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在古琴界,「學院派」和「文人派」之間的爭論相對其他樂器界更嚴重?
身邊有一部分人,在不同流派琴家處學習,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鄙視學院派。
而在網上的各個論壇中,也有著各種各樣學院派和文人派之間的各種爭論。而同樣是樂器,遠說西方樂器,近像古箏琵琶,這類爭論就少得多甚至近乎是沒有。請問下大家,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文人派」與「學院派」
「文人派」與「學院派」,提得多的大概還是那些心向「文人派」的人。所謂「學院派」的古琴演奏者、研究者,大體還是就琴曲論琴曲、就音樂論音樂。若非要提及這兩個詞,也是多多少少帶著一種不承認的口吻的。這兩個詞是何人何時在何地發明的,我不知道,也還沒無聊到竟去追溯這些詞眼。然而多半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被稱為「學院派」的那些人是沒有閑工夫來做這些無意義的發明的。
「文人派」和「學院派」,是對兩個籠統群體的籠統稱呼,和流派的「派」是兩碼事。群體內部差異極大的各成員被一個大共性集合在了一起,故言籠統。就「文人派」而言,這一共性是對「文人琴」的認可,以及對「文人琴」是古琴一直以來的傳統的篤信。至於「文人琴」,它是一種綁定了特定人文社會思想、生活方式、甚至人生及宇宙「哲學」的古琴觀。——或者與其說是古琴觀,倒不如說是附帶了古琴的人文社會、生活方式、以及人生宇宙「哲學」的觀念。「儒釋道」作為這些觀念的核心,再加上本已存在的龐大束縛,使得「文人派」難以擺脫一種天然的保守與排外。而「學院派」只是其所排斥對象之一種。
「學院派」的共性,則是在客觀上或出身自音樂院校及其它院校中的音樂專業,或師承於前者。與「文人派」不同的是,「學院派」內部並沒有主觀認識上的共性,甚至還有激烈的思想交鋒。「文人派」之所謂「學院派」的「西化」「內涵空乏」,恐怕只是其一廂情願罷了。數十年以來,無論是對古代資料的梳理挖掘,還是對古琴藝術的鑽研探索,所謂「學院派」所做出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而「文人派」呢?於「古」,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形多一些;於「今」,難肯進步與包容的情形多一些。故即便有再優異的才華,也被限制住,不得全力綻放,實在是可惜。
「文人派」和「學院派」的劃分,實在是沒有什麼水平。一來,前者按主觀思想分類,後者按客觀情況分類,兩者本身就是不相干的;二來,依此分類,既有人同時屬於兩者、也有人同時不屬於兩者,而對這些人又該如何認識呢?顯然這臉是打得「pia pia響」了。在這一分類缺乏科學性的前提下,其背後的目的被盡顯出來——「文人派」和「學院派」或許只是一些保守排外家面對古琴勢不可擋的發展大潮,而創立出的兩個假想陣營吧。
這是可以理解的。思想的惰性,人也許能克服,但人類很難。面對「推動力」、面對變化,終不免會有「摩擦力」來進行牽制。適當的牽制可以防止因過大的變化而造成的對已有精粹的忽視,但是所謂「文人派」對古琴藝術的牽制,已經突破了「適當」的界限。對「學院派」中進步與包容的思想,他們反對;對其它進步與包容的思想,他們也視作「學院派」而反對。這最終使得所謂「文人派」和「學院派」的爭論成為了古琴領域諸多爭論中的一朵「奇葩」。
至於為何爭論會如此激烈,我以為主要有三:
一是如上文所述,「文人派」在主觀認識中將古琴同諸多事物綁定,這也令其痛點成倍增多,一有不慎就會被戳到,引發爭論。而進步與包容的古琴觀往往不承認這些綁定事物是本質的,因而會一齊戳到數個痛點,使爭論激烈化;
二是二十世紀早期的新文化運動對文藝領域的思考並未涉足古琴,而今天在古琴藝術發展的問題上,又不得不對當年未討論的議題進行討論。雖然頗有舊糖重嚼之感,但還是免不了引來當年的激烈;
三是「文人派」在近年來成為了一些文化自卑者和持狹隘文化觀者的落腳點,讓古琴這個文藝領域的問題複雜化,甚至會出現道德責難。
實話說,我在上文的話還是有失偏頗的。就「文人派」而言,我的確見過不少在古琴認知上開放包容,在古琴傳播上盡心儘力者;就「學院派」而言,我的確也見過不少並不專心於古琴藝術而賣弄風騷者。畢竟,兩詞的界定本就是籠統的,而人們對兩詞的認知也不免會有偏差;再有,不少人並未發覺用詞者背後隱含的真意,因而便被無辜地拖入這場爭論了,無論是作為「文人派」還是「學院派」。我以為,就「動」與「不動」這一時代核心爭論而言,「文人派」和「學院派」已經不單單代表兩類群體了——它們代表著這一時代關節點的兩種思想認知取向。兩者博弈的結果,將會影響未來幾十年古琴藝術的走向。
不過,它永遠無法影響古琴發展的大潮流。
2016年4月21日 答
我想說句話,求不噴
因為自古,漢族文化就喜歡整些虛頭巴腦的再加上中國文人一貫自詡君子如蘭如竹如梅,少了窮酸勁兒就稱不上文人二字,在通訊交通都不發達的古代,一個曲子學過來都不知道轉了多少人的耳朵聽多少人的手彈,有出入原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可文人傲骨如梅氣節似竹啊,怎麼能老實承認自己錯了呢?怎麼對得起九泉下的孔夫子?所以,乾脆就說這是自己特有的風格吧!而漢人,由於對自然的認知力太差,所以捧臭腳這個習慣愛好從江浙到豫晉,都普遍存在著...本人習琴時間不短了,期間跟過學院派大師,也跟過某派掌門人(不是人家自封的,還真有傳譜,他爸爸就是上一代掌門,具體名字不說了)後來決定還是自己玩兒吧,都什麼年代了還掌門…再鬧下去張三丰啊滅絕師太啥的是不是又要登場了,沉寂多年的江湖又是一場血雨腥風這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哈哈哈哈哈哈因為音樂學院古琴專業產量太低了,每年加起來就那麼幾個本科生,本科生畢業了還要讀研。相比之下,民間琴家的古琴班的量產能力就相當驚人了。導致專業院校知識和技巧很難傳播,而民間很多參差不齊的產品則搶佔了市場。可不就爭起來了嗎。
謝邀。這個問題思考了很久都不敢回答,因為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群嘲一下。俗話說傷人一千自損八百,畢竟說不準多少年後我也要靠這個吃飯呢,兩邊都得罪的話……
先說我的答案:都是「錢」惹的禍!學院派和文人派在搶錢呢!
先開第一個群嘲:學院派的大都沒有文化!我們從小長大都知道藝術生大多是成績不好的學生,前不久看了個回答:你知道國產電影為什麼弱嗎?
你想想做電影的都是什麼人。考電影學院的都是藝術生。藝術生是什麼人?學習好的考大學,殘次的學藝術,混個大學上。為什麼窮人家沒有藝術生?窮人沒有資本混。你班裡的藝術生是什麼樣的? 請假最多的就是他們,隔三差五逛逛街,學校外面哪個攤位好吃,正常考一本二本的孩子在三線城市應該在高中時代還沒進過酒吧才對。學習成績渣渣,基礎概念都沒有。否則不會走藝術了。壓力最大的高中他們是這個狀態,大學你指望他洗心革面,心無旁騖去學習?再混四年大學。如果做電影的全部是這種所謂的科班出身,你指望這樣一群學渣做國產電影能好到哪? [我
相信有的藝術生很棒,我學數學的時候有藝術生在我們隔壁上課,的確很刻苦。但我看到的大多數都不是這樣的。我只是一個小城市的居民,我承認有純粹追求藝術
追求夢想苦心孤詣的人傑,也對他們尊重且欽佩。我說的是我對我所看到的藝術生群體的理解,相信北京上海之類的文化中心不會是這個樣子。我只是說明現在國家
培養人才的體系還是有一些問題的。請不要舉特例來反駁我的觀點,那是數學裡才能推翻命題的方法,即使是監獄的犯人也有極其優秀的不是嗎?比如曼德拉。]作者:Sesuo鏈接:中國科技方面有什麼弱項? - Sesuo 的回答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見過一個川音畢業的老師唱陽關時把參shen商各一垠唱成can商,然後委婉的指出時她說琴歌是發自內心的,語言只是一種表達方式而已……哦,學院的外表文人的心啊!
總之在我眼裡學院派的學生(老師)大多都是這樣的:彈得好,沒文化,會幾個耳熟能詳的小故事,背一些古琴百科的小知識。只不過學了一門和文化較為沾邊的樂器(如上某位答主所言,古琴和太多東西綁定了),於是彷彿脫去了藝術生的外衣,變成了文化人了。而他們在江湖上混的時候,也往往能隨機轉變身份,和文人派談技術,和初學者談文化(是不是很眼熟,他們是反過來說文人派的)。最最關鍵的在於他們的治學態度不嚴謹,他們根本不會像他們的老師要求他們那樣要求學生。能做到的,都留校了。再來第二個群嘲:文人派的大多彈的爛!音準差幾個美分,節奏像坐蹺蹺板。
休息一下再噴。因知乎內某些回答,個人對彈古琴者沒什麼好感,我一直覺得所謂氣質是經久磨練技術後時間沉澱自然而然形成的,而不是什麼依靠文化優勢自吹自擂的,我也從未見過有其他的奏樂者像古琴這樣喜歡抨擊其他樂器的,想抬自己一手直接抬,不要拿別的樂器當墊腳石,覺得這一點來說古琴挺不厚道的。
學院的源頭是真文人,而今天早就沒文人了,今天所謂文人派的文人,只是「欲文而不得之人」。
如何看待古琴熱? - 萱叔寶的回答看到樓上的回答心裡挺不舒服的。
學古琴有一段時間,確實接觸了不少彈古琴的人。有的人滿口葷段子污地不行,但是談到古琴立馬人模人樣文雅起來。也有的人,整天滿口佛啊道啊把古琴整地好玄乎。還有的,自己彈的不咋地,還喜歡扯門派,你是這個派啊我是那個派啊。就像答主說的文人派學院派之爭。只能說,學院派更注重技巧而不那麼注重內在情感,然而學院派的高手依然可以做到技巧情感兼顧。反而是一群技巧達不到的人,喜歡指責學院派沒情感表達啦之類云云。
其實他們不僅技巧表達不出來,情感也沒有。
感覺自己扯遠了。要我說古琴怎麼樣才能發展,首先就把這些牛鬼蛇神都清理掉。不要給古琴加那麼多符號,更多的是看做一門樂器。這才是它本來的性質。任何一門樂器,只要技巧已臻化境,都可以在裡面融入自己的情感。我最討厭有人說古箏(或其他)悅耳古琴悅心,然後把古琴捧多麼多麼高。彈個琴,就天人合一啦,就大徹大悟啦。真想達到這境界。請多讀書。
估計不少人看了這答案很反感吧。你來打我呀(*/ω\*)如今這「文人琴」不就是罵人話么……
大談文人派就可以不會彈琴也做琴家。我重的是「琴德」,德大於藝。
大談學院派就可以只彈琴但是不讀書。我管什麼文化不文化的,琴彈得好就可以出去混口飯吃。我認為這是一種浮躁情緒。給自己快速成名而不修鍊自己找個借口,或者滿足自己可以壓別人一頭的虛榮心。彈琴的人,既要琴彈得好,也要書讀得多。說白了,還是要踏踏實實彈琴讀書,不去跟著湊熱鬧干一些有的沒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答主是業餘喜歡彈琴玩的。以下是個人的愚見,有不當還請前輩指正。
實際上,古琴這種樂器,和其他樂器不同的一點是,它不僅作為一種音樂上的器樂存在,也作為一種文化人的標籤存在。你拉小提琴,你彈鋼琴,和你有沒有文化關係不大。但是在古代中國,琴是一種雅樂,文人墨客才撫弄得了的。連紅樓夢裡的黛玉,都要通過彈琴這一點來修飾她是個很有才氣的文化人。所以,不同的人大概對琴的理解不能一致。學院派講究技巧,更想從其音樂的專業性深造;文人派喜歡研究意境,了解曲背後複雜的情感,喜歡多一些自己理解後自己演繹的部分。然而私以為這兩者無爭辯的必要。從琴的歷史上看,古琴不是彈給別人的,是彈給自己聽的。比如寂靜的月下獨酌時興緻大發想來彈一曲良宵引,那低沉嗚咽的聲音,不討喜,但很真實。聽過琴和箏的,大多數還是對箏的響亮和熱鬧感興趣。有聽過一次琴的先生說琴不是個好樂器。或許是正確的,因為它不是創造出來要迎合大多數人興緻的。但是,完全使其標準化,便失去了一首曲子在不同人理解之中產生的別樣韻味。彈精準當然是第一步,有技巧固然是好的,但能理解自己所彈的什麼,讓自己從精神上和曲子相融,比起表演給別人看,才是更吸引人,更美妙的事了。其實傳世琴曲中表達道家情懷的曲子比儒家多。也談這個所謂的什麼「派」,也是第一說到道人派,文人什麼的,還是靠後站吧。
因為沒有一個權威和標準
第一次聽說還有這樣的爭辯 就像有的畫畫的看不上學院派一樣 才開始學古琴沒有多久 但是我應該就是以上幾位答主所說的牛鬼蛇神吧!首先不管什麼事不用貶低別人的手段抬高自己應該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 學院派好好練指法練琴牛鬼蛇神該幹嘛幹嘛 誰礙著誰?你看我彈的是琴?其實不是!是修鍊身心 所以彈得好不好都不會給人聽
我怎麼見到更多的是學院派看不起文人派?比如:姚公白的技巧除了熟練之外,離精確都還有一定的距離。他的烏夜啼第一個音至少差了5個音分!再比如,劉少椿彈的那是什麼玩意兒?把他的名字和張子謙放在一起是對張子謙的最大侮辱。諸如之類的高論,每天都能看到無數。
推薦閱讀:
※手小,鋼琴上某些和聲按不到怎麼辦?
※學習古琴,需要閱讀一些什麼類型的書籍才能更好的促進琴藝的提升?
※為什麼貝斯手彈到 12 品是不對的?
※在眾阿米心中,胖彈的哪一首歌讓你悲傷得不能自已?
※如何評價周杰倫的新Mv《說走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