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國內市場的 IPO 否決率為什麼激增?以後會成為常態嗎?


1.這幾年經濟形勢一直不好,好企業本身確實不多,以前5000萬元凈利潤是基本門檻,1個億凈利潤的企業很多,現在超過一個億凈利潤的企業都是寶貝,這種規模的企業除非有逆天的問題不然肯定過。

2.這兩年監管機構一直在吹風說要有註冊制,上交所還撒花慶祝要開戰略新興板,這就導致券商在判斷企業標準上有些變化,報了一批業績規模比較小的企業。

3.IPO審核最終看的是企業質地和盈利能力,而不是什麼政策變化或者審核的風向,如果簡單這麼看,就不配研究IPO。

4.以913為例,其實仔細分析這幾個企業否決的一點都不冤枉,只是巧合性的集中在一天了而已。詳細分析小兵後續會上傳專欄。

5.3000萬元以下凈利潤的企業除非有上天的水平不然很難上市,凈利潤超過3000萬元的如果業績增長不合理或者不真實同樣沒戲。


1、否決率沒有激增

首先,今年IPO審核通過率雖然比2015年和2016年有所下降,但和過去十年比,仍處於正常區間。

直接盜用網上一張統計圖:

&" dw="604" dh="27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w="60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5258ca36747aa7c1a8d743729a2ad5cd_r.jpg" data-actualsrc="//i1.wp.com/pic4.zhimg.com/50/v2-5258ca36747aa7c1a8d743729a2ad5cd_hd.jpg">

今年1-7月的通過率大約是81%。所以否決率沒有激增。

這裡的通過率指發審會的過會率,不包括審核期間撤材料的情況,因為後者不太好統計。如果考慮後者,通過率大約在60%-70%之間,每年也差不多。

這裡插句題外話,改革開放以來,由於各領域的政策基本上是從一張白紙開始摸著石頭過河,加上不同領導對摸哪塊石頭有自己的偏好,政策穩定性極差,朝令夕改,導致市場主體行為短視化,其實很不利於可持續發展。但從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出,證監會的政策雖然偶爾也朝令夕改(比如熔斷、IPO暫停),但穩定性相對已經是最好的。十年來歷任四任主席,IPO通過率還算穩定,大家對照一下商務部境外投資審批的通過率,還有銀監會民營銀行設立審批的通過率就知道了。

2、為什麼比2015-2016年低?

題主覺得今年否決率高,可能主要還是在跟2015-2016年比,因為歷史總是容易被遺忘。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第一,因為2015-2016年通過率高,給市場造成了審核寬鬆的印象,一些原本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躍躍欲試,導致今年上會的公司質量有所下降。

這裡可能會被追問,那為什麼2015-2016年通過率高呢?提前回答了:因為當時經歷了兩次IPO暫停,上會的項目都是2013年甚至更早申報的,在會裡待了三年還能挺過去,說明質地還不錯。弄虛作假三年其實不難,但能連續作假六年成本太高了,一般人不一定能撐住。

第二,2015年盛傳要實施註冊制,其實大部分人都不懂什麼叫註冊制,部分市場主體曲解為註冊制就是形式審查,只要材料齊全就可以上市,也導致一些不符合上市條件的公司幻想來制度套利。

第三,好的企業能上市的都上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這和挖煤挖石油道理一樣,後面挖出來的肯定質量差。

3、未來過會率預測

今年通過率下降後,加之監管日趨嚴厲(參考上周發布的券商內控指引),券商新申報項目會趨謹慎。因此,新申報項目數量可能會下降,而能申報的質地還算不錯,未來過會率會上升。

4、對券商的影響

從宏觀層面說,未來投行的行業集中度肯定會提升。現在投行市場仍然太分散,提供的服務也高度同質化。在加強監管的大背景下,未來優質的項目會向優質投行集中,小投行慢慢被邊緣化,最終形成和會計師事務所類似的寡頭壟斷格局。

但這個趨勢其實與IPO通過率無關,不管通過率多少,都是大勢所趨。

從微觀層面說,對個體從業人員,以及具體的擬上市公司,沒有影響。

如果你在準備高考,請問會關注今年考試題是簡單還是複雜嗎?管它簡單還是複雜,先把知識點掌握好才是正道。


推薦閱讀:

國外大學為什麼要投資中國 A 股?其作為投資人有何特點?
2014 年 3 月 21 日證監會發布的《證券發行與承銷》修改意見都有哪些實質性的改變?
證監會到底做了什麼,為什麼微博上會那麼多人罵,為什麼股市會這樣和證監會什麼關係?
欣泰電氣為何要起訴證監會?

TAG:首次公開募股IPO | 中國證監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