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沒有鋁製易拉罐生產技術?
01-13
流言:鋁製易拉罐(二片罐)的生產廠家在國內只有兩家外資企業,其它內資制罐企業只有生產馬口鐵易拉罐(三片罐)的技術工藝。
疑問:1.只有兩個廠家生產的話,產能如何滿足龐大的市場需求? 2.中國的山寨能力能山寨出這樣的生產設備嗎? 3.罐蓋和罐體是不同廠家生產的嗎?
本來作為罐廠的上游並不合適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是過了很久仍然沒有回答讓我總不暢快,斗膽來回答一下。注意:以下內容存在較大主觀性,難免出現錯漏和偏頗,所有內容僅供參考和討論,也許不能描述行業現狀。
鋁製易拉罐(二片罐)的生產廠家在國內只有兩家外資企業,其它內資制罐企業只有生產馬口鐵易拉罐(三片罐)的技術工藝。
到目前為止,國內建有制罐工廠的制罐集團主要包括Crown Holdings, Inc.、太平洋制罐 Pacific Can、Ball、大華金屬工業、寶鋼集團、中糧集團有限公司、Rexam PLC以及部分尚未規模化擴張的制罐企業,作坊之類的小廠亦是數不勝數,並且都具備生產兩片罐以及三片罐的能力。
兩片罐的生產技術工藝早已不是什麼行業秘密,從合金的鑄造、板帶的軋制到罐子的製造都有完整成熟的工藝可以參考,只是在最近的6年里才在中國有了爆發性的增長,緣起於南山輕合金有限公司成功開發出真正可以滿足易拉罐身生產的罐體料帶材,並大面積佔據國內原材供應市場之後。之所以發生這樣的增長,一方面是因為罐體料供應不再依賴進口,另一方面就是上游企業可以很快通過挖角實現新產品的拷貝,整個行業的原材供應量會很快增長。解決了供應問題,低廉的生產成本和龐大的消費群體很難不會吸引各家制罐企業進駐以及產生新的本土製罐/蓋廠,以致於短短几年間罐體料市場就達到飽和並在各個鋁板帶生產企業間形成了劇烈的競爭,目前南山仍然以較大的市場優勢暫時領先。產能方面,我手頭的數據顯示,5月份南山共產出16793.757T罐體料,每隻罐凈重11g,那麼大概可以產出1,526,7058,11隻罐,國內的原材市場需求一年也僅僅300,000T左右,目前正在生產罐體料的鋁材企業完全有能力滿足這一需求且存在相當的剩餘產能用於供應出口。中國的山寨能力能山寨出這樣的生產設備嗎?
我堅信中國的山寨能力之強悍,但以我在主流制罐廠得到的信息來看,完全沒有國產制罐線在服役,包括沖杯機、拉伸機、白罐印刷、彩印等等。我無法排除沒有國產設備的可能,但我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有,也遠未得到行業認可。
究其原因,我覺得國人大多把「師夷長技」解讀成了「拿來主義」,秉承著普遍的急功近利,看似把某一行業在短時間內搞得風生水起,卻丟掉了技術與研究的原始積累。具體到金屬行業,國外的理論研究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地步,同時推動著產品不斷地優化與改進,而國內不僅沒有消化現有的技術,還在不斷地為沒有「拿來」的東西交學費補課(產品問題、質量問題、工藝問題)。
到這裡,我只能很嚴格且很嚴肅地說:中國沒有完備的罐體料生產工藝,也沒有完備的易拉罐/蓋生產工藝,我很遺憾。罐蓋和罐體是不同廠家生產的嗎?
一般情況下,罐蓋和罐體是不同廠家生產的,制罐廠會採購制蓋廠的罐蓋,然後和自己所產出的罐體配對出售。某些企業會同時配備制罐和制蓋線,但不普遍。
註:我已經竭力避免引用具體的數據,但產能部分不得不用數據說話,這很敏感,還請各位看官幫忙維護我的行業聲譽。國內生產罐體罐蓋料的工廠很多,不過咱們的罐蓋料還有很大的市場開發,鋁在罐蓋料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走,前景大好呀,我們在逐步自給……
我只能說樓主的回答相當片面,而且市場信息不夠敏銳,估計在公司頂多是個部門副職.
"國人大多把「師夷長技」解讀成了「拿來主義」,秉承著普遍的急功近利,看似把某一行業在短時間內搞得風生水起,卻丟掉了技術與研究的原始積累。具體到金屬行業,國外的理論研究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地步,同時推動著產品不斷地優化與改進,而國內不僅沒有消化現有的技術,還在不斷地為沒有「拿來」的東西交學費補課(產品問題、質量問題、工藝問題)。到這裡,我只能很嚴格且很嚴肅地說:中國沒有完備的罐體料生產工藝,也沒有完備的易拉罐/蓋生產工藝,我很遺憾。"寫的好。各行各業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是什麼原因,更值得研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