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互聯網硬體面臨的問題有哪些?
另外,線上圓桌活動進行中,若對持續的話題討論感興趣,敬請關註:智能硬體時代
互聯網硬體面臨的問題,將問題進行邏輯拆分,主要有這樣五個方面:
1、這個產品能聯網就是王道嗎?互聯網硬體依託強大的聯網想像,似乎聯網就是王道,雞血概念就是遠程控制,遠程是要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例如遠程做飯,遠程啟動車輛,這樣的聯網遠程是本質是智能化的一個階段,終究狀態就是全自動的解決方案,所以目前的遠程控制類過渡狀態產品難以打動用戶付費,產品華而不實。
2、硬體的獨立性功能差,現在很多硬體是依託於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來進行控制,完成人機交互的信息閉合,沒有了手機平板的配合這個硬體可以獨立做什麼?
3、大數據易得,結果難求。手環手錶類產品採集身體數據能力都沒有問題,但是數據的分析方案不能令人信服,缺乏其他專業支持和科學權威解讀。導致數據實際使用效能低下。
4、數據安全問題令人擔憂。許多產品缺乏網路安全的系列支持,自身漏洞容易被黑客利用,導致用戶數據泄露。
5、各個平台的產品合作兼容,不同的產品植根於不同的生態平台,各個平台間的兼容問題也會映射在各個產品上。
在深圳有大量的硬體創業者,其中有很多的低調的成功的企業。近來,硬體被冠以智能兩個字後,開始曝光率提高。而當被北來之風吹襲後,帶上移動互聯網幾個字的的硬體公司開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就身邊的經驗來看,原本做硬體出身的,營銷以及運營上向移動互聯網靠的,比較容易發展的更快。而原本純做互聯網的,想帶個硬體產品,則相對來說比較難一些。不過這也許跟眼界局限於深圳有關,只是一家之言。
無論現在的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的功能,硬體上早已經實現,現在無非是從運營的角度重新包裝出來。投資也比較熱,但是無論前幾輪融的再成功,關鍵還是要看這幾年的發展。2015年,大風過後,還能活下來的,才是王道。對於純做數據,硬體免費這種模式,持謹慎態度。1. 大部分產品都是從產品經理出發,而不是用戶出發。換句話說,並沒有找到用戶的真實需求,可以通過看這些產品在宣傳中對使用場景的描述就知道了。
2. 過分仰仗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低價、電商、增值收費盈利、互聯網營銷。而忽略了硬體本質上是個實體的東西,用戶對傳統的東西的接受度和對互聯網產品的接受度並不完全一樣,用戶花了錢買了硬體,就是要解決一個實際的問題。別扯那些雲啊智能啊亂七八糟的,先想清楚到底解決了什麼實際問題。
3.硬體的整合能力太差。別提對設計和生產的把控能力,能搞掂design house,讓人家真心實意(而不是看在錢的份上)好好乾活的,就已經是牛逼團隊了。4.忽視專利,埋下「長大」的隱患。1. 技術門檻低;
2. 同質化嚴重;
3. 價格戰慘烈;
4. 時尚感不足;
5. 數據採集做得很好,數據分析和挖掘,做得不足;
6. 缺少基於所採集數據的娛樂通道;
7. 要想成為新的入口,必須要打通特徵和互聯網。
這水太深了,真真假假的,同質化太過嚴重。都是加個智能的標籤欺騙大家。。。
電池技術跟儲存讀寫速度吧
在手機設備,很多設備速度上不去很大部分原因就是讀寫速度沒上去
普通電腦用SSD跟機械硬盤,兩者速度都是天壤之別,更何況是手機從消費者角度來說說:沒有根本抓住用戶的真實需求。兩千多的I watch,galaxy watch能實現的功能值得價格么?除了鐵粉會買,普通人會么?普通一百多的手環除了測測心跳什麼的,沒什麼太多用處,用戶會為了一時新鮮購買使用,難以形成重複推薦購買。智能家居確實聽起來不錯,但是想實現突破性功能需要大量長期的投入,巨頭不做,普通團隊又做不了,所謂互聯網硬體是偽命題,根本原因是沒有解決用戶真實需求,沒有突破性的發明創造
推薦閱讀:
※2500-3000的主機各種強推G4560是怎麼帶起來的???為什麼都不看用途???
※全國筆記本和台式機的低中高各層級的 CPU 和內存分布如何?
※28nm製程的7850功耗127W,40nm製程的560Ti功耗180W,更好的製程帶來更低的功耗的原理是怎樣的?
※能自己把筆記本硬碟換成 SSD 的嗎?需要先做什麼準備?了解哪些信息?
※優秀的電子工程師(偏硬體、嵌入式),曾經在學校到底能學到什麼程度的知識?
TAG: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