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簡體字是文盲用的』這句話?
謝謝邀請,終於有個我會的了\(^o^)/。
首先,你得對"文盲"一詞下定義吧!
何為文盲?我問了問度娘,度娘說聯合國是這樣說的:
"新世紀文盲的標準,將文盲分為三類:
第一類,不能讀書識字的人,這是傳統意義上的文盲;第二類,不能識別現代社會符號(即地圖、曲線圖等常用圖表)的人;第三類,不能使用計算機進行學習、交流和管理的人。後兩類被認為是「功能型文盲」,他們雖然接受過基本的識字教育,但在現代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社會生活存在比較大的困難。"我猜這裡的"文盲"是指第一類吧。
這就不得不好好思考一下,文字的功能是什麼?
正如 @阜東斤欠白山豆 所言,文字和語言誕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交流和記錄,只要文字和語言能達到這個目的,它們就是及格有用的文字和語言。簡體字難道做不到嗎?它明明就很成功地做到了。
所以,一個人要是認識簡體字,這還是文盲嗎?他識字呀!
至於簡體和繁體的關係,曾有人問過我類似的問題,我說:
某一年,我在書上看到一則有關"塵"一字由來的故事,說古時候人們看到鹿奔跑時使塵土飛揚,所以便把這些飄散在空中的土寫作"塵",後來人們覺得此字難寫,認為塵是小土,所以又寫作"塵" 。至此以後,我懵懵懂懂地知道了有些簡體字其實早已存在。在我看來,文字出現的意義在於傳遞知識,哪個好用易懂便用哪個,英語之所以流行全球,其原因之一不就是因為相對其他語言文字,它比較簡單?文字只是工具,而簡體自有其優勢,它筆劃少,書寫較快,易學,我認為某種程度上,它對減低我國文盲率有所幫助。之於繁體,我覺得很好看,而且有時候通過一個字便略懂其由來,如"游"泳是在水裡,"遊"客坐船去旅行,所以部首不一,小時候覺得這樣記很有意思。有人覺得我們應該重新學習繁體,但我覺得如今社會講求快,簡體在書寫速度上符合這個原則,而且也很好地起到文字本來的作用,不改也罷。之於繁體,自有喜歡的人去學習,了解它們背後的意義,作為我國古代知識的承載之一,繁體會有其繼承者。
繁體只是我國文字發展中的其中一環,如果社會需要改變,那麼順勢而為才是正確。謝邀,這是我前幾年在一本國學雜誌上發表過的文章。如今放到此處正為合適。
正簡之道
繁簡之爭,自古有之。或謂之存簡,或謂之存繁。筆者不才,或論之以述一二。
漢字者,蓋黃帝之史官倉頡法天地而作之。
其者生四目,觀萬物之生息,法天地之演化,日久而成漢字。故而,漢字早期是一種象形文字。
後經千年發展,在書寫應用的過程中慢慢演變,而這種演變的趨勢大體為化繁為簡的過程。
而產生這種演變的原因也很簡單。在文字的應用過程中,人們自然而然的會試圖加快文字的記述,尋找更便捷的字體來適應文化交流傳播的需要。
比如「號」一字,於正體字中的寫法則為「號」。然則現今「號」字也並非是現代簡化後的寫法。古代工匠通常會在金屬器物上刻字編號用以區分。而在狹窄之處「號」字的寫法無疑會給刻印增加難度。於是,工匠便在許多時候,將右側的「虎」去除,只刻「號」。
同樣,諸如「漢」一字的現今簡化寫法在古時便有之,漢字簡化也非獨唯今人之風。
漢字的簡化一則加快了文字的記錄與傳播。二則節省了印刷、記述成本,也間接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傳播。三則加快了文字學習的效率。
如此說來,現今的簡化版漢字是否就是完美無缺呢?未必。
諸如筆者上述所舉的幾個漢字簡化的例子,諸位可以發現其有一個共同特點:自然演化。
漢字的正常簡化過程是人們在使用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對漢字的簡化,而非人為強制規定而成。這種漢字的自然簡化發展也同樣是歷史的趨勢。
但如今的簡化版漢字,卻是以一種政府強制性推廣的手段來達到簡化的目的。這種方式在客觀上看一定程度的促進了文化傳播,卻也帶來了許多的弊端。
首先,漢字的正常發展一直都是自然演變,而強制性的簡化會導致漢字文化的缺失,以及一定程度上對漢字體系造成了紊亂。
諸如正體字中的「干、幹、乾、榦」四個字,在簡化後卻被合併成了一個「干」字,而四個字的原意卻是風馬牛不相及。
「乾」上出也。從乙,乙,物之達也。而「干」則為「犯也。從反入,從一。」「幹」則為「形聲字,從干」。而「榦」者「築牆之專木耳。」
如今,不分青紅皂白的將四個意思用法完全不同的漢字合為一字,不僅擾亂了漢字的基本體系,更給使用者帶來了困擾,最嚴重的是,它影響到了漢字表達的準確性。
諸如此類的還有「游」與「遊」,「簽」和「籤」等等。這種本義不同,但因為人為的強制改造而合併的漢字佔了現今簡體字的很大一部分。
如此帶來的嚴重後果除了筆者上述所言外,更有其他弊端。
除此之外,這種簡體字還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漢字的結構。比較直觀的比如「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等等。這種簡化對漢字基本字形的傳承延續也造成了惡劣的影響。
正體字遭至簡化雖然在上世紀國民文化水準普遍低下的時代背景中,對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在現今社會所引起的弊端也足以引起人們的重視。
強制簡化的部分不合理漢字嚴重影響了今人對古籍的閱讀,而由此造成的流弊之害也將日益顯現。
再次,漢字當初的強制簡化是建立在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之下的,而國民文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在隨著人們對自身文化探討愈來愈深的現今社會,繼續採用體系有缺失、表達有缺陷的簡化版漢字,是否還有其必要?
如今信息時代所大量採用的電子輸入法,弱化了正體字書寫相對與簡體字書寫慢的缺點,也為正體字為來可能的復興提供了條件。
而更值得人注意的是,在漢字的發展過程中,同樣存在著「繁化」。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論語開篇第一句中的「說」早期有著「愉悅,快樂」的意思,後隨著漢字表達的需要,便從中分化出了「悅」字。這種「繁化」促進了漢字體系的完善與語意準確,同樣也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故而,正體、簡體各存其利弊,存廢亦不可一言以蔽之。
然則「君子和而不同」,二者雖不同亦可共存之。
存其二物而觀其者,積年而自知優劣。
文盲怎麼啦?文盲不配活著嗎?
——文盲
太好了!我們文盲終於也用上好東西了!
「用現代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的全是文盲,只有用古典希臘語的才是文化人。」 --Λογισμ?? Λαμδα
和看待『Java和C#是給不會編程的人用的』這句話的方式差不多。
謝謝邀請
我認為文字和語言誕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方便交流和記錄,只要文字和語言能達到這個目的,它們就是及格有用的文字和語言。
簡體字能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它是有用可取的文字。當然,外觀上的藝術美感什麼的就比繁體字略為失色了。
謝邀
先澄清一些事實,南懷瑾老先生本意是了解繁體字,才能真正會用簡體字,老先生只是想要推廣繁體文化,原句出自老先生講的一個早期的例子,沒有貶低簡體字使用者的意思
我看了這張圖片右下角,「本土工作室Local Studio」,這是香港一個激進組織,老先生的話被斷章取義了,估計想要撩撥兩地矛盾真正的大師,是不會沒頭沒腦信口開河的
好的我來闡述一下我的觀點,本人從小學習書法,至今有九年的毛筆書寫經驗,略懂顏楷、隸書、草書,切換使用繁簡體時略有感觸
眾所周知,漢字分為六種:象形,指物,會意,形聲,轉注,假借象形:組合筆畫形成物體的形狀,「日」「月」「山」「川」「木」「耳」「馬」「象」「兔」「龍」「龜」「鼠」等
指事:利用筆畫的位置關係表示抽象概念,「上」「下」「未」「末」「本」等會意:組合既有的象形文字或指事文字,「休」「武」「信」「林」「炎」等形聲:將表示事物類型的意符和表示發音的聲符組合,「江」「河」「銅」「晴」「清」「燃」「腰」等轉註:某字借用作音韻相同,字形相同或者字義相同的另一個字,「考」---「老」,「令」(美好---命令),「長」(空間長---時間長---生長),「樂」(音樂---快樂)等假借:由於沒有表示此意思的文字,因此借用既存的同音或者音近文字.「我」「求」「其」「然」「來」等除了假借字外,其他類型都有涉及字形,漢字起源於符號,它們用簡單的筆畫精確表述出落筆者想要表達的意思,也是當代人研究先人生活的重要依據。之後經歷多個朝代的簡化、演變,到了現在的繁體字,只要仔細看看,依舊能從許多繁體字中研究出它原有的意思,匆忙回答,我僅舉「龜」「馬」「鳥」「華」「絲」「與」幾例
動物字自不必說,繁體字更好地表達出「目」「羽」「足」等形象;而「絲」更好的表達出了絲織品的形象,「華」本意是一株開滿小花的花枝,後來延伸出「華美」之意,只靠簡體字是難看出來的(《說文解字》等書中都有更詳盡的解釋,此處不多贅述)
而建國後字體簡化,此舉引來爭議頗多,但私以為:挺好的
文字本來就是一種工具,只要有手有腳是個人就可以使用(遑論猴子等機敏的動物都能強行記住),古代交通不便,文字不統一,同字含義不一定相同,自然從文字中更多地要能直接看出意思來。而如今社會發達,文化普及廣泛,對文字的要求就不僅僅是實用性,還要足夠便捷
漢字簡化固然有所失,但得到的便利不是一點半點(例如「憂鬱烏龜」),我認為還是有利於社會步伐加快、更加進步的如此,「簡體字是文盲使用的」便是無稽之談,文字的含義已經固化了,當代人自不需要茴香豆「茴」字的四種寫法,一個人的文化水平絕不由其使用的文字所決定,簡繁體都能造就知識分子,何況使用繁體字的文盲還大有人在呢(笑)
同時覺得繁體字是不可捨棄的,繁體字有其獨特的美麗之處,它更是簡體字的始祖,是中華文化的承載體————————CUT————————匆忙回答,資料出自記憶和手邊的書籍,有錯誤歡迎指出,意見分歧歡迎辯論,無腦噴吹歡迎被刪評論斷章取義!!!
出處:《南懷瑾先生在海航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講座》
那麼,說了這個,我就講到讀書的要緊。中國文化,如果在書本上講呢,都在古文裡頭,你們諸位如果開始學簡體字出身,現在學校受簡體字這個教育出身,由簡體字入手,由白話文入手,對於中國文化啊,就是一句南方話啊,上海話:「談都不要談了!」啊,一句話都不能講,你都不懂。沒有資格去談這個東西。
中國文化都在古文裡頭,古文都是繁體字。那麼這個繁體字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先要了解一個問題,人類的言語,以前三十年一變,中國人、外國人都一樣。講話,人類的言語,三十年一變。現在不同,現在我發現社會上的語言十二年一變,都變了。
我仔細又看了一遍全文,終於發現,南懷瑾確實有表達嫌棄簡體字的意思。
然而題主用的那張圖還是太片面,有一種刻意迎合「繁體字優越者」的感覺。
南懷瑾先生大概是覺得古人的東西就應該用古人的方式(文字)去了解吧!
文字只是一種記載人類文明的工具,對於大多數人而言,能夠使信息傳播就足夠了,至於那些願意去領悟文學之美的人而言,以什麼方式也只是他們自己的事。
而那些懷著某種不知從何而來的優越感指點別人的人,大概只有一句無法可說吧。
總之,不管是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都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文盲難道不是說不認字也不會寫字的人么,我搜了下文盲的定義,還是不識字不會寫字的成年人才是文盲,為什麼能用簡體字還是文盲呢,不了解那位大師,我想他的本意肯定不是如此。
多虧了這一套文盲用的文字,文盲也能讀寫,能工作,能做學術。屬於貴族精英的知識壟斷終於結束了。在公立學校,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至少有高考。
篆書時代的人笑而不語
因為甲骨文是考古學家用的
用繁體字的人都是法盲。——沃滋基欶德
「你不喜歡,你算老幾?」
突然想起這句話。甲骨文大師表示,垃圾。哎,你不要誤會,我不是針對你,我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推薦閱讀:
※你覺得《我與地壇》哪裡寫得好?
※怎樣評價《疑犯追蹤》主演 Michael Emerson 的演技?
※上海有哪些值得吃貨頻繁光顧的小館子?
※你最喜歡哪部電影的哪個反派角色?為什麼?
※如果評價董明珠的「十種人拿不到高薪,更不值得培養」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