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被拔高的解說詞,是一種什麼體?

本來看的口水直流,突然又聽的起雞皮疙瘩。。。


這叫「舌尖體」,環境+人物+動作+目的+心情+意義+感慨,再在每一個環節前增加無數的形容詞,總的來說有很強的感染力,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高考作文模板。下面以「舌尖體」《三國演義》給大家做個示範。

【舌尖上的諸葛】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剛灑到卧龍崗,劉關張牽著馬,從新野城精神飽滿地出發。他們要去求賢,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是諸侯在亂世中得以生存的自我保護方式。

今天,劉備的目的與平時稍有不同,他要去捕捉一種特殊的食材——野生諸葛亮。相較於其他食材,諸葛亮更像是大自然神秘而又寶貴的饋贈。這是一位來自齊魯大地的學霸,要經過二十幾年的勤工儉學才逐漸成材,非常珍貴。據徐元直介紹:諸葛亮身高八尺,容貌甚偉,其富含的預測能力更是能為漢室一族的延年益壽提供必須的營養。他既是一位清高的名士,更是一種綿延千年的精神信仰,所以極難捕捉。

日頭很快地爬到中天,已經來過兩次的關羽與張飛,略微感到有些疲憊,他們想要放棄。但只有劉備知道諸葛亮作為名貴而且稀有的食材,並不是輕而易舉便能在野外尋見的,所以他打算繼續等待。劉備一邊休息,一邊試圖用靈敏的嗅覺和聽覺在卧龍崗內搜尋線索。

這時屋中傳來一聲長吟:「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根據這個動靜,具有二十年求賢經驗的劉備很快鎖定了方向,劉備整頓妝容,備齊禮物,開始向聲音處悄然前進。這是一種梟雄的本能,也是作為主公的正常反應,他必須要為攝取野生人才學會各種技能。

一個羽扇綸巾的野生諸葛亮暴露在眼前,劉備開始露出微笑,因為這預示著搞基的成功和團隊的壯大,他彷彿已經看漢室復興的欣喜的徵兆。而接下來劉備要做的,便是小心翼翼地坐在諸葛亮面前,用誠懇的態度吐露心聲,然後是流淚、哀嚎、痛不欲生,這一系列熟悉的動作,足以看出劉備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求賢高手,野生諸葛亮終於被成功捕捉,今後他將迎來被劉備家養的命運。

劉備拉著諸葛亮的小手回到了新野,在向眾人展示辛勤了一天的勞動成果。接下來,他必須為了獲得更多的人才,不停求賢,不停捕捉,前赴後繼,為了生命里那興復漢室的使命而繼續努力。


說拔高不太準確,確切的說是一種漢學體。或者通俗的說,既是一種外國人看中國的方式,也是一種城市文明對傳統和鄉村田園牧歌式的「他者」想像。

當然要說怎麼評價這倒比較複雜,有空來完善。


終於到了收穫的季節,隱霧山洞穴中忙碌了幾個寒暑的豹子精們終於可以品嘗下豐收的喜悅了。辛勞的汗水,默契的配合和早出晚歸的等待,他們終於獲得了大自然的恩賜,妖怪世界中最誘人的食材,來自東土大唐的唐三藏。

在這美好的日子裡,是時候決定一下如何享用唐三藏這種美味的食材了,來溫暖一下自己久曠的心靈。灑滿陽光的洞穴中,妖們臉上的笑容是那麼的甜美,這笑容發自心底,潤物無聲。

『『剁碎了吃吧,把唐僧肉用大料煎一下。切成了薄片的唐僧肉,和大料在油鍋中親密的接觸,每一寸都浸潤了人間煙火的味道。煎出了金黃的顏色,再撈出來趁熱吃掉。』』

『『不可,不可,還是用蒸籠蒸著吃有味。用清涼涼的山泉水把唐僧洗剝乾淨了,墊上些新鮮的馬尾松葉子,灶火裡面燒著乾乾的柳木,赤條條的就蒸熟了。用些小小的白瓷碟子,蘸上些紅紅的辣椒醬,再配上一口老酒,真是太幸福了。』』

『『蒸著吃也太廢柴火了,不如煮了吃吧。在鐵鍋裡面放上大料,茴香,桂皮,薑片,辣椒。再撒上點青青的蔥花,圓滾滾的土豆,滴上幾滴媽媽釀的香油。那酥軟的土豆塊,鮮美的唐僧肉,再喝上一口熱湯,那真是神仙才有的日子啊。』』

『『大王,這食材來之不易,還是省些吃吧。把唐僧剁碎了成條,用些青鹽腌一下,放在地窖的瓷罐子裡面。偶爾嘗一口,那是山的醇厚,鹽的利口和陽光的清香,也是時間的味道,友情的味道。想一想這些,以前受過的那些苦也就值了。我們要把這些情懷,給小妖怪們傳下去。。』』


湘西小辣椒,原產南美的辛辣香料,大航海時期傳入湘西山地。新鮮採摘的小辣椒,經過三天的暴晒脫水,練就成苗家特有的神秘調味品。小辣椒富含辣椒素,對味蕾產生灼燒感,是干鍋牛蛙的神仙眷侶。原產揚泰地區的養殖牛蛙,個體肥碩,肉質細膩,是上好的蛋白質來源。切塊腌制,加入料酒、薑絲、配上湘西小辣椒,大塊牛蛙和小辣椒在大鍋里匯聚融合,形成特有的香鮮辣爽。食客們相信,豐富的蛋白質可以延年益壽,而辣味提神醒腦,使人愉悅。湘西與揚泰兩地食材的匯聚,見證了現代社會快捷的物流和廚師豐富的想像力與創意。


凌晨,天還沒有亮,家住山區的張金角已經起身,招呼著夥伴們一起進山。15公里的山路,對於已經上了年紀的老大來說,已經逐漸成為不小的負擔。太陽升起的時候,他們撥開晨霧,來到幽靜的山谷。今天,他們到這裡是想碰碰運氣,尋找一種傳說中的獨特食材:來自東土大唐的唐三藏。

而此時的張銀角正在家中忙忙碌碌得刷鍋燒水,進行著準備工作,等待總是讓人非常難熬,為了每年這一季的唐三藏,張家上下忙得不可開交,而辛勞之後,迎接他們 的是千百歲的壽命,銀角蹲坐門前,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滿足的微笑。

一大早,鎮元大仙就來到了他的院子里打理自家種植的人蔘果樹,生在在海拔三千米的人蔘果實呈娃娃型,光潤甘甜,且異常鮮美。人蔘果的採摘期很短,錯過了這一次,就要再等五百年。

摘自微博,你感受一下。


我覺得說的很好,一部重點放在美食上紀錄片應有的語氣,並沒有什麼可嘲諷的,上面幾個答案也是看不懂了,難道要乾巴巴地說,大家看,這是名為火鍋的食物,上面飄的是麻椒和辣椒,鍋底是紅油,好了我們可以吃了。 相比較之下,我選擇舌尖體。


歐美紀錄片(主要是BBC)解說詞的翻譯體。人是文學之國,旁白普遍淵博融洽、優雅自如,陳曉卿給抄成一作文選,匠氣外露。


舌尖的解說詞自然很好模仿。很多答主稍作分析然後自己來了一段,幽默風趣中無不體現著自己的機靈。

但你們模仿的是舌尖文案最好的部分嗎?是舌尖精髓的部分嗎?

別逗,差得遠了。

私以為《舌尖上的中國》文案的巔峰在第四集《時間的味道》最後的一段話。

這是鹽的味道,山的味道,風的味道,雲的味道。這也是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已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勤儉,堅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這短短的一段話里既有對食物的解讀又有對人情的理解:腌漬之物誕生的初衷並非是為了尋求美味,它自帶貧窮屬性;腌漬之物天然的一地一味,遠走他鄉一口下肚勾起的滿滿的鄉愁。這非得是跑過中國很多地方,嘗過中國很多味道才能體會的。各位不妨也來試試。

當然,一個觀點被提出後,圍繞著這種觀點遣詞造句自然不再困難,以各位的才華自當能夠模仿,但很遺憾,我還真就不太相信優越感滿滿的各位在「吃」跟「情」上能有此等造詣。

至於說舌尖純粹是BBC翻譯體的各位,我建議你們去看看舌尖的英語版。不知道是央視自己翻譯的還是聯合了外國的製作公司,不過至少配音倒是十足的BBC范兒。下面就是英語版《舌尖》的連接。

【CCTV9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A Bite of China.(CCTV9 Documentary)(4)

下面是同一段話的我的聽譯:

It is the taste of salt, the taste of the mountains, the taste of the wind, the taste of clouds, the taste of time, and the taste of human emotions. They"ve been closely tied to the land, the people, hard work and persistence of a very long time, they meet at the tip of the tongue and within the heart.

恕我駑鈍,我還真看不出來這BBC體相比中文好在哪裡,當然,您可以說是央視製作方的英語水平太低。但我還是相信眼見為實。

要不您來一段?教教我這個不是文學國度的英語尚算流利的人,如何優美的說出「才下舌尖,又上心頭」。


這片子的台詞,一聽就感覺是從英語翻譯過來的。拍攝的手法也是,一看就覺得是在從外國人的視角看中國。


下飯體


從提問和答案、以及對舌尖體由褒到貶的讀者反饋,深切感受到語言「慣性」對文學性的摧殘。


我黑過很多奇葩的不知所云的作文排比句,不過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真心沒什麼可以黑的

個人覺得舌尖的解說詞無論是辭藻堆砌的功力還是對白的設計應用,都表現得非常好,作為美食節目,既和這些美食的傳統和歷史呼應,顯得博大精深,又不失一種生活化的美感

其實仔細聽一下它和那些高考排比句還真不一回事兒,高考排比句說了半天啥都沒說,舌尖把食材烹飪說的都很清楚,聽起來還頗有文采,這點不容易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剛灑到山林間, 伶俐鬼便手執鋼叉,從洞穴里精神飽滿地 邁出。他要去巡山,這是一種古老的習 俗,是妖精賴以生存的自我保護方式。 巡山的意義不僅在於一種安全的預 警,更在於沿途尋找各種食材,以饗洞穴 里那些仍然在安睡的同類。山野間的妖精 是樸素的一族,他們信奉祖輩群居的生活 方式,和諧融洽。他們的食材多數是生 人、野獸,以血肉為主。靠捕捉和狩獵的 原始採集方式並不能保證每天都有新鮮和 足夠的食材,但妖精們並不在乎,無論豐 盛或簡陋,他們樂於分享每一餐的快樂。 今天伶俐鬼的目的與平時稍有不同, 他要去採集一種特殊的食材——唐僧。


這不是針對話題的回答,只是對上面 @蓮桑親的回答的評論的回復的答覆。評論回復不允許超過一千字,我寫了四千。不耐煩慢慢貼了,就發在這裡吧。一時衝動,為句評論耽誤時間寫了這麼多。不得不說我後悔了,然而悔之晚矣。No Zuo No Die,下次還是不摻和扯皮了。

以下回復:

關於人均閱讀量。首先,之前提到過,由於中國封建時代社會落後、之後戰亂不斷,以及後來的一些政治因素,當今中國有大量不識字,或是無閱讀習慣的老一輩人口。且不提日下有多少中國公民身處海外,是否在調查範圍內,在這種特殊情況下,以人均閱讀量來衡量國家民眾的文學水平,個人表示懷疑。其次,一個人每年讀多少本書,是否能作為其「文學程度是否高」的參照,也值得懷疑:讀的是否是文學作品?質量如何?每本多少頁?一年時間啃完半本遼史,和看了一百本娛樂暢銷書(僅舉例,並沒有看不起暢銷書的意思),數據上顯示不出來;一年把一本書重讀二十遍,數據也顯示不出來。而中國古代文學之輝煌,還是有大批中國人樂意花一年時間讀甚至是背幾本史書的。胡攪蠻纏地說一句,對應地,英語閱讀者怎麼也得讀讀古英語吧?莎士比亞?!那時候宋話本明小說這些通俗易懂的都出來了!從時間上看難度明顯不足啊!拉丁文著作倒是可以考慮,入門級的不算!咳,考慮到兩門語言的特性,這裡是我蠻不講理----中文文學性的問題以後再談,跳過。

其次,是統計的問題,我覺得收視率的問題您說得有道理,因此抽樣採訪、調查問卷的調查方式我就不提了,雖然我認識的人,不管是故事會還是大部頭,一多半都有讀書習慣,並且幾年前某次閑聊,周圍幾個人都表示沒有被調查過----且網上我也曾看到類似的言論。目前的情況來看,收視率調查比閱讀量調查要靠譜得多。第一是收視率有商業公司調查,無論資金來源是撥款也好、服務費也好,專業機構、專人專款;而社科調查,又並非前沿領域、熱門項目,經費、人員往往受限,取樣等等方面本身就會受到影響。這是我個人的認知,歡迎批評指正。另外對於我國社科學術領域某些弊病,這裡我並不想提,相信大家都懂得。第二是調查方式或者評估方式。新的調查方式,如今通過電子手段可以追蹤收視率。通過類似的手段,卻很難追蹤閱讀量。經常提到的一種調查方法,通過書籍購買量來追蹤,以此評估閱讀情況。以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個人認為很不準確。圖書館借書、書店蹭書看、朋友之間相互借閱、買二手書、上一代的舊書饋贈、網路閱讀,甚至手機客戶端閱讀(同樣,不要看不起手機閱讀),以及提起來並不光彩的。。。紙版電子版的各種盜版,這些加起來絕不是零頭,然而通過調查書籍購買行為的方式,都被忽略掉了。題外話:我知道有人買書多看書少,這裡面有中國人,也有英國人。對了,由於網路視頻的流行,現在電視收視率調查的準確性也受到影響了----有時候網路收視壓倒了機頂盒收視。不過隨著對視頻流轉的限制加大,以及一些網站的關閉,通過寥寥幾個門戶網站計算收視率,未來的調查情況或許會比現在樂觀些。

關於網路文學:沒錯,屎里還有豌豆金針菇(這點我孤陋寡聞,就不去考證了),可您能確定網路文學是屎?您確定??十分確定???個人以為網路文學有低水準作品,不過大體上看還是不錯的。不要說有的網路文學,水平不高卻走向出版甚至熒屏,難道非網路直接出版的垃圾書還少了?!我個人的印象,垃圾快餐暢銷書起源歐美,縮小範圍的話,或許在美國,水準不算高的文學作品拍成電影電視,也不是中國起的頭。很多直接出版的非網路作品,必須承認還不如一些網路文學。出版社那麼多,想出版什麼是人家的自由。個人不覺得能以水準問題為借口,在統計時抹煞網路文學。現實調研中的忽略,只能說是調研項目重點和調查難度的緣故。如果想要客觀判斷民眾的文學水平,這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題外話:大部分人沒有如您所說創作網路文學,不是因為臉皮不夠,而是因為時間不夠。當然,這指的是原本會寫些東西而沒有寫的人。水準不水準、臉皮不臉皮的,您也沒必要一臉鄙夷。私以為知乎上的一些出色文章,雖然未必算是文學作品,完全可以出版了。讀這些東西,沒有理由比讀垃圾書刊更不配稱為閱讀量。

影視作品旁白問題:首先,對於國內一些影視作品的粗製濫造,我深有同感,吐不完的槽。但!是!不代表沒有好作品!如果只盯著狗血流行劇,自然只看到流行劇的水準。中國影視作品眾多,偏要拿狗血劇和BBC精品比較,以我之下駟對人之上駟,完了再罵你怎麼輸了,難道不是故意欺負人?對了,您之前提到網路流行走向銀屏,是在暗指最近熱播的琅琊榜?我看過幾集,對白沒挑出什麼錯,文白夾雜的銜接上處理得也算平和,語言水準還可以。原著和眾多優秀作品相比是弱了些,不過----(此處論述省略,上文已有詳述,如果感興趣請翻回去看)。突然想到,以傑克倫敦的文字功底之不足和敘事之冗長,當年竟然流行熱賣,不知道有沒有人感嘆世風日下,文風不古。咳,個人印象,跑題了。

其次,影視台詞在一定程度上固然可以反映某國某階段的文學水準,但是不等於其水準,更加不能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為文學大國的標準。日本大河劇早先嚴謹精細,我因為不熟悉日本語言歷史文化所以沒有驗證過。據說嚴謹程度堪當歷史課本,猜想低級的語言問題是不會有的。可難道因此就判定日本為文學大國?文學大國的衡量標準,下文再談。中國歷史上輕視優伶,戲劇之類雖然流行,但也畢竟不是陽春白雪;而如今娛樂圈之混亂,國內外基本都一樣。說這話並不是行業歧視,確實社會現狀如此:書香世家甚至普通人家的父母,鮮有希望兒女涉足演藝圈的。小孩喜歡看電視,也少有人會鼓勵。許多現代文人也不覺得為肥皂劇寫東西是多麼大的功勛----況且報酬還很低,截稿催得還急。影視作品的水準,與其說跟國民文學素養掛鉤,不如說和一國的影視發展史、和市場等等有關。您佩服英國的旁白,殊不知對一些英國人來說,這些旁白也不過是平常,殊不知國內的影視里有好的旁白只是您沒注意到。林林總總幾十年拍出來的電影電視紀錄片,總有您能看得上眼的吧?再蠻不講理一回:戲曲頻道話劇頻道有的是辭章華美、觸動人心的經典之作,加之演員十幾年日日苦出來的硬功夫,您看嗎?我知道中國影視很多作品很差,那就再把日本拉出來說一說,大河劇很棒,不一樣有很多低劣動畫和亂七八糟的小電影?英語世界出了不少好的文學作品,可也不能阻止人家還是寫些垃圾印些垃圾不是?

最後,您提到顧彬。下轉顧彬:「我鍾愛它(中國詩歌)不僅是在漫長的中國文學史之中,而且也遠遠超越了中國文化的界限。在第一位德國詩人出現之前,中國的詩人們已經進行了2000多年的詩歌創作,只在若干世紀之後,一位德國詩人才終於能夠與一位中國詩人相提並論。(臨時找來,文字實在不通順,這是顧彬本人文字還是翻譯,有待考證)」這和我之前在回復里說到的,我的德國教授的觀點相印證----這裡再度重複一遍教授的觀點:中國文字在詩歌領域得天獨厚(當時他的原表述記不清楚,但很透露了點無可比擬的意思)。您也說了顧彬批判「現代文學家」。您莫非不知道顧斌痴迷中國古代文學?

這裡又涉及到了什麼是文學大國的問題,後面再談。而上世紀發生了些什麼您也清楚。社會斷代、文學斷代,且從白話運動到現在,滿打滿算也不過九十多年,中間且歷經種種浩劫。當代文學無論是先天不足,還是後天不良,都屬情理之中。何況相較於上世紀初尚未脫離文言影響的生澀白話文,今天的現代漢語儼然發展成熟,且益發多樣,難道這些您看不到?九十多年的時間,取得如今成果,不感欣慰,卻人云亦云,一有風吹草動就跳起來艷羨外國,真不知說什麼好。我說這話,未免有「政治正確」之嫌。然而現下一些言論,實在無法讓我覺得是綜合自經驗、知識、觀察、判斷、思考的理性結論,而不是粉絲的一時腦熱。

顧彬的一些觀點,我覺得有道理;一些觀點,我卻不能贊同,這裡不提。只一點,我想顧彬評價文學,是站在文學史的高峰向下俯視。所以對顧彬來說,金庸或許不及莫言,莫言更遠遠不及劉半農的一句「叫我如何不想她」。恐怕對顧彬而言,如今小說也好、詩歌也好,再構思奇巧、文采飛揚,作者文學造詣再高、再有靈氣,宏觀上如果沒有「現代性」,如果沒有人文大氣、時代碰撞,或是微觀上沒有語言先導與革新精神----如果沒有這些,都依舊入不了他的眼。且不說顧彬的視角,是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最佳視角,即使按照顧彬的觀點,也須知質變始於量變。即使是文學或語言的發展,我也相信「厚積薄發」。而現在僅僅過去了九十年,還是動蕩衝擊的九十年。或許顧彬看來,中國文學處於瓶頸,可我們的文學和語言確實仍日日發展。新一代人又帶來新的希望,復古者有之、求新者有之,誰又知道下一刻會在哪裡呢?

扯遠了。您也說未來未可知,我也就不多提了。

最後,是文學大國的問題。連著打了三千多字,累了,就簡單說罷,可惜好多東西來不及寫了。文學大國,要從文學史、文學作品量、作品質量等各方面綜合衡量。一個有著一百年文學史的國家,哪怕連著出了三個諾貝爾文學獎,也最多算作冉冉升起的新星;一個文學作品多如繁星的國家,如果全是三流作品,也不會是文學大國;一個文學工作者寥寥可數的國家----舉個誇張的例子,每一百年全國只有一個人進行文學創作與研究,即使這一個人必成大師、必出絕世之作,這個國家能不能稱為文學大國,也還是值得懷疑;另一個誇張的例子,一個國家,如果人口三千,文學活動再活躍,稱之為「文學大國」,恐怕也只能在修辭手法中出現了。中國的條件,輝煌的歷史、延續性與傳承性的文字與文學、其語言文字的特性、歷代讓人嘆為觀止的作品、如今參與文學創作的人數、不可知然而充滿希望的未來,請自己對照判斷吧。

我最初回復時有些激動,或許按照這些標準,英國或是一些其他的國家有資格稱為文學大國也說不定。但!是!打出這樣的話我決不慚愧:

假如有人說中國配不上文學大國的稱號,那麼這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配得上!!!

說這樣的話,絕不是出於腦殘爆棚的民族自豪感,或是一時鬥氣爭鋒。我也並不是執著於過去榮光的激進愛國者。只是在文學上,尤其是中國文學上,過去承接著未來。歷史的寶藏是巨大的、福澤後人的財富,而並不是空虛無力的幻影。即使到現在,即使我亦如此不滿中國文學發展的現狀,也仍然無法否認,它是發展的----是迅速發展的。我沒有理由不給仍然不斷磊上去的一磚一瓦點贊。

個人認為,客觀抨擊社會弊病、批評文學是積極有益的。哪怕是主觀牢騷,也未嘗沒有正面作用。但是見到過度艷羨,一句「莎翁故里,能差么,多少英文名著」,就似偏能蓋全、鐵甲無敵的模樣,就實在忍不住狠狠吐槽,這也算我的毛病。

四千多字,就為幾句評論,覺得自己也是瘋了。


不過 我反倒很喜歡這種解說。 讓我對編寫這個解說詞的人 有一種莫名的敬畏。把握語言文字的公里深厚到極致了。


天剛亮,四十三歲的王老四騎著三輪車出發了。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的發展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每個城市都變得那麼相似,似乎只剩下城市上空漂浮的味道與方言能將不同的城市區分開。

王老四出生在中部的一個小縣城,他來這個大城市已經十七年了。

菜市場里,王老四停下了三輪車,在這裡,他要挑選製作一味尋常食物的原料——火腿(chang)。

火腿,可能來自人們在農業社會形成保存食物的習慣,時間和鹽分賦予火腿以獨特的風味,出產自雙匯與金鑼的火腿風味不同,而老王製作的這味小吃需要用雙匯的火腿。

如今的中國,你可以在街道上尋找到不同國家的美食,老王卻固守著傳統,他堅信外來的食物不會代替這味美食,這是祖先留給他的,更是留給整個民族的!

回到家裡,老王搬出麵漿與調料,紅色的三輪車在這小巷格外顯眼。

山東的大蔥,北方的雜糧面,出產自東北的面醬與四川人喜歡的辣椒,老王將這些原料擺了出來。還缺少今天的主角——果子。

使用大豆油(為照顧某前本台主持人情緒,特地使用非轉基因大豆油)油炸出的果子,老天津人又稱果篦。

把麵漿鋪滿整個鍋面,火瞬間將底層的面烤黃,麵粉在高溫加熱時會散發出穀物特有的香氣,打上一隻雞蛋,雞蛋氨基酸的味道類似於味精,而蛋黃與蛋白的相遇也賦予煎餅另外的營養。

摺疊,翻轉,撒蔥花,老王的動作一氣呵成,這是時間帶給他的歷練。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老王的麵漿桶見底了。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享受著無比快捷的服務,煎餅果子是城市早點裡特別受歡迎的一種,儘管在大江南北,煎餅果子已經有了不同的形式,但是在老王心目中,來自天津的山東特產煎餅果子才是最正宗的,這是祖先賦予他的味道,如果說一定要有什麼東西取代這種味道,老王希望這種味道來自雞蛋灌餅。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還沒照到宿舍,村裡的孩子們便手執黑色碳素筆,在朦朧的燈光里精神飽滿地預習,他們要去考試。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是在大學考試季生存的必備技能。他們在字裡行間尋找考試重點。或者打開qq wechat 在這裡碰碰運氣,尋找傳說中的必考題。

終於到了考場,剛剛預習完畢的孩子們終於可以嘗試考試的喜悅了,辛勤的汗水,默契的配合,早起晚睡的等待,他們終於獲得了來自出題老師的恩賜,三界中最令人興奮而激動的食材,來自出題老師的試卷。在這美好的日子裡,是該好好享用試卷這食材, 來溫暖一下自己久曠的心靈, 灑滿陽光的考場上,孩子們臉上的笑容是那麼苦逼, 這笑容發自心底,潤物無聲。

做小抄吧,把紙張上的文字縮一縮,和袖口進行親密接觸,每一寸都是精心篩選的材料,每一寸都是別人智慧的結晶,想必抄起來得心應手。

用手機抄也是可以的,眾里尋他千百度,定睛一看,那廝竟在載入中……等待的時候可以配上些小眼神,眼觀六路是必要的,考場上的氛圍總是需要琢磨的,時機是否成熟還要根據經驗判斷,不能盲目冒險。

而此時出題老師在進行著監考工作,監考的等待是讓人非常難熬的,為了這學期末的考試,出題老師在一個月前忙的不可開交,而辛勞之後,迎接他們的將是千奇百怪的答案,改卷老師坐在椅子上,充滿疑惑的臉上露出了無奈的微笑。


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詞是節目的一大亮點,每道菜充滿了樸素的情感,每一製作環節提現了對食材的尊敬。


當冬日的第一縷陽光灑滿校園時,小天總有些傷感。這個在藝術培訓學校學習過大半年的學生,對這裡的一花一草,老師和同學們都充滿了不舍之情。今天,他將踏上征程,邁著穩健的步伐,向他的大學之路發起挑戰。

經歷過高考的人都知道,為了體現青少年如日中之太陽,高考一般是在夏日。這個陽光明媚,梔子花飄香的季節。而作為一名藝考生的小天,在這個寒冷的冬日所要考的,是他們的專業考試——美術聯考。因為學校的老師說,只有通過聯考,才能在春天這個四季如春的季節里參加各大美術學院的校考,在夏天迎來高考。雖然他深深的喜歡著美術,渴望拿著畫筆成為一名畫家,但在這之前,還有許多挑戰等著他,成功或失敗,在此一舉。

作為一名考生,小天最擔心的便是考試人多。但身邊每天跟他吃睡在一起的老師溫柔體貼的對他說,你已經很幸運了,美術考試分很低,而與其競爭的,都是藝術生,不用擔心。就這樣,陪小天報考的老師站在他身旁,如同一棵大樹保護著、呵護著他,為他擋風雪,送溫暖。

報考的人果然很多,但這對於擁有信心、夢想的小天來說,這些都算不上什麼。因為他知道,人生並非一帆風順,唯有經歷過風雨,才會看到彩虹。面對前路奮勇拼搏、衝刺的考試大軍,他是如此幸運,收到最為正規的考試教育。或許,夢想並不遙遠,只要擁有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回想往昔在藝術學校度過的這段美妙時光,有歡笑、有苦悶、有淚水、有喜悅……這些曾經在腦海中無法言說的記憶,現在正快速倒帶,不斷回閃,令人著迷。「這些時光都是怎樣熬過來的呢」小天心裡想。要知道,他在半年以前,還是一位連方體都畫不規矩的學生,然而經過老師英明教導,現在的他已能畫出惟妙惟肖的肖像畫。這實在是他曾經做夢都不敢想像的場景。

時光飛逝,報名順利進行,小天在表上成功填上自己的名字後,緩緩走出教室,深吸了一口氣,可他忽然覺得自己不能吸氣。因為北京空氣中的霧霾,已在為他的生命倒計時,如同學校老師在為他們考大學倒計時一般。

「不知這天,能否讓我活到考試前的那一刻。」小天緩緩走下台階,毅然決然的走進霧霾中,頭頂上的太陽光好亮,好美,空氣好冷,好臟,它為何不透這層層「霧氣」,帶來溫暖。

或許,等到考試那一天,風就會從北方吹來。


是一種同理心文體,把每道食材都當做一個完整的生命來看待,從出生到成長,到成熟,每道食材都在有限的生命中發出了屬於自己的光和熱,隱隱感覺到一股性冷淡味道的正能量。


推薦閱讀:

有沒有寫作風格和其人生經歷迥異的作家?
寫短篇小說時,如何平衡對話、心理、場景描寫、動作描寫等元素間的比重和關係?
有哪些網路小說的結尾不錯?
嚴歌苓的《白蛇》,想表達什麼?
王小波到底有多厲害?

TAG:文學 |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