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蒙氏教師如何向家長介紹蒙特梭利教學的好處?


如果身為一名合格的蒙氏教師,你還問這樣的問題的話,只能說明你的幼兒園沒有加盟或者加盟的品牌肯定不合格。下面我分享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蒙氏教育,真正把這些理解了,吃透了,介紹起來也就不難了。

  一、一個定義:

  蒙特梭利教育是世界上最先進、最科學、最符合孩子生命本能發展規律的綜合素質教育。

  二、三大區別:

  蒙氏教育和傳統教育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區別:即教育主體、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的區別;

  從教育主體方面來講:

  教育的主體決定了教育為誰服務的問題:

  傳統教育以老師為中心,採用灌輸式的通案教學,教師完全按照教學大綱的內容和進度進行備課和教課,即同樣的上課內容對著全班幾十個不同的孩子講授,老師講什麼,孩子聽什麼。然而,班裡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學習能力、接受能力會一樣么?……

  傳統教師無法照顧班上不同學生學習能力的差異,所以常常會出現接受能力好的孩子對老師講的內容不夠吃,導致孩子「營養不良」;而接受能力弱的孩子,因為學不會而產生挫敗感,久而久之產生厭學。

  蒙氏教育簡介

  · 一個定義

  · 三大區別

  · 五大領域

  · 七個化

  · 十大特點

  而在蒙特梭利教育里,兒童始終是教育的主體,處處以兒童為中心,尊重孩子,關愛孩子,教師會始終關注什麼是他們需要的,什麼是他們想學的,什麼能為他們想學的鋪路。

  只有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才能夠最大化的激發出每個孩子的潛能,從而讓每一個孩子的優勢智能強的更強,弱的變強,進而彰顯每個孩子的個性化優勢。蒙特梭利教育就是要挖掘孩子深層次的潛能,讓孩子弱的變強,強的更強,成為全面發展適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複合型人才。

  從教育方法上來講:

  傳統教育採用的是灌輸式方法。灌輸式教育最大的危害就是讓孩子感到學習是強加的,是痛苦的,痛苦絕對不會產生天才。這樣的痛苦會嚴重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想像力和創造力。

  而蒙氏教育實施的是啟發引導式方法;人的學習類型分為三種:聽覺學習者、視覺學習者、觸覺學習者。成人以前兩者為主,兒童卻以後一種為主。成人主要通過看書、聽課來學習,而兒童主要通過觸摸等感覺來學習。因此,蒙氏班為孩子準備了適合的環境,豐富的教具,在這裡,一切工作(傳統講學習)都是由孩子自主選擇獨立完成的,老師則會適時地啟發孩子做變化延伸的探索,適性地引導孩子做更具難度的工作挑戰。例如:幫助我讓我自己做,可以告訴我方法但不要代替我去做。也就是「玩中學」、「寓教於樂」。這種學習方式非常適合孩子天性和成長特點,使孩子能夠在快樂中有效地學習成長。

  從教育內容上來講:

  傳統教育教室里只需要黑板、桌椅即可,老師只強調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備課和教課,特彆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死記硬背,孩子幾乎沒有獨立思考分析和動手操作的機會,導致孩子對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厭倦。

  而蒙氏老師怎麼上課,蒙氏班都學些什麼內容呢?我們先來看看蒙氏教育為孩子預備的環境:

  環境是教育的第一要素,環境就像是會運動的生命體,時刻影響著教育的效果,環境是素質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隱形課程」,良好的教學環境不僅能增進學習效果,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還能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好習慣好命運。因此,給孩子創設一個適合的環境比什麼都重要。蒙氏教育總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為孩子們準備環境。向兒童呈現所有的學習材料也是蒙特梭利教育實踐的獨特之處。蒙氏教室配備了豐富的教材、教具,這些教具對開發孩子的智力,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培養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這些教具還要根據孩子的成長需求進行持續投放。

  蒙特梭利教育把這些豐富的教材、教具按照區域分割的原則進行環境規劃,而不是隨意亂放的。老師用教具課程化的模式對孩子開展教學活動,充分體現了教育的系統性、科學性、自由性和開放性的格局。

  三、五大領域:

  蒙氏教育體系中包含有五大領域,一是日常生活領域、二是感官領域、三是數學領域、四是語文領域、五是科學文化領域,其內容博大精深。教師就是圍繞這五大領域進行課程設計、組織教學活動的。

  首先是第一個領域,日常生活領域,教育從生活開始,生活是一切的基礎。而且生活本身就包含著許多生活的常識、生活的智慧、生活的哲理。

  日常生活領域的教育目的有:

  一、直接目的:

  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確立自信、體驗成長喜悅,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專註力、秩序感、合作力與創造力等健全人格。

  二、間接目的:為今後書寫、閱讀做準備;

  第二個領域是感官領域:

  感官就是感覺器官,眼、耳、鼻、舌、皮膚。感官是學習的載體,也是學習的管道,人的各種認知信息只有通過感官系統才能到達大腦神經系統,所以,感官是學習的橋樑和通道。

  感官領域的教育目的有:

  一、直接目的:培養孩子敏銳的五官,如:

  二、間接目的:培養初步的分類、序列概念和抽象思維能力,為學習數學做準備;

  感官領域很多教具都涉及到1-10的數字及對各種形狀、大小、序列等排列組合的認知等,為學習數學做準備;

  第三個領域是數學領域:

  數學領域是蒙氏教育體系中最值得驕傲的部分,也是蒙氏教育的精華。因為蒙特梭利博士原本就是一位優秀的數學家,蒙氏數學博大精深而又淺顯易懂,完全可以成為一個獨立的幼兒教學體系,蒙氏數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她把抽象的、近乎枯燥的數學模式演變成形象的、具有生命力的操作系統。

  蒙氏數學的教育目的有:

  一、直接目的:培養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初步形成數學概念,掌握簡單的數學運算方法,促進數學學習。

  孩子通過形象化、實物化、可操作的教具不僅能學會各種數學知識,更讓孩子對這個過程感興趣,學得輕鬆愉快;

  二、間接目的:培養幼兒專心,細心,耐心等品質,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推理力、想像力、理解力的發展,

  學習數學運算只是一個直接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孩子在學習數學運算中,建構了孩子的順序感、空間感、時間感等邏輯思維能力。對於大小、多少、上下、左右以及是非對錯、善惡等等都會有很好的認識作用。我們常說一個人是否聰明,關鍵是看其思維模式。線性思維的人是最不聰明的;平面思維的人要聰明一些;立體思維的人最聰明。只有立體思維的人才能全面、系統、辯證、發散式的觀察、分析、研究事物發展的現象和規律,並能夠處理各種複雜的問題。而蒙氏教育培養出的孩子就是具有立體思維、真正聰明的孩子。

  第四個領域是語言領域:語言教育似乎不是問題,應該是中國的強項,但有許多教育方法是急需改變的。特別是學用結合的問題,我們的孩子讀了很多書,卻不太會講話,甚至不敢在公共場合說話。我們的孩子認了很多字,卻頭痛寫作文,害怕寫作文。原因何在?往往是由於為學而學,缺乏語言、文字方面的大量練習所致;

  語言領域的教育目的有:

  一、直接目的:讓孩子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

  在語言領域,老師會通過一系列的情景化課程,讓幼兒具備正確地傾聽、準確地表達、流暢地閱讀和精確地書寫的能力;

  二、間接目的:讓孩子喜歡錶達、善於表達;

  通過每周一的周末趣事分享、每學期的大型成果彙報演出等,讓孩子的表達、表演等能力得到充分的開發和鍛煉,最終使每個孩子都成為一個個表演家、演說家。

  第五個領域為科學文化領域;科學文化的重要是人盡共知的,中國的家長曆來對孩子學習文化都非常重視,但很多家長只是把認字、背詩、做算術等內容當作文化來讓孩子學習了。這是很偏狹的,科學文化的含義很廣,尤其要讓孩子從小學習歷史、科技、天文、地理等寬泛的知識是很必要的,例如,歷史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未來;科學能讓孩子插上想像力的翅膀等等。孩子從小一定要博學,博學就是鑄就生命的寬度,寬度就是樓基。人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科學文化鑄就孩子生命的寬度。

  因此,科學文化領域的教育目的是:

  一、直接目的:讓孩子從小見多識廣、博學多才;

  四、七個化

  蒙氏的教學特點概括為「七個化」,分別是:

  1、主題化

  主題化首先體現了蒙氏教育的目的性,其次是針對性,蒙氏教育中把孩子的操作稱之為"工作",而不單純是玩,工作是有目的性的,而玩是漫無目的的,因此蒙氏教育每堂課都應該有明確的主題,無論集體、分組、個人活動都有大、中、小主題.,一切教學活動圍繞主題開展,教學效果根據主題評價。

  2、遊戲化

  遊戲化又是幼兒教育的一大特點,在傳統教育中,或者很少讓孩子玩,或者放任自流,隨便玩。玩是孩子的天性,不讓玩無疑是扼殺孩子的天性。另一極端,隨便玩也是不足取的,決不能為玩而玩。蒙氏老師要確定教學主題,並以此設置教育環境,安排教育內容,對一些可以用遊戲方式開展的教學活動予以組織、實施,如音樂、舞蹈、課外活動等。

  3、實物化

  實物化是蒙氏教學的又一重要特點,幼兒是感覺學習者,也是皮膚記憶學習者,而不同於成人主要憑視覺、聽覺來學習的。玩具、教具、設施、物品等一切有形的物體都是幼兒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實物教具,人們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其實教具的作用更大,將來一定會研發出更多更好的教具,甚至取代部分玩具。自然界、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根據教育目的的需要,隨機對孩子實施教育,這也體現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蒙氏教育最為經典的部分就是「蒙氏教具」,蒙氏老師在熟練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同時不違背蒙氏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大量的延伸,最大限度的豐富蒙氏延伸教具,這是蒙氏教研的主導方向,也是蒙氏培訓的優勢所在,固定教具是有限的,延伸教具是無限的。

  4、操作化

  操作化是和實物化緊密相結合的,幼兒不僅是感覺學習者,還是動作學習者,傳統的幼兒教學法中幼兒操作性嚴重不足,從而導致中國的孩子普遍動手性不強。手是大腦的外顯,非常重要,因此這種教育的缺失是顯而易見的,而蒙氏教育卻非常重視幼兒的操作性,統稱為「工作」。操作貫穿於整個教育之中,已達到「手巧」,促進「心靈」的目的。

  5、形象化

  形象化是在語言、科學、文化等教學活動中,運用圖書、卡片、電子圖像等技術手段對幼兒進行形象化教學,也可以藉助於某些相關實物,如語言課可把實物帶入課堂進行教學,也可以在電腦上開發一些老師(家長)和孩子一起玩的生活益智遊戲。

  數學的形象化教具有特別的意義,固有的數學教具就是形象化的具體體現,而就數學的本質而言是抽象的,數學教學不僅可以無限延伸很多教具,從方法上也可以探討如「應用題教學」等,使數學更直觀、生動、有趣,並貼近生活實際。

  6、情景化

  考慮到環境對幼兒產生的重要影響,且幼兒又是心智性吸收者,尤其喜歡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在此借用了一個藝術辭彙.,即:情景化。孩子具有模仿的天性及表演天賦,如果將一些課程編成話劇、歌劇,舞劇等,讓孩子在其中扮演角色,有主題、情節、對話、音樂等,讓孩子在快樂的表演中學習。如英語學習、編一個童話劇,學習效果會非常好。

  7、體驗化

  體驗化是一種綜合感覺,不僅是身體感觀方面的感受,同時也是一種心靈體驗,教學過程中不僅要營造教育設施環境,而且要注意營造教育氣氛環境,比如自由、寬鬆的氛圍就是無形的環境,這十分有利於孩子的學習、成長,使之不僅能夠輕鬆的獲得知識,而且有利於孩子的人格建構,促進孩子心智、身心全面發展。

  五、十大特點

  1、以兒童為中心

  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

  2、不「教」的教育

  蒙特梭利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教學,主張由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和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的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把握兒童的敏感期

  0至6歲的幼兒,會出現特定的喜好傾向,若順著敏感期學習該特性,即可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4、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

  一般稱蒙氏老師為啟導員,她必須對孩子的心聲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於孩子發展的狀況瞭若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

  5、注重智慧和品格的培養

  蒙氏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協助孩子正常化。透過環境的設計、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構完善的人格。

  6、尊重孩子成長的步調

  蒙氏教學沒有設置課程表,不劃分上下課時間,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專註地發展內在的需要。

  7、混齡教學

  不同年齡的孩子會相互模仿、學習,可養成兒童兄友弟恭,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行為。

  8、豐富的教材即教具

  蒙特梭利的教具繁多,這些教具並非是教師用來教學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過這些工作,從自我重複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9、摒除獎懲制度

  蒙特梭利透過長期的觀察,發現兒童對獎懲毫不在乎,因此,蒙氏教育科學地採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養孩子正在萌發的尊嚴感。

  10、爆發的教學成果

  蒙氏教育採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

具體可以參考:http://www.ksjjy.com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守望先鋒贊優先點給奶媽肉盾的情況?
國內幼兒園設計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理想的幼兒園是怎樣的?

TAG:蒙特梭利 | 幼兒園 | 幼兒園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