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車取消實體按鍵?
似乎從特斯拉出現之後,很多汽車廠家開始取消中控繁雜的按鈕開始大面積使用觸摸屏幕跟觸摸按鍵了,但是對於汽車來說,駕駛員在沒有按鍵回饋情況下開車不是容易分心嗎?取消不常用的還行,音量鍵,空調鍵,甚至除霧鍵位都合併到屏幕裡面去了,感覺按幾下才能找到駕駛的時候特別容易分心,關鍵也沒有觸摸回饋,除了個別廠商以外大部分的汽車人機工程軟體做的遠遠沒有手機流暢,經常會卡頓一下,使用的語音啟動識別也不準確,駕駛中如果分心太多就太危險了吧,尤其現在很多新手,中國道路情況也這麼複雜,不能指望都是老司機吧。
謝邀。
首先,題主的觀察是對的:目前確實越來越多的車在取消實體按鍵。
至於原因,有的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決定,有的是跟風,有的純屬瞎搞。
那麼,到底某個操作是用實體按鍵呢,還是整合在屏幕里,或者是用電容按鍵+震動模擬反饋來代替?作為設計師,我們對這個話題做過一些研究。
一些經驗是:
1. 中控區域大部分infotainment(信息娛樂)相關操作,比如地圖,導航,倒車影像,多媒體,電話,甚至將來可以拓展安裝的APP等,都適合用屏幕來做。
2. 只要人機工學沒有問題,觸摸屏一定比非觸摸屏更直觀有效(所見即所得)。但人機工學在很多情況下都是個問題,比如特斯拉Model S的大屏。
3. 車窗開關、座椅調節等操作,仍然適合用帶機械響應的實體按鍵,操作更直觀有效,也更舒服。
4. 空調系統,放在屏幕中與用實體按鍵操作,各有利弊,更好的方案是兩者的混合,比如新奧迪TT的方式。
5. 任何把」前除霜「隱藏在二級菜單以下的UI設計,都是瞎搞。優先順序如此高的操作,無論是實體按鍵還是屏幕內虛擬按鍵,都必須放在第一層級中,也就是隨時可以只操作一下就打開該功能。
7. 屏幕很難解決物理反饋的問題,但有時也可以通過別出心裁的UX設計來實現盲操作,可以做到比擁有物理反饋的按鍵盲操起來更順手。
8. 帶有震動模擬反饋的虛擬按鍵(類似iPhone7的home鍵)手感可以做到幾乎完美模擬按壓感。然而優秀的機械旋鈕的手感仍然碾壓任何模擬鍵(深受奧迪家機械旋鈕的絕佳手感毒害多年)。
當然,很多問題都有巧妙的解決方案,但不能寫太詳細啦,產品正在研發中。
最後針對其他答案,說兩個點:
1. 屏幕比實體按鍵更便宜?天真。既要滿足車規要求,又要性能比肩ipad的14寸以上前裝車載屏幕,採購價格遠高過通常中控按鍵組的價格。擁有震動反饋的電容/壓感按鍵,比傳統按鍵貴5-10倍。我們採用屏幕或電容/壓感按鍵,主要看中的是其可自定義,玩法更多,而且後期更新迭代容易,在某些方面,可以給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
2. 為什麼特斯拉有個大屏幕?為什麼互聯網汽車都上大屏幕?為了看起來更有」科技感「?天真。真實原因是,在互聯網大佬們眼中,汽車將是下一個互聯網入口,是個終端設備,是要承擔互聯網的盈利模式的。諸位想想,通過這塊屏,各家互聯網公司可以有多少種姿勢來盈利?要是沒有這塊屏可咋整?
其實中控大屏也是自帶一些劣勢的,駕車過程中的操作安全性是一方面,本身屏幕的反光、行駛過程中光線的明暗變化對屏幕識別度也有影響,包括像近年來開始流行起來的流媒體後視鏡,雖然可以提供更廣的視角範圍,但看流媒體的第一瞬間,你的聚焦點不同往往會看到流媒體後視鏡的視角畫面或者以及鏡面本身反射出的視角畫面,雖然只有那麼一瞬間,但這個體驗感受也並不好。
實體按鍵的逐漸取消定然是趨勢,不然那些概念車各種大屏就沒有意義了,一個大屏能集成各種功能,內飾界面設計上也更得心應手,無論你說科技感、高級感,一個大屏帶來的視覺衝擊力確實能做到。
而未來汽車人機交互這塊的終極形態應該是AR技術+語音控制+帶震動反饋的虛擬觸控界面(比如寶馬的 HoloActive Touch )+方向盤輸入,也就是說到時候甚至連大屏都沒那麼被需要,現在被追捧為主流的大屏,如果用超前的眼光來看,未來也終將只是輔助設施。
還有一個是車聯網的存在必然需要一個屏幕的存在,而且是越大越好,像CarPlay如今在10萬的車上都能見到了,屏幕成為主流這就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情。
時代總是在進步的,舊事物總會被新事物取代,就像大燈清洗不也從雨刮清洗變為噴嘴清洗,車載CD也正在逐漸取消,而雖然實體按鍵目前確實在逐漸被取消,但它絕對不會完全消失的,就跟手動擋一個道理,大趨勢是越來越少,但因為成本、盲操等原因的存在不會全部都拜拜的。
@沒貓跑得快 說得非常好,追求所謂高科技而影響操控、忽視安全是本末倒置
只是更正一點,符合車規的觸摸板方案,尤其是要體驗好點的,好貴,好貴,好貴
為什麼不做按鈕?因為設計水平不夠,設計不出美觀的按鈕,索性捨棄,以免在丑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一塊觸摸屏,配個安卓,不知道省廠家多少事,還能提升所謂科技感,簡直廉價車的福音
節省成本,實體按鍵是需要模具的,觸控不需要,一套UI幾乎能搞定所有車。但素!如果觸控能做到視線不離開前方路面就能準確完成操作那才是進步。中控按鍵上的凸起就像電腦鍵盤按鍵的凸起作用一樣,摸到之後憑著下意識就能找到相應的功能按鍵了,按下之後手感會反饋回來告訴大腦已經按下去了。整個過程視線幾乎不會離開路面,而目前觸控還做不到,最令人髮指的是有些車型把音量調節,空調操作車窗開閉,後視鏡電加熱,後窗加熱都給做成觸控的做法。觸控可以,行車途中不用操作的功能做成觸控完全沒問題,實體按鍵的合理分布和良好的回饋感是跟行車安全息息相關的,黑大眾雖然是潛規則,但無可否認大眾的內飾實在這方面作的比較好,按鍵之間的距離合適,手感回饋比較清晰,大多數操作幾乎不用將視線離開路面。再有就是屏幕的位置,如果位置過低就會造成視線移開的時間過長,一些品牌把屏幕布置在中控台頂上,這樣即使眼睛看著屏幕餘光也會照顧到路面的情況,至少比視線完全離開路面要安全的多。把汽車中控用手機的發展去比的人我覺得忘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手機不會載著你在環路上以80公里飛奔,在高速跑到120,在密集的車流中穿梭。--------昏割線君刷存在感--------對於回復中的一些問題我來統一答覆一下:
1.觸控的確能讓中控台變得簡潔美觀,但所有功能都做成觸控,忽略了行車安全廠商就非常不負責了,一些看起來很low逼的控制方式往往是最安全的。
2.實體按鍵的操作過程使用了視覺、觸覺,有時還有聽覺,觸控使用視覺佔了絕大部分對不對?屏幕如何給手回饋?是電一下還是扎一下?3.hud實際上要比屏幕更實用,至少手機導航大多數都有hud模式,或者可以連接hud設備,這樣的功能出發點就是最大限度的把駕駛員的視線留在路面上,這樣的設備反倒很少被追捧,但很不少人會後期加裝,是很值得主機廠思考的。4.取消實體按鍵這件事上華為比蘋果激進多了,但不管蘋果和華為音量鍵都保留了,一些安卓機型還出現了獨立的快捷實體鍵,為什麼呢?很簡單花哨的玩夠了用戶還是喜歡一鍵相機、一鍵切歌等一些快捷操作。我覺得觸控在一定程度上是拯救中控屏幕的救命稻草,手機導航、hud投射、LED儀錶盤和後視鏡集成倒車影像的出現,中控台上的屏幕似乎有些多餘了。因為省錢啊。你寫個安卓的UI多少錢?反饋不好還能改。設計一套實體按鍵方案多少錢?模具多少錢?其實我覺得在語音識別沒有達到完美的時候把常用的按鍵(比如說空調、音響之類)往方向盤上集成才是正經的,觸摸屏可以有,但是開車時候需要盲操的功能必須有實體兼
我覺得就像做手機,從觸屏出現之後大家都在看多大的屏幕,多大的屏幕,多大的屏幕!但是,我個人覺得,再大的屏幕也不能完全取代按鍵,因為當你在行駛途中,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轉移視線在一塊無論多麼大的屏幕上劃拉
1.智能手機的普及直接影響了客戶習慣,觸屏大屏成為潛在需求
2.購車平均年齡降低,接受新鮮事物的平均水平提高
3.市場競爭激烈,「科技感」成為新的購買因素
但是
雖然「沒有」了模具成本,但車企要花的錢更多了...
觸屏比機械按鍵工況要求更高,成本增加。
設計成本大大提高。一旦使用觸屏,乘員布置中的操作控制功能設計與駕駛中的對應功能使用場景需要重新定義。
測試更花錢...
(插播題外話)大概一年前開始有很多汽車編輯用「環抱式駕駛艙」,聽著很玄乎…其實就是把手部需要操作的功能都離駕駛員「近」了一點: 在乘坐參考點(SgRP)確定的情況下,駕駛艙內的手部觸及範圍與車輛操作功能變得「近」了一點。
我是不推薦功能都做到觸屏上的。
在右手的最大觸及包絡面內(J287),中控上的機械按鍵形狀和位置可以「相對靈活」,觸屏目前只能做到平面的,功能布局是一大難題...
把所有功能做到需要觸摸的一個平面,操作所需時間增加,誤觸的可能性增加。就算增加物理反饋或者聽覺反饋(或者像老年手機一樣按「3」就喊一聲「3」),也沒有物理按鍵直接...
特斯拉是個極端的情況,就算沒有特斯拉物理按鍵也是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是汽車的電子化程度越來越高,設定和操作的複雜度急劇提升,物理按鍵難以滿足要求。以前開車需要調整的就是收音機/CD和空調,現在有駕駛模式、啟停系統、車輛設置、App選擇、聯網操作、多媒體操作、導航系統、巡航系統、主動安全系統、雷達/倒車影像、藍牙電話等等,這些常見功能都做成物理按鍵中控區域是放不下的,而且就算能放下你看見幾十個物理按鍵也會頭大的,觸控屏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放下幾乎無限多的按鍵,因此觸控屏是必然會裝車的。觸控屏幕裝車自然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從諾基亞的豆腐屏到Iphone的4吋屏到Iphone的5吋屏到現在的5.5吋屏,在不影響攜帶的情況下大家都喜歡大屏,所以手機屏幕越來越大。汽車也一樣,中控屏從以前的5吋到8吋到特斯拉的10.4吋到賓士的12.3吋,屏幕越來越大,中控適合操作的區域卻沒有變大,物理按鍵沒法變小所以只能是越來越少。物理按鍵減少這是必然的趨勢,但廠家的設計水平確實不一樣,設計水平高的體驗更好,牽強附會為了大屏而大屏的當然還不如用實體按鍵呢。像空調溫度、音量、除霧這種沒有物理按鍵倒也並不都不方便,這也分各種情況的。
比如配自動恆溫空調的車把空調按鈕集成到中控屏里個人覺得沒啥問題,因為恆溫空調設定好溫度之後並不需要頻繁調整,當然也有把自動空調當手動空調用的,不過這也不是空調正常的使用方法,沒法兼顧到這部分用戶的便利性也可以理解。
還有現在很多車的媒體音量調整都集成到方向盤上了,中控再留實體按鍵也是比較多餘。像除霜這個,如果配有自動空調和斥水玻璃那幾乎很難起霧,冬季結霜雖然也要啟動除霜功能不過因為進去車裡就要啟動,也不需要盲操,放在中控屏顯眼位置也能接受。在今天之前,我覺得中控上把實體按鍵換成大屏觸摸影響不大,大不了行駛時不碰中控,也能一樣安全。
但是當我看到新路虎攬勝星脈(Range Rover Velar)的內飾設計時,我簡直炸了:
這家印度企業真是敢於創新!居然把中控上幾乎所有常用按鍵,全部改為虛擬鍵或電容觸摸鍵,甚至連方向盤上的多功能鍵也換成觸摸鍵!
這要是不懂車的群眾看到這樣的設計,肯定是一見傾心,這麼科技感高大上,得給十萬個贊。
可汽車終歸是有著工具屬性的,難以想像路虎怎麼解決這些非實體按鍵的誤觸問題。
我要是這輛車的車主,開車時想要按某個功能鍵時每次都要低頭確認一下,我肯定要抓狂了。如果我接受這個設定,保不齊哪天就會因為這個習慣開車分心,跟著高科技一塊兒上了西天。
實體按鍵確實可以盲打,但是我覺得對於汽車來說只要不取消實體方向盤和實體剎車油門都不是啥大問題。
從設計角度講,簡約風格是大勢所趨。但有大量實體按鍵情況下還能設計成簡約風格,難度會比較大,用觸控屏替代則容易得多。
從生產成本角度講,屏幕加觸控功能,比屏幕搭配一堆實體按鍵的採購和裝配成本都要低。
從售後成本角度講,觸控屏有缺陷就讓供應商去升級軟體好了,維修起來更簡單。能讓軟體做到的就別讓硬體去做,UI設計可要比設計面板、選擇用料,開模具等等等等的工序簡單多了。
至於安全,集成到方向盤才是王道,音量控制基本大部分車都做到了,空調控制在一些車型也已經實現,普及只是時間問題。一個字,騷。
兩個字,逼格。
三個字,科技感。
四個字,設計語言。
五個字,市場的反應
引用一下@ 凝墨灑淚霧灑南殿 的原意,我在一個屏幕上集齊你以往一排或者幾排按鍵的功能,既省了空間可以為更好的感官體驗,又可以集成更多的功能,多種的操作,何樂以不為。
分心這個問題根本就不用擔心,很多實體按鍵車商設計當初也不是給你開車的時候按的,我相信沒幾個人在開著60的時候去調一個屏幕菜單的排版問題吧。
總有人要走在概念和技術的前沿,特斯拉算是成功了,功能都集成在屏幕上只是給了各大車商一個市場反饋,喔原來是這樣的,原來這樣大家都喜歡。於是本田也幹了,於是豐田也準備幹了,等等。最終還是會走向人機互動,語音控制。你看,蘋果也不是搞siri了嗎,於是各個廠商也嘗試語音控制。
所以說,一些新的概念其實很大一部分也要看市場接受不接受,反正我是接受了~雖然有時候會有卡頓,或者出現bug,但是總歸是個趨勢,無可避免的,當初蘋果1代不是也很震驚世界嗎?當時很多廠商都說誰會去用這種這麼大屏幕的手機,哼哼一下子就摔爛了屏幕了,還是實體按鈕賊好用,到現在各大廠商不也是越出越無邊框嗎?
這算什麼,未來還會取消實體方向盤呢。給你個液晶屏,上面顯示著一個方向盤,讓你用雙手划動來轉動屏幕上的虛擬方向盤。像近光遠光切換、雨刷、鳴笛之類的全給你做成液晶屏上app的形式,而且你點進去先要看幾屏廣告頁,手動往左劃幾次以後才能正式進入該功能
看了一下評論,再寫一下。企業是以利潤來驅動發展的,所以汽車設計往往有利潤做嚮導。中控設計比機械按鍵的成本要低的多,不需要太多模具和材料,只需要設計軟體嵌入,做好功能介面,就可以了。我不是黑中控大屏幕,我是說手勢控制(新7系)、語音控制、手寫輸入等等,都是垃圾。純粹的營銷噱頭,拿來裝幾次逼就夠了,這些功能使用頻率太低,精度一般,根本沒有實用性。~~~~~~~分割線~~~~~~~中控使用屏幕主要是為了提升內飾美感,集成各項功能,使內飾更簡潔,同時彰顯科技感,換句話說就是為了提升逼格。各廠商為了藉助中控屏幕拼顏值、拼逼格,都用盡了各種手段。 個人認為,中控屏幕僅僅適合放置倒車影像、盲區輔助、手機屏幕投射這類顯示的功能,對,僅僅是顯示功能,屏幕最好不可觸控,讓機械式開關和屏幕各司其職。原因,首先,操作屏幕會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存在安全隱患,屏集成度越高,危險性越高;然後,屏幕(尤其是觸控)的可靠性並不高,帶有觸控屏幕的車子過了三年後通常出現觸控不靈、邏輯混亂的情況,尤其路虎。。。哈哈,但是按鈕、旋鈕式的開關通常有較好的可靠性;最後,屏幕觸感並不好,由於使用環境不同和設計壽命不同,它和手機屏幕是沒有可比性的,用久了感覺比較垃圾。 所以,我自己還是比較青睞純機械式或者屏幕顯示和機械開關配合比較好車子的,用久了就能體會到。
一方面是大屏是必然配置,在這個前提下,中控面板留給實體按鍵的布局空間越來越小,放不下太多實體按鍵;並且實體按鍵的模具和製造工藝成本確實很高,反正都有大屏了,改用觸摸按鍵就省錢多了。
另一方面是人機交互技術的進化,自然語意識別已經很強了,語音控制加SWC使用起來很方便而且準確度非常實用;同時觸摸屏的手勢識別,振動反饋等都大大縮短了虛擬按鍵的操作時間。以上舉栗子:空調太熱,過去按鍵調整溫度或旋鈕控制風量,現在喊一嗓子太熱,調到22度就行。音樂音量太小,過去扭音量旋鈕,現在雙指在屏幕上盲劃就可以,高級車還可以使用SWC上的旋鈕。
不過一切都要逐步發展,還是有很多操作需要極短的操作時間,按鍵仍然無可替代,但是新的HMI方法總會被發明出來。想起以前一個老笑話:
現在的手機、電腦都流行觸屏。 有位朋友特別感慨:「現在科技發展這麼快,說不準哪天電視都觸屏了。」 另外一朋友說:「你傻啊!有遙控器不用,非要走過去用手指戳?」因為看起來似乎高端啊,想當年年輕的我也覺得汽車中控台上都是觸摸屏感覺好高級好高級,但當我開始開車的時候才發現觸摸屏簡直mdzz,要調下空調眼睛就要離開前面的路1-2s,1-2s後的路況你能知道是什麼嗎?像這樣機械按鈕主要控制、輔以觸摸板才是墜吼的!不要提語音,Siri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我的意思,汽車上的比Siri強嗎?車廂里不吵嗎?等十幾年後成熟一些了再說吧
采埃孚把持著櫻桃不是沒有道理的。青軸就很適合車載交互嘛。
推薦閱讀:
※cx-4和新思域相比較性價比哪個更高一點?
※汽車上有哪些配置幾年前還未普及,現在已經覺得離不開?
※關於汽車差速器的問題?
※為什麼沒有後置前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