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華北大,決定因素是天賦還是勤奮?


其實,就外部因素來看,最重要的是老師。

如果把高中學習比作訓練神經網路,

有的老師教得好,一道例題頂10道,事半功倍。

沒有好老師,自己做題更像是訓練神經網路,調參費事,訓練集構建費事,訓練過程費事,事倍功半。

還用訓練神經網路打比方。好老師的核心能力在於特徵工程,而不是訓練集。訓練集大家都差不多,就是高考原題唄。但好的老師提取的特徵實在是別人比不了的。

高考這種難度的測試,如果有個好老師,大家其實是用不著拼天賦的。

至於老師好不好怎麼判斷?

你去問你們上一屆考上清華的學長: 如果讓你每門課的老師做高考題,能比你做得好么?讓他一定明確回答。

如果他說能,那這個老師是個好老師,快去送禮送錢請他單獨輔導;

如果說還差點,那這個老師也是有一定水平的;

如果說實在不知道,那這個老師水平應該挺差的。要是你不幸被他帶了某門課,你最好就學你學長,自學得了。

至於說什麼家庭因素的,其實沒那麼有決定性。我招生這幾年,見過的各種家庭條件的都有,大多數是和我家庭條件差不多,雙職工小市民家庭。

另外,評論中說好老師也會帶出差學生的,顯然是沒有認真理解我的答案。我的答案是,好老師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針對某一個人而言,如果他有一個好老師,那麼他考上清華北大的幾率更大,而不是好老師一定能保證所帶的同學都能成績好。

一個班的同學智力上、努力程度上差別那麼大,怎麼可能都成績好?

但是如果你特別想考清華北大,卻發現你的老師又缺那麼點意思,而學校里確乎有特別好的老師,那你還不去好老師家補習,等什麼呢?


這問題其實蠻有趣的。

你說你從小受到專業的運動訓練,那我想問問你,你覺得,一個成功的運動員,是天賦重要,還是努力重要呢?

實際上,當你看看真正在體育界叱吒風雲的人,就會發現,都重要。

是的,看起來是一句廢話。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有體育課,同學裡經常有完全不用練習百米就進13秒的,這時候大家會覺得,跑步這個事情,真是看天賦。但是到了跑3000的時候,就發現即便是開始一圈都跑不下來的,只要足夠努力,一直練習,3000最後都能取得不錯的成績,這時候又覺得,跑步還得看努力。

而當我們看向蘇炳添,看向劉翔,再看向博爾特,就會發現,真正的金字塔尖的人絕對是——比你有天賦,還比你努力。到什麼地步呢?就是以你的天賦,無論你多麼努力,你也趕不上劉翔;以你的努力程度,無論你多麼有天賦,也追不到博爾特。

看NBA的經常說,科比的天賦不如麥迪,但是你去看看科比的先天條件,拿到CBA來不碾壓?科比經常抱怨,奧尼爾不訓練,可世人都認同的「天之驕子」奧尼爾,這一輩子的訓練的時間,真就比在座的同學們做題時間少么?

數學考148的笑考144的數學深度不夠做不上來最後一題,語文考137的笑語文考125的瘸腿理強文弱,總分考580的糾結到底應該在深度上下工夫,還是應該在廣度上下工夫。

「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拼天賦」和「以大多數人的天賦,根本輪不到拼努力」是兩句所謂「廢話真理」。說的沒錯,但是似乎也沒啥意義。因為這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既沒達到天賦帶來的天花板,也被受限於努力程度導致的瓶頸。

前者更經常被人提到,是因為它更勵志。畢竟天賦是固定的,而努力是可變的,讓大部分人意識到努力可以改變命運,可比讓他們覺得天賦可以改變命運要有意義得多了。

天賦和努力從某種程度上說,更像一個乘法的關係,類似於工效和工時。對於不同的目標,可能需要的乘法結果不同。比如對於中學的運動會,可能需要兩個數乘起來超過0.5,那你如果天賦是0.8,努力只需要超過0.6點就好了。對於奧運會,可能就需要乘起來超過0.95,這時候你的天賦和努力任意一項低於0.95,就沒戲了。

考試也是一樣,進入985,211需要的綜合能力稍低,這時候你的天賦和努力有一項相對出色的話,另一項就可以低一點。但是清北的要求可能就高一些,你需要天賦和努力都非常高,才能達到目標。

另外,我記得我每年回母校和我的初中班主任聊天,都會聊到我們班當時的幾個姑娘。雖然姑娘們都非常出色,過著很棒的生活,但是我的班主任還總會嘆惋,當時那誰誰誰多厲害啊,數學多好,怎麼高中就這樣了呢?我總是會和她分享我的觀點——大部分女孩子,在到了高中之後,成績都會有一定的下滑。因為女孩子成熟的比較早,在初中的時候自控力明顯強於男生,而初中相對內容偏少,只要努力,就會有足夠的時間去把所有內容啃透,最後在考場上只要細心,就會取得很好的成績。而到了高中,內容會經歷一個不小的爆炸,理科的東西會迅速增多,這時候效率就顯得很重要,因為大部分人都沒有能力把所有的內容全部梳理清楚,在大家都付出全力的情況下,初中依靠努力和穩定取得優勢的女孩子就會顯得成績有下滑。

我親愛的初中班主任總是撅著嘴看我一眼,一臉不屑卻又不得不接受現實的表情,再搖搖頭,看向遠方。我一般會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然後再分享那些女生最近都和誰在一起了。

行文到此,似乎我也寫了一篇「廢話真理」,大抵沒什麼作用。不過我想說說我們班那幾個姑娘。她們高考成績算不上驚天動地,作為北京第一高中的學生,她們有幾個去了清北,有幾個去了南方,有幾個去了美國。但是她們陽光,開朗,現在都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或許對成績有時候我們會顯得有些無能為力,但是面對生活,我們卻是大有可為。


勤奮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

此外,我想說的是家庭也很關鍵。我周圍的同學裡,基本上父母是政府、公務員、軍官、國企、銀行、教師、工程師、醫生等職業的能佔到一半以上。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把原因簡單歸結為收入與社會地位。但我覺得這只是一部分,舉個例子,小縣城教師其實並不能掙很多錢,經商有很多富人但是我身邊同學父母是做生意的實際上很少。我個人覺得原因應當是以下幾點:

1.這樣的家庭多半能提供穩定的學習環境和家庭氛圍。

2.這樣的家庭父母多半教育水平尚可,或者自身優秀,信奉知識與勤奮可以改變命運,對子女的教育有所重視。

3.這樣的家庭多半可以獲得不錯的教育資源

如果你出身在這樣的家庭,同時又有著中上以上的智商,又能在高三前開竅(醒悟學習的重要性),那麼其實上清華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

當然,並非是只有這些家庭才能夠子女提供這些條件,只是說概率會大一些。比如我也有很多同學是農村來的,但他們的家庭基本上也能滿足穩定和諧與篤信知識勤奮改變命運兩個點。另外,還有一個現象是,這些同學來自中西部多,來自發達省份地區少。我想這和經濟發展水平有關,也和地區的階級分化程度以及相對地區內其他人的教育資源可獲得程度也有關。


屁股決定腦袋,經歷決定經驗。

小姑娘,你還是要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看一個人的言論不要看他說了什麼,而要看她的屁股和腳印。

你說的白如冰「姐姐」能夠代表清華大學中相當基數的一類人群——勤奮、踏實。我本人非常欣賞這類人,我覺得中國人中如果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夠做到這樣,那中華民族趕日超美指日可待。他們成功的要素是從第一天開始就沒有中斷的積累,時刻保持著比較機械的進度,穩定,沒有變數。不會出現大的起伏,更不會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論聰明,也算相當可以了,雖然不算絕頂。但是他們用汗水和成績證明了自己,在高考中,他們超過了99.9%的同齡人——這是一個讓任何浙大三本學生都難以望其項背,只能來生再續的成績。

相信這段經歷是他們一生中最為重要的,打上了深刻烙印的。所以他跟你談起這些,完全是出自自己的經驗和體會,是可信的。同樣,白如冰就是那種在清華大學隨處可見的平易近人且負責的同學,出於對未成年人心理的保護,他只會說該說的,絕對不會說不該說的。

關於智商和努力之類相似的問題,白如冰和曾博曾經有過一番有趣的討論——大概是關於愛因斯坦,冰覺得愛的誕生,環境等後天因素才是最重要的,勃則堅稱愛的誕生完全就是一個基因突變的產物,完全只能用天才來解釋,因為愛因斯坦完全超越了時代,作為一個變態個體的存在,根本沒有什麼環境能夠熏陶到他。兩人你來我往辯論了一番,冰挖出了愛因斯坦的家庭背景,看上去非常有說服力。但勃也不是吃素的,雖然平時說話,提問經常犯二,和弱智的低能兒一樣,但關鍵時刻還是蠻屌的,並沒有另起爐灶,搞別的例證,而是直接針對冰的例子,從邏輯的角度給予反戈一擊,用冰的例子反證了自己的觀點——辯論中最牛逼的招數不是顧左右而言它,類似川普希婆之間的那種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而是順水推舟,將計就計,見招拆招。後來才知道勃當年是搞過辯論賽的,難怪套路如此屌,冰一看水這麼深,恐有疑兵,不宜冒進,就趁早退出了辯論。

以上的事迹說明了,曾博是智商論的堅定支持者——原因在於,曾博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他作為聰明的受益者,一方面會以一種優越的眼光看待不如自己的人,另一方面由於自己處在比較高的平台,尤其是去美國之後,會更加認為自己的聰明不夠,如同百萬富翁有更多的機會遇到更牛逼的富豪,反而覺得自己是窮光蛋。

那麼考上清北,到底哪個最關鍵呢?勤奮?聰明?或者還有環境?方法?

其實大眾的一些說法是只見雲霧而不見泰山,譬如環境不能作為單一的歸因,因為環境是把擁有相同特質的人篩選在了一起,所以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方法呢?同樣不能單的作為歸因之一,因為最牛逼的方法,往往都是自己發現,提煉出來的,而不是從完全從別人身上借鑒的,「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要真的學清華學霸馬冬晗搞什麼一日學習計劃表,密密麻麻的把24小時排滿,不到一周你就崩潰了,或者學習什麼哈佛女孩劉亦婷搞什麼七七八八的什麼捏冰訓練意志力,XX記憶法啥的,你就真傻X了~

因為,方法論的提煉,是這個世界上最牛逼的素質,也是成功的關鍵因素——這個角度上說,政界精英,譬如白宮的幕僚長,中南海的辦公汀官僚、商界精英,世界500強CEO、對沖基金創始人,乃至足壇牛逼教練譬如穆里尼奧,都是精於此道的人,只是不同的領域而已。

與之等效的素質還有:野心和時局判斷力的統一,概念的認知能力,邏輯的構建能力,執行力的開啟和穩定性,關係的編織以及條理化的檢索,等等。這些學霸是不會跟你說的,因為就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因為他們不是認知心理學專家,並不准備寫一本書;對於有一部分有這個能力的人來說:說這些顯得太Geek,對自己沒有什麼好處。所以吳佳俊接受記者採訪時會說:自己沒有什麼特別的方法,只是比要求的多做一點。呵呵。

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像他這樣的聰明人,在那種無聊的場合,只需要擺出一副謙和低調,又紅又專的清華人的樣子就夠了,沒必要說得太多,這個過場只要給自己的經歷上填上一筆足矣。一來,他知道這個世界絕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人——也就是上面打黑體字的部分存在兩個以上短板的情況,跟你說了也沒用。好比癌症晚期的患者,我給你定一個長效長達五年的營養和體適能提升計劃完全是扯淡。二來,時間有限,精力有限。清華特獎答辯拿到獎的當天晚上,還要繼續趕幾個通宵的論文投TPAMI和CVPR...

知道什麼是精英么?這類人物的每一分鐘,要麼是在給人類文明的進步添磚加瓦,踐行著人類是一種高等智慧生物的定義;要麼是賺到讓你瞠目結舌的財富;要麼是在一張紙上籤下幾筆,就改變了包括你在內的上億人的生活;要麼是上遍你只會在二維平面才能看到的美好肉體,或者體驗其它感官的快感——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他們要時刻保持體力,爭取在有生之年更多的攻城略地,滿足自己日益升高的快感閾值,在死之前能夠說出保爾柯察金那段爛俗的格言。

方法論的提煉,小到個人,大到集體,是整個系統運行的關鍵一環。你問學習的本質是什麼?我會回答你:是系統的運行。但凡是系統運行,就涉及到流程優化的問題,由於人是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所以根本不會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學習方法——那些大白話說了等於沒說,就和省委書記或者某CEO接受記者採訪,基本上不會要太多真知灼見,因為這是一個非常複雜且因為情況而變數的問題。

不同的人,不同要素的投放是不同的,這也導致了究竟是勤奮還是智力更為重要這個問題的答案的差異,如同幾百杯成分不同的雞尾酒,配比完全不同。

因此倘若你具備提取方法論和運行系統的能力,那麼學習階段不過是piece of cake,因為相對來說,學習的本質是處理好自身大腦與信息這個二元系統的運行——儘可能穩定且儘可能高效。由於這個系統中的很多因素都是確定的,比起更加複雜的系統,比如政權、企業、球隊,紙面上看要更容易些,當然實際卻不是這樣。

因為,一個人是否擅長運行某套系統,本質上是微觀的認知層面的各種參數的疊加。這些參數往往是動態的,動態的參數發展走嚮往往會涉及到隨機事件。而一旦到了某種地步,即便動態參數的發展遇到的全是黑天鵝事件,也不會觸及到期望的底線,這就是所謂的你具備某項事務的潛質。

我堅信客觀世界,至少是學習這個領域量化的絕對性。我認為,一個普通水平的清北學生的各方面水平是可以量化並被表達出來的。任何一個人,哪怕是小學生,只要你各方面達到了這個標準,都是可以考上北清的,說實話,學校教育對於相當一部分人來說是浪費時間,其實真相或許是——少年班十二三歲上大學才是常態。只是由於大部分有資質的天才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供養,才不得不跟隨大部隊的進度。

任何存在的東西都有其生成的合理性,卻又有其存在的不合理性,即有一種完全顛覆你三觀的存在,也就是真相。

高中生甚至相當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看待問題不從量化思維和科學精神入手,反而從唯物主義、經驗主義或者雞湯的角度出發,這是不理性的。學習這個事情是一個純技術問題,並不涉及意識形態,所以關注其本身,Focus on what you can do with your skills and abilities in the time that you do have,you can immerse yourself in it and control it~

獨立思考說得容易,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比如班主任跟你說:高考時殘酷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你們要面臨的是幾百上千萬的同齡人的競爭...什麼高考就是戰爭,考一本你拿刺刀拼掉旁邊的十個人,考985你要拿機槍掃掉周圍的一百個人,考清華北大你要拿原子彈炸掉這個考場和你一起考試的幾千人。。。。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真理且形象?

然而是狗屁。

真相是:理論上高考不存在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競爭,只存在個體在篩選的正態分布的山峰上攀爬。過程是以技術手段為體現,雖然過程是複雜且隱秘的,但絕對不會有雞湯式的宗教性質。

千萬不要去看什麼高考狀元訪談錄,裡面太多的雞湯,還記得《讀者》上面有一篇文章,叫做《我們都不是神的孩子》,作者是北大光華的一個女生,07年的文科狀元。這種東西看多了,會降低你的思考判斷力,對你的目標實現除了有安慰劑的作用意外沒有任何卵用。

一個政治正確的人,我是從來不會多看一眼的。真知灼見只會存在於一些異類的身上,他們儘管不完美,但卻能給你一些本質的「純粹理性批判」——比如王垠,曾博。這兩人在我看來才是真正的精英,雖然是以失敗者的面貌出現,或許一輩子也很難成功,但他們確是夭折的成功人士。

不要搞雞湯,不要搞經驗主義。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科技發展的支撐點就是以量化研究為基礎的科研探索。今天的高中教材,也不會跟你講九章算術,而是牛頓定律,然而大部分人學著「建模」思想,微元法搞壓軸題,卻沒有把最精髓的理性思想貫穿於自己的思維架構之中。以一種「非精英的」普通人視角去看待一切事物,何時才有出頭之日?


01

回答問題之前我先解釋一下這兩派觀點,首先為什麼很多人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只要想學,方法科學都能學好的,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在許多方面,突出的、易得的、生動的信息能夠產生更大的影響力。通俗地說:

1)如果一件事經常發生,那麼看到它的頻率和可能性也就越大;

2)信息越是生動,就越容易被回憶起來;

3)事務越是突出,看起來就越像是因果關係。

在各大平台包括知乎上,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努力的人考上清北的故事,滿足(1);而且往往這些努力奮鬥的故事由當事人回憶起來又特別生動形象,讓人熱血沸騰,滿足(2);另外正性偏差效應普遍存在,也就是個體傾向於將正面的行為(考上清北多厲害啊)歸因為個性的因素,將負性的行為歸因為情境因素(自己學習不好總是會怪老師怪環境),所以當事人在回憶的時候會不可避免地突出自己的因素,越是突出勤奮和努力,看起來就越像是勤奮努力才讓他考上了清北,滿足(3)。所以大家就很容易產生足夠努力就能夠上清北的錯覺

同樣的道理,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天賦才是決定性因素,尤其是看了問題「在北大清華到底有沒有智商被碾壓的狀況?」之後讓人感到絕望,「即便考上清華北大仍然會存在智商差異的問題」。

清北的光輝是由一小撮最頂尖的牛人撐起來的,他們絕頂聰明,又大都異常努力,所以有了一件又一件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怎麼能這麼牛逼的事迹,這些事迹越是突出,傳播的範圍越廣,大家被這種印象影響的程度就越深。每年特獎(尤其是本科生特獎的時候)都會掀起一波膜拜大神的高潮,大家也就不斷地被影響著:清華北大太牛逼了。而實際上,大部分普通的清北學生也會感慨於自己和這些頂尖牛人的差距,所以你在對應的回答中可以看到各種各樣智商被碾壓的案例。如果說清北選拔是按照智商來畫線,錄取線是100,大部分考上清北的普通學生也就是100110,和那些90~99落榜的人並沒有顯著區別,但是大家的眼光都放在那些150甚至200的一小撮頂尖學生上面了,誤以為清北的學生都特別特別厲害,都要很高的天賦才能上清北。實際上我們這些普通清北學生也是被他們的光輝照耀著。

02

解釋完主流的兩派觀點之後,我來用歸因理論試圖一下這個問題。一般用於解釋行為的因素有三類:人、環境和時間。而這三種歸因方式主要依據三種不同分信息來源:

1、共同反應:在相同的情境中,其他人是否採取同樣的行為反應;

2、獨特性:其他的情境或者其他的刺激是否產生相同的行為;

3、一致性:同樣的事情是不是每時每刻都會發生。

那麼對於考上清華北大的同學,我們可以嘗試進行如下歸因:

先看共同反應,也就是他們是不是採取了同樣的行為反應(高考之前是不是都是勤奮努力且方法科學),如果是的話,那至少說明勤奮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再來看獨特性,也就是所以高考之前勤奮努力且方法科學的同學,都考上清華北大了呢?

最後是一致性,現在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同學,再考一次還能再考上清華北大嗎;或者現在能考上清北的學生,放在過去十年二十年也都能被清北錄取嗎?

03

就我的了解和體驗進行歸因結果如下:(因為不可能獲取全部樣本,我只能對我周圍的樣本進行歸因)

我與我的同學,很多都是從一開始念書就一直努力學習的,也有到了高中才開始勤奮的,但至少高考之前的一年,都是把握好每一分鐘努力學習。在我及我認識的清華同學的樣本範圍內,沒有說高中弔兒郎當不努力就能通過高考考上清華的

那麼是不是只要勤奮努力且方法正確就能決定是否能考試清北呢?我的答案也是否定的,這個也只能就自己高中的經歷來分析,但大家應該都有類似的經歷。我高中住校,至少我的一個室友就和我同等勤奮甚至更勤奮,在學校的日子裡做的事情都是一樣的,一塊早起,一塊午飯後自習,一塊晚自習後加班一會兒再睡覺,我周末回家玩遊戲了他可能還在學習,而且他還沒有談戀愛,最後去的是電子科大。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

最後是一致性,其實也就是偶然性或者說運氣,還是說我自己吧,我高中三年就最後高考是年級第一,也就我一個清北,那麼在高考前排名在我之前的同學,如果他們是正常發揮,那麼重考一次我還能考上嗎?如果他們都發揮失常,那麼讓他們重考一次是不是就能考上了呢?另外我的高中母校在我考上清北之後就再也沒有人考上清北了,如果我晚五年十年再考,又能考上嗎?(放在歷史大環境下看,教育資源越來越集中,清北錄取的農村學生比例越來越少)

04

因此我的結論是:要進入清北的大門,門檻是一定的天賦(智商),努力決定了你能不能跨過門檻,同時還要看你跨的時候大門是不是打開著(偶然性和運氣)。只有這三者都滿足條件才行。

所以不用糾結到底是天賦重要還是勤奮重要了,對於每個個體來說,我們能把握的也就是可控的因素,勤奮和努力是你自己可以去改變、去爭取的,至於天賦和偶然就留給天意吧,畢竟一個人的成功既要靠自身的努力,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祝你好運。


我覺得很多中學生一開始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總是僅僅以「考上xxx學校」為目標,而從沒想好要成為怎樣的人。

目光有點短淺。

考不上清北就不過了?考不上清北就渣渣了?考上清北就再也不用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走上人生巔峰了?

「考上xxx學校」本身,也僅僅是實現你真正的理想的一個墊腳石、也僅僅只是提供了你更好一點的人脈和平台。

而最重要的,還是要清楚「自己喜歡什麼,以後要幹什麼」。

不要總跟別人比,要多跟自己比,想想自己今天所做的是不是讓自己離目標更近一步就行了。

至於那些怎麼也超越不過的人,那就「他強任他強」,又干我何事呢?


現在各位的錄取結果已經出來了,不管有沒有到清北,但是未來的你,一定會無比感激與懷念此時朝氣蓬勃而又鍥而不捨的你,這段為了夢想而無畏前行的青春一定會成為你非常寶貴的人生財富。所以,恭喜你。

人生的意義絕不僅有高考,還有令人心潮澎湃的未來等待你探索,還有無數未經的故事等待你去閱讀。所以,請繼續加油吧。

------------------------------------------------------------------------

作為一個第一年高考沒達一本,第二年以全省14名考上北大的同學,我是這麼回答的:

需要基本的智商,但不斷糾錯的學習能力和持續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這裡有神,但更多的是一群普通的人。

(修改)大四狗昨天考六級和另外一門考試去了,沒看到完整的問題,剛起來決定來快速回答一下問題,期待能夠幫助到你~

有句話叫「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我自己是非常信奉這句話的,自己一路走過來也基本驗證了這句古語的可行性。在事情開始執行之前,先根據自己的能力設定一個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目標,然後往這個目標去努力。這個過程在一開始會很難,就像你說的可能會有各種的不適和所謂的挫折感。但是堅持下來之後,你會發現自己在不斷的進步,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十足的收穫感。 甚至到量變產生質變,你完全可以完成這樣的目標。所以如果你的能力自認為是211/985,那為什麼不設置一個北清的目標呢? 這樣你即使最終完成不了,你的能力也絕對在現在這個能力範圍之上。當然,最後真的完成了,那歡迎你成為我的學妹O(∩_∩)O哈哈哈~

第二個問題是:你自己有體特這方面的優勢,既然有優勢,我自認為是可以嘗試一下。不要給自己留絕路,爭取給自己留下另外一條可選擇的後路。我身邊有很多體特同學(我是北大CUBA的粉絲,好些隊員都住我隔壁,所以還是挺幸福的一件事),但是他們的學歷也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縮水。以前北大CUBA前隊長王XX為例,他的大學生活就非常豐富,是好多人的男神歐巴。大家對體特沒有很深的歧視和成見,相反非常佩服這些體特同學。因為他們能夠在自己專業的領域達到非常高的水準(比如鄙院就有體操冠軍和國際象棋的棋後),但是同時學的也很不錯,高考成績基本能夠達到一本甚至更高的水平。而且學歷和普通同學拿的完全一樣,沒有任何差別。甚至在平時拿獎、保研時可能更有優勢。

其三,所謂「女性在理工科方面在整體上會遜於男性——是進化選擇的結果」只是統計意義上的數據。那這樣子的數據去比照個體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情!如果就這麼向這種數據妥協低頭,那真的是一個人很悲哀的一件事。北大的理工科女生非常多也非常優秀。

其四,就以我自己純屌絲逆襲的道路激勵一下題主吧:

背景:中部某絕對落後省、絕對落手市、相對落後縣生源。父親大專文憑、母親初二輟學。

小學入學考試 數學74 語文47,剛121,這個成績我得記一輩子了...踏著及格線進入我們縣的一家重點小學

小學一二年級經常倒數,是老師體罰的重點對象23333,但是可能從70名進到50名左右?具體數字不記得了。

小學三四年級差不多班級十幾名吧

小學畢業是已經到班級前幾了吧

中考全縣5000名都沒達到前100...

(所幸父母咬咬牙,花錢把我送到了省重點)

高一入學全校900多名,我只在400多名左右。

高一結束時已經達到100多名,進入文科重點班。

高二進班45名,這個數字我記得很清楚,因為自己高二高三的學號是0945...

高三結束前全校前十,當時目標是南開。

一戰高考,意外失利,沒達一本(但是現在想起來也是很幸運,如果當時考得好一些就肯定走了,肯定不會進入北大了。所以人生這種東西啊還是蠻有趣的)

在此之前,是絕對絕對沒有想過自己會有朝一日進入北大。北大於我,絕對絕對可望不可即。

苦讀一年,選擇了一個類似高考工廠的補習學校,兩耳不聞窗外事。

一年結束,6.23號那天晚上八點出的成績,一開始看成績不是很高,以為自己能去浙大之類的。但是等到排名出來的時候還是挺驚喜的。

在清北像我這樣的學生還是挺多的,所以就像我一開始答的那樣:清北需要基本的智商,但不斷糾錯的學習能力和持續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這裡有神,但更多的是一群普通的人。

其五,如果題主以高三或者接近於高三,還是勸你多刷刷題,題海戰術目前來看是最有效的路徑。少刷知乎,它只可當閑暇時的娛樂。編故事、講段子是這裡的通病。這裡真正意義上的乾貨少之又少,最優秀的人也是沒有時間刷這些東西的。所以你看之前答基因、答戶口、說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人...

anyway,相信自己,不斷挑戰。我們在未名湖等你。


勤奮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


我給你一個角度:家庭環境。

很多人忽略了家庭的因素,是因為家庭對學習能力思維方式的塑造或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富二代的富可以通過物質化進而顯現的表達出來,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你能看到所以你承認。

而在學識水平高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的影響也會顯現出來,但你不認同,你認為他是天生聰明。


最討厭這種二選一的問題了,你怎麼能完全忽視我這種靠運氣的人呢!(氣憤)


一個人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個人的天分……

你看像答主這樣自我奮鬥這麼久了,最後也只能本碩連讀在杭電(逃……


其實題主是想知道天賦,勤奮,運氣等因素與成功值之間的函數關係

到底是y=c+x…

還是y=c*x

y=x^c還是y=c^x

其實為啥不想想可能是N(f(x,c),g(x,c))?

無論是天賦還是勤奮,只是改變了成功均值和方差,也就是影響成功的概率…對於任一個個體,都不說明任何問題…


剛剛又在知乎看到另外一個人的答案,他說是種子和土壤的關係。一顆玫瑰種子,你讓它長成蘋果樹,這現實么。但是離開好的土壤確實也不行,比如我女兒是棵野草,玫瑰園裡土壤好對她是最好的嗎?我可能會把她帶到森林裡,教會她頑強生存下去。

我認為天賦是基礎。所以天賦更重要。你真正見識到天才以後就會發現他們其實活得挺輕鬆的了。我覺得國外就比較好,教育理念是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人,小朋友很小就能看清自己的位置,期望低就不失望,人生比較開心。中國人活得太累了,自己都做不好還要做其他人口裡的孩子。

答案不是說不要努力呀,而是努力有時候無法達到某些高度。我覺得我女兒資質一般,但是我還是給她準備學區房,等考初中如果她能考上私校我就送她去。但是我不會對她的期待是一定要考上牛劍。儘力了不後悔就行。有時候運氣也有一定的成分,更加不可操控了。


我覺得任何時候勤奮都不是決定因素,而是必要條件。

成事的因素絕不只是天賦和勤奮,比如際遇,包括而不限於:家庭環境、入讀學校,遇到的老師同學,能夠接觸到的資源,等等,很多時候這些更重要。

但在近乎同等的條件下,我相信最終決定的因素還是天賦。天賦不等於智商,也可能不是一生下來就完全被確定了的。我見過很多比我努力得多的人,在其它很多事情上都比我做得好很多,也曾經很難理解為什麼我覺得簡單的題目他們做不好。其實不過是每個人的天賦不同。能上北大清華,不過是在各方面條件具備的情況下,有讀書的天賦,付出了必要的努力罷了


決定因素是環境。

不過想多了沒用,考不上清華北大你就不努力學習了嗎?努力了總歸希望更大,而且考不上清華北大你努力了也會到更好的學校啊。


為什麼要把天賦和努力對立起來?

擁有持續努力的毅力也是天賦的一種,而且比任何天賦更珍貴。

而天賦則是父輩甚至爺輩努力的結果(優渥的家庭造就了優秀的子女),當然也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有些天賦是通過一定的堅持和努力才能發現。


20161226更新

我仔細想了想:對普通人來說,決定因素是分數。

書香門第有書香門第的熏陶,富家子弟有富家子弟的超車道,一些特殊才華孩子有自己的特長。

對普通人家孩子過程的話,就是挑燈苦讀,決定因素就是分數。

其他分析半天,分數沒到,就是上不了。。。

平時模考高分,高考不給力,就是上不了。。。

高考給力了,分估錯了,就是上不了。。。

我之前說的運氣好不好什麼的,自求多福吧。多做好人好事吧。

這個世界還蠻冷酷的,拿作品成績說話。

-----------------------------------分割線------------------------------------------

分數越高,提高空間越小。水平到你上限之後,就看運氣啊。

我自己的話,我高考前多次模擬加自我評估真實水平是650左右,且當時理想目標是上復旦大學。

誰想理綜考卷選擇題猜對5道左右,就能夠著清華錄取線了。


題主,我有那麼一種感覺,你和你提到的同學的問題並不在於天賦或者努力,而是心態。

「我是說,如果判斷出自己不具備這個天賦,就應該及早把目標降低,否則只會有挫敗感,我們學校很多尖子生都有抑鬱症。」

我不明白一點,如果最終證明考北大清華真是靠天賦的話,題主怎麼判斷自己是否有天賦?如果判斷自己沒有天賦怎麼辦?不學了么?

假如題主把目標降到浙大或隨便什麼學校了。那麼題主你之後的學習狀態和現在有什麼不同么?如果沒有不同,那麼你糾結天賦與否有什麼意思?如果題主覺得目標調低後就可以開心輕鬆玩了,那麼題主和龜兔賽跑里的兔子有什麼不同么?題主就不怕天賦不如自己的人通過努力把自己擊敗么?畢竟按照不少人的想法,差一點的學校天賦門檻似乎沒有那麼高嘛。

龜兔賽跑的故事裡,題主不要瞧不起烏龜。事實上,包括你我在內的絕大多數人還不如人家。當發現自己和對手在「天賦」上哪怕有一點點差距,大多數人的心態立刻就崩盤了,連下場競技都不敢了。大學往後還可以說是多樣化發展,現在在高中路只有一條,題主能往哪裡退縮呢?高中就縮了,將來是想靠「沒有天賦」來逃避一輩子么?

假如題主現在真是天生奇才,那麼將來面對「性別決定論」,「出身決定論」,「顏值決定論」,「關係決定論」,「運氣決定論」,「歷史進程決定論」的打擊怎麼辦?題主和抑鬱的「尖子生」要明白,世界上沒有多少人具備所有的優勢,人必須學會和自己和解。

個人感覺,高中是一生中最具備活力和可塑性的時間,也是人最能承受失敗和壓力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里千萬不要讓自己沾染上退縮畏懼和懷疑的情緒。我高中老師有一句話:高中不怕學「死」了,但最怕學「虛」了。希望題主能理解。


決定任何事情的成功因素都不是絕對 的 天賦,或 努力。

都是 「已確定因素」「 可控因素」 和「隨機因素」 三種。

天賦 是已確定因素,家庭環境也是,努力是 可控因素中的一種,學習方法也是,隨機因素你就掌握不了了。

人能做的是,提高成功的概率, 好好把控 可控因素,清醒的選擇,聰明的努力,堅定的負責。

成功後才可驕傲的宣布 人定勝天,成功前要做的是「盡人事,聽天命」


誰說勤奮不是天賦呢~~

那為什麼我生來就比別人懶啊~~ 怨念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清華大學張生家搶發北京大學謝燦生物論文一事?
為什麼給我的印象里,清華的男歌手比北大多?
如何看待科學網文章「清華北大,你的學費低得近乎無恥」?
在北京大學軟體與微電子學院就讀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上海紐約大學和清北之間如何選擇?

TAG:清華大學 | 高考 | 北京大學 | 智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