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工程抗震領域的民間研究「專家」張憲恩先生?以及抗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結構工程領域也有「民科」,不對,可能應該叫「民工」。跟物理、數學領域的「民科」們比起來,可能我們領域的「民工」還要更幸運。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他們居然還可以真的發 paper,而且居然還翻來覆去的發表了十篇,雖然是中文 paper(鏈接在這裡:查找:作者=張憲恩;)。第二,他們居然還沒有落到人人喊打的境地,還能在網上忽悠一幫學生叫他們前輩云云。
怎麼鑒別這些民科呢?方法很簡單,一試就靈。
民科的普遍特徵之一就是否認現在的科學或者工程技術原理,認為自己提出的才是宇宙真理。如果忽略這個帖子里的語法錯誤,我粗鄙的以為,張先生也是這個意思。現行抗震理論來源於建築物的地震災害,由於現行抗震理論的錯誤,因此,失去指導人類認識建築物、地震的指導作用。或者可以這樣說由於現抗震理論的致命錯誤,不但失去指導人類認識地震的作用,而且還不斷用地震災害修正、補充、完善現行抗震理論。一個真正的理論,其分支是相包容的,而認真分析一下現行抗震理論,其分支相互矛盾。特別是振型分解法、迭加振型數的不同,其層間剪力分布就不同。
解決建築物抗震的問題的新的抗震理論已經產生,只是還未被人類接受,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喚醒人類覺醒——不要再沉醉於現行抗震理論的研究了,現行抗震理論確實錯了,開始研究、證實新的抗震理論了。——整理的張憲恩新抗震理論集民科的普遍特徵之二就是認為所謂的「官科」出於種種原因打壓他們,故意不承認他們的成果。張先生也不例外。 民科的普遍特徵之三就是說到具體問題就開始搗漿糊,扯一些自己也不明白的專業名詞。張先生同樣也是如此。有的專家、教授、博導自己沒有看我的文章——新抗震理論——框架結構質點體系建築物地震反應新的計算方法——而是讓他的博士生看,提了些文章中的打字錯誤。有的專家、教授、博導沒有系統地閱讀我的文章,就亂批一通。有的專家、教授、博導一點音信都沒有。一句話,無一個單位、無一位專家、教授、博導看出新抗震理論對抗震界帶來革命性的變化以及巨大影響……
——整理的張憲恩新抗震理論集 民科的普遍特徵之四就是誇大自己的成果的重要性,動輒就是要一勞永逸的造福人類。比如張先生這樣。使震源體運動的外力是什麼?我想是地殼板塊的相對運動。什麼使板塊產生相對運動呢?我想有下面幾個原因。第一,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質量變化大的板塊要擠壓質量變化小的板塊,使板塊產生相對運動。什麼原因使板塊質量發生變化呢?我想有下面幾個原因。首先,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地球吸收了太陽能使自己增重。光合作用的太陽光不是崔化劑,它使有光合作用的物體增加了重量,相對於地球來講,地球在光合作用下增加了重量。能產生光合作用的物質有植物、動物、海藻、浮游生物。地球表面能產生光合作用處,使該區域質量增加。其次,地球對空間物質的吸引,如:隕石、塵埃。其三,河流對泥沙的搬運。河流將流域內的泥沙搬運到大海。其四,風(包括颱風、龍捲風)對塵土的搬運。其五,冰川的運動……
震源體----中科院科學智慧火花當然,僅憑這些只能說非常像民科,並不能斷定就是民科。幸運的是,跟其他領域的民科不同,張先生居然還真的發表過 paper。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既然 paper 都發過了,那判斷到底是不是民科就再容易不過了。張先生的十篇論文,有一多半是車軲轆話和跟指出他錯誤的人打嘴仗,只有那麼一兩篇勉強能算作有技術性的內容。最有代表性的可以說是發表於 2001 年的這篇《框架結構質點體系建築物地震反應新的計算方法簡要及與試驗結果的對比》。總算還有些自知之明,或者可能是編輯不讓,所以標題不是「抗震新理論」。而且連編輯都在前面加了編者按,說「現發表張憲恩同志「框試」一文, 是想促使地質地震、人文地震、工程地震的發展, 以減少地震災害。對於「框試」一文所提出的觀點, 大家未必都贊同。本刊願提供一個作者與同仁、同行討論的陣地, 以促抗震理論進一步向前發展。」既然張先生說 Nathan Newmark、Anil Chopra、Ed Wilson、Ray Clough 等等的理論是錯誤的,他的抗震新理論要取而代之,那麼我個人期待的至少是一個鴻篇巨製。結果看完這篇只有三頁的中文論文,我只能說,這都能發表,編輯的心夠大的。新抗震理論被證實了,除了較大地震震中以外的建築物就能抵抗地震影響了。力的第四要素被證實了,人類對力的認識就全面了。太空理論不好被證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認識的增加及擴大,人類觸角的延長與擴大,人類將認識到、感覺的太空的無限性,這是一。二、物質第四狀態在太空中的作用將被被證實。三、天空中星球碰撞對太空的作用、影響將被人類認識與感覺到。
——整理的張憲恩新抗震理論集維基關於民科的頁面(Crank (person))上有一個鑒定標準,我覺得說的很好:
- exhibit a marked lack of technical ability,
- misunderstand or fail to use standard notation and terminology,
- ignore fine distinctions which are essential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mainstream belief.
套用這個標準,那張先生的 paper 站不住腳的地方太多了。如果我是 reviewer,很容易就能提出下面這些問題:
如果你覺得我寫的這些意見太刻薄,那你還沒見過真正的學術界,隨便舉幾個例子(25 Brutally Honest Peer Review Comments From Scientists、https://chroniclevitae.com/groups/on-writing/what-was-your-worst-peer-review-nightmare),這裡面的好多評論都可以搬來用在張先生的 paper 上。
- figure 沒有標題,沒有標出坐標軸,沒有刻度,沒有最大值最小值,也沒有圖例,文中也沒有說明。我怎麼知道這畫得是些啥?位移?速度?加速度?層間剪力?最大值、最小值、大概的數值量級是多少?&" dw="254" dh="319"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254" data-actualsrc="//i1.wp.com/pic2.zhimg.com/50/b6990bbe6745fa699f25136bedb08bfc_hd.jpg">
- 引用實驗數據只是說「某試驗」,沒有給出任何數據來源,也沒有給出任何參考文獻。這個試驗是誰做的?怎麼做的?什麼時候做的?是振動台還是別的形式?數據怎麼測量的?測量的是哪些數據?&" dw="136" dh="174"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w="136" data-actualsrc="//i1.wp.com/pic3.zhimg.com/50/93385da1905cdc4f3ab39fa12a893b28_hd.jpg">
- 文中說明圖 5 為試驗結果,圖 7 為計算結果,文中的結論為「除了波形有差異外,試驗結果與計算結果是吻合的……」。請大家看看上面的圖 5 和圖 7,大聲告訴我,它倆吻合嗎?
- 文章的核心是提出了對多自由度體系進行直接時程分析的數值方法,以此來替代現有的先振型分解然後單自由度時程分析最後再疊加的數值方法。既然是提出了新的數值方法,就得給出詳細的一步一步的演算法,或者 pseudocode 偽代碼。但是作者只是堆疊了一堆數學公式,沒有給出任何演算法,哪個是 input,哪個是 output,哪個是初始條件,哪個在時程分析的 loop 裡面,均沒有說明。讀者完全無法自己編程驗證。
- 數學公式中的很多變數沒有給出說明,比如 W、K、n、a、b 。到底這是為了數值方法而 arbitrarily 選定的係數,還是真的有物理意義?如果真的有物理意義,那代表的是什麼? 單位是什麼?
- 很多變數沒有交代來源,比如突然之間關於 a 的公式里莫名其妙的就出現了 n 這個變數,而全文都沒有交代 n 到底是什麼,怎麼確定的。
- 文章的研究出發點是認為現在的時程分析方法無法考慮地震波在結構各層之間的傳遞,無法考慮真正的動力響應時間。姑且不論正確與否,文章提出的依然是基於 time step 的時程分析,依然將層間變形簡化為一個剛度數值,依然還是彈簧小球模型,這樣如何能考慮動力響應時間?事實上,真正的動力響應完全可以依靠真正的足尺振動試驗獲得,也可以通過 LS-DYNA 或者 Abaqus 或者 ANSYS 的實體模型分析來驗證,只不過效費比不高,對於絕大多數工程設計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 文章的參考文獻不符合規範,沒有出版時間和版本,而且,「抗震設計規範講座」和「研究生講義結構抗震」都不是可以被引用的文獻。
我知道有些人會為民科們辯解,理由不外乎「老先生們也不容易」、「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要鼓勵普通人思考科學技術問題」等等。反駁也很簡單,垃圾就是垃圾,即使它是被老先生們辛辛苦苦做出來的,也改變不了它是垃圾的事實。科學技術的進步的確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但並不是民科們這樣的「努力」。我們實驗室就有兩位老先生,都是 lab manager,一位精通銑削鑽刨焊割等等各種加工技術,什麼樣的試件圖紙拿來他基本都能心中有數;另一位老先生吊車叉車開的熟練至極,狹小的空間里閃轉騰挪,無所不能。儘管他們兩個並不懂什麼高深的抗震理論,但我個人以為,他們對於抗震研究和結構工程的貢獻,比張先生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最後,如果您對抗震感興趣,您想知道現在的結構工程界是怎麼考慮地震的,請猛戳這裡:地震力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Final] - 土木僧的寫寫畫畫 - 知乎專欄
- This paper is desperate. Please reject it completely and then block the author』s email ID so they can』t use the online system in the future. (事實上不用說學術出版,連中華鋼結構論壇都真的 block 了這個所謂的「新抗震思想」)
- I am afraid this manuscript may contribute not so much towards the field』s advancement as much as toward its eventual demise.
- I understand that Wikipedia is not the best source for my information, however, I don』t have access to the [peer-reviewed] literature you cite, and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from Wikipedia, your hypothesis breaks down.
- That gives a ridiculous demonstration where authors forgot science and reinvent history (…) the authors don』t have a clue of what was already done in the literature.
- I don』t believe in simulations.
- I am constructing this review more in a stream of conscious thought than a systematic assessment.
- ……
我只想說既然這個理論成立的基礎是:「新抗震理論需要地震是已知的」,這位先生為什麼不研究地震地質學呢?還有什麼時候發生地震,地震波是怎樣的,震源多深,我們土木的也都很想知道啊!
推薦閱讀:
※為什麼處於平原地帶的荊州,在半年之內發生了兩次地震?
※經歷過較大地震的人,可以給出哪些靠譜的自救經驗?
※如何評價《汶川大地震預測真相:科學的悲歌》一文?
※汶川地震中有什麼細思恐極的地方?
※5·12 地震的災民們現在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