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造不出大飛機?

中國大飛機C919今日下線,中國也擁有了自己的大飛機,而日本到現在也沒有研製出大飛機。按理說日本的製造業這麼發達,經濟實力也不差,為何沒有研製出自己的大飛機?


對於這個問題,日本的網路上也有很多答案,比如1945年投降後7年被禁止一切與航空相關的生產活動,比如日本一直做不出引擎,比如日本系統集成能力比較差,比如日本政府沒有錢。

我總覺得很難用某個單一的原因來解釋,於是簡單查了一下日本飛機研發生產的歷史,先以二戰結束為分界點介紹一下日本飛機產業發展,然後再總結原因。

【二戰結束前】

二戰前日本的飛機就已經非常發達,1930年已經形成產業,在世界上也屬於一流梯隊,僅在美國,蘇聯,德國,英國之後。當時日本共有12個機身製造商(包括三菱重工、中島飛行機、川崎航空機、愛知航空機),7個發動機製造商,1930年時年產400架,戰爭中的1940年4,800架,到1943年甚至達到年產25,000架,二戰結束時總生產量達到了10萬台。當然當時生產的都是軍用機,沒有客運飛機。

中島飛機的生產場景

川崎航空機生產場景

【二戰結束前】

『軍用機發展的一波三折』

1945年8月15日日本簽署終站協議,8月24日開始一切日本產的飛機被禁飛,9月2日盟軍總司令部(GHQ,戰爭之後代替日本政府管理整個國家)簽署的諒解備忘錄里,要求日本把機場以及所有與航空相關的設施交給盟軍管理,甚至零部件的研發生產都被禁止。而當時生產飛機的重工,也被迫轉型生產汽車,客車,鐵路,新幹線以及相關的引擎,零部件等。這個禁止,一禁就是7年。

日本重新開始被允許製造飛機的契機是朝鮮戰爭。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為了滿足其在戰爭中的軍備需求,於1952年解除了禁令,規定日本公司只要獲得GHQ的許可就可以生產飛機。於是日本重新開始了對飛機的研發生產。可是被禁止的7年中世界飛行技術高速發展,超音速飛機也是這個時候問世的,由於技術上的落後,日本只能幫助美國做大檢修(Overhaul)。當然在1952年日本研發成功了戰後的第一款國產機R-52型。之後也有三四款機型被研發製作出來,但是都製作了一兩架,遠遠談不上大規模生產。因為可靠性和量產都達不到要求,價格也非常高,並沒有市場。也因為本來就預期沒有很大的市場,也沒有公司購置足夠的生產設備準備大規模生產。預計沒有市場--&>沒有進行大規模生產--&>生產成本高--&>沒有市場--&>進行不了大規模生產,就這樣形成了死循環。

直到1954年(昭和29年)日本成立了航空自衛隊,才為飛機提供了一個小規模的市場。當時基本上都是生產美國軍用飛機的成品組裝(Knockdown生產)。下面的表裡列出了當時日本公司組裝的飛機型號。

之後防衛廳也開始研發和生產練習機,1955年3月開始決定讓富士重工生產噴漆教練機T-1的原型機。各種型號總共生產了60架(但是自衛隊本來預計要200架的)。之後又委託新明和工業研發了反潛巡邏飛行船PS-1,總共生產了23架。在之後,日本也在孜孜不倦地進行著軍用機的研發和生產,具體的機型就不仔細說明了。

只是這些機型的市場極小,根本形成不了大規模生產。市場小有兩個原因,一是根本沒有國際市場,1967年日本簽署武器輸出3原則,禁止向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一些國家輸出武器,當然包括軍用機和相關零部件,1976年這些國家範圍擴大到所有國家,日本不能對任何國家輸出武器。當然美國要求的一些研究開發合作還是可以的。二是國內市場也極其小,日本沒有正規軍只有自衛隊規模也很小,日本軍用機的市場規模並不大。

『日本的民航客機研發生產項目都不了了之了』

日本研發生產的第一架民航客機叫YS-11,64座。日本通產省認識到不僅僅需要發展軍用飛機產業,也需要發展民用飛機產業,於是在1957年成立了運輸機設計研究協會,到歐美各國研究了政府支持政策及各種運輸機開發/生產的現狀,得出了成功關鍵是官民合作的結論。於是當時30億日元的原型製作預算費用當中,政府牽頭出資3億日元,其餘的由包括製造業,商社,銀行等200個公司出資。並在1959年司成立了日本航空機製造公司。其研發的11號機在1962年開始試飛,同年10月收到全日空20架的預訂單,次年賣給JAL 5架。

日本第一架民用飛機YS-11

出處:http://www.jac.co.jp/entertainment/aircraft_ys11.html

但是,在其開始正式銷售的時候,飛機市場競爭激烈,英國阿夫羅748和福克F27都開始了低價策略,而YS-11的製造根本沒有實現大規模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降低售價也有極限。這樣導致的銷售不振再加上缺乏開拓歐美市場的能力,日本航空機製造公司一直依靠國家補貼,沒能擺脫赤字,在1982年宣布破產了,總共生產了182架。

這次的失敗,被看作日本航空製造者的一個巨大創傷,下面這本書的作者問了同一個問題,他的看法是,其失敗主要原因在於高成本,還有公司管理機制的不健全,經營責任的不明確,還有政府部門的心不齊。當時通產省和運輸省都有支援過客機開發相關的研究開發項目,這個項目才開始的時候,通產省和運輸省一直在爭奪主導權,而最後的結果是飛機製成之後需要同時經過通產省和運輸省兩個認證。

《為什麼日本做不出民航客機?》

YS11之外,富士重工在1963年也開始了對輕型飛機FA-200的研發,1965年試飛成功,1980年停止生產。原計劃生產800架的,結果遇上了尼克松衝擊(1971年)和石油危機(1973年和1979年)出口不振,只生產了299架。

三菱重工也在1959年開始了商務飛機MU-2的研發,1965年開始試飛大批量生產,總共銷售量760架,1985年把業務轉讓給雷神飛機。

從此日本告別了飛機機身製造,之後也參與過波音767,777的共同開發當中,但是江湖再無日本產民用機。

『國際及日本經濟發展對飛機製造業有多大影響?』

上面提起富士重工遇上尼克松衝擊和石油危機導致出口不振,原計劃生產800架卻只生產了299架。為什麼尼克松衝擊和石油危機會有那麼嚴重的影響?

尼克松衝擊最主要的影響就是日元升值,從而導致輸出減少。在1971年之前日本一直保持著1美元360日元的穩定匯率,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放棄金本位制度,日元美元也變成浮動匯率,下面的圖是日元對美元匯率的變化圖,可以看到1980年左右大概是1美元240日元。1985年又為了解決美國的赤字問題,被迫簽訂廣場協議,導致日元大幅升值。日元升值之後,日本輸出到國外的產品會變貴,從而失去價格優勢。而石油危機中油價上升會影響飛機的運營成本,導致使用飛機的需求減少,從而導致對飛機機體需求的減少。需求減少,而供給的競爭力喪失,日本飛機也和其他產品一樣失去了國際市場。

日元對美元匯率

參考: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10/hist/dat89_ja.txt

富士重工1980年停止生產,日本航空機製造公司1982年破產,三菱重工1985年轉讓其飛機製造業務。1985年日本結束了成長期,進入由房價等拉動的泡沫成長期,1991年泡沫破裂進入經濟低迷期至今仍沒有脫離(參照下面的日本人均GDP變化圖,其中紫色的是日本人均GDP對世界人均GDP的比,從1950年到1990年都是在擴大,說明日本增速大於世界增速度,1990年開始這個值開始縮小)。

從1985年日本退出飛機製造,到1991年進入經濟低迷期,日本根本沒有一個東山再起的時機。其實日本經濟的成長期是最佳返回時機,一是有足夠的資金,二是日元升值也比之後要緩(當然第二點我們只能是事後諸葛,看著歷史數據才發現),但是成長期已經在1985年結束了。當然在延續到 1991年的泡沫成長期中,把投向房市的資金投給飛機產業也是有可能的,只是當時相對於回報率居高的房地產業,製造業並不那麼吸引人了。1991年之後泡沫破碎了,每個企業都苦於經營,更加沒有錢和精力去投資飛機了。

日本人均GDP的變化

參考:http://www2.ttcn.ne.jp/honkawa/4545.html

『日本製造不出民航客機的原因?』

總結起來,我想日本做不出來民航客機的原因,更多的在於國家的政治和宏觀經濟。因為航空業並不是一個或者幾個企業所能左右的,必須有國家的強大支持。

在政治上戰後日本都在美國的控制下,被禁止從事飛機及相關部件的研發生產7年,落後了世界一大截,之後雖然被許可生產卻又被禁止輸出武器,失去了國外市場而不能進行軍用飛機的大規模生產而導致成本居高,沒有競爭優勢。當然國內政治也有責任,通產省和運輸省沒有齊心協力而是爭權奪利也導致了當時YS11的項目失敗。

而在經濟上,也由於日元的被迫升值失去了輸出優勢,其民用機市場變小,也不能進行大規模生產,從而導致成本居高沒有競爭優勢。居高的成本導致了

『日本真的沒有製造飛機的實力了嗎?』

當然現在日本技術還是非常強的,比如支線飛機,日本的MRJ比中國的ARJ開發速度要慢,可是銷售量卻超過中國。日本MRJ在2015年在名古屋機場初次試驗飛行,而ARJ2009年已經在上海-西安區間試飛;MRJ則在2018年開始運用,而ARJ在2015年在西南地區已經開始商業運行。但是截止2016年2月17日,MRJ預計訂單量427架,而ARJ只有336架。

這次MRJ能快速吸收訂單的原因,我想一是吸引了YS11營銷不足的教訓,二是現在日元正在貶值促進輸出,三是日本的技術實力還是受到世界認可的。

中國商飛的ARJ

三菱重工的MRJ


航空航天這張制勝戰略工業,空軍和導彈兵這種制勝軍兵種,都是被美國爸爸禁止或者控制的,戰敗國就是戰敗國嘛。


他爸爸不讓……


西方文明+日本文明總共十億人,還不如中國一個國家多,就單個國家來看,其人口體量無法支撐全面工業。因此發達國家的工業體系是在多個發達國家之間分工的。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包括美日德三強,沒有任何一個擁有全面的工業。

就拿美國來說,液晶面板產業,高鐵產業, 鋰電池產業之類美國就沒有,造船工業美國只剩下軍用造船,民用造船基本退出了世界市場競爭,游輪買歐洲的,商船買亞洲的,也因為這樣導致美國軍艦造價奇高無比,造船廠沒有民用訂單,都靠軍隊養,美國軍費為啥這麼高,相當一部分就是這樣被浪費掉了。

再比如德國,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晶元製造和封裝,液晶面板,航空發動機,互聯網這些產業基本都沒有,德國也沒有獨立的航天工業。

再比如日本,衛星導航,民航客機,航空發動機,智能手機晶元設計,通訊設備,無人機,互聯網這些產業基本沒有或者非常弱小,航天工業沒有全球航天測繪網,載人航天和空間站。

再比如軍事工業,美國一家獨大,航空母艦,四代機,超高音速飛行器,無人機,洲際導彈,相控陣雷達驅逐艦,核潛艇這些主戰武器德國日本都沒有自主設計和製造能力。

而中國呢,上面列舉的十幾個產業全部都有,而且都不差。

例如大家印象中很高端的晶元設計,下圖是IC insight發布的2015年全球十大晶元設計公司,美國當然遙遙領先,前十名美國六家,中國2家,台灣和新加坡各一家。日本德國均未上榜。且海思和展訊營收增速排在前三位。

https://pic4.zhimg.com/v2-92ebf4379ce8d99d83fc8ad2d39cd7d3_b.png

除了這些高技術製造業,技術要求相對低端的玩具,服裝,傢具,水泥,玻璃,紡織等等產業,美日德這些發達國家早就放棄了,而中國照樣通吃,而且佔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份額。

中國工業的全面性是中國工業產值在2010年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的主要原因。

2010年這個年份非常重要,多年以後我們回頭看,這一年中國工業產值超過美國會是一個劃時代的事件,我們身處大歷史時代,但是我們很多人卻並沒有意識到。

中國工業不僅是個全面的全能型選手,而且在幾乎所有產業都能進入世界前五,很多是世界前三和世界第一。

想像一下,有個人參加奧運會,從游泳,跳水,籃球,跑步,跳遠,足球,自行車,馬術,摔跤,拳擊等等所有項目都能進入前八名決賽,而且還能拿下不少金牌,銀牌,銅牌,第四名……那這個人該是多麼的牛逼。

比如互聯網和衛星導航,成規模的基本就只有中國和美國在玩,中國世界第二,領先歐洲和日本。

再比如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中國憑藉著阿里,華為,騰訊,訊飛,百度等同樣緊追美國。以雲計算為例,德意志銀行2016年5月公布的報告,世界三強是美國亞馬遜,微軟和中國阿里巴巴。中國除了阿里雲,還有騰訊雲,百度雲,華為雲等等,同樣領先歐洲和日本。

比如液晶面板,全球就是中日韓台四家,技術水平中國和台灣並列世界第三落後韓日;但論產值和利潤中國僅次於韓國世界第二,普通人印象中牛的不得了的日本液晶產業,現在只有JDI一家,份額不到全球10%,2016年還在裁員,其工廠在尋求出售給中國合力泰。

比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中國,美國和韓國三家壟斷了世界市場,中國至少排在世界第三。2017年中國手機品牌世界份額預計合計超過50%

再比如造船業,世界三強是中國日本韓國,中國份額排在第一。

再比如軍事工業,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世界前五無懸念,實際上中國是唯一一個從軍費到主戰武器都可以全面和美國競爭的國家。

再比如家用電器,中國,韓國,歐洲佔據了世界主要份額。再比如通訊設備產業,華為中興在技術水平,產值和利潤都是世界第一。民用無人機,大疆在技術和產值利潤上都是世界第一。

再比如伺服器,2016年Q3全球出貨前五惠普,戴爾,聯繫,華為,浪潮,都是中美企業,日本和德國都沒有

https://pic3.zhimg.com/v2-d489e20c844dc00ab091d8749862040a_b.png

再比如海洋工程裝備,也就是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和海洋工程船舶,全球市場是被中國,韓國,新加坡三強把持,中國佔全球份額35%,位居世界第一。2015年全球鑽井平台超過80%是中國製造。海工裝備美國,歐洲,日本基本都沒有什麼份額,中國主要就是和韓國新加坡競爭。

中國不僅無處不在,而且基本都在世界前五

集成電路產業是我國最落後的大產業,前面有美國日本韓國台灣德國荷蘭,中國排在世界第七,仍然在前八名以內。


除了工業和政治上的限制外,其實很重要的原因是,沒必要。

造一型大飛機,去和波音空客搶佔國際市場非常難。而國內,這麼小的地方,幾乎沒必要用大飛機。投入產出比非常的低。


去年的AIAA,我的sponsor是這麼評價日本同行的報告的:「Home project.」說白了,立意淺且偏題,對真實的工程問題缺乏必要的理解

相對來說,對於國內學者的研究,一般的批評是原創性不足,但是大方向是對的

航空是一個系統工程,很多時候要看你短板而不是長處。日本在工程流體、固體,適航研究和大工程組織管理上都有嚴重的先天不足。材料和控制方面的優勢不足以抵消這些劣勢


美國不讓造

日本是世界上唯一遭受過核武器攻擊的國家,而那兩顆核彈就是美國扔的。

而各國的大飛機基本都是軍民兩用的,日本掌握了大飛機技術,很容易造出戰略轟炸機

即使用普通的炸彈去炸紐約。。。那畫面實在是太美

同理,美國也一直限制日本發展火箭技術。


今天正好在學校讀雜誌看到了,說各項試飛還要一年半,MRJ是不大,也不能一口吃成個胖子,最起碼我們的鄰國是這麼嘗試的


日本又不是一個正常國家


去搜搜,今年三菱剛下線,60人作用的支線飛機;配普惠發動機。


推薦閱讀:

為什麼飛機著陸時起落架會tilt?
是否能將法航296和447事故歸類於空客電傳系統的設計缺陷?
為什麼很多飛機的原型機機頭有一根很長的空速管,而量產機沒有?
航旅縱橫與航旅縱橫Pro有什麼區別?
看了C919試飛的新聞,如何看待總工程師吳光輝參與試飛?

TAG:日本 | 飛機 | 飛行器製造 | 日本製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