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影視特效製作水平究竟和國外的差距在哪?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嗎?


國內大部分從事這一行的都不是藝術出身,做出來的東西缺乏創造性跟想像力,你讓他們雕個怪獸,渲張圖出來他們能做的很好,但卻看不到一些有想法的東西,始終只是停留在使用軟體的地步。

藝術在他們眼中只是一個詞而已,他們一方面從事著所謂藝術的工作,一方面卻又在欣賞著手撕鬼子這樣的劇,你讓他們去買幾本畫冊,又或者讓他們去看場畫展,他們只會覺得浪費錢。

懂一點特效皮毛的,會算個水,會做個霧就感覺自己很厲害了,整天特效特效的掛在嘴邊,見個人一談論這些就搬出那些專業名詞來,但永遠說不到深層次的東西,第一次或許覺得沒什麼,可慢慢的就會覺得這樣的人太輕浮,太自負,在這一行這樣的人大有人在。在外人面前表現的自己好像從事的是很高大上的工作,背地裡又一個勁的抱怨工資低老闆坑加班多,這樣的人多了你覺得整個行業能有多少起色——不過是在完成任務罷了。

整個市場也是心浮氣躁的,一個片子給你的時間永遠不夠,前面溝通不好,到了後面做了改改了做是常事,策劃的不懂技術,寫的腳本方案你看了根本下不了手,只顧自己寫的爽完全不會去考慮後面製作的問題,每一環節都不能很好的扣住後一環節,層層脫節造成資源浪費。製作的人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往往都是甲方導演需要什麼,下面就去做什麼,可往往導演看重的則是速度跟效率,同樣的東西不可能說給你反覆去做,反覆去完善,反覆去較真,時間不允許,金錢不允許,所以差不多就行了,久而久之下面的人也知道這些,慢慢的也就做些差不多的效果就ok了,偏偏大眾的審美能力還是停留在這裡,你就算做的很細膩的爆炸效果跟找個差不多的爆炸模版貼上去都一樣,誰都不會跟錢做對,貼個模版就能收錢誰不幹呢?

國外這方面的水平真的不是高出我們一點點,這種新式的視覺藝術真的不是我們說能一下趕上就能趕上的,人家綜合審美能力擺在那呢,那麼多藝術館,那麼多畫廊,那麼多遺留下來的建築,人家把藝術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崇尚藝術,可以用來苦中作樂,hiphop,rap這種音樂你能想像的到是一群沒錢的黑人在街頭玩的東西嗎!

看看卡梅隆,阿方索,斯皮爾伯格,人家難道就會坐在電腦面前給你做個煙,算個水?當然不會,或許他們連一些專業的軟體都叫不上來,但是人家就是能拍出《阿凡達》《地心引力》《侏羅紀》《泰坦尼克》這樣的片子,靠的是什麼——審美,人家有把控整部影片的能力,知道需要什麼樣的效果,能夠準確的傳達給下面去實施,層層把關,各個環節里的人的審美功力也不低,不像大陸的特效,導演只會說些外行的話,我要這裡爆炸,這裡起火,然後下面的人也摸不著頭腦,只能憑感覺做,然後看效果的時候導演又不滿意,改來改去最後也沒改出個所以然來,最後也就是草草了事,自己不懂非得裝出懂的樣子來給你指指點點,但又說不到點子上,有時候真的讓人很氣憤。大部分導演根本不會在意這些所謂的特效,布置下就好,到時間了就來收片,往往只通過一次短暫的溝通你覺得行嗎?想《泰》這樣的片子特效地方做的可以跟現實融在一起去了在那個年代,卡梅隆在拍這片子的時候幾乎任何事情都會去管,因為特效跟微縮模型拍攝不在同一個地方進行,所以有時候無法現場去看效果,但人家卻每星期都會遠程跟特效部門開一次會,看看他們的製作進展,並及時提出建議,跟他合作的人都說卡很喜歡罵人,你要做的效果沒達到他的眼他會真的罵你,指出你的錯誤來,但往往你卻無法反駁,因為字字在點上,人家可以為了自己的電影付出一切,《泰》因為拍攝的時間太長,資金使用超過預算,使得上層開始有意見,但卡為了穩住這些人主動提出說不要他的那份分紅,據說高達千萬,這要換成國內的導演,又有誰可以做到。

我覺得特效不是一種嘩眾取寵的東西,只是在合適的位置上需要一個效果來詮釋那我就去做一個填上去,這樣才是最好的特效,不是說你爆炸要做的多狂拽,查克拉要搞的多酷炫,你看看《泰》里的特效有那麼多花哨無意義的東西嗎,完全是哪裡需要我才去做,但到了國內就是狂堆了,好像一部片子里不搞點爆炸什麼的都拿不出手,為了特效而特效,最後特效也不好,劇情也不好,里外不是人,一部片子也就靠拉點明星來撐場面了。

看看都說人家摳門自私小氣的周星馳,周的片子里就很好的詮釋了特效的含義,《功夫》《少林足球》里的特效都是點到位置,從來不會過分的亂使用特效,他知道自己擅長的是什麼,所以他會讓特效來輔助他的想法,而不會被特效牽著鼻子走,每一幀每一個細節他都會親力親為,所以整個片子出來的時候你不會太多去在意他的特效,始終是在表現他的創造力跟想像力。

這些東西是靠錢就能解決的嗎,你一個導演從來不去關心這些東西,做出來的效果能有多好,所以說我們的差距差太多,不是單單說給錢,提高軟體技能就能解決的,沒有一個好的氛圍,沒有好的想像創造力,做出來的東西還是沒有說服力,這些東西往往是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換來的,一個人的藝術底子厚,軟體在他們手裡只是為了他們的想法而服務的,而我們則恰恰相反。


不是錢的問題,主要差距是『探知慾望』和『技術積累』的區別。

我曾有一段瘋狂追逐『影視特效』的時光。在網上找資料去專業公司學習過,也機緣巧合拜過一個師傅學習特效。還有動畫,建築渲染等等,都是在一個大圈子裡的。

那時候我以為特效就是一切。但是越學到後來我發現,不是技術的原因。

我見過的老師可以很快做好看起來複雜的工作,把任何行業內的軟體都玩的轉。

但是他們的教育程度都不高,沒上過大學或者是職業技術學校等等,他們英語並不是很好,但全英界面菜單在他們手上跟中文一樣。

後來我知道,每個軟體都會是因為每天都用,吃飯的傢伙,熟到不能再熟練。而全英界面的方法是『記位置』。

中國大部分底層視覺特效的工作,就是來個活做個活。網上下載的素材拼湊一下,然後再大概改一改,就算完了,水平和一般的科技展覽館上看到的差不多,基本是沒有思考的結果。

自主創業或成型的公司會認真鑽研軟體,在網上學國外的教程,自己實踐想要的效果等等,做完差不多都是網站上點擊率非常高的作品。

但是還是逃不掉用軟體,軟體是誰做的?『國外』做的。

而且國外發展沒有止步,做片子的時候要什麼效果,重新研製一套軟體。

《冰雪奇緣》里關於雪的效果,《殭屍世界大戰》里的殭屍集群運動。裡面涉及編程,圖形圖像學等知識,以及有非常前沿的理論支撐,比如Siggraph這樣的差距就有點大。

在國內學軟體的感覺就是,永遠學不完,你剛剛摸到門道,新軟體又研製出來了。永遠比別人慢,雖然一方面在身在中國軟體插件也不要錢,好像一個受益者,但另一方面也消磨了人們的『探知慾望』,只在現有的軟體里想辦法,而不能跳出軟體,或自己做軟體。

中國只有幾個頂尖公司有自主研發的意識,但是被外包的時候又變成摳圖的了。

以前也想過,有錢是不是就可以改變現狀。

但事實上,如果馬上給導演一大筆錢,他還是直接去找世界最好的公司做特效;如果給特效行業一筆錢,說不定也是外包給了國外做,或者不知道哪裡剋扣不見了。

我認為缺少的是一種時間上的積累,要錢,也要有好的環境。(現在特效也有點嘩眾取寵的意思,做得不好反而網上吐槽多,影響大,那還不如就隨便一點。)

不過現在自製劇這麼火,說不定哪天自主鑽研的小工作室會做出點什麼來呢?

慢慢來。


國內外在特效上的差距,並不僅僅是錢能解決的問題。

1、文化上的差異,創新和思維的能力是需要多年的積累與轉化。

2、技術上的差異,可以靠時間和勤奮來彌補,但仍需多年積累並傳承。

3、對待特效的態度,需要影視文化圈對特效整體的認識上的提升與並進。

說到底,這並只是製作水平上的差異,我國這個氛圍還需要大大培養,兢兢業業的將這作為一個行業培養紮根,國內太浮躁,以至於沒有一個特效能好好生存並發展的環境。特效水平的提升,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


推薦閱讀:

影視特效發展下去,是否能完全取代傳統影視前期的置景呢?
作為一個youtuber,都用到哪些錄音配備?
影視級別的3D渲染是如何抗鋸齒的?
對整部片子來說,導演重要還是編劇重要?
為什麼國產影視中很多都是使用的配音?影視的聲音都是後期加上去的嗎?

TAG:影視評論 | 影視製作 | 後期特效 | 影視特效 | 電影特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