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那麼小的地方能夠培養出那麼多的歌手?

張惠妹,孫燕姿,蔡依林,蕭亞軒,梁靜茹,周杰倫,五月天,S.H.E,張韶涵,林宥嘉,楊宗緯~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歌手,台灣為什麼在包裝歌手方面如此卓越?台灣那麼小的地方,不多的人口也註定了市場不大,卻能夠培育出那麼多的歌手?這是否已經成為了台灣的文化了?

-------------------------------------*-*

有夥伴表示孫燕姿和梁靜茹不是台灣人,這個我知道哈,但是她們是在台灣包裝出道的哈。

還有夥伴表示"歌手的人數和地域人口沒有太多關係"可是台灣的市場就那麼點,太多的偶像歌手會不會導致市場飽和?另外資源有限的台灣又是如何包裝出那麼一大批一代又一代的明星?


歌手數量和地方大小人口多少,沒有關係。

就像足球一樣。

—————更新————

跳出華語圈子放眼世界,你會發現只要是真心熱愛音樂熱愛生活,並且生活還算平和穩定的,無論人口多少,都會出現很多歌手。這不是有政府引導培養的,而是人民的需求形成市場,在競爭中自然湧現出來的。

具體說說台灣。台灣市場大不大,要看和誰比。台灣雖然只有兩千多萬人口,但九十年代人均GDP一直是大陸的30-20倍,雖然沒有具體數據但是可以大概想像一下兩岸音樂產業的規模差異,幾乎是兩個時代。隨著大陸的開放,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有限放開,市場逐漸繁榮。但大陸流行音樂工業幾乎是從零開始發展的,大陸本土的音樂人幾乎無法和高度商業化的台灣流行音樂抗衡。所以就會感覺到華語流行樂市場中,相對大陸,台灣佔據了與其人口數量遠不相符的大比重。

但20年後,這個現象已經越來越不明顯了,對嗎?你問現在的95後,00後,他們當然不至於還不知道張惠妹周杰倫楊宗緯,但同樣會關注李宇春周筆暢等本土選秀明星。這與大陸飛速發展的經濟形勢相應,只不過略有滯後。


謝謝邀請。

有一個答案說了,成熟的流行工業體系。我來簡單擴展一點點。(因為題目好大,這個台灣有做過相關的電視節目介紹自己的音樂工業,時長數小時啊親)。什麽叫流行音樂工業呢?這其實從英文裡面硬翻譯來的。其實就是說,它要有固定的原料儲備,固定的生產模式,固定的銷售模式,準確的消費人群。

其實在六十年代初,台灣就已經很有意識地開始製作和打造流行歌曲了。在最初,有電臺,電影這樣的載體,幫助歌曲深入人心。唱片公司和製作人慢慢開始瞭解藝人的形象,定位。於是經過數十年的摸索,台灣唱片工業可以從發掘藝人,訓練藝人,再到包裝出道,由企劃和製作人為其打造符合市場需要的外形特質,音樂內容,刺激大眾的消費慾望。

尤其沒有網路的時代。傳統媒體的力量之大,(其實現在在內地也很大),民眾上街,打開電視,隨處可見唱片廣告,而台灣的唱片推廣的確找到了一條大路,他們知道怎麼刺激民眾的購買欲。陳淑樺的《聰明糊塗心》在推出的時候,有一句文案(只有一句,而不是現在的一大篇):所有女人都在問的問題,所有男人都在等的答案。結合她的都市氣質,這張唱片最終變成一件聽眾希望擁有的產品。(在內地,網路出現的太快,就好像同樣是網路殺死了內地傳真和電報一樣。而內地的消費理念,也無法達到「電視上藝人一火就觸發顧客想要購買音樂的心理」,最多觸發他們上網搜幾個視頻看而已)。

有了不停催生的購買欲,當然就需要生產商不停的製造。那少量的歌手,短時間要產生大量的作品,顯然是不利於銷售的。所以製造商就會不斷地尋找新的藝人,讓不同的時間,社會上的不同階層,都有買唱片的可能。所以,當然就需要形形色色的歌手。這不只是台灣,香港也如此。

同時,台灣/香港都是本土意識很濃的地方,儘管外來文化很強大,但本地的需求依舊旺盛。這大概也是原因之一。


因為他們不是」培養「出來的


這和台灣的文化有關係。大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是自我封閉狀態,甚至還有自我文化毀滅的好多年。而且大陸對文娛的限制也局限了音樂的發展。

台灣與西方文化交流比較多,音樂的發展也比較快。這些挑大樑的歌手,從小耳濡目染的音樂就已經有著現代流行的模式。而大陸挑大樑的歌手小時候只能靠聽為數不多的香港歌手的為數不多的流行歌,而且歌手還得保證主旋律,音樂的發展本就滯後於台灣。

不過,大陸的一些搖滾樂確實還發展不錯,主要跟搖滾本事的反叛精神有關係,少了很多的限制和局限,創作更自由,出了不少歌手。

流行歌手這塊,大陸的流行歌手,不缺唱功,缺底蘊和涵養。底蘊需要靠時間積累,小時候甚至到十七八歲還在唱映山紅,聽了幾年流行樂就想有流行樂的氣質顯然是不現實的。而大陸的網路歌手QQ三巨頭,呵呵,不評價了。


這個問題,我推薦看公路的【遙遠的鄉愁--台灣現代民歌三十年】,不單單會收穫這個問題的答案.


得益於成熟的流行音樂工業體系。


早在上世紀的五六零年代, 臺灣的影劇歌這整個行業, 不論以國語或台語(台灣閩南語)呈現的

影劇歌, 就有海外市場, 尤其是在南洋, 那可做支撐而有後續資源用以持續培養這個行業。

之後又有大陸開放而新增市場, 那是市場延續跟擴大。

這些該是原因, 或至少是原因之一。

另, 須就題主所例舉的幾位歌手, 幫其中兩位更正一下:

孫燕姿小姐是新加坡人, 而梁靜茹小姐是馬來西亞人(雖然她目前住在臺灣),

是他們出生成長的土地所孕育培養出來的。


很久以前聽過一個說法,說台灣的樂器普及率相當高,甚至很多學校里都把樂器作為一門必修課,望知情人士提供真相


「產業」不是本質,內地照樣有錢有市場有想法。

大眾基礎差太多。

在台灣找所高中或者大學,問問看裡頭有多少個樂團。

再在內地找一個數一數。

就清楚了。


台灣的文化有擴散的效應,尤其向大陸傳播,恰逢出道年代好,大陸百姓聽慣了軍歌紅歌,突然出現多元的情感,自然喜歡


我覺得大概受了日本很大的影響


孫燕姿應該是新加坡的吧,梁靜茹是馬來人啊


冰島全國三十多萬人口 進入世界盃歐洲區預選賽附加賽 差點拿到飛巴西的機票 如果加入亞洲足協 也就日本能制吧兩下 妥妥的去巴西 你說這上哪兒說理去 這人口還沒我家縣城一半人口多


歸根結底是制度,民國出了很多大家


每個學校人數不同,可還是都有「十佳歌手」


尼瑪台灣還小啊,3萬多平方公里,你知道1平方公里是多大?台灣人口也多,2000多萬人口的國家在世界上都算多的,人均收入和文化修養也有水平,尤其是教育這塊,能培養這些歌手不稀奇。很多幾億人口的落後國家連個像樣的影視作品都沒有


市場飽和的話不是有大陸人供著么?

流行歌手應該是一種文化現象,這和歷史有關係。《我們台灣這些年》書里就就有提到當年香港的一些歌曲風靡台灣。


以前,那個更小的香港用電影雄霸世界。


有傳統。割裂了傳統的地方只能產生學習雷鋒好榜樣這樣的歌,或者是純民樂,也就是屁股後面一割就沒往前發展的地方了。曾經有原創搖滾,現在也沒了,現在大陸的流行樂就全港台化了


對應的圈子發展得比較成熟,接受比較先進的西方以及日韓的影響吧~

當然新陳代謝也很快,所以從歌手而言,貌似量比較多,但是達到質的高度的在哪兒都少~


台灣歌壇模式受日本影響是肯定的

怎麼通篇看下來沒有人討論版權的作用,只有一個人隱晦提及

大陸的選秀歌手【雖然我從來不看】發單曲之後,歌曲傳唱度根本不能跟同期台灣選秀歌手比&<&<起碼從我的角度是這樣感受到的


台灣歌手貴在個性 可能與其成長的自然和政治環境有關沒有那麼多顧忌 再加上外來音樂文化滲透較多 台灣的歌手成長的道路都比較有特點 沒有那麼多的培養 就是單憑愛好 憑風格和特色吸引人


商業發達的一種表現。香港更小,但是影視、歌曲作品更多。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林宥嘉、五月天等明星的「台獨事件」?
如何評價汪峰的新歌《簡單的歌》?
如何站在流行樂壇的角度評價費玉清在《天籟之戰》的失誤?
華語樂壇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個歌手是誰,為什麼?
如何看待趙英俊說薛之謙是樂壇最好的作詞人之一?

TAG:音樂 | 台灣 | 音樂產業 | 流行音樂 | 華語流行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