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在本地化 Quora 模式的過程中最關注的是什麼?

本地化是門學問,知乎的產品經理在創造知乎的時候,除了深度了解 Quora 外,主要的時間精力會花在哪裡呢?面對 Quora 模式,海外和國人這兩個人群有哪些主要的不同呢?


扯功能的那些回答多半不靠譜

核心問題終究是,人性,中國的人性,國人的行為慣性

這種慣性集中表現為 用戶閱讀操作流程上的不同引導,即信息流分配和控制

IT知識圈的小資,都愛抱大牛的大腿,都愛窺,愛佔有其實對自己未必有直接現實意義的信息優勢,並以此為榮,為談資與賞鑒。而這種圍觀心理,本質上和新浪微博的社會話效應沒什麼不同。這可以從zhihu將 人物、話題(tag)、問題關注的這3條主線,乘以增性操作(添加/回復/關注/贊),再乘以強大的timeline,從而大雜燴出現有的【首頁feed】得到一點應證。

所以,如何更大程度滿足大眾在「專業問答區中」所懷有的領袖情節,並將其持久化,並慢慢的受其感召形成一種良性氛圍,似乎是zhihu的思路(至少是之一)。不過這種思路能養活一定領域下的小眾,卻無法在廣域簡單成功,因為IT圈的「專家」透明度、傳播力度實在比其他領域高太多了,其他圈子的人來這裡找不到、不知曉其所屬圈內專家的人居多。

相比之下,國外用戶顯得更務實一些,是因工作生活需要來檢索和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走向」。他們不會一開始就被引導向去 fo什麼領袖專家,而是要自己頻繁通過搜索引擎去找"屬於自己的問題";並且即便找到了自己care的topic,其系統也並非一股腦的把那兒topic下七七八八的東西都push到你面前,而是有選擇性的「賞」給你一點吃。如果你真的很愛吃什麼口味的topic,想要通吃那類資訊,也ok,但得自己去構造自己消息隊列(操作成本略高)。

因此,簡單粗暴的講,目前的zhihu對於國內IT重度人群中重口味的人來說,實在是一方寶地,把他們服侍的很到位,甚至會有癮。而對口味不大重,卻又不能跳出領袖情結的人來說,有效閱讀的其實成本有點高。

至於口味清淡的,只要把已關注的領袖都消掉,盯住幾十個hot topic和一些特殊人群就可以活的很好了,領袖會不期而至的。


作為一個知乎的初級使用者,我對知乎寄託了厚重的希望,可能是因為與李開復有關,也與創新工廠有關。在我的印象裡面,他們要做的就是與眾不同的事情。

周圍的互聯網世界是什麼樣的呢?

一、濫。鋪天蓋地的網頁和博客已經讓人疲於應付,現又生出微博,口水話漫天飛,更是讓人目不暇接。怎麼能不讓人變成電子爬蟲,是否能成為知乎責無旁貸的任務?

二、浮。多數的人都是在衝浪,既然是衝浪,那一定要浮在水面上才好沖,偶爾不小心掉到海里,很快的也要浮起來才能繼續。人人到要做千手觀音,可大腦只有一個,隻言片語應付了事,於人於己都是極大的浪費,可嘆。

三、假。絕大多數的人都使用昵稱,這似乎沒有什麼不好,就好比我們喜歡別人叫我們的小名,親切自然。而這似乎有個前提,就是一定是很了解,知根知底的人才可以。脫離了實名制,人的本性也隨之暴露出來,完全的自由帶來的是完全的放縱。

四、空。不可否認的大多數人都只能是凡夫俗子,聖人幾千年才出一個啊。既然如此,我們所經歷的必然以繁瑣小事居多,於瑣事中亦可成長,亦可於瑣事中助人為樂。網路依賴於文字,文字應該描述真實的感受和人生,哪怕是小事。

我期望著知乎的與眾不同,期望著個性、理性和建設性,期望一大片的凈土、樂土,在這裡尋找答案,分享知識,共同成長。

這片樂土最好有這樣的特質:精、深、真、實、新。

精-精華,去蕪存菁。

知乎是一個集合器,凝聚著眾多的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網民,對知乎的使用者進行一些研究和細分,幫助並讓他們能夠更好地形成自己的圈子,更好地互動,更好地創造和表達;總之,知乎不但凝聚人群,而且主動營造氛圍和環境。

對於這些表達的結果質量的分辨,一方面可以依靠圈子的口碑;一方面可以將前幾名動態呈現和推薦;使得相關人群能夠最容易地獲取精華信息。

深-深刻,回答問題三思而後行。不必急於表現和爭辯,而是從個人獨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體現理性和責任。

真-真實,既然加入就抱著陽光的心態,勇敢的面對,承擔應有的責任。

實-實例,放棄假大空的評論,回歸到自身,回歸到實際,以真實的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來說明問題。

新-創新,行業不同,經歷不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放下成見,開放心態,每個人都能有新的視角,都能有創新的表現。

期待知乎能做的更好,有所為,有所不為。


國人受文化的影響,對於產品功能的外在要求與西方人有微妙的差別:

西方人追求本質,希望產品越簡單越好;國人追求面子,希望產品越複雜越好。

——————————————————————————————————

完全不同意這種不負責任,臆想的解釋,沒有哪個做產品的會為了面子去把功能做得越來越複雜:實際上,現階段中國用戶是探索型用戶的比例遠遠高於國外的,特別是德國的用戶,有個統計數據的,忘了叫什麼名字了。這才是解釋中外主流網頁設計的區別,用戶習慣不同的科學原因。


非常同意唐雷的回答,補充兩點

——————————————————————————————————————

關於國人心態的問題

我認為除了唐雷說到的國人的「傍名人」情節外,還存在從眾和自我放大的不良心態,大部分的國人由於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毒害,能自己進行獨立思考並大膽闡述觀點的還是少數,大家多是採用跟隨策略,我在知乎上關注了一些回答數量一直為0問題,直到有一天有人開始回答了這個問題,大家才開始基於這個回復萌發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其中存在的名人回復,那麼支持者絕對會呈現一邊倒的現象,這就回到了剛才名人效應的問題),但是後續的回答就太發散了,很多內容都缺乏參考價值,變成了為了回答而回答;另外,改革開放這二十年來碩果累累,中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我們仍然還只是發展中國家,我們的互聯網也相對發達國家來說還是很落後的這個是不爭的事實,很多從業者的自我放大心態實在不敢恭維,互相指責,互相謾罵,以為使用過國外的產品,了解了一些內幕消息就牛的了不得了,就是懂互聯網了,就能做出好產品了。

另外,還有國情的不同,也早就了產品的不同

有些敏感性的問題在國內其實是不允許出現的,所以需要做大量的過濾工作,否則肯定會被河蟹的。


忘掉quora,忘掉世界上有個quora。文學應該是最個人、最個性的領域,但是大多數作家在初期都是模仿前人的作品,然後慢慢形成自己的風格。知乎的團隊不是quora的團隊,所以做出來的東西就不可能一樣,忘掉quora不是因為非要不同,而是因為不可能相同。


不同意「國人追求面子,希望產品越複雜越好」的說法。這不是面子問題,而是國內市場現實的問題。另外,西方人跟咱們一樣好面子。


在我看來知乎的本地化需要考慮如何有效激發用戶參與內容的產生,鼓勵UGC、鼓勵協作,這是知乎壯大所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百度百科可以作為有效的參考。


前期完全參照Quora是必要的,但接下的工作如何在Quora的基礎為用戶創造更好的產品和內容是最重要的,有創新的模仿!


1.中國人的面子心理

2.迎合裝逼扯淡者的普適需求


對知乎有兩個不滿:一是知乎的領域和話題廣場,在第一次選擇後,就無法瀏覽其他的領域內容;話題廣場藏得太深,我是用了很久以後才發現這個的,在改版後,又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找到。其實相比所謂的領域,話題廣場對用戶遠遠要重要得多。因為用戶的興趣點可能不僅僅局限於自己的行業、專業之中。而很多時候對於生活中的譬如情感、雜事等,或許是其他愛好如運動、歷史政治等也會感興趣。而領域就使我們局限於最初的選擇,那種想找其他話題內容的麻煩和憤怒可想而知;二是知乎的推薦系統,很多時候在瀏覽某一個問題時,旁邊有推薦問題,但每一次瀏覽這個問題或者是其他問題,旁邊的推薦問題都是一樣的。有些我已經看過的問題也還在列,而且在很多問題的旁邊都相同地推薦我已經見過n次的推薦問題,這太令人厭惡和反感了,我的問題是知乎能開發出一個特別針對個人用戶的推薦系統嗎,譬如他已經關注或者是瀏覽過的就不再推薦。


不同的產品定位還是會產生不同的用戶群,Quora 到中國落地了,就已經存在本地特色了。

百度知道的那一堆堆軟廣告那都是可以變成流量變成錢的,

也就難怪會有那麼多的公司和產品去百度知道去做推廣了。

知乎我覺得也不一定就要全民參與,為一部分用戶服務也挺好的,

不是什麼都需要全面覆蓋吧。


知乎,在本地化中怎樣把各個領域的高端人士納入進來,保證高端用戶不會流失,怎樣保證
知乎 問答質量才是根本,畢竟一般人都是3分鐘熱 情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滿足這些 怎麼發展


是專註IT圈子,還是做各個行業?

我覺得這種問答網站是一個很好的聚合行業客戶的方式,在聚合客戶的基礎上如果能配合其他提供給行業客戶的業務,會將問答類的網站的價值發揮出來


現在知乎上的人和正在討論的話題,就說明了知乎很難做到本地化。現在的問題和回答,大都是虛幻的東西。。。虛幻的東西、觀點並非不好。

本地用戶、普通用戶更關心的問答,是生活相關的,柴米油鹽相關的,使用方法相關的東西,這點目前在知乎上還沒看出來。哈哈


1. 強大的搜索功能

2. 有答案匯總與管理機制

3. 質量好且忠誠度高的用戶群


我也置疑過知乎的產品設計,知乎似乎把Quora抄得很徹底,卻沒真正是悟,為什麼Quora需要這麼設計。國人和外國的思維到底有什麼不同,國人需要的是什麼,需要的是怎樣的體驗,知乎沒搞清楚。


quora上的用戶回答問題,感覺人家是真正的幫你解決問題的,質量比較高,我覺得這是一個亮點,知乎的話,暫時沒有很好的突破,看起來很平淡的感覺。


心理問題,知乎應該有些心理分析師,了解中國人的心理,畢竟這裡很少看到有人給出建設性的方向或者解決方法。


讓用戶更加簡單的去使用這就是用戶體驗的提升,讓用戶最快的獲取想要的東西這就是用戶體驗的提升,真的做到簡單、方便、快捷的交流這就是成功。


推薦閱讀:

知乎如何看私信?
知乎上禁止轉載的文章如何推薦給其他人?
知乎上有些辯證思維泛濫的人,他們出於什麼心理?
童瑤的頭像究竟是誰?
在知乎上被惡意舉報,怎麼處理?

TAG:知乎 | 產品本地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