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講述的內容基本屬實嗎?

本劇讓觀眾對李鴻章、康有為、袁世凱、慈禧、孫逸仙等都有顛覆性的印象!

慈禧真的有對新政那麼心嚮往之么?

張之洞最後力主廢除科舉,是否違背了他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主張?


首先反對上述諸多答案。

一個正常的邏輯是,影視作品通常都會被導演和編劇賦予其個人的價值觀,這也是優秀導演們能導出觸動人心作品的原因。

但是既然是影視作品,其首要目的絕不是紀實。歷史本身就帶有諸多的懸疑,編劇能儘可能使之相符於真相已經不易,考察探證不是他們的首要責任,更不必說還原歷史。

然後評價一下這部電視劇,毋庸置疑的優秀作品,從演員對歷史人物的刻畫,和台詞對白的深度,實在難有作品能出其右。

但是,回到題主的問題上,能當真么?

先說明一點,《走向共和》沒有被禁播,現在輿論者們不拿出點被禁的東西都不足以證明自己有多不凡。走向共和在央視被播放了一段時間後停播了。但是在網路上仍然能搜到,一直如此。至於為什麼,傳聞說是高層的授意,反正我是不知道。二我倒是能理解。形如前幾個答案的作者,確實不具備看明白此等作品的歷史知識基礎。

為什麼啊?

因為走向共和很明顯的刻意黑化醜化了一部分歷史人物,也刻意美化的一些。前者如孫中山,康有為,翁同龢,後者則是李鴻章,袁世凱。

單說李鴻章,看過走向共和的幾乎沒有不成為他的腦殘粉的。我也是。那種讀懂政治鬥爭(如光緒和慈溪奪權時請纓出國考察避免政治鬥爭站位)和世界文明發展趨勢的,領先於同時代人幾個檔次的(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因此拒絕了立憲派和革命派,仍然效忠清王朝),捍衛了一個落魄王朝最後尊嚴,確實很令人油然敬之。但是你幾乎找不到他的黑點,從這部影視作品裡,他最大的失敗之處是過分相信外國人的調停,對中日甲午戰爭預判失誤,導致戰爭慘敗。誠然有其他貪腐作祟,李鴻章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很多研究晚清歷史的書中都有提過,但是在此劇中一筆帶過,甚至過度推卸責任給朝廷中的其他大臣。

還有比如李鴻章的遺奏里並沒有推薦袁世凱,也被編劇改了。光緒一直想要完工頤和園送慈禧養老來掌握政權。其他種種。板上釘釘的不符之處都不勝枚舉,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763571更多內容移步此鏈接。

那麼就有一種很可笑的觀點了,彷彿只要是被TG禁播或者謠傳遭到禁播的作品就必須大加推崇並以此作為攻擊TG的炮彈。我很能理解這種低齡的言行,想我小時候趕上網路凈化,大量島國優秀愛情動作電影網站遭禁時,我也是如是的罵TG。不過好在我已經長大了,不會再說出,他都被禁了,當然是好的了這種看了忍俊不禁的話。

走向共和沒義務做到為你掃盲歷史真相,但它被抬到這種地位,是必然的,因為他有深度,有靈性。他的整體極為接近歷史,不杜撰,不作謠,但是在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上,刻畫上,賦予了劇作者們的個人觀點:他讓你知道慈禧如何狠毒,卻又如何明智,因而掌控神器數十年。他讓你知道袁世凱是走在了時代前面的那些國人,但是卻為何選擇了這個大廈將崩的王朝而不是革命黨或者立憲派。這些被其他作品臉譜化的人物在這部作品裡有了自己的人性,苦衷。重複觀看這部作品,我除了再次為李中堂的各種賣國而唏噓落淚之外,竟也開始欽佩之前咒恨不已的慈禧和袁世凱,特別是對慈禧有了一些認同。

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丑,劇中的人物未必與歷史長河中的他們分毫不差,但是你要知道,沒人是天生壞到骨髓里,腐朽到不堪,睿智一世或是蠢了一世。人性總在道德高低點徘徊上下,走向共和只是更生動的表現了這一點:如慈禧,孫中山,康梁等。


基本屬實當然,特別是對一直被完全抹黑的慈禧,袁世凱有了常識化的回歸,而對於李鴻章孫文也是避免了臉譜化的演繹,總之,真是好片啊,好到被和諧


其實天朝的歷史教科書大部分事實是正確的,但是最大的問題是我們歷史觀的錯誤。換句話說就是屁股決定腦袋,先用階級鬥爭和歷史唯物主義框住,然後再選擇史料討論問題。我們在中學生時代沒學會的就是如何從事實中分析問題,提煉觀點,這也是如今憤青特別多的一個不太主要的原因吧。這戲之前看了2遍,覺得很精彩,大部分也符合事實,特別是人物找的演員都極為傳神。前幾天無聊吃飯開始看第三遍,看到第九集看不下去了,真正該看這部劇的人反倒是不會看的,知道的了解的其實也就不需要再受折磨了。

貌似當時央視放的時候開始雄心勃勃,各種宣傳力度特別大。。。後來一幫行將就木的老傢伙們往廣電寫信寫的估計當時的領導腿軟了,就開始一晚上2集快速播放了。。。


歷史有太多的掩閉與無奈,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完全知道真相,只能儘力去:接近真相。

歷史上的共和革命與立憲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都是不可估量的。只能說,滿族親貴在慈禧統治之後只剩下顢頇和昏憒,戰不能戰,治國更是一筆糊塗帳。革命與改良,訴說了千年華夏的痛楚與凄涼……

現在看來,保留禮儀的虛君共和,和低烈度的一次革命,都是可取的。錯就錯在,不該用「革命取消法律(黃興)」,因為宋教仁遇刺而發起的「二次革命」,實際上的以後大亂之中國的濫殤。如果宋教仁的民主議會政治理想能夠實現,也許,今天又是一番景象……

可惜,歷史沒有假設。

但是,我們都知道,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有識者當深察!


我回想下。

甲午戰爭前好像沒多少與事實相悖的,而且把一些過去忽略的史實拍出來,比如說頤和園海防捐不是挪用海軍軍費,甚至清朝和美國計劃合夥開中央銀行的事也拍出來(說實話,清朝在甲午戰爭前有中央銀行就不會這缺錢那缺錢的)但是關於日本還是有問題,吉野號是英國新建戰艦,而清朝訂購的是智利的一艘戰艦不是同艘。

甲午戰爭賠款大部分不是用於教育,而是用于軍備和工業建設,比如八幡制鐵所就是。

電視劇到義和團之前的帝黨後黨之爭沒拍出來,義和團能燒到北京是拜這兩伙人亂搞引禍水進首都,特別電視劇把帝黨偽造列強醫生給光緒看病當真了。

義和團的娘子關之戰,實際是戰敗的,德國軍隊會撤退的更多的原因是補給線已經無法維持,而不是義和團阻擊導致的。


如果該劇是胡說八道的話,國家怎麼會讓其禁播呢?你什麼時候見過國家禁播「手撕鬼子」的神劇?


記得第一次看應該是2002年央視一套的晚間黃金檔,簡直顛覆了原先歷史教育中的臉譜,第一次給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歷史的啟發,也填補了教科書中對這段時間一略而過的認識空白。李鴻章、袁世凱刻畫得非常精細厚重,相比孫文則單薄許多,活脫是個理想的投機主義者。又好像本劇的主題不是走向共和,而是探索自強。而自強與共和並無直接關係。僅就劇中來看,演到末了孫文的共和也是希望渺茫,孫文的演講也是蒼白無力,與大的時代背景不相融洽。台灣購買過去起名《滿清末代王朝》,貌似更符合本劇的主旨,是一部近代中國的自強史。就整體框架而言,應該是客觀的,對時代背景描述得很到位,具體到故事細節上難免會有戲說的成分,但無傷大雅。

這部劇還創了個記錄,是央視史上首套加速播放的電視劇,在晚間黃金時間,一開始每晚一集,而後每晚兩集三集,持續加速,播放完成之後即被禁播,單從這一點上看這必然是部好劇。當年也算是在電視上追過這劇的人吧,懷念。


沒人知道歷史是什麼樣子。只能說,這部電視劇更貼切,不假大空


有個鏡頭我不知有沒看錯,孫中山那邊的中國地圖沒有外蒙古,袁世凱那邊的有。


很多事情都屬實,很多事情不屬實。

例如《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都是康有為應皇帝要求呈上的,電視裡面卻是翁同龢拿著這兩本書引薦康有為給光緒。

電視劇供消遣就好了,不必把它作為一個嚴謹的契合歷史的電視劇。


基本屬實吧,至少比同期及至今以來的一些歷史片要真實的多,播出中被和諧。

其中關於宋教仁遇刺案有多個版本,該片採用了袁世凱是幕後黑手的說法。

其中孫文的形象及演說未免過於誇張,其人亦非那種心無旁騖一心為國之人(個人意見)。

意義有一:歷史也是可以做好片的!


如果基本屬實的話就沒那麼好看了。不要試圖拿電視劇做教科書,anyway,anytime。對李鴻章等清廷權力人物有美化之嫌。

贊同樓里部分觀眾的看法,這部劇的驚艷處不在於顛覆傳統,而在於其中的歷史觀。至少在國產劇里上,它一直這樣優秀地孤獨著


推薦題主看看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未刪節版本


話說就我所了解到的基本屬實,我這裡有無刪減版的,回來可以共同交流


基本的話那肯定是屬實的,再扯淡的歷史劇只要是標榜正劇,在大方向上也就是在基本上都是屬實的。不過這個劇最大的突破不是在史實上的基本屬實,而是在歷史觀上偏向學術界,而不是拘泥於傳統教科書的傳統觀點,這也就是當時被封殺的原因


這部電視劇真的是成了一部裝b的電視劇,以彰顯自己的不同。

慈禧和李鴻章的問題。

一個國家的喪亂到底是不是領導人的問題?這兩個幾乎是整個國家領導人,慈禧自然不需要說;李鴻章掌握幾乎全部的軍隊,而且在太平天國運動中,他已經能夠自由的收稅來養軍而不需要國家撥款。同時幾乎所有的軍隊將領都是他的親信,他治下的軍隊腐敗不堪,甲午戰爭,一彈不發而逃亡者數不勝數(詳細可以查各個海岸炮台),這樣的領導人都不能對整個國家的喪亂負責任,誰能負責任?(且不說李鴻章的兒子投資日本的礦業公司等等各種私利,這部電視劇太春秋筆法了)

說句不好聽的,就是現在中國崩潰,國家瓦解,人民生活困苦。你即使拍再多的電視劇,寫再多的文章,以表現政治局的7個人多麼無可奈何,多麼工作努力,下面的官員多麼腐敗不聽使喚(政令不出中南海)。也不能改變他們7個人全權負責任的事實。你不能騰訊倒了怪門口的保安吧看門不儘力吧?


最近開始看,確實是和教科書里的傳統形象差別很大,但是由於最近聽羅輯思維(或者是曉說?老梁故事匯?),對這些人的傳統形象也持顛覆態度。殘忍里也會有人性的小光輝,這些歷史人物也應該是——好的沒有想的那麼好,壞沒有想的那麼壞!對任何歷史人物的評價都要放在他們當時的處境中!(其實我想引用習大大上來後對毛的評價,同理。)


歷史劇的扛鼎之作,良心之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我天朝上邦,一提到歷史,開口就是沒人知道歷史的真相,多麼高大上的一句檄文,所以說歷史學的好也沒什麼用,好了,牢騷說完了,回到正題。

要說《走向共和》,不得不提的就是那段屈辱的歷史,不過也不算什麼屈辱,我沒聽到日本人談明治之前的時期會有屈辱感,反倒是中國人什麼都不清楚,就一股腦的覺得自己被列強一頓亂揍,該死的封建殘留讓我們中華民族無法發揚光大,而孫文領袖發起的革命讓中國走進了一個新篇章,卻又被袁世凱這一軍閥勢力奪取了勝利果實,請問你見過比這還教科書式的回答嗎?

首先,要論科學,西方在19世紀確實比中國先進許多,那請問日本和美國何嘗不是大幅落後於西方?而且中國的落後程度還遠不及日本。論制度,那中國恐怕還略在西方之上(平心而論確實如此),但是為什麼一打起來中國就像手裡捧著豆腐?《走向共和》就有一個很好的解釋,當李鴻章跑去戶部要銀子時,翁同龢、李蓮英、甚至慈禧,哪個不是他的阻力?

李鴻章去戶部要錢的時候說:「我北洋水師五年沒買過一發炮彈了。」試問這樣的軍隊怎麼打贏別人?你讓美軍五年一發彈藥不買,別說正規國家的軍隊,就一個ISIS就夠他喝一壺了。當然,我不是為李鴻章的失敗狡辯,而是替他惋惜,惋惜一個老臣不顧一切為了「你們愛新覺羅的天下!」而奮鬥,到頭來豬八戒照鏡子,戎馬一生的人,永遠是「王謝堂前燕」,又扯遠了······

可以說,強大的制度未必是好的制度,秦始皇用這套統一天下,但是這套體系幾經周折,卻難保中國任何一個朝代傳世二十代,立國三百載,為什麼?體制和人永遠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體制在異化人的過程中也在被人異化,這才是中國被腐化的根本。

而大部分人都和劇中的張之洞一樣,有強烈的民族自豪和自卑的同時存在。首先,我們天朝上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才智超絕(媽 的天天寫PPT都背過了),擁有輝煌的歷史。其次,我們被洋人虐了,輸的一塌糊塗,也是事實,這樣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正視那段歷史。再加上教科書的一貫政治態度,導致這段歷史早就被定性,要知道一個事要是被ZF定性,那麼就算是黑的,民間也自動會認為是白的,詳見義和團。

再有一個,就是藝術品在中國往往得不到尊重,這也沒辦法,得不到尊重就不會自尊,於是被質疑也就順理成章,不能說中國的藝術家沒骨氣,而是他們就是沒骨氣,偶爾有一個有骨氣的,就會被ZF和人民群眾共同攻擊,詳見老舍和巴金的文革時期。

史官是不能說有些話的,這話要讓藝術家說,藝術家有的時候也沒辦法說,這就要讓學者說,學者都特么開始吃皇糧了,你覺得誰會說?


歷史不抹黑,但是呢可以選擇性的展現給觀眾


推薦閱讀:

1948年美國大選,如果杜魯門失敗,杜威獲勝,蔣介石能否贏毛?
班固在《漢書》中寫漢武帝以前的歷史是與《史記》對照著寫的么?
解放戰爭中,「民主黨派」有什麼貢獻?
現在的 4 萬億投資鐵路是按孫中山規劃鐵路計劃照著做嗎?
請問這張照片中坐在孫中山左手邊的人是誰,謝謝?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近代史 | 走向共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