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的生命之中不能承受之輕到底該怎麼理解?


小說主要論述了兩個涉及人性的根本問題,即」What is the fuck「和"How is the fuck"的問題。

首先一句話:對於哲學意義上的男人概念而言,性為輕,愛為重。

對於這樣的男人概念而言,性和女人是」對立統一「的,性意味著歡愉,女人卻常常意味著麻煩。托馬斯醫生髮明」性友誼「,就是把這個問題區分開來的辦法。

愛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性卻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托馬斯醫生最後回到了特麗莎身邊,因為人畢竟不是禽獸,那種輕,最終還是一個有思想,內心有著類似於羅素」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那樣的,」對人性戒不掉的堅持「的」人「所不能承受的,托馬斯回來的選擇,是人的選擇,不是男人的選擇。

下面以韓寒為例,稍作說明。

大家都知道,韓寒是一個沒有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他總是說自己喜歡女人,也總是很紳士地忍讓,不和女人爭論,大家以為他在開玩笑,其實事實就是這樣的。

  說句彪悍的話,韓寒目前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他是個男人。

  這裡提到的男人不是生物學概念,而是一個與女人相對立的概念。我不知道社會學有沒有這個區分,如果沒有,我將新建一個學科,把這兩個概念加以區分。

  波伏娃的《第二性》,圍繞「什麼是女人」展開,其中提到某哲學家的觀點說:男人是一個歷史概念。

  對此我深表贊同,並且補充說,女人是一個社會概念。也就是說,是社會早就了女人,是歷史創造了男人。

  人和動物,是有本質差別的,這差別顯然不體現在生物學上。故男女之根本差別,當然不是生物學差別,而我發現,事實上人的本質沒有差別,也就是說,男女本無差別——再次強調,這是從人本質層面論述,不涉及生物學差別。

  那麼人的本質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很抽象,目前我能夠找到的最合適的回答也很抽象,我在許多場合強調過,我支持卡夫卡的人本質理論,人的本質,是被愛。

  如果說我還有其他發現的話,應該是美。在超越了動物性的慾望之後,才能真正看到純粹的美。否則夾雜了慾望甚至意識形態等雜質,美是不純粹的,於是不再美,甚至使人反感。我們初中課本上,朱光潛的《米洛斯的維納斯》就是講美的,但是我一直很反感,因為它居然用『必須失去雙臂」這樣的強迫性語句,我只能對朱前輩表示遺憾:他分明已經感知到了美,卻無法把它從意識形態中分離出來。

回到正題。

  首先,我是一個無神論者,也是一個可知論者,所以我描述的人類起源,暫時參照的是達爾文的理論——雖然達爾文是一個不可知論者。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在某個奇蹟發生的時代,人從動物中分離了出來,在人類發展進程中,愛和美,逐漸超越動物的生存本能。

  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多數哺乳動物的雄性個體比雌性個體更強壯,更具攻擊性。這是男女分化的生物學基礎。

  就公開的文字看來,人類早期是靠狩獵為生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的勞動產品逐漸增多。在這樣的生存方式中,雄性個體顯然更有優勢,於是他們佔據了更多的剩餘資源——如果有資源剩餘的話。

  然後動物性的自私,使他們通過暴力把剩餘資源儘可能的佔為己有。佔有更多資源的雄性個體,具有更多的交配權利——這依然是動物性的行為。接下來的過程按照進化論加上唯物史觀繼續推導,就是早期民主出現了。民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動物性的自私。你做什麼,大家都看的到,個人離開社會,生存會艱難的多,所以遵守規定,才可以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很顯然,人的社會性是一個重要屬性,在此我承認,從這一點上講,馬克思是對的。

  這一時期,女人是氏族共有,大家發現有層膜很礙事,經常對每一個達到生育年齡的女性舉行個儀式,把它弄壞——我所了解到的曾經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原始部落,都是這樣。

  大家同時發現生育是個神奇的事件。對動物來說,這一點都不神奇,因為動物不知道什麼是神奇,它們只有本能。在本能之外,人有了自主意識時,反倒覺得這神奇了,於是各個部落都豎起了巨大的生殖器雕像——這就是所謂的生殖崇拜。

  這時候女性的地位是很高的,大約就是所謂母系氏族公社吧。只是後來隨著權力的擴張,不受限制的絕對權力,出現,一切才又起了變化。關於絕對權力的出現,本文不作討論,事實上這個問題我還沒想明白。

  目前只能做個假設:在絕對權力出現之後,由於某種我現在尚未想到的原因,男性掌權,女性地位下滑,女人逐漸成為男人的附屬品。並且就世界各地早期文明的狀況看來,都是部分男性掌控所有社會資源,女人和沒有權力的男性只是一種財產,屬於有權力的男性。

  此時,處女情結,華麗麗地在人類文明史上登場了。因為女人是私有財產,是男人能力的一種體現——擁有的財產越多,這男人越成功——成功的標準其實幾千年未變。

在此,我再次對卡爾·馬克思和他的同僚恩格斯表示敬意,私有制的確是萬惡之源。但這兩位前輩不知道,私有制不是最終的源頭,所以他們不僅失敗了,還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傑出的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但他們卻沒能讓世界走向前進的道路。

  真正的根源是人的本質,純粹的人是什麼樣,如何超越慾望與恐懼,成為純粹的人?

  馬克思和許多社會學家一樣,都想到了未來的圖景,一個只有純粹的人的世界,一個自由的世界,一個沒有殺戮,沒有戰爭,沒有國家,沒有宗教,甚至沒有小心眼和壞脾氣的世界。

  馬克思止步於私有制,止步於生產力。於是他的未來,條件是消滅私有制,生產力高度發展。

  顯然,這是不對的。

  需要消滅的不是私有制,而是人的私心。人不同於動物之處在於,人可以超越慾望。但是目前世界上真正超越慾望的人很少,於是其他的人,把他們當成了神。

  超越慾望,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愛並寬恕所有這些被私慾所限制的可憐的人。

  耶穌與釋迦摩尼,都超越了慾望,也超越了生死。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我跟他不太熟,所以暫時沒有統計資料。

扯遠了,回到主題,男人的局限性。

  一個純粹的男人,其動物性將展露無遺。

  因為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男人可以有慾望,女人不可以有。直到有一天,佛洛依德出現了,他對人類文明最大的貢獻在於,他讓女性可以承認自己有性慾。

  但是,弗洛伊德止步於慾望。止步於最後的絕對權力:男權。

  弗洛伊德把男權作為前提,以一個男人的視角,只看到萬物皆是色,看不到萬物皆是空,於是執著了一輩子,也迷惑了一輩子。

   《金麟豈是池中物》,包含每個男人的理想。香車美女,豪宅,地位,金錢,朋友。

  但是它只是一本出色的意淫小說而已。意淫和理想的區別在於,理想發乎人的本心,意淫自慾望而起。

  每個男人都喜歡看愛情動作片,那是男人之所以是男人的標誌。看片可以消遣,可以怡情,擁有更多性經歷,則可以增加自我認同感。

  男人有著禽獸般的內心。或者說,每個男人心裡,都有這麼一片充滿原始野性的角落。

  是個男人九個壞,還有一個想作怪。那第十一個,其實不是男人。那是超人,是super man.

論述這麼多,總算是把男人的初步概念稍微解釋了一下。

  男人一個很大的局限性在於,他不能示弱。

  人心都是肉長的,男人其實也很脆弱。但是男權社會要求男人必須強大,否則他無法生存。

  女人混不下去可以找個男人嫁了,然後整天埋怨他沒本事,男人混不下去了怎麼辦?他只能繼續混下去。

  男人不是故意變壞的,他只是需要生存——出於動物性的本能。

  我不贊同人是動物。男人是動物,女人是動物,但是人,不是動物。人就是人。

  在家裡耀武揚威,打老婆孩子的,多半是個小男人,在外面卑躬屈膝,夾著尾巴做人,受盡了人情冷漠。對外人和和氣氣,到家裡將這一口窩囊氣釋放出來,就成了原始動物性的極不文明的暴力行為。

  小男人很可悲,他只是需要獲得一種存在感,其實他不想的,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即使像動物那樣為了活著而活著,他也需要這種存在感,因為他不僅是男人,他也是一個人。

  我曾經指出,人活一輩子,就是給自己畫個圈,圈大了,自己過得舒坦些,圈小了,也只圈住了自己而已。

 韓寒,姜文,都太男人。

  男人是個圈,這個圈很大,但依然是個圈。這將極大地限制他們將來的成就。

  很多女士太女人,更是把自己一輩子就這麼限制起來,一輩子畫地為牢。下一代又是永劫回歸,無盡的循環。

  普通人都生活在這循環之中,看不到生活的盡頭。於是只能以一點卑微的企盼,作為活著的理由。希望好好回報自己的父母,希望看到子女成家立業,希望看到孫子女有個好前程……

  有哲人指出,這是禽獸一般的生活。這話真的太殘忍,其實這裡一直是閃爍著人性的光輝的,而且,我們的後人會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位生活過的,全新的生活。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太陽照常升起。

  不變的是環境,可變的是我們。


很多人都認為因為生活壓力太大,背負不起,所以會輕生;女人太弱小,所以女人需要男人。

而米蘭昆德拉告訴我們,生命是需要重量的,是需要負荷的,是需要被需要的。

恰恰是女人的弱小,才凸顯了男人的價值,恰恰是特蕾莎如此弱小,才讓托馬斯擔憂愛戀,放不下。他感受到了他是如此被需要的。

男人在女人被負重的呻吟下聽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他們需要被承認是富有力量的,而這一點需要女人的弱小來體現。

生命如果沒有負重我們將遠離大地,而女人就是大地。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需要責任,需要負荷。特蕾莎就是托馬斯的牽絆和依賴。認識她以前,他遊走,他沒有方向,他沒有安穩的睡眠。直到他被她的牽絆回到床邊。他才感受到他不能隨隨便便,因為一個女人會因為他的原因餓死,病死。(同理,他們最後一起照顧塔列寧)

他不知道,他比這個女人需要他更需要他。

我理解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意思是,我們並不會被生活的重負所壓倒,壓垮,相反,我們生命里恰恰不能承受的是責任的喪失,牽絆的喪失,愛人的喪失。我們不能無牽無掛的活著,我們總需要去惦記點什麼,我們總需要去照顧點什麼。愛、付出和承擔反而是生命活著的意義。


說一次不算數,重複就是幸福

1書的開篇說到:

1.1重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鈡得到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這裡的輪迴不是指佛教來世的意思,而是指命運或者生活的循環。循環是重的,負擔、悲喜劇重複上演。因為處於循環之中,改變徒勞無功,下一個循環又要重走一遭。這是生命之重,重到你無力移動絲毫。

也才有書中所說的

永恆輪迴之說從反面肯定了生命一旦永遠消逝,便不再回復,如影子一般,了無分量,未滅先亡...

生命改變不了循環,生命也就沒了分量,這就像剪裁好的電影,特定的時間,主人公會糾結,會做出同樣的選擇,生命禁錮於電影的時間軸中,毫無價值。就好像大話西遊中,至尊寶一次次穿越時空,企圖回到白晶晶自殺前的時間點拯救白晶晶。重複了5次,宿命,或者說因果的推演總是走向同樣的結局,拯救失敗,徒勞無功。

1.2輕

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每一個生命不再重複了,它可以選擇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完成自己想完成的。如果有來世,他的每一次人生都會過得不一樣。它可以很精彩。

einmal is keinmal,這是一個德國諺語,是說一次不算數,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一樣。

這樣的生命,它的初次排練就是它本身,沒有什麼價值。

2書的中部:輕不是生命能承受的

托馬斯離婚後,過上了輕的生活,他有一群炮友,直到遇到特蕾莎才變重。他因為戰亂出國,為了追隨特蕾莎回國,此後在鄉間過與世無爭的日子。

而薩比亞則繼續過她輕的生活,最後她葬在陌生的美國,地下沒有爺爺和叔叔。

特蕾莎和托馬斯死於重之徵兆,而她卻死於輕之徵兆。

3書的結尾:

3.1幸福(牧歌)

卡列寧是最重的一條狗,它生命循環,很幸福。

卡列寧圍繞在特蕾莎和托馬斯的身邊,過著建立在重複之上的循環生活,並期望他們也這樣

人類之時間不是循環轉動的,而是直線前進。這就是為什麼人類不可能幸福的緣故,因為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伊甸園的生活不是直線賽跑也不是歷險,它是在已知的食物中循環移動,其單調並非厭煩,而是幸福。伊甸園,伊甸園的圖景(牧歌),就是幸福。

3.2真愛(無私,無條件的愛)

這是一種無私的愛,她對可列寧無所求,甚至不要求愛。

特蕾莎和卡列寧間存在的愛超越了她和托馬斯的。它本來就是一條狗嘛,一開始就沒報什麼期望。

相比起卡列寧,托馬斯是一個更輕一點的人,她很擔心他會離開她。

特蕾莎對托馬斯的愛也是有條件的,她要找到托馬斯愛他的證據,用提問的方式,或者是逼他離開布拉格。同樣,特蕾莎總想逃離她母親,因為她母親的愛不是無私的,是有條件的。特蕾莎需要用媚俗去討好母親的,變成母親希望的樣子,才能交換母親的愛。如果她母親也不逼著她媚俗的話,或者她會喜歡上她。

那個夢裡,特蕾莎頓悟了,托馬斯變成了一隻兔子,像卡列寧一樣的小動物。已經夠了!托馬斯已經老了,不需要更多證據來證明托馬斯的愛了,於是特蕾莎終於擁有了他,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動物。


這暴力的歡愉,這輕鬆必將有暴力的結局


推薦閱讀:

如果你開一家私人圖書館,你會推薦客人什麼樣的書單?
如何評價小說《太子妃升職記》?
《尼采註疏集》和《尼采全集》,哪個版本的比較好?
為什麼看了那麼多書卻依然寫不出優美的句子?
下載英文電子書哪裡好?

TAG:書籍 | 名著 | 世界名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