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社會要給 25 以上沒出嫁的女子貼上剩女標籤?標準是什麼?
25歲以後,女孩子逐漸褪去初入社會的青澀,也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去尋找實現自己的對人生的追求,應該是自我成長和逐漸成熟的重要階段,為什麼就一定要以有沒有嫁人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超過這個年齡沒出嫁的也會被社會的各種流言蜚語說成怪胎,這是不是我國特有的風氣呢?
拋磚頭。
我們社會給男性和女性的評價體系不一樣,有的甚至是反著的。高學歷,高年薪等代表獨立的成功都不被作為衡量女性價值的標準也不是對女性的社會期望,女性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否認掉獨立性和自主性的。(往更激進說,女性的自我價值被建構在男性對其的評價上,無意識自我物化,如打分)
而我們國家都表達啥:對!結婚好啊!家庭和諧最重要!
因此,是否找到了一個好依靠往往是一個女性的家人最關心的問題。是的,他們大多數是真的為你好,因為他們沒有建立「女性的主體價值能由自己決定」的觀念。剩女觀念就是公眾媒體直接或間接地通過類似「男人越老越值錢,女人越老越不值錢」這樣的價值觀,讓女性產生年齡焦慮,加上傳統的婚姻壓力,促使女性在婚姻的伴侶選擇、財產、婚後分工等方面做出妥協,從而失去主動權。洪理達的《剩女時代》有討論這個。我記得是某媒體宣稱27歲以上是剩女。
說到底女性怕的不是老本身,而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和媒體各種宣傳下怕年齡增加=失去對男性的吸引力=失去社會價值。(其實還是沒有清晰的主體性)
關於題主說的我國特有,的確是的,大家開玩笑說的西方國家也有「逼婚」,但西方和我們的文化背景不一樣,女性主體性、性別關係、婚姻焦慮的因素也不一樣。
「剩女」這個詞暗示的「被男性挑剩下」,而其實現在有很多自己主動選擇單身的經濟獨立對伴侶要求不妥協的女性。即便如此,她們因為「剩女」觀念的流行還是容易受到家人和身邊的人施壓……強行「被悲慘」
這不是只有老一輩才有的陳舊的觀念,你有沒有聽過身邊的女性半開玩笑或唉聲嘆氣說起來?
「哎呀她好慘啊,交了個男朋友好幾年結果分手了,被耽誤那麼久現在快30了找對象真吃虧。」的確這個樣子,妥協了結婚的人應該是多了很多……不過,這一套言論有個副作用: 所謂的分手/離婚/青春損失費啊。這貨的產生真的是魔幻現實……要這種錢的就是無意或有意自我物化,從「剩女」這樣的性別偏見獲利的女利主義,你還沒辦法說別個不講理……不過哪天一個男生也能哭著和妹子說「你賠我青春損失費~」而不被妹子甩耳光,性別偏見就是傳說了w
~~~~
要去除掉「剩女」帶來的惡意不是和女性說:「沒關係啊年齡大點也有高帥富喜歡你,你看那誰誰就嫁了個小鮮肉~」這有一定的效果,但還是在暗示她的價值要通過得到成功男性的喜愛來達成;不如直接告訴她:「管你年齡多大,管你有沒有結婚,你自己的價值你自己決定。」~~~~~
看到有回答說男的也有「光棍」「盧瑟」「屌絲」等標籤,可是前提是沒經濟資本,追不到女性。有經濟資本,有女性追但不想settle的是「鑽石王老五」啊喂……標籤的決定因素是「金錢資本」和「社會地位」,這些也是「男子氣概」的決定因素。女性的話,就算經濟獨立,學歷再高,只要過了一定年齡沒有結婚,哪怕她自己不貼,這個標籤就總會被她身邊某個人或不知名的親戚貼上。
就像一個女生羨慕哪個美女嫁入豪門一直少女顏被老公寵上天的時候,「剩女」也成為了她的焦慮。
而一個男生羨慕某個富豪當上CEO迎娶女明星的時候,「盧瑟」就是隨之而來的幽靈。剩男剩女一起算。
————婚姻————
一直在思考剩男剩女是以什麼為標準的呢?
其實很簡單,剩男剩女主要是按婚否來算的。
而依據中國婦聯發起《中國幸福婚姻家庭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平均結婚年齡為26歲,男性比女性高2.3歲。
一個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組:
假設男性Y,女性X,於是
(Y+X)÷2=26;
Y-X=2.3
於是:Y=27.15,X=24.85
(一夫一妻制就是這麼好計算)
簡單的說:男性27歲附近、女性25歲附近是結婚的主流
而越過這個年齡的,就屬於廣義上的剩了。
所以給25歲以上沒出嫁的人貼上剩女標籤,也算是有部分道理的,同樣,你喊27歲以上男的剩男,也可以。
不過你們放心,以我等為代表的博士群體正在努力給大家拉高這個標準!
———戀愛———
當然,其實按照婚姻算,不太合理,畢竟還有很多是戀愛中人嘛。
所以,嚴格意義上,剩男剩女,其實是
單身未婚越過主流結婚年齡的人。
那單身這個就有意思了,因為單身這個詞啊,應該不是一個法律意義上的辭彙吧,法律上叫做未婚。
戀愛太多樣化了:
有單戀,有三角戀,有多角戀。
有實體戀,還有雲戀愛(俗稱網戀?)。
有本地戀,有異地戀(比如君在通州我在昌平)
有異性戀,有同性戀(至少中國目前不允許同性戀結婚吧)。
如果牛逼點,還可以搞個金剛啥的。
所以,談一個,就不算剩了。
(但是家長認不認那就倆說了,沒本本怎麼談)
————晚婚————
我國規定的法定結婚年齡是:男性22周歲,女性20周歲
《婚姻法》第六條規定的結婚的最低年齡各推遲三周歲,即男二十五周歲,女二十三周歲即以上結婚為晚婚。
所以1994的女和1992的男都已經踏上這個門檻了。
不過現在晚婚沒有假期了。
———貼標籤—符號化———
今天早上聽羅輯思維
(我發現我思維固化了,很少接觸新生事物,包括用手機來聽音樂之外的內容)
有一期是說地域歧視的問題,提到了簡單的貼標籤行為,其實一個進化選擇,簡化的過程(當然,是否真的是進化選擇,還是值得商榷的)
鄭也夫先生寫的《信任論》。其中有一個小章節,他講了一個原理。
他說啊,其實任何生物包括人類,在進化的一個漫長而殘酷的戰場當中,他只要想生存,他必須有一個本能。就是把這個世界簡化掉。
就比如棋分為國際象棋、中國象棋、圍棋,其實還有五子棋,飛行棋,將棋,軍棋,跳跳棋。而圍棋的數量級就是很龐大,所以阿爾法狗才那麼牛。而簡單地說,這就是棋。
這就是一個符號化的過程。
所以一個生物在進化過程當中,他一定是要想出一種簡化機制。這種簡化機制對於我們人來說,其實就是把世界完全的符號化。比如說我們人經常會說,叫千種紅百種綠萬種灰。你僅僅說出一個紅字,實際上別人並不知道你指的是哪一種顏色。
就像這個色譜一樣,紅色簡直不要太多樣。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
當前情況下,女性25歲以上,男性27歲以上 單身未婚 ,在 婚戀市場 被稱為 剩 是一種簡單的標籤化過程!
社會是有巨大慣性的,而且有時候,這種標籤是若隱若現、若有若無的。
尤其是禮貌性的方式,比如羅振宇舉了個例子
恰恰是那些不太熟悉的人,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甚至是比較禮貌的方式給你的壓力,那才是刻骨的地域仇視。比如說,你說,別人問你說哪兒人啊,你說河南人,別人說,哦,河南,河南,挺好挺好挺好。實際上你已經分明的感受到那種惡意的存在。
別人聚在一起聊到家庭問題的時候,知道你是single,然後來句:單身貴族好啊。
其實,這種禮貌性的話,有時啊……
改變婚戀觀,需要長期的時間,不僅是個人的問題,還要克服社會的看法。
中國結婚率已經持續下降,離婚率在上升,也是一種開放的態度,多少也算是部分好事吧
感覺這個題目非常友善。為什麼不是29?
最快的速度,18歲上大學,直接讀8年制醫科,畢業26歲博士。
經過激烈競爭,進入我院博士後項目,三年後畢業,29歲。
才開始找工作,才知道自己在哪個城市工作,才開始掙工資(我院只招博士後)。
才能考慮找另一半的問題。
才有資格進入剩女。
那些說男的也有叫光棍兒的,不妨來看一看,我國多年以來對「光棍」的標準。
再此之前,我們先看看過去的「剩女」---「老姑娘」的標準:
「29啦,老姑娘啦,我跟她就提到你啦,我說我們村潘富這兩年乾的不錯呀,勤勞致富,沙發電視都致起來啦。」
嗯,下面欣賞一下這位「老姑娘」~下面來看一看「光棍」的標準。然後,下面是「光棍」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領導們長輩們面對這個問題的給出的解決方案雖說是過去的老小品,然而這些年了大家依舊笑得這麼開心,「剩女們」看了難道不該顫抖嗎?29歲沒嫁人的「老姑娘」,領導給介紹個40多歲的「懶漢光棍」,很「登對」啊!只要這世上還有一個「懶漢」沒娶上媳婦兒,就不能有姑娘耍單兒!你敢耍單兒?那麼就喊你「老姑娘」「剩女」這麼的臊著你!
至於懶漢,這世上哪來的」真懶漢「啊?都是因為沒娶上媳婦啊!娶上媳婦兒了這」懶漢「就不懶了唄~通常社會上並不認為二十五歲算剩女,三十歲就普遍認為算了。
這裡我做了一張表:
這個表是根據《黃帝內經》第一章第一節做的,古人發現男女之間的不同。
男數在八,女數在七。
男孩十六歲智力才會超過女孩,初中以前女子的見識和智力、身體都要長兩歲。女孩十四歲可以生子(放假聽鄉黨們講童養媳,果然養到十四歲辦婚),男孩十六歲可以生子。女子三十五歲面色開始焦黃,男子是四十八歲。女子四十九歲絕經,不能再生育。與之對應的,是男子的六十四歲,精子活力極低,成孕困難。
這裡說的是絕大多數情況,總的來說,中國先秦的古人就知道這個道理了。
古代,最佳成孕年齡:
女子14歲到35歲。
男子16歲到56歲。
註:可續嫩妾。
現在:
女子20歲到35歲。
男子22歲到56歲。
更有求學者:
女子25歲到35歲。
男子25歲到64歲。
註:不可續嫩妾,以老夫少妻制代替。
一般人結婚是想要孩子的,不婚主義和丁克主義者儘管去罵,也無法改變這個現實。所以女子受到的家庭的、社會的、自然的壓力,自然要比男子大。世界各發達國家,基本上男子平均結婚年齡都要比女子大2~4歲,女子平均結婚年齡很難突破30歲,男子則到了33歲。從容與不從容,一覽便知。
當然,大家都沒有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買東西的時候兜里錢不多了,要挑挑刺才好壓價。
男寶寶們生氣了,說「這個社會就是這麼操蛋呀,我們男人被貼了,憑什麼你們女人不能貼(???ω???)?誰還不是寶寶咋的!」
也沒回答問題啊
還不如以前的量化數據分析呢。
我寧可看千篇一律的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社會學問題,也不想看寶寶們互撕。大家都不是既得利益階層啊,標準是上流定的,為了淘汰大部分同性,為了得到更多的異性,為了生產力和繼續富貴榮華。
很難理解嗎?
男女對立,是他們想看到的。一直認為「剩女」式樣的標籤是社會(通過各種媒介發聲)給予女性的最大詆毀。即它否定女性最為一個獨立主體,取得平等權利而不受到偏見地融入社會環境,而是把女性作為一種家庭依存的產物,男性的附庸。同時污名化女性。
但是我想從酷兒視角觀看這個問題。即在無法取得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大陸,存在基數龐大的女性性別酷兒群體,並無意願走入一段異性戀婚姻。「剩女」標籤對她們的影響遠小於其他的身份政治標籤。
所以,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也在於它如何對待一個社會公共秩序規則之下,相對的弱勢群體。也許在這個問題當中,我們可以窺見一斑。
25歲沒有結婚的女孩子被輿論叫做剩女…那麼我們先來談談結婚這件事。
其實男人才是婚姻的受益者。結了婚,就有人給他們洗碗做飯生孩子照料老人,當然,現在的輿論環境要求女人除了以上事情要包攬之外,還得和男人一樣,養家糊口。否則就是經濟不獨立人格不獨立要放在豬籠里投河的。
而女孩子們呢,突然清醒了,合著我錢不能比你少賺我還得額外再兼個保姆、奶媽、二十四孝的差。我我我有病嗎。所以懶得結婚談戀愛的女孩越來越多。
然後男人們開始慌了。畢竟他們沒有子宮,要是女孩子都不願意結婚了,他們指望著通過結婚才有可能過上皇帝一般的日子就有可能泡湯啦,而且也沒法繁衍後代了,他們的優秀基因恐怕就跟葵花寶典一樣失傳啦。
所以趕緊造勢說,25歲還沒嫁掉的女孩子就是剩女,就是沒人要的白菜幫子啦。云云。
然而,女孩子們想的是,稀罕你要?手機不好玩?逛街逛夠了?地球這麼大風景都看完了?雖然老娘有全自動帶烘乾的洗衣機,但並不願意動動手往裡多塞一件男人的臭襪子。
綜上:其實婚姻並不是一件人生的必修課,愛情也不是。
世界很大,有趣的事情很多,而婚姻和愛情都會終結你對有趣的探索。25沒找過姑娘的男人也贊被貼屌絲單身狗絕品犬注孤生的標籤,憑什麼輪到女人就不能貼了??????
在評價一個標準之前,我們應該退一步想一下:
這個標準是由誰提出的,提出這個標準的人能夠從這套體系之下得到何種好處。
給女性貼上剩女的標籤,最符合底層男屌絲的需求。
因為男屌絲無論20多歲,還是30多歲始終都在原地踏步。
而那些有夢想的女孩子,在25歲時剛剛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可以讓她們去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可以說未來一片大好。
等她們接近30歲時,會較25歲的她們,無論是從學識還是人生閱歷上都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此時,她們會越來越看不起周圍的男屌絲。
眾所周知,我國的婚戀匹配模式是,『上男』配『中女』,『中男』配『下女』,而剩下的『下男』就沒有與其可以匹配的女性。
所以這些『下男』,也就是男屌絲為了能夠找到老婆,必須要給這些25歲以上未出嫁的女生貼上剩女的標籤,從而給她們施加輿論壓力。
那些扛不住輿論壓力的女生就會直接選擇結婚,從而被婚姻綁架,美好前程也變得渺茫。
不要說兩人結婚更有利於兩人奮鬥,我更多看到的是,兩人結婚後天天將時間耗費在柴米油鹽醬醋茶上,而不是用在自我提升上。
也不要說我說的純屬胡扯,是陰謀論。
就比如『女博士』,很多男的聞之色變。
然而,我認識的那些有自己事業的男生,即使學歷是本科,他們也絲毫不介意自己的女朋友是女博士,當然前提是女生要漂亮。
他們在面對自己博士女朋友時並不會自卑,因為他們擁有比學歷更厲害的技能。
另外,對於一些一心想嫁入豪門的女生來說,考研、考博是實現她們這一想法的捷徑。
所以,一些男屌絲為了防止女性超過自己,往往就會製造諸如『女博士』、『剩女』、『女強人』這樣的詞來保護自己。
大眾沒有辨別能力,因為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地得到普遍贊同。 ---《烏合之眾》
——————————————————————
歡迎關注公眾號:皮蛋瘦肉洲(ID:pidanzhouzi)
給你不一樣的看待世界的角度。
15歲談戀愛,是早戀,被揍了一頓18歲談戀愛,是早戀,被痛罵一頓25歲結婚對象是15歲愛上的人,婚禮上被歌頌了。到底在歌頌什麼呀?
1.男人到一定年齡也是剩男,光棍。
2.單身女性被稱為獨立自強的新時代女性,這更是中國特色。
3.單身的男人可沒有那麼幸運了,沒人說他們是獨立自強的新時代男性,只會覺得他要麼是屌絲找不到老婆,要麼就是不負責任的渣男。
為了向她們推銷自己的服務,比如代找男友什麼的
說穿了都是生意,不然誰這麼有興緻
當一個女人,在談婚論嫁的時候,哭著對男人說,我們的愛情敗給了現實,誰叫你家連個婚房都買不起。
從那時候起,嫁不出去的就叫剩女,娶不上媳婦的就叫沒本事。
從那時候起,婚姻就是和愛情沒幾毛錢關係,這座墳墓埋葬的是你和你前任的愛情。
既然是經濟關係,那麼滯銷總不是件值得誇耀的事兒,光棍也好剩女也罷,都如此。
有答案說這是為了逼迫女性降低標準下嫁,其實這就是答主找尋的剩女的標準:市場行情。這個世界上沒有剩女的年齡,只有剩女的心態。
因為社會上有那麼一群愛評點的人,喜歡給別人貼標籤
其實對於女性來說,結婚?不結婚?早婚?晚婚?這些抉擇需要女性根據自身基本情況和基本訴求來綜合作出考量,從而實現利益的最大化。旁人指指點點本來就是一種不拿自己當外人的行為,姑娘不想結婚,你算老幾?
二十五六歲的職場女性,大多處於一種人生的米字路口上。深造?工作?改行?辭職?找個本地老公?嫁到外地?要孩子?暫時不要孩子?和富二代享受人生?和窮小子奮鬥拼搏?這些問題對於這些剛從粉紅歲月走出來沒幾年的女青年來說,都不是簡單的。畢竟大家對自己的人生都充滿了期望,誰也不想拉個男人草草結婚,隨隨便便的度過一生。
不是所有的女孩都想做中專沒畢業就嫁到農村的小媳婦,你可以說那種生活也很好,但你不能把這種價值觀強加給所有適齡女性。你不能因為這個社會上大部分人都是這樣的,就給少數人附上標籤和白眼。更何況,二十五歲沒結婚,簡直不要太正常。
我認為一個女孩最幸福的生活方式是這樣的:不必為社會的眼光而隨波逐流,不必因職場的險惡而抹去稜角,想旅遊隨時能有一張去往遠方的機票,想結婚身邊就有體貼的男朋友,困了身後有枕頭,夢裡騎白馬的王子輕輕招手。
其實社會標準的定義是,給30歲還沒有結婚、沒有戀愛,並且之前戀愛經驗很少,今後的一段日子裡也不太可能談戀愛結婚的女性——從來沒有人給25歲全體未婚女性貼「剩女」的標籤。
事實上是,80%的女性到了30歲,長相都開始顯著衰老,而99.99%的女性在30歲的時候有很大概率在事業、資產上都一事無成,到了30歲依然是做著中低層的工作,在婚戀市場上沒有任何資本可言。
婚戀市場上她們曾經唯一寶貴的資產——外貌和身材,已經從當年化妝+美圖就可以達到6分的地步,到了相親一見面看5分鐘就把人嚇跑的地步了。
而顯然這個年齡段的未婚男性沒有這個問題,是因為男性有相當一部分在30歲的時候已經事業有成,以數量級上的優勢絕對碾壓一大票20歲的屌絲(當然,沒錢的那批同齡人,同樣被貼上了「光棍」的標籤)。
反過來就想問問,這些30歲的姑娘們,你們當年拒掉不少人,嘲諷那些屌絲是爛桃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成天就等著高富帥來倒追你們,現在30歲的你,外貌、事業、資產這些方面,真的能配上當年的那些「癩蛤蟆」么?
男人也有標籤,比如「老光棍」、「王老五」、「老大男」,但是跟女性的「剩女」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女性被貼上「剩女」標籤,是提醒你趕緊去娶她,男的被貼上「老光棍」,是提醒你躲遠遠的
身邊人都給我說趕緊降低標準找一個得了,結婚就是搭夥過日子。問題是,我總不能越找越差吧?那之前那些年的堅持有啥用呢?與其找一個不喜歡的還得天天大眼瞪小眼,我還不如自己待著舒服。我見過自己和喜歡的人在一起柔情似水,整個人的發光的樣子,我喜歡那個自己,我不想和自己的老公在一起卻不是這樣的。
推薦閱讀:
※為什麼西方的女性運動稱為女權主義運動,而我國稱為婦女解放?
※如何看待三院產婦去世事件中暴露出的男權主義問題?
※男女朋友經濟基本AA難道要被譴責? ?
※如何評價知乎「飼養員招募啟事」中的性別歧視?
※女漢子的崛起是女權意識的進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