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假的比真的更有名的東西?
可以是人物,物品,事件。
很多80後,90後的朋友應該和我一樣都看過一部名為《老夫子》的漫畫或者動畫
然而其實漫畫的原作者是朋弟(筆名),原名馮棣。而王澤抄襲了朋弟的人物角色和部分劇情。
朋弟與張樂平、葉淺予都是活躍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著名漫畫家,朋弟的創作大量發表在京津一帶的報刊上。朋弟一生創作了1600餘幅漫畫作品,其中「老夫子」和「老白薯」,緊貼生活、針砭時弊,深為當時人們所熟悉和喜愛。然而時過境遷,朋弟在一段時期終止了「老夫子」的創作,離開了漫畫事業,於80年代中期在北京逝世。
早在1999年初,著名作家馮驥才就指出朋弟創作的「老夫子」藝術形象被從天津移居海外的同樣從事漫畫創作的王澤所竊用。王澤利用當時海內外信息不通之機,冒名頂替了大量以「老夫子」為題材的漫畫,由20世紀60年代至今長達40多年
左邊的為朋弟版本的老夫子,右邊則為王澤版本,我們可以根據對比清楚的看到人物的相似,甚至連角色名字都沒有改變。而王澤對於抄襲行為從來沒有承認過,他還憑藉《老夫子》賺取了大量的利潤。
試想,如果王澤承認了兩部作品之間的聯繫,並且創作前取得朋弟先生的同意,那麼他仍然是個值得尊敬的漫畫家,不可否認,沒有他老夫子未必能做到家喻戶曉(朋弟則受制於時代環境的限制),他也一定為這部作品傾注過努力。但是!路遙說的好,人生關鍵的路就那幾步,走錯了,全盤皆輸。即便你付出九十九分真心,有一分是假意。當這一分被戳穿時,連另外九十九分也會被連累。你可以怪質疑者不夠客觀,但你也應該承擔自己先犯過的錯。但是,王澤卻從來沒有承認過抄襲的事情
時代周報曾經評論過這件事,其中有一段尤為令人心酸:
「70年代是王澤最風光的時候,但那也是朋弟最苦、最慘、最悲哀的時候,有人把香港的老夫子漫畫帶給他看,那時他已經病了,又沒有錢,看到王澤的漫畫,一句話都沒有說。」
——————————————————
分割線沒有想到自己隨便一答會有這麼多人專註,那我就多說幾句吧,王澤的漫畫確實抄襲了朋弟最經典的幾個人物角色,早期的劇情也有抄襲。很多人看到我的回答之後說覺得愧疚其實不必如此,大部分人當時看這部動漫的時候還小,就算分的清是非,當時也並不知道這件事情,不需要有有太大的心理負擔。而我寫這個答案也並不是為了讓大家徒增心理負擔,也不是為了讓大家仇視王澤,畢竟他已經去世,朋弟老先生也已經離世多年了,公道自在人心。站在別人的墳頭上叫囂著讓他認錯並無意義,我也只是希望原創者能夠不被遺忘,大家想到老夫子也能想到朋弟老先生所耗的心血,這就足夠了。斯坦福大學建校的故事。
一直以來有一個傳聞:
有一對穿著破舊的老夫婦去拜訪哈佛大學的校長,校長很不耐煩地接待了他們。老婦人說:「我們的獨生子曾經是哈佛的學生,但是去年,他因車禍而身亡。我們老兩口想在校園裡捐一棟樓來紀念他」校長蔑視地回答「我們不能為每一位哈佛校友而都建一棟樓,你們知不知道建一棟教學樓要花多少錢?超過100萬美元。」校長就這樣打發了老兩口。然而他不知道,二人隨後便低下嘀咕:「只要100萬就可以建一棟樓?那我們為什麼不建一座大學來紀念我們的兒子?」就這樣,斯坦福夫婦來到地廣人稀的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學以紀念他們的兒子。這個故事流傳之廣,以至於收錄進各種中學作文和完形填空,反轉的劇情大家都喜歡,但事實並非如此。
老斯坦福(利蘭·斯坦福)是當時美國鐵路大王也是加州州長,與其妻子簡·斯坦福於1891年成立的。目的確實是要紀念他們因傷寒(注意不是車禍,那個年代大家還是坐馬車的)去世的獨子小利蘭·斯坦福。(註:打個岔,經評論區朋友提醒,馬車也是可以出車禍的。。。)
但是所謂捐贈哈佛的傳聞子虛烏有。當時二人確實拜訪過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查爾斯·艾略特,關於籌建一所大學在經濟上的問題。但以二人的名望,絕對不可能受到冷遇,也沒有記錄表明他們要給哈佛捐贈。
斯坦福選址在加州,也是理所當然地因為老斯坦福是州長。他還對妻子說過「the children of California shall be our children」。顯然晚年喪子觸發了這個老人的博愛情懷。
順便說一句,斯坦福在建校之初是不收學費的。著名的美國總統胡佛就是第一屆學生(由於學號是1,他甚至自稱第一個學生)。正因如此,斯坦福在歷史上遭遇過多次經濟危機。區別於一些公立學校窮則賣地的行為,老斯坦福在其遺囑里規定不能賣地。在簡.斯坦福的進一步幫助,以及校董和校友的共同努力下,斯坦福才度過經濟危機。
這個禁止賣地的決策還是相當英明的。如斯坦福校園雖然身為全美第二大校園,但這隻占學校擁有土地的幾分之一。後來學校將周圍的大面積土地,以十分低廉的價格出租給校友用於創業,這片充滿創業氛圍的土地現在被稱為「矽谷」。如今由於矽谷的發展,斯坦福已經成為全美經費最充足的學校之一,其學術影響力也長期排在前三位。
附一張斯坦福全家福和校園照片你肯定見過左邊這幅林肯肖像,歷史書里、新聞里到處都是。但其實這張肖像並不是真的,真正的肖像是是政客約翰·卡爾霍恩(John Calhoun)的肖像(右圖)。簡單說就是林肯的頭被挪到了卡爾霍恩脖子上,後者的肖像就成了林肯的肖像。
不過這並不是林肯乾的,而是一家出版社搞出來的。因為林肯生前沒拍過那種很氣宇軒昂的肖像,為了宣傳形象,又必須得有一張這樣的,於是他們把林肯一張照片里的頭部(下圖),移植到了卡爾霍恩肖像上,才有了上面那張廣為流傳的假肖像。
有意思的是,卡爾霍恩是著名的南方政客,支持奴隸制,是林肯的死對頭。用他的肖像來創造林肯肖像,出版社真是別有用心啊。
~~~~~~~~
開團460:你看過哪些書上沒有的歷史地圖?
地動儀的形
許多人都以為這就是2000年前的地動儀,然而真相是
「可惜張衡這一重要發明早就失傳了,隋朝時科學家臨孝恭尚寫有一部《地震銅儀經》,也未能傳流下來。」——王天木《偉大的祖國古代科學發明地動儀》
這個地動儀其實是王振鐸根據史料記載在1951年發明出來的模型。
王振鐸完全沒想到這個模型的影響會如此深遠,它被視作地動儀不可更改的原始模型,先後被各地博物館模仿和收藏,併入選教科書和作為地震局標誌數十年。
然而歷史上存世的關於地動儀的記載,不過《後漢書·張衡傳》的寥寥數語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機關細節模糊不清,外表的描述也頗為籠統,根據史料記載是不可能被完全還原出來的。
也就是說,這個家喻戶曉的地動儀,僅僅是近代仿製的一個模型罷了,既沒有實際用途,也缺乏參考價值。
司母戊鼎的名
司母戊鼎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堪稱國之重器。
最初給該鼎命名的是郭沫若,他認為「司母戊」就是「祭祀母親戊」。另一著名學者羅振玉也認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於是,「司母戊鼎」的命名就一直沿用下來了,但相關的爭議從未斷絕。
有多位學者提出,「司」字應作「後」字解,因為商代甲骨文中有正反並存的現象,就是說,一個字可以正寫,也可以反寫,正寫反寫都可以,而「司」字反過來就是「後」。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後母戊」的命名要優於「司母戊」,其意義相當於「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后土」中的「後」同義,「後母戊」的意思就是: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戊」。
於是2011年,司母戊鼎正式更名為後母戊鼎。
但是只要你隨便翻閱之前的書報,所見皆是司母戊鼎,可見流傳之深廣。
《尚書》的書
《尚書》是儒家的重要經典,相傳由孔子編訂,包含了從堯舜到春秋的100篇重要文獻,史稱百篇《尚書》。
《尚書》在歷史上屢經劫難,先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焚書坑儒,傳世的百篇《尚書》幾乎全部被毀。
在秦亡漢興之後,漢文帝尋求能治《尚書》的人,才由秦博士伏生口述,以漢代通行隸書記載,恢復了尚書二十八篇,史稱今文《尚書》。隨後魯恭王拆毀孔子故宅,在夾牆內又發現了另一部《尚書》,用先秦六國時的文字書寫,史稱古文《尚書》。
一時間,世上便存在了兩本尚書,根據歷史發展的尿性,這個事情一定會成為流傳千年的學界盛事。
然而並沒有。
因為到了永嘉年間,匈奴攻陷洛陽,西晉滅亡,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一起在戰亂中失傳了……
正所謂國可亡,文脈不可斷,士大夫們衣冠南渡之後,朝廷便致力於尋找《尚書》,不久就有了收穫——豫章內史梅賾向朝廷進獻了另一部《尚書》,包含古文《尚書》33篇,今文《尚書》25篇。如今經過唐宋元明清流傳下來的《尚書》和各種批註,都是以這個範本作為基準。
但是,有什麼證據能證明梅賾進獻的就是真正的《尚書》呢?
其他範本都失傳了呀。
兩千年間,《尚書》的真偽之爭不絕於耳,但是一直也沒有個頭緒。直到2012年,通過對清華簡的整理,此事才一錘定音:假的!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2008年收藏的一批竹簡,包含了大量先秦時期的文獻,其中的《尹誥》和《說命》等文與傳世的《尚書》一概不符,完全可以認定流傳下來的、梅賾進獻的《尚書》是偽作。
真跡湮沒消失不可聞,偽作流傳在世兩千年,古往今來的讀書人要是知道自己讀了假書,估計和我們喝了毒雞湯一個心情吧。
《道德經》的經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書,號稱萬經之王,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影響深遠。
和《尚書》一樣,作為傳世兩年多年的經典,我們現在讀到的《道德經》是原汁原味的嗎?
對此,1973年馬王堆漢墓挖出來的帛書給出了明確的答案——當然不是。
馬王堆漢墓的帛書《道德經》一共有兩個版本,一本避漢高祖劉邦諱,應為漢代版本,一本不避劉邦諱,應為先秦版本。通過先秦版本和現代版本的比對,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道德經》第一句就被篡改了!
傳世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恆名 帛書本: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因為漢文帝名為劉恆,為了避「恆」字諱,《道德經》開篇就被精簡了……
不過這個影響並不大,因為老子的理念並沒有變化,真正可怕的是下面這些。
傳世本: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 ,吾以觀復 帛書本: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
「守情」被改成了「守靜」,與原文有了明顯出入,可以說是非常大的偏差了。
傳世本: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帛書本: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這個就很恐怖了,變「今」為「古」,一個是用現在的道應對現在的有,一個是用古代的道應對現在的有,硬生生把銳意進取的小年輕變成了食古不化的老古董。
其他的,諸如
帛書本: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 傳世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帛書本: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傳世本: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帛書本:愛民栝國,能毋以知乎? 傳世本: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帛書本: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 傳世本: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帛書本:五色使人目明 傳世本:五色令人目盲
就更是充滿惡意了,完全可以說是有組織有預謀地篡改,而後又在其上加以延伸,衍生出道家的諸多法門,老子真正的思想卻被埋葬在歷史的塵埃中,湮沒無聞。
蟲鼠居於廟堂,聖哲亡於草莽,不亦悲乎。
有名?沒名字哪兒來的名。假名比真名更有名,這個現象太常見了。不但今天的娛樂圈,就連當年的革命歷史人物人們熟悉的通常也不是真名。
陳紹禹,秦邦憲,張應皋,這些名字估計沒人認識吧?
他們的化名是:王明,博古,洛甫(張聞天)可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出於工作需要,黨的領導人多用化名,但現在通行的名字也未必一定是化名。
李德勝,伍豪,胡服,這些曾經長期使用的化名估計也比較眼生,但他們的原名: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是大家所熟悉的。
發現規律了吧?想用原名,還得腕兒夠大。
這個規律同樣適用於娛樂圈,王菲出道時有幾年叫王靖雯,腕兒大了以後,就改回王菲了。
今天娛樂圈,我們熟悉的往往是他們的藝名,身份證上的原名反而不為人知,當然,某些人連身份證的名字也改了。
陳港生,林立慧出了家門就沒人認識,但成龍,舒淇就不一樣了。
九十年代之前,大陸少有用藝名的,但現在不但有,還有英文的,有些我都猜不出是什麼意思。
PGone,這是人名?一看就是寶潔的廣告嘛——PG,number one。
要不是他愛吃餃子鬧出事端,我才不會去百度他的名字:王昊。
汪建剛沒人認識,汪涵;
張振鎖沒人認識,張亮;
但用藝名也得小心,搞不好讓人收走一個「雲」字也是很尷尬的。
名字嘛,就是個符號,假作真時真亦假。自己想叫什麼就叫什麼,無所謂。但替別人改名字,就不好了。
不幸的是,兩千年來,我國有給人改名字的習慣,即便你死了幾百年,也照改不誤。
這在古代的動機是為了避諱。
本來不好解釋,所幸偉大的網路時代我們迎來了一個有趣的新生事物:敏感詞。——避諱就是古代的敏感詞。
一旦你當了皇帝,你的名字,你爸爸的名字,你爺爺的名字,連同一大堆同音字,統統進入敏感詞的行列。
凡是使用了敏感詞的人名,不管是生活在當下,還是死了幾百年,統統要改名,在所有書里都要徹底地改個乾乾淨淨。
《愛蓮說》課本里有,作者周敦頤,這是後來改的,本名周敦實。避諱宋英宗趙曙的曾用名「宗實」。
《史通》作者劉知幾,字子玄。因為「幾」字和當時的太子李隆基的「基」字同音,為避諱,廢名稱字,改叫劉子玄。大哥「玄」了一千多年,遇見了康熙「玄燁」,被改成劉子元,後來又改回劉知幾,完成了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康熙詩人王士禛,因為老四胤禛,死後被改為王士正。不單他,崇禎的年號都被改作:崇正。
那不寫書,不寫詩,隱居在山裡釣魚總沒事了吧?——不行。
漢光武帝的老朋友,釣台的莊子陵,死後多年避諱漢明帝劉庄,改為嚴子陵,沿用至今。(在班固的文章里「老莊」,也變成「老嚴」。這個幸虧沒流傳下來)
隱士算什麼,天上的神仙也跑不了。
月亮里的姮娥姐姐,因為避諱漢文帝劉恆,改叫嫦娥。好不容易熬到漢朝結束,在三國隋唐改回姮娥的原名。最終遇見了宋真宗趙恆,只好改為嫦娥,一直用到今天。
觀世音菩薩,因為避諱李世民,「世」字也被收了,變成觀音菩薩。(所以收個「雲」字有什麼可鬧的,菩薩還沒鬧呢)
不單人和神仙,東西的名字也被改得亂七八糟。
春秋時,歐冶子在龍淵鑄劍,龍淵寶劍流傳了千餘載,曹植的詩里還能「寶劍出龍淵」,後來避諱唐高祖李淵,改為龍泉。所以到了李白的腰裡,懸著的只能是龍泉寶劍了。
有種倒霉的植物叫薯蕷,今天的名字:山藥。
先是遇見唐代宗李豫,「蕷」與「豫」同音,薯蕷就改成薯葯;
二次遇見宋英宗趙曙,「薯」與「曙」同音,薯葯改成山藥。
告訴一株唐初的薯蕷,幾百年後它會被皇帝們改叫山藥,它會信么?
現代人明白,名字只是個符號,用不著太當真。假作真時真亦假,改來改去,不還是那個人嗎?
孫悟空的教訓就是明證:面對銀角大王的紫金葫蘆,無論喊你「者行孫」還是「行者孫」。只要你敢答應,照樣把你收進葫蘆里。
*************************
上文名字太多,附錄個對照表吧,順便多送幾個。(作家們的筆名太常見,就省略了。)
李德勝,原名毛澤東,字潤之。——李敏,李訥姓李的由來。
伍豪,原名周恩來,字翔宇。
胡服,原名劉紹選,字渭璜;改名劉少奇。
鄧小平,原名鄧希賢。
彭真,原名傅懋恭。
博古,原名秦邦憲,字則民。
王明,原名陳紹禹,字露清。
洛甫,原名張應皋,字聞天。
---------------------
汪涵,原名汪建剛;
張亮,原名張振鎖;
李易峰,原名李賀;
張藝興,原名張加帥;
吳亦凡,原名李嘉恆;
劉亦菲,原名劉茜美子。
-----------------------
梅蘭芳,原名梅瀾,又名梅鶴鳴,字畹華。
侯寶林,原名侯保麟。
馬三立,原名馬桂福。
郭德綱,原名郭大剛。
-----------------------
鄭少秋 原名:鄭創世
張國榮 原名:張發忠
伊能靜 原名:吳靜怡
葉 童 原名:李思思
言承旭 原名:廖洋震
許如芸 原名:許宏琇
許美靜 原名:許美鳳
蕭 薔 原名:蕭秀霞
伍 佰 原名:吳俊霖
王 菲 原名:夏琳
舒 淇 原名:林立慧
李小龍 原名:李振藩
梅艷芳 原名:何加男
劉德華 原名:劉福榮
李 玟 原名:李美琳
關芝琳 原名:關家慧
馮德倫 原名:馮進財
成 龍 原名:陳港生
陳慧琳 原名:陳慧汶
~~~~~~~~~~~~~
章其琢:有哪些很有意思的冷知識?
章其琢:哪些瞬間讓你發現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章其琢: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識是什麼?
關於科學家們如何探究宇宙真理的過程,民眾總會非常樂意給他們編一些傳奇的故事。
比如最出名:牛頓與蘋果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如此的出名,以至於連蘋果公司的LOGO都借用了這個故事。
(有人傳咬了一口的蘋果是圖靈自殺時吃的有毒蘋果,雖然我對圖靈先生抱有崇敬之情,但是這個說法是不可取的,請參見蘋果早期的LOGO)
然而實際上牛頓治學嚴謹,非常的謹小慎微,甚至有「我不作假設」的名言。萬有引力的想法他23歲就開始考慮,經過20年的謹慎計算後才發表。期間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均勻實心球體上每個質點對球體外質點分散的作用力是怎樣合成一個力的?」後來牛頓才計算出這個球體可以簡化成質量集中在中心的質點(這也就是現在我們可以用真空中的球形雞想問題的來源)也就是說,牛頓花了20年解決了微積分問題,才發布了萬有引力,現在你還相信蘋果的故事嗎?
來看看高斯是怎麼說的:
「我們已經提到過高斯對牛頓十分欽佩。高斯知道他自己的一些傑作使他付出了多麼巨大的努力,因此他由衷地欣賞牛頓花在他最偉大的工作上的長期準備和不間斷的思考。牛頓和蘋果落下來的故事使高斯非常憤慨。「愚蠢!」他喊道,「如果你願意,就相信這個故事好了。但是事實的真相是這樣的:一個愚蠢、愛管閑事的人問牛頓,他是怎樣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牛頓看出他是在和一個只有兒童的智力水平的人打交道,想要避開這個討厭的傢伙,就回答說一個蘋果掉了下來,打在他的鼻子上。那個人完全明白了,非常滿意的走開了。」*
高斯本人也被強行」編排「了一個假故事:
796年的一天,德國哥廷根大學,19歲的高斯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的數學題。正常情況下,他總是在兩個小時內完成這項特殊作業。像往常一樣,前兩道題在兩個小時順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高斯沒有在意,像做前兩道題一樣開始做起來。然而,做著做著,他感到越來越吃力。困難激起了他的鬥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他拿起圓規和直尺,在紙上畫著,嘗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解這道題。當東方破曉的時候,他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題。
作業交給導師後,導師驚呆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高斯說:「這真是你做出來的?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牛頓也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給你布置題目時,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夾在了給你的題目里。」多年以後,高斯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
這傳奇程度跟「一遇到高斯,實數集瞬間可數,圓周率倒背如流」也沒啥區別了。真實的情況是,高斯想解決關於正n邊形的尺規作圖問題,古希臘人已經作出3、4、5、6的正多邊形,諸如7、9、11等正多邊形卻作不出來,這個問題只考慮奇數邊就可以了。高斯證明了只有當邊數為一個費馬素數(就是形式為下圖的素數)時,才能用尺規作圖作出來*。
所以一夜十七邊形什麼的,完全是對高斯天才加努力的輕慢,他是直接證明了能夠尺規作圖的奇數正多邊形的邊數必須為一個費馬素數。
說到高斯,順帶一提
小學的他一下就計算出來「1+2+3+······100」的故事也是假的。
真實的故事是這樣的:
高斯10歲時開始上算術課。因為這是一門新課,孩子們都沒有聽說過累加是怎麼回事,英雄比納特要出一道他用幾秒鐘就能由公式找到答案的長長的加法問題,在那時是很容易的。這個問題是下面這種類型的81297+81495+81693+······+100899(每個數字相差198,一共100項)*
然後高斯在念完題目之後就寫出了答案。
之所以對故事有所保留,大概是因為很多人第一次聽這個故事的時候是小學或者初中,善良的大人們為了照顧孩子們的自尊心吧。
*第一段來自於傳記《數學大師:從芝諾到龐加萊》
*同樣出自《數學大師:從芝諾到龐加萊》,是本好書,對數學感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之所以說一夜作出來是假的,因為高斯也是一個非常嚴謹的人,這個證明1796年3月30日高斯寫在他的數學日記本上,當年6月1日才發布。3月30日當天是他第一次開始記數學日記,這本日記後來成了數學瑰寶。
另外,他的這個日記本死後幾十年才公諸於世,因為他本人性格所致,認為有些定理的證明應該能更簡潔完美一些,還有一些未經證明的想法他覺得不該發表。數學界對此大為惋惜,認為此舉將數學的進程延後了幾十年。(這讓人想起麥克斯韋對卡文迪許不公開其研究成果的惋惜:「他的內斂將物理界的進程延後了半個世紀」)
「空城計」趙雲用過,曹操用過,諸葛亮沒用過。
沒有人說這個嗎?
清朝髮型[多圖]你在電視劇里看到的是這個樣子的:還有這個樣子的:以上都是假的,對,假的!事實上清朝髮型是這個樣子的
所以,老四,事實上是這樣子的(請無視左邊那個帥哥,這個圖裡還是不合理,實際大小請參見上圖第一個頭像):
我萌,你們大清這是要搞哪樣?!答案是剃髮易服,清朝入關後,漢人必須剃頭留金錢鼠尾,否則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滿清快滅亡的時候,老鼠尾才發展到這麼大:
連導演都看不下去了:造型師:老大!四阿哥的造型不對,應該是這樣子的!
導演:什麼樣子?我看看!~~~~~~~(臉瞬間綠了)我擦!!這TM是什麼 鬼!你嚇到老子了!造型師:這是事實!有證可考的!導演:考你個萌萌!造假吧,不然這劇沒人看了……造型師:……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
以下是更新的一部分圖片,其中有些來自《大清帝國城市印象》圖集,部分來自鐵血網,部分來自外文文獻出處不明,有logo的不一而足,侵刪。亮點請大家自己找。有時間我就慢慢補充。註:1793年是乾隆皇帝末年有人說少數皇帝就沒剃頭,真相如何待考證。就算他們沒剃也是特例。
~~~~~~~~~~~~~~
以下第二次更新:劉統勛和劉墉父子畫像(分別是雍正乾隆兩朝名臣):劉統勛畫像劉墉畫像紀曉嵐畫像乾隆皇帝漢服畫像乾隆皇帝畫像乾隆皇帝元年畫像要抓皇帝的小辮子太難了(?ω?)
或許根本沒有,即使有也可能沒流傳。但抓民間的還是沒多大難度的。下面是奧地利的攝影師萊蒙德(1839——1911)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廣東、上海等地所拍攝的部分照片,可以看到那時仍有人剃得很小,戴帽子的看不出來,就當是陪襯吧:
~~~~~~~~~~~~~~~
第三次更新,部分當時的畫像或照片:想了解清朝當年對於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剃髮易服政策,以及剃髮易服政策的實施和演變過程,可以看看百度百科,講的很詳細,就不搬運過來了。謝謝大家你印象中的北歐海盜(遊戲,動漫,電影)歷史上的北歐海盜(博物館文物,冷兵器愛好者還原)維京人:「都怪那個叫瓦格納的瞎扯,我們壓根就不喜歡牛角頭盔!」(大概從《尼伯龍根的指環》開始,牛角盔才成為北歐「野蠻人」的文化符號)
紫光閣大飯店
( ̄Д ̄)?分割線……
早上隨手抖個機靈,現在打開一看
準備細軟跑了這張圖應該很有名,常用來展描述我們人類是如何從猿類一步步進化成了今天樣子的過程。
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這些形象代表的具體物種見下圖:
- 森林古猿(1200-900萬年前):可能有小猿及原始人類的共同祖先。
- 原始猿人(山猿):可追溯至800萬年前,後滅絕。
- 臘瑪古猿(1250-850萬年):現已不再被認為是人類的祖先。
- 尼安德特人智人:同時期的兩種史前人類。
所以上面這張圖裡的物種,並非都是我們人類(智人)的祖先,也並非右邊的物種是由左邊的物種進化演變而來的。
這張圖的完整版見下:
這張圖的出處是一本出版於1968年的書,叫做"Early Man( Life Nature Library)"。
書中一共列舉了耶魯大學整理的包括古猿類在內的15種猿類,圖片上方還標註了由科學家George V. Kelvin整理的各個物種的出現和持續的時間。
因為這張圖太長了,需要5頁紙才能完整展現,摺疊後就成了第一張圖的樣子。這個時候就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人類的進化歷程。
現在,完整的圖少有人知道,而不全的圖則聲名大噪,廣為人知。
比如這個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第一節「人類的起源和發展」的插圖,就很明顯參考了不全的那張圖。
參考資料及圖片出處:
This is not a narrative, or how images tell a storyimagesociale.frEvolution of an iconcosmosmagazine.com【Tips】微信公眾號:科研學徒(kystudent),歡迎大家關注。
關於吳王夫差為什麼要放過越王勾踐
公元前 494 年,為父報仇的吳王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境內太湖一帶)打敗越王勾踐,揮師攻佔了越國。
春秋時期地圖,吳國與越國位於中原諸夏的東南方向(圖中右下方)
出乎人們意料的是,在提倡甚至讚許血親復仇的春秋時代,吳王夫差非但沒有殺死越王勾踐,反而放了他一條生路,為自己日後被「卧薪嘗膽」的勾踐擊敗埋下了禍根。對於這次吳越之戰,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歷史記錄主要源於先秦史書《左傳》和《國語》。
《左傳》和《國語》記載了夫差為什麼沒有殺死勾踐、反而放他回國的原因:在被夫差擊敗後,勾踐迅速派人到夫差那裡講和,提出願意向吳王夫差稱臣,並奉獻「金玉、子女」給吳國,作為求和條件。
在這些史書中,驕狂自大而又一心想去爭霸中原的吳王夫差,貪圖越國的財物、美女和土地,不顧賢臣伍子胥的勸阻,反倒聽信了讒臣太宰伯噽的意見,接受了越國的求和,並放過了勾踐一條性命。
這種解釋被後世諸如《史記》等史籍採納,並成為了今天人們接受的「定論」。
到了諸如《韓非子》、《說苑》、《吳越春秋》等秦漢典籍里,更是出現了勾踐率領群臣親自到吳國為奴、為夫差開道牽馬、甚至為夫差嘗糞等橋段。
然而,出土先秦文獻的記載,卻動搖了這一「定論」。在大約成書於公元前 3 至 4 世紀戰國時期的「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中,有一部被稱為《越公其事》的書籍,記載了夫差與勾踐的故事。
這部成書年代可能更接近於吳越爭霸時代、且沒有經過後人編纂甚至篡改的史書中,對於夫差為什麼沒有殺死勾踐的解釋,與後世史書中添油加醋的「定論」有著不小的差別:後世為夫差加上的諸如驕橫跋扈、貪財好色、剛愎自用、疏遠忠良、親近小人等「昏君」特徵,在竹簡《越公其事》中一個都沒有提到。
雖然春秋時期吳國與楚國一直都處在敵對和戰爭狀態,然而這批楚國人所編纂的出土古文獻中,吳王夫差不但對越國使者十分客氣,對前來勸他不要放過越國的伍子胥也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也更是沒有用苛刻而屈辱的條件逼迫越國,始終都是一個謙遜克制且講道理的明君形象。
後人據想像繪製的吳王夫差畫像
據《越公其事》記載,真正使得夫差沒有一鼓作氣徹底消滅越國的原因,還是因為吳國當時自身實力的不足。勞師遠征的吳國軍隊在夫椒之戰後已經死傷過半,在當時一片蠻荒的越國境內也很難得到補給。而在越國派來的求和使者口中,越國的軍隊也並沒有徹底被吳國消滅。一旦吳國不接受求和而是試圖徹底滅越,越國還有最後的八千武士可以拚死一戰。對雙方力量對比與形勢加以評判之後,吳王夫差自知沒有獲勝的絕對把握,甚至有可能被越國反敗為勝,因此才在被迫與越國和解、結盟之後,撤出越國。至於勾踐及其大臣,並沒有受到任何羞辱,更沒有淪為吳國的奴隸。
因此,出於對敵人的尊重、對越國實力的忌憚、以及對盟誓信義的遵守,吳王夫差還是放過了勾踐。
雖然「卧薪嘗膽」的故事並未出現,但楚竹書《越公其事》確實記載了勾踐為了越國重新崛起而實行的一系列恢復措施,為最終成功伐吳復仇打下了基礎。
而夫差的之前的「善舉」也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回報:勾踐曾試圖阻止吳王夫差自殺,並許諾將賜給他封地和僕從讓他終享天年。不過,自覺羞愧難當的吳王夫差,還是選擇死亡。在他死後,吳國滅亡。
--------------------------------文章不是我寫的,所以我是匿名回答的。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我之前看到的這篇文章,所以拿來跟大家分享。如果大家對於真實性有所質疑,建議大家去讀一下李守奎教授的《〈越公其事〉與句踐滅吳的歷史事實及故事流傳》。理性冷靜、客觀公正的看待歷史。謝謝大家的支持說一個比較冷門的,可能有點偏題。
很多人都看過《阿甘正傳》,覺得這是一部寫奮鬥,充滿正能量的電影。但其實,電影與原著想要表達的思想卻大相徑庭。《阿甘正傳》是美國作家溫斯頓·葛魯姆創作的長篇小說。該書以荒謬的風格,通過傻子阿甘的視角,反諷美國的社會問題。
阿甘作為一個智力低下的美國人憑藉各種各樣的天賦和"運氣好"卻先後成為美式足球明星、越戰英雄、世界級乒乓球運動員、摔跤選手、國際象棋大師和商業大亨,獲得肯尼迪總統的接見,約翰遜總統的授勛。阿甘「轟轟烈烈」的傳奇一生,荒誕不經,正是美國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歷史與社會的縮影。作者是想用巨大的反差成就了作品令人拍案叫絕的喜劇和諷刺效果。
雖然電影版的《阿甘正傳》違背了原著的觀點,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違背"創造了一個更偉大的作品。
我特別喜歡電影中阿甘對歸來後的珍妮表白的那兩句話,
"I am not smart,but I know what love is."雖然我不是那麼聰明,但我知道我對你的感情是愛
--------分割線---------幫朋友插一個廣告,有喜歡聊天或者想打發時間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這裡有聲音好聽情商超高的小哥哥小姐姐陪你聊天說些科技上的: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愛迪生
但其實愛迪生只說過第一句(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第二句很有可能是國人加上的(評論有人說曾經在日本動畫看過,第二句在哪個國家先出現還不確定)。如果第二句真的存在,為什麼只會有中文版本而沒有英文原話?
其實愛迪生那句話後面是有第二句話「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Genius is largely the result of hard work, rather than an inspired flash of insight.」但是很明顯原文中第二句的意思和國內廣為流傳的第二句不同(第二句意思為「天才主要是努力的結果,而不是一閃而過的靈感」)
關於這件事,還有一個更考據的分析:https://www.douban.com/note/134288386/#c-25912453
如果有朋友找到了所謂中文第二句的英文原文,歡迎回復分享。
還有這張著名的動物胚胎髮育圖:
這張圖的作者是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可惜的是,它並不是基於現實,很大程度是基於想像編造的。真實的胚胎髮育並不是這樣。
但是,這張圖只是海克爾的第一版,後來他意識到錯誤後更新了更加準確的圖。只不過現在最廣為流傳的是第一版。他有錯誤的第一版又被神創論支持者不顧上下文地誇大攻擊。可以說是躺著也中槍。
不過即使這樣,海克爾一開始的觀點也是對的。即使是不同的物種,他們在發育的某一階段也會非常相似。古老的基因會在發育中期表達,所以物種的胚胎在那一階段會看起來相似,而新的基因會在早期和晚期表達。
還有一個無辜躺槍的例子:
這是早期的一個精子構想圖,作者是哈特索克,一個數學家。直到現在,包括一些生物專業的人在內的不少人都覺得哈特索克錯了。但是事情沒那麼簡單。
這張圖是錯的嗎?錯的。哈特索克錯了嗎?沒有。
胚胎學初期,預成論和後生論兩大理論激烈爭鋒,科學家紛紛站隊,像萊布尼茨、笛卡爾等數學家也有加入。預成論認為人的發育時一開始就定下的,所以在精子裡面有小人(這種想法也源於亞里士多德「精子儲存信息,卵子提供營養」說法)。哈特索克認為「如果預成論是對的,那麼精子就應該長(上圖)這樣。」所以說他在這裡只給出了驗證方法,而不是他認為精子長這樣。不過很多人都誤解他的意思_(:з」∠)_
有興趣的話歡迎關注蝦說科學(微信號:Prawn_Talk),分享有意思的科學。
公眾號回復「蛋糕」,來見識一下基因學家的腦洞!
張大千的畫。
他是20世紀最傳奇的畫家,是天下第一造假高手。徐悲鴻說他是「五百年來一大千」
畫家葉淺予說:」張大千是中國畫家中最勤奮的,所有古人的畫都臨過不止十遍。「
張大千毫不諱言自己早年曾大量作假,專仿石濤、八大的畫,騙了不少大富豪。有個著名段子就是一位富商請了幾位大藏家觀摩他花重金新買的石濤冊頁,結果張大千看了第一頁,就輕鬆講出後幾頁的內容,然後告訴這位富豪:慚愧,這是俺前天剛畫的。李可染曾撰文講張大千去拜訪齊白石,齊白石拒絕相見,因為「我向來不喜歡這種造假畫的人。」
近年來他的作品多次拍賣上億元,還有呢,當年他造假,現在人造他的假,仿張大千仿作。
嘿嘿。。。
幾幅張大千畫作。
《嘉耦圖》
184.5×95cm
成交價RMB 159,917,220
香港蘇富比(拍賣時間2011-05-31)
《愛痕湖》(1968年作)
76.2×264.2cm
成交價 RMB 100,800,000
中國嘉德 (拍賣時間2010-05-17)
。
《荷堵野趣 四屏通景》(1947年作)
154×78cm×4
成交價RMB 63,763,920
香港佳士得 (拍賣時間2013-05-28)
《夏日山居圖》(1947年作)
181×69.5cm
成交價RMB 80,500,000
上海工美 (拍賣時間2011-06-26)
《嬰戲圖》
137×66cm
成交價RMB 62,423,460
香港蘇富比 (拍賣時間2011-05-31)
《天女散花》(1935年作)
167×72cm
成交價 RMB 74,480,000
北京保利 (拍賣時間2010-12-03)
《鳳簫圖》(1955年作)
116×65cm
成交價RMB 58,639,680
香港蘇富比 (拍賣時間2013-05-27)
)
《仿巨然晴峰圖》(1946年作)
168.5×85cm
成交價RMB 72,800,000
上海天衡 (拍賣時間2010-06-30)
《招隱圖》 1966年作
67×188cm
成交價RMB 56,865,600
香港蘇富比 (拍賣時間2013-05-27)
《紅拂女》 甲申(1944年)作
125×75cm
成交價
RMB 71,300,000
中國嘉德 (拍賣時間2013-05-10)
順便說一句,真的古人石濤畫拍賣價格還沒有過億的
知乎新人,一時興起回答問題,贊數居然過了百,受寵若驚(-.-)寫的可能不嚴謹,權當拋磚引玉,歡迎大家討論。
(分割線)— — — — — — — — — — — — — — — —
二戰波蘭騎兵攻擊德軍坦克。 就連東亞戰場上中國軍隊吃了虧以後也知道普通的輕武器對付不了坦克,波蘭人除非修了仙,否則不可能會做出「騎兵打坦克」這種愚蠢行為。 要知道波蘭比其他當時一些老牌強國還要早認識到機動作戰。但是由於國力不行,再加上輕騎兵學派對機動力片面的認識。波蘭裝備的坦克數量遠遠不夠,而且都是輕型坦克。 而這個事情的起源是軸心國的記者訪問Krojanty戰鬥後的戰場,當時戰場上橫七豎八的躺著波蘭騎兵及其戰馬的屍體,戰場周圍逡巡著德國的坦克。根據對訪問時戰場上的士兵的採訪,兩個義大利記者發表了一個著名的通訊,稱德國士兵告訴他們波蘭精銳騎兵操著馬刀端著長槍一次又一次的衝擊德軍坦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顯然這個報道造成了轟動的效應。 事實是這樣的: 1939年9月1日下午2時,波蘭波莫爾斯卡騎兵旅第18團團長卡奇梅茲·馬特拉紮上校,將攻擊目標指向了暴露在Krojanty村附近樹林里的德軍一個步兵營。他立即組織部隊發起攻擊,手持馬刀的波蘭騎兵沖向毫無戒備的德軍,很快就將其殲滅。對上校和他的部隊而言,此次速勝似乎是一個幸運的開端——在與納粹德國國防軍的第一場遭遇戰中,就以微小代價取得了勝利。然而他們的勝利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波蘭人還沒來得及重新組織部隊,便在路口轉彎處就遭遇了一支德軍坦克和摩托化部隊。敵人密集的火力使波蘭人連掉轉馬頭後撤的機會都沒有,包括上校在內的200名騎兵全部喪命。狗哥不是來答題的,狗哥是來替人喊冤的,因為李鬼比李逵出名的事兒在俺們語言圈兒實在太多太多太多了……
狗哥先得替「裨將」喊冤。那句大名鼎鼎的「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搶了多少風頭,可原版其實是「三個臭裨將,頂個諸葛亮」,和做皮具的沒有一毛錢關係。
所謂「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副將的職位雖然不是很高,但是他們有多年在一線行軍打仗的經驗,所以這句俗語的意思是:三個基層幹部的智慧加起來,能頂個高層幹部。沒成想,後來不知怎麼的,「裨將」變成做皮具的「皮匠」了——甭說三個皮匠了,三十個皮匠也頂不上諸葛亮好不好!
接下來,狗哥要替廣大的商人喊冤。有句俗語叫「無奸不成商」,意思是說不偷奸耍滑就做不成商人,把很多做生意的人黑慘了。但其實呢,這裡的「奸」最早是「尖」,這句俗語原本是「無尖不成商」,和偷奸耍滑不僅沒有任何關係,而且意思正好相反。
原來啊,古時候開糧行,米商賣米都是用升或斗這樣的容器來量的,他們賣米的時候,不但會把升和斗裝滿,還會再多舀上一些,把米堆得尖尖的,盡量讓利,這樣買米的人才會覺得實惠,多來光顧生意。本來是個很好的行為,結果一字之差,意思完全走了樣,最可恨的是,有些商人還把這句被曲解出來的「無奸不成商」奉為行為指南,殊不知,做生意最要緊的就是誠信經營啊。
另外,還得替廣大的孩子們喊冤。有句話說得好,「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可這句話原本是「捨不得鞋子套不找狼」,跟孩子也是沒有關係的……
情況是這樣的,在古漢語中,是沒有「j、q、x」這3個音的,所以「鞋」在古漢語中讀作「hái」。後來,「hái」音分化,一部分仍讀作「hái」,另一部分則讀做了「xié」,而「鞋」字屬於後一種情況,再加上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方言中,「鞋子」的發音仍然還是「hái zi」,所以久而久之,「捨不得鞋子套不著狼」就被訛傳誤記為「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了。
之所以要說「捨不得鞋子套不著狼」,是因為狼生性非常狡猾,一旦被獵人發現,它能很快藏起來或者是逃走,所以如果獵人想逮住它們,往往需要翻山越嶺,跑很多山路,爬山路非常費鞋子,而且那時候古人穿的大多是草鞋和布鞋,很不耐磨。所以在古時候,獵人通常在磨破一兩雙鞋子之後,才有可能捕捉到狼,「捨不得鞋子套不找狼」是這麼來的。
再替明朝小說家馮夢龍喊個冤。馮夢龍寫過一篇小說《賣油郎獨佔花魁》,裡面有個金句叫「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可是這句話太文雅了,傳著傳著就變成了現在我們知道的「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雖然意思差不多,但是後面這句「假的」,可是比馮夢龍那句「真的」出名太多了。
還有一句話,叫「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很多電視劇裡面的反派都愛這樣說,可是這句話的原話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其中的「量」和「度」是指氣量和度量,意思是心胸狹窄、缺乏度量的人不配做君子和大丈夫的,所表達的意思也是與「無毒不丈夫」完全相反的。
總結起來,只能說漢語實在是太變化多端了,一字之差,就能完全改變一句話的意思,希望大家看過狗哥的現身說法,能夠在以後的日子裡堅持使用「正品」哦~~~
三國演義。。。。。
美國霸氣小護照, 德國良心下水道, 全民醫療索馬利亞, 俄國白送房一套, 印度恆河有療效, 日本夏令營呱呱叫, 被潑咖啡撒切爾, 蔣公諾曼底逞英豪。 舌尖韓國很美妙, 英國美食就是好, 喜迎民主伊拉克, 阿富汗自由炮火少。 烏克蘭個個有選票, 不丹生活質量高, 若問全球哪不好, 最大輸家我天朝。
歷史如同PS一樣,既能美化一個人,也能醜化一個人。
那些歷史圖片動不動就少個人的我就不貼了,敏感。
推薦閱讀:
※有一張免費的港澳四天三晚旅行券。只需要交250塊。。可靠么?
※既然斑羚飛渡是假的,那沈石溪還寫了什麼假故事?
※求鑒別聖羅蘭口紅方管13號真假?
※如何評價一部分人從追捧梁歡到後來的厭惡梁歡?
※puma蕾哈娜求鑒定真假!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