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讀書比寫作心理上輕鬆很多?

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能寫」的人,於是聽從很多人的建議逐漸先變成了愛讀之人,但是愛讀之後,發覺要落筆開始寫的時候,總是比讀書的時候有太多的心理壓力,這是為什麼?或者說,怎麼才能夠克服呢?

------------------------------------------------------------------------------------

我覺得大家的回答都非常切中要害,我總結了一下:

1、心理問題上,需要降低自己的期待值。如果在自己寫和練習的,給自己一段「緩衝期」,在這段時間裡少想多做,肯定能更快的進入門檻。

2、方法上。要堅持讀書筆記、故事框架、讀後感等,書不能只讀了事。但是大家一些具體的做法能指導下么?比如在大家是堅持在寫博客么?有沒有推薦的網站?


同意@徐湘楠 ,讀書是輸入,寫作是輸出,輸入比輸出輕鬆是肯定的。若不加思考,簡單粗暴的輸入,那勢必更加輕鬆。

補充一點個人經驗。

讀書多了後寫作壓力大,有可能是沒及時調整自己的期待值。

尤其讀完一部經典作品後,你的審美還停留在一個很高的期望值上,這時若自己動筆寫,總覺得不盡如人意,因為你暫時還無法寫出同樣經典的作品,無法滿足自己過高的期待值。

我們有時會說,寫作的時候,可以允許自己中二一點,像個皇帝一樣去操縱文字。這樣比較容易保持源源不斷的熱情和動力。

剛寫作時,要降低對自己作品的期待值,因為有可能爛到慘不忍睹。

我們的壓力,有時來自胡思亂想,想太多,就動不了了。

先不要想自己能寫出什麼,尤其別指望第一部就能寫出驚世之作,直接動筆寫即可。


寫,剛開始寫壓力不大,反而是抒解。

可是等你開始在乎自己寫的東西了,開始思考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了,你就進入了第二個階段:改。這個階段其實也還好,就是看著自己寫的東西中的錯誤,總有種微妙的羞恥感。

改的第一階段,就是更正:你會發現,哦,原來我寫了這麼多錯資,原來我了這麼多錯詞,原來竟然我用了這麼多沒有必要的連詞,原來這裡我寫邏輯不通的,都是常見的。

最主要就是你可以通過改,來削減文章中被濫用的,的。

這個階段過了,你就可以寫長篇了,手一熟練,你只要稍為集中精神,就可以寫一句改一句,這個時候你會進入第三個階段:金句少年。

你只要有些思想,稍微多讀些書,寫出來的長篇會呈現這樣的光景:好句子比比皆是,每段拿出來都是好詞,就是連在一起不耐看。

這就要談到你會開始意識到的另一點:敘事性太弱,連貫性太差。

然後你就會開始寫大綱了,起碼會在心裡畫個脈絡,但一般還是要寫大綱的,不然情緒很容易走火。

這時候你要寫一篇文章要顧慮的已經很多很多了,尤其是大部分寫手都有瘋狗屬性,像我就可以不吃不喝一天十二小時怒敲一萬多字,那下來了是真累啊。你讀書,是人家整理好的脈絡讓你一點一點接受;你寫東西,可是自己在一點點構建合理的框架,你說能不累心嗎?

再往後?先到這一步再說吧,我覺得到了這一步,好好生活比想太多有用。


讀書不怕別人知道自己是不是傻逼 但寫作就會讓別人知道了

不在乎


看片也比實戰心理上輕鬆很多啊。感受一下,讓自己變得能幹的辦法唯有多做。


一個人的語言水平能力主要由接受外部信息的能力(輸入)和表達自身立場觀點(輸出)的能力構成。讀書是信息接受的一個主要方式,而寫作是表達溝通能力的一種;輸入輸出能力都強的人才真正堪稱能夠駕馭文字。

1.輸入輸出是一方面的因素,另一個重要因素是思維層面的。

寫作其實是一個線性的輸出方式,你需要給讀者交代前因後果,一步一步把他們引入你營造的文字世界中來--如此一來,表達的邏輯性、連貫性在這裡就很重要。實際上很多人心裡可能已經把場景、論斷都想像好了,可一提起筆就茫茫然不知道該從哪落下。這是因為人的思維喜歡跳躍,思想作為網狀存在,互相之間並非只有一種聯繫方式,所以是非線性的。同理,讀書比寫作輕鬆的一個原因也是線性地內容接收起來比較容易。

2.確立目標讀者

一個人寫東西總會疑惑自己究竟是在寫給誰看,給自己?給別人?

目標讀者不明確,寫出來的語言也缺少針對性,很難吸引眼球。

因為自己寫東西時清楚自己在想什麼,想當然認為別人也應該領悟到了,實際不然。於是寫著寫著就容易忽略中間的邏輯聯繫,表達不充分,就像做數學題似的開始跳步——下筆倒方便了,可回頭自己一讀,總覺得滯澀不通,彷彿哪裡少點兒什麼。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寫之前先為自己的文章設想一個目的、題材、讀者、風格,越具體越好,這樣寫起來容易有方向感。

當然,日誌之類的寫作可以筆隨心動,想到哪裡寫到哪裡,不為和人分享的話,自己看得懂就行。

3.中國教育特點

國內學校教育向來側重的是知識灌輸,考試也是主要考察學生的領悟力,而非表達力。即便是有作文課、高考也考作文,可那和真正的寫作也不相干。學校的作文是要交給老師看的,老師是要打分的,學生在乎分數,寫作文時就有得失心,如此很多人對寫作的認識一開始就沒有啟蒙好。寫作應該是快樂、自由地表達(不侵犯法律、他人的基礎上),結果變成應付交差,這自然讓很多人都反感寫作,一需要寫東西就發怵。學校的命題作文總有一種道德導向性,加上多種內涵的限制,這樣就給寫作戴上了枷鎖。

4.民族文化心理

中國的集體主義文化也是不推崇表達能力的。沉默是金,槍打出頭鳥,禍從口出,文字獄等等都說明我們這個民族自古就不喜歡公開表達自己。大部分人作為集體的一員寧願沉默寡言,權威人士說的話,無論在不在理,聽懂了,照著做就行--所謂明哲保身。

再有就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心理的影響,這也是要不得。記得中學的時候老師課上提問,自己明明都想好了,怎麼答也在心裡過了好幾遍,正要舉手又怕說不對會在全班面前出洋相,於是就放棄了;結果看到另一個同學站起來作了類似的回答被讚賞,心裡懊悔不已。類似的事情不勝枚舉,往往都是「一鳴驚人」在作怪,弄得反而讓人不能正視、接受自己了。

寫作時只要有一顆平常心,自信就好。

在我看來,有兩類人不會寫作:一是沒有觀點想法的人;二是有觀點想法卻因不擅表達而無法被人理解的人。把思想和表達連結起來的確需要時間的磨練。 總之,建議讀書時不要只關注內容情節,而是站在一個文字鑒賞者的角度來辯證地讀,揣摩作者的寫作方式和用意,想一想這樣的表達哪裡好、哪裡還可以提高,這樣再去讀書你就不得不投入更多心力,下次自己寫作也會更輕鬆一些。


讀書是圍觀別人,寫作是評估自己,一旦想寫好,就會有鴨梨


因為讀是接收信息,寫是在創造。每個人都能接收信息,但並非都能創造。


我給你的建議是,抱著玩的心態去寫...別一寫東西就心裡想著這是在寫作...就當這只是一個遊戲,就好像玩網路遊戲,弄裝備,練手法...別期望自己一開始就寫的多好..最重要的一點是寫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表達一種感情的抒發..就好像寫日記,寫給自己看,玩給自己看的....至於寫作手法等等的那些個不要考慮,看書看多了那是很自然就出來的東西,並不是非常刻意出來的,他們都只是你寫作的工具而已..就好像攝影,技術不是最重要的,想要記錄表達才最重要...不要讓任何東西束縛住自己那股寫作的動力,如果動力都沒了再好的文筆也是敗筆也是做作的...比如粗口,比如很猥瑣的思想,比如一些道德在某種情況下如果它們阻礙了你要寫作表達的慾望都可以捨棄....怎麼高興怎麼寫...把文字玩出自己的風采來..其它的一切都是特么的浮雲...

另外想寫東西的時候,千萬不要考慮太多..就是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把它寫出來...這個就叫表達,要不遮掩的表達你的思想感情...也不要考慮修辭要多考究多華美,如果你想太多了我保證你什麼也寫不出來,或者寫到一半就失去寫的興趣...


×遺忘


這個是在我看來最大的阻礙因素



×自卑


1.這個自卑是指一種潛在心理,當一個人經歷過極大的痛苦(最終結果還是負面的)或是微妙的尷尬(難以啟齒),痛心疾首的遺憾;


大腦會出於保護意識避免回憶,這同時也加快了第一種,遺忘的速度。


2.由於自我保護意識的作祟,潛意識會改變你對已發生的事的看法,甚至於事實。


正所謂謊話說了一千遍,你不信也成了習慣。


×個人經歷



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客觀條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一個細膩的作家。


人人三觀皆不同



推薦一位作家:達芙妮杜穆里埃,《Rebecca》的作者。


寫女性心理一絕。


吃飯容易做飯難。

寫作和做飯一樣,問問你心裡是不是想寫想做。被迫做一道菜,和用心為你愛的人煮一碗粥相比,後者明顯味道更好。


有同感,僅說一句自己的感受吧。


-


讀書的時候,你面對的是這個世界無數種可能性中最美的那種。可寫作的時候,那無數種可能性就都擺在你的面前了,無論美的還是丑的。


-


更可怕的是,當你一臉糾結的篩選這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可能性的時候,還要始終心存當初觸動你的那個美感。


-


這就是為什麼我最不喜歡選照片了。。。


無他,唯有多寫。

把別人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是一回事,邏輯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說出來是另一回事。


吃飯比種田容易吧


推薦閱讀:

作家是天生就會寫作么,這種能力能通過後天鍛鍊出來么?
沒有寫作天分的人仍堅持寫作會有成就嗎?
寫作可以靜心么?
你是不是喜歡用筆才寫的出來文章?
為提升文筆如何選擇練筆模仿對象?

TAG:寫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