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雙十一」線上銷售額遠超美國「黑色星期五」這一現象?作何解釋?


題主的問法有點不公平。雙十一本身就是電商節,而美國的黑五由來已久,一開始就更偏重於線下購物。帶著帳篷排著隊,在瑟瑟寒風中等待商店開門才是早期黑五的正確打開方式。直到2015年,黑五線下銷量是675億美金,而線上只錄入29億美金。

另外,雙十一的銷量更集中於當天(見下圖)。

黑五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變成了感恩節+黑五+Small Business Saturday+Cyber Monday的組合拳。由於Small Business Saturday更注重於線下,這裡暫且不表。只看線上銷量,不難發現,感恩節、黑五、Cyber Monday的銷量是平分秋色的。

把這兩個不公平擱在一邊,只審視雙十一和黑五的當天線上銷量,為什麼誕生於2009年的雙十一爆發性增長,而由來已久的黑五線上銷量增速緩慢呢?

事實上,這種差異說明了小而美對巨頭的絕對勝利。

中國的電商,創造了無可比擬的平等:他們幫助曾被大品牌擠出渠道、奄奄一息的小品牌重新奪回領地,而小品牌則通過形成一條肥而長的尾巴為電商平台創造流量和收入。

淘寶天貓不僅是超級流量入口,更扮演著初創品牌孵化器的角色:初期對盜版的寬容,讓小品牌完成了模仿-設計-自主品牌的三級跳。後期和微博的整合,讓網紅能夠快速套現人氣。在淘寶天貓上,小品牌同樣享受著另一項重要福利:它們能夠在較低的資本投入下,獲得與大品牌相仿的曝光率。

雙十一更凸顯了這種平等。

在天貓上計算各品牌銷售額佔比:

對兩條曲線的偏度(skewness)進行計算,雙十一的偏度(skewness=13)低於整年偏度(skewness=23),分布更為均勻。這說明小品牌在雙十一時獲得了更大的曝光,從而貢獻了更多銷售佔比。

在品牌女裝類目下,電商發家的韓都衣舍(2006)、裂帛(2006)、Amii(2008)紛紛躋身雙十一前20。

從創始時間看,這些「網紅」品牌都非常年輕。2006阿里風起,10年後仍然在創造財富神話。對這些品牌而言,脫離阿里直接走線下,搞定各地銷售渠道就非常令人頭大。如果這些品牌生於美國,初期網路營銷和網站引流的成本,就足夠嚇人。這些依託阿里平台的品牌,相較美國的新生品牌可謂幸福太多,其相應的銷量也更可觀。2015年,韓都衣舍營收12.6億人民幣,裂帛5.46億,而美國的時尚新貴Everlane的營收則在5000萬美金左右。

在美國,黑五更多是大商場、大品牌的舞台。大商場線上的折扣,往往不如線下吸引人。而進入大商場的渠道,對小品牌來說非常困難。大品牌自有線下店鋪、網購平台十分完善,具有很強的排他性。小品牌想從大品牌的線上線下平台上分一杯羹近乎天方夜譚。 亞馬遜這樣的綜合平台上,黑五主推的仍是耳熟能詳的品牌。服飾、鞋具和珠寶(Clothing, Shoes Jewelry)中參加黑五促銷的品牌大概在3800個左右。而在天貓上,單是在雙十一產生銷量的女裝品牌,就有12323個。

這裡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天貓雙十一銷量top 1%的銷售額在400億人民幣左右,和感恩節、黑五、Cyber Monday的線上總銷售額(74億美金)相近——黑五線上遜色於雙十一,是因為top 1%的品牌勢力過於強勢,沒有留給小而美髮揮的餘地。

工業時代,所有資源都為「大」服務:巨頭、壟斷、渠道。信息時代,所有平台都為「小」服務:自媒體、網紅、共享經濟。而阿里這樣的所謂「巨頭」,也不過是為「小」商家服務的平台。

雙十一為什麼能打敗黑五?總結起來也不過一句話,得「小」者得天下。

Ref:

Adobe Marketing Cloud

http://tmall.com

技術支持

@Tony REN


說明電商經濟幾乎是為中國量身定做的。世界最大工業國和最多的中等階層消費者重合,沒有哪個國家有類似的優越條件。今年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談雙11:

為了雙11「剁手」,我們準備了2千年

我小的時候,周圍的農民大多住在土坯草頂的房子里。距離我家1公里的地方有一排青灰色的房子,石頭地基、青磚牆、瓦頂,進深和屋頂高度也大大超過普通住宅。裡面有兩排比我還高的木櫃檯,奶奶偶爾會帶我走到櫃檯前買甜餅乾——沒得挑,只有一種。在我奶奶口中,這幾棟房子一直是「合作社」,我在很長時間裡以為她說「盒子社」,因為餅乾是裝在木箱子里的。80年代中期,我識字的時候這幾棟房子已經改名「供銷社」,然後是「供銷商店」,最後在90年代關門倒閉。

「盒子社」的另一個方向是縣城,縣城的標誌性建築同樣是一棟灰色的建築——百貨大樓。貌似只有兩層,但層高四五米,加上牆基十多米,在一片磚瓦院子中鶴立雞群。過了幾年,另一個路口修起一棟四五層的白色建築,外牆面上有「和平商場」四個大字,二樓有一面全縣最大的鏡子。這是我對90年代初期最清晰的記憶。

把最大的商店修成標誌性建築,這幾乎是幾十年前中國人的共同愛好。就在我知道「盒子社」的年代,北京最著名的建築除了天安門就是王府井百貨,上海則是南京路和「第一百貨」;我熟悉縣城百貨商場的時候,北京的「燕莎」、「藍島」,上海的「東方商廈」、「太平洋」是長途司機和計程車司機閉著眼也能找到的地方。直到21世紀頭幾年,大多數城市還把商業綜合體當做地標建築。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充足的貨物、琳琅滿目的櫃檯、驚艷的櫥窗象徵著富裕和社會地位,是現代社會最大的奇蹟,值得用最好的建築去容納。

然而2016年的今年,大多數人來到大城市也不急於去購物了,城市的地標開始變成景觀建築或是高層酒店、寫字樓。許多超市搬到地下或郊區,過去黃金地段的許多鋪面甚至不再需要庫房——樣品只展示不賣,顧客掃一下二維碼就能跳轉到購買頁面,第二天在家收到快遞。網路開始消滅堆積在一起的實體商業。

但這不意味著奇蹟的消失。在中國高速公路上行駛,幾分鐘內你就能碰到一輛大貨車,上面裝滿了已經下單購買的貨物。中國所有的大學、住宅小區門口都有成隊的三輪車或小貨車,旁邊站著一個電話不離手的快遞員。在雙11之後幾天,涌動的貨物達到最高流量,數以億計的包裹從幾十萬商戶奔向無數家庭,中國的物流系統會經歷世界大戰級的壓力測試。對中國人來說,這和當年的供銷社、百貨商場、購物中心一樣,都是文明的奇蹟。雖然網上信息無形無聲,但身在奇蹟之中,依然可以體會到它遠超任何一個時代的力量。

一 外國有沒有雙11?

2015年,美國感恩節和黑色星期五(次日)的網購銷售額跳漲了18%,達到44.7億美元,其中黑色星期五隻有27億美元,合人民幣174億。而同年中國雙11,僅阿里巴巴旗下平台就收到了912億貨款,馬雲還非常遺憾未過千億。當然,美國人在感恩節有現場搶購的傳統,但全年數據也是中國壓美國一頭——5600億美元vs3490億美元。中國比美國多60%。可這一年的GDP對比是美國比中國多60%,中國電商比美國更發達毋庸置疑。

數據來源:Remarkety:2015年全球十大電商市場數據盤點

美國不是對手,其他國家只能綁在一起和中國比較了。英國940億,日本790億,德國740億,法國430億,韓國370億,加拿大290億,俄羅斯200億,巴西190億。第三到第十名加起來還不到4000億美元,巴西全年數據也就比雙11一天多點,印度12億人口只有130億——2016年雙11半天的銷售額。粗粗估算一下,中國電商銷售總額很可能超過美國之外的世界各國之和,即13億人口比60億人網購還多。這意味著雙11這個級別的網購狂歡是中國獨享的奇蹟,雙11之後數日,中國物流系統必須迎接全星球最強大的考驗。

二 人口密度

中國是一個後發工業國,不算幾個直轄市,只有六個省份的人均GDP超過了一萬美元。為何中國能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電商銷售額呢?這要從成本問題說起。

網購意味著商家通過快遞公司把貨物送到每個家庭,快遞員的收入必須平攤到每一件商品,增加商品的實際售價。如果快遞成本太高,網購商品就很難對實體商業產生優勢,顧客可能寧願到實體商店,一次性購買很多物品回家。

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可以靠畸形的社會結構——窮人為富人送快遞。較低的工資平攤到商品價格上就不顯眼了。但在中國,這一點顯然不成立。因為網購的主體正是工薪階層,而快遞員的月薪普遍在5000-7000元左右,明顯高於中國平均工資。即中國發達的電商不是靠廉價勞動支持的。

實際上,中國快遞業最大的優勢是人口密度,有購買力的人口集中在東部少數地區,形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中等收入居住帶。快遞員從一個用戶轉向下一個用戶,只需騎行一兩分鐘,甚至換一趟電梯就到。送件的時候,快遞員在小區門口打幾十個電話,就可以看到取件人魚貫而來,大城市的快遞員可以每天收、送各100多個快件,每個快件只需攤上一兩塊錢,就能支付快遞員的工資。如果中國居民像世界大多數國家那樣分散,每兩個用戶之間有10分鐘的車程,那快遞員就算開跑車也做不到現在工作量的一半。這勢必讓每個快遞分攤更高的費用,進而降低網購的吸引力。

世界上有多少中國這樣的人口密集區呢?地圖上一看便知。

只有印度和歐洲能和中國這片人口密集區相提並論。而如果我們刪掉人口稀疏區,可以看到大多數地區「消失了」。比如說刪掉每平方英里10人以下的地區,世界地圖是這樣的:

標準提高到每平方英里100人的時候……

但上面這張圖依然不能反映實際上的中國網購人口集聚度。春運地圖顯示,內地的青壯年人口平時大多集中在沿海都市區。即中國年輕網民還要更集中於少數地區。

只有人口還不夠,這些人口還必須有足夠的購買力,才能對電商有意義。2015年中國人均GDP8000美元,印度只有1600美元,有五倍的差距。這意味著,印度那些和中國網民相當的潛在電商消費者比中國「稀疏」很多倍,無形中提高了電商成本。所以印度電商銷售額遠遠不到中國的五分之一。

當然,這也意味著人均gdp數萬美元的西歐有更密集的潛在電商消費者。但我們還要考慮到另一個因素——經濟增長率。人們購買日用品是根據當前需要,更新電器和傢具則要考慮收入上台階的因素。即收入增長促使人們更快地更新消費品——即便舊的還能用。歐洲現在平均增長率接近於0,中國雖然有所下降,也在5%以上,中國潛在消費者因此提供了更旺盛的購買力,把快遞成本攤的更薄,更能威脅傳統商業。

三 工業密度

電商的另一個優勢是從供貨商直接到客戶,不需要中間人。即便是大型平台自營的商品,往往也會分散在許多倉庫,根據需求發貨。這意味著電商需要構造無數條從點到點的供應線,只在快遞公司的車上暫時以散貨堆的方式並在一起。

這說明,供應商最好和消費者不要離得太遠,最好不要分散在不同的大陸。因為跨海運輸要經過海運裝卸和海關檢查,以海運的方式運輸散貨效率低,逐件檢查商品也很麻煩。很難想像大多數中國商品分成零碎的包裹跨太平洋運往美國,無論是亞馬遜還是淘寶都做不到這一點。實際上,大多數中國商品是由中間商大宗購買,成批的裝進集裝箱運往美國,然後再通過傳統零售業或電商分售的。換句話說,路程太長必然導致中間商出來組織大宗運輸,消滅純散貨快遞,無法發揮電商的靈活優勢。

中國消費者很幸運,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品工業就在身邊。中國製造世界70%的手機,90%的個人電腦,80%的空調,40%的鞋,而其中相當部分直接在中國銷售。即中國一方面擁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工薪消費者,另一方面擁有最密集的消費品最終生產商。兩者的平均距離只有一天乃至幾個小時的汽車路程,裝卸兩三次就可以從工廠庫房送到用戶家裡,最適合以直銷零運的方式完成買賣。所以中國的高速公路上擠滿了快遞卡車,完全替代了中間商的火車或輪船。

各國工業相對規模對比

從快捷角度說,生產商和消費者離得近也有利於電商。因為電商要替代的是傳統商業,而傳統商業最大的一個優勢是消費者可以即時拿到商品,看貨銷售。在中國許多城市,電商雖然不能讓消費者直接「下載」消費品,但可以用幾個小時完成送貨,東部大多數地區可以隔天送到,大大抵消了傳統商業的優勢,還不需要店鋪房租,壓縮了庫存量,所以能排斥傳統商業。如果消費者付款之後要十幾天拿到商品,換個貨要一個月,哪怕電商再便宜,他們也傾向於走進實體商店。所以,只要大多數消費品還在中國最終組裝完成,中國消費者就能支持最發達的電商。

四 大一統

商業最忌諱風險,任何一個供應商都不希望自己的訂單隨著匯率出現大幅波動。即便匯率漲跌可以相抵,這也意味著生產能力有時不足,有時閑置。所以,電商的供需雙方最好同處一個國家,使用一種貨幣。更何況跨越國界意味著不同的商品標準,嚴格的檢疫程序,乃至政治風險和匯兌成本,每一條都是對電商便捷性的沉重打擊。中國數億網路消費者和幾十萬家消費品工廠同處一國,這是一個其他國家幾乎無法仿效的優勢,歐洲國家尤其望塵莫及。

歐洲人沒有坐視被新時代甩下,他們企圖通過歐盟來統一市場和貨幣。但從始至終歐盟未能消滅英鎊,倒是把英國逼出了歐洲,希臘乃至義大利也站在退出歐元區的邊緣上,歐洲大市場可能永遠無法達到中國的水平了

就算歐洲統一了政治和經濟,讓商品自由流通,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依然存在。推特用戶使用的語言地圖清晰地展示了歐洲的四分五裂:

幾十種語言,僅僅印刷不同的說明書都是不小的開支,而文化上的差異更是逼死工程師,明顯提高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中國的淘寶店主遇到這種局面,怕是天天會有發錯貨的事情出現,輕則退換,重則引發種族矛盾。這樣的電商怎麼做呢?

還有,電商隔空賣貨,售後服務必不可少。難道讓小業主也配上幾十種語言的客服人員嗎?顯然不行。英國身屬數億人口的英語世界,雖然經濟人口都和德國、日本差得遠,但電商銷售額世界第三,明顯壓倒日本德國,這就是同語言市場的力量,難怪英國覺得脫歐更有前途。中國電商行業能有今天,上百萬淘寶店主都應該感謝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感謝高考語文考卷上的普通話發音題。

五 基礎設施

當然,一切的前提是買賣雙方溝通自如,交通系統順暢運行。印度到現在只有14%的手機是智能機,70%的地區只能用2g信號,這樣的地區再努力也是做不大電商網站的。中國現在連通往羅布泊的「哈(密)羅鐵路」都全線覆蓋移動網路,東部數億人口就不必說了。2016年底預計4g覆蓋率要到43%,年輕網民到60%以上,這些手拿4g手機搶紅包的人支撐了世界第一的電商。

至於交通網路,中國高速公路里程2013年就超過了美國,新建的高鐵網路雖然成本還不適合用來運貨,但通過吸引客流把原有的鐵路線空了出來,讓貨車可以穩定運行,不再頻繁避讓客車,鐵路貨運周轉量每年2萬多億噸公里。這才能做到春運擠的下,雙11運的走。最近十年,全球鐵路新增里程有80%在中國,剩下20%也往往是中國工程公司修的,這個巨大的運輸增量,是雙11狂歡的絕對前提。否則的話,任何國家也不敢讓十億個包袱在幾天內湧入交通網,那絕對意味著交通網的癱瘓。

(註:這篇文章是夜裡寫的,早晨起來就發現順豐包高鐵送快遞,歷史從來走在想像力前面)

還有一個經常被忽視的基礎設施是治安。中國的快遞員走街串巷,我從來沒聽說中國有哪片城區他們不敢去。在快遞員允許進入單元的小區,快遞員可以坦然地走到每個客戶門前,住戶並不擔心陌生人敲門帶來的安全問題,以至於「送快遞」和「查水表」一樣成了網民形容警察查房的玩笑話。而家裡沒人時扔在門口的包袱也很少丟失。這些司空見慣的事實,背後是中國治安遠遠超出經濟水平的奇蹟。還是用地圖來說明問題:

第一張圖是世界謀殺率地圖,第二章圖是成年人口吸毒率地圖。中國在兩張圖上都接近於純白色。如果把這兩張圖和上面的人口密度圖疊加,可以發現中國幾乎是電商最應該創造奇蹟的地方。今天阿里巴巴銷售額怕是要過千億,馬雲應該給街頭巡邏的警察以及朝陽大媽們發一個大大的紅包。

(註:經網友指出,第二張圖上中國很可能屬於「資料不足地區」,不足為證,抱歉)

美國人四成不敢走夜路

蓋洛普的調查還發現,37%的人表示,他們不敢在離家1英里的範圍內走夜路,這個比例在過去10年間變動不大,但比二、三十年前已經有了不小的好轉。18歲到29歲的年輕人、女性以及家庭年收入在3萬美元以下的低收入者,這種不安感更強烈,不感走夜路的比例都在40%以上。分析認為,低收入者不安感更強主要是因為他們大多住在治安相對比較差的對方,而富人區的治安要好很多。

六 彎道超車

必須承認,中國做出今天的電商局面,也是有幾分運氣的。除了前面說的人口密度是天然優勢外,很多過去的弱點也成了新時代的催生婆。

比如說,中國過去的物流體系和商業結構比較落後,一個商品從工廠到用戶,往往是轉手七八層,加稅六七次,倉儲損失很大,回款周期漫長。稅務局對小物流企業和個體戶征管鬆懈,客觀上也壓制了商業體系的發展,對物流升級是一個負面刺激。許多供應商因此寧可以更低的價格向國外傾銷,除了希望拿退稅(其實也要等很久)外,重要原因是出口物流層次反而少,歐美日的客戶回款比國內中間商還痛快一些。雖然這個局面在迅速好轉,但中國商業物流水平低的事實長期不變。

在這個背景下,電商不僅削減了中間成本,減少了回款周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和過去的個體戶一樣享受了事實上的低稅率(甚至是0稅率),當然會快速發展。即便早期的電商存在很多問題,依然對傳統商業步步進逼。等到電商平台和供應商運轉熟練起來,中國傳統商業的低效率就是電商高利潤率的代名詞。馬雲因此在幾年內成為中國首富。中國電商實現了「彎道超車」。

其他一些次要方面也有類似情況。中國傳統的連鎖超市在發展初期經驗不足,倉儲布局存在很大問題,對供貨商肆意壓榨,等於把小企業「趕」向電商。中國城市人口沒有像西方那樣經歷信用卡和支票時代,一步從現金時代跨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便捷性的落差很大,也是移動支付擴張迅速的重要原因。西方許多國家在支付方式和傳統零售業上的投資太多,轉型困難,反而被中國甩到了身後,導致許多歐美工薪階層到了中國都驚訝於中國網購之發達,移動支付之安全。馬雲劉強東他們要是做不好電商,真是辜負了這個時代。

被中國大陸電商發展所吸引的不僅僅是外國人。台灣民眾也早早地發現了淘寶的好處。今年5月,支付寶按國家法規要求港澳台用戶實名認證,綁定內地銀行卡,上傳台胞證,否則凍結餘額,在台灣引發軒然大波,十萬人趕來認證,綠營帶著醋意說這是「大陸陰謀」。可見商業是比導彈還強大的力量。也許阿里巴巴有一天真的能分擔一些解放軍的任務。

最後,我回顧一段共產黨宣言的文字,祝今年雙十一供銷兩旺,祝「剁手黨」們折上加折,毫不心疼地清空購物車!

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相關回答:

遊記——鑽進「雙11」洪流,聽到未來踹門的聲音

真的有「國運」(任何角度上的)這回事嗎?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淘寶改變了哪些城市? - 馬前卒的回答

怎麼看待「淘寶不死,中國不富」這個觀點?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如何看待 2016 年 4 月 8 日起實行的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稅?

相信共產主義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 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如果今年銷量不如去年 那就是經濟下行 人們沒錢消費了

如果今年銷量比去年高 那就是經濟不好 大家收入降低 不能在實體店買貴的東西 只能在網上買便宜貨了

如果銷量和去年持平 那經濟更有問題了 你看 經濟都停滯了……


電商在中國起飛,其背後有一系列獨特的推動因素。

首先在中國,網購商品往往比實體店價格便宜。大型電商平台為商家提供了非常完善的電商基礎設施。

(翻譯:天朝店租貴)

其次,物流費用低,中國城際包裹的運費僅有1美元,甚至更低。而在美國同樣的服務需要6美元。

(翻譯:美帝人工費)

第三,製成品可用度高。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產商,能夠輕鬆滿足消費者的B2B電子商務結構。

(翻譯:義烏擋不住)

第四,與發達國家市場相比,中國的零售業較分散,大多數零售業中沒有明確的「頂級」實體零售商品牌,沒能建立起阻礙電商崛起的進入門檻。

(翻譯:零售皆菜雞)

最後,城市化和交通量的發展讓大城市密度越來越大,因此越來越擁擠的城市帶來越來越多的「本地」購物需求。

(翻譯:一線堵成狗,房價再翻倍)

來源:BCG 波士頓諮詢 中國網購消費佔比將達到24%,4大變革將湧現


美國貴的是人工,我們貴的是店面


實名反對此問題下最高票答案馬前卒同志的答案。

利益相關,本人從事線下品牌大客戶銷售工作三年,目前電商從業者,兩年時間,兩家千萬級天貓店掌柜,本人長期關注中國零售業態變革。

本人文筆一般,此回答會從傳統零售行業的變遷,新技術帶來的新零售,不同收入層次以及發展里程的消費者消費習慣,以及我國特色等方面闡述我認為的原因。

手機碼字,全文可能會有邏輯混亂,歡迎指出探討!

更新,另外,要說一句,目前的電商低價也是相對的,讓消費者以為低價,淘寶模式號稱工廠直接到消費者,實際上淘寶本身就是最大的分銷商,剛上市的美妝類目TOP商家,淘品牌,麗人麗妝,發布財報顯示,十幾億的年銷售額,廣告費兩億,淘寶傭金大幾千萬,加起來近三億,而麗人麗妝的利潤呢?三千萬而已!是交給淘寶的十分之一。所以電商已經不是暴利行業。(有的小C店運氣好能碰到神款一年發家,但是你能年年遇到神款?)

目前我們服裝行業的加價倍率一般是2~3倍,線下普遍是2.5~4倍。

當然,商家做銷量的時候會出現各種匪夷所思的價格,白送都會有。

正文

馬前卒前輩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幾個觀點

1.中國人口密度高

2.中國人均收入中等(以和印度做對比,認為印度雖然人口密度高,但是人均收入低)

3.中國單一市場規模大

4.中國消費品工業強大

5.其他

我主要反對前兩個觀點,他的回答基本全面,但是有點本末倒置,其中基建,環境,語言等基礎因素固然重要,但並非決定性因素。

其實反駁前兩個觀點很容易,日本,我們的臨國,人口密度更高,人均收入也更多,同時日本中高檔消費品設計及生產能力也相當強悍(中國在最近幾年才在總規模上趕超日本,人均還有很大差距)

中國電商之所以如此迅猛發展的確有中國特殊情況,天時,地利,人和 缺一不可。

天時

中國電商的機會在於中國實體零售業還在成長階段還很孱弱(或者說是傳統零售業),由於八十年代才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零售業是極度落後於其他國家的(主要指發達國家),實際上淘寶成立的時候(2002年?)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才二十年都不到,中國的零售業態還遠未有發達國家完善!在馬前卒的回答中也說了,八十年代的記憶是合作社,九十年代的記憶是百貨公司,而像麥德龍,沃爾瑪,大潤發,海岸城,萬達廣場等新的零售業態實際上二十一世紀才進入中國,是近十年才發展起來到處可見的,可以說,短短一代人的時間,中國從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正向現代化零售業進化的關鍵時刻遇到了淘寶!

地利

主要是中國龐大的市場以及強大的中低端消費品生產能力,以及中國遠未發展成型的分銷系統。

人和

由於中國的消費者剛才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不過二三十年,很多消費者還是老的消費習慣,比如不為設計買單(專註於價格,實用性,以及功能性),不為知識買單(各種盜版書籍,影視音樂作品以及軟體等),不為體驗買單(曾經以體驗為核心競爭力的百思買,在美國混的不錯,進入中國,不超過十年便折戟沉沙),甚至到目前為止,主流媒體,輿論,出於不知名的目的,通過零件成本來指責iPhone暴利,通過咖啡豆成本來指責星巴克暴利,這種論調的支持者眾多,受眾廣泛。

在這種廣泛的群眾基礎上,以低價,工廠直接到消費者,號稱砍掉所有中間商的零售商業模式在中國快速發展也不足為奇了!(以低廉價格,豐富產品的大型量販超市也一度發展迅速。電商這種模式有技術優勢,複製起來更加便捷。相對的,發達國家的零售業發展更久,有完善得體系,消費者並非唯價格至上,更加註重體驗,設計,口碑,現在還會加入一個環保,同時也更加信賴品牌)

還記得我們無錫第一家大型超市是麥德龍,貌似2000年左右開的,那時候一家人租一輛小黑車跑三十多公里去那邊採購,人山人海,琳琅滿目,對我幼小的心靈衝擊很大,實際上合作社和傳統百貨公司消費體驗極差,幹掉合作社的是各種批發市場,各種服裝城,各種小商品市場,品種齊全,價格低廉,一度我們傳統服裝批發市場的一個代理商,帶著五六個店員夥計也能幹出一兩千萬的年銷售額,因此,你會看到常熟服裝城的老闆人人開豪車,義烏小商品市場的更是成為外國商人過來淘貨的第一渠道,還有包括杭州四季青,廣州十三行,北京大紅門都是赫赫有名的服裝批發市場。

而幹掉百貨公司的則是體驗更好的各大商業綜合體。

我以我的工廠的發展來闡述下佔中國大部分零售份額的區域經銷,批發業態。

還記得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剛允許經商,我的工廠1992年建廠,開始頭上三五年也是和供銷社合作,給他們供貨,但是幹了幾年發現不行,雖然利潤高,但是量太小,積極性不高,而反觀市場上的,只要你有貨,能做像衣服,只要價格低基本不愁賣,雖然利潤低,但是周轉極快,於是轉做市場貨,得以快速發展,那時候商品短缺,根本不管貨品質量,工廠稍微負責任一點就算好工廠了,這個階段可以說是實體創業的黃金時代,那時候工廠屬於積累期,是作坊式。後來幹了幾年有了積累,開始去簽品牌,去找廣東的廣告策劃公司開始包裝品牌形象,開始找小明星來拉升品牌,並且有區域經銷商的概念。這個時間段是白銀時代,只要你開發出合適產品就能賺錢。這個白銀時代一直持續到2010年。

正是成熟的批發市場裡面的各種商人,將琳琅滿目的商品帶到全國,甚至全世界各地,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商人去開發市場,只要有利可圖,永遠會有人不停得開發出來,可以說從九十年代初至二十一世紀初,是傳統批發市場開疆拓土的年代!市場是用傳統的方式經行信息交換的平台,老練的市場商人,走一圈,哪些貨賣的好,哪幾家貨源足心理門清。

時候消費品市場針對的客戶多數還是各種個體戶,比如各種個人開的服裝店,也有做商超的。

這種模式在資源短缺的年代擁有極強的生存能力。

工廠研發生產貨品,市場裡面的經銷商訂貨並承擔部分庫存分險,同時負責一塊固定區域的分銷,大家各司其職。

但是,消費者是會變的,消費習慣也是會變得,很多消費者不再滿足於此,特別是新一代的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得提高,消費者更加信任品牌,消費行為更加個性化。這裡的品牌是指像優衣庫這種有自己明確風格,有自己調性,統一得視覺VI,同時有大批忠實粉絲的品牌,並非指十多年前去CCTV打個廣告就能提高知名度的牌子。

舉個例子,同樣是火鍋,映像中二十年前叫刷羊肉,十五年前叫燒雞公,後來出了什麼傣妹,要德等廉價火鍋(人均消費低於五十)十年後分出了豆撈,海鮮自助火鍋,最近熱門的毛肚火鍋,潮汕牛肉丸火鍋,菌湯火鍋,以服務著稱的海底撈等,有的以湯底,有的以一種食材為核心競爭力,有的以服務為核心競爭力。吃過海底撈的朋友應該不少,你們進去看看是不是主流消費人群是五十歲以內的?很少見到中老年人和中老年人進去吃?實際上海底撈消費並不低,人均也得一百多,為何生意還如此火爆?實際上就是新的消費者同樣願意為服務和體驗而買單!

中國的電商實際上打了一個時間差,在中國改革開放十來年的這個節骨眼上,在新老消費觀念交替,消費者消費觀念遠為成熟,線下零售市場遠為成熟的時候,淘寶的誕生加上技術上的優勢,和經濟發達地區昂貴的房租比,淘寶擁有價格優勢。和經濟落後地區稀缺的商品比淘寶擁有豐富的產品(很多落後的縣城並不一定能第一時間看到最新的電子產品,最新的時裝,甚至連有些中高級消費品都買不到),同時落後的確的分銷成本也極高。

之所以日本擁有比中國更高的人口密度,更強得消費能力,但是電商沒有中國發達的原因,在於日本傳統零售業發達,在一個商品觸手可得,體系完善,各種體驗良好,加上消費習慣成熟的消費者,自然留給電商的空間很小。

實際上新零售業並非電商一家獨大,比如SPA模式的品牌連鎖(國外的ZARA,優衣庫,國內的海瀾之家)在最近幾年波司登,李寧等各大品牌接連傳出庫存滯銷,連續關店的負面消息的時候,海瀾之家靠新的模式每年逆勢大幅增長,比如山寨無印良品的名創優品也憑藉新的模式逆勢開店快速擴張,比如逐漸蠶食大型商超的24小時便利店,類似的可的,711等平銷極高,動銷率極大,消費者最要緊的商品都能觸手可得,上次一份報告說社區便利店目前的增長幅度高達30%以上!另外時裝行業現在火熱的買手制集合店,店面都不在鬧市區,而在幽靜的小區,寫字樓,工廠等,以微信等社交工具傳播,一進去你都以為進入了時尚沙龍或者美食會所,以形象顧問式的服務給消費者以終極的消費體驗,消費者忠誠度極高,以口碑來傳播,以這種形式觸達精準人群。

因此,淘品牌,互聯網品牌分分進入線下,三隻松鼠在開體驗店,阿芙精油,裂帛等早已進入線下,雷軍的小米,也將線下的小米之家作為戰略重點。

今年十月,馬雲在一場會議上說今後阿里巴巴不再提電商,而是新零售,正是由於最終電子只是手段,商務才是本質,電商最後的一塊短板體驗最終還得靠線下才能完成。

而什麼直播,什麼VR,什麼魔鏡試衣,技術永遠只能做到改善體驗,只能無限接近與線下購物體驗,而永遠不會達到或者超越線下的體驗。

等消費者更加趨於成熟,等物質更加豐富,等福利更加完善,等線下零售業的再度提升以及完善,最終得終極業態將會是線上下線結合,線下體驗,線上線下全天候服務的方式存在。


因為物流成本差距太大。

中國的物流價格是單件1~2美元,次日或隔日,服務好丟件少(相對美國)。

美國的物流價格是單件10~20美元,隔日至7日,丟件多服務差。

物流作為電商的核心,又是高人力依賴的行業。在中國有很好的土壤(同理也包括外賣行業)。而在美國電商對線下銷售方式還沒有那麼大威脅,快遞的成本確實可能會比自己開車去店裡還要高,Costco Wholefood Walmart Target都過得還不錯,更多商品電商定價比線下還貴。這些都和中國現狀相反。


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斷肢再植手術世界第一唄,隨便剁手,不怕。

美國最後一公里物流成本太高,現在最流行的姿勢是網上下單實體店自提。你說,去沃爾瑪靶子店網站下單實體店取貨,這算傳統零售還是算電商。

其他原因包括美國居民收入大體差不多,荒地又多,所以開連鎖店成本非常低也很划算。沃爾瑪靶子店百思買homedepot 。四五線城市也有基本上差不多的購物體驗和品牌。不像國內,如果到了四五線城市基本上就很難找大牌了,而且電子產品更是要被殺豬,不網購不行。


承認自己某方面比別人強是有多難,幹嘛非要絞盡腦汁的想著要證明這背後我國經濟體系的畸形。

說到底我國的電商體系,物流體系的用戶體驗就是比歐美強太多,這沒有什麼好爭辯的,互聯網大潮,尤其是移動互聯網大潮之下,我真的覺得我們國家的產品在用戶體驗上要甩出歐美的產品一大截,甚至像電商物流,互聯網金融,O2O類的產品可能走到了世界的前面,沒什麼好閃躲的,我們可以開始試著漸漸習慣那些比歐美好的事物(當然也可能只是更符合國人的使用習慣),畢竟這也是構建我們自信心的一部分~


這裡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簡單闡述一下

我們都知道國民經濟分為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第三產業服務業。

發達國家人均GDP高,靠的都是工業化完成後,服務業的發展。日本和德國的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約70%,美國高於75%。

一產和二產是三產發展的基礎,沒有工農業的實業做基礎,服務業的發展只能是空中樓閣。比如巴西,沒有工業做支撐,雖然服務業佔GDP比重高,人均GDP並沒有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邁進高收入國家行列。

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中國2010年超過美國成為工業第一大國。

在工業的支撐下,中國經濟要繼續發展,靠的是服務業的發展。

我們看宏觀數據,從2010年開始,工業增加值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開始下降。

工業增加值(占 GDP 的百分比)

與此同時的是,從2010年開始,中國服務業佔GDP比是重快速上升的。

服務業增加值(占 GDP 的百分比)

零售業是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結合當前流行的互聯網加,也就是零售加互聯網便形成了電商。

憑藉著天時地利人和,中國電商快速發展。京東憑藉2015年的營業額進入世界500強就是一個例證。

我們在看看雙十一的來龍去脈。

「雙十一」本身是民間屌絲自嘲沒有對象用的光棍節,它正式作為一個購物節向中國老百姓推廣是在2009年。當時,還名為「淘寶商城」的天貓認為,11月11日剛好處於傳統零售業「十一黃金周」和聖誕促銷季中間,而這一時間段又剛好是天氣變化、人們添置冬裝的時候,因此就搞了一個「雙十一」促銷活動想打響淘寶商城的名氣。誰料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如今「雙十一」已經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最大規模的商業促銷狂歡活動。再加上2011年11月11日這個千年一遇的、千載才逢的大大大的光棍節的推波助瀾,雙11深入人心。

看看這幾年雙十一,阿里的成交額,這與與服務業佔GDP比例走勢是一致的。

有了工業做支撐,加之中國交通、互聯網等基礎設施的完善,伴隨中國經濟的發展,靠著中國的人口優勢(人口是美國人口的四倍多),中國雙十一購物狂歡節秒殺美國黑色星期五那是必然的。更多關於中古經濟、科技等信息可以移步這裡。

中國真的能在未來抗衡美國么? - 者也的回答 - 知乎


反對幾個高票答案,就是高喊觀點完全沒有邏輯性。我來給大家捋一捋。

中國收入和消費總額超過美國了嗎?遠沒有。那線上銷售比美國多說明了什麼?說明線下消費美國比中國多的多?為什麼線下消費中國少?因為線上消費便宜的多並且沒時間去線下選。為什麼線上消費更便宜?因為中國的房價收入比太高,稅太高,所有商品加上這兩樣成本後將會高的多。為什麼沒時間去線下逛?因為中國人的平均勞動時間是世界排名最高的國家之一。

解釋的夠清楚了吧。

實際上中國電商大發展的原因是獨有的,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我的判斷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物業和人力的差值是中國獨有的,也就是房租稅費和工資的差值在中國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高。在競爭程度一樣的情況下,前者大於後者則線上價格便宜,後者大於前者線下成本低。

電商擠占實體的消費不一定是好事,傳統零售業每家店都有一定的覆蓋範圍,這樣同區域競爭為主,而線上則是把所有同類型商家都放到一條街上,競爭無比殘酷,長遠看線上一定會形成大魚吃小魚的一家獨大的寡頭局面。實際上現在就已經有很明顯的跡象了。


趁熱鬧,答一波。

十五年前還在上大學時,剛剛接觸到電子商務的教材,基於美國的狀況,討論電子商務運行管理的理論和實踐。感覺很遙遠,除了網路軟硬體的差距(國內當時的網速也就能看個文字網頁,聊個QQ),還有兩個基礎要素:交通,金融。

第一,交通。2000年前後中美一對比,只會讓中國人傷心無比:高速公路,中國1萬多公里,美國10萬多公里;鐵路:中國5、6萬公里,美國30多萬公里(這還是拆了10萬公里後的數字);航空:更別提了,客貨運量美國吊打其他國家,是中國十幾倍。

第二,金融。那時中國的金融業,尤其是針對個人的金融服務,服務內容的數量和質量跟美國比天上地下。別看中國人多,有使用信用卡消費習慣的人口數量還不及美國,消費金額更不用說了,跟美國間差了10個日本。

這兩個基礎沒有,即便有人願意提供網路購物,也不會有多大市場。

但是,馬雲們幸運的是,他們從美國學到電商概念,開始在國內推廣的時候,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十來年時間:

中國普通公路、高速公路快速增長,高速已有12萬公里,世界第一;

普通鐵路六次大提速,里程已超10萬公里;高速鐵路從無到有,10年時間就2萬公里通車,佔世界一半多,還計劃再建2萬公里;

網路速度從54K撥號發展到1000M光纖入戶,無線網路從2G到4G;

至於航空,民航機場數量從幾十個增加到200多個,順豐都有自己的機隊了,;

製造業,有入世的加成,中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120年來首次有國家做到。畢竟,電商總不能光靠賣進口貨發展吧。

加上普及了中等教育(高中/中專/職業學校),以及大學連續十幾年擴招,新培育了2億多有文化的銀行卡和網路用戶。

這些因素,與中國的飛速城市化相輔相成:中東部的高人口密度,市民集中居住的方式,世界一流的城市治安(快速城市化同時保持良好治安,不知TG如何實現的,可以專題討論)……所有一切,成就了中國今天的雙十一。

這些成就,任何一個發展中大國,執政黨完成其中一個,歐美媒體不知道會吹B成什麼樣,完成者不知道會NB成什麼樣。但是,由於是土共執政的中國,於是,得到了這樣的評價:

中國是世界上收費公路最多的國家,為什麼不免費?

中國的高速鐵路,抄襲的其他國家的,票價太高,等等你的人民!

中國建這麼多機場,好多虧損的,政績工程,勞民傷財!

中國的網速又慢又貴,比不上人家日本韓國,垃圾!

中國貨質次價低,假冒偽劣真多,還是進口貨好!

中國的大城市為什麼要暫住證?落後的管理!你看人家巴黎、倫敦,邁阿密,非法移民多happy!

然後,某些人士還再來一句:中國的進步都是靠私人資本,私有化萬能,政府國進民退,與民爭利!@#$%

只希望,以後少看到這些端起碗吃飯放下筷子罵娘的白眼狼言論。


住家:我們有黑五,想去嘛?

我:又擠又困又累,不想去

住家:你要融入我們社會!你們那沒有黑五的!

我:我們有TMALL,網購銷售額甩你們五條街!

住家:是你太懶了,懶得半夜三更在外面等吧?

我.............

============分割線=============


高票哪那麼多大道理,根本原因就兩點:房價過高+運輸成本低(前面寫的人力成本低,嗯,應該是基建發達+人力成本低,因此運輸成本低)。

在我看來,中國房價過高導致租金成本過高,與租金、水電等運營成本相比,運費成本微不足道導致線上和實體價差巨大,便宜才是硬道理。


說明美國的線下銷售才是主體

-------一年後-------

並不是消費者的選擇,影響了商業的模式

而是兩國國情的差異,導致了消費者的不同選擇,不能本末倒置

購物體驗

美國線下銷售的渠道更發達,覆蓋面更廣,銷售體系更成熟,線下的服務體驗也更加完善

相對網購來說更好,相信很多在美國海淘,轉運過的同學可能就會懂美國的快遞速度和價格

國內的商超,大家都去過,我也不多說。

價格

中國消費者能以低價格網購,主因是網路銷售對傳統渠道的顛覆、以及價格低廉且高效的物流體系

我們國內的快遞價格,相對美國真的很便宜,這要感謝中國低廉的人工和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

而且線下傳統的代理商模式層層加價,加上中國地產熱帶來的門店價格高企,這些成本最終都會由消費者來承擔,更不用說線下要付的人工,水電,各種稅費,而線上只需要一個倉庫,一台相機,一台電腦(修圖+銷售),店主一人扯根網線就能開店,成本高下立見

而美國正好相反,線下線上的價格體系完善,黑五的線下百貨促銷活動甚至比線上價格更加優惠

同樣買東西,為什麼不買便宜的······

一年前隨手一句居然有這麼多贊,感謝大家·····


我說個偏門的……我在美國經歷了三個黑五,黑五實體店打折更厲害,甚至前幾個都免費。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黑五網售打折打的厲害的,千萬別買,因為折扣後才是他該有的價格。對,你沒看錯,全年都溢價超級多,唯獨這天正常售價。這已經是周圍人的共識了。

那麼黑五沒用嗎?有。平時你想買的東西,如果黑五打折打的厲害,那就忘記它,換別的。如果不打折或者不厲害,那麼確實是好貨,多等一個月,聖誕節再買,折扣會更好點。

記住,打折越多越爛,多個貪便宜的GPS買家路過。GPS內置小遊戲,你能想?


第一,黑五主要是線下,黑五過了周末是cyber Monday,這一天才跟雙十一更像。

第二,中國電商發達主要是地區發展不平衡,很多東西三四線城市買不到,但是歐美的首都和小鎮購物方面的差別就沒有太大,因為基本都被連鎖大商家佔了地盤,在人口幾萬的town也有蘋果店,線下的話還少了運費,線上不總是最划算的。

第三,歐美的黑五還是由大商家主導,而且也要保證一定利潤的,沒有淘寶那麼多不得不參與而賺不了太多利潤的個體戶.


除了方便和價格透明以外,我選擇電商的理由就是「服務」。是的,沒有服務已經算是最好的服務了。

我去東京時在商店購物,進門後服務員只是微笑著說歡迎光臨,而且店裡不管碰到哪一個什麼職位的人都會跟你說歡迎光臨,什麼都不買走時也會說謝謝光臨。剩下的就是你自己隨便逛,他們都有自己的事情做,有想問的他們會笑臉相迎耐心解答,絕不會一!直!跟!著!你!沒!完!沒!了!的!推!銷!!!說到這兒大家都懂的。人家那種看似不服務的服務,是考慮到你想自己好好逛逛的心情,這種無勝過有的服務其實是非常貼心的為顧客著想。而國內的一些店面,你真的覺得他們根本不是想為你提供服務,只是想盡辦法讓你掏錢而已。他們推銷的東西大部分都是誤導性的商家有高回扣的東西,絕不一定是好東西,實體商業的信用也是這樣一點點被消耗光了的。

實體購物體驗差是中國實體經濟急需改革的紅線。碰到一口價的品牌連鎖店和超市還好,只要是價格不透明的地方,比如各地的商貿市場,你懂和不懂行是不是本地人都有可能決定你買到東西的價格,有的價差甚至在百分之五十以上,說白了就是逮人坑,騙,這難道不可怕嗎?

中國式實體商業模式給了電商最好的機會,老百姓都是用手和腳投票的,現在實體商業差已經說明一切。


實名反對所有說畸形,說不理性的答案

一句話回答問題

說明電商行業這種新領域才是我們超過美國的機會(聯動:有個帖子問中國有什麼地方是國外羨慕的,提到淘寶快遞的最多)


因為美國人喜歡實體店。

美國人不能理解我們為啥要上網購物,他們只有附近幾十公里實體店都買不到的才上網。

購物還能鍛煉身體。


推薦閱讀:

國外投資者對於阿里巴巴頻頻打破雙十一銷售記錄都是怎麼看的,主流的看法都有哪些?
2017雙十一的總銷售額能買多少航空母艦,護衛艦?
你曾經買過的哪件物品帶給你的快樂最多?
小米如何做到 33 分鐘內銷額破億,成為 2013 年雙 11 首家破億商家?
針對雙十一該如何策劃郵件營銷活動?往年雙十一有哪些值得稱讚的郵件營銷案例?

TAG:互聯網 | 電子商務 | 美國 | 經濟 |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