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辯題如何選擇?為什麼大家不喜歡老辯題?BP 辯題是怎麼生成的?

題主很喜歡一些老題比如「與誰同行與去向何方」,但是團委說這個題太老了換一個...當時就覺得!我去!老題怎麼了!老題能打首先證明這個題比較公平,沒有很強的傾向性,其次老題並不代表我們這一屆打過這個題,最後新題不好出啊。

所以想問一問各種比賽的辯題是如何選擇的。

以及怎麼看一個題目的傾向性?公平性?

比如,金錢辯。或者任何一個您考慮過公平性的辯題做實例分析。

另外很好奇那些新題是怎麼出的,比如知道越多越像孤兒/寵兒。文呆理傻

政策辯的挑選又為什麼選擇這個政策而不是那個政策呢...

最後是BP的辯題,例如本院認為應當把辯論納入必修課,本院將為慕課等網路課程頒發學位證。這些很新穎也很有趣的議題是怎麼出現的...網路上根本搜不到...

另外這些有趣的bp議題怎麼樣融入進華語辯論?


一般來說,圈外人覺得是好辯題的未必是好辯題,圈外人都覺得不好的辯題,常常真的不好。

「與誰同行和去向哪裡」這個題目作為辯手我也是蠻喜歡的,但作為組織者不會選,原因有三:

1、表意不明。其實這個辯題是想對過程和目標進行比較,但選擇了兩個類比,這使得大部分的中低水平辯手不會直奔主題討論邏輯,而會大幅度在字面上纏鬥。實際上這個辯題我至少作為評委評過15場,打的能看的,真的一場都沒有。我相信老殭屍這種級別的隊伍肯定能打得很好,畢竟他們連做好人難做壞人難這種超級爛辯題都打得很好,但對大部分的辯手,真打不好。

2、因為表意不明,所以直接的衝突薄弱。與誰同行和去向哪裡字面上其實是沒衝突的,兩者如果要進行比較,需要強行找標準,而兩邊的標準又幾乎必然不一樣。一個沒有直接的很明顯的衝突的辯題,不適宜作為比賽辯題。

3、確實太老了,作為主辦方都不希望自己辦的比賽變成百度第一頁的成稿的對決,就算辯手都是自己寫稿子,而且你們這一屆或許沒打過,評委和觀眾可能也都看吐了。

一、辯題篩選的原則是什麼?

這些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那就是純辯手(沒比賽組織經驗)選擇辯題有時候還真的不如非辯手。因為辯手比賽打多了,自然就會覺得什麼都能打,但其實有的辯題真的不平衡或者沒意思,真的打了才知道坑。世錦賽也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某隊伍來找我抱怨說辯題不平衡,我拿出當時的郵件說:這是你們隊自己推送的...

作為主辦方,好的辯題一般要考慮如下要素:

1、平衡性:這個自然不必說,金錢是不是萬惡之源就是一個很不好的辯題。即便過去了十四年,這個題目正方勝率也少的可憐,連老殭屍這種隊伍都毫不猶豫選擇了反方。

2、表意明確:直言不諱,文傻理呆也是一個很爛的辯題,雖然星辯和華語網辯都用過。這個辯題的問題在於,文傻和理呆的定義很難界定,我看過的好幾場雙方打完了才知道定義根本不一樣,全場都是雞同鴨講。

3、衝突性: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這種就不屬於好辯題,因為兩者根本就沒衝突。這裡的衝突,是指直接的正面的衝突,也就是雙方不需要強行假設共識,直接就可以針對辯題的核心進行交鋒。這對於比賽來說太重要,許多比賽全場只停留在定義戰,其實辯題有很大的責任。

4、觀賞性:這個不必多說了,作為主辦方自然希望辯題有意思。所以你說為什麼團委反對老辯題,是因為他們覺得這個辯題大家都看爛了,新的有趣的辯題比較好,這點我覺得團委沒啥問題。

二、新辯題是怎麼選的

我辦著兩個比賽(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華語網辯),此外許多其他的比賽比如捭闔全國賽的辯題我也會有貢獻。一般來說,新辯題的出現來自這幾個方面:

1、重大的新國家政策,比如養老金入市、以房養老、營改增,等等,我們出辯題的同學吳堯,會盯著兩會專題看很久,看看那些代表提出的議案是否有作為辯題的價值;

2、社會熱點話題,比如羽毛球女雙、賈玲該不該道歉,這個你看知乎熱門就好;

3、成語、俗語新解,一般如果一個成語在這個社會有新的解讀,或者成語的土壤發生了變化,那麼就可以作為辯題,比如中庸之道在現代社會是否應該被提倡這種;

4、一些重要的之前還沒被討論過的社會思考,比如儒家思想對現代社會的意義,人與自然等

其實並不難,關鍵是要多關注熱點,多觀察生活,然後根據第一部分的辯題標準來篩選。

第五屆世界華語辯論錦標賽的辯題流程,是參賽隊推薦+微博網友推薦+主辦方自選+評委推薦,推薦一般會有150個辯題左右;然後交給胡漸彪、黃執中、張愛萍等前輩進行審核,審核到三十多個;然後交給參賽隊提出異議,最後由我決定最後的二十個。

三、政策性辯題的挑選

政策性辯題的挑選也還是那幾個大原則,和第一部分一樣,但還要考慮以下幾點:

1、要考慮比賽的時間限制,所以不要選擇太過宏觀、幾天幾夜都討論不完的辯題,最好選擇一個具體的政策開展交鋒,太大的辯題雙方都只能打很小的一部分。

2、不要過於專業。這裡的過於專業是指太過學術(注意太過兩個字),比如你討論死刑,大家就算不學法還可以看論文,但如果你討論的是純理工科的辯題,那文科生可能就要瞎了。

3、要考慮信息獲取渠道。你在馬來西亞打馬來西亞消費稅的辯題自然沒問題,但如果中國辯手打可能就會不知所措,因為資料都查不到,或者資料來源決定了比賽。在政策性辯題的選取中,要考慮雙方在資料來源中要相對公平。某些辯題某一方的數據政府根本不公布,實際就很不平衡。

大體就是這樣,BP我不熟悉,邀請了曾老師來回答。


謝 @夏惟桐邀,雖然是我厚顏無恥的要求的……

首先表示,其實去向哪裡和與誰同行這個辯題我也很喜歡……

恩,然後先說說政策性辯題應該怎麼弄。以比較成熟的經驗來看,美國喜歡用年度辯題(一年就打這一個辯題),台灣喜歡用賽會辯題(這一個比賽就打這一到兩個辯題),這種做法的好處大家可以看下面這個座談會,第59分鐘起。這裡順便感謝劉京京學長,舉辦了如此有意義的座談會。

視頻封面風雲再起國際冠軍辯論賽 論壇講座—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在這樣的情況下,辯題的好壞就顯得特別的重要,辯題不好一個比賽就砸了。這種事情上美國人有一種非常簡單、有效、但是我們似乎做不到的辦法——開題論文。但是開題論文到底是什麼樣的操作我並不熟悉不敢亂說,如果 @DEMACIA熟悉的話拜託說明一下。

然後,以我和 @木川給捭闔審辯題的經歷來說,審查辯題大概是以下這麼幾個注意事項。我個人覺得不管是價值題還是政策題都要遵守以下這些原則。

第一,在大陸一定要注意政治正確。這個如果沒做好的話,一是容易被國安找去談話,二是以後學校的支持什麼就難了,這個千萬注意。

第二,辯題中的每個詞都是要可以定義和解釋的,這一點在價值辯題中很容易造成巨大的麻煩,比如我曾經見識過一個辯題叫做「存在先於本質 / 本質先於存在」。這個辯題已經牛X到了辯題中的每一個詞都無法定義的地步,如果誰能定義清楚裡面的任何一個詞,並且讓大家都信服的話,恩,這位老兄在哲學界的地位肯定要超過康德或者黑格爾。所以這種辯題直接那啥了就好。再舉個常見的例子,「拿起和放下哪個更難」,這個辯題其實非常不好定義,看似拿起和放下都說得清是不是,你試試看舉例,任何一個行為,在拿起一者的同時,都是在放下另一者,拿起責任就是放下輕鬆,因此也可以說是無法定義。

這裡尤其要注意一些關鍵詞,比如「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過程和結果」,但凡出現這種辭彙的基本都不會是什麼好題,我舉兩個例子給大家看看,「當代電影產業的發展更應注重電影的外部因素/內部因素」、「黨員幹部紀律教育更應該注重過程還是結果」……

這裡我再說一點,「真相」這個詞出現在辯題里也要引起注意,因為學過點歷史的人都知道,真相是不可知的,你所說的都是你的推論,所以舉例而言,「自媒體拉近還是拉遠的我們和真相間的距離」,你先告訴我真相是什麼唄?於是雙方,卒……

第三,辯題不兩立,就是 @夏惟桐所說的衝突性,不多贅述。

第四,辯題本身要平衡,如 @夏惟桐所說,但是這裡我要多補充一句,在我的經驗中,辯題的平衡性分為好幾個層級,「去向哪裡和與誰同行」,「選擇越多 / 越少越幸福」算是最平衡的類型。剩下的話,錢是不是萬惡之源,看似平衡性很差,但是鑒於正方其實是有立論思路的(我可不是說萬不是全這個打法),所以還是可以採用的,無非是正方立論會累一點,但是至少雙方都可辯,而且都沒有不可彌補的劣勢。最差的就是「環境保護應該以人還是以自然為本」這種反方完全沒什麼活路的辯題,造就了西安交通大學的陳瀟學長被執中學長兩年內連續干翻四次的慘劇。所以苛求辯題的完全平衡,那除非一個大賽一個辯題否則沒什麼弄法,只要辯題中的一方不會劣勢到沒什麼贏面,這個題就能用了。

這裡我要特別指出一點,理論上正確而事實上做不到的事情,是屬於不可辯的辯題。舉例來說,是否應該取消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在現狀下就不可辯,因為每年都拿出幾萬億給農村戶口繳納社保是做不到的。很多小孩子都喜歡說正方價值上正確所以應該,這種時候反方只要問你中國現在應不應該實現共產主義,這政治豆腐真是吃得爽歪歪……

第五,辯題雙方都要合理,有些辯題看著雙方是挺平衡的,原因是雙方立場都是扯淡,或者和題乾沒有關係。前一個問題尤其容易出現在現象A是因為B還是C問題A應該主要通過B還是C來解決這兩種辯題模式中,比如「劇本改編應該演員/觀眾說了算」,尼瑪明明是編劇和導演的事情好嗎………

至於題乾和立場沒關係,比如「藍翔教育廣告宣傳有利於 / 不利於社會發展」,出題的同學你考慮一下唐國強老師的感受……

第六,辯題要有社會普遍性,否則你想說什麼就是什麼,雙方各說各的完全沒法比較,比如「選課究竟是要選給分高價值低的還是選給分低價值高的」,這就看你到底想幹什麼唄,你就想弄個學歷當然就給分好,你想多學點就價值高,反正尤其是文科你學的和以後乾的基本都沒什麼關係……這類的問題里神辯題我還是見得最多的,比如「五仁月餅是否應該滾出月餅界」、「是不是應該打死學霸狗」等等,你們體會一下……

第七,辯題要有合適的主體,我在審題的時候見過這麼個辯題,叫「管理和收費哪個更重要」……

第八,如 @夏惟桐所言,辯題要考慮辯手的水平和賽制,開篇陳詞只有三分鐘你讓他辯轉基因毫無疑問是發神經,3分鐘正方連轉基因是什麼都說不清楚,除非你們學習美國那種基於腹式呼吸法的一分鐘500-600個單詞的說話方式……同樣的,新生賽的辯題對於辯題的題幹部分就要充分一些,要讓雙方容易打起來,否則雙方各說各的是不利於他們長進和提高的。

恩,然後說一說審查辯題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給正方反方做論,這個做論不是做出能上場的論啊,就是看看有沒有立論的思路,雙方都有思路的,比比看有沒有觸犯上面的注意事項,如果沒有的話,基本上就可以用了。

最後多說一句,以我和@木川在捭闔審查辯題的經驗來看,大概30-70個辯題里能選出一個能用的辯題……

———————————————————————————————————————————

對了,不說BP也不太好,我就說我知道的一個BP辯題,叫」本院認為答案在風中「……


一個好的辯論賽題目該是怎樣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謝 @夏惟桐老師邀請,補充有關世辯制(BP)辯題的情況。

1. 過去,在世辯制引入中國的初期,辯題多直接引用和翻譯自國外賽事。辯論「國門」初開,一切看起來都是新鮮的。在這個階段,出題人會設法從各種渠道收集境外主流賽事的題目,然後考慮國內辯手對相關問題是否能掌握必要信息、國內賽事主辦方是否能接受等問題,再確定是否使用和翻譯。

2. 現在,世辯制辯題原創是一種常態。本人受邀承擔CDEN體系內和其他一些賽事的出題和審題工作。由於自身從事新聞傳播工作,掌握社會信息比較充分便捷,所以出題多為當下新鮮話題。也「受制於」本人單位風格,用語尺度拿捏相對也還能讓國內學校接受,所以即使是新題,往往也能獲得賽制主辦單位有關領導的同意。出題過程中,一般首先是打開新華社稿件推送系統等我們經常使用的消息引擎,看看最近國內外有什麼有意思的事件,然後考慮措辭,將事件轉化為一個辯題。由於賽制特點,出題人只需為正方立場命題,反方立場(通常有維、修、反三種)則交由反方自行確立。其他辦賽團隊的出題人,大多也是經常關注國內外時事的青年學者,思維活躍,相當部分還有豐富的海外經歷,產生出了很多新題好題,CDEN同事們也很敬重。

3. 世辯制賽事多是純英文或中英雙語,主要依託學校教學單位(具體說主要依託外語院系和相關社團)舉行,不如傳統華語賽事那樣受學校黨政系統的「重視」,可以假借「研習跨文化交流」之名義,討論很多更具現實性、矛盾性和世界性的問題,辯題限制相對較少。

4. 關於將世辯制題目引入華語辯論,最大的挑戰在於華語辯論立論主體的不明確。世辯制允許(習慣上也可以說是要求)正方明確自身主體性(也就是說明白自己是誰)和討論情況(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辯論),然後討論起很多問題來,討論面就相對比較明確了。這一點在討論政策性問題時,顯得尤為重要。當然,世辯制也有價值性辯題,辯手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是政策性破題還是價值性破題。傳統華語辯論在這方面還沒有形成高度共識,直接將世辯制的政策性辯題引入華語的話,就很容易出現雙方談論不是一個主體不是一個情景的問題。比如正方站在政府立場,反方站在民眾立場。對此,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在引入華語時,可以在辯題中直接指明主題,比如「中國政府應當為慕課等網路課程頒發學位證」,相當於是出題人直接替正方把辯題窄化了。


無意看到這個。建議你翻牆去讀一讀李繩武的blog http://trolleyproblem.blogspot.com/裡面有很多辯題考量的分析。以後如果我有時間,我也可以補上這個坑來聊一聊我的經驗。

另外不推薦Debatabase,範圍夠廣,但是論點的分析沒有深度。


IDEA編過一本書《The Debatabase Book》,上面列舉了許多話題以及衍生辯題,值得一看。不過廣度足夠卻缺乏深度。

另外,根據我的經驗,BP賽的選題與時事的聯繫比較緊密。


在北美參加BP四年的,只是簡單介紹一下我所知的BP辯題類型。

總體來說BP議題有政策(policy)及價值(value)兩類。前者如本院會 廢除全國性標準化考試(This House would abolish national level standardized testing.),後者則是本院認為全國性標準化考試利大於弊(THBT standardized testing has done more good than harm.)政策類一般默認辯手,尤其是首相位,給出一個較為詳盡的執行方案,比如何時廢除,現有教育系統內學生怎麼辦,日後的替代品為何等。而價值類的 則要求雙方給出評判的價值標準,譬如正方可能是「公平性」,而反方會是「效率」。值得注意的是價值類題目並不意味著正反方必須同時為其對應的實際政策類行 動而辯護。比如反方雖然論證了標準化考試的弊大於利,但他們無需解釋我們如何對待一項弊大於利的政策,即反方無需對廢除此類考試後的替代方案等進行解釋。

北美東北區域的BP錦標賽一般是六輪積分制的預賽,以及三輪出線隊伍的淘汰賽(即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及決賽)。六輪預賽則意味著主辦方的主裁團(adjudication core)(一般三到五人組成)需要準備六類題目。常見類型包括教育,社會,經濟,司法,藝術,娛樂,科技,國際政治等門類。其中教育題型一般會是首發,因為這類題目最容易上手。而第五輪一般會是第一天比賽的最後一輪,多數辯手和評委都會比較累了,所以會選擇偏娛樂類別的題目。比如在殭屍導致的世界末日來臨時,本院會拋下老弱病殘。(In the case of a Zombie apocalypse, this House would leave the weak and young behind.)雖然娛樂,但作為價值題的可辯性還是挺強的。選題時會注重與時事聯繫,但不一定特指某一近期的事件。譬如敘利亞難民潮一事可能產生的辯題就有「本院要求所有發達國家按經濟實力比例接受人道主義災難中的難民」這樣基於時事但不拘泥於特定情境的題目。主裁團當中每人出三到四個辯題,然後刪刪改改後剩下九到十個辯題,把難的好的題留給淘汰賽後,剩下的留給預賽就行。

至於辯題移植,教育和國際政治方面的題不少略作修改後就可以拿來用了,比如上文的「標準化考試」改為「高考」就毫無違和感。社會、藝術等題若和時事有關聯則會地域性略強,但國內我見過本院會禁止熊膽產品的售賣,本院會重建圓明園,本院認為相親的弊大於利等本土化程度較高又不錯的辯題。

另外找題的話 http://idebate.org 上就有不少。順便推薦一個BP辯論視頻站WATCH WUDC VIDEOS 部分視頻需翻牆。


推薦閱讀:

為什麼傑出的辯手現在個人發展情況並不能與他們在辯論圈地位相稱?
如何評價武漢大學辯論隊在2017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中的辯風?
怎麼評價2016年南京市賽主辦方南航?
我是我們學院辯論隊隊長,除了多打比賽,看辯論節目以外,不知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提升自己的水平?
什麼是好的辯風?為什麼要有好的辯風?

TAG:辯論 | 辯論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