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和滴滴們專車的前景?
目前專車市場,滴滴和Uber依靠大量的補貼和低價每天產生百萬的訂單,如果司機端的補貼和用戶端的低價都沒了,專車的價格上去了,專車的市場還有這麼大嗎?
根據成本來說專車的價格以後可定會高於計程車,到時候還會有這麼多的訂單嗎?
---2016.7更新----
站在供應鏈角度看uber和滴滴的發展已經過去一年,經過一年,很多事實並不是像我分析的那樣,一方面是企業不斷在調整,這就是互聯網公司快速迭代發現問題,另一方面是單單站在供應鏈的角度去看兩家企業的發展有點以偏概全。(說白了就是分析水~-~)今天我再說說我對uber和滴滴新的認識。同樣的市場,不一樣的戰略
雖然uber和滴滴都是做打車市場,而且看似有很強的競爭關係。但從近幾個月的產品迭代來看uber和滴滴的戰略不是完全一樣的。uber做打車的目標是不斷提高效率,是出行變得更環保(從產品的功能和不斷對外的宣傳可以看得出);而滴滴,目標還是不斷形成自己在出行領域的生態圈,不斷布局和完善自己的平台形態。
柳甄說的四不做,現在視乎做了一個,還是不做搶單,不做預訂、不做現金支付,但做了目的地預設(其實也是配合到拼車,這是產品邏輯上要求的設置)。現在看uber的這些不做,其實可以看得出他們對效率的追求,雖然多人拼車這東西被很多人吐槽,從近期uber用戶體驗總監在ixdc上的分享說到的,通過人民優步+,一個城市可以節省上千萬的里程。這其實是對環境很有意義的一件事,接下來uber需要做的是不斷提高用戶使用優步(可以看到現在不斷還是有補貼),不斷優化平車演算法,讓更合理的拼車變成可能,最理想化的拼車就是接送其他的拼客都是順路的,不需要走冤枉路,不需要因為拼車浪費大家的時間。拼車是優步對提高效率和提高司機收入很重要的一步,很多企業會打著環保的口號做宣傳,但uber是唯一一家我覺得不斷在提高出現效率,不斷降低出行對環境的影響。
而滴滴不斷在布局自己的出行版圖,這半年來做了企業打車介面和滴滴試駕等。順風車、拼車等去年的功能現在也越做越完善,但可以體驗到的時滴滴的演算法還是不夠好,以拼車為例,個人和司機都經常反饋滴滴的拼車不準,經常拼到不順路的乘客。回歸到這一點,其實也是滴滴和uber的差異所在,uber很專註,沒有不斷擴散自己,集中在用戶出行效率、司機收入和用戶體驗上,不斷優化,而滴滴把自己做得很大很全。
關注用戶和司機的體驗和供需平衡
在體驗細節上來說,uber存在很多軟傷,深圳的用戶應該深有感觸,很多時候有優惠券,但券上沒地方說明清楚,每次都是打車後發現沒有優惠,投訴才說明情況,這麼差和讓人噴血的體驗不是幾次,是十幾次;第二是基礎交互上,例如移動地圖只能用於選取上車點,終點只能通過搜索(但是他們家的地圖沒有自己維護也不能添加用戶地址,每次遇到地址搜不到來覺得很蛋疼);作為一個產品經理,必須吐槽的一點時,每次活動去到網頁,沒有打通帳號,每次都要自己再登錄一遍,這真的是Holly shit!!最後司機端這邊給司機吐槽最多就是對大部分司機的操作都很高級,每次功能更新都要求司機去當地辦公室培訓,這可能就是做得不接底氣的原因。一不小心吐了這麼多uber,好可怕,但不知道為什麼,很多時候覺得uber的細節體驗其實做得不好,但我還是習慣用它。可能大部分用戶當習慣了一個產品,其實沒有太多需要比價或嘗試去使用另外一個App的衝動,這就是中國人。很多情況下怕麻煩,不太希望改掉自己習慣的東西。還是不扯,回到主題,uber給司機贊的點就是平台不收回扣,而且還有一定的補貼力度。司機對他還是有一定粘性,這方面也是uber不斷在嘗試提升司機量和司機粘性,只有保證司機的數量,用戶能很方便打到車,這才是一切體驗的王道再說說滴滴,其實現在用得比較少了,但總體給我的影響就是主體功能沒有硬傷,很多細節都做得很好,包括安全提示等,這是一個中國產品擅長的。但我個人實際體驗和一個滴滴產品朋友自己的吐槽是在技術核心:演算法和產品框架上還是更uber有一點差距(這也是中國產品很容易出現的內傷:功能做大做全,然後框架很複雜,動一發而發全身),滴滴的體驗問題留給大家吐槽。說說滴滴這邊對供求這塊的付出的努力,滴滴相對與uber,多個一些司機商務拓展團隊,會不斷去拉司機入坑。然而要收回扣一直是槽點,所以你會發現其實同樣的里程,不補貼的情況下滴滴會貴些,這也非常明顯,如果跟uber一樣價錢,還收回扣,那司機要去吃土了...
總得來說沒有誰明顯能制勝,兩家都有自己的優缺點,也有自己的方法不斷是突破困境,所以一切看事態更新。敬請期待一年後新的分析...
----2015.8發布----
從目前的模式和供應鏈的角度,我認為滴滴會贏以下我站在供應鏈的角度分析滴滴和uber的利弊:
滴滴和uber都是在做供應鏈的東西,他們的上游是司機,下游是用戶。最近(7-8月)國內的打車補貼少了,打車應用的亂象畢露,打開uber發現車比以前明顯少了,叫個車,可能要10分鐘左右;打開滴滴,發現附近明明有不少司機,但很多情況下司機不接單,因為沒給小費。總體來說現在的打車體驗差了很多。
中間插講個例子--美團,美團的成功除了很強的地推能力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對商家非常友好,結算周期很靈活很短,很多商家都願意合作。結論就是綜合考慮上下游利益,是能讓整個生態變得更加友好。而滴滴和uber是怎麼對待上下游關係的呢?
滴滴對上游:司機有很大自主權,可知道用戶的在哪,將去哪,支持搶單,在上游環境中有競爭遊戲規則(有些司機,會因為搶到不錯的單而很高興)
uber對上游:司機基本沒有自主權,所有訂單都是系統自動分配,不知道下一秒自己在哪,在這種機制下有很強的僱傭的錯覺,司機甚至感覺不自由滴滴對下游:需要輸入出發點和目的地(相對較繁瑣),而且是司機接單制,訂單確認時間相對較久,有小費機制(這機制我覺得很噁心,現在不給小費司機都不接單,覺得滴滴後續可能會去掉)
uber對下游:體驗很好,下單流程非常短根據以上對比,結論是滴滴對司機相對友好,而uber對下游相對友好,沒有哪一個是完美的模式。兩個方案都不完美,那哪一個更優一些呢?我們還是繼續站在供應鏈的角度分析。
在不同行業,有非常多的案例顯示在供應鏈關係中,上遊資源可以直接影響整體體驗。如果當滴滴和uber不補貼或補貼力度一樣時,由於滴滴對上游更友好,這將導致供應量上遊資源將往利益更大的一方跑(即滴滴)。於是,對於uber,司機數量將表少,但司機資源變少時,對下游的體驗也會有很直接的影響。所以如果uber的模式如果不改變,我認為他在國內的打車大戰中將會慘敗。
站在用戶的角度,針對Uber無緣封我號,郵件處理又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有了給uber略帶情緒的一封郵件,沒有想攻擊任何一方的想法,只是想說當時收到Uber超官方客服郵件之後的心情...
您好: 看到uber官方郵件,表示極其失望。 多年來,身為一位良民,奉公執法,以「縱使司機虐我千百遍,5星好評是底限」的原則,實在不知道違反uber哪項服務條款... 使用uber半載,對Uber情真意切,忠實死粉。曾幾何時,uber於我心中,堪稱經典,技術體驗一流,司機服務態度一流...最關鍵關鍵,曾經uber恩(you)施(qian)天(ren)下(xing),在今日Uber國內被滴滴吊打局面,依然對uber不離不棄,司機的敬業和忠心精神,確實可歌可泣。 最最最最最最最關鍵的是,uber打車價格非常人(pian)性(yi)。這幾個月,Uber號沒法使用,迫不得已才投入滴滴懷抱,每每長途打車,心中略感凄涼,倍覺uber人道。愛與恨糾纏不清,深限煎熬。 幾番周折,uber還是毅然決然的拒絕了我的申請,也沒給一個正常人能夠看懂的理由。此時此景,我的內心,少了一份崇拜,多了一份輕視;少了一絲同情,多了一點憤怒。 中華大地,良田萬頃,市場機遇之大,五湖四海之最。uber於我如此,於天下人呢。 地大物博而不知珍惜,市場浩瀚而不重國情。資本雄厚而輸於管理,出身高貴而遠於用戶,技術精湛而弱於運營。嗚呼哀哉,Uber。神壇不復,將星隕落。 附贈一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不會長久的,因為他們的產品不具有可持續發展性。交通是公共資源,利用公共資源做產品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社會效益,如果破壞了公共利益,無論管理者還是用戶都會say no!由專車帶來的城市擁堵問題與日俱增,一些非法營運的黑車不斷給公共安全帶來問題,刺激大眾神經,這些都嚴重的限制專車在今後五年到十年的發展。只有專車有能力部分替代小汽車等私人機動化交通工具之後,也許會有發展空間。
前景還是光明的,但是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個人覺得最重要是發票報銷問題,很多企業是看發票報銷,但是優步滴滴等沒有發票,就像我們腦殘的某些國企出差可以報銷500元的高鐵票,也不會報銷200塊錢的打折機票,其次是高峰溢價問題,私家車專車數量已經遠遠超過計程車數量,還是供過於求的,以優步為首的高峰溢價(或者說日後價格提高)是應該嚴格立法規範的。至於以後有沒有這麼多訂單,你我不用擔心,也許哪天智能公交系統會徹底顛覆人類出行,或者……我們根本就不需要下訂單,出門就免費呢^_^
是優步給敵敵挖的巨坑。
uber和快車,早晚會被叫停,今年以內吧。。。快車,人民優步。獎勵低了,司機不跑,獎勵高了,滴滴和uber就是賠錢。不可能一直燒錢。專車和優選不好說
推薦閱讀:
※Uber這種營銷方式在中國是否會激怒計程車罷工及遊行?
※為什麼 Uber 和 Airbnb 還沒上市?
※Uber 在世界各地都遇到了本土競爭者並被捲入價格戰,Uber 會堅持長戰線消耗戰嗎?這是無奈之舉嗎?
※在有關部門查處專車強制蠻橫時,作為乘客應當怎麼保護自己?
※你乘坐或駕駛優步(Uber)有哪些奇妙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