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的《山河故人》會讓人產生怎樣的感觸?
謝謝邀請。看完這部電影確實想說點兒什麼,不過覺得算不上評價,所以看到這個問題邀請我,真的感謝。談點個人對賈樟柯導演和影片的感受吧。
我的理解,故意或非故意地,《山河故人》深深地展示了一種對故人、故時、故土的眷戀和情懷,也就是「懷戀母體」。雖然老賈走出國門,踏上澳大利亞,雖然他似乎要離開縣城的土地,但他的講述依然深深植根在汾陽這個小小的縣城裡,離開一丁點兒都不行。
第一段,最圓熟,最沉著,最踏實。世紀之交的世界,恐怕是老賈最熟悉的世界;那會兒他還是個泥腿子,還是《站台》的時代,還是他沒怎麼在歐洲混開的時代。所以1999年的趙濤、張譯和梁子最真,最對,最帶勁;1999年的汾陽也最野、最重、最順溜。4:3畫幅配以一些紀錄影像,加之明目張胆的一些象徵意象和所謂魔幻現實(天上掉飛機、拿關公刀的孩子),也都是老賈用剩下的手段。這一段看著,情節很緊實,衝突很明確,故事走得快,也走得俗,不外是三角戀愛的點點滴滴,加以三個人物互相擠兌從而實現性格塑造。看得出,1999年是賈樟柯懷戀的年份,也是他能手下留情,先不批評諷刺的年份。
第二段,也即現在,我看著就有點飄。老賈的講述還是很有勁的,他不從汾陽開始,而是邯鄲;不從趙濤或者張譯開始,而是梁子一家。不過當梁子回到汾陽,趙濤一轉頭,其實我們才發現,拿關公刀的孩子長大了,但關公刀還是那把關公刀;汾陽還是那個小縣城,還是有富有貧、有美有丑;法國人娶了中國人,禮物成了蘋果手機,但是還是得給送禮物的趙總鞠躬。所以在老賈的夢想里,汾陽其實永遠是汾陽,出問題的不是汾陽裡頭,而是「上海」的入侵。操著英語的到樂、操著上海話的後媽,無一不顯示著一種格局上整體的不適。這裡的不適不僅是影片里的,更是影片創作上的。賈樟柯對於縣城以外的世界有了朦朧的探尋,畏懼地把張譯塞到了那裡,卻不願用鏡頭去表現;他對於外部世界的恐懼表現在語言、習俗和國籍上,把「國際學校」、「英語」、「國際校服」劃分成侵犯汾陽、趙濤這些母體的符號,然後再讓母親對於孩子、孩子對於母親的眷戀超越這些羈絆,產生最終的無奈與嘆息。然而,作為從小在上海長大的我而言,事實上影片中的「上海」是有些一廂情願了;只是這一廂情願在這一刻還只是一種對外部世界的不解,在第三段則成了一種無可適從。
第三段,是影片收尾的一段。我的感覺,很明顯,所有這一段的一切,都在為最後趙濤的獨舞做鋪墊,甚至整部影片都可以這樣說。所謂澳大利亞,在這一段里徹底成了空泛、無所言說的一個背景、一個只為凸顯父子不和、文化差異、母體依戀的場所。影像表達和講述在這一段變得相當無力,只靠張艾嘉與董子健的母子戀看似驚世駭俗地支撐起一整段故事。原因在於,賈樟柯所熟悉的拼貼社會現實的手法再這一段不管用了,沒有素材可供拼貼,時間上、空間上都沒有;唯一接近的恐怕是那句「2014國內反腐」。我很敬佩導演超出自己慣常手段的嘗試,但效果並不十分好。
不過,我想,整部影片的結構在此時來看,其實就像是書法的一個「一」字,起筆濃重,順筆帶提,最後收尾時則發力下狠。趙濤最後的獨舞,是能把整部影片味道最終結束的一個點,還是令人動容的。影片不斷強調的「濤」與波濤之間的暗示、母親與故土母體之間的勾連在這裡達到頂峰。依然活著的狗,不加解釋,但似乎是時間靜止的一個暗示,也許母親在故國、故土如同在時間膠囊一般保存在哪裡,就如同那座寶塔,那些鄉民,那些餃子,那隻老狗。
這部電影的身份,是一部情節劇。這不是一個負面說法,李安也是情節劇大師;這隻表明影片不側重於在視聽上有所突破,但強調它作品中故事、人物、精神氣質等等方面。《山河故人》的畫幅變化、穿插偽紀錄畫面等等,不說拾人牙慧,也是老賈拾己牙慧,無甚新意。但它的情節和故事,則很豐富,是比較能讓普通觀眾也接受並且感動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為《山河故人》不光是情節劇,也是一部比較接地氣的情節劇,是一部植根在創作者對於社會背景某種理解、期待和運用下的情節劇。
對於這樣一個並不複雜,也看不出多少深刻外延的故事來說,賈科長的講述方式就很重要。說實在話,我一直不是非常喜歡賈樟柯導演的作品,原因也許像許多人說的,是他那種對中國社會剪報式的拼貼(本片中「僧人給候車室老人超度」這個新聞作為一個情節出現了,真的是對現實社會實實在在的復刻),或者是對於視覺象徵元素粗暴的運用(本片中依然存在,較粗暴的是籠子里的老虎,很類似《天註定》里路面上的蛇);但也有可能是出自於對馬克穆勒的厭惡……但老實說,相對於《天註定》,《山河故人》的講述方式我確實更喜歡些。
最後,其實像許多人所述的那樣,賈樟柯面對著的是非常兩極分化的評價。我想,他與歐洲電影節親密的關係,西方影評人對他極高的評價,確實與他某種講述中國的方式有關。我很難說老賈的電影是給我最大震撼、讓我最想學習的電影;但他的講述確實總存在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獨特氣質。也許這種氣質雖未能說冠絕天下,但也有其獨特的魅力吧。就是這些感受。《山河故人》:男人們的失聲,成就了什麼樣的女人?
每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一片原野。馬爾克斯有馬孔多,莫言有高密;張藝謀有汲取了黃土地乃至整個北方力量陝西,而賈樟柯的原野是一片無所不貧瘠卻沉默繁盛的的山西。
山西人是沉默的,說的好聽些是老實巴交。尤其以男性群體的集體老實,就更讓這片土地無聲無息。可在這土地上,男人的憤怒會呈現為兩種極端,一種是不言不語,像未長大的孩子一樣賭氣;另一種就是最決絕的判定,「老子要炸死你」。
你說哪一種更可愛?我覺得,在賈樟柯眼裡,每一種都可愛,因為他生於斯。
濤的顏色,漸變中不變,全篇的故人中心
相對於《天註定》中,趙濤辛辣地屠殺,這一次趙濤內斂了許多。一上來的趙濤就以一身紅色大衣點亮了灰濛濛的縣城,她漂亮、精明、能幹,就是在那片土地上漢子們夢寐以求的對象。上帝天生賜給美女更多的恩惠,包括給予她冒險的精神,比如,在男人中間冒險。
開場的幾組畫面,無處不再凸顯著三角間複雜的關係。這不是個幾何問題,濤深刻地明白這一點,然而,美女天生也愛犯懶,喜歡被簇擁,喜歡被追捧。坐在那個年代經典的桑塔納紅色款里,車前的鏡頭讓三個人的關係在紅色中襯得一片和諧卻生來尷尬。主駕駛得意的笑容和后座的老實憨笑是一種鮮明的對比,錢給人的自信和野心讓前者在這場獵艷行動中志在必得。雖然一切都看上去那麼美好,卻總有崩裂的一刻。美女生來愛冒險,無論何時何地。濤上主駕時候裝上了河邊的石碑,縱使是完美的德國製造都抵擋不住一方想打破三角關係的衝擊。張譯點破了關係,不想帶梁子玩了,焰火是這段關係最好的祭奠,破冰的黃河邊,三個人的空曠矗立,無言,卻無聲勝有聲。
愛情中的變換有兩點是沒變的,一是濤的紅色,多年之後梁子重病纏身回來後,濤還是一身紅,可她早已離婚。大紅向深紅的轉變,是一個女人由燦爛向隱忍的過渡;當年可以像姑娘一樣燦爛如花,而如今,歲月的磨礪必須讓她面對生活,然而紅依舊是主色調,就是濤本質的善良和女人的擔當,一種在男性話語集體失聲下的女性擔當。男人成則奔向更廣闊的天空,而虧就回到家鄉去度餘生,逃離就不存在話語性,而回來後又沒有能力去做些什麼,唯有這寬厚的黃土地一成不變,像極了在土地上堅守的女性,無論這裡如何,都堅守這這片山河,她們是這片土地的寄託,也就是何時回來都能尋找到的故人。只不過,一個女人將一輩子都守在這裡,何其辛酸。
還有一點就是鑰匙,她們守望著家園,守護著自己的夢想。梁子十五年後回來,濤把梁子賭氣扔掉的鑰匙再一次交還到他手中,她一直在,那是她平凡的愛,她完成了自己的守護,無論是責任還是情感;而濤將自家鑰匙交給兒子到樂的時候,什麼時候都能回來,她在等,給自己一個寄託,獨身的女人是需要希望活下去的。無論山河怎樣變換,一粒麥穗餃子一直會在。濤的堅守,成就了故人的意向,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稱大地為母親。希臘神話中地母是該亞,中國的人之初是女媧,每一個女性的堅定力量正是各種情感的紐帶,你來於此,必不會忘記。
失語的男性,躲在山河的背後
重要的三個男人,張譯、梁子、到樂,他們全都失語,分別體現在男人們的無能、無力和無欲。
在上一代的男人中,他們大多是屬於生來的羞澀和沉默。張譯幾次的憤怒爆發,體現出他在話語上的無能。他的低情商導致情緒的失控,想要炸死梁子解決問題、你耍大了的口頭禪、與到樂溝通過程中闡述對槍支自由的喜愛都是表現了他的暴力性。這種軟弱是金錢所不能彌補的,是再多的自由不能給予補充的。生存還是毀滅,生太難,毀滅對能力的要求就簡單了許多。所以他不去講很多,無能盡顯。他遠去澳大利亞,山水相隔,幾千公里外改不了鄉音,忘不了汾酒,卻不能改變。梁子的沉默在於無力,他無力向生活抗爭,只能消耗男人的尊嚴。家境的貧困無法讓他得到心愛的人,遠走他鄉卻時刻被舊情縈繞,面對重病更是無力抗衡,什麼都沒有,甚至失去了身子。生活的重壓是讓他沒有能力去發出自己的聲音,這種無力感像極了我們的父輩。雖然他沒有《鋼的琴》中那麼浪漫,卻和《樹先生》異曲同工。到樂是最特殊的,與故鄉有交集卻不會講中文。很多人會說,小時候不還會說么?我覺得,在這裡他是選擇性失語。就如同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他不說中文,不是沒有能力,他完全能夠學好,可是他一直不說,可見他是不想。這是一種新的尋根狀態,與以往很不一樣,是更符合現代人的,是當下的寫照。就像很多在外地生長的孩子,回到老家沒有感情一樣,但實際上,他們心裡裝有故鄉卻一直不去承認,因為他們沒有老輩人幾十年來的經歷。這也是賈樟柯這部電影與之前很大不同的,他在思考著當下人的精神命運。雖然賈樟柯執拗地相信年輕人會心繫故土,但是到樂邁不出去那一步也表明了沒有故土信仰的約束,個人的力量是多麼的渺小。那是一個牢,極其難以逃脫。名叫到樂,但是他永遠都不會到,所以就永遠在糾結之中惆悵不快樂。這種選擇性失語,展現出了兩代人精神風貌的極大差異。他也躲在山河之後,不敢露面。幾句吐槽
很多人也會覺得張艾嘉和到樂非常不可思議。說實話我也是非常震驚,雖然到樂母愛缺失和張艾嘉的情感及子女空白似乎勉為其難,但我覺得點到為止更好。話不必說透,更會見面三分情。張艾嘉這個角色想扮演救世的聖母,卻真不如趙濤的一個餃子更來得實在。
《珍重》的點題我覺得略狗血,雖然各種情緒很合,可是這種情懷濫觴有點多此一舉,反而《Go West》非常出彩。接上面,點到為止最好。
當然還有一點,趙濤最後的雪中起舞想要升華主題,被很多人吐槽是山河故人全會變,唯有廣場舞跳了三十年。我也覺的《天註定》結尾可能更有許多用心,雖然雪中起舞收尾照應,可還是力度欠缺。當然,開始的熱鬧和最後的獨舞也是很好的對比,依舊印證了趙濤作為女性的堅守。
還是喜歡《小武》那種粗糲和不設想,那種真實比什麼都來得更為珍貴和可靠。
2015.11.8觀看
一開始感覺山西口音比較好笑。
不過那種特別真實的、土土的感覺卻讓果汁有一種很難過的感受,彷佛這才是我生活的樣子,放佛自己被揭穿了。
裡面的每一個場景,我都感覺我在我的生命中見過,所以那種真實讓我有些害怕。
不像是看《小時代》的時候那種「劇中人物與我無關,我就是來看樂子」的心態。
看到90年代人們談戀愛的方式、生活謀生的方式,都有一種那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的生活方式的感覺。
至於三角戀本身我沒有很大的興趣,更有興趣的是迪斯科舞廳里的舞,那種土土的音樂、燈光、裝修。
但我知道,我小城的那個舞廳也是這樣的。
第二個故事裡,看到梁子重病回老家,突然覺得辛苦真的不一定有回報,底層人所面臨的鴻溝真的太難跨越了。
梁子回到他的老家,十五年沒有人住過的痕迹,但那一張請帖還在床上。
突然想到了我在農村的外婆家,都是長久沒有人的痕迹,但它一直在那裡。
直到死亡來臨,我們才會回去。
看到要出國的焊工,要去阿拉木圖。時代浪潮下,每一個人都走向不同的方向。
還有梁子始終開不了口的借錢,沒有錢的時候,借錢就是這樣。
看到了濤、張晉生和梁子的差距,真的就像滾雪球一樣,原本還能夠得到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大到難以跨越。
看著濤作為一個小老闆,生活還算不錯。但是張晉生邁得更遠。
看到介紹相親的那一段,突然對那些「逼婚」的親戚有了新的認識。或許有些時候,親人的催婚並不是刁難,只是一種關心。
她們的人生經驗讓他們認為那樣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沒有那麼惡毒,只是真的希望你過得好。
而濤的父親去世,那個葬禮就是三四線城村的真實寫照。
依舊講究這入土為安、落葉歸根、還有繁瑣的儀式。辦一場葬禮的過程十分複雜,同時還要照顧好各方感受,真的很難。
但是對北上廣等大城市來說,這個儀式似乎有些可笑,多麼封建不開化。
就像濤的兒子在跪下前的遲疑。看著濤坐著慢車,想和兒子多留一會兒,真的很心酸。
第三個故事裡面,dollar早就忘記了自己的母語,流浪到異國的孩子與母國失去了聯繫。
看著他和他的父親只能通過英文交流,有一種莫名的悲涼。
這一分鐘張晉生有沒有後悔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從小接受英文教育呢?
不過看到「母子戀」的時候,還是有些接受不能。雖說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是我的思想還是有些局限。
看到「母子戀」時,心中的不適感讓我思考,如果這是「男老女少」,我心中的不適感會不會輕一些。
自認為追求男女平等的我,在內心裡還是有男尊女卑時代殘留下的影子。
真是有些慚愧!
看到dollar最後沒有回國,濤一個人在跳舞。腦海中就是那一句話。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歡迎看過的朋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來與果汁討論
後台隨時等您調戲喲===
山河故人都已不在山河不在了,故人不在了,就連那條狗都不是原來的,留下的只是濤的獨自包餃子和一段獨自娛樂的舞蹈。所有人都是悲劇的。窮人的悲劇,梁子就是一隻被關進牢籠無力掙脫的老虎,空有滿腔骨氣,可還是輸給了「高端人士」,到了是敗給了現實,直至最終食言,帶著妻兒回到汾陽小縣城。富人的悲劇,張晉生隨著山西煤礦的熱潮一夜暴富,自認「高端人士」的他想得到一切自己想要的東西,他要得到濤,在他對濤的追求中似乎看不到一點感情,只是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或許是要得到富人蹂躪窮人,強勢者蹂躪弱勢者的快感,當他帶著濤到河邊引爆炸藥後,他世界裡的梁子就已經死去,他內心得到了釋放;他不斷地追求著金錢,他再次跟上了時代的潮流,他懷著對移民的熱忱飛往澳大利亞,對他來說,移民就只是移民,只是出國,出國的都是有錢人,移民的都是有錢人,他全然不知道自己移民了可以幹什麼,他把兒子帶了出去,還帶上了「沒有大學文憑沒飯吃」的思想,他是移了民,是出了國,是有了錢,但他只是有了錢,只是移了民,他跟兒子無法溝通,他無法適應中國移民區以外的環境。同樣,他還有了中國人不能有的槍,但他不知道有了槍可以幹什麼。張晉生是一個活在潮流里的人,在煤礦熱潮中致富,在移民熱潮中出國,除此之外並無他物。濤是這部劇中帶著情感認真生活的人,他視梁子為朋友,對張晉生也是有感情的,他抗拒張晉生給兒子取名為「到樂」,對父親的突然離世痛心疾首,他深愛著自己的兒子,為了與兒子有更長的相處時間在送兒子回上海的時候選擇了慢車。雖獨自一人,卻始終保持著包餃子的習慣,直到最後仍保持著對生活的認真,對生活的情感,帶著唯一陪伴自己的寵物狗,獨自在文峰塔下熱舞,自樂。到樂是2025年的主人公,隨著張晉生一起來到澳大利亞,他是有情感的,但他又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到底是什麼,到底該放在哪裡,他無法與張晉生交流,他在同學眼中只是一個叫做「美元」的中國人,他想離開他的父親,他想逃離他無法適應的移民生活,卻不得張晉生的理解,終於他得到了老師的理解,於是夾雜友情,師生情,母子情,戀情的複雜情感和與自己有著巨大年齡差距的老師成為了戀人。最後,他終於知道該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哪裡,他終於意識到自己想要的就是七歲那年回家奔喪時濤給自己的母愛,家的溫暖。作為富人的兒子,作為移民澳大利亞的中國人,到樂並沒有得到快樂,不管是富人還是移民都不能帶給他想要的母愛,或者說是來自家人的愛與理解。一個小縣城裡的富人,窮人的故事,這不僅是他們的故事,更是許許多多像他們一樣的國人的故事。這是一部對所有人都是悲劇的電影,獨自終老的濤,枯燥無味的張晉生,敗給現實的梁子,只剩下「美元」名字的到樂都是悲劇的。另一幕,濤騎著摩托走在路上時,一架飛機迎面墜毀,濤被嚇驚呆了,卡車路過,停了數秒後繼續趕路,沒人知道為什麼會有飛機,飛機為什麼墜毀,當一對母子在路邊燒冥紙時,觀眾或許可以猜測到飛行員已經喪生。對於這件事,除了墜毀和燒冥紙兩個鏡頭外,在沒有任何的交代,濤從墜毀現場回到家之後,廣播里傳來一則飛機播種後喜獲豐收的新聞,人們所聽到的看到的消息早已被過濾的只剩下令人感激的部分。卡車司機帶著「關我屁事」心態看飛機的墜毀,而不是關心飛行員的生與死,人們帶著「關我屁事」心態哄搶卡車上掉下的煤炭,卻沒有搶修卡在坑窪路上的卡車。
我跟朋友剛從電影院里出來,他對我說,真的很久沒有看到過這麼好看的電影了,我指的是國產片。我鼻子酸酸的,點了點頭。回到宿舍,插上耳機,在葉倩文《珍重》的循環播放中,我打下了這篇影評。我很想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訴說這個關於時代的故事。1999年,我5歲。是的,我是90後,所以當我跟朋友坐在放映廳里(他是92年的)的時候,周圍幾乎都是中老年人,當時我們還挺尷尬的。影片開始,然後整個1999年,在4:3的熒幕上,出現繼而消失。賈導還原了一個我印象中的1999年,真真切切地還原了那個時代所有象徵,就像是一個多年未見的老友,闊別多日,特點還在。迪廳、煤礦、老街、居民區、大哥大、桑塔納,所有產自那個時代,代表那個時代,最終隨那個時代而沉默的傢伙們,好久不見了。小時候,我在父親的工地上待過,在我的印象中,就是那座高高的塔,許多低矮的、剛刷過油漆、靚麗的古建築,與之格格不入的是四周的黃土,還有漫天的塵埃。我跟小夥伴在那裡挖泥土坑,埋鞭炮,在工人師傅們的腳手架下穿來穿去,也不管什麼安全規範,或是大人們的呵斥,反正一溜煙就能跑得沒影,反正每天都可以在土坡上找得到新花樣玩耍。小孩是最容易知足的,就像那個年代的人,生活在外來文化衝擊及新世紀改革的夾縫裡,對那些新鮮玩意兒,最懂珍惜。喜歡是可以得不到的,就像一張音樂CD,濤喜歡這曲子,聽完後小心翼翼地歸還給人家。晉生見狀,便跑出去問那人買下來,送給了濤。在那個經濟即將面臨膨脹的年代,已開始有人陷入到這個怪圈裡:沒有什麼錢買不到,喜歡就買了唄。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現在,然後逐漸衍生成,喜歡就必須得到。這種病態的心理不是偶然,而是時代的產物。在那些物資匱乏的歲月,誰不是縮衣緊食,如阿富汗作家烏爾法特所說:無論什麼人,只有他沒有嘗過飢與渴是什麼味道,他就永遠也享受不到飯與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麼滋味。於是,喜歡也要剋制。可一旦等家庭條件好了,那些沒有經歷過的人,自然不會明白何為經歷,不懂何為克制。我看到那首歌,濤喜歡的那首歌,被她一直珍藏了很多年,很溫暖。然後1999年就過去了,就像大屏幕忽地變黑,打出「山河故人」的抬頭,就像現實里,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它就不見了。是從再也看不見趙麗蓉先生的小品開始嗎,還是從再也看不見厚重的大哥大,亦或是稜角分明的桑塔納,BB機開始的?我不知道,一個時代離去的時候,最是無情,她總是一點一點消磨痕迹,今天少點這個,明天少點那個,不露聲色。然後忽然有一天你才想起,哦,怎麼好久不見那個了,接著感嘆一聲,她走了,時代變了,轉身繼續融入新時代的潮流中。快節奏的生活根本無暇讓你去緬懷過去。我們總是連自己喜歡的是什麼都不知道,因為陌生的東西來的太快,我們除了判斷自己是不是不喜歡它,不討厭它,不排斥它,別無選擇。當被問到真正想要的東西,腦海中總是一片空白。2014年,當下,我20歲。這是一個人最為迷茫的年齡階段。青春過去一大半,二十年的光陰在你身上留下的,是今後你整個人最會成為的樣子。或世故、或坦誠、或正義、或陰險,所有的人在這個時間點上,踏進洪流中,選擇自己的分支,流向未知的大海。是的,包容的大海,在那裡,會有很多很多和你一樣性格的人。過了這個坎,我會想很多事情,首先,明白「分離」。這是一件當時「感天動地」日後「雲淡風輕」的事情。經歷過高中畢業,同窗分道揚鑣,然後大學畢業,兄弟們四散天涯,最後生活,過每一個人不同的生活。我漸漸懂得,為什麼有些人,時間久了,關係就淡了。通次電話,約個見面都顯得那麼得奢侈。哦,那叫「孤獨」。當我看到《山河故人》里那句台詞,「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心頭一緊,鼻子一酸,可是眼淚沒有掉下來。因為她和之前看到的其他電影都不一樣,沒有驚心動魄、想讓人打破枷鎖的感動,她給你的就只是淡淡的從心靈深處、靈魂根子那塊飄來的清香,整個人跌進閑澀的感覺里。沒錯,這就是孤獨。以前感受不到孤獨,是因為高中有老師管,大學有同學幫,但當真的開始在職場里打拚,開始為養活自己而拚命賺錢時,那種深深的無助感恐怕更加讓人心存餘悸吧。陳綺貞說:我們總是一隻腳踏進社會,一隻腳邁入孤獨。一點也沒錯。濤的家支離破碎,所以她才倍感孤獨,把鑰匙給孩子,希望他能常回家看看。於是,第三個主題「家庭」出現了。濤的父親,在車站裡安詳地去世,僧人們給他超度。朋友說,這事兒是真的,我趕緊百度了一下,果不其然。很多人都說這個世界是冷漠的,沒錯,直到現在我也這麼認為。可這不代表,可以沒有閃光點,沒有善意的言語,沒有令人尊重的行為。在如今這個時代里,我們更多地想去接受表象的洗禮,翻閱快餐式文化,了解更多只是為了更好生活,而不是為了提升人格魅力、學習傳統道德骨子裡的精髓。似乎,有前者就足夠了。沒錯,所以脫口秀大行其道,微博熱評層出不窮,段子手更能博得人們的歡心,我也喜歡看段子,這是實話。可是,不由得想去問一句,你會思考嗎?會在被逗樂的那一刻還想一想這個現象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會始終不停地在接觸這個世界的同時努力塑造出自己的三觀,而不是刻意地去聽、去讀、去看、去模仿別人的三觀嗎?在這裡不由得奉勸一句,有空的時候,多讀點書,總是好的。似乎扯遠了,我們應該談的是家庭。我問朋友,你覺得為什麼濤要帶著兒子去他父親去世的車站。朋友說,中國人是重根本的,祖先對我們而言,是神聖而無法忘卻的,哪怕走了,也會記得葉落歸根。千百年的道德傳統,終究還是紮根在了民族的血液里。我很喜歡濤那種小城市的人,總是會有很多繁瑣的習俗禮節,可是對尊重那些禮節的人來說,這是心安。想必年復一年做著同樣的事情,總有一天,會對這件事本身,肅然起敬的吧。2025年,我31歲。都說三十而立,我還沒有長到那個程度,我也不知道未來會是怎麼樣的,以後有機會再表吧。看完《山河故人》,我很敬佩賈導。他給了我很久違的感覺,會讓我聯想到很多很多影片之外的經歷,自身的經歷,他人的經歷,然後再回到電影中去尋找答案,因為這部電影講述的就是人的一生啊!而我沒有得到的答案,或是我期許的結果,如果我尋得了,那必定會牢牢地抓住它,告訴自己,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差不多的。不要想著改變什麼,因為人就是人,電影終究是電影。
身居異鄉的年輕人,他有一個把他帶來的父親,他也有一個身處故鄉和父親離婚的母親,母親已然遙遠,曾經母親,、父親和一個窮小夥子三角戀的故事更為遙遠,這個沒能擺脫窮苦命運的窮人的妻子就更遙遠了,人類生命的軌跡如此琢磨不定,他即使回國去尋找,也只能找到山河,山河依舊在,故人曾到否。ps:梁景東演的梁建軍太寫實了,我心目中2015最佳男配。
從影院出來以後,我做的第一件事是打開手機搜索葉倩文。
之前的126分鐘,好像全程是在用耳朵,聽了一部電影。
賈樟柯用一首歌講了三段連貫不連續的故事。
分別叫做「往事」「而今」「來日」。
很清晰的時間軸。
細觀整部影片,沒有什麼高顏值的花旦鮮肉,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沒有時下流行的賣萌賣腐,當然,你也知道的,賈樟柯不需要這些,他只要影片擔得起一句,「有情有義」。
他做到了。
我甚至都不想過多敘述情節,也不想過度兜售情懷,若非要講,那我只好說,是一個普通的故事,關於幾個普通的山西人。
而且,這個故事中的某幾個部分,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經歷過一遍。甚至第二遍。
今天我只想,和你分享這首《珍重》,順便講幾個不會被搬到銀幕上去的普通故事。
(一)我是遼寧人,和山西省一樣,我們過去也是靠能源吃飯的。
如今東北的經濟不景氣,遼寧還算好的了,但對於那些志在千里野心勃勃的人來說,他們選擇了遠方。
包括我的學姐。
我的這位學姐選擇了一個難度為hard的城市。上海。
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因為活了20多年一直沒離開過這個省,再不出去闖一闖怕是一輩子都出不去了。
幾個月後問她過得好不好,她說除了工作,其他都好。
她說,她和男朋友分手了。
她說,爺爺走的突然,她請了假打了飛的回老家,卻還是晚了一步。
她說,合租公寓的室友是一對情侶,半夜弄出的聲音太大,她打算再換個房子。
她真的又找到了一個老居民樓,離上班的地方遠了點,但是一個人住,清靜。
她朋友圈的地點開始時有變動,她卻告訴我你別找那種總出差的工作,哪有一日游的功夫啊。
她加班到半夜是時有的事兒,她會向我顯擺她的宵夜,我通常告訴她小心猝死。
她說家裡人開始催她找個朋友,她說當初追她的如今有大半已脫單,還有一小撮是她無論如何都不入眼的。
她說她最近認識了一個年齡相當的男生,她很心動,但那個男生周圍女生很多她覺得自卑。
她偶爾會敲下一些很矯情的話,大半夜的:
「22歲那年我隻身一人來到上海,那時這座城市裡沒有一個我認識的人,我來的第一個周末去了外灘,周圍男男女女很多,大家都說著我聽不懂的方言在照相,只有我捏著交完房租後剩下的幾張票子在心裡算計要怎麼開口問老闆預支一半工資。
而現在……」
「而現在你變得很牛掰了是吧」
「沒有,我現在也還是一個普通人,只不過心裡算計的事不一樣了。現在開始想著攢錢買房子了。」
「你知道嗎,我最煩的就是那些跑外地工作的人,還有那些小小年紀出國留學的人,回來以後嘴裡說著跟你剛才那套一樣的說辭,什麼我多少歲隻身一人來到哪哪哪,最開始我什麼都沒有,除了行囊……」
「我也討厭,但是我們這種漂泊在外的人啊,有必要偶爾自我感動。」
「行吧。那男朋友呢?你還找不找了?」
「慢慢來吧,這個城市裡還單著的,比我歲數大的女人多了去了。差我一個?」
(二)我最初和他認識是在學校的貼吧。
他是攝影協會的會長,當時他開的一個招募貼很火,我點進去成了和他互動最多的一個層主。
於是開學後他成了我的會長。
他人長得不算帥,但是表情總是特帶勁,透著點雅痞的味道。旅行發燒友,扛著長槍短炮走完了一幅中國地圖、後來是東亞、南亞、東南亞、再後來是中亞。
他頗會舞文弄墨,他不似我寫起來非得要矯情幾下閃了腰不可。他寫的東西詼諧,有料。
我挺喜歡他。那時他有女友。
我把我的心事說給學姐聽。學姐笑我,
「你這傻姑娘一看就沒經過幾個男人,但凡是個會拍會寫會玩的,皮相不差的,都能把你擄了去。」
「還得是要對我愛答不理的那種,一定要對我冷,我才臭不要臉地想討人的好。」我說。
我一直堅信自己眼光不差,凡是我看中的人一定內里比表面深刻。果然,他和前女友分手了。
半年以後學姐和他在一起了,郎才女貌,羨煞旁人。
才子佳人的故事延續到畢業。她去了上海工作。他去了新加坡讀研。
臨走他發了一條朋友圈說,腳生了根,愛結了情,還是沒跑出亞洲。
再後來學姐就看不到他朋友圈了。學姐央我幫忙到他那裡瞅一眼,他的世界裡都發生了什麼。
是一個有點胖的女孩子啊,眼睛不大,笑起來彎彎的,彎彎的他的手臂環上她的腰。
我硬是找出了眼睛彎彎的女孩的微博,拿給學姐看,像個家長里短的小媳婦。
前段時間我在西安的書院門外拍照時,微信叮咚傳來他的消息。
「我要結婚了,給你包個紅包吧,知道你小,還不掙錢,拿去約拍吧。」
「好,我結婚時再還你這個紅包。」
「跟我客氣」隨即發了個鏈接,「你嫂子做的電子請柬。到時候可別說我當初沒給你發喜帖啊。」
「嫂子哪兒人呀?」
「嘿嘿,說起來她和你算老鄉呢。不過現在她跟我在深圳住啦」
(三)我在微博和朋友圈裡都發了一道調查。
「家鄉經濟一片唱衰,畢業後你會回來嗎?」
答案是一半一半。
學姐跟我說她已經攢了足夠的錢,今年冬天可以帶爸媽去泰國玩一圈。
「不再寫矯情小文兒了?」
「嗨,早不了。」
「那我來寫吧,反正我年紀比你們都小,沒人敢笑話我。」
賈導說:「為什麼《山河故人》要用葉倩文的《珍重》?聽懂一首歌,就能聽懂一個時代的愛情。粵語歌有情有義,山西人喜歡。」「Men-to-solution」最讓人感觸的不在影院里,而是影院外。賈樟柯拍得了大歷史變革下小人物的悲喜命運,卻拍不了自己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下彰顯出的命運。本片票房不過兩三千萬,卻已超過老賈拍的所有電影票房總和。
性格是什麼呢?
性格是被家庭環境與社會環境不斷雕琢,最後磨合成對本人而言最佳的生存方式而已。有段時間我跟父母鬧得很僵,我覺得他們一點都不了解我。
但我逐漸想通了,60後的他們不理解80後的我,那不是再正常不過了嗎?就好像我看到00後的小朋友們,做直播的有,裸條的也有,我也完全搞不懂他們在想什麼,只能嘆嘆氣,說這一屆小學生不行啊。。想來其實很可笑,現在的技術日新月異,趕不上潮流的人,不說奧特了,甚至日常生活都難了。我家樓下的大門,升級了要用手機app才能開了,給我爸媽搗鼓了半天,真是為難了他們了。想要打個計程車,也得開個滴滴,華麗的電召,然後熟悉地說出你的位置,我能說我好懷念揚手即停嗎。去個超市,收銀員說請掃一下二維碼成為會員享有九折優惠,旁邊一個老大爺就罵開了我他媽就不會用手機就沒折扣了嗎!去銀行買個理財產品,經理說請開通網上銀行並下載銀行app,櫃檯不再提供操作了。被移動互聯網席捲著改變的日常生活,就連我,都覺得全部都得學起來真累,一個不留神,就趕不上時代的步伐了。有時候我會真的害怕,到我老了,腦袋不靈活了,世界會已經變成什麼樣呢,我還能舒服的活著嗎,還是說,我成了一個家門都不懂得開的臭老頭呢。慢慢的,我覺得,人與人之間不理解是常態,能夠被理解簡直是值得感恩戴德的。
每個人生於不同的時代里,活在不同的家庭里,活在不同的社會階層里,差異是多麼大,要有多麼幸運才能心靈相通呢。我讀書的時候,學的還是九大行星,而如今已成了八大行星了。我讀書的時候,學的還是八榮八恥,而如今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了。我不知道文革是什麼,不知道饑荒是什麼糧票是什麼,可我爸媽那代人卻是那樣長大的,我不明白,在幾萬一平的商品房子裡面,我爸要用舊木板自己造一張床,而不是花錢買一張豪華無比的大床,我無論如何無法理解。當他要把街上10塊錢淘來的椅子放我房間,我生氣了,語氣很重,我事後很後悔,我也很悲哀,我知道,他們老了想有所依靠,想跟我一起住享受天倫之樂,我能看到,當我說我寧願租房子也要搬出去一個人住的時候,他們眼睛裡的落寞,當他們絞盡腦汁要挽留我的時候,我何嘗不心軟呢,我就說服自己,有什麼爭吵忍一下就好了,要體諒他們。可我很清楚,我們是沒法永遠共處在一起了的,在一起矛盾只會不斷堆積,始終會有爆發的時候,那樣不是會更痛苦么。
就算不是年代相差的父輩,就算是年紀相仿的同輩,大家長大的環境各不相同,也沒法很好的理解的。最近常常要出席朋友們的婚禮了,當朋友醉醺醺,指著我鼻子說,你快找個對象吧,其他桌那麼多女生你快上啊。我當時忍不住就呵呵了,我知道朋友是為我好的,我為啥沒有更好的處理呢,沉默並微笑就好了啊,為什麼要呵呵呢。我自己也不懂為什麼,又不是那些年,又不是櫻花抄,電影主角如果演到我這個年紀,早就已經結局了,我卻還是像個傻瓜一樣,毫無表情的看著結婚的朋友們,還在思考著結婚到底為了什麼。可是轉念一想,就像山河故人演的,戀愛了,結婚了,可生活也還是生活,吃飯工作睡覺也還是吃飯工作睡覺,甚至會出現多麼不堪的事,爭吵啊,離婚啊,爭撫養權啊。一想到為了家人的幸福而需要肩挑沉重的經濟負擔去拚命工作,我就害怕。一想到要跟最喜歡的姑娘商量柴米油鹽,為雞毛蒜皮去爭吵,我就不相信愛情了。一個人我還能苟且的活著,可是一家人我真的無法負擔,我無法忍受自己的不自由,也無法忍受自己的不負責,結局我能想像,痛苦會磨平一切快樂,既然歡樂變成負擔,只有不歡而散。也許我還是要在眾人的催促聲中一個人像個傻瓜那樣渾渾噩噩的活著,有時候快樂,有時候難過,只是至少,我是自由著的。人是孤獨的。不要去勉強理解誰。也不用因為不被理解而懊惱。我們都好好的活著自己的模樣,那樣,就很好了。電影這東西,跟做菜是一樣的。
鹹的甜的,苦的辣的,只要能讓人喜歡,就是好片子。
有的炫技,有的劇情引人入勝,有的能引起共鳴,有的就沒什麼營養但真的是搞笑到不行。這都是好片子,很好的片子。
山河故人這電影,我覺得分析那麼多,沒有太大意義,他就佔了倆字,「紀實」。
我是山西來的,看到了很多童年。還原一個時代,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義。那個時代的人和事情,導演沒給你剖析什麼,他就像我的父輩一樣,緩緩給你講了講那些故事,喏,那些年,人都是那樣過來的。有的選了這個,有的選那個。
這片子,你硬要看什麼道理?又硬要找什麼意義?翻來覆去就只看到幾句老話,「時勢造英雄」,「性格決定命運」。再說的大點,時也命也運也。有什麼好講的?
紀實感最大的好處就是代入。他能給你一種錯覺,讓你以為實實在在摸到了早已消失的東西。故事跨度大,內容多,情感有張力。趙濤聽著他兒子跟後媽視頻手抖,是真的感染到我了。後面在車上共同聽一個耳機,也是非常的打動人。沒有台詞,演員演技也一般,打動你的到底是什麼?
氛圍所營造的真實感。看完之後真的想說點什麼,甚至想寫影評。內有劇透部分,不好意思。
一部好的電影,讓觀眾忘了演員就成功了一半。知道賈樟柯是《三峽好人》,喜歡賈樟柯那就是《山河故人》了。應該說來,山河故人講的就是孤獨,徹徹底底的孤獨。電影里有一句話說得太好了。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遲早是要分開。所以電影分為了三段,1999、2014、2025、這間隔時間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三段。生命中會有人在不同時段出現。三段故事,猶如語文中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開始濤兒可以選擇梁子,也可以選擇晉生,最終選擇了後者。如果當初選擇不一樣,結果會不會不同。沒有假設!火車上濤兒告訴父親自己談的朋友是晉生。父親說你喜歡就好。父親就去接水了,實際上是站著車廂連接處發獃。父親是過來人,大概也看明白了一切,也許能料得未來如何。
濤兒有一條狗,說可以活15年,晉生說就是2014。誇濤兒永遠18歲。濤兒樂得。所以她一直都喜歡狗,奧迪車前面也擺了一隻太陽能的狗。最後自己也牽了一隻狗,三隻不同的狗。
其實狗才是最忠誠的,比人忠誠。濤兒也有三次哭得厲害,一次是梁子離開。一次是父親離開,一次是在機場接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人,也許她真的是喜歡梁子的吧,把鑰匙撿起來。把請柬塞回包里,因為她想如果這個請柬沒有拿出來,婚沒結。有個細節是她把請柬上的灰塵在牆上拍了幾下,何止是請柬上的灰塵,她也想抖落這幾年自己身上的灰塵吧。只是選擇弄人,所以也沒有說為什麼而離婚。這不重要,都是過客。所以也不用交代最後梁子怎麼樣了。
濤兒去接父親的遺體回家,火車上又看見了新兵。父親是去給戰友過七十大壽的。新老都會殊途同歸。
兒子離開,選擇火車。也是我們常常這樣做的事情,有些事情不得不面對,我們希望晚點。其實結果都一樣。
最後兒子說想回去看看,真的要準備回去,他卻不想了。他說他就是這麼一想。畫面就切換到了海邊,很大的浪潮拍打著岸邊,就好比我們人類一樣,雖然有很多的推力,我們自己也想上岸。但最終還是歸於大海。兒子可以回去看媽媽,晉生也可以回國,雖然想過,但最終都不會。寧願這麼孤單。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我們,想的與做的完全不同。
只有疼才能感到到愛,這是中文老師說的。這句話可以詮釋濤兒的一生了,她這一輩子感受到很多的疼了吧。她感受到愛了么?少之又少吧。都是無盡的孤獨與疼痛吧。愛有多少,疼就有多少。
結尾,一個人,一條狗,漫天飛舞的雪花。要多孤獨有多孤獨吧。誰都不會陪你走到最後,你就是你自己。開始的多人共舞,結尾的一人獨舞。濤兒也看透了,所以一個人也能在雪中起舞了。人生也就如此,就結束了。
改變的事情,我們叫變故,去世的人,我們叫已故。離開的人,我們叫故人。
想起那句,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不禁潸然淚下。《山河故人》是讚歌2015-11-03 01:08 偽裝成萬年受的腹黑攻閱讀 20文/李弘飛
趁熱打鐵,梳理《山河故人》觀後感。
賈樟柯電影的鄉土情懷如故,電影「花招」細節不斷,如果單從情節上,這部電影未必得到好評,這也是很多人的直觀感受。畢竟,情節並沒有大驚喜,而所表現的故事脈絡和情節設置,按我和朋友的評價:更像一部電視劇。
這是褒獎,真的。電視劇長而不膩,比電影優越在,它足夠細膩。哪怕情節波瀾不驚,卻絲毫不乏味。我細節評述之前,我先反對兩種看法。我不同意這是一部悲劇色彩濃厚的電影。難道不悲劇嗎?有悲劇,在我看來體現在個體人物在時代洪流里被衝撞迷失的人生悲劇,而不是電影主題的悲劇。第二我不同意這是一部無聊的電影,說實話,如果比情節的無聊,和之前那部片未上就誇口的《闖入者》來說,就故事情節編劇上,《山河故人》優太多。原諒我順便踩了《闖入者》,相比誇口「我很用心」來說,賈樟柯這次倒是真的在電影的時長內,呈現了電視劇的起伏。只說明了一點,不怕故事梗概平實,只要描繪不乏味。
接下來寫我個人的影評。
《山河故人》,很多人電影開始之後的一段時間估計都還和沒進場的想法一樣:這電影叫什麼來著?直到電影慢慢推進,才突然醒悟,原來山河故人是此意。直觀來說,說文解字,全片兩個元素:山河和故人。時間的變遷為推動主線,從1999到2014再到2025。剛開始看到時間的時候,第一反應是找「霸個」。關於時間的變化除了明晃晃的字幕之外,這有幾個導演的小「花招」,不知道有多少人發現。
第一個細節,在於個別背景人物不同時間點的外形直觀變化,一到要變身,不對,要變時間節點,要推進的時候,就有個人物在前後出現,沒錯,影片大量前後照應。比如1999到2014年出現的抗戲刀的男孩,其他還有類似的情節照應,比如飛機墜毀和後來在墜毀位置路祭燒紙的母子和時間前後市樓兩邊街道的變遷。
第二個是明擺的花招了,熒幕尺寸在三個時間節點不斷變化,從老電視機4:3一樣的尺寸到16:9再到最後的全屏畫面,整個電影都在時間的變遷之中,可謂是潛意識引導觀眾的時間軸。
細說時間,三個時間點,看到2025年時似乎有些不知所以了,納悶於這樣的一部片子何必走向科幻?除了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之外,對於電影主旨有重要作用,不到未來,你怎麼知道不光過去會成為故人,現在也會成為故人,未來也終將成為故人呢?
《山河故人》中山河代表賈樟柯最本土的鄉土情懷,山河是基底,是故人的依託,是情感的培養皿。影片中山河是汾陽文峰塔,是黃河,是溝壑縱橫的黃土地,是故國。而片中最重要的山河意象,就是汾陽文峰塔。文峰塔在時間軸的變遷下,欣然看到周遭環境的變化,土路到平整後的道路到最後沈濤(趙濤飾)跳舞時的背景,山河依舊在,只是故顏改。而在賈樟柯的筆下,文峰塔又似乎沒有被電影特效大刀闊斧的進行仿舊來凸顯變化,我只是猜測,導演為了表達山河的永恆性和凸顯個體命運在時間下的渺小。電影照進現實,山河可不是一直都在,不然,賈樟柯為何念念不忘他那一缽黃土地。
再說故人。影片中哪一個人不是故人?主線故人沈濤在兒子到樂即將離開的時候,說了一句台詞:每個人只能在你人生中陪你走一段路。我們終究感受到,沒有誰會永遠陪著誰身邊,生命中路過、生活過的每一個人都終將是故人。影片後來Mia和到樂的對白也點破:「我要是二十歲我絕對不會勸你回去,可是她終究和你有血緣關係。」所以終究感慨的是故人關係,而不是那具體的一個人。而影片中有幾段故人關係,的確可以拿來分析,先從短的關係說起。
(梁建軍、沈濤和張晉生)愛情故人。90年代那段三角戀,中間每一個人都成為了彼此的故人。
梁建軍和沈濤。梁建軍賭氣離去,沈濤說,你連句再見也不說?梁建軍病重歸來,沈濤又說,回來了怎麼也不說一聲?有些感情,似乎只能「計較」於一句話,曾經的多少糾葛,到頭來,昔人依舊,人還是那個人,關係卻舊了。梁建軍治病借錢第一個找的是曾經煤礦的朋友,發現朋友之間只剩了一句客套話「有什麼困難和我說」。梁建軍又是多麼男人的和妻子說,借錢這種事怎麼能讓你去。片子留了空白,我們不知道是梁妻自己偷偷去找已成為老闆的沈濤借錢還是梁建軍羞於自己親去。和隨意進出沈濤家門和同碗吃飯的曾經來說,這顯得是隔閡的故人關係。故人到什麼程度,導演連梁建軍後來如何都不說了,畢竟對沈濤而言,收回那封正兒八經塵封的請柬時,就收回了與梁建軍的過去,後來如何,無非只是故人,更懶得一說了。這就是片中各種大環境下個體人物間故人關係的悲劇色彩,更殘酷的還在後邊。
(梁建軍與沈濤)張晉生和沈濤。有幸父親與角色同名,從名字來講,張晉生的命運始於「生於晉」,有一路不斷「晉陞」,經濟基礎的不斷發展,也造就了這個人物的悲劇色彩。小人物生於大環境似乎就只能被不斷摧殘,晉生剛出場時還帶有著小城青年的活力與樸實,活脫有些可愛。隨著金錢的累積,慾望的膨脹靠著自信心衝擊著個體命運,他開始耍心眼,買礦「勸退」梁建軍,動了「殺心」,再到後來「休妻」在上海再娶,又迫於國內政治反腐壓力「逃」到澳大利亞。他的人生,看似一直在升,的確,生活質量一直在升。但最後讓他心心念念的卻是他的開始,他生於晉。鄉音未改鬢毛衰是他人生悲劇的體現。「國內不讓買槍,澳大利亞剛通過法律可以有槍,老子買了許多槍,可是自由呢?」他對兒子到樂的吶喊正道出了他人生悲劇的所在,兒子追求個體自由的腳步何曾相似。晉生從追究生活自由,有錢買車肆意風流到愛情自由,為了愛情自由,不惜手段,再到有了更寬眼界,休妻再娶,人的肆意自由何嘗不是慾望的無限增殖。他畫地為牢,他做了個人人生的皇帝,卻發現一生都在給自己造一座墳,還是不能歸去的異地墳。此刻又深刻同情了他對於兒子的憤怒和人生的可悲。而他與沈濤,像兩條努力相交的平行線,費勁心力交點之後卻又分道揚鑣,越來越遠。二者故人關係的疏離,在兒子到樂回鄉探母中間發生的很多細節都可以看出,兩人的觀念和思想越發的背離,最後衝突到節點,斷掉,再無往來。這恐怕是最絕決的故人關係了。
(張晉生和沈濤)Mia和到樂。不得不感嘆,賈樟柯為這部電影增加了這麼多感覺會宣兵奪主又過於畫蛇添足的部分,卻絲毫沒有影響到電影的效果,把握恰到好處。張艾嘉飾演的Mia作為到樂忘年戀的對象,正如電影中說,是老師?是朋友?還是大姐姐?Mia是到樂的人生導師,所謂人生導師,大概就從生理到心理全方位引導了,這時,反而更覺得Mia抽象了。Mia對於到樂來講是對於個體自由追求的象徵,又是對山河故人依戀的側面反映,實際來講,Mia就是到樂人物的一部分,只是這部分想法得以獨立為一個角色來對話對白,實則如神交,如翻譯溝通,是他自身與外界、與父親、與山河故人交流的中介,其實就是他自己。實體化後的Mia增加了個人的故人故事,前夫那般可笑像極了晉生之於沈濤,對於母親的擔心與思念又像極了到樂,更實在的,Mia乾脆就是到樂母親一般的年紀,只是更理解他更接受他。正如對白,「你到汾陽見到你的母親又該怎麼介紹我呢?」實則,是怎麼介紹你自己的意識形態和想法呢?畢竟當初就隔閡明顯,終究是只是有血緣的故人。在到樂為自己的沉默回答和Mia道歉時,Mia說:「沒關係,自由么」。終究到樂的個人自由追求和父親晉生一樣,還是面臨選擇和失去,或許有種可能性,Mia未來也不過是故人而已。Mia若真那麼體貼理解到樂內心自由的定義,那麼符合他的心意,那還不就是到樂本身嗎?又何來又一個個體命運。在現實環境下,可能成為故人的不一定是人本身,而是曾經的一些思想和觀念。Mia經歷了太多,理解了太多,山河故人對她而言就是台詞所講,是愛的牽掛。沒有牽掛的愛,那是絕對的自由,也就是影片中全部愛情悲劇關係的源頭。
(張到樂dollar和Mia)親情故人。親情的故人關係最為殘酷,這個世界上比告訴你你父母將要提前你逝去更殘忍的就是告訴你他們將成為你的故人,你有血緣的過客。
沈濤與沈父。這是我們傳統意義的殘忍,親人的離去告訴我們,親人終究只能存在於你生命的一段旅程,故去的親人,就是那麼突然的割裂感,就消失不見了。這是沈濤第二次流淚,第一次是愛情關係故去,這樣比較看來,沈濤得到了成長。沈濤和沈父的故事情節簡單,似乎可以單獨做一部類似《忠犬八公》的電影——就是沈父和沈濤去沙河探望戰友。如此平常的生活在電影平實的故事中出現幾次,大概觀眾權當是為了白描了,卻猛然被打醒,這是分秒必爭的電影啊,何來純粹的白描。結果沈父在最後一次去沙河給戰友過壽時闔然長逝於沙河火車站候車室。值得提醒的是,這段僧侶在候車室安然超度沈父的情節取自真實發生在太原火車站的事件,似乎電影中的那位僧人就是新聞中的那一位。這樣的情節取材,我不能說不好,只是有點齣戲,倒是也能淡化感傷,大約能略微緩和的告訴我們,曾經我們覺得如此自然存在的人,終究突然就從我們的旅途中下車了。
晉生與兒子到樂。看似應該最長久的親情關係,卻破裂的最完全。在我看來,到樂和晉生本質是一個人,那如出一轍的對於個人自由的追尋,那又如出一轍的對於山河故人的執著挂念。晉生是自我改變的那麼多次依舊放不下鄉音,要讓兒子說好中國話,閑聊也離不開故國。就連穿著和使用,越老反而越傳統了,這不妨是鄉情的體現。兒子到樂缺是被動被「洗腦」的,從被新上海媽媽灌洋腔洋裝(不知道有沒有在諷刺上海人當時大環境下的崇洋心態)到在澳洲生活忘了漢語和具體的山河故人記憶,更被父親的尷尬處境被迫不能對外提起自己的真實姓名和出身。但是卻時不時的déjà vu想起刻在骨子裡的山河與故人,本質上看來,到樂自我自由的追求是來源於對山河故人的執著,這與他父親的人生又何曾不是殊途同歸。影片開放式結尾也對這對父子關係發展留了未可知的結局。
(沈濤和7歲的到樂)沈濤與兒子到樂。這是看似影片後半段最主要的故人關係,以至於觀眾會以為全片的故人指的就是沈濤一個人。沈濤與兒子到樂的母子關係在影片吃重沒錯,沈濤主要跨前兩代,兒子到樂跨後兩代,交接的那一代恰好是2014年那段重要講述他倆母子關係的情節,連接全片。也正是由於二者母子故人關係的溫情性和一種客觀理性的積極性,讓我覺得,這片絕不悲劇色彩,反而足夠理性積極。兒子的出生是沈濤夫妻關係的高潮,到樂的出生是夫妻關係變為故人關係的開始(從情節節點來說),再到後來到樂主要情節出現時,與母親沈濤之間的生疏和意識形態的交戰就感覺是一把一把的冷箭。可能有人會說,只感覺到到樂這個小孩子如此懂事。正是如此,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了一個這樣如此懂事卻與母親隔閡之深,能夠接受母親對自己的「指正」的同時卻又切換自如的應對那邊「儂好哇」的媽咪。這都是一把把的冷刀子,越插越冷。兩人在機場相見的場景,沈濤倒是真是像故人相見,到樂卻更像對待陌生人,這也是大環境下小人物命運關係的悲劇。至於後來在澳洲的情節,沈濤已經化作意象了,她僅僅是作為有血緣關係和鄉土情懷根的所在存在與到樂潛意識的骨髓里。沈濤的確只陪伴了兒子一段旅程,電影把這段本該人生的旅程現實到了劇情中,也是沈濤作為一個母親對與兒子關係的彌補,或者更像是埋下了根。「這趟車本來就是慢車,這樣媽媽好多陪你一段時間。」
沈濤在視頻中與晉生徹底決裂故人關係之後,與到樂開始了一段修復和升華之旅,其實是給觀眾看的。沈濤給兒子講了人生與陪伴過客的話,帶他在姥爺過世的地方冥想,葉倩文的《珍重》出現的時機太過於明顯,導演沒到一個關鍵時刻,就放歌告訴觀眾,請珍重生命的這個時刻。《珍重》這首歌在沈濤和到樂的母子關係中出現兩次,一次就是在姥爺過世的車站冥想時,珍重是對逝去的親人,也是對現在的自己。而後歌曲出現在即將送走兒子的卧鋪車廂中,除了表達對兒子的囑託,在這裡導演也送出了兩個「《盜夢空間》陀螺」——家門鑰匙和這首歌。使得在第三節2025年的時候,這首歌首先喚起了到樂心底的山河故人記憶,又是那把鑰匙給了他想要回去看看的初始推動力。而更要罵賈樟柯「心機太重」的是,鑰匙和歌曲是從第一節就埋下的串聯伏筆。歌曲不必說,《珍重》第一次出現在三人三角戀衝突爆發的電器店內,此時歌曲的「珍重」值得把玩,不知道最該讓誰珍重,似乎人人都需要珍重,每一段關係都需要在此刻留念定格。而另一首歌曲《go west》才更叫人「可氣」,片頭是群舞到片尾是趙濤與文峰塔獨舞此歌,而偏偏去到西方的是兒子到樂和晉生,而生命西去或者垂暮的,是沈父和身患重病的梁建軍。可又偏偏沈濤的舞蹈由一開始如驚濤一般激動到最後波瀾不驚的獨舞,這種淡然,不知是對「逃」在西方的父子倆的嘲諷還是對生命的偉大讚歌。
至於鑰匙,也過於明顯,兩把鑰匙,同源。家門鑰匙,一把是梁建軍扔掉又被沈濤拾回又交回的鑰匙,一把是沈濤為兒子準備的回家鑰匙。意義深重又明顯,回家。哪怕當初多麼絕決的置氣離去,哪怕當初多麼可盼的逃離,最終回家是內心的歸宿和解脫。梁建軍回家得到了生命的救贖,到樂回家可以得到心靈的救贖,可憐晉生,沒有鑰匙,只能眼巴巴的把玩自己曾經追求著的自由的代表——「槍」。多麼諷刺,都怪編劇和導演太狠心,思鄉最切的最後悔的是晉生,卻唯獨他畫地為牢等待自戕,那把費盡心機追逐的「槍」又是多麼殘忍的暗示。
(沈濤和到樂在回去分別的火車卧鋪聽葉倩文的《珍重》)到影片結尾那意象化的場景,更多感受到的就是象徵意義了。文峰塔或許修修補補還在,狗或許換了一條兩條也還在,花白短髮的沈濤也還在,那首歌那段舞也還在,歷經多少變化,山河還是山河,故人還是故人,哪怕故人逝去,如沈父,或如可能去世的梁建軍,也終究是故人,故人在於陪伴了你生命的一段旅程,除了山河,沒人能夠陪你走完人生。這獨舞,是對山河故人的牽掛,是對生命的讚歌。
(本文版權歸本人所有)
原文請關注微博:偽裝成萬年受的腹黑攻;
人人:李弘飛Drtá
中國人即將佔領世界…
這片子的意義在於,它講述了一個廣場舞大媽為何跳舞的心路歷程。
我的感受是,在剛才的 17:20分,我做了非常對不起自己的選擇,2個小時的寶貴生命奉獻給了它。 慶幸的是 又可以在黑名單填上一個導演的名字。
晚上剛剛看完。很一般。 而且因為之前看這裡的評論較好的原因,還是挺失望的。
首先作為一個大俗人,我很不喜歡濤的長相。一直在逃避看她的全屏幕特寫。梁子的老婆都比她好看很多。說明財富和老婆美貌並不成正比。
劇情上很多地方能感受到刻意。開頭硬是讓三人演比實際年齡小很多的角色。跳舞也很奇怪,也土裡土氣的。我媽說這不是廣場舞嗎。飛機的墜毀對劇情沒有任何幫助,當然你如果願意可以把它當隱喻聯繫上任何事情。另外飛機墜毀的特效做得能再差一點?小朋友的iPad里的照片ps痕迹能再明顯一點?上小學時候還能流利和後媽用上海話交流,結果10年以後中文一點也不會說了和爸爸說話需要翻譯?在國外生活的時間爸爸都不和他說中文嗎?
劇情支離破碎,情緒渲染並沒有其它答案吹的那麼好。我爸媽也是中年人,看完了沒有任何觸動。母子戀那塊讓他們覺得很尷尬,又因為我也在覺得更尷尬了。(尺度還真是大)
邏輯聯繫牽強。都是讓人一開始看不懂,後來硬是靠猜把鏡頭意象聯繫起來的鏡頭。嗓子被這種牽強捏的難受。
可是仍然有這麼多人好評。聳肩。前兩天看了〈山河故人〉,影片結束後有一種難以訴說的感覺。在回學校的公交車上,手機隨機播放到了宋冬野的〈鴿子〉——
「迷路的鴿子啊我在雙手合十的晚上渴望一雙翅膀飛去南方,南方儘管再也看不到無名山的高遙遠的鴿子啊匆匆忙忙的飛翔 只是為了回家明天太遠 今天太短偽善的人來了又走 只顧吃穿……」毫無徵兆的,這首歌砸進了我腦袋裡,終於和〈山河故人〉撞上了。1999年的山西,當職官員可以帶著一份美好的政績表走進新時代,那也是煤礦暴發戶崛起的開始。在這個大背景下有許許多多的改革和動蕩,興盛與衰敗,是中國歷史的一次節點。而賈樟柯只是選擇了最底層的人物,一生雖平凡,卻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山河故人〉里賈導盡情而自私的抒發著自己的情懷,生硬的劃分了三個時代,雖易理解但刻意標記時間卻是詬病。
沈濤是一位地理老師,卻一輩子留在了汾陽。對於山河,她是歸人。對於沈濤,所有人都是過客。——包括愛情失敗而遠走他鄉的梁子,和沈濤離婚去了上海的張晉生,遠行澳大利亞的親生兒子張到樂。三個時間段,也是三次後會無期的告別。期間穿插了播種飛機的失事,沈濤父親的去世,種種偶然和必然的離別,似乎都在圍繞沈濤的那句「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對我而言,這是一部悲情片。其所告別的不僅是故鄉故土故人,更是一個再也回不去的時代。九十年代山西乃至全國的工業化高速發展,勞動力需求旺盛,從此幾乎每個城市都塞滿了流動人口,那些具體到每個家庭的背井離鄉和悲歡離合不言而喻。城鎮化帶來了效益,卻讓許多人染上了鄉愁。待重歸故土時,早已物是人非。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時間終究不會被人感化,人只能彼此感化,或感化自己。
看電影當天,是習主席和馬先生在新加坡見面的日子。看畫面,又想起〈山河故人〉,頗為動容。恰好在影片中客串老師mia的張艾嘉唱過一首歌〈戲雪〉,是陳升的詞——
「飛翔在兩萬英尺的高空候鳥要歸鄉並不需要堅強和任何悲傷就讓那日日夜夜想不透荒謬的心事塵封自己心中不被發現最神秘的地方…一九四八年我離開我最愛的人當火車開動的時候北方正落著蒼茫的雪如果我知道這一別就要四十一年歲月若能重頭我很想說我不走…」〈北平無戰事〉中,方步亭一家在抗日戰爭中妻死子散,戰後終團聚,卻又被夾在共黨和國黨利益之間,最後隨國黨戰敗遠離故土逃去台灣…山河故人,用此形容再貼切不過。回到影片結尾,當風燭殘年的沈濤在雪地里又跳起了紅極一時的迪曲〈go west〉,雖有些格格不入但並不齣戲,在對時間反抗和無奈之後終於沉澱為偉大的致敬。
我也向賈樟柯致敬,他是一位敢為的導演,並且能在商業片的大轟炸下做一個好的協調。在〈白日煙火〉獲獎且票房過億以後,在自來水軍的異軍突起之下,也有更多敢為和先銳的導演拍更多的文藝片。向這些導演和影片致敬。
也許〈山河故人〉有更深的奧義,但以我的年紀和經歷還不能理解。也許他日再看,會有更多東西出現。這就是一部優秀電影的意義——陪你和這個不太好的世界一起在改變。
最後,附上一首電影讓我想起的好詩——古老的時鐘敲出的,微弱的響聲,像時間輕輕滴落。 有時候,在黃昏,自頂樓某但房間,傳來笛聲。吹笛者倚著窗牗,而窗口大朵的鬱金香。 此刻,若你不愛我,我也不會在意。我是喜歡的,它展示、並證實了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和猶疑的問題。雖然很老套,但我還是想說,C"est la vie .我覺得電影的名字很棒,山河故人,電影故事和內蘊也全都包含在裡面了。山河依舊在,故人難覓尋。英文名是 mountains may depart ,山也有分開的一天。每個人都只是陪你走一段。走過低谷期也讓我想明白一個道理,誰也幫不了你,只有你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從生到死,終究只是你一個人。之前知己說孤獨,我說你不是有男友嗎,她說你懂啥,孤獨是永遠的,時時存在,是不可調和的,是無論和誰都無法消解的。我慢慢理解,並接受,逐漸釋懷。如果它真的一直都存在,那就更沒什麼可擔心的了。對念念不忘的,患得患失的,既然明白不會有結束的一天,沒有什麼可倚仗,便也沒有什麼好執念。1999,2014,2025。青春,中年,暮年。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算不上美滿如意,可這就是人的一生,還會有下一個十年,日子就這樣過著,過了。無關選擇,因為總是會始料未及。life always repeats。導演將電影啪嘰一下拍給你看——就這,看電影的我們會因此警覺幾分嗎。哭泣的人都是失去過的人。故人。他們可能是我們的青春,愛情,血脈,他們就是我們的人生。沒有海可枯石可爛,不知道哪天和你相離,所以希望過了這一秒再多一秒,不辜負人世間的這場相遇。若有一天走得匆匆,我會聽一聽那個時候的歌,時間會過濾所有狼狽和殘忍,回憶回憶故事,思念思念故人。其實這個電影也向我們闡釋了廣場舞的奧義。( ????? )有時候我也會想,老是不是只是生理機能,成熟到穩重到沉鬱到豁達等一系列心態變化只是心理層面說服我們做好接受這一事實的漫長準備。而事實上,直到死的那一刻,我們還是想去吃去愛去追逐去爭鬥,去生。老去的是皮囊,好多掙扎著無法自我催眠的人,想要掙得更多愛的人,不惜打破「倫理」這一道屏障。是不是一旦身體性徵發育成熟,不用社會上哪一條關係去規約,便都最終落在了「男人」和「女人」上。是不是那首歌,那段節拍代表的舞步,只要正在播放,就還能讓我短暫忘記身體已經衰老、時間分秒逝去、故人越來越舊的事實。是不是只要音樂一響,那感覺就跟山石一樣穩固,河流一樣往複。十八歲就是昨天,我們剛春遊完,哼著小曲兒回來。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山河故人》最後有一個鏡頭,趙濤在汾河邊上將陪伴了她25年的狗的繩套解開,鏡頭逐漸變為廣角,空曠中汾陽只剩下一條河、一座塔、幾間房子和唯一的故人——
除了趙濤,電影中的所有人都不在汾陽了。
張晉生和到樂在澳大利亞,趙濤的父親在去世了,梁子的礦工朋友去了哈薩克,甚至汾陽街頭一直拿著大刀的那個人也不在出現了,當然,患了癌症的梁子也沒能出現在2025年。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
這是趙濤2014年在火車上對兒子到樂說的一句話,為了和兒子多待一段時間,她選擇了最慢的火車送兒子去上海。
2014年的趙濤,還有依戀。
而整部片子的主題,卻是分別。
從最開始,梁子的一句「再見」讓趙濤心痛不已,她哭了。
後來,父親的去世讓趙濤心痛不已,她哭了。
再到後來,到樂的離開讓趙濤心痛不已,她哭了。
在這三次離別中,鏡頭都直勾勾地對著趙濤,長時間沒有反打,畫面彷彿一股又一股的劇痛。
而第四次,趙濤穿著一件紅色的大衣,在一個飄著白色雪花的天氣來到已成冰河的汾河邊上,將陪伴了她25年的狗的繩套解開。而這一次,是她主動選的——15歲的狗就已經非常少見,更不要說25歲,如此提前割捨了心中的依戀,便不會再有將來分別時的痛苦。年輕時的趙濤是一個對生活懷有固執希望的人,她的紅色大衣,她的舞姿,她的唱詞,與周圍灰色的市集,異化的人心,麻木的態度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彷彿如秋日初起的漣漪而又燦若流霞。到了最後,她放下心中的依戀彷彿是接受了生活本身的平淡孤獨,但她仍然用舞姿在向裹挾萬物的時間與生活炫耀作為一個生命的尊嚴。
10月24日那天賈樟柯來明理樓作講座時曾不斷強調「這是一部小電影」,大意是說這部電影不講時代滄桑,只論人世情長。但離別真是小事或者人情本身不夠宏大嗎?離別之苦,唯有親歷,才可以體會。賈樟柯可以只說有助於電影宣發的話,但電影本身卻騙不了人——別離總關情,歲月不待人。
既然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愛的時候就用力一點吧;
既然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離別時輕聲道一聲《珍重》吧;
既然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終究只能選擇「就此別過,無問西東」。
珍重
歌手:葉倩文網易雲音樂 聽見好時光
突然地沉默了空氣
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
沾濕雙眼漸紅
難藏依戀及痛悲
多年情不知怎說起
在何地仍然是關心你
無盡長夜為陪伴我懷念你
它方天氣漸涼
前途或有白雪飛
假如能不想別離你
不肯不可不忍不舍失去你
盼望世事總可有轉機
牽手握手分手揮手講再見
縱在兩地一生也等你
這部電影總是讓我想起小學時寫作文,大概想個劇情,就去寫,奈何筆力太淺,閱歷不深,寫出來的東西大方向不會出錯,但總有種奇怪的感覺。也許是不夠真實吧,畢竟是我編的。
推薦閱讀:
※《山河故人》里在濤給梁子錢以後,梁子最終怎麼樣了?為什麼後面不交代了?
※要是賈樟柯把他的電影署名韓寒,票房會不會翻幾番?
※如何看待賈樟柯在《天註定》片源流出後在微博上的言論?
※山河故人不是16:9?在電影院看好難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