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再次挑起南海爭端的原因和我國的應對政策是什麼?
軍事,形勢與政策
視而不見。一來搞不定國會沒錢大打,二來任期快到頭了,誰care啊!有話也是下次訪美的時候跟川普大統領在麥當勞說。
謝邀!
我看到的問題是這樣的:
美國再次挑起南海爭端的原因和我國的應對政策是什麼?修改
軍事,形勢與政策
美國和澳大利亞(對,還有澳大利亞,但是我朝通常不提)在南中國海實行的是「通航自由」行動(Freedom of navigation),法理依據是聯合國的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具體內容請看鏈接內。
我朝的對策,目前就是抗議,因為:
- 軍事上肯定對抗不過,並不划算,而且弄不好到手的幾個島礁還得賠出去。當然國際法上也不搭理,這不國際仲裁法庭已經表示接受菲律賓等國的仲裁訴求,但是我朝依然裝沒看見么?
- 而且一旦衝突開始,如果收場慘痛,國內已經岌岌可危的局勢也可能出現變數,阿根廷的馬島戰爭失敗後,本來想靠「愛國主義」緩解經濟衰退壓力的軍政府垮台就是前車之鑒——現在天朝的經濟前景並不樂觀,實體經濟下行幾乎是公認的趨勢了。
- 實際上美國等國也無意在這裡挑起衝突,因為一旦衝突發生,雖然結果是什麼大家都知道,但是後續效應必然會發酵,整個亞太地區均勢也會有新的變數,現在中東是歐美的重要防範之地,從奧巴馬的姿態來看,無意在另一處再起事端。所以他們只是通過這些行動,宣示一種態度,即我們並不認可你中國大陸當局單方面劃定的利益界限,我們依然按照國際法則的理解來規劃這個區域的勢力和利益分配,同時也給其他涉及國家一個定心丸:放心,有俺們守著,他不敢亂來。
這有點像當年古巴導彈危機,美蘇艦船在大西洋上對峙的局面,只是暫時氣氛還沒這麼緊張而已。
美國再次挑起南海爭端的原因和我國的應對政策是什麼?
答:美國只是在試探中國的反應,美國對先歐後亞,還是先亞後歐也比較頭疼。
這有點類似於二戰時期的日本,美國的海軍希望能在海上找點事情乾乾,他們有沒有日本偷襲珍珠港那樣的膽量,最好是軟果子。
國務院不是這樣想的,美國經營大西洋湖日久,美國的核心利益在這裡。自從美國撤出東南亞,再重返得不償失,就是取得勝利最後能獲得什麼?毫無意義。所以國務院力主先歐後亞。
中國對美國挑起南海爭端,明顯無意於挑釁美國,道理很簡單,美國人遠道而來勢必不能長久。所以中國的策略是南海小霸,不與美國爭高低,因為美國南海的行為純屬小孩耍脾氣毫無戰略意義。
從菲律賓推演美國的地緣政治利益。
原來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
戰爭只是表象,戰爭背後是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以越戰為例,中國先滅法國,再滅美國,再滅蘇聯,最後打越南,中國得到了什麼?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心裡是有一筆賬要算的。同理美國心裡也很清楚,美國的戰略利益不在這裡,假如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升級,惹火燒身,即使最後美國贏得了戰爭,美國能獲得什麼?三十億饑民和暴民混雜的烏合之眾?所以美國早早的就撤出了東南亞,因為美國預測中國將會奉行南下戰略。
但是今天真的說不好。因為奧巴馬不會打橋牌,這個傢伙居然要重返亞太,要爭奪漢中,你說說漢中是你想爭奪就能爭奪的?為了嚇唬雞,美國居然拿出來牛刀。
你以為就你有牛刀?我們也有。美國近些年產生了一些逗比地緣政治學家,他們鼓吹美國可以打贏兩場所謂的局部戰爭。你說說拿破崙、希特勒、成吉思汗同時連一場局部戰爭都打不贏,你說你們美國真是人生自信五百年,會當水擊三萬里。要征服舊大陸,建議還是先去測體溫吧,還有葯不能停。假如戰爭一開始,中國會立刻出兵中東、印度和東南亞,因為以上三地才有戰略價值。而美國沒有和中國一個數量級的陸軍。俄羅斯將會迅速出兵歐洲,在歐洲建立歐洲自治聯盟,讓你們想不到的是最歡迎的是長期被美國打壓的英國,以為他可以被溢價收購。假如中俄不翻臉,不爆發二戰時期那樣的蘇德戰爭,其實美國就已經輸了。中國將會修建高鐵一直修到白令海峽,俄羅斯會從非洲出兵,攻擊美洲大陸柔軟的腹部,阿根廷、巴西,然後沿海岸迅速向北推進。中國和俄羅斯為了延續自己的意識形態,會毫不留情的徹底剿滅美國最後的有生力量。
道理很簡單,假如美國不能合理的運用自己的軍事力量,就是有再多的航母戰鬥群也白搭。航母能上刺刀?中國將通過白令海峽的登陸作戰,繞過與美國海軍的戰略對決。美國對中國唯一的威脅就是馬六甲海峽,而中國可以通過佔領中東,管道運輸原油,成本比海運還低,效率比海運還高。美國人還是應該多看看羅馬史,未必文明就意味著進步。圖片
世界上有60%的貿易經過南海,如果南海受控制,那麼其他國家就會被置於死命
我國對策是強佔,人造島,建軍事基地推薦閱讀:
※請各角度講講專車?
※有沒有人能告訴我,國家對個人房產的70年產權是如何規定的?又是出於什麼考慮?
※為什麼不能給槍支定價高昂,以保護居民持槍權的同時利於管控?
※國家如果廣泛建立大型農場,會導致很多農業人口無法生存從而社會動蕩?真是這樣么?
※各行業的從業者是如何解讀 2014 年 5 月 9 日發布的新「國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