些文縐縐的小字···)

雲杉--樹皮是不規則裂紋,或者大塊脫落。

----------------------------------------------------------------------------------------------------------------------------------------

那另外一個重要問題是:到底這種樹上有沒有蜂巢?當地的采蜂傳統是不是這樣的?

我認為還是有的,但是應該是在幾米高的闊葉樹上,那種環境才適合蜂巢的搭建。

-------------------------------------------

我估計如果按照當地的情況

拍出來就是這樣的了····

遠遠看到那邊樹上有個大蜂巢!

走近一看,哇,果然好大!!

我要爬上去掏蜂窩!!!(叼根煙,一會可能要用···)

兄弟!把火爐子遞上來!!!哎呀我擦,我右腿!

掏到了,兄弟接著!!!

你鬆手!!

兄弟別走啊,接我一下!

鏡頭就轉到了這天然營養的蜂蜜上 了!END.

----------------------------------------------------------------------

所以看到這我還是理解導演為什麼要選40米高,原生態的爬樹,危險的走樹枝,等等高大上的參數了。

看完那個版本的采蜂記錄,還是來看看真正高大上的吧!

譯言精選-喜馬拉雅:絕壁上的采蜜人

是法國攝影師1987年的攝影作品,不知是否有紀錄片形式?

----------------------------------------------------------------

我的推論:在西藏林芝波密地區應該是有爬樹采蜜的傳統,這在很多地方都有,倒不稀奇。重點是在一片針葉林保護區里,尤其是在高海拔地區,針葉樹會比較高,闊葉樹比較矮,這跟非洲地區的雨林完全不一樣。而蜂巢會更偏向於選擇在枝葉繁密的闊葉樹上,遮擋風雨對它們很重要。

我猜測,導演是為了提升逼格,40米高,原生態的爬樹方法,危險的氣氛,來之不易的蜂蜜這眾多噱頭,來獲得更好的視覺效果。

說這麼多,還是得聲明一下,此答案不是為了征討舌尖此次的抄襲行為,更無意讓各位因此詆毀舌尖。舌尖為中國紀錄片的行業生存發展還是有一定推動作用的,更希望在經得起分析的同時尊重紀錄片的底線--真實。而真實與擺拍是兩碼事。還原真實情況的故事記錄片我是能接受的。而通過設計新劇情來獲得好的效果,不算!

求輕噴


最新,製作方談「抄襲說」,23分30秒:

"我首先關心的是他們是不是真的采蜜,至於鏡頭語言上的重複和模仿,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言"。

視頻封面視頻:《舌尖上的中國2》陳曉卿等做客(上)視頻

——————————————————————————————

影視專業知識我不懂。我不太清楚是否所有的紀錄片都每個鏡頭都完全真實。

舌尖肯定有擺拍製作方毫不諱言,正面承認過

《舌尖中國》導演回應擺拍質疑:紀錄片慣用手法。

我在《森林之歌》裡面也能感受到擺拍設計。

在我眼裡,《森林》和《舌尖》都像「軟紀錄片」。

個人口味:單純從收視感官上而言,我蠻喜歡這種有點故事片感覺的紀錄片。我能容忍它的擺拍設計。

尺度在於:

如果當地人有爬樹采蜂蜜的傳統,製作時擺拍一些我能接受;

如果當地壓根沒有爬樹采蜂蜜這回事他們硬編,那我就不能接受。

(求大神科普一下:波密到底有沒有爬樹采蜜的風俗?)

以上內容,是以普通觀眾的身份說說自己的感受。

以下內容,是補充題主和各位答主露掉的一點重要信息:

對於抄襲質疑,陳曉卿表示「這些片子我們也知道,但我不太同意『抄襲』說法,藝術都是相通的,我們有致敬的成分在裡面。因為很多經典紀錄片、知名導演都是我們自己喜歡的,也在業內成為經典,應該說是致敬吧。」(據華西都市報)

單獨看《人員星球》的圖,很容易讓人感覺是「你少狡辯了這特么 就是抄襲」的感覺。

但是別忘了僅舌尖2還有馬萬全的戲份:

「導演設置了與當年NHK紀錄片相似的對白與交流:對於掙錢後麥客的打算,眾人對於割麥人行當現今工作報酬的爭論。 同樣是麥客馬萬全10年後的講述與回答,掙錢後的願景沒有變,依舊是給孩子們買新衣服,好吃的食物,好好的花一花;割麥人的工錢從十年前的35到如今的不足200元」。

關於麥客,中國改革開放的十年 (舌尖上的中國 第二季 影評)

有趣的是,舌尖同樣全盤「抄襲」NHK的內容了,甚至連演員都沒變,網友態度截然不同的,給了高度讚譽:「導演用心良苦——既要閃了廣電總鋸,又必須抽偉光正一耳光,春秋筆法,高!」

坦率的說,假如導演真的要抄襲,何須在一集里抄襲BBC完又抄襲完NHK,甚至達到演員不變、台詞照搬、每個鏡頭嚴絲合縫的極致程度,那不僅僅是愚蠢的問題了,純屬吃飽了撐得——這樣個抄襲法,成本不低

導演心裏面的藝術高峰是人類星球 (豆瓣)和雅克·貝漢 (豆瓣),曾經多次以至高敬仰情緒向微博粉絲大力推薦過相關作品(你會推薦讀者看抄襲對象的作品嗎?)。

基於這些背景,導演說自己是在向偉片「致敬」,我覺得是有一定可信度的

關聯這一切來看,以上「抄襲」行為確實比較像導演的某種趣味風格。

有好奇心的知友不防趁機看看人類星球 (豆瓣)或者遷徙的鳥 (豆瓣),沒準你還能在舌尖2接下來的劇集中找到其它「抄襲」。我不是地理專家。我不知道紀錄片是否造假(請大牛告知)。

我不是影視專家。我不知道紀錄片是否允許擺拍(請大牛告知)。

我僅僅一個普通觀眾。我能看得到導演作品刻意與NHKBBC經典作品關聯。

我覺得大家在探討這種特殊關聯是否屬於抄襲時,不應簡單割裂開來單獨談「高樹采蜜」

(片面的信息會導致結論偏差)

難道致敬NHK叫「別具匠心」,而致敬BBC叫「無恥抄襲」?何解?

請各位大牛告知。


首先,不得不承認兩者之間有相似之處,但也要注意到兩個視頻中爬樹的人,也有相似的需求和達成需求的辦法。如果說是擺拍,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可能隨便到哪都能找到一個這麼能爬樹的哥們兒。所以,爬樹取蜜這事兒本身談不上抄襲。

關鍵是解說文本、鏡頭語言,我覺得相似度過高了,有抄襲的嫌疑。


我就是突然想起此前看到的舌尖1的導演另有其人的傳言。


有同學說紀錄片擺拍很正常,比如廚師從買菜到成品呈現,這個我承認

也可能是我少見多怪,與自然的這種紀錄片擺拍,我接受不了

---------------------------------------------------------------------------------

樹高40米,一致

攀爬方式都是用藤條,一致

都是爬了一半,家人來了,一致

CCTV的,給我感覺,擺拍的可能性很大,掏蜂窩的時候,感覺不像是40米高度,並且掏出來的蜂巢上面,不帶蜜蜂,下面人吃的時候,也無蜜蜂騷擾,感覺有點怪異

BBC的,可以看到人在40米高處的鏡頭,取下來以後,仍有大量蜜蜂圍繞著飛

如果是擺拍,sorry,這一期的導演,這是low到家了

紀錄片,不是電視劇


看到上面有評論說第一答案說造假是轉移話題

BBC和舌尖2從立意上有所不同,拍攝方式不一樣,那為什麼寧願作假也要達到和BBC拍攝同一種題材連分鏡和解說語都差不多的程度?畫同一件物品,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更何況是拍紀錄片?

如果認為這種程度了還能真是致敬或者借鑒,或者抄作業,抄字典論的,這裡我轉個編劇余飛談抄襲與借鑒的長微博,看看舌尖2佔了那幾點?


這就跟前些年我們批評《愛情公寓》一樣,總有些人以各種神邏輯狡辯。抄襲就是抄襲,人家給你截圖擺事實講道理,我們呢?《舌尖》是好片,我也愛看。可它有瑕疵,如果我們連這一點都沒骨氣承認,怎麼好意思去說別人呢?


這種事多半是業內人士良心發現自黑或者同行出於妒忌互黑。

外行人士鬼才知道去找BBC的什麼紀錄片的分鏡頭。

底線是西藏地區到底有沒有這種傳統。

在搞清楚這點前,貿然下結論是不負責任的。

在了解真相前,我不相信任何陰謀論。


運營團隊做了一件非常掉價的事情。

我有個傳媒圈內的朋友,跟舌尖團隊回復說片里有幾個Bug,比如聲音剪輯有問題,讀了錯別字,對人類星球借鑒等。我朋友完全是善意的,根本沒有挑釁或者指責抄襲的意思。

後來,運營的主頁君不回復直接把回復刪除了。

這樣的行為,真是。。。


沒有抄襲,

劇情一樣?巧合。

鏡頭一樣?巧合。

樹高一樣?巧合。

那還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呢你們不提!

BBC 里蜜蜂都蟄人,中國的蜜蜂都很善良不蟄人,掏了它們的窩也無所謂。

下面有請微博親友團帶來有力的辯護:


《舌尖上的中國》對比BBC紀錄片《人類星球》

視頻純對比。

有人問如何另類的掏蜂窩,我只能說同樣是最原始的方法采野蜜,尼泊爾·喜馬拉雅山采蜜人(組圖)這個圖集也沒人會想到人類星球哇。


此事的關鍵其實不在於是否抄襲,而在於是否擺拍,擺拍則一定抄襲,沒擺拍那麼大家方法相似,文案借鑒,即便引入了BBC的內容,但大家都是真實的,談不上誰抄著誰。即便真有版權糾紛,大可訴諸法律,該賠錢賠錢也沒有啥丟人現眼的。但如果此事是擺拍,那就嚴重了,導演看了人家一段片子,然後自己找人來山寨了一番,赤裸裸的盜版侵權。

不過,無論如何,我還是很喜歡這部片子的,東西不可能一出來就是完美的,該賠錢賠錢,該聲討聲討。相信會越做越好。


分鏡一毛一樣,而且林芝藏民真的不會沒事捅蜜蜂窩,沒這習俗。致敬 是知識產權保護好技能,樹高也不改個41米

《西藏人文地理》總編洛桑嘉措老師,他介紹說,以前當地確實有采野蜂蜜的,現在基本已經沒有了,但尼泊爾那邊還有;又悉,即便是以前采蜜,也是從掛在樹枝
上的蜂巢(整個都露在外面,現在還能看到不少)中采,而非從樹洞中。西藏魯朗那邊的雲杉細細長長,即便長到七八十米高(據當地人說這種樹最高可以超過百
米)也沒多粗,不容易出現那麼大的樹洞。 方玄昌weibo


關鍵是西藏波密的藏族人到底有沒有爬樹採集蜂蜜的習俗?如果沒有的話,《舌2》就不光是抄襲分鏡頭(」抄襲式致敬「?),而是赤果果的造假了。


一句話,作為記錄片,讓人覺得很假,那是不是對紀錄片的嘲諷。


評論中有人提到敘述結構和分鏡頭的問題,我結合自己的回復再多說一點。

貌似有觀點說敘事結構「抄襲」與分鏡頭「抄襲」要分別對待,我不明白這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像我之前說的,古往今來藝術作品哪個不是你抄我我抄你,繪畫和雕塑太多了,也不切題,在此不表。就說電影,寶萊塢抄好萊塢電影出了名的多,而且還都談不上是Remake(比如90年代著名的Psycho Remake就是scene-to-scene)。YouTube 上搜一下「Disney"s Copy Paste」,或者上維基搜索詞條「Shot-for-shot」,都可以對所謂「分鏡頭」的借鑒有一些了解。

我不是鼓勵或者支持這樣的「借鑒」,事實上我也很反感很多過分的「借鑒」,但是在藝術領域這種行為非常非常普遍,導演之間相互借鑒的情況那簡直數不勝數。個個都抄襲個個都被這樣攻擊,以後人人都不用拍電影了。杜拉拉升職記的分鏡頭還借鑒了希區柯克的Vertigo呢,而且我已經舉的例子裡面You"ve Got Mail從Plot到shot沒有一點兒不抄Shop Around the Corner的。沒見誰去譴責徐靜蕾和Nora Ephron,但一定要說抄襲,她們的「抄襲」一樣赤裸裸。 簡而言之,mise-en-scene一樣真的沒什麼好奇怪的。不管是分鏡頭也好,敘事結構也好,「抄襲」是個有爭議的事兒,帽子也不能亂扣猛扣,這樣以後連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紀錄片也沒人做了。知道很多人發現是借鑒了bbc的心裡不舒服,會失望,但何必群起而攻之,概無益處,更何況本無定論,「抄襲」這話實在太重了點,或者說,在這個情境下根本不適用

====================================================================

不出所料獲得很多反對,估計快被摺疊了。請盡情反對加沒有幫助,反正答案寫在這兒,能幫到你們的只有這麼多了。之於影像和藝術的概念——諸位懂不懂,願不願意去懂,也不是我能左右的。

==========================================

我就說一句:紀錄片擺拍很奇怪嗎?誰告訴你紀錄片是「真」的了?況且不是新聞記錄片,本來也就不需要那麼「真」。這類藝術影像無非為情緒渲染所服務,所謂「真實」那都是相對的。

不懂「documentary」定義的人請先自學一下,學完了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關於「抄襲」— 按諸位的定義,歷史上「抄襲」的藝術作品那多了去了。梵高「抄襲」浮世繪,Gentileschi「抄襲」Caravaggio,提香「抄襲」喬爾喬內,羅聘「抄襲」Vesalius,Michelangelo「抄襲」Giotto……

往電影說,Visconti的Ossessione「剽竊」Cain的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阿凡達「抄襲」Pocahontas,U-571「抄襲」Enigma,You"ve Got Mail「抄襲」Shop Around the Corner,還有諸位喜歡的瘋狂的石頭「抄襲」兩桿大煙槍…

這,在人藝術家嘴裡,那叫「Inspiration」,也有叫「致敬」的。

覺得被欺騙感情了嗎?那就甭看啊!想要真實請關上電腦關掉電視機,自己動手創造自己的真實去。

所謂真實,皆虛幻。


鏡頭運用都一模一樣,確實過分。舌尖2的導演們太年輕了,自己在採訪里都承認是拍著拍著臨時改主題的。節奏太混亂了。而且微博上很多西藏的朋友說根本沒有這個傳統。跳跳魚那段也是,很多那邊的人說跳跳魚不是那樣抓的,沒有那麼神奇,插小竹筒才是傳統的抓法,跳跳魚會自己鑽進去的,所以也有人質疑那就是為了吸引人眼球。為什麼不幹脆在片頭片尾直接打上 「向《人類星球》致敬」 呢?乾脆寫上,還能得到尊重,並且也是真的為推廣紀錄片做貢獻了,優秀的紀錄片讓更多人看見。


影視中幾個分鏡頭的借鑒,是很正常的事。

現在除非是真要實等拍的紀錄片,其他拍攝都會寫分鏡頭本。說抄襲,是很難界定的,因為影視元素太多了,鏡頭、剪輯、音樂和旁白等,哪怕有一點不一樣,那都叫借鑒,不叫抄襲。

可以肯定的是,首先兩個採摘過程是類似的,並且編導也一定看過《人類星球》相應的段落。想參照結果照搬了,只能說編導比較懶吧,而且也低估了觀眾的看片量。

但是兩部片子,兩集主題從根本上就是不一樣的兩部作品,從人文關懷美食的立意出發,編導彙集了這幾個故事,結果沒借鑒明白,就是這樣。

紀錄片有幾種拍攝方式,其中一種叫做情景再現,或者說是真實再現。也許這就是大家爭論的焦點說《舌2》是擺拍的吧。

紀錄片的開山之作《。北方的納努克》就是真實再現,這不是擺拍,是因為原來最初的拍攝膠片意外火災中燒掉了,於是導演就重新拍了一遍,因為已經拍過一遍,自然,導演更清楚想要什麼,於是就拍的有取捨了。那現在你能說這不是紀錄片嗎?

什麼是擺拍?在紀錄片里,與實情不符,人家根本從來不採蜂蜜,你非要讓人家采,這才叫擺拍。熱議的BBC的《人類星球》,它還有拍攝花絮呢,你有注意到《人類星球》的幕後了嗎?除了拍攝蜜蜂的攝影師被蜜蜂蟄到了,其他威亞等也用了,你看到了嗎?

全中近特,推拉搖移,還要考慮剪輯在一起是否流暢,還是那句話,「編導也一定看過《人類星球》相應的段落,想參照結果照搬了,只能說編導比較懶。」

說抄襲,實在是嚴重了,恨鐵不成鋼的心情可以理解,拔苗助長的心理一點都沒有方法論意義。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紀實頻道的紀錄片《明天,你好》?
如何看待水果姐Katy Perry首當製作人拍公益記錄片撐MSL?
有哪些優秀的動畫紀錄片?

TAG:紀錄片 | 美食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 版權保護 | 人類星球B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