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的《山河故人》講述的是什麼?


生於斯,長於斯,是否歌哭於斯死於斯?

在我看來,《山河故人》講的是故人與山河故土之間關係的故事。(四種)

第一種 被迫出走後選擇回歸:梁子

年少時愛得熾熱所以沒辦法眼睜睜看著心愛的人嫁作他人婦,所以沒能力消化好兄弟低看自己卻又得到了自己心上人的事實。梁子的經濟實力太弱了,他是那種只要得罪了僱主便只能分分鐘走人的社會最底層勞動者的縮影,他在汾陽的根扎得實在太淺了,離開與留下對他來說就只是扔不扔鑰匙和帶不帶一包行李的區別而已,所以傷心的梁子毫無困難的走了,半被迫半自選地走了。生病後回到汾陽的這個情節安排,我想這是導演在借著梁子表達國人骨子裡落葉歸根的情懷吧,只是我看著15年後的梁子還是只有那一包行李……感覺略心酸。

第二種 自願出走後無法回歸:張晉生,Mia

資本主義社會總是散發著富有和自由的香氣。張晉生聰明,富有,往上爬又計劃著向外走;但同時,他強勢,固執,移民後語言不通又不肯融入。編劇給張晉生設計了涉案出逃的身份,這就斬斷了他回歸故鄉的可能性。張晉生的國外生活值得觀眾深思:選擇出走真的明智么?腦滿腸肥,和兒子交流全靠谷歌,合法購入槍支卻連個敵人都沒有(這裡和99年他要買槍殺情敵卻不可得前後呼應,我特別喜歡),更別提深交的朋友了。其實我覺得,就算他在國內沒犯事,他移民後也是很難回歸的。(具體可參考Mia的經歷)

第三種 無意識出走後不知回歸:張到樂

張到樂的離開完全是無意識的,他是被張晉生安排到澳大利亞的。他那個時候太小了,小到根本沒有什麼主觀判斷能力,在三觀形成之前,他就已經在那兒了。對張到樂在國外的成長經歷,導演沒用任何鏡頭加以表現,但從他後來的種種表現來看,扭曲不幸是一定的。中文老師Mia出現的三分鐘之內,我就基本猜到了他倆後面的情節發展。張到樂說他沒有媽媽媽媽沒有名字,Mia說我也沒有名字。(大意如此)這兩個人骨子裡太像了:與親人有隔膜,與周遭無歸屬,張到樂缺母性關懷而Mia又總能喚起他年幼與母親相處時的感受,Mia與前夫利益互算被張到樂撞見而又緊接著見證了他和張晉生的決裂談判,這兩個人會彼此走近擦出火花是一定的。Mia算是張到樂的一個精神慰藉/精神指引(雖然我愛死了編劇母子戀的設定,但還是有點吃不消這倆人在床上的鏡頭,雖然與此同時我又有種吃不消的被虐的快感,嗷=。=),張到樂本身因為成長環境的限制,他是不會想到回到故土尋根的,但是有了Mia的這一線索,他的結局就變得不可知了。在這裡,導演給了一個開放式的結局,供大家去思考。

第四種 從來不曾出走:沈濤

沈濤是大多數市民的縮影罷:生於斯,長於斯,歌哭於斯,將來也必死於斯。

我不知道導演對沈濤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態度。沈濤的舞串起了開頭與結尾,(順便說一句,電影的結局真是我這兩年來看過的電影里我本人最喜歡的收尾)只是開端引人發笑,結局惹人落淚。沈濤幸福嗎?——那麼多人或是轉了一大圈才貧病而歸,或是兜兜轉轉卻無法回歸,而她始終都可在。沈濤不幸嗎?——朋友離開,丈夫捨棄,兒子遺忘,父親老死,就連那隻黃狗也不再陪伴。很難說幸或是不幸,不過是真實的人生罷了。BTW,結局的那個舞,真的好催淚啊!

以上。


貼個我的影評回答你

過於真實的山河與故人 —— 評《山河故人》 (大量劇透,長,建議看過電影后慎入。。)

1999年,在山西汾陽這樣一個小縣城的一條小街上,一個過路沒有露臉的路人把自己的一張CD塞入趙濤父親小商店的組合音響里試音,葉倩文的《珍重》的前奏緩緩飄出,只有25歲美麗待嫁的趙濤告訴路人自己聽不懂廣東話但覺得這曲子很好聽,隨即依然與愛慕他的年輕礦工梁子一起吃起了盒飯里的餃子,而追求趙濤已久的小煤老闆晉生衝出門去買下了那張CD拿回來插入音響中,並與趙濤攤牌,「你不能再欺負我了! 」;一些衝突後,趙濤終於艱難的在老實的梁子與有想法能賺錢的晉生之間選擇了後者,結束了他們三個好朋友之間一直快樂玩耍但卻曖昧著的『幾何代數』三角問題。

後來趙濤在火車上告訴自己的父親,她談戀愛了,對象是晉生,問父親的意見。這個名字似乎不是父親最希望聽到的,但是父親也沒多說什麼,只是不太開心的回答道,『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做決定就好了』。

影片進行了越40分鐘的時間,放映過4:3拍攝的99年後,片名《山河故人》和導演者賈『科長』的名字才出現在了變寬幅了的熒幕上。看完全片後,再回想導演的這一安排,彷彿是要告訴我們,後面兩個悲劇式的故事之所以發聲,也許都是前面99年這一決定的結果;然而前有因後必有果,決定後既無可奈何。猶如趙濤父親的那聲嘆息。

時間跳躍到了2014年的當代,趙濤的穿著從一個縣城老師,變成了一個中年女商人打扮,並且不出意外的,她跟晉生離婚了。孩子也判給了現在在上海做風投的晉生,趙濤說畢竟孩子的父親給讓孩子在上海上國際學校,孩子能獲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自己這個當媽的沒本事。

這時趙濤的父親還在為女兒的再婚找對象操心,並且在去另一個鎮參加老友70大壽的路上因勞累突然離世(可能是休息時突然腦淤血之類)。趙濤聞訊坐火車趕去另一個鎮。期間有一個趙濤在火車車廂節間站立心情沉重的鏡頭,『科長』特意安排了一群在互相逗樂的年輕士兵在女主角身旁穿梭,讓人不禁想起錢和幸福是否一定正相關,並且想到如果趙濤跟梁子在一起會是什麼結果。

然而梁子生活的實際並不好,時間一到2014年,導演就首先交代了梁子在礦井上查出肺部腫瘤,化療需要很多錢,梁子不得已,違背了當初說離開故鄉永不會來的誓言,跟年輕漂亮的村花妻子和才一歲多的孩子回到了他們故鄉的那間小房子。為借錢梁子找好友吃飯,好友說借了錢擔保馬上去哈薩克的工地;無奈梁子的妻子找到了趙濤,趙濤一句『梁子他還好嗎?』讓她抽泣不止。不,他不好。村花妻子邊說邊抽泣。趙濤送去三沓人民幣給梁子,看到當年她給梁子的他跟晉生的婚禮請帖還在那間房子里。99年趙濤去送請柬路上那個失事的播種飛機似乎預示著不幸或者世事無常,也讓人們想起科長《三峽好人》中那個紀念碑在傍晚發射升空的超現實場景。如果當年趙濤跟了梁子到底會更幸福還是更不幸?這裡也留給觀眾自己的思考空間。

趙濤發簡訊給在上海的晉生說明孩子姥爺去世,讓孩子速速回來參加葬禮。孩子一下飛機,觀眾就看到孩子整齊漂亮的國際學校校服和秀在校服上的校徽,與冬日蕭條的山西大地極大反差(類似《天註定》中煤老闆的私人小飛機降落那樣的反差;有豆瓣短評目前第三高贊的評論說『西方人他們愛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賈樟柯帶給他們的一個擰巴的中國,以及由此所觸發的一種悲天憫人的快感。』,筆者對這句過於自干五的短評實在不敢苟同,評論者也許是趕上了中國改革開放『春天的故事』,但中國大地上普遍的貧富差距懸殊,評論者從來沒有看到?或者是選擇性忽略視而不見?也許科長所在的山西,煤老闆們和普通民眾之間的『擰巴』更加顯眼罷了。賈樟柯一貫的『悲天憫人』在《三峽好人》中表現的最為淋漓盡致,把鏡頭對準千萬的三峽庫區移民和縮影,對準被大眾經常忽視的但數量最為龐大的底層勞動者,這難道不值得讚頌?)。

孩子一上車,趙濤讓孩子叫媽。孩子笨拙的緩緩開口(埋下後面孩子認同混亂的伏筆),叫趙濤 『mummy』『mum』成為全場不多的笑點,趙濤自然表現的對此很生氣,『就乾脆的叫一聲媽有那麼難嗎?』的確,在第三個2025未來故事後,觀眾才明白孩子才是整個飛速發展進程的最終受害者,叫一聲『媽』,說中文,的確對孩子成了難事。且從孩子的口中我們也才明白了兩人離婚的主要原因,晉生愛管人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兩人的理念不同。

筆者這裡可能要發散過度解讀一下這個點。筆者認為雖然賈科長這裡輕描淡寫的帶過,但兩人為什麼最終離婚留給觀眾很多的思考空間。晉生作為一個不甘呆在小城的能翻騰有想法的年輕人,嚮往西方生活和西化,從99年晉生買桑塔納宣稱『德國科技』,要帶趙濤去美國玩以及和趙濤蹦迪,結婚時背景為悉尼歌劇院照片等就已經表現的很清楚。梁子相反就沒有表現出任何西化的東西,除了2014年礦井用機器更多更自動化了以外,梁子們的生活彷彿早已停留在了1999年,梁子的那位老友一直還是穿著那身藍色的中山裝,筆插在上衣口袋裡。而晉生在2014年已經從山西的『晉生』變成了上海的『Peter』, 對此趙濤表現出一絲鄙視和憤怒。的確,作為一個曾經的縣城的知識分子——老師,雖然可以講歐幾里得幾何也可以講代數,可以喜歡坐並嘗試開桑塔納,可以在2014年給婚禮上給新人送一對 Iphone6 Plus 土豪金,但這都只是西夷的『技』,骨子裡趙濤對晉生一心西化的各種行為舉動顯示出憎厭。並在聽到晉生要讓孩子去澳洲上小學後氣憤但無計可施。這也許才是趙濤和晉生最終分道揚鑣的原因(當然上海口音的孩子後媽估計也是一個因素)。

中西文化,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在2014現代這一段尤其明顯。趙濤要孩子在姥爺的靈柩前跪下磕頭;雖說入鄉隨俗,但這對於在上海上國際學校的孩子一時難以接受。畢竟從中西文化衝突的開始就是圍繞著跪禮的,馬格爾尼代表的光榮革命後工業革命中的西方精神,對於這點的堅持是乾隆當時如何也想不通的。至於中國人到今天是仍舊跪著還是站起來了還是坐著抑或蹲著的,筆者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然而母親絕對權威,兩聲後孩子就被拽跪下了,不知第三段2025時,孩子的叛逆跟前面這段有沒有關係。

一個女人,中年離異,父親又突然離世,孩子又要遠走他鄉再見無期。她特意選擇了慢車和卧鋪來送孩子,跟孩子一起聽起了那首《珍重》,這時她應該完全聽懂了,時間和年齡帶來感悟她想把它傳給孩子。那串給孩子的鑰匙,孩子也一直帶著。(此處音樂點題很自然,不像《天註定》中很多故事串聯元素顯得很生硬。總體來說《山河故人》比《天註定》和平溫情了許多,導演的訴說緩緩而出,而不是《天》中的快意肆意釋放。)

時間又到了2025年的澳洲 A 城(應該是貓本,之前說要小孩去墨爾本讀書),孩子長大,叛逆,不出意外和大多數華人二代小孩一樣不會說漢語也沒有太多動力學(其實是不想說,刻意忘掉怎麼說的1代半)。對中老年的晉生來說,風景如畫人也友善的土澳反而就像一個大監獄,他雖然還能跟一起2014年出來的一幫老朋友聚聚吹吹牛,但反而感覺他到了國外不再西化而更加戀鄉更加本土化,那口山西話也更重。(為什麼不回去?14年也是因為反腐不得不出來?)他無法像孩子那樣完全西化,但又無法回國,當孩子說要自由不想讀大學時,他憤怒的大喊『你根本不懂什麼才是自由,我現在可以隨便玩槍但是卻沒了敵人』(黑我大土澳。。土澳10年後應該也不會解除禁槍令,米國倒是有可能槍支買賣登記手續更加嚴格)。孩子跟大多數華人二代一樣,在無根的漂泊感中甚至連自己媽的輪廓都模糊了起來,跟漢語老師說自己是個『試管嬰兒』。而香港生的女漢語老師估計也是97前離港的那批人,也喜歡聽《珍重》,老唱片放出來,孩子只模糊的記得哪裡聽到過。孩子在中老年女老師車上時也恍惚記得類似場景,導演在反覆鋪墊他的熟悉感和需要感,最終他主動親向大他一輩多的女老師,觀眾也自然的覺得不足為奇(戛納點映的時候有國內媒體說這點尤其噁心…看來還是思想太保守了沒能充分解放,印度人現在還在討論好不好穿牛仔褲喇叭褲那 lol)。

最終趙濤在汾陽她的大房子里一個人包著餃子,恍惚中聽到有人叫她『濤』(這是孩子唯一記得的關於他生母的東西),扔下包了很多的餃子,在雪片紛飛的空地上又一個人跳起了片頭99年的舞,伴奏的還是貫穿全片的另一首歌,go west。這首disco舞曲誕生於美國叛逆的70年代,同性戀運動者向西部向同志運動的自由大本營舊金山進發,伴以對美國西進運動的致敬,90年代及2000年後又在歐洲和中國的迪廳里重新火了一把。曼聯的球迷巴薩的球迷也都鍾愛此歌。雖然鄉愁,雖道珍重,依然要向著自由邁進,雖然有代價。

也許孩子回去看她了?也許是晉生?或是梁子?總之,她仍能跳起來,紀念她的青春。我們應該祝福她。一個飽經風霜的女人;一個夾雜在當代中國飛速發展中的故事;一個你我身邊的趙濤,晉生,和梁子,以及那個作為華人後代代表的孩子。

科長作為第六代導演的標杆,膽子比他的前輩們更大,步子也邁的大,科長曾在採訪中表示喜歡拍自己想拍的,隨性,不會刻意討好觀眾,為藝術而不為票房。但是科長的野望也許是更大的,科長在十月份《魯豫有約》中就表示希望能通過自己的片子,拍出記錄出中國70年代到現今社會飛速變化的這一過程。看來科長是基本做到了,《中國新聞周刊》更是打出標題: 『賈樟柯能夠讓我們理解,這個國家在發生些什麼』(google出大部分英文影評都認為科長這次胃口太大,這個選題太宏大了,不易把握;不過勇氣可嘉)。如果這是個科長自擬的命題作文,那麼科長無疑這次是成功的。妻子趙濤的表現也更加成熟有韻味。當然一些負面影評說科長形成了套路不再驚艷也情有可原,畢竟《三峽好人》不常有,《世界》的最佳亞洲電影獎和《三峽好人》的金獅獎也讓科長野望更大,後面帶給我們的《二十四城記》《海上傳奇》《天註定》和這部《山河故人》廣義上講都可以說是《三峽好人》的延續,充滿了東方的神秘感,佛道的因果和自然感,以及導演視角的悲天憫人以及經常被忽視的普通大眾小人物對待生活的韌性和滄桑(《天註定》相對比較突兀。。)。

回到片名,雖然中文片名更溫情但筆者感覺是英文名取得其實更貼內容— Mountains May Depart.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都是要分開的」 這是趙濤告訴她兒子的話。嗯,我們也都好好的珍惜眼前的一切吧。阿門。阿彌陀佛。阿拉胡阿克巴。

山西是中國古典與現代碰撞的縮影,山西出煤老闆,出賈樟柯,出劉慈欣;山西排擠了于幼軍,山西的各個縣城充斥著滿是煤渣的路基和大卡與充滿煤灰味兒的空氣。山西大槐樹是多數北方人家譜的源頭。汾陽之於賈樟柯,恰如高密東北鄉之於莫言,娘子關火電站之於劉慈欣。山西令人鍾愛沉迷也令人憎惡。

30多年來上至一百八十多年來,中西文化的碰撞是如此激烈,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如脫韁的野馬,我們必須也不得不加速的追趕;然而即便山川也會分離,故人心卻應猶在。

希望2025年的山西和中國會更好,世界會更好。

(另建議科長@賈樟柯 下次拍一拍有的過於崇洋媚外,國內讀的博,出了國做postdoc後基本跟中國人不說話不來往拒絕接觸中文圈子,一句中文不說,整日跪舔洋大人,充二代的SB女博後。。)

葉蒨文

珍重

作詞:潘偉源

作曲:王文清

*突然地沉默了的空氣

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

沾濕雙眼漸紅 難藏熱暖及痛悲

多年情 不知怎說起

在何地仍熱切關心你

無盡長夜為陪伴我懷念你

他方天氣漸涼 前途或有白雪飛

假如能 不想別離你

不肯不可不忍不捨失去你

盼望世事總可有轉機

牽手握手分手揮手講再見

縱在兩地一生也等你*

##############################################################

Go West (song)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Together) We will go our way

(Together) We will leave someday

(Together) Your hand in my hand

(Together) We will make our plans

(Together) We will fly so high

(Together) Tell all our friends good-bye

(Together) We will start life new

(Together) This is what we"ll do

(Go West) Life is peaceful there

(Go West) In the open air

(Go West)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

(Go West) This is what we"re gonna do

(Go West, this is what we"re gonna do, Go West)

(Together) We will love the beach

(Together) We will learn and teach

(Together) Change our pace of life

(Together) We will work and strive

(I love you) I know you love me

(I want you) How could I disagree?

(So that"s why) I make no protest

(When you say) You will do the rest

(Go West) Life is peaceful there

(Go West) In the open air

(Go West) Baby you and me

(Go West) This is our destiny

(Go West) Sun in wintertime

(Go West) We will do just fine

(Go West)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

(Go West, this is what we"re gonna do)

There where the air is free

we"ll be (We"ll be) what we want to be

Now if we make a stand

we"ll find (We"ll find) our promised land

(I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ways

(To live there) In the sun or shade

(Together) We will find a place

(To settle) Where there"s so much space

(Without rush) And the pace back East

(The hustling) Rustling just to feed

(I know I"m) Ready to leave too

(So that"s what) We are gonna do

(What we"re gonna do is

Go West) Life is peaceful there

(Go West) There in the open air

(Go West)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

(Go West) This is what we"re gonna do

(Life is peaceful there) Go West

(In the open air) Go West

(Baby, you and me) Go West

(This is our destiny)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Go West) Sun in wintertime

(Go West) We will feel just fine

(Go West)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

(Go West) This is what we"re gonna do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come on)

(Go West)


一個小小的「觀後感」,為了避免劇透,就不提具體的情節了。看《山河故人》名字,開始以為是「他鄉遇故知」的「故人」,應該講的是「重逢」,可看完後卻發現並不是,又想到影片的英文名字「mountains may depart」,才發現這個影片真正要講的,其實是「別離」,影片幾乎囊括了世間可能發生的各類別離,朋友,夫妻,母子,父女…之間的別離,乃至與祖國甚至文化的疏離,還有在別離狀態下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思念,牽掛,無奈…以及努力的適應…有過別離經驗的人應該很有感觸。如果非要說這個影片有什麼意義,從積極的角度考慮,也許是要提醒我們珍惜身邊的人吧,不知這麼理解對不對


你看懂山河故人了嗎?不穩定的三角形結構?飛機墜毀的奇觀是煙花造成?扛大刀的少年是什麼意思?超載的運煤車載不動的是煤嗎?第三段只是戀母情結嗎?

一。山河:在本片中指時間和空間。時間:從1999年到2014年再到2025年。空間:從中國山西汾陽到上海再到澳大利亞。

時間的跨度是通過河流呈現:影片的三段故事中,都出現了那條河。

首先是千禧年之前冰封的河流,張晉生、梁建軍、沈濤三個人以不穩定的三角形結構,站在河邊放煙花,預示著三個人的情感處於一種不穩定的狀態,為後文三個人的分開埋下了伏筆——先是梁建軍在張晉生和沈濤結婚之時,選擇離開。然後是2014年張晉生和沈濤離婚之後,去了上海。

然後是2014年,沈濤帶著孩子從橋上走過,河裡已經融化了大半。這條有形的河就像無形的溝壑,橫亘在這對母子之間。

最後是2025年,河裡的冰已經全部消融,河水流淌著,就像時間。似乎時間已經改變了一切,又似乎時間並沒有改變任何。

空間的跨度通過影片可視的畫幅呈現:4:3——16:9——2.39:1。隨著景框不斷被拉大,鏡頭裡呈現在我們視野的事物,似乎離觀眾越來越近,然而像素的提高,並不代表這個世界在觀眾的眼中變得越來越清晰。反而影片從始至終都有搖曳的手持、模糊不清的虛焦。

二。故人:梁建軍是沈濤的故人,當張晉生說出他們的問題是「三角問題」之後,梁建軍就基本已經被判出局了。梁子作為第三者沒有去張晉生跟沈濤的婚禮,而選擇去了遠方。遠在他鄉的梁子身染重病,路遇籠中困獸,才驚覺該回家了,這個場景是如此地賈樟柯——專註社會底層人士22年不動搖。

當沈濤遞給梁建軍那把家門鑰匙的時候,一切都變了:沈濤離異,梁建軍已婚。一切又沒變:沈濤心裡還是放不下樑子,梁子一直挂念的也還是沈濤。

當沈濤決定嫁給張晉生時,一架播撒種子的飛機墜毀在她眼前。這一幕奇觀不僅表現了世事的無常,更在第二段故事中成為梁子經過時,路邊燒紙錢的母子的因,這因由沈濤見證,果卻和梁子擦身而過。關於飛機為何墜毀的原因,我們可以再追溯到沈濤見到飛機墜毀前,路遇三青年在放鞭炮,鞭炮響了兩聲,一聲是煙花,一聲就是飛機,觀眾可以大膽猜測,正是這三傻的煙花,導致了接下來的墜機事件,因為從廣播中我們可以清晰聽到當時派出了12架飛機播撒種子,所以被煙花擊中或者被煙花干擾到飛行並不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所以奇觀的背後,是極端的偶然。

在沈濤猶豫到底是跟張晉生好還是梁建軍的時候,她站在陽台上,看著人群中一個扛著大刀的boy。其一喻指她要跟梁子斬斷情絲了,其二就是這個少年也成為了第二段故事裡的故人——一個扛著大刀的騷年。

在本片的第三段故事中,張晉生遠在澳大利亞買了很多槍。這跟第一段故事裡他找到工地上的工頭想弄一把槍未遂首尾呼應。第一段故事裡他把梁子當作自己的敵人,到了第三段故事裡他卻說自己沒有敵人,因為他驟然發現自己有的,是故人——梁子還有沈濤。

同時,沈濤又是張到樂的故人。當張到樂在Mia的車上時,他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他忘了,可上帝視角的觀眾還記得——第二段故事中,他的母親濤就是這樣開車載著他。他告訴濤抽煙不好,卻在自己成人之後抽起了煙。所以熟悉的背後,是曾經鮮活存在過卻被你遺忘的記憶。

三。三段故事你更喜歡哪一段?

第一段的故事裡,賈用無意義的空鏡頭拍攝了一輛超載的運煤車,載不動的是煤嗎?顯然不是,載不動的是時間,從第一段到第三段,煤價都沒有漲上去,卻隨著時間的流逝,煤逐漸成為被拋棄的。

第二段故事裡,濤的父親死在了人來人往的車站。因為死在路上,所以葬禮也選在了路旁。每個人都像是生命的過客。所以沈濤在片尾,伴著片頭那首熟悉的《Go West》,跳起了屬於1999年的那段舞蹈。

片中起到關鍵因素的兩首歌,一首就是首尾呼應的《Go West》,這首當時被禁的撐同性的歌曲,在如今看來更多是just go。所以當濤在雪地里跳起那段舞蹈的時候,似乎穿越了26年的光陰。以至於回頭再看時間的洪流所驚起的波濤時,忽覺釋懷。

第二首就是葉倩文的那首《珍重》,從梁子的離開,到張到樂的離開,再到張到樂發現母親濤已經離開自己好久。這首歌雖然講的都是離別,卻成為串聯起三個時間段的紐帶。從CD,到ipad,再到黑膠唱片,似乎未來的人會越來越懷舊,就像張晉生討論自由——自由就是個屁!

第三段故事裡,也許是從小就在繼母的身邊生活,以至於張到樂的童年幾乎都在校住宿,所以母愛的缺失,令他對Mia產生了極端的戀母情結。也正是這個母親形象的人,扮演者愛人角色的女人,幫助他終於能跟父親溝通。同樣是因為這個女人,卻令他想要去跟母親溝通的時候,卻遲疑了,雖然隔著這麼遠喊了一聲濤,卻讓遠在汾陽的沈濤聽到。女主叫濤,並不是因為趙濤的緣故,因為濤正如那條河水,成為本片時間流逝的一個具像體現。

本片當之無愧年度最佳。

(文/電影符號學)


村口的姑娘唱得一首好曲,畫得一筆好眉,還會解方程。少年仗劍,青衣怒馬,還是煤老闆,說,你別要你的青梅竹馬,我要你。姑娘說,好,我給他送我們的結婚請柬去。

青梅竹馬負氣他鄉,沒有奇遇,最後由於常年挖煤,死於塵肺。

而少年成為老年,出國避風波,一雙大拖鞋,一口老口盅,不會說英文,與子交流靠google翻譯。

姑娘不再會唱曲兒,剁肉餡的手不再有力,包出來的餃子不再馬上蒸熟,因為沒人等著吃,傍晚大雪紛飛,來到看了一輩子的村口河邊,因為常年孤獨而患上的幻聽,耳邊響起1999年的迪斯科,於是跳起了26年前大家都在跳的舞。

至於少年和姑娘的孩子,18歲就戀上了年方五十的姑娘,在大草原上吹風,在十二門徒吹風,在直升機上吹風,澳洲風真大,有些喧囂,不過不要緊,反正mountains may depart.

文源自@鍾永師


《山河故人》是讚歌

2015-11-03 01:08 偽裝成萬年受的腹黑攻閱讀 20

文/李弘飛

趁熱打鐵,梳理《山河故人》觀後感。

賈樟柯電影的鄉土情懷如故,電影「花招」細節不斷,如果單從情節上,這部電影未必得到好評,這也是很多人的直觀感受。畢竟,情節並沒有大驚喜,而所表現的故事脈絡和情節設置,按我和朋友的評價:更像一部電視劇。

這是褒獎,真的。電視劇長而不膩,比電影優越在,它足夠細膩。哪怕情節波瀾不驚,卻絲毫不乏味。我細節評述之前,我先反對兩種看法。我不同意這是一部悲劇色彩濃厚的電影。難道不悲劇嗎?有悲劇,在我看來體現在個體人物在時代洪流里被衝撞迷失的人生悲劇,而不是電影主題的悲劇。第二我不同意這是一部無聊的電影,說實話,如果比情節的無聊,和之前那部片未上就誇口的《闖入者》來說,就故事情節編劇上,《山河故人》優太多。原諒我順便踩了《闖入者》,相比誇口「我很用心」來說,賈樟柯這次倒是真的在電影的時長內,呈現了電視劇的起伏。只說明了一點,不怕故事梗概平實,只要描繪不乏味。

接下來寫我個人的影評。

《山河故人》,很多人電影開始之後的一段時間估計都還和沒進場的想法一樣:這電影叫什麼來著?直到電影慢慢推進,才突然醒悟,原來山河故人是此意。直觀來說,說文解字,全片兩個元素:山河和故人。時間的變遷為推動主線,從1999到2014再到2025。剛開始看到時間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找「霸個」。關於時間的變化除了明晃晃的字幕之外,這有幾個導演的小「花招」,不知道有多少人發現。

第一個細節,在於個別背景人物不同時間點的外形直觀變化,一到要變身,不對,要變時間節點,要推進的時候,就有個人物在前後出現,沒錯,影片大量前後照應。比如1999到2014年出現的抗戲刀的男孩,其他還有類似的情節照應,比如飛機墜毀和後來在墜毀位置路祭燒紙的母子和時間前後市樓兩邊街道的變遷。

第二個是明擺的花招了,熒幕尺寸在三個時間節點不斷變化,從老電視機4:3一樣的尺寸到16:9再到最後的全屏畫面,整個電影都在時間的變遷之中,可謂是潛意識引導觀眾的時間軸。

細說時間,三個時間點,看到2025年時似乎有些不知所以了,納悶於這樣的一部片子何必走向科幻?除了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之外,對於電影主旨有重要作用,不到未來,你怎麼知道不光過去會成為故人,現在也會成為故人,未來也終將成為故人呢?

《山河故人》中山河代表賈樟柯最本土的鄉土情懷,山河是基底,是故人的依託,是情感的培養皿。影片中山河是汾陽文峰塔,是黃河,是溝壑縱橫的黃土地,是故國。而片中最重要的山河意象,就是汾陽文峰塔。文峰塔在時間軸的變遷下,欣然看到周遭環境的變化,土路到平整後的道路到最後沈濤(趙濤飾)跳舞時的背景,山河依舊在,只是故顏改。而在賈樟柯的筆下,文峰塔又似乎沒有被電影特效大刀闊斧的進行仿舊來凸顯變化,我只是猜測,導演為了表達山河的永恆性和凸顯個體命運在時間下的渺小。電影照進現實,山河可不是一直都在,不然,賈樟柯為何念念不忘他那一缽黃土地。

再說故人。影片中哪一個人不是故人?主線故人沈濤在兒子到樂即將離開的時候,說了一句台詞:每個人只能在你人生中陪你走一段路。我們終究感受到,沒有誰會永遠陪著誰身邊,生命中路過、生活過的每一個人都終將是故人。影片後來Mia和到樂的對白也點破:「我要是二十歲我絕對不會勸你回去,可是她終究和你有血緣關係。」所以終究感慨的是故人關係,而不是那具體的一個人。而影片中有幾段故人關係,的確可以拿來分析,先從短的關係說起。

(梁建軍、沈濤和張晉生)

愛情故人。90年代那段三角戀,中間每一個人都成為了彼此的故人。

梁建軍和沈濤。梁建軍賭氣離去,沈濤說,你連句再見也不說?梁建軍病重歸來,沈濤又說,回來了怎麼也不說一聲?有些感情,似乎只能「計較」於一句話,曾經的多少糾葛,到頭來,昔人依舊,人還是那個人,關係卻舊了。梁建軍治病借錢第一個找的是曾經煤礦的朋友,發現朋友之間只剩了一句客套話「有什麼困難和我說」。梁建軍又是多麼男人的和妻子說,借錢這種事怎麼能讓你去。片子留了空白,我們不知道是梁妻自己偷偷去找已成為老闆的沈濤借錢還是梁建軍羞於自己親去。和隨意進出沈濤家門和同碗吃飯的曾經來說,這顯得是隔閡的故人關係。故人到什麼程度,導演連梁建軍後來如何都不說了,畢竟對沈濤而言,收回那封正兒八經塵封的請柬時,就收回了與梁建軍的過去,後來如何,無非只是故人,更懶得一說了。這就是片中各種大環境下個體人物間故人關係的悲劇色彩,更殘酷的還在後邊。

(梁建軍與沈濤)

張晉生和沈濤。有幸父親與角色同名,從名字來講,張晉生的命運始於「生於晉」,有一路不斷「晉陞」,經濟基礎的不斷發展,也造就了這個人物的悲劇色彩。小人物生於大環境似乎就只能被不斷摧殘,晉生剛出場時還帶有著小城青年的活力與樸實,活脫有些可愛。隨著金錢的累積,慾望的膨脹靠著自信心衝擊著個體命運,他開始耍心眼,買礦「勸退」梁建軍,動了「殺心」,再到後來「休妻」在上海再娶,又迫於國內政治反腐壓力「逃」到澳大利亞。他的人生,看似一直在升,的確,生活質量一直在升。但最後讓他心心念念的卻是他的開始,他生於晉。鄉音未改鬢毛衰是他人生悲劇的體現。「國內不讓買槍,澳大利亞剛通過法律可以有槍,老子買了許多槍,可是自由呢?」他對兒子到樂的吶喊正道出了他人生悲劇的所在,兒子追求個體自由的腳步何曾相似。晉生從追究生活自由,有錢買車肆意風流到愛情自由,為了愛情自由,不惜手段,再到有了更寬眼界,休妻再娶,人的肆意自由何嘗不是慾望的無限增殖。他畫地為牢,他做了個人人生的皇帝,卻發現一生都在給自己造一座墳,還是不能歸去的異地墳。此刻又深刻同情了他對於兒子的憤怒和人生的可悲。而他與沈濤,像兩條努力相交的平行線,費勁心力交點之後卻又分道揚鑣,越來越遠。二者故人關係的疏離,在兒子到樂回鄉探母中間發生的很多細節都可以看出,兩人的觀念和思想越發的背離,最後衝突到節點,斷掉,再無往來。這恐怕是最絕決的故人關係了。

(張晉生和沈濤)

Mia和到樂。不得不感嘆,賈樟柯為這部電影增加了這麼多感覺會宣兵奪主又過於畫蛇添足的部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電影的效果,把握恰到好處。張艾嘉飾演的Mia作為到樂忘年戀的對象,正如電影中說,是老師?是朋友?還是大姐姐?Mia是到樂的人生導師,所謂人生導師,大概就從生理到心理全方位引導了,這時,反而更覺得Mia抽象了。Mia對於到樂來講是對於個體自由追求的象徵,又是對山河故人依戀的側面反映,實際來講,Mia就是到樂人物的一部分,只是這部分想法得以獨立為一個角色來對話對白,實則如神交,如翻譯溝通,是他自身與外界、與父親、與山河故人交流的中介,其實就是他自己。實體化後的Mia增加了個人的故人故事,前夫那般可笑像極了晉生之於沈濤,對於母親的擔心與思念又像極了到樂,更實在的,Mia乾脆就是到樂母親一般的年紀,只是更理解他更接受他。正如對白,「你到汾陽見到你的母親又該怎麼介紹我呢?」實則,是怎麼介紹你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想法呢?畢竟當初就隔閡明顯,終究是只是有血緣的故人。在到樂為自己的沉默回答和Mia道歉時,Mia說:「沒關係,自由么」。終究到樂的個人自由追求和父親晉生一樣,還是面臨選擇和失去,或許有種可能性,Mia未來也不過是故人而已。Mia若真那麼體貼理解到樂內心自由的定義,那麼符合他的心意,那還不就是到樂本身嗎?又何來又一個個體命運。在現實環境下,可能成為故人的不一定是人本身,而是曾經的一些思想和觀念。Mia經歷了太多,理解了太多,山河故人對她而言就是台詞所講,是愛的牽掛。沒有牽掛的愛,那是絕對的自由,也就是影片中全部愛情悲劇關係的源頭。

(張到樂dollar和Mia)

親情故人。親情的故人關係最為殘酷,這個世界上比告訴你你父母將要提前你逝去更殘忍的就是告訴你他們將成為你的故人,你有血緣的過客。

沈濤與沈父。這是我們傳統意義的殘忍,親人的離去告訴我們,親人終究只能存在於你生命的一段旅程,故去的親人,就是那麼突然的割裂感,就消失不見了。這是沈濤第二次流淚,第一次是愛情關係故去,這樣比較看來,沈濤得到了成長。沈濤和沈父的故事情節簡單,似乎可以單獨做一部類似《忠犬八公》的電影——就是沈父和沈濤去沙河探望戰友。如此平常的生活在電影平實的故事中出現幾次,大概觀眾權當是為了白描了,卻猛然被打醒,這是分秒必爭的電影啊,何來純粹的白描。結果沈父在最後一次去沙河給戰友過壽時闔然長逝於沙河火車站候車室。值得提醒的是,這段僧侶在候車室安然超度沈父的情節取自真實發生在太原火車站的事件,似乎電影中的那位僧人就是新聞中的那一位。這樣的情節取材,我不能說不好,只是有點齣戲,倒是也能淡化感傷,大約能略微緩和的告訴我們,曾經我們覺得如此自然存在的人,終究突然就從我們的旅途中下車了。

晉生與兒子到樂。看似應該最長久的親情關係,卻破裂的最完全。在我看來,到樂和晉生本質是一個人,那如出一轍的對於個人自由的追尋,那又如出一轍的對於山河故人的執著挂念。晉生是自我改變的那麼多次依舊放不下鄉音,要讓兒子說好中國話,閑聊也離不開故國。就連穿著和使用,越老反而越傳統了,這不妨是鄉情的體現。兒子到樂缺是被動被「洗腦」的,從被新上海媽媽灌洋腔洋裝(不知道有沒有在諷刺上海人當時大環境下的崇洋心態)到在澳洲生活忘了漢語和具體的山河故人記憶,更被父親的尷尬處境被迫不能對外提起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出身。但是卻時不時的déjà vu想起刻在骨子裡的山河與故人,本質上看來,到樂自我自由的追求是來源於對山河故人的執著,這與他父親的人生又何曾不是殊途同歸。影片開放式結尾也對這對父子關係發展留了未可知的結局。

(沈濤和7歲的到樂)

沈濤與兒子到樂。這是看似影片後半段最主要的故人關係,以至於觀眾會以為全片的故人指的就是沈濤一個人。沈濤與兒子到樂的母子關係在影片吃重沒錯,沈濤主要跨前兩代,兒子到樂跨後兩代,交接的那一代恰好是2014年那段重要講述他倆母子關係的情節,連接全片。也正是由於二者母子故人關係的溫情性和一種客觀理性的積極性,讓我覺得,這片絕不悲劇色彩,反而足夠理性積極。兒子的出生是沈濤夫妻關係的高潮,到樂的出生是夫妻關係變為故人關係的開始(從情節節點來說),再到後來到樂主要情節出現時,與母親沈濤之間的生疏和意識形態的交戰就感覺是一把一把的冷箭。可能有人會說,只感覺到到樂這個小孩子如此懂事。正是如此,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了一個這樣如此懂事卻與母親隔閡之深,能夠接受母親對自己的「指正」的同時卻又切換自如的應對那邊「儂好哇」的媽咪。這都是一把把的冷刀子,越插越冷。兩人在機場相見的場景,沈濤倒是真是像故人相見,到樂卻更像對待陌生人,這也是大環境下小人物命運關係的悲劇。至於後來在澳洲的情節,沈濤已經化作意象了,她僅僅是作為有血緣關係和鄉土情懷根的所在存在與到樂潛意識的骨髓里。沈濤的確只陪伴了兒子一段旅程,電影把這段本該人生的旅程現實到了劇情中,也是沈濤作為一個母親對與兒子關係的彌補,或者更像是埋下了根。「這趟車本來就是慢車,這樣媽媽好多陪你一段時間。」

沈濤在視頻中與晉生徹底決裂故人關係之後,與到樂開始了一段修復和升華之旅,其實是給觀眾看的。沈濤給兒子講了人生與陪伴過客的話,帶他在姥爺過世的地方冥想,葉倩文的《珍重》出現的時機太過於明顯,導演沒到一個關鍵時刻,就放歌告訴觀眾,請珍重生命的這個時刻。《珍重》這首歌在沈濤和到樂的母子關係中出現兩次,一次就是在姥爺過世的車站冥想時,珍重是對逝去的親人,也是對現在的自己。而後歌曲出現在即將送走兒子的卧鋪車廂中,除了表達對兒子的囑託,在這裡導演也送出了兩個「《盜夢空間》陀螺」——家門鑰匙和這首歌。使得在第三節2025年的時候,這首歌首先喚起了到樂心底的山河故人記憶,又是那把鑰匙給了他想要回去看看的初始推動力。而更要罵賈樟柯「心機太重」的是,鑰匙和歌曲是從第一節就埋下的串聯伏筆。歌曲不必說,《珍重》第一次出現在三人三角戀衝突爆發的電器店內,此時歌曲的「珍重」值得把玩,不知道最該讓誰珍重,似乎人人都需要珍重,每一段關係都需要在此刻留念定格。而另一首歌曲《go west》才更叫人「可氣」,片頭是群舞到片尾是趙濤與文峰塔獨舞此歌,而偏偏去到西方的是兒子到樂和晉生,而生命西去或者垂暮的,是沈父和身患重病的梁建軍。可又偏偏沈濤的舞蹈由一開始如驚濤一般激動到最後波瀾不驚的獨舞,這種淡然,不知是對「逃」在西方的父子倆的嘲諷還是對生命的偉大讚歌。

至於鑰匙,也過於明顯,兩把鑰匙,同源。家門鑰匙,一把是梁建軍扔掉又被沈濤拾回又交回的鑰匙,一把是沈濤為兒子準備的回家鑰匙。意義深重又明顯,回家。哪怕當初多麼絕決的置氣離去,哪怕當初多麼可盼的逃離,最終回家是內心的歸宿和解脫。梁建軍回家得到了生命的救贖,到樂回家可以得到心靈的救贖,可憐晉生,沒有鑰匙,只能眼巴巴的把玩自己曾經追求著的自由的代表——「槍」。多麼諷刺,都怪編劇和導演太狠心,思鄉最切的最後悔的是晉生,卻唯獨他畫地為牢等待自戕,那把費盡心機追逐的「槍」又是多麼殘忍的暗示。

(沈濤和到樂在回去分別的火車卧鋪聽葉倩文的《珍重》)

到影片結尾那意象化的場景,更多感受到的就是象徵意義了。文峰塔或許修修補補還在,狗或許換了一條兩條也還在,花白短髮的沈濤也還在,那首歌那段舞也還在,歷經多少變化,山河還是山河,故人還是故人,哪怕故人逝去,如沈父,或如可能去世的梁建軍,也終究是故人,故人在於陪伴了你生命的一段旅程,除了山河,沒人能夠陪你走完人生。這獨舞,是對山河故人的牽掛,是對生命的讚歌。

(本文版權歸本人所有)

原文請關注微博:偽裝成萬年受的腹黑攻;

人人:李弘飛Drtá


我不相信只有我自己這麼覺得,可能是我水平太低欣賞不了吧,整個電影看下來,整個邏輯是分崩離析的,三角戀三人的關係,女主爹唯一的印象就是忽然死了,女主跟兒子的關係,還有上小學幾年級了才出國,長到十幾歲竟然聽不懂國語,難道他爸從小到大沒跟他說過話嗎? 還有兒子所謂的對母親和故鄉的眷戀,母語都忘了,還有眷戀,這合理嗎?

其次 電影里穿插的各種意象,扛刀少年,墜落的飛機,炸藥鞭炮,理解實在是吃力。

可能是我理解和閱歷還不到吧,感覺挺矯情的。


今天看了賈樟柯的《山河故人》

這位從大學我高三學專業課開始就很喜歡第六代導演。我第一次花錢去支持了他的票房。

從《站台》到《小武》再到《三峽好人》,這些影片中沒有絢麗的台詞,沒有明星,也沒有華麗的場景。但給我的是一種特殊的真實感,也許是因為在紛繁的電影世界裡,少有這種感觸吧。

賈樟柯的影片最動人的地方是他的鏡頭永遠都在關注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個體生命。他的鏡頭既不迴避,也不美化,只是如實地記錄著這個正以超速度行走在現代化進程的當代中國的真實風貌,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的境遇,用影像觀察和表現這些個體的存在。

電影從名字上吸引了我,用山河這種帶有歷史感和恢宏感的詞,用故人這兩個字給人一種傷感之情。

故事從三角戀開始,濤選擇了有錢的張晉生而放棄了自己在意的梁子。

影片空間從中國山西汾陽到上海再到澳大利亞。時間的跨度是通過河流呈現,影片的三段故事中,都出現了那條河。

第一段的故事裡,導演用空鏡頭拍攝了一輛超載的運煤車,載不動的是煤嗎?載不動的是時間,從第一段到第三段,煤價都沒有漲上去,卻隨著時間的流逝,煤逐漸成為被拋棄的。

第二段故事裡,沈濤的父親死在了人來人往的車站。因為死在路上,所以葬禮也選在了路旁,而每個人都像是生命的過客。我看到濤在醫院和葬禮上撕心裂肺的時候不禁流淚,有的人再重要也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片中起到關鍵因素的兩首歌,一首就是首尾呼應的《GoWest》,所以當濤在雪地里跳起那段舞蹈的時候,似乎穿越了26年的光陰。以至於回頭再看時間的洪流所驚起的波濤時,忽覺釋懷。

第二首就是那首《珍重》,從梁子的離開,張到樂的離開,再到張到樂與Mia的忘年戀,到樂摸著掛在脖子里多年的鑰匙的那一刻發現母親沈濤已經離開自己好久。這首歌雖然講的都是離別,卻成為串聯起三個時間段的紐帶。

最後一次是沈濤送兒子回上海,他們站在那條河邊,濤的表情傳遞給我一種牽掛是那麼深刻的感覺。她沒有選擇飛機,而依然是火車,她說希望火車慢一些,陪兒子的時間多一些。這三次坐火車的場景,讓人深切感受到車窗外迅速向後退的路兩邊其實就是人生,倒退的過去的,是真的過去了。從CD到ipad,再到黑膠唱片,似乎年長之後人會越來越懷舊,能抓住的也越來越少了。

賈導的電影總少不了火車與站台,他總希望在這種人人體會過得交通工具中,表現更多的人生百味。

沈濤父親的離世,沈濤和兒子相處的時光,梁建軍的離開和多年後得了一身病後歸來,全部都在列車的來來往往中間盡顯故人滄桑,感受到了那種濃濃的離別感和無力感。

電影最後,年老的濤在雪中起舞,背景音樂依然是年輕時候的迪斯科《GOWEST》,這個場景我再次流淚,想像著此時的濤依然有熱騰騰的身體和奮不顧身的心,想著濤這一生的五味雜陳,我想在這一刻濤是真的釋懷了。她等了一輩子的人終究成了故人。滿桌的餃子再不吃就要涼了,我也希望到樂可以回來和濤相聚。賈樟柯導演沒有給電影一個明確的結尾,在我看來愛情也好,電影也罷,人的感情與付出不是為了要有個結果,而是體驗這個過程中的一切。

我到後來基本是哭著看完這個電影,梁子傷心絕望離開,濤父親的離開,每一次車站離別,時間一點點流逝,世事不斷地變化,甚至有些讓人看不清模樣。我感受到了一種不舍和牽掛,這種心酸的感覺讓我覺得有些難承受。

我也很害怕離別,我軟弱過,曾在車站不敢回頭的往前走,也在車站前哭過。

不久前的幾天我在飛馳的火車上望著窗外的風景流下眼淚,那一刻的我腦海中如同一場電影一般,屬於你和我的電影。

我想人之所以害怕離別是因為害怕這一別不知何日再見,所以總想著能抓住在一起的時間,哪怕是短暫的一會兒。其實很多時候能見一面也變成了奢望,而留在你心裡的只有那些無盡的思念和牽掛。

我想牽掛是愛最痛苦的部分,但只有疼痛的時候你才會知道這是愛。時間是一劑良藥,但並非萬能,因為有些事情時間是無法摧毀的。

此刻的我內心有太多的感觸

現在,還是多年後,我願我身邊的人還是你。也願你自然能夠記住你伸手抱住我的每個夜晚。

突然地沉默了空氣

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

沾濕雙眼漸紅

難藏依戀及痛悲

多年情不知怎說起

在何地仍然是關心你

無盡長夜為陪伴我懷念你

它方天氣漸涼

前途或有白雪飛

假如能不想別離你

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

盼望世事總可有轉機

牽手握手分手揮手講再見

縱在兩地一生也等你」


在元旦假期渾渾噩噩無所事事了三天之後,我終於在最後一天的晚上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就是終於觀摩了賈樟柯導演的作品《山河故人》。觀後感觸頗多,想與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如有不同,歡迎板磚伺候。

山依舊是山

《山河故人》的故事發生在1999年的山西汾陽,第一部分講述了一個"綠茶婊"——濤 與兩個男人(煤老闆/煤礦工人)的純潔的三角愛情故事。影片中三個人糾結的戲份我並不感興趣,最終濤選擇了和煤老闆結婚,並且還去給煤礦工人送請柬,一幅"我雖然不嫁給你但是也想得到你的祝福"狀,煤礦工人無法接受遠走他鄉。濤與煤老闆的兒子出生,取名張到樂(註:音譯,dollar,美元)這個名字充斥著上個世紀中國人對於美帝國主義的盲目追隨與崇拜。

整個部分的愛情故事我並不感興趣,只有兩段戲讓我印象頗深。

當濤和他父親說自己談了個朋友是煤老闆的時候,他父親面無表情的一句"你自己決定就好",就從一開始註定了濤與煤老闆最終離婚的結局。老爺子從一開始就對這段婚姻保有遲疑的態度,只是礙於女兒的感受並未說什麼。

第一部分結尾的時候放映了一些導演原本拍下來的錄影,畫面上的人們開車運煤,一切彷彿欣欣向榮但又暗藏涌動。導演說過他覺得這些畫面很美,也許4:3的那些鏡頭就代表著那個時代特有的美。他將三段故事用三種不同的比例(4:3,16:9,2.39:1)記錄下來,也以此來表現時代的變遷與情感的變化。

河已然非河

我愛《山河故人》的第二部分,愛這部分的撕裂與變遷。遠走他鄉的梁子有了妻兒,他依然做著最普通的煤礦工人,卻發現自己患了重病,煤礦工人的職業病——肺病。他只得回到老家找遍親朋借錢。

人只會因為自身或與自身相仿的經歷感動。家父在我小學的時候得過胃病,因為對醫院的畏懼和自身的無知,他堅定的以為自己的了胃癌。那段時間他本來就寡言的他變得更加隱忍。那段日子他不顧身體拚命幹活,希望在最後的僅有的一段時間裡為我和母親留下一部分錢,以防自己隨時走掉。最後在我母親哭鬧式的強烈堅持下,去了醫院。檢查結果讓所有人舒了一口氣,只是重度胃潰瘍。

我從上學開始便從不會隱瞞自己出身並不富裕這個事實。近幾個年頭,由於我畢業工作,父母的負擔早已少了很多,條件也早已不似從前一樣窘迫。我從小就敬佩我的父母,他們作為底層最普通的勞動人民,他們善良/勤勞/堅強/隱忍,但他們某些時候顯示出的無知/愚笨/小市民也讓人感到悲哀。窮人的無知與畏懼是可以毀掉一個人的意志力的。如果當年母親沒有堅持讓父親去醫院徹查,我很擔心,父親會一點一點被自己的無知與執念擊倒。這就是窮人的悲哀,不僅僅體現在高級的能力/夢想/情懷上,這種悲哀甚至深刻的滲透到窮人的骨髓里,波及他們的衣食住行,影響他們對後代的教育。

說回影片,濤借了煤礦工人幾萬塊錢,算是緩了他的燃眉之急。這個時候的她早已與煤老闆離婚,孩子跟著煤老闆在上海念國際小學。父親的突然離去,讓濤備受打擊。她到機場接兒子參加葬禮,在兩人一路既不交談也不親昵的鏡頭間,我為濤與兒子的疏離感到無奈。

這樣的描寫又是何曾的現實。我的小姨與她的丈夫在我高三那年離婚,明面兒上的理由是「沒有共同語言」,實際上不過是在為自己的出軌與不忠找的託詞而已。小姨做過傻事吃安眠藥自殺,上演苦肉計,天真的以為這個心已經疏離了的丈夫還會心軟回到自己身邊。我當時雖然年齡不大,也終於算是明白了什麼叫做「沒有離不成的婚」

我目睹了我小姨的生活從「衣食無憂」淪落到如今這步田地。我並不覺得這是離婚的錯,也不想去評論現在的她找了一個比我還小的男朋友,並且幫人家找工作/攢錢/裝修房子,但是男孩那邊卻並沒有要結婚的意思。這些事兒,我不想去評論,如果這是讓人幸福的選擇,那別人也都無權評論。我只想說,一個女人幸不幸福真的是直接體現在臉上的

我曾經一度認為,小姨打扮時髦/思想前衛,顯得比周圍的同齡人都年輕,四十歲的人長得還像三十齣頭一樣。但是這幾年的她加速衰老,這種衰老不只是容貌上的衰老,不完全是因為勞累與不安,而是一種精神狀態上的衰老,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她內心並不是真正的快樂。

我曾經和L先生談論過「離婚」這個話題,發現兒時的玩伴在家庭條件變好的同時,父母大多離了婚。大概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做生意頭腦靈活且開放,對於離婚這種事情看得更開。而像我父母這樣至今感情並未生變的,大概都是本本分分的老實人,沒有什麼冒險意識。

在這裡我並不想批判那些所謂「拋棄結髮妻子的男人」,畢竟我們看到的東西都太表面,內心中也常常將兩性中的女人放到一個相對較弱的位置上。也許人家選擇分開,真的只是夫妻這段路走到了盡頭。真正能促使兩個人離開的也許不是背叛/冷漠/暴富……至少根本上不是這些原因。真正使兩個人漸行漸遠的是兩個人逐漸不對等的認知。

山河故人讓我看到了周身悲哀,他們是中國現代化發展下被遺忘的齒輪。在山河故人的城市裡,2014年沒有著21世紀的現代感,卻有著世紀之初的建築和八十年代的人心,正如我的故鄉。

人是否如故

電影的最後部分發生在2025年,濤的兒子已經19歲,住在澳大利亞海邊的城市。他與父親關係緊張,他不想念書,覺得周圍沒有什麼事情能夠吸引他。這大概是他的少年叛逆期。而我對這段內容並沒有感同身受大概是因為年少的叛逆是富人家孩子獨享的特權。

毫不誇張的說,我在少年階段沒有過叛逆期。我聽話/懂事/不敢為家裡找麻煩,這種心酸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式的懂事大概是我在權衡了所有的情況下做出的最無奈的選擇。我羨慕那些會哭會鬧的孩子,因為他們總可以想盡辦法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而我,在媽媽問我要不要買一套畫筆的時候,權衡了家裡的經濟情況之後,選擇「懂事」的搖搖頭,然後故作輕鬆的走到一邊去。

人的一生中一定會有叛逆的時期,只是每個人的階段不同。一個人如果他在該叛逆的少年時期沒有叛逆,那他一定會在不該叛逆的中年時期叛逆,這大概就是所謂的「中年危機」,我為我的中年感到擔憂。

山依舊是山,河已然非河,人是否如故?

這一篇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作影評,只是自己看完《山河故人》之後的一些想法,關於我的,關於家人的,關於人生思考的。

看電影,不過是在看自己。

最後推薦你去看這部電影《山河故人》,去看看在這部電影里,你能不能看到自己。

最後的最後,歡迎關注第十讀書課堂(dishidushuketang0403)。

http://weixin.qq.com/r/m0hHXxLEak8VrVY89x2J (二維碼自動識別)


今天終於看了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感覺不錯,推薦給大家。總的來說,這部劇沒有狗血,沒有大轉彎,沒有花里胡哨,滿滿的都是溫情。

說起來,跟著這部劇還是挺有緣分的。記得13年在上海參加上影集團60周年慶的時候,剛好遇到賈樟柯導演帶著主創團隊介紹了這部電影。只是沒想到讓小夥伴們一等就是3年。

這部電影從山西汾陽的一個三角戀故事講起,普通工人梁子和當地小老闆張晉陞同時喜歡上了他們共同的女性朋友趙濤。陰差陽錯中,趙濤選擇了張晉陞,梁子負氣出走,離開汾陽來到河北邯鄲做礦井工人。趙濤與張晉陞結婚生子,兒子取名張到樂(dollar)。

時間軸一晃15年過去了,故事線索從邯鄲的梁子這邊展開。梁子長期在礦井工作,不幸罹患肺癌。不離不棄的妻子抱著出生不久的孩子陪他回到老家汾陽,因治病借錢與相隔15年未見的趙濤重逢,並得知她已經與張晉陞離婚,張晉陞帶著他們的兒子在上海定居。

趙濤拿著幾萬塊錢來看望梁子,二人寒暄數語,梁子能說的也僅剩感謝之語。緊接著,電影並未給多少時間讓重逢的趙濤和梁子尋回往日濃情,便突然安插了趙濤父親去世的情節。趙濤讓張晉陞把兒子送回來憑弔父親。

在兒子與後媽的視頻通話中,趙濤得知兒子離去後便要移民澳洲。離別之際,她特意選擇了最慢的綠皮火車送兒子,只是想多跟他待一會兒。臨別前,趙濤把一串家裡的鑰匙送給兒子,並叮囑他這裡永遠是他的家,他應該有這個家的鑰匙。

時間軸再次一晃而過,來到2025年的澳洲。張到樂已長到20出頭,他在父親的安排下過著百無聊賴的生活,更找不到生活的意義。在中文班上結識了張艾嘉飾演的中年女老師,在與老師的數次接觸後,他們迅速跌入一段母子戀。兩個人雖年齡懸殊,卻可以對彼此敞開心扉地說心裡話。

在最後的結尾處,張到樂吐露出懷念生母趙濤的心聲,並想要回到故土看望母親。此時,鏡頭又乾淨利落地直接推到了山西汾陽的趙濤家裡。此時的她已鬢角添白,行動略顯蹣跚。獨自牽著整個電影中陪伴他最久的狗來到大雪紛飛的曠野中,怡然自得地跳起年輕時的歌舞,影片結束。

這個電影的主題是懷念,對山河的懷念,對故人的懷念,以及對時代變遷的懷念。

有人說這個電影到處透露著悲情,梁子15年前被奪愛,15年後罹患癌症;趙濤15年前失去梁子,15年里失去張晉陞與兒子,15年後又失去父親;

張晉陞一生光鮮奪人,移民澳洲後卻心靈沒了寄託,就像他說的:買了這麼多槍,卻不知道敵人在哪裡。且與兒子存在著巨大的情感鴻溝,父子兩個交流都需要別人翻譯。

而張到樂,7歲便在父親的安排下離開了生母,在澳洲獨自寂寞成長,年紀輕輕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但是小嵐卻更願意把它看做一部溫情的電影。它講的不是一樁又一樁的離別與失去,而是一段又一段的陪伴與相守。

不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人陪伴,而每個人又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趙濤年輕時,有兩個護花使者的陪伴,選擇張晉陞後,有了丈夫與孩子的陪伴。15年里,離婚後的她還有父親與朋友的陪伴。15年後,雖然回到故土的梁子罹患癌症,對趙濤來說卻又是一種久別重逢的精神陪伴。當父親忽然去世後,趙濤又得到了兒子的短暫陪伴。即便兒子最終離去移民澳大利亞,她還有那條始終陪伴她的狗,她雖偶爾寂寞,卻從未孤獨。

梁子年青的時候雖然失去了趙濤,但他靠雙手在邯鄲撐起了一個小家,有妻子,有孩子。即便15年後罹患癌症,妻兒仍不離不棄。回到老家後,與趙濤久別重逢,感情雖不會再像當年那樣濃烈地爆發,我卻相信他們都從未淡去。他仍然得到了趙濤精神與物質的雙重支持,從始至終他也都有人陪伴。

再看張到樂,7歲的他離開故土獨自在澳洲成長。20歲出頭的他自我意識開始變強,開始尋找生活的意義,開始懂得反抗父親自以為是的安排。當他缺失了這麼多年母愛後,卻結識了他的中文老師並與之相戀,撇開世俗標準,他也有了一個很好的陪伴。

很多人說,電影里山河在變,故人更在變。但是小嵐卻又有不同的解讀,山河未變,故人也未變。

雖然時代的標籤已經從那個當年拉風的紅色桑塔納過渡到了最新潮的iphone,汾陽卻依然是那座高塔下的汾陽,依然是每個人心中的故土。所有的主人公雖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離別與失去,但故人卻依然是他們心中的那個故人。

對於每個主人公的內心感受,在這列開往時間的列車上,變的是不斷上車、下車相伴而行的人,而他們本身從未改變。就像趙濤在15年後已不再跳舞,再過10年後卻又獨自在大雪中怡然起舞。就像張到樂曾說自己是試管嬰兒,卻在遇到對的人之後才敞開心扉地訴說對母親的懷念。就像梁子當年負氣出走時說永不再見,15年後重病之際令他最留戀的卻依然是山河故人、山河故土。

在人生的旅途中,沒有人能夠永遠陪伴我們走到終點。從我們每個人呱呱落地起,我們便開始邂逅親情、愛情與友情。親情的陪伴看起來很長,其實從我們要遠行的那一刻就已經成了故鄉,此後留下的那個字眼其實叫探望。愛情的陪伴可長可短,縱然我們在詩詞與歌聲里期許它天長地久、海枯石爛,現實卻決不允許它叫永遠。友情的陪伴更是聚少離多,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路要走。

也許,最美好的故事並不是我們老了還能夠相聚重逢,漫敘著那個同時有你有我還有他的故事。而是在每個人上車的時候好好珍惜這份陪伴,當他下車的時候做最認真的道別。一旦後會無期,便把他好好地安放在心底那個叫懷想的地方。

因為,當我們真的老了,又有多少人可以相聚重逢呢?

小嵐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愛閱讀,愛寫作,更愛分享。好玩的觀點不能被分享,會憋出內傷。文評,書評,不間斷電影、音樂、脫口秀一頓亂評,時而生產觀點,時而做觀點的搬運工,這就是小嵐雜評。


開頭是一群人的狂歡,結尾是一個人的孤單。


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我們的人生是被生命里的所有人書寫的,然而我們的人生卻是恆久的孤獨。

每個人都只陪我們走一段路,可就算有這一段路,也沒有人會理解我們此時此刻此情此情此景的體會和感受,有的也只是隔閡。

離開了的要放下,還在身邊的要珍惜。

我想,等我活到60歲,將我人生的幾個片段記錄下來,放在一個深秋的上午,陰冷的電影院里播放,有幾對情侶,幾個中年男女,一個中途接電話的女人來看。

會有人不知所謂,會有人在某些段落流淚,會有人會心一笑,會有人散場之後拍一張照片。

每個人看到的都是自己而已。

· 鑰匙是一個很重要的意象,梁子扔在房後的鑰匙,到樂掛在脖子上的鑰匙,都是故鄉。

· 心理投射也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分,到樂和女老師去看的十二門徒是他和濤一起坐火車時平板里的景象,他說和女老師一起坐車很熟悉也是他和濤的相處情景……

· 那個從小到大的背刀的少年,那個從建設中到慢慢變舊的塔子,那次墜機事故和路邊燒紙錢的母子,父親聽到濤處了對象後站在車廂里和濤去處理父親後事站的車廂……都是時間流逝的象徵吧

· 我認為女主角開場後走路說話做事都有一點端著的感覺,像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出現來完成任務的演員,直到父親去世,兒子離去,似乎瞬間真實了。

…………

片子只看了一遍,很多小細節有意思,暫時想不起來,寢室妹紙在給准男票打電話,思路被影響了,先說到這裡。

PS,我是那個散場後在空蕩蕩影院里拍了一張照片的人。


設若山河在,故人應如是

大概是六七年前知道了賈樟柯,當時在北京參加考試,寒冬臘月的日子至今記憶猶新。考試前一晚,窩在北京租的一間開在不知道是防空洞還是什麼的地下室里複習電影,沒有看自己那時候在準備的諾蘭,反倒是捧著台電的MP4看起了賈樟柯的《小武》,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賈樟柯的電影。

那破破爛爛的山西汾陽啊,那弔兒郎當的小武啊,看得我一直想睡覺。但是那段時間,卻覺得賈樟柯很親近。

飄在北京的日子,感覺有點像流浪,從一個地下室到另一個地下室,在中戲考試的時候,考試的報名費被騙子騙走,在那兒傻等了騙子一個下午,才知道自己是被騙了,然後寒冬臘月的晚上,揣著兩塊錢從南鑼鼓巷坐著地鐵回到了地下室。

哈哈,回過來說《山河故人》,真的覺得這大半年來,這是唯一一部對得起我去影院花的錢的電影了。今天不想說電影里的太多細節,只想說說,透過《山河故人》我看到的那個沒怎麼變得賈樟柯。

《山河故人》其實故事很簡單,三人組裡,沈濤選擇張晉生,梁子負氣遠離他鄉,轉眼十幾年過去,患塵肺還鄉,物是人非,沈濤張晉離婚,兒子到樂判給前夫。

想說的是,賈樟柯,這個第六代導演中的後起之秀,卻成了第六代的領軍人物。從很早很早以前的《小武》《站台》《任逍遙》,後來的《三峽好人》、《世界》,再到現在的《山河故人》,(《天註定》我是沒看的)他還是那個他,曾經的他拍電影遠遠的脫離官方的製片體系和電影審查制度,沒人給他投資,也沒錢賺,有人說他在國外獲獎因為他的電影讓外國人看了高興,你看把中國表現的多破啊。

真的很想問這麼說的人,你們是覺得國外的那些大型電影節的評委們都跟你們一樣,是一點藝術節操和貞操都沒有的么?但是,廣電老給第六代導演們小鞋穿,卻也真的有這樣的原因。

那時候,老賈的電影只能以盜版碟的形式流竄在我們的大民間。

去北電考試,老師問你,你喜歡的導演是誰啊?回答賈樟柯的話,老師還會呵呵一笑,嗤之以鼻,那時候不懂,大概現在卻懂了一些,嫉妒別人的優秀,並不是真的因為他比自己優秀,而是因為他比自己堅持。

前幾年的時候,我一直在想老賈什麼時候才能真的學會變通呢,走走官方套路,也沒什麼吧。但是卻又怕他變得太嚴重,以至於完全丟了自己。

但今天看《山河故人》他還是那個他,骨子裡堅持的東西依舊在堅持。他還是在自己的世界裡,繼續懷舊,還是一成不變的用著趙濤,這個我11年知道他們結婚的時候,就看好也許可以真的走一輩子的一對。

大概這也是在第六代導演紛紛淪陷了抑或漸漸沉寂了的時候,他卻依舊活躍甚至越來越活躍的原因吧,因為他夠堅持。

他的紀實風格,他的長鏡頭,他的小人物,他的世界都還在,儘管《山河故人》里加入了小鮮肉和老臘腸的愛戀。

儘管梁子讓很多人覺得命運悲苦,但是梁子確實是最真實的人設。想想你周圍的農民工(或許你不認識)但他們的生活或者命運卻都大抵如此。

山西煤老闆很多,張晉生能有幾個,這樣的沈濤又有幾個。

到樂有戀母情節,自不必多說。張艾嘉那個角色偏偏也是人到中年為情所傷。張晉生大概是攤上了反腐大事兒了。

總之他們都有故事,都有「病」,因為有病所以才聚到一塊。賈樟柯也一樣,是個有故事的人。所以電影是拍給有故事的人看的,也是給有故事的人去拍的。互相成就吧。

沈濤父親去世的那一段,真的戳到了我。小醫院那種暗暗的走廊,像極了小時候爺爺帶我去過的鄉鎮的衛生所的走廊,趙濤的那段臉部幾乎猙獰的哭戲,瞬間就讓我回憶起了爺爺去世的時候自己那種撕心裂肺的痛,這種感情,真的是經歷過了才會懂。

賈樟柯一路走來也是詩意了不少,趙濤最後那段在雪地里隨著音樂的搖擺,感傷卻又美好,這樣淡淡的就可以了吧。

趙濤在電影里有幾句台詞「每個人只會陪你走一段」真的每個人只會陪你走一段,不會是你的全部。

哈哈,所以,《山河故人》到底在講什麼呢,在講一種情懷,賈樟柯的情懷,每個人都有的情懷,不管你是你是那一年代的,都會有的懷舊與在變革中不知所措的情懷。

也許,你們沒有,但我從小就在漂,一直以來,「家」的概念很模糊,我對自己的父親只有很客套的層面,只能在微信上聊幾句,然後還會截圖曬朋友圈,但是原因是什麼呢,大概只是想讓別人覺得我跟自己的爸爸關係很好吧。其實卻不是呢,因為缺什麼所以才會炫什麼,大抵就是這個道理吧。

「家」對我來說很模糊,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所以到樂為什麼會喜歡上年長自己20多歲的老師,因為有母親的味道,有家的感覺。

山河故人,山河依舊,故人不在。

設若山河依舊,那麼故人應當也如是吧,可惜的是,山河依舊在,故人卻已非。懷舊,念舊大概也是這麼來的吧,就像我常常會懷念童年爺爺抱著我走過的街道和天上的星空,也會懷念童年放過的篝火和提過的燈籠。

賈樟柯在懷念的是什麼,我不知道,或是是山河依舊,或許是物是人非,或許只是他那少年時的情懷。

最後,今天1111真的不該去看電影,一個人好好的被情侶們虐成了狗。

然而,更滑稽的是,我竟然是全場唯一一個買了爆米花的人。

卻也是唯一一個把片尾字幕看完的人。

好吧,晚安了。


只見山河,不見故人!山河在眼前,故人在心裡,在回憶和記憶里,無論是山河還是故人都不是能遺忘的!


剛看完山河故人,覺得賈樟柯導演想告訴我們的是,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只有廣場舞才是永恆的。


《山河故人》是非常想寫影評的一個電影,但是又是第一次寫,望海涵。

1、賈樟柯

對賈樟柯不熟悉,因為看電影都是看做市場推廣做的比較多的電影或者是大片,看完電影之後才發現這是賈樟柯在大陸公映的第三部電影,可能在國外市場高產一些。不得不說賈是一個很有藝術細胞的人,對藝術、生活理解的很到位。

2、山河故人

不知道此片,只看到在朋友圈看到有人髮狀態。和一個特別的朋友去看了這部電影,以為此片是愛情片,所以並沒有多少期待...........

電影開始的廣告之間我還在百度查看此片都有誰演的,說真的,除了張艾嘉、 張譯之外都不知道誰是誰。

電影按照敘事安排和時間維度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999

背景:電影一開始是4:3的畫面,我還一個勁兒的想是不是搞錯了,但是又看比例非常協調,因此就繼續往下了,電影以90年代的流行歌舞開場,同時一股濃烈的方言撲面而來,一個勁兒的想是那個省份的語言,最後得知是山西話,或許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對那個時代都沒有太多的記憶了,又或許和電影中場景不是一個地域,因此並沒有多強烈的共鳴。

人物故事:

這個篇章我個人理解講的是選擇的故事,女主角沈濤陷入了一段三角的關係,一個是風流倜儻多金的張晉生,一個是樸實的梁建軍。兩個人完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處事方式,但是畢竟生活是現實的,女主最後選擇了張晉生。作為失敗者的梁建軍自認應當退出,個人認為他走的非常瀟洒,一句「我再也不回來了」顯得自信滿滿和放誕不羈。

細節分析:

1、歌曲,電影以一首動感的英文歌《GO WEST》開場,去打上時代的烙印。中間插曲葉倩文的《珍重》,雖然同不懂粵語,但是之前也經常聽這首歌,只是在電影的這個時間點上還看不出導演的用意。

2、場景,電影展現了冬天西北黃河都封凍的場景,三個人在河邊放白日焰火,用炸藥炸開河冰,都是恰到好處。

3、電影一直等到這部分播完才出現片名,真的是意外。

感悟

我個人理解這部分為:生活中有許多事情要做選擇,可能當時你不知道對錯,但是只要選擇了你就要為你的選擇負責。沈濤選擇了張晉生,她的生活如電影中......,如果他選擇了梁建軍,又是什麼樣的結局喃,不得而知。梁建軍奪愛失敗,選擇了出走.......,如果他沒有選擇出走,結局也不得而知,只是他們都做了選擇,並且也付出了代價。沒有對錯,只有面對。對於愛情,就像莫言說的,面對大海吧,不求春暖花開,只求快樂面對,畢竟遇上一個對的人不容易。

第二部分 2014

背景:電影並沒有用常規的手法(如一行字幕表示多少年以後),而是通過一張合影,梁建軍作為曠工和工友的合影把故事拉到了先如今的2014.這部分的畫面比例變成了大家都熟知的16:9,畫面配色也豐富了很多,任務的對話也從山西方言變成了普通話,但是中間還是夾雜著山西話,無論你走過了多少地方,故鄉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熟悉...........

人物故事:這一部分我認為主要講述了別離,人生有很多的別離,如電影中,梁建軍的出走是別離;沈濤和張晉生離婚是別離.;女主父親的去世是別離,兒子遠走他鄉亦是別離......其中三個故事是我最深刻的,一個是女主沈濤的父親在去給老戰友過壽,沒有想到是一條不歸路,一個老人就安詳的坐在候車室的座椅上,像睡著了一樣,老友的電話再也換不起他,旁坐的僧人發現後為其超度念經。沈濤喚回遠在上海跟著張晉生的兒子回來送姥爺最後一程,深刻的感受了沈濤面對父親離去,待在兒子在靈前哭的撕心裂肺。第二個是:女主兒子回來後是那麼的陌生,再送走父親之後,強忍著內心的悲痛,抓緊享受和兒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但是最終還是要送走他.......。第三是梁建軍由於多年的在礦井內工作,不幸患重病,帶著老婆孩子被逼無奈回到故鄉,家徒四壁,他或許註定是被時代折磨並拋棄的人,曾經的「我再也不回來了」顯得是那麼的蒼白和無奈,當其老婆找到沈濤需求幫助的時候,沈濤唯一能做的就是給幾萬塊錢,故事並沒有交代梁建軍最後的結局,誰知道喃,此時無聲勝有聲.............

細節分析:

1、歌曲,沈濤為了和兒子儘可能在一起多一分多一秒,放棄了飛機高鐵,選擇了最慢的綠皮火車送兒子回上海,在車上母子二人一人帶一個耳機,此部分再次響起了葉倩文的《珍重》,說真的這個場景真的煽人淚下,可憐天下父母心。

2、場景,沈濤父親在火車站安詳的去世,僧人為其超度。這個背景之前就發生在太原火車站。一個老人走到了自己人生的終點,走的那麼安詳。只是走之前還在為女兒離婚後的生活操心,可憐天下父母心..........

3、鑰匙。其實戲中出現了三次關於鑰匙的場景,梁建軍離開前鎖上門,將鑰匙瀟洒的扔上了房頂,回來後沈濤又還給了他。沈濤送兒子走的時候送給他一串家裡的副鑰匙,告訴他,這裡是他的家,他可以隨時回來..........

4、請帖。沈濤結婚前送給梁建軍請帖,梁沒有去。回到家後那個請帖還擺在那裡,鮮紅的顏色配上二人離婚的結局,好無奈吧。

5、戲中女主沈濤在陪兒子的時候說了一句經典的台詞:「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人註定還是孤獨的。」是的,沒有一個人能夠陪伴從你生命的起點到終點,始終要自己去面對,自己去選擇。

感悟

人的一生中,會遇上很多的人,但是每個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在人生的路上總是充滿了各種別離,只是有的別離是那麼的心痛,有些人不過是你人生中的一個過客而已,擦肩而過。所以學會坦然,哭過之後,擦乾眼淚繼續前行.............

第三部分 2025

背景:這部分內容選擇了澳大利亞來講述,時間推移到了未來的2025年,畫面比例又變化了一次,抱歉不知道詳細比例,語言也變成了國際化的英語。同時導演也刻意去安排了一些畫面來映襯這是未來的生活,片中豪華的公寓,先進的電子設備。

人物故事:最後一部分故事其實表達的內容挺多,有親情、忘年的戀情、少年的叛逆,但是我覺得更多都是在為親情在做鋪墊。張晉生由於國內反腐逃到澳大利亞,與兒子張到樂(董子健飾演)的交流也是通過谷歌翻譯,張到樂從小在國際學校讀書,後面在澳大利亞讀書,不能講中文。張到樂的中文老師miya(張艾嘉飾演),通過一些細小的情節兩人居然來了一段忘年戀,雖然猜想到了故事情節,但是看著她兩的一小段含蓄的床戲還是吃了一驚,都說是由於張到樂從小缺少母愛,所以有戀母情節,所以發生了這段,但是我不這樣認為,我還是把她想像成一段美好的愛情,張艾嘉給了張到樂許多的感悟,鼓勵他回家尋找目前,但是故事並沒有交代到底回沒回去,或許賈樟柯導演是刻意安排這樣的結局,留給觀眾自己去想像吧.............

細節分析:

1、歌曲,這部分同樣出現了葉倩文的《珍重》。張艾嘉用黑膠唱片放了這首歌,勾起了張到樂的會議,只是他已經記不起了,我才發現導演用這首插曲貫穿整部電影的用意。

2、畫面,這部分的取景真的美到爆,張到樂和張艾嘉開著老爺車走在一望無際的公路,秋天的農場。

3、其實還穿插了一些小故事,張晉生和有人談論過去國內的反腐,馬航MH370等等。

4、餃子。整部電影中有兩個印象很深刻的描述餃子的場景,沈濤送兒子走之前,包了餃子,特別是為兒子準備的麥穗餃子,電影結束時,孤單的沈濤還是在一個人剁餃子餡兒,幻聽到兒子的呼喚,微微一笑.........

5、結尾、結尾還是以《go west》配上沈濤的舞蹈結束,只是物是人非,現在只剩下她孤單一人,但是感覺她還是那麼的充實和幸福。

感悟:

其實這部分沒有太多的感悟,只是感動。


我覺得山河故人講述的是時間的飛逝,情感的輪迴,故人的分離,山河的破碎。

1999一2025。時間飛逝,我們可以看到扛刀的少年長大成人,曾經的愛人遠走高飛病於塵肺,那個唱傘的姑娘以為做了理想的抉擇,卻轉身遇到現實一一結婚離婚,父親過世,兒子遠走。最後只剩下一狗陪伴自己在大雪中獨舞。

鑰匙,承載了多少的思念。無論梁子失去心愛之人發誓再也不回故鄉賭氣扔上房頂的那把,還是濤在火車上給小dollar的那把,分別代表了濤的愛情和親情。後來,當梁子卧病在床,濤把原本在房頂的鑰匙交給他時。當長大的dollar和年老的gf在床上又看那把鑰匙時。情感便穿越了時間和空間,讓人唏噓不已。

都說山河難易,故人依舊。可事實是心中的那個故鄉早已回不去了,原來的人也漸漸分離。時間無情,像籠中的老虎,像不甘的梁子,像漂泊的dollar都無力反抗。時間又有情,像那條活了很長的狗仍在陪伴。

整片最震撼的便是濤在雪地里獨舞。熟悉的音樂響起,熟悉的動作腳步。好像又回到了1999年,那個畫著眼線嫌棄自己顴骨高的姑娘更加珍惜眼前。


「有酒便喝,有愛便愛!不管你愛與不愛,都是歷史的塵埃。」


西方人他們愛的不是電影本身,而是賈樟柯帶給他們的一個擰巴的中國,以及由此所觸發的一種悲天憫人的快感。


推薦閱讀:

《go west》這首歌在《山河故人》里有什麼隱喻含義嗎?
如何預測山河故人的票房?

TAG:山河故人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