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勸說父親不要出家?

背景:父親信佛,母親不太信,但尊重父親的信仰,不過堅決反對父親出家。祖父母輩年事已高,我爸打算四位老人去世後出家,有讓我媽做尼姑一起出家的想法。題主女,今年二十齣頭。

我爸信佛是受祖上影響,真正開始讀佛經是近五年的事。為人正直善良,一心為家,所以出家一定不是為了逃避家庭責任。目前從和我爸的交流來看,出家是他近期的想法,即還不算是去意已決,所以應該是有可以勸說回來的可能的。

我本人是反對我爸出家的,畢竟我成家以後,再怎麼對我媽盡孝,也沒法代替我爸的位置。他出家的決定,不論是出於怎樣的信仰,都是拋棄了我媽,這一點是我和我媽永遠無法理解和支持的,他追求的「大善」在我看來已經超出了世俗的接受範圍。

我認為他出家的決定,根本上來說是自私的,在他眼裡他是為了超度眾生,但從家人的角度,他的行為本質上就是對家人的遺棄,逃避他作為丈夫的責任。我們作為不信教的人,沒有辦法接受他犧牲我們去實現他的理想。

從情感上來說,我對我爸很失望,一直以為他是愛我們家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我們家裡人。突然說有出家的想法,讓我覺得他名義上是為了更多的人,但實際上就是為了他自己。

我也知道本質上,我勸他不要出家的行為也是自私的,因為我不想讓我自己和我媽痛苦,所以做好了被人說的準備。我本來就是俗人,除非我完完全全信佛,否則我估計這輩子都沒法理解我爸所謂的大愛到底是什麼,並且也不會原諒他,如果他真的出家了。所以希望大家能給我一些如何把我爸勸回來的建議,心理上完全不能接受家裡人說走就走。

我和我媽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和準備,如果他打算以後出家,那我們就立馬和他斷絕關係。已經攤開了說了,給我爸兩個月的時間做決定。

(以及,如果我爸真的出家,我們作為家裡人應該如何調節心態,和怎樣給我爸提供最大的支持?)

----------

不好意思我沒有明確說明我媽反對我爸出家,以及目前溝通來看,家裡的老人也都不支持。

另外,對所有參與這個問題的知友表示感謝。


謝邀!

人群中有少數人是有很強烈的死亡意識(特指思考死亡、進而企圖超脫生死)的,我見過六七歲小孩苦苦思索這個問題,到處找書看。

對於這少數人來說,頭等大事就是想法子窺見死亡與彼岸世界的奧秘。對於佛教徒來說,他是通過佛法的修行來參悟死亡與彼岸世界。

阻攔這少數人在合適的時間去全心全意修行,比斷人財路可惡多了。題主的父親的世俗義務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了,可以放他走了。

~~~~~~~~~~~~~~~~

有很強死亡意識的人與幾乎沒有這個意識的人,屬於兩類動物,沒法溝通的。應該各自放對方一條生路。

如果堅決不許父親出家,也要給他在家修行提供更大的方便,譬如說支持他去佛學院短期修行等。


謝邀。

這個問題應該沒你想像的那麼嚴重。

現在的寺院大多比較接地氣,僧俗可以往來,不是遁入空門就與世隔絕了。

而且大廟通常是滿員的,你父親可能進不去;小廟沒有香火,又沒有田地產,僧人其實很需要家人支持。

那天在一個小廟裡,我就看到有親屬給僧人送牙刷牙膏等應用之物,顯然平時也少不了送些材米油鹽。不然他們也沒辦法生活。

所以你說要跟父親斷絕關係,很殘忍。

如果你父親出家的廟離家比較近,又是那種小廟,其實沒必要阻攔。你們經常可以去看他,他也可以回來看你們。而且在廟裡修身養性,少了許多俗事紛擾,不動肝火,吃齋念佛,其實對一個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很好。做兒女的不就希望父母健康嗎?人老了,越清凈,越長壽。以後說不定你母親也會受你父親的影響。

所以,你可以換個角度去想,你父親不是出家,而是靜養。有父母在家,你可能覺得更安心一些;但他們其實要面對很多煩惱。為什麼人年紀大了,喜歡去跳廣場舞,喜歡去逛公園,喜歡下象棋?為了排遣抑鬱。你回到家,父母看起來很開心,但你不在家的時候呢?他們的心態是怎樣?

不要用親情將他們圈起來。他們把你養大,所耗費的心力是巨大的。需要你更多的尊重。

可能,你父親再也給不了你物質上的幫助,但我相信通過學佛,他能給你精神上的力量。一個家庭里有個出家人,可以說是莫大的幸運,而非悲哀。這樣的幸運,更需要你的維護。


為了你們母女不痛苦,你父親就要犧牲?這不是自私鬼是什麼,沒看見一句問你爸出家會不會對他更好,都是說你父親遺棄了家人逃避做丈夫的責任,首先遺棄是指大的對小的,比如你爸在你1歲時遺棄了你這叫遺棄,兩個成年人沒有遺棄一說,另外夫妻的責任首先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當一方不想維持了是可以解除婚姻關係的,強扭的瓜不甜,人老了想追求自己想要的,你還要攔著,你難道不記得保爾柯察金的那句話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你想如果你父親臨死的時候,才明白活了一輩子,卻沒有一次為自己活過,而感到悔恨,你不難過嗎?人不能太自私

想給大家留一句話這世界沒人能代替你愛你自己,不管你怎麼選擇,沒有人能幫你負責包括你父母子女,成年的標誌→學會為自己負責

1月10日更新,針對小豬一隻和橘子汽水進行統一回復,首先出家不是殺人也不是拋妻棄子,這是一種個人選擇,你們倆的「責任」管得太寬了,讓我想起了曾經我特別抑鬱想自殺的時候,不僅有來自身心的痛苦,還有內心對自殺的指責,你能自殺嗎?你欠父母的,你對得起他們嗎?你的生命不屬於你,當我這樣指責自己的時候我發現我可憐到連自殺的這一點點生命的自由都沒有,我感受到非常大的不對,人生不應該是這樣,一定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我發現最大的問題來自責任與界限,我們與親人的界限是什麼?我們與他們有著怎樣的責任,先從題主的這個問題開始,出家是個人選擇,但是這件事對題主及她的母親造成極大困擾與痛苦,題主試圖通過勸說指責威脅來留住自己的父親,我相信這時她的父親應該是非常難受的,看到沒有這就是愛的過患,愛會帶來快樂,也會帶來無窮痛苦,這種痛苦會帶領我們通過傷害自己的親人來挽留,因為出家對很多人都很陌生,甚至中國大部分對佛教都是拜拜佛可以,出家?什麼鬼,所以我這裡請大家把出家改成不結婚或者不要小孩,這兩個事都是屬於個人選擇,但是也對家庭影響很大,同樣家庭中你的父母可能會因為你不願意結婚或者生小孩,心裡有極大困擾與痛苦,可能也會使用斷絕親子關係經濟誘惑經濟威脅這些措施來改變你的選擇,這時作為子女會遭受更大的心理痛苦,因為所有的這些措施都逼迫你想著只要你輕輕的點一點頭,父母的所有痛苦與家庭不和都消失了,但是代價是什麼?你失去了掌控自我的能力,甚至你發現你的所有情緒開始被另一個人的情緒掌控,他的痛苦就是你的責任,你開始越來越覺得我不能選擇,因為我要負責,如果我選錯了,就會有親人為此痛苦,表現出來可能是我不能吃肉,因為我的母親是大乘佛教徒,儘管我有駕照但是我不能開車,因為我父母會擔心,這時其實已經病態了,最後歸到一點我們其實無法為別人的情緒負責,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能做到的其實只是為自己負責,而這是每個人需要僅記的界限與責任,當這位父親認為出家對他非常重要時,他做了這個個人選擇,也許他會對自己的妻子與已經成年的孩子說聲抱歉,但是請不要說他拋棄了他的責任,因為他的責任只有他自己的未來,那是獨屬於他的責任,最後希望大家都為自己負責,你的未來不該由別人創造。


首先,他還太單純,沒有認真了解寺廟經濟的現狀,總以為這裡就是烏托邦了。

他想像中的出家也許很輕閑,每天有人好吃好喝供著,自己能專心打坐修行。

然而,這裡跟世俗任何組織一樣,遵循著市場經濟原理,也離不開名利。

如果去了一個有點名氣的大廟,有很多供養,已經不為生存發愁,也許會正規那麼一點點。但剛進來的新人,就只能掃掃地,做做飯,打打雜,接受老資歷的各種管束,不可忤逆或頂嘴,否則,罰跪。平時要背各種經文戒律咒語,參與各種法會經懺早晚課,確定他一個老人能吃得消?

對了,一般大廟,門檻還很高,高學歷又年輕,能與時代接軌的人才,才是他們需要的。年老的,知見重,很難進。某些大寺,35歲以上,非大學本科學歷都不要。

某些方丈明確說了:寺廟不是養老院,年輕時你幹啥去了?享盡五欲之樂後,老了跑到寺廟享清福,還讓人為你養老送終,想得美!感覺你父親就是這種「想得美」的人。這是一出家就要當老和尚的節奏啊。一出門,徒弟比師父還老,不是搶風頭嗎?

好吧,買的不如賣的精,你父親去大廟看來有難度了,因為他的利用價值(不會講經說法、不能領眾修行)和成長空間(老來病多又健忘,寺廟得倒貼)都少了,不能為寺院帶來更多影響力。那我們去小廟看看,畢竟那裡會需要有社會工作經驗的拉贊助。

去了不出名的小廟,那基本上每天就是想著如何變著法子從信眾口袋撈錢了。沒辦法,寺廟也要生存和發展啊,既然粉絲不夠,那就得想辦法咯。

比如說賣高價香是一條路,但現在批判的太多已經不好使。更好的辦法是多接觸有錢人,搞定大官,留住名人、明星。他們都是信仰匱乏者,也都是高價值客戶,那些窮人,基本沒油水,不過能出勞力,表面維持下就行了。

留住的方法基本上免不了自我神話和投其所好:

自我神話的套路就是讓其弟子散播自己是菩薩再來啦,有各種神通啦,然後自己假裝極力否認的樣子,其實心裡暗爽。反過來,自己又假裝無意泄露的樣子:某某弟子修的不錯,嗯,已經快開悟了、或者開悟了正在保任、或能隨願往生了、或已經得念佛三昧了等(間接誇自己境界更高)。

投其所好方法就更多了:

比如說在寺廟專門搞個空間供上你祖宗牌位,超度你祖上;一段時間每天集體念經特別迴向給你,為你增功累德;祈請菩薩為你消災免難;每次你來寺廟,都全程陪同款待,聽你聊天,為你用佛法解決心理問題等,讓你感覺到重要性。

如此,如果目標客戶一段時間感覺運氣不錯,就會認定是大師的加持起了作用,或認為此廟的菩薩很靈,不可思議。然後拜倒為師,甚至會發願死在大師前面(這樣大師可以馬上超度他往生極樂世界啊)。

後期基本上每年甚至每個菩薩節日,都會有穩定供養了,稍微維護好就行。即使不小心漏了馬腳,信眾也會自動腦補「嗯,這是師傅在示現境界考驗我,看我有沒有分別心」。

如果沒忽悠成功,換下一個好了,反正傻子遍地都是。

而且,富人、名人往往」受益」後也會把自己的親戚、員工、客戶拉過來,這些人是社會成功人士,說話比佛祖還管用。何況有時候你的大客戶皈依某大師,你跟他同一個師傅,師兄弟間,豈不是生意更好做些?如果對方欺負你,你還可以去師傅那告狀(別忘記供養),這比打官司還管用呢!

如果高價值客戶對佛法研究比較多,那也有辦法,就安排他當居士頭頭,搞個實修群,他就是群主,沒事搞搞本地共修,討論下法義。讓他感覺到自己就是菩薩,就是大家的學習榜樣,自己正在度眾生,很偉大。

如此這般,只要套住一個大款就夠小廟吃一輩子了。套住多個就可以擴張了。套住一個本地官員就更好了,拿批文、拿地、要政策,各種方便。

只要粉絲多了,就不再怕有人黑,黑也能洗白,也很有望登上高僧大德、開山祖師的位置。自我神話後的歷史也可以供後人膜拜,此是後話。

好了,如果你父親真去了這樣的小廟,每天忙於周旋在富、貴、名人堆里,哄他們滿意,每天都在揣測:誰誰更有錢?誰會更捨得供養?應在誰身上多投入精力維護?如何才能讓對方心甘情願的掏錢?他還會天真的以為寺廟就是凈土嗎?

這個時候,他要麼被同化,要麼還俗。想改宗換廟,就會背上「背叛師門」的罵名,惹上一身麻煩。其它廟還不一定敢收。

當然,說這些,不代表還有很多真修實幹的小廟。不過,他們基本上隨緣度日,有理想,不攀權勢,對信眾平等視之,是真修行道場。但這種僧團也很難壯大,畢竟現在是眼球經濟時代。沒有特色亮點,又不搞宣傳,就漸漸被邊緣化了,以至於很難有編製入新。

因此,我不贊同你父親出家的想法,因為這個年齡了,出家修行環境未必比在家好。年輕人可以去正規大廟,有修行的可以自蓋個小廟隨緣度日。老年無修,又半路出家最麻煩,不上不下,去處有限,到哪裡都是被嫌棄的貨。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退休後,還不如自己拿著退休金,想去哪禪修就去哪,想閉關就閉關,看著不如法就換地方,這比老年出家強多了。


第一,你還沒有真正信佛,不懂佛法是什麼;

第二,你還沒有到你爸的年齡,你是無法體會到人已半百,結婚生子、事業家庭都業已具備的情況下,唯有生死沒了的空虛心境的。

佛法是很多信佛的人一輩子、乃至無數輩子追求的目標,他是生命的歸宿!很多信佛的人,年輕的時候,因為家庭、事業、生計、親情、責任等等各種因素,想專修佛法而不得,很多都是等待年老退休來完成這個夙願,畢竟這個時候,孩子都長大成人,成家立業了,自己也退休了,積累的財富也夠後半輩子生活了,所以這個時候,選擇專修佛法,對佛教徒來說,就是很正常的了,出家就是專修佛法的最好形式~

題主因為是站在自己和世人的角度,覺得出家就是拋棄家人,覺得這樣很自私,但你反過來替你父親想想,在想要自由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時候,家人卻成了自己的拖累~

題主已經成年,你父親的撫養責任已經盡到了,無非就是夫妻的情分還是牽掛,但是如果你父親在後半輩子的生活上對你母親有合理的安排,生活無憂,那他選擇出家,就沒什麼道德上的問題了~

給你幾個建議,你可以跟你父親商量:

第一、可以先到寺院小住,當義工,體驗寺院生活,能適應寺院生活再考慮出家(很多人發心出家時很熱血,可一旦出家卻受不了出家的清淡生活);

第二、可以考慮短期出家,男人出家受比丘戒有七次機會,所以可以短期出家再還俗,七次機會!老年出家的名人也多,游本昌、李伯清都出過家~

第三、即使出家也不用斷絕關係,人生難得,何苦要相互為難呢,畢竟是有血緣的親人~


謝邀

不考慮你爸這個歲數出家有沒有人要的因素。

既然都已經不可調和了,

那就兩種情況

1、你爸要出家,勸啥勸,直接斷絕關係,你爸去出家。

2、不讓你爸出家,把他身份證扣起來,哪也去不了。

3、你爸偷跑了,你們想要回來,去廟裡搶人。

不讓你爸出家方法多的是,就看你敢不敢。

你爸要出家的方法也多的是,就看他敢不敢。

哪有什麼誰第一誰二。

方法總比困難多

我就是不明白一點

為什麼人都喜歡壓迫別人。


隨緣。

都是成年人,都具完全行為能力,誰能管誰?也管不了。

唉,人終究是孤獨的。

親如父女,血脈相連,幾十年相依,考慮的也無非是我如何?媽丟給我又如何?

誰考慮過他?

沒勁!

人性如此,世間真實也無非如此,真的挺沒勁的!

感嘆下,不了解題主家細節,沒針對,更沒立場責備。

純感嘆而已,題主請勿糾結,感恩您,引我有思。

人在愛欲中,獨來獨往,獨生獨死,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無量壽經》

出家是好選擇,更是大福氣!

祝福題主父親,無論出家與否,祝福!


那麼認真幹嘛呢?生活要有點幽默感,你爹不是說了,等你祖父母那一輩四位老人都去世以後,他才要出家嗎?那就好好孝順老人家,想辦法讓老人愛長壽呀,如果你祖父母一口氣活到一百多,你爸也七八十了,還出什麼家呀?也沒人要他呀……

再說了,世事無常,人心無常,他今天想出家,說不定明天就不想了呢?幹嘛要把關係搞得那麼激烈呢?跟親爹還能斷絕關係?這種想法很幼稚的,知道嗎?你斷不斷,他都是你親爹,打你出生就是,你以為你斷絕關係,他就不是你爹了嗎?切……這種想法簡直就是文革時期成長起來的彼得潘綜合症的想法。

想不讓他出家,最簡單,孝順好你的祖父母,祈求他們健康長壽,然後你早早結婚,早早生小孩子,小孩子讓你父親幫忙帶……這一牽一掛,想走都走不了。人活著哪那麼容易就斬斷情緣的呢?

其餘的講什麼道理都沒有,人活著不是按道理活的,當耳旁風不必介意。

另外,沒事聽聽你爹講講法,聊聊天,他有這想法,是因為他在生活中沒有什麼成就感,也沒人聽他說話,他覺得孤獨苦悶,這才是你作為子女應當反省的地方,子女不是一味地要求父母必須如何的,子女成年應當想著如何回饋父母,經常陪他聊聊天,讓他在人世間獲得親密感,然後讓他先把你度了再度別人,明確地告訴他,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度不了,不用想度什麼眾生,那是尋求認同的野心,有這野心是很容易入魔道的,搞不好哪天精神出問題。

再說真有一天他能把你和你媽度了,他對出家也就沒那麼大的興趣了。在哪不是修行呀,在哪不是度眾生呀,世間修行最好成就。


姑娘,發自內心的同情你!

作為一個在家人,同情你的境遇,就像我剛剛在地鐵里,看到一個姑娘倚著牆難以自支的哭了,她肯定失去了什麼,很真切,真心的希望她能好。

作為一個被佛陀教言洗腦的人來說,若你因為抱怨「父親要出家」而遭受到了奚落或者不公,那我像你道歉。因為你的抱怨和痛苦並非來自於對於佛法和佛教的無知,而且絕對不是,我保證。而是來自於「父親要出家」的未知。

我們可以先來聊一下,出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

先講個故事吧,故事太浪漫太理想了,我們當成童話來看吧:

不可考的古時候,一個小村子裡,有個姑娘未婚先孕,遭到全村人甚至父母拋棄,將受火刑焚燒,全村人質問,孩子是誰的,姑娘這時說,孩子父親是村中破廟裡一個和尚的。全村人質問和尚,和尚二話不說,接收下了孩子。

自此和尚在村裡遭人人唾棄,像過街老鼠,再也沒有人願意給他一口飯吃。

一年後,姑娘又遇到了這個和尚,他抱著孩子,骨瘦如柴。姑娘終於不忍心,告訴大家,孩子父親不是和尚,而是別的人。

之後,村裡人來和尚這裡道歉,都來問和尚,為什麼當時不解釋。和尚回答,出家即放下名利,善名也是名、惡名也是名,無非是名。不管怎樣,這救活了孩子也救了姑娘。

我們不去討論故事是不是真的,但是若你寧願相信這些都是真的,那麼相信你是個幸福的人,接受個飄渺的浪漫事,本身是個很幸福的事情。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們或會看到,出家是什麼?粗略的看,是放下名利。對,放下。

放下!僅此而已嗎?

不是,我更願意理解為「拿起來」,放下自己,拿起眾生!

李世民曾評價出家「乃大丈夫事,非王侯將相不能為也」。他為什麼要這麼說。因為出家並不是我們理解上的山泉隱士、避世的瑜伽行者。

因為出家需要發願,願眾生離苦得樂,求佛道,化眾生。

說發願不好理解,我們再舉一個客觀的例子。

周總理小時候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時人認為,這人瘋了,可是後來呢,周總理分秒言行都踐行了自己的願,「中華崛起」。他做到了。

以周總理為比喻,出家之願,比周總理的願還霸道——願眾生離苦得樂!這個願自生髮之時起,將再無間斷,這個願覆蓋了一切,時間何時終止,此願何時終止;空間若無邊界,此願無邊無界。這是種宏大的輪迴計劃,生生世世都會得到繼承,簡直是牛的不能再牛的事情。願無餘眾生離苦得樂,哇!眾生是什麼意思,少一位都不叫眾生!

——當然,這是理想意義上的出家。

那麼現實上呢?跟理想差的也不遠。只是拋開了我所說的這些假大空,回歸到生活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上,把修行落在了分秒的生活上。

我有很多出家的朋友(稱出家人為朋友,我個人可能感覺不妥,但姑且這麼說吧),年輕人居多,大都學歷比較高,他們與我們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我們也會偶爾微信聊聊天,他們偶爾也會打打王者榮耀,擼擼野貓逗逗小狗。出家畢竟不是關監獄嘛,大家還是會正常的玩耍,只是玩的內容三觀很正。出家並不會影響到您與父親的來往,他沒有躲起來,您和您的家人,並沒有就此失去他。

「金刀剃下娘生髮,除卻塵勞不凈身,圓領方袍僧相現,法王座下又添孫」

於是就出家了。

我有一個緣分極深的朋友,見他第一面就有種感覺叫「恍若隔世」,後來他發心出家,說到家裡人會反對,我就四六八句的寫了個東西給他:

茫茫生死海,願為擺渡人。

愛染貪執欲,橫身出此門。

腳踩山河地,頭頂朗朗天。

此大丈夫事,勿再言菲薄。

力當眾生業,出世眾中尊。

前路是正途,薄冰荊棘深。

父母若問起,在關地獄門。

而之後,這位出家師父成了我修行路上的良師。

若您的父親執意出家,您可以這樣去想像,想像他就是一名水手海員,出海去為你尋找這世上最珍貴的珍寶,然後災難來了,世界末日來了,他像諾亞一樣,為你建造好一艘大船,為你和你的家人、朋友渡過劫難,所以向海邊望去時,你就能看到他的船帆,值得慶幸的是,他不是一個人。

無論您父親出家的行動,最終成行或者不成行,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因緣,我都發自內心的讚歎他。

若出家成行,你沒有失去父親,而是自己讓天下所有人都多了一個父親——若這個說法您仍舊排斥的話, 那我換個說法——這世上多了一位英雄。

持明乘准提心脈法子真法幢


題主有一些誤解,這些誤解理不清,是很難做出正確的決斷的,我一點點理一下。

我本人是反對我爸出家的,畢竟我成家以後,再怎麼對我媽盡孝,也沒法代替我爸的位置。

——這一點有問題,真正的盡孝應該是讓他真正安心快樂,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按照您的意志強行給他一些看似美好的東西,您孝心可嘉,想報父母恩,但是您認為的安享晚年吃香喝辣,對您父親來說或許是一種煎熬,而非享受。每個人的追求不同,您的父親一定比你更加知道他想要的是什麼。

他出家的決定,不論是出於怎樣的信仰,都是拋棄了我媽,這一點是我和我媽永遠無法理解和支持的,他追求的「大善」在我看來已經超出了世俗的接受範圍。

——出家本身就是出世的行為,這件事從性質上來說,叫拋棄不太合適。你父親奮鬥了一生,給予了你個你母親需要的一切,現在功成身退,說拋棄實在有些不合適。客觀來講,這件事可以看作你父親想離婚,然後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這樣看待就能理解了。

我認為他出家的決定,根本上來說是自私的,在他眼裡他是為了超度眾生,但從家人的角度,他的行為本質上就是對家人的遺棄,逃避他作為丈夫的責任。我們作為不信教的人,沒有辦法接受他犧牲我們去實現他的理想。

——這個自私與否,應當從心地上論。我不敢斷言到底是不是自私,但是大部分出家人的心態,都是出於上求佛道下度眾生的心態,這絕不是自私的。同時,對你母親,他當然不會沒有感情,但是他還是出家了,這是有他自己考慮的。出家這個宗教行為,想要理解,自己要懂一點佛法。佛教認為人生無常,生命只在呼吸之間,一旦死了,一般人只能隨波逐流在輪迴中來回往複。也就是說,你們現在生活再美好,感情再圓滿,死後該去哪去哪。那麼站在整個生命長河的角度看,出家就是為了一心一意的學佛然後截斷生死流,之後再度眾生。對於你以及你母親,他當然也會度而且肯定是先度。這就好比,你們在輪迴中都是貧窮的人,你父親先背井離鄉出去創業,再回來幫助你們發家致富。這不應該算自私,也絕不是拋棄,對他而言只是短暫的分別而已。

從情感上來說,我對我爸很失望,一直以為他是愛我們家的,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我們家裡人。突然說有出家的想法,讓我覺得他名義上是為了更多的人,但實際上就是為了他自己。

——弘一法師出家後,愛妻來找到他。問他,什麼是愛。弘一法師:愛是慈悲。

世俗中的愛是帶有自私性質的,而佛法中的慈悲則沒有。所以出家的人,自己的一切都能拋下,也就無所謂自私了。

如果您父親是一個正信的佛弟子,那他肯定知道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法是講無我的,我都沒了,還有什麼可自私的呢。同時在佛教的觀點,您認為的家,本身也是無常,您父親深知諸行無常的道理,當然也不會去強行維持一個終將消散的存在。

我也知道本質上,我勸他不要出家的行為也是自私的,因為我不想讓我自己和我媽痛苦,所以做好了被人說的準備。我本來就是俗人,除非我完完全全信佛,否則我估計這輩子都沒法理解我爸所謂的大愛到底是什麼,並且也不會原諒他,如果他真的出家了。

我理解您的心情,對於一個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說,這是有些殘忍的。觀念的碰撞也是絕對無法避免的,但是對於他而言,他考慮的不僅僅是你們一生的幸福,他考慮的是整條輪迴的長河,舉例子來說就好像,父親忍痛把孩子送到遠方求學,孩子捨不得認為父親不愛他,父親卻知道他必須這樣。

你和你母親就是那個痛苦的孩子。

而站在一生的角度,你父親看似有些絕情,但是從整個輪迴長河來看,你父親是無比愛你們無比慈悲的。當然這時候就有了碰撞——到底有沒有輪迴?一般人認為沒有,但是你父親會有他自己的判斷。

如果你真正試圖理解你父親的內心,我推薦你兩本書《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你看完了,會理解你父親為什麼出家以及是不是自私。從根本上來說,如果你不了解佛教的一些道理以及教義,是很難理解出家這個行為的。

(以及,如果我爸真的出家,我們作為家裡人應該如何調節心態,和怎樣給我爸提供最大的支持?

——上面我更多是從同為一個學佛人的角度去討論,如果想要理解你父親,你至少也要了解一下佛法,才能知道他所想。如果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我依然覺得是可以理解並支持的,每個人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命,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一切選擇都是他的自由。

而他已經想出家,離婚也是他的自由,也並不是對你們的傷害。他已經無心世間的恩愛牽扯,強行留下才是對雙方的傷害。

從最後一段可以看出來,你還是很愛你的父親,實在沒辦法也願意支持他,我想最好的支持就是一切隨緣,他一定也希望這樣。

至於如何調整你們的心態,如果你們不了解他的心,不知道他到底是自私還是慈悲,這個梗在心中是很難消除的,所以如果願意,可以看看上面我推薦的兩本書,這樣您或許會了解他的。


看看一月,士隱已先得病,夫人封氏也因思女構疾,日日請醫問卦。不想這日三月十五,葫蘆廟中炸供,那和尚不小心,油鍋火逸,便燒著窗紙。此方人傢俱用竹籬木壁,也是劫數應當如此,於是接二連三牽五掛四,將一條街燒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時雖有軍民來救,那火已成了勢了,如何救得下?直燒了一夜方息,也不知燒了多少人家。只可憐甄家在隔壁,早成了一堆瓦礫場了,只有他夫婦並幾個家人的性命不曾傷了。急的士隱惟跌足長嘆而已。與妻子商議,且到田莊上去住。偏值近年水旱不收,賊盜蜂起,官兵剿捕,田莊上又難以安身,只得將田地都折變了,攜了妻子與兩個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他岳丈名喚封肅,本貫大如州人氏,雖是務農,家中卻還殷實。今見女婿這等狼狽而來,心中便有些不樂。幸而士隱還有折變田產的銀子在身邊,拿出來托他隨便置買些房地,以為後日衣食之計,那封肅便半用半賺的,略與他些薄田破屋。士隱乃讀書之人,不慣生理稼穡等事,勉強支持了一二年,越發窮了。封肅見面時,便說些現成話兒;且人前人後又怨他不會過,只一味好吃懶做。士隱知道了,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驚唬,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貧病交攻,竟漸漸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來。

可巧這日拄了拐扎掙到街前散散心時,忽見那邊來了一個跛足道人,瘋狂落拓,麻鞋鶉衣,口內念著幾句言詞道: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士隱聽了,便迎上來道:「你滿口說些什麼?只聽見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聽見『好』『了』二字,還算你明白:可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我這歌兒便叫《好了歌》。」士隱本是有夙慧的,一聞此言,心中早已悟徹,因笑道:「且住,待我將你這《好了歌》註解出來如何?」道人笑道:「你就請解。」士隱乃說道:

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蛛絲兒結滿雕梁,綠紗今又在蓬窗上。說甚麼脂正濃、粉正香,如何兩鬢又成霜?昨日黃土隴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卧鴛鴦。金滿箱,銀滿箱,轉眼乞丐人皆謗。正嘆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訓有方,保不定日後作強梁。擇膏粱,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昨憐破襖寒,今嫌紫蟒長。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那瘋跛道人聽了,拍掌大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隱便說一聲「走罷」,將道人肩上的搭褳搶過來背上,竟不回家,同著瘋道人飄飄而去。


你都二十多了,你媽也是成年人,就不要用「拋棄」這樣的字眼來道德綁架你爸了。你爸撫養你長大盡了父責,贍養老人到去世盡了子責,唯一對你母親沒有盡完婚姻的承諾,需要對你母親有所補償,這是他和你母親需要商量解決的事情,讓他們兩人去商量解決,你能做的就是尊重他倆的決定,最多保證他倆的協商心平氣和,公平考慮到了問題的所有方面。


這是我為數不多在這個平台上看到想出家的人里,家人也肯定他的付出。

為人正直善良,一心為家,出家絕不是逃避責任。看來的出來他確實一個很好的父親和爸爸,即便有出家的要求家人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只不過有一些困惑。

這些困惑來自於世俗方面無法接受。比如說為了眾生,在世俗眼裡就是一種非常不著調的自顧自的娛樂,當然會無法理解和接受。而在我眼裡,在你父親已經為家做的很好的前提條件下,我說一些內容,方便你理解他。再說一些關於如何溝通處理吧,這樣子儘可能的避免矛盾,也許一家人可以和和美美呢?

在不同文化影響下出家的評價是截然不同的,在漢地出家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甚至有人歸為失敗者和逃避生活。我其實也提過出家的想法,在我家人眼裡不僅僅是不負責,在一開始甚至是丟祖宗十八代的人。雖然現在他們改變了這個觀念不認為是「丟祖宗十八代的人」哈哈。其實在中國其他地方,不一定非是西藏。家裡有一個人出家,是非常崇高值得尊敬的事,如果你家裡有一個人出家,很多人見到你們都會合掌恭敬。如果家裡有人有出家的念頭,與行動,那會被視為極為有福報和值得尊敬的事。試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那個環境里的熏陶會怎麼看待這件事。可能態度截然不同。不過我的意思不是勉強你接受一個另外的文化,而是說,至少這個行為即便在世俗里也並不是那麼絕對的不負責與不被認可的。

而為什麼你的父親的想法會是利益眾生呢,這一點對於一般人確實很難理解。因為你父親一定了解與相信輪迴是苦的,只有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才可以真正的利益到大家。而從輪迴中出來的一個前提就是升起了強烈的「出離心」,所以才會有出家的想法。這一點跟很多玩文字遊戲的說什麼還是執著還是放不下,這種東西根本不用搭理。對佛法的執著一開始是必然執著的,就像一艘船,等到了對岸,自然不用執著該放下就放下。而且動不動說這也是執著放不下的文字遊戲里,就像你面前的手機,如果你認為那是真實在存在的,那就是一種執著,無比深刻的執著,還需要玩什麼,你這也是執著,這也是沒放下的文字遊戲,靠這個除了抖機靈倒是挺利索解決半點問題嗎?所以,在還沒有證悟之前,我們必然是有執著存在的,不過我們要執著是那一艘渡到彼岸的船。但是你沒法理解是因為有這方面觀念上的矛盾。你父親認為輪迴是存在的是苦的,所以要利益眾生要求解脫。而你壓根可能認為輪迴是子無須有的。所以根本也無法理解利益眾生這麼莫名其妙的事情。

但是這裡並不是讓你去接受這個觀念,而是說,讓你站在你父親的角度上去理解他的行為,你才能更好的理解他和和睦你的家庭。在你父親的觀念里有,輪迴觀,還有無常觀,和人身難得的觀點下,產生了強烈的出離心,而在這種出離心之下,又看到了其實大家很苦,於是決定去出家利益眾生,不要再在輪迴中拚命掙扎那麼的苦。能不能利益到眾生我們再說,但是他的思路觀念本質就是這樣子的。我無法去說服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我也不想這麼去做。但是可以告訴你他的想法和觀念站在他的角度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你會看到他的內心是怎麼想的。當我們現在站在你父親的角度去理解去看待這個世界的時候,你會發現原來他其實一點都不自私,他還是那個負責偉大的父親。只是因為自己看待世界,負責和付出的角度不同了。

而最後他說要利益眾生,我問我一位出家師傅要來了一篇演講稿,這講稿讓他在國內佛教的全一次演講中獲得全國第一。這文章的主題就是如何利益眾生。

我這裡選取部分,或許能夠對你能夠站在你父親的角度理解到他所想的有所幫助,那麼也能夠利於你們更好的溝通交流。

在《八大人覺經》的開頭中,佛陀是以「無常觀」開始,那麼無常觀為什麼佔據那麼重要的位置,到底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無常觀又意味著什麼?

娑婆世間,因佛陀出世,才得以聆聽教法,而佛陀是以什麼因緣而出現在世間呢?佛在《無常經》中說:「汝諸苾芻。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

正因為世間當中有無數的凡夫,我們依舊將輪迴中的這一切無常之法當做恆常實有,視而眾苦不見、將本該捨棄的種種當做我們人生的所追逐的意義而虛度生命,所以佛陀出世教化眾生,他告訴我們「否」,給芸芸眾生以醒覺。在每個月布薩中,總聽到佛在涅槃經中的一段警策文:「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於山水。」每次聽到這一段,我心裡都會被震動一下。

在楞嚴經中,佛對波斯匿王說:「汝年少時,皮膚潤澤,今則白髮面皺,是即變遷無常。」波斯匿王回答道:「如是類推,豈惟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名無常。」

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時間在掠奪我們的生命,我們無能為力。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只不過區區幾十年,時間將我們每一個人從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變了成今天的模樣,也不過再有短短的時間之後,時間也終會把我們送到死亡面前。不在今天,也必在某一天。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而我們學佛日久,我們出家有年,可是直至今時今日,我們究竟拿得出什麼來抵禦無常的侵襲,我們現在究竟有多少把握能夠面臨死亡的降臨。我們終有一天要分別,同所有人所有人、同整個世界分別、乃至於同這個身體。《普賢行願品》說:「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無常,終究磨滅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世間上,全部所驕傲的所珍惜的所憧憬所不舍的一切一切。李白說「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天地者,萬物之逆旅」我們像匆匆的過客一樣來到世上,所謂一輩子,或許就是今生今世,我們演子,她演母,你演師,我演徒,而終有一天,我們必將分別。

記得作家龍應台在他的文章《目送》的結尾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

不必追,佛在《無量壽經》中說:「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來獨去,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面對無常,或許我們能做的,只是在今生今世目送他們離開的時候,說:「很高興這一生能同你做父子母女一場,我們有緣再見。」

..(略過一部分)..

佛陀告訴我們「假使壽命滿百年,終歸不免無常逼,老病死苦常隨逐,恆與眾生作無利」。我們不正是因為對世間無常的深生嚴離,才終究走上修行之路的嗎?無常觀就具有這樣的力量,他將我們從愚痴蒙昧之中敲醒,他將我們變成一個修行者。他讓我們明白修行的意義所在。乃至於佛陀在圓寂前仍囑咐對弟子說「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

無常觀讓我們從內心深處厭離世間的五欲而心生道意,這難道不正是佛陀所給予我們的巨大的加持嗎?所以佛陀說:「觀無常者,佛所加持,觀無常者,佛所授記。」所以佛陀說「一切諸想中,無常想為最。」所以,佛在八大人覺經,以無常觀而開始。

..(略過一部分)..

在讀唐代玄奘大師的傳記時,有一個片段很令人動容,大師在西行求法途中,獨身一人在橫度八百里的莫賀延磧沙漠,在經過了五天四夜的遠行而滴水未盡之後,大師和所騎的馬都已經因缺水而倒卧在沙漠之中,就在死亡邊緣的關頭,大師有一段顯得頗為悲愴的獨白,大師說:「玄奘此行,不求財利,無冀名譽,但為無上正法來耳。」振聾發聵啊。今天的我們依然還記得跪在佛前剃染出家時的初發心嗎?

我們究竟為了什麼出家,痛念生死,舍離俗緣,念修法教,成無上道,度脫群生,永離眾苦,我們不正是因為仰慕這條道路,才放下了整個世間的種種嗎?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蓮池大師,在大師存世的著作《竹窗隨筆》中有一篇叫《出家》的短文,恰好是對「守道清白「的最好詮釋,大師在這篇短文是這麼說的:每個人在剛出家時,雖然各人的志向有大有小,但沒有不具一段清淨髮心的。然而時間久了,就在種種因緣、名利的熏染之下,漸漸又開始營造華貴有如宮殿的居室,講究起華貴的衣飾、購置田產、蓄養徒眾,積蓄財產,如在家人一般精於俗世的緣務,而這又同俗人已有什麼兩樣呢。 佛經上說:一人出家,魔王波旬也要為之恐怖。可要是照這個樣子,恐怕魔王波旬應該為之酌酒慶祝了。所以凡懷著一腔好心出家的僧人,要快快著眼看破。古人說:必須重離煩惱之家,再割塵勞世俗之網,這才是出家以後的出家呀!

佛陀在《遺教經》中說:「汝等比丘,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這就是佛陀在八大人覺經的中間所謂我們開示的修行之道。

在《八大人覺經》的末尾,佛陀在最後一覺悟中教導弟子當發大乘心普濟一切,《維摩詰經》說:「出生諸佛者,智度而為母,方便以為父」。而方便之中最重要的當然就是這所指的菩提心。正如彌勒菩薩在《華嚴經》中所讚歎的一樣:菩提心如點金劑。在菩提心攝持之下,一切萬行才得以成就為我們成佛路上的福慧資糧,觀苦、少欲、知足、精進、多聞、布施、守道,這些本是大小乘的共法,然而正因為最後匯歸到菩提心上了,這些成為了將我們導向無上佛果的大乘不共菩薩行。佛陀用這些樸實的語言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

這些就是八大人覺經所傳遞給我們的智慧。

..(略過一部分)..

所以當你現在可能可以開始理解一部分為什麼出家,不過這依然很難接受,而且果然是有著強烈無常觀和沒有無常觀的人確實根本很難成一條路。

因為從有了無常觀開始,會升起人身難得,出離心等等。對於生死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但是他的發心並不是自私的不是嗎?即便是文化影響,換個文化他的想法和行為還會受到很大的尊重,也會讓你一家人被敬重,只不過兩類人眼裡的世界根本不同。

所以如果你想勸說父親不要出家的話,其實如果要利益眾生,要修行出家確實非必須的,出家或者在家都是為了一條路,就是從輪迴中解脫,並且證悟。或許出家有種種方便,在家也有在家的方便。寺廟確實也有種種你父親看不到的地方,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僅僅針對你父親的情況,出家真的能夠完全利於修行還未必那麼絕對。

我覺得你能做的就是,自己也去看看你父親所學的去理解他,畢竟信仰佛教在國內的大文化下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對於你來說完全可以作為一種文化知識。我家人當做科普看過很多以後,也發生了觀念改變,起碼認為這是很好的文化知識,覺得我多學學也有很多好處,對於他們即便無法全然接受,但是矛盾自然化解了,並且還能經常聊聊。所以同樣的,當你知道你父親的目標,和他可能遇到的困難的時候,你的理解包容與支持下,他可能會認為自己做個居士未必就不能利益眾生。畢竟要究竟的利益眾生非得證悟不可,跟出家不出家並無絕對關係。

在你學習和了解更多的時候,你只是多懂了一些知識,也不必非要信仰什麼,對你毫無損失。但是卻會變得懂得,懂得如何在他修行的路上多給他一些方便的支持,讓他感受到在這條路上,確實居士也可以修的很好,也可以獲得很好的支持理解。到時候讓父親做一個很好的居士,一家人能夠和和美美互相理解支持,何樂不為呢?如果這都還不行,那麼自然是他的一些緣分成熟了。我們在命運里能掌控的其實非常少。如果勉強不來,就隨緣的好。


冒昧的問一下,

四位老人去世後再出家,意思就是四位老人依然健在吧?

題主二十,那四位老人現今什麼年紀?現在的老人家活個八十大幾很正常。

如果老人都過世後,你父親年紀已經大了,那他已經不滿足出家的條件了,年紀太大是不可以出家的。

有時候淡定一點,不一定非要改變他人的想法,讓時間解決問題也是不錯的。

也許十幾年後他想法變了,也許十幾年後你們想法變了。

另外:

想說服你父親,最好的是用佛法嘍。

《維摩經》弟子品曰:「我聽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父母不同意不得出家)

《維摩經》方便品曰:「維摩詰言:然汝等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 (發菩提心即是出家)


一個女兒,不想失去自己的父親,不想讓自己的母親失去丈夫,居然被人罵自私鬼,我接受不了。

什麼意思,一個人這一生要為自己而活,就可以不顧他人的感受嗎?我覺得喝酒好就可以酗酒,賭博爽快就可以賭博。我喜歡養狗,你們不給我養你們就是自私鬼,遇到了真正的真愛,我隨時可以離婚,管我有沒有孩子呢!這是幼稚和不負責任,不是洒脫也不是所謂的為自己而活。

題主想要勸你父親,就從自己和母親身上著手就好。你父親也不一定真的就放的下,放不下,做個居士未嘗不可,折中為什麼不行?是先放下了,才能出世,而不是為了出世逼迫自己放下。如果他還有眷戀,說明時候還不到。從這點入手,會好一些。


學佛,不應學得巧言滑舌,不應學得對別人的痛苦視而不見,不應學得慈悲之心都化為得勢不容人,不應學得對別人群起而攻之。

題主,不要為那些回答讓你心煩意亂。

題主,也不要對佛學感到失望。

你父親的情況,確實有些障礙。一般即使是牽掛較少的人也得先做幾年的居士,確實心志堅定的才能進一步。像你父親的情況家裡牽掛還很多。這些情況都是要考慮的。

有些事情不能強求,鳩摩炎,聰慧過人,但造化弄人還是娶妻生子,緣起緣落,這並非一般能說得透徹的。


他信佛多久?他為人處事和對你們母女好不好啊?如果各方面綜合都不錯,而且信佛五年以上,說明他還真是個和尚命,估計他去意已決,我估計為這事你家撕了很多回,他無動於衷的話那就不要勸了,你媽該改嫁改嫁該怎麼樣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你也成年了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讓他凈身出戶把所有的財產留給你們母女,帶個路費就好了。至於你和他斷絕父子關係,沒必要。不是你要和他斷絕,是他要和你斷絕。你媽和他分了沒有夫妻關係,你畢竟是他生的還是有關係的斷不掉。

如果他信佛沒多久,性格人品不咋滴,出家那才是真逃避,而且極其不負責任。算了吧,該讓他走讓他走,說不定過段時間還俗了。

勸說,你們肯定都勸了,你們自己家人更了解他都沒辦法,來知乎問覺得能找到更好的辦法嗎?


你太自私了!

你考慮問題完完全全是為了自己考慮,一丁點兒也沒有照顧到父親的心理,你父親從小把你撫養大,怎麼著?這輩子就得伺候你?二十多歲了,不伺候了就要斷絕父女關係?!簡直可以用不肖女來形容了。

你父親出家的決定,你母親並不反對,這就夠了,輪不到作子女的限制。你不理解的事並不表示是錯的,是你自己的問題,提高自己的認識吧。


簡單說說我的看法吧。

  1. 站在常人的角度來講,首先那是別人的生活,不是你的生活,儘管跟你關係這麼親密,然而那是別人的生活。
  2. 如果他要超度眾生,那他肯定是受大乘佛法影響的。如果題主真的希望勸說你父親,那麼我建議題主學習上座部佛教,也就是俗稱的小乘佛法。只有真正理解了佛法中的基本原理,我覺得題主才能有足夠的知識和辯論能力去說服一個人。推薦比較通俗易懂的學習材料是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的小乘佛法入門,或者耶魯大學的佛教與心理學。
  3. 再強調一遍,麻煩題主花一周左右的時間,在權威網站,搞清楚佛教的基本理論框架。

下面給出鏈接,希望能幫到你。

Coursera | Online Courses From Top Universities. Join for Free

Coursera | Online Courses From Top Universities. Join for Free


真為修行,了脫生死的,出家的心不會動搖,你勸也勸不住;不是真修行,想躲廟裡避清凈的,我敢保證那廟裡他也住不長久。 至於你說的,父親出家你接受不了,你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想問題,多為父親考慮,了解他為什麼要出家。最後勸題主一切隨緣。愛他,就去成就他。


推薦閱讀:

關於佛法中因果業力的疑問?
怎麼理解佛學中的「空」?
佛經深奧 自己讀佛經 如果對佛經理解錯了 怎麼辦?
為什麼念佛還是會想要談戀愛?
熵增定理是不是表示修仙永生或者成佛永恆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轉生永遠不可能實現意識百分百完整下去?

TAG:佛教 | 父親 | | 出家 | 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