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大神們請教一下過度加工造成相關營養素被破壞或流失的問題?

今天和朋友聊到Vegan(比vegetarian更嚴格的素食主義者,拒食蛋、奶或其它動物性食品)的問題,於是搜到維生素B12和葉酸。

在葉酸的百度詞條里有這麼一段:含葉酸的食物很多,但由於葉酸遇光、遇熱就不穩定,容易失去活性,所以人體真正能從食物中獲得的葉酸並不多。如:蔬菜貯藏2~3天後葉酸損失50%~70%;煲湯等烹飪方法會使食物中的葉酸損失50%~95%;鹽水浸泡過的蔬菜,葉酸的成份也會損失很大。因此,人們要改變一些烹制習慣,儘可能減少葉酸流失,還要加強富含葉酸食物的攝入。

其實在生活中大家也經常接觸到類似的看法,中國的食品加工往往工序複雜,某些食品甚至有曠日持久的烹煮(比如傳說中的熊掌),所以想請知乎里卧虎藏龍的大神們系統地聊一下真菌類、植物類、動物類食品主要營養素種類和它們在食品加工中的破壞和流失問題,同時也探討一下烹飪對相關營養素人體吸收的影響。

食品加工包含洗滌、晾曬、預處理和加熱。

順便貼一下那篇關於vegan的文章:

人類天生更適合素食?

這個問題提的是不是有點兒大?自我感覺都能寫本書了......大家暢所欲言吧!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確實大,我就我所知簡單談一談。

烹飪過程中營養素的流失問題很複雜,但最主要是針對維生素而言。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相對穩定,三大宏亮營養素就更不要說。

維生素怕的東西,主要是這幾樣:光(紫外線)、熱、氧氣、酸、鹼、某些金屬(這裡是指3價鐵和2價銅)。而且,很多維生素,其實是指一類具有某種維生素生物活性的物質。也就是說,一種維生素,其實有很多不同類型。比如維生素A,細分有5種,加上類胡蘿蔔素,有6種,每一種,穩定性都不一樣。

下面我重點說幾種容易缺乏的維生素的穩定性吧。信息主要來自Gerald F.Gombs.Jr的《維生素》第3版。但注意,一下內容是指純品維生素的穩定性而言,食物里的維生素穩定性於此類似,但相對要穩定的多。有些食物里,還天然帶有保護某種維生素的物質,比如有些水果里有保護維生素C活性的物質,使維生素C不容易氧化。

維生素A:

視黃醇,怕光、氧氣、酸、金屬

視黃醛,怕氧氣、酸、金屬

視黃酸,穩定性好

β-胡蘿蔔素,怕光、氧氣

維生素D:

D2,除了鹼,都怕

D3,連鹼也怕

維生素E:

生育酚,除了光,都怕

生育酚酯,指怕酸、鹼

維生素C:除了酸之外,都怕

葉酸:怕氧、光、熱、金屬


現在的食物不管怎樣加工,要不流失營養素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最大限度的降低營養素的流失,才是我們要做的事情。比如清蒸魚類、白水煮蝦、蔬菜在開水小酌一下涼拌等等。避免高溫炒菜、高溫油炸、等容易讓營養素流失的烹調方式。從菜場買回來的菜本身就不是最新鮮的剛採摘下來的了,不要指望吃沒有流失營養素的食物。


從飲食歷史中不難看到,食物演變過程,和人體進化的生理功能及壽命的變化。植物性食物容易採集,則動物相對費時費力。到種植業,畜牧業有了推廣後,生命延長也很關鍵。飲食結構合理,對生體的促進優勢還是很關鍵。就像食材加工,部分丟失的營養素,在混搭中可以彌補的。


推薦閱讀:

鴿子蛋的營養價值比雞蛋好嗎?或者說不同的禽蛋之間營養價值有什麼差別?
分析純氯化鈉可以代替無碘鹽食用嗎?
黃辣丁肉里發現雞冠狀的物體是什麼?
酸奶還有奶茶裡面經常出現的「椰果」是什麼東西?話說椰肉不是這個樣子的吧……
紫菜有沒有用塑料袋加工出來的可能性?

TAG:食品 | 食品健康 | 食品營養 | 膳食健康 | 烹飪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