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評價2017華辯老友賽中,新國大和馬來亞的比賽?

這場比賽感覺新國大不在狀態,馬大的攻防節奏搶得是真好……大家怎麼看?


1. 比賽前晚的統一未遂,已讓正方二辯心力交瘁。內心深處的所謂「堅信」,一無時間反覆推敲,二無機會與各位完整分享,既有自責,也有遺憾。

2. 不確定也不相信己方立論,導致比賽時常常陷入馬大說的很對啊我特么為毛得反駁的痛苦;試圖仰仗過往經驗的本能反應,不料技藝生疏(又或是根本沒有熟練過),被對手完虐之餘,更對觀眾感到抱歉。

3. 每一場(己方)慘不忍睹的比賽,幾乎都伴隨著一個不忍直視的造型。我本以為後者更令我困擾,結果前者更令我難堪。

以上三點,紀念一道至今仍未想透的辯題,一場十分慘烈的比賽,一些意義非凡的隊友,以及一次無法言說的旅程。


作為在場上的辯手,分享一些感想,希望能讓大家從不同的視角了解這場比賽。

先從定義戰說起。雙方對「長大」這個詞的定義有分歧,應該是最開始就展示出來的內容。正方認為長大是個人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價值體系;反方認為長大就是一個人社會化的過程,並以社會評價作為衡量是否長大的標準。

這個分歧並不難預測,事實上,在比賽前一天晚上的模擬賽中,我們的對手就提出了這個定義和切分的方法。在模擬賽後的討論中,我們達成的共識是進入對方的定義中,強調即便是按照社會化的標準評判,一個人也可以盲目的遵從社會期望,或者有主觀意識的選擇社會期望。換句話說,就是套用是對方的語境繼續推進自己方的定義。

但這個辦法並沒有正面解決定義的爭執。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在我們幾個辯手心中也無法說服自己我們的定義更正確,所以只能採用一個技術性的處理辦法。而在真正的比賽中,我們又沒有能夠很集中統一的按照這個思路進行反駁,所以這是我們的第一個關鍵問題。

為什麼沒有做到統一的反駁呢?除了討論不夠透徹以外,我覺得還有兩個原因:

第一、反方很好的利用了賽制的規則,將比賽切分成一個一個一分鐘的陳詞,打亂了我們的節奏。

比賽前兩個環節過後,我們就意識到了對方在壓縮自己的陳詞時間。為了不在時間上被拉下太多,我們也選擇以短陳詞進行應對。但很強的感受就是反應不過來。尤其是對方發動自由辯前後我方連續兩個發言輪次,根本就不知道應該講些什麼。在短時間內要完成聽懂對方和隊友的內容、選擇發言重點、組織語言,這真的是個很消耗腦力的工作。曾經有幾個回合,我們這邊四個人都有點接不下去。如果掌握了比賽的主動權還好,在這場比賽中,我們一度失去了興奮點,這對於場上辯手是非常致命的。而我想馬大應該是在賽前就商量好了這樣的戰術,而在跟我們的比賽中第一次展現出來。對手戰略上的成功,這是第二個關鍵問題。

第二、語境爭搶需要的不是邏輯,而是語言能力,而這是我們幾位辯手的弱項。

正如前面所說,如果沒有在邏輯上解釋「我方定義更加合理」的辦法,那麼就必須靠語言的能力去構建語境,讓評委和觀眾浸入。在語言能力這件事情上,很多辯手都有很高的水平。就我們這場比賽而言,如晶和漸彪學長都是高手,他們是通過很多例子和有場效的「金句」完成這件事情。而國興學長和邵康也都是基本功很紮實的辯手,固守底線的能力也很強,不會在高速來往的戰場上被拉走。

反過來看我們這邊,我們幾個解釋邏輯的能力還算可以,尤其是嬌哥的爆點能力和小霸王的清場結算能力都很強。但要真論語言能力,我們可能都有些不足。雖然憑藉一些基本功可以守住,但拉扯中的乾癟和無力,這是第三個關鍵問題。

這件事情上多說一句,這次又看了執中學長兩場比賽。學長拉扯語境的方式與馬大不太相同,很多時候是靠對於關鍵詞語的細緻詮釋來完成這件事情。這種感覺就好比使用英文,雖然2000詞可以基本表達你的意思,但是如果有20000的辭彙量表達一定可以更加精準。我們都以為自己對於中文太熟悉了,反而可能忽略了對於用詞精準的追求。

在比賽前半段語境定義已經失守的情況下,小霸王有一個回合試圖將比賽引入具體案例的分解中。這個意識我認為是正確的,但是情況太匆忙,他選擇周伯通的例子來開這個戰場,這是一個具體操作上的失誤,因為這個例子在觀眾心證上就太貼近反方。而之後我們四個人雖然開始開闢了一些新的戰場,但是因為思想極度不統一,加上前期已經被衝散,就導致了這些攻擊的無效。單獨看嬌哥或者龐穎的陳詞,都是成立的,也有很多有效推進。但是因為相互沒有關聯性,就致使觀眾和評委沒辦法建立起完整的鏈條,也不會有太深刻的印象。這種一分鐘一分鐘的短陳詞留下的印象必然會小於一個三四分鐘的陳詞,如果再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就更加沒有效果。而且個問題的根源,又來自於我們四個人對於自己方立場的論證方式不夠統一。

在討論中,龐穎一直堅信的點是長不大的人會變成巨嬰;嬌哥說的最多的是長大可以提供抵禦生命無常的能力;而我壓根就沒覺得需要論證「必須」長大的必要性,更多的是想依靠描述長大後的收穫來呼喚觀眾的心證。我們都是老辯手,也都知道在場上統一的重要性。但是因為在那時場面壓力巨大的狀態下,每個人就暴露出了自己最堅信的「本能抵抗」,這也是在辯論場上經常會發生的一種狀況。所以對立論的不統一是我們的第四個關鍵問題。這也是打準備不充分的比賽最常出現的一種問題。

總的來說,這場比賽我們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輸得很多,這也解釋了最後比分的懸殊差距。但對我個人而言,這場比賽讓我收穫很多,作為一個辯手,還是要經過比賽的洗禮才可以更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終於寫完了這篇文章,也算對自己有一個交代。最後祝各位辯手在追求自己變強的道路上都可以不斷成長。


A、人

所有人?/幼?/少?/青?/壯?/中?/老?

劃定「人」的論域,取決於「長大」的定義,不是重點。

B、必須

必然?/主觀?/客觀?/不得已?

「必須」≠「不得已」。因為「不得已」預設了「長大」隱含貶義,排除。

「必須」≠「必然」。「必然」指「一定發生」。「必須」指「不一定發生,但應如此」。此釋義預設了「長大是應該的」(利大於弊),排除。

「必須」屬中性,指客觀規律,不褒不貶,此chun 段shu 忽fei 略hua。

C、長大(核心爭議)

成長?/身體代謝?/心智成熟?/絕對?/相對?/主觀?/客觀?

論證思路:

1、「長大」是客觀的(討論主觀沒有意義)。

2、「長大」僅是「心智不成熟到心智成熟的過程」(限縮論域)。

3、「心智」相當於「運算能力」。

4、「運算能力」越強,決策越趨於正確。

5、決策越趨於正確,客觀越利大於弊。

6、客觀越利大於弊,越是好事。

1、「長大」是客觀的。

思路:反證

凡是主觀均不可證偽,無法通過辯論討論。沒有意義。

2、「長大」僅是「心智不成熟到心智成熟的過程」。

思路:反證

2.1、試圖證明「長大」不是「成長」。

舉例:小王15歲到20歲,辦事依然免不了毛躁。你可以說其確實有所成長,但無法說其真的長大了。

2.2、試圖證明「長大」不是「身體代謝」。

舉例:老王45歲到50歲。你可以說其變老了,但無法說其又長大了。

2.3、試圖證明「長大」不是「心智成熟到心智更成熟」。

舉例:老王55歲到60歲。邏輯上他的心智更成熟了,但無法說他長更大了!

2.4、試圖證明「長大」是「心智不成熟到心智成熟的過程」(與心智強相關)。

舉例:頑主老王,50歲妻離子散,活了大半輩子,幡然醒悟。你現在知道了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東西!你終於「長大」了。

由此可見此框架試圖論證「長大」的概念是客觀而非主觀、絕對而非相對。從社科層面講,很難直接論證「長大了」的客觀判准,所以此處需訴諸評委/觀眾心證。搶語境。

3、「心智」相當於「運算能力」(相當於TPU之於AI)

心理學定義:一個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而後根據指導其行為。喬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義: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1)獲得知識;2)應用知識;3)抽象推理。

4、「運算能力」越強,決策越趨於正確。

「決策」的要件是「儘可能充分的有效事實」和「儘可能嚴謹的邏輯」,而「心智」與兩者呈正相關。

5、決策越趨於正確,客觀越利大於弊。

不證自明。

個人認為,如果搶贏了「長大」的戰場,「好事」的定義無需單開戰場,無需展開直接的利弊比較。

D、好事(6)

主觀利大於弊?/客觀利大於弊?

試圖反證:好事≠主觀利大於弊

吸毒。

E、壞事

與好事對立即可。

-------

聽前思路,聽後再更,歡迎探討。


怎麼看,當然是手機看啦。

渣渣愛好者,沒法去評論。而且場上局勢已經很一邊倒的情況下,辯手心態也會出現變化。我覺得正方也有幾次說到能打動我的地方,卻沒有繼續下去。

場上局面再不好看,他們的能力和實力對於知乎上大多數人也只能高山仰止。畢竟我知道換我上去,只會更糟。


推薦閱讀:

問新人進入南財辯論的發展?
政策性辯論中,反方也需要按「需根解損」來嗎?該如何組織反方辯論架構?
什麼是辯論賽的技術流,是指自由辯論戰場推進么?
如何評價文章「「心證判負」的評委自然會出現」?
有誰了解那個發起捭闔辯論的神奇女子許甜嗎?

TAG:辯論 | 辯論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