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對比,這是一種什麼心態?能治癒么?

無論到什麼地方,自己總會在身邊人里找到一個人在各個方面和他進行對比,在比他強的方面就會很高興,反之則感覺不舒服,進而會討厭那個人。我感覺這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啊,這是出於什麼原因?能克服么?


有一句俗話叫做「人比人氣死人」,反映了時刻存在著的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令人不堪重負,但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喜歡跟人比較呢?我來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

首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類很聰明地製造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體系,通過這種設計來使人把精力投注於工作或學習中。因為人類包括其中的個體曾長期處於飢餓與滅亡的恐懼中,只有不斷地奮鬥才能生存下來。在這種差異體系下,處於優勝地位的人為了保持優勢會繼續努力奮鬥,處於劣勢地位的人則一心想打敗前者打個翻身仗,所以,無論勝者還是敗者,都不得不走上了不斷奮鬥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每個人自動習得了與他人比較的習慣,通過比較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差距,從而不斷地提升自己,推動文明的進步,升華本能的力量。這可謂是比較的建設性意義所在。

其次是為了平衡自尊。當比較獲勝後,人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有用的,被認可的,這是人的基本需要。因為當一個人真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時,他離抑鬱就不遠了。比較失利後人會覺得自卑,懷疑自己的價值,但正如賭徒賭輸之後一般不會輕易放棄一樣,容易感到自卑的人往往喜歡跟別人比較,他期待通過再一次的比較來重新獲得「我是好的」這種感覺。

一個身高只有170的青春期男孩,執著於跟周圍人的比較身高,他想通過比較證明這個身高是可以的。平時他很注意鍛煉,因為他了解到體育運動有助於長高。體育鍛煉讓他對長高產生了信心,他每天會測量自己的身高,也不自覺地跟同伴比較身高。當比較結果對他有利時,他產生了良好的自我感覺,對未來充滿信心;當比較結果對他不利時,他不免覺得沮喪和抑鬱。這種執著伴隨著他整個青春期,直到進入大學之後,對身高的關注轉變為對容貌的關注之後才作罷。我們能從這個案例中發現比較對於這個低自尊的男孩所具有的意義。

第三是為了滿足自戀,這與第二個原因有所重疊,只是更有一種願望滿足的色彩。如果一個人勝過了對手,他會感到得意,自豪,沾沾自喜,陶醉。一個取得第一名的人,或者賺了一大筆錢的人,或者找了個漂亮女友的人,也許會陶醉於這種滿足很長時間,幻想中打敗了對手,感覺到自己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同樣,如果對手超過了自己,那麼自戀的受挫也是強烈的,失落、難過、自我懷疑、自卑等會不斷地體驗到,那種被人深深擊敗的羞恥纏繞著他。

有很多在小學階段成績優秀,經常被誇「很聰明」的孩子,在進入中學及大學階段之後,因為競爭對手的水平的提高,失去了往日自戀的光輝。他們從一個自戀的天堂掉入了平庸的地獄,心裡始終牽掛著曾經的榮耀,渴望再一次實現它。通過不斷地跟別人比較,來平衡一下那種低自尊的痛苦,並再一次接近以往的滿足。看來,那些曾經得到了強烈的自戀滿足但之後又失去的人尤其容易固著其中。

第四個原因是為了打敗別人宣洩敵意。一般來說,人只對少數親近的人產生友愛的感覺,對陌生人或者對手,人潛藏著大量的敵意(表現為對陌生人的不信任),而打敗別人是宣洩敵意的一種方式,打敗別人也具有生存的意義:所有物種都需要打敗另一個物種得到保存。隨著人的進化,同一物種之間那種肉體的殘殺對人類社會來說已經不再是主流,但「文明的殘殺」其實是無所不在的,而且包裝在種種謊言之中。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存在也反映了人與人之間互相蠶食這種原始方式仍然存留著。比較的背後反映了人與人之間「文明的殘殺」,是人宣洩敵意的文明的方式,有一句話叫做「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很好地說明了相互比較中潛在的相互傷害。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曾說 「每一次攻擊的背後都有自戀的損傷」 (大意),自戀者通過攻擊和碾壓別人,既滿足了自戀,又宣洩了之前因為自戀受損而積聚的敵意。所以,除了在每個個體身上普遍存在的敵意之外,我們更能從自戀缺損的人身上不斷地感受到那種強烈的想要打敗別人的願望。

比較能平衡自尊,滿足自戀,打敗別人,雖然比較的風險在於可能會失敗,但被匱乏感左右的人則寧願冒著失敗的風險也不會輕易放棄的。正如馬克思在評價資本的巨大作用時所言:「資本......如果有50%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絞首的危險。」除非一個人完全不可能取勝(正如你永遠不會想去跟姚明去比身高),但只要有了勝出的可能,為了減少內在的匱乏感,也許你會不惜冒著失敗的風險也要去比一比的。

由上述分析可知,一個自尊穩定的人,一個不再執著於原始自戀(渴望證明自己的全能,渴望打敗一切對手,證明自己獨一無二),一個對他人的敵意不那麼強烈的人,比較的目的會更現實些,這些人的比較更多的是想知道自己的位置,找到差距,讓自己更好些。相反,一個低自尊的人,一個執著原始自戀的人,則不斷地會想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平衡自尊,滿足自戀,打敗別人,以不斷地填補內在的空虛與匱乏。他們的比較不是建設性的而是破壞性的,比較的目的不是為了找到差距提升自己,更多的是為了打敗對手以證明自己的全能。

有些明智的人已經放下過多的比較,因為比較就像是小孩子爭寵一樣,會顯得很無聊,比較帶來的強烈的情感體驗也並無建設性的價值。很多時候,比與不比,你的使用價值並沒有增加或減少什麼,只是為了平衡匱乏的內心。當然,作為一種從小習得的習慣,沒有人可以真正放下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也正如人對於食物或性的需要一樣,都是合理的且存在的。區別在於,這種比較是強迫性的,還是適度可調控的。

為了走出比較的牢籠,我們需要覺察自動化比較的存在,並適時地放下它。每當發現自己在比較時,不妨給此打上一個標籤「我又在比較了」,這有助於你跟它拉遠距離,走出它的掌控。因為你的價值是穩定存在的,無需通過比較來確認,你需要做的只是提升與發展自己。另外,你也要去探索是什麼樣的匱乏感驅使著你的比較,逐漸走向內心整合之路。

————————————————

歡迎關注我的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3DgLE--EXaIirbtw923O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要打敗誰,也不是為了把誰比下去。

而是為了追求家庭的美滿,人生的圓滿。

你真正要對比的,是昨天的自己。


因為你生活太苦了,給自己帶來滿足感、快樂感、成就感的事情太少了。所以心理經常會無意識的和其他人比較來產生這些感覺。

建議生活中找些樂子,比如男/女朋友、各種興趣愛好、各種休閑娛樂等等。還有不忘初心明確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這不是你的錯,這是中國教育的錯


拿自己跟別人比,是最基本的精神需求之一


原因我覺得是:

不管主動被動,你從小是一路比過來的。

你覺得是不是一直以來和別人比較就沒停過?

這不僅是指每次公布排名的考試的比較,雖然那是看起來最直接的比法

從小開始的比較包括吃的東西,玩具等各個方面。

當然最直接還是成績,因為你爸媽會對你說:你看別人學習那麼好,要去跟ta交朋友,向ta學習啊!

雖然一個比字也沒有,但是這不就是比了嗎……

被用來比的人也蠻尷尬的,我和一哥們從小玩的好一直到高中。偶然去他家做客,他媽突然說你看XXXX學習多好,你要向他學習啊……我尷尬癌都犯了。

這種被用來比較的人不知不覺也擺脫不了習慣的比較,覺得都被人這樣說了,不比別人強怪不好意思的。

然而處處比人強怎麼可能呢。對吧


是應該去克服的。

卻是多數人無法克服的。


我經常和朋友說的一句話,也算是玩笑話: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個傷害,還是一把雙刃劍,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要看是跟什麼樣的人比較還有比較的是什麼。如果是跟比自己強的人比較,我倒是覺得是一種有上進心的比較 ,在與別人比較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然後努力趕上去,我倒覺得這種方式未嘗不可;如果是跟不如自己的人比較,或者是虛榮心作祟吧 ,需要通過這種方式來肯定自己,總而言之還是內心不夠強大吧...


你我皆凡人,人或許只是一株悲愴的葦草,但是人始終是社會性動物,有倫理道德,有人情往來,有生老病死,有社會環境,比較如果是一種病,恐怕是社會的病。

首先,生理本能,也就是動物性,人首先要滿足自己的動物性,什麼是動物性,要佔據更多的食物,要佔據更好的配偶,要佔據更舒適的居住地,這不是比較,這是深入骨髓的基因傳承的需要,因為要更多更好的培育下一代,讓物種延續下去,這是一種下意識的比較,或許是比較的「原罪」。

其次,社會環境,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當下社會環境縹緲性信仰是缺失的,比如神仙皇帝啊,之類的。反之,名利場信仰是逐漸堅固的,比較無非就是在這些名利中開始比較,我有水果手機,你個用雜糧的渣渣;我有雲圖,你個用水果街機的渣渣;名利階層的不斷固化以及形成,導致縱向比較逐漸轉化為橫向比較,我媳婦不會嫌棄我比王思聰錢少,比吳秀波顏值低,但是會嫌棄我比樓上男主人少掙200塊等等,這種比較其實更傷啊。至於說內心強大,這個東西很難說,寺里老和尚不會羨慕王思聰坐擁網紅,王思聰不會羨慕別人比他錢多,反過來說,老和尚辯難輸了,會對對手羨慕嫉妒恨。每個人圈子不同,在乎的東西不同,如果你去慰問失足婦女可能你不會因為她說你窮而生氣,但是如果她說你時間短呢?人總有在乎的東西,如果在比較的時候在你在乎的東西上,可能內心再強大,至少是會羨慕的吧(好吧,我就非常羨慕我認識的拆二代,好吃懶做有錢花,哈哈哈)。

第三,剛才歪樓嚴重,說說題目,如果你真的會討厭的話,大體是你在乎的地方,對方比你強,然而後天努力或者機緣巧合卻始終達不到對方的程度,然後,灰心沮喪厭惡嫉妒,用佛家八苦來說的話正好就是求不得和五蘊盛(我始終認為佛教和道教在宗教屬性外兼哲學屬性),就像你後背痒痒卻始終撓不到一樣,你能好受了那就真奇怪了。

個人認為這個玩意真心不是病,如果是病的話,大家都有病。

小時候,我媽跟我說,你看人家魏強學習多好,我一點不往心裡去,但是要是魏強能有10塊錢零花錢,並且買了一堆零食去遊戲廳我就羨慕嫉妒恨。看來我病的不輕(感謝魏強同學客串,這個事真的跟他沒關係)。

以上胡言亂語純屬個人瞎說,噴贊隨意,彙報完畢,回家吃魚。


要麼是不自信,要麼是過於自信,哦不,還有一種可能……閑得慌


人生絕大部分苦悶,一小半來自物質,一大半源於攀比


《我是黑社會》

郭:知道嗎?你別老往上看,有事往下看。

於:怎麼往下看啊?

郭:往下看你會活得很快樂。我想了想,他說的有道理。人活著就是這樣,你老往上看,你好不了。
往下瞧。你做買賣你賠錢了?那還有跳樓的呢。跟他比你很快樂。對不對?

於:我沒跳樓。

郭:你這兒生一閨女你恨得慌,那還有沒孩子的呢。

於:奧,對對對。

郭:你這兒失業了,那兒還有失身的呢。

於:這沒可比性知道嗎?

郭:你媳婦不要你了,她也沒要我呀。

於:去!跟你有什麼關係呀?


和你情況相同,握手等有用的答案。


推薦閱讀:

披頭士、貓王等歌手最當紅的時候,社會上有沒有一些人因為他們有許多的「腦殘粉」而厭惡他們?
人與人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這樣說是不是很傷感情?
在助學金評議中,如何最大程度地保護申請者的尊嚴?
為什麼博士生常常被一些國人有所偏見呢?
為什麼現在小女孩迷戀上已婚大叔的情況越來越多?

TAG:人際交往 | 心理健康 | 內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