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中所謂起承轉合的技巧到底是什麼?到底有什麼訓練的方法或者技巧能讓人說清楚話呢?

感覺自己說話或許對一個東西進行詮釋的時候,經常出現要評委接收不到的情況。曾經有一場打的很爛的比賽,被評委以「起承轉合的技巧,一些技術上的處理沒有對方好,」而判輸(這場我輸是應當的,僅僅只是舉一個例子),在這裡其實我理解的起承轉合的技巧的目的就是把話說清楚,到後來聽各路人士解釋技巧感覺和僅僅只講清楚話的目的有差距……例如話術,例如把話說漂亮的方法等。

也許這些並不排斥,但是這一些技巧到底是什麼,作用在哪裡,我該如何提高和訓練,我該如何向別人解釋,都成了心中繞不開的東西。希望大家能夠針對這些來討論討論,在此謝謝大家了。


剛開始辯論的時候,不用太糾結評委點評里的具體某個用詞。

人類學家霍爾有一個高語境(HC)和低語境(LC)的理論,所謂的低語境就是在交流中,絕大多數的信息承載在交流訊息的編碼之中(可以近似理解為話語的字面意思),高語境就相反,大多數信息承載在語境(時間、地點、人物、角色、氣氛、情緒狀態、上下文)中間。

舉個例子,你媽媽和你說:「快!把那個拿過來!」

你說:「哪個?」

你媽媽:「就是那個嘛!」

——你理解媽媽的話語,是要靠語境才能判斷她表達的意思,這個就是高語境對話。

霍爾認為中國文化是高語境的頂端,但是目前有學者認為,那是基於中國的熟人社會特性,因為彼此都是熟人,所以不用把話說的太明白,模糊一點,根據語境都能判斷得出來。

而辯論賽的文化,實際上是建立在熟人社會的反面——陌生人社會和契約社會,所以「把話說明白」就是克服自己習慣使用的高語境說法方式,學會使用低語境的說話方式,這個是受益終身的。

而去訓練漂亮的「話術」,對於之後的工作和生活其實毫無助益。

同樣的,從這位評委說的「起承轉合」、「一些技術」這些用詞上說,也帶有高語境說話的風格。

什麼叫做起承轉合?一些技術是哪些技術?

你如果去仔細問評委,說不定他會對你說:「哦,我就是那個意思嘛,對對,就那個意思,你懂的。」

這個就不要去深究了。

要怎麼訓練使用低語境的說話方式?我給我的心理治療方向的本科生是這麼訓練的。

找一部微電影,5-10分鐘的那種,兩個人配對

A離開房間,B看完

把A叫回來,B向A複述電影的情節,把來龍去脈講清楚

然後由A再複述給B聽,越準確越好

接下來AB再看一次電影,然後按暫停,兩個人討論哪些點沒有交代清楚

剛開始的時候複述中充斥著:「這個」、「那個」、「然後然後然後」,聽了你想打人,到了後面,複述者已經會採用各種修辭了。

可以試試。


一個最簡單的訓練方式,寫清楚問題描述。

題主當時打的是什麼比賽?評委點評的是怎樣的環節?在當時這個環節自己如何表現,對方如何表現的?在這種情況下,題主理解評委口中的起承轉合是什麼?具體想訓練的是哪些技術?或者說想達到什麼目的?

這種思維方式,都是訓練。

題主口中的起承轉合在我個人感覺可能是觀點的切入論證展開總結這個流程。如果我們假定題主需要這個流程的訓練,那麼基礎在於了解論點的架構,然後是架構的搭建,接下來是架構的優化。

了解部分建議從辯論十講立論篇入手,比較快。然後是閱讀《認識辯論》了解基本的論證方法。

接下來的搭建是結合《認識辯論》復盤優質比賽和實戰,期間你可能需要補充《辯論通識》《邏輯學導論》《形式邏輯》《金字塔原理》《羅伯特議事規則的12條基本原則》等基礎書籍和文章,明確哪些要素可以使人們相信一件事是可信的。

最後的優化部分,屬於高階技巧,一個人一種理解,一個人一套打法。有的人習慣設置場景,給人一種沉浸式體驗,然後選取在這一場景中的表達方式,通過場景與表達方式的匹配營造出一種「I get it!」的感覺來增加傳遞信息的精準度;有的人喜歡擺事實,用中性的辭彙描述狀況,利用抽離感營造出理性客觀的形象來增強可信度。各種風格不一而足。

如果題主想提升語言的準確,建議多和別人講故事,而且要在有當事人的情況下向第三方講故事,時間長了你會慢慢發現,有些方式是絕大多數人都能聽明白的,這種方式可以保下限。想提升情感的表達,建議背古詩詞,尤其是《詩經》,然後試著學習老流氓怎麼寫文章的,比如杜牧,這種方法可以提上限。

最後,不排除評委只是隨便說一些公式化語句的可能,畢竟有些比賽實在太爛,但出於各種原因我也只能褶著說。這一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多和評委聊聊天,探討一下,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注意方式方法,比如適當請個客什麼的╮(╯▽╰)╭,多了解評委的心態也是很有幫助的。

祝好。


-----------------------------9.13更新 有重大調整和修改-------------------------

實際上,我們在自由辯中「說不清楚」,往往是這兩種情況:

1、亂。東扯一句,西扯一句。前一次我還在談A問題,這一次我又跑到B問題上去了。再過了一會兒又想起來A問題沒解釋完,趕緊回頭繼續說A。

2、語言表達能力太差了……(這個我就不說了…沒什麼好說的…)

而辯論賽要求選手的,無非兩件事,要麼把「你的命題成立的理由(也就是你的論)」說清楚,要麼把「對手的命題不成立的理由」說清楚。一個推進,一個拆解。就怕你既沒推清楚,也沒拆乾淨,就是在尬辯。如果兩邊都這個尿性,評委就只能尬評。

現在有很多自由辯論技術教學的文章,實際上本質都是在談這三件事:

1、我們的發言要有目的性。

2、我們的發言要保障連貫性。

2、我們的發言要有層次感。

由於圈內現在教「技術」的文章很多,甚至有列舉出固定發言句式的,所以本文在此不贅述「技巧」。而是回歸這三句話的本質,來談一談自由辯論訓練的核心本質,以及練習方法。

PART 1

1、目的性。

新手常常犯的毛病,就是想到哪兒說到哪兒。自由辯開始的時候是懵逼的,啊,我該說什麼?隨便說一個吧!自由辯進行中是懵逼的,對手說什麼就跟著說什麼。自由辯結束的時候還是懵逼的,再把剛才說過的東西講一遍吧,或者吟幾句詩!果然是很自由的自由辯論……

對於新人來講,他根本不知道這一回合我應該說什麼。

而「清晰」的發言,要求辯手能明確,在當前這幾個回合,我需要重點解決的到底是什麼問題:是推進我方構架呢,還是拆解對方漏洞呢?推進的話先從哪兒推?為什麼?拆解的話先拆什麼?為什麼?又或者之前有隊友挖坑了我得先趕緊填坑?

看到這裡,你該知道,這是缺乏「大局觀」的問題。請移步如何培養辯論賽中的大局觀?

2、連貫性。

什麼叫做你的發言是連貫的呢?要知道,自由辯論中雙方是交替發言的,你一言我一語,是存在對方的干擾的。那麼不妨試著自己打一場比賽,錄個音或者錄個像。回放到自由辯論/對辯階段,不看對手發言,你再把你說的每一句話都記錄下來,如果它們在內容、邏輯上是可以銜接起來的,是通暢不至於太跳躍的,那麼你的發言就是有連貫性的。

看到這裡,你該明白,也就是說,我在當前回合說的東西,要接著我上一回合說的東西繼續往下走。而要做到這一點,你需要練習的,是抗干擾能力。

為什麼新手往往做不到連貫性呢?那是因為在你一言我一語中,我的注意力總是盯著人家說的東西去了,然後這回合站起來反駁完對方之後,就「斷片兒」了—— 「誒我剛才說到哪兒了?」。

所以在訓練中,我們需要做到的是,兼顧「對手」和「自己」。不僅記得回應,還要想著自己說的東西。

3、層次感。

什麼是沒有層次感?

我想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自由辯論:雙方在這個環節就是不斷地舉例子、念數據、讀名人名言,讓人目不暇接。8分鐘自由辯打完,雙方都忿忿不平,我還有一堆準備好的資料沒說完呢!

如果你看過這樣的比賽,我相信你一定和我感同身受:頭都大了……

發言的層次感,要求我們在一個「戰場」里的發言有步驟、有重點,如果辯才出眾的,還能在內容上有多個角度或者步步深入。

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什麼是步驟了。

一般來說,我們會先做個預告,告訴大家,我現在準備討論A問題了。這就是所謂的拋出核心問題。比方說,「對方辯友,您是不是覺得在XXX上存在XXXX的問題呀?」「對方辯友,您是認為XXXX嗎?」「您怎麼看待XX呢」

接著呢,我們可能會給出一些具體的論據,去佐證我們的觀點。這個很好理解。

(很多人就容易在這裡犯錯誤了,進入無盡的舉例……拜託,例子是舉不完的,不要為了舉例子而舉例子啊!)

在舉出一些核心論據之後,我們需要對我們的論據進行解釋和分析,告訴大家我們例子/數據/理論的用意,他是為了證明哪個觀點的,這個 例子/數據/理論的邏輯在哪。

最後,你還得總結性來一句,「所以在XX的問題上,反應了XXXXX,證明了XXXXX,我方是對的嘛~」

明白了嗎?這就是層次感。

連貫、有目的性、有層次的發言,會讓快節奏的自由辯更有序地呈現出來,能讓觀眾和評委聽得更明白。這,就是一輪清晰的自由辯發言。

PART 2

練習方法

⑴賽前準備。

備賽時就應該事前預測雙方可能會發生的交鋒,劃定戰場(戰場是什麼東西?我的理解是,戰場就是雙方在某一個問題上發生的交鋒的集合)(如果你還要問我交鋒是什麼…好吧,交鋒就是,雙方會在那個點上產生分歧,然後爭奪它)。

在賽前準備上,我們甚至可以事先機械設計:在自由辯論,不管局勢如何(可能順利,也可能逆境比如實際上我們被打爆了),我們就打這幾個點!這幾個點,我們就按這個順序說!具體的內容嘛,我們也可以提前全部寫好!

嗯,我們也常常稱這種做法為「強推技術」。

這種事前設計會讓我們在自由辯論發言非常「標準」,在低端局裡頭很能咋呼人。但是問題在於,一旦你遇見高水平的對手,你機械呆板的發言就會非常違和,跟不上實際戰局,往往會討不到喜。畢竟辯論賽,如果只是從頭到尾傻乎乎念稿子,樂趣又在哪裡呢?

故而在訓練初期,我們可以通過掌握這種方法來訓練自己的發言目的性、連貫性、層次感,在辯手大致對「標準的發言」有了一定的感覺之後,再逐步開始脫稿練習,培養自己的大局觀,最後做到全局在握、隨機應變。

⑵實戰演練。

在日常訓練中,就應該注重這樣的練習。

1V1,1對多,都可以。練什麼呢?就練對辯/自由辯。當然,你不能裸辯。就拿以前打過的題目,訓練自己發言的連貫性,不被對手的提問帶跑,時時刻刻記著自己要打的是哪個點。回應對方之後再繼續自己的上一回合的內容接著說。練個幾次,基本就出來了。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其實自由辯和對辯的本質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是單兵作戰和團隊配合的區別。自由辯是升級版的對辯,對辯是簡單版的自由辯。所以看完本文,如何打對辯,你也應該心中有譜了。

全文完。

附錄:

其他自由辯論技術教學的文章鏈接

什麼是辯論賽的技術流,是指自由辯論戰場推進么?


簡單說兩句吧

第一,華語辯論里尚沒有人系統整理過各種比賽技巧方法,如果以風格劃分,除奧瑞剛之外,新加坡賽制中常見的有則有馬來亞的短打快攻,台灣的概念切分,這兩地風格差異較大,比較鮮明,不過近年也在不斷融合;而大陸學校太多,地方太大,風格不太統一。從立論的角度區分,少爺的受身打法是較為系統和先進的辯論技戰術,相較於其他各門各派的野路子,受身的技法是比較完善的,而這些流派風格中,並沒有所謂的「起承轉合」的技術動作,也沒有相類似的概念,很可能是你的評委自己的感悟,至於具體所指為何,我不便妄加揣測。

第二,如何把話說清楚,這顯然是一個太大的問題了,想到啥說啥,歡迎補充和討論。

鑒於題主只是問如何讓一段論述更清晰,那我就不展開講如何發現和總結出辯論的爭點之類的前置性問題了。一段清晰的論述,用內容和形式的二分法的話,個人以為應該有如下的特點。

從內容上看,辯論賽的陳詞往往帶有說理性質,而說理一般包括概念辨析和推理,這兩者自然都要求清晰。概念的清晰,要說清內涵和外延兩方面,內部說清決定概念的構成要件,外部區分此概念與彼概念的邊界,人類一直以來都是用這種方法來理解一個事物的。舉例而言,假設我現在想論述「知乎是個專業的平台,所以是個好平台」,那什麼叫專業的平台,什麼叫好平台,這兩個概念的內部構成條件分別是什麼,他們與相似概念的區別又是什麼。所謂的專業是人的專業還是運營的專業還是討論問題的專業,是回答專業還是評論專業,所謂的好平台,是道德領域的好,還是審美領域的好,還是實用工具領域的好。而專業和專門是一個意思么,好跟優秀、方便、精彩等又是一個意思么。類似的問題都是在從內或從外在明確一個概念,最後,再把與大眾常識一致的部分刪去,我們就得到了一個清晰的概念論述。

說理的第二步是推論,我們應當用合法則的方式得出結論,這樣的結論才有可信度。常見的推理方法有演繹推理、歸納推理、設證推理、類比推理等,這些方法在這裡沒法展開論述,只能簡單介紹一下。

演繹推理,就是常見的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而為了證明前面的兩個前提的合理性,又可以分別展開新的三段論推理,然後不斷重複這個過程。辯論場上這個推理一般追問到某個大前提和觀眾常識一致就好。

歸納推理,則是通過對日常經驗的一般抽象得出結論的過程,比如「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我們看到更為專業的工種不斷出現,學科研究也不斷細分,可見專業是個越發重要的好品質,所以知乎作為一個專業的平台,自然是個好平台」,這裡就是在對日常生活觀察後歸納,這也是常用的推理方法。

設證推理是從結果反推的推理方法,為已知的結果尋找可能性高的解釋,而類比推理就是常用的類比,這個大家應該很熟悉。

總之,綜合運用推理方法,為自己的結論找尋依據,把與此無關的信息排除,就能做到清晰論述。

但辯論畢竟不是寫論文,它還有即時和競技的要求,所以除了內容的清晰,表現手法也比較重要,一般而言,好的表現力,來自於生動和效率兩個維度,有時候二者還有衝突,必須做個取捨。所謂生動,是在論述中加入表演,用大段篇幅把一個具體問題說的深入人心,而效率,指的是清晰有力不著廢言,每個論斷都切中要害。坦白說,這是個需要長期訓練的技術活,如果要說有什麼原則的話,不說觀眾完全清楚或完全不懂的話,把他們半懂不懂的話說明白,效果最好


推薦閱讀:

應該如何幫助低年級辯手準備比賽?
有哪些中文辯論賽中辯手經典或精彩的開場白?
請討論下CF與單機遊戲的好與壞?
網上的嘴炮為什麼通常都是以一種不友好的方式結束的?

TAG:辯論 | 辯論賽 | 辯論技術 | 華語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