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是如何從通信設備製造商跨界做手機的?
01-13
華為之前是做寬頻 光纜那些通信設備,後來跨界做手機也做得風生水起。詳細過程以及跨界原因是怎麼樣的
在探討這個問題前,我們首先分析下手機行業上下游生態的主要參與者1、晶元及其它零部件供應商。2、電信運營商。3、整機設計及製造商。4、手機分銷商。5、互聯網應用服務商。6、消費者。
然後我們再分析下華為的主營業務
華為官網給自己的定位與定義為:全球領先的信息與通信技術(ICT)解決方案供應商。從2G的GSM,到3G的WCDMA/TD-CDMA,再到4G的TDD-LTE/FDD-LTE,華為在通信設備及網路解決方案服務領域深耕鑽研了30年。因此,華為進入手機領域,不算行業跨界基於上述分析,在手機網路軟硬體解決方案領域,華為是最有發言權的廠家之一。因此,我認為華為進入手機領域不算是跨界,而是通信與網路產業生態內的演深,我理解的跨界應該是進入一個與主業不相關,完全陌生的行業,比如做服裝的雅戈爾、搞餐飲的湘鄂情,生產飲料的哇哈哈,專註白電的格力進入地產行業才屬於跨界:)我們再來談下華為為什麼要進入手機領域:
1、基於上述分析結論,手機屬於通信與網路生態圈範疇,且華為鑽研了30年,積累和儲備了深厚的技術專利和人才,以及強大的財力支持,完善和現成的全球渠道(華為在運營商時代已在全球170多個國家設有地區部和代表處)。因此,從人力,物力,財力,渠道,降低邊際成本,資源整合角度考量,華為具有進入手機行業的優勢和動力。2、戰略考量。在運營商領域,華為經過30年的全球征戰和行業縱橫捭闔,加拿大北電基本出局,芬蘭諾基亞先收購原諾西公司手中的德國西門子股份,後又收購了阿郎(法國阿爾卡特與美國朗訊),全球運營商領域正式進入了華為,愛立信,諾基亞 三寡頭格局。因此,華為要想成為一家世界級TOP100甚至TOP10強的偉大公司,必須不斷尋找生態圈內的新領域來保持業績快速增長。3、華為的晶元和專利優勢。做企業最怕咽喉和七寸握在別人手中,在手機領域,除了操作系統,只有晶元技術最難攻克,同時屬於寡頭壟斷格局。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華為的海思晶元在手機上終於有了大展拳腳的用武之地,腰挎專利之劍,得以在全球馳騁。4、華為的文化基因。華為的企業願景是共建更美好的全聯接世界,運營商BG鏈接了全球運營商,企業BG鏈接了全球八大行業(政府,金融,教育,醫療,能源,交通,電力,企業),除了ToB,用戶更廣泛的ToC肯定不能缺席。因此,以手機為主的消費者BG應運而生。大部分企業的文化是創造出來的,但是有些企業的文化真的是沉澱出來的,比如華為的艱苦奮鬥,力出一孔,聚焦主航道……,30年來,華為始終聚焦通信與網路行業,默默無聞的搞研發,正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每一款新產品,每一項新技術的發布,其實華為已經在背後做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探索和實踐,比如潛心研究十多年的海思晶元,期間還要經受住房地產等暴利行業的誘惑和考驗。5、我們未來的生活和世界
我們普通人缺乏看透未來的眼光,能力,歷練,人脈,信息,但是透過全球巨頭和智囊團能夠幫助我們領悟到,未來五到十年科技領域肯定是「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逐步完善和成熟的時代,我們再想像一下,這些標籤的數據和信息入口都有什麼?因此,對於立志成為一家偉大企業的有志之司,不可能被別人卡著咽喉,錯過或受制下一場科技盛宴。6、華為真的成功了嗎?熟悉華為的人都深有體會,華為是家憂患意識極強的企業,在行業紅火時,華為憂慮的是接下來的冬天怎麼辦。在市場鼎盛時,華為憂慮的是未來的生存出路怎麼辦。然而這些憂慮真不是故作矯情,回顧一下新千年時互聯網泡沫破裂時的慘烈,08年金融危機時的慘烈,手機領域從諾基亞到三星各領風騷數幾年的歷史魔咒。且ToC的手機市場不像ToB的運營商市場競爭那麼單純,甚至可以用群魔亂舞來形容,各種黑,各種亂……然而華為的基因決定了他是一個極其擅長馬拉松長跑的競爭者,但絕不是一個善於靠爆發力取勝的百米加速競爭者。因此,面對(自)媒體全天候,全方位,或主動或被利用的吹捧和挖坑,我感覺華為內心是崩潰的,表現出的是無可奈何被捧殺的焦慮,華為不怕市場與行業競爭,但怕內部因此會變浮躁,堡壘從內部被攻破。但是,上了ToC的船,華為再也沒環境像運營商時代那樣保持低調了,只能像嬰兒學步一樣虛心學習如何與媒體,友商,用戶,市場打交道。因為,積累了30年的ToB寶貴市場經驗沒辦法遺傳給ToC市場。以上所有分析結論僅代表個人看法,不代表華為官方觀點!華為很早就開始做手機了,原先大部分是給人貼牌,比如國內的運營商,國外沃達豐之類的。那個時候最屌的還是諾基亞,另外其他的設備商比如摩托羅拉,西門子,阿爾卡特等也有自己的終端部門。華為最低調,大部分手機都是發到國外,所以國內基本沒有知名度。早年由於功能機做到頭了,利潤很薄,華為很想把自己的終端部門給打包賣掉,換成現金過冬。誰知道當年趕上次貸危機,所有的買家都沒錢,於是當時還以為砸在手裡賣不掉了。新招聘進去手機部門的畢業生都很擔心自己的前途。然後,就是智能機時代了。一面就是喬幫主把iPhone玩出花來,一面是華為傍上安卓的大腿,默默地給運營商打貼牌,暗中把渠道摸熟,在低端智能機市場站穩了腳跟。再然後,華為還只是一個有點不上不下略顯土的本土手機,卻靠著一個是自己的現金流,一個是前面鋪渠道很輕車熟路了,發力趕了上來。
一方面有自己底子打得好的優勢,一方面也是對手經常出錯招(雷布斯一度受困於渠道,耍猴耍過了;蘋果沒當年那種一路領著智能機方向的衝勁;三星就不用說了),逐漸坐上了手機出貨前幾的交椅。
說一個小細節吧,當年我還在華為內部見過一個報告,把華強北各種款的山寨機好賣的原因一頓分析(比如電池容量、屏幕、按鈕、造型等等)。這種不單向武林高手學習,更連市井流氓的王八野拳也會幾手的人打起架來才可怕。看了一圈答案,都沒說到點上。
利益相關,在華為終端工作多年。華為終端-不僅僅是手機,最早來源於無線下面的一個小部門,給無線基站做終端的測試設備。3G剛啟動研發,世面上可是買不到手機給基站做測試。後來準備賣基站給運營商(沃達豐,英國電信等等),運營商說光買基站沒用啊,用戶沒有終端設備也用不上啊,要求必須配套提供手機,於是華為的終端部門成立了。這也是為什麼華為的手機最早都是運營商渠道銷售,沒有公開渠道,貼牌而不是主打自己品牌。後面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有錢賺。
手機內部有一部分技術,其實傳統通信設備商還離得更近。所以當年諾基亞愛立信除了做通信設備賺大錢,也做手機,而且諾基亞做手機也賺了大錢。
談不上「跨界」,手機本來就是端到端通信中的一個環節。手機--基站--傳輸--核心網,一條龍
這跟華為整體的戰略布局有關。
終端產品發力,應該是華為想清楚雲管端,作為核心產品以後吧。端,當然就是手機。華為做手機很早(更早之前還做過座機),一開始很大目的是為了拉低手機價格,以打擊同城競爭對手,避免其通過手機的利潤補貼其網路設備。後來發現做手機居然很掙錢,才開始重兵投入。那些天天喊著感謝小米把手機價格降下來的,更應該感謝華為。
華為從一開始就做電話,最早是固話,後來做移動終端,就是功能機,再後來做智能機。只是不貼華為的標,要麼是在國外銷售,要麼是運營商補貼機,大部分消費者不知道。人家實際是輕車熟路。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華為雲官網域名和www.hwcloud.com域名被搶注行為?
※如何評價華為nova 2 plus 魔鏡版?
※華為的客戶經理是什麼樣的工作,待遇、前景、性價比如何,現在進去還值得做嗎?求經驗介紹~·
※如何看待華為榮耀智能手錶S1?
※如何評價華為nova2/nova2 plus魔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