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在流傳中沒被修改過嗎?

總覺得比同時代的書好懂。並且語法也不太一樣,通假字也少了很多,總之感覺寫作時代要近很多,是我的錯覺嗎→_→


《道德經》應為《德道經》,其名字含義參考我另一答案:道德經的德是指什麼啊??

目前有四大版本:

王弼通行本(傳世本),

1973出土的馬王堆帛書甲本、乙本,

1993湖北郭店出土的竹簡本(楚簡本)。

楚簡本最為古老,但是殘缺極為嚴重。

乙本避劉邦諱,因此斷定是漢朝的抄寫本。甲本由於不避劉邦諱,因此推斷它抄寫於劉邦稱帝之前,並非是漢代的物件。此外,甲本保留了大量的修真義,並隱含了修真方法論與訣竅(修真義用異構象形字表達,當然了,我顯然是看不懂的)。

三國時期王弼注的通行本是至今仍最流行的版本,但改動很多。改動一為避諱,二為通俗,代價真是不小。王弼明明是個玄士,卻把修真義全都去掉了,實在令人不解。或許其是想將德道經的方法論與修真論剝離,但死得太早,修真論沒能完成並傳承。

我曾讀到過一個業內對《德道經》勘校的標準:以甲本為底本,其餘為校本,其中乙本為主校本,楚簡本、通行本為參校本。甲本所缺之字首選乙本輔之,依次參選楚簡本、通行本。(注意這個「依次」,說明在學術界看來,通行本是最不受重視版本。)

還找到了一個論文,不過尚未細看:楚簡本與帛書本、傳世本《老子》的文本關係研究


《道德經》是先秦各種名著中唯一一本有點學術追求的一般人也需要參考各種不同版本去閱讀的書。其他的先秦名著基本可以信任傳世本,或者起碼在各個流傳的版本中文字出入不算大,但是《道德經》有比較大的文字出入……連名字都不一樣好么……有的直接說是《德道經》……道德經只有五千多字,所以裡面一些字的出入對意思的影響非常大……現在馬王堆帛書的版本和傳世本就有不小的出入,可見到漢代為止,《道德經》還流傳著一些不同的版本。

先秦兩漢的書全靠傳抄,而且基本不抄完……也就是很多隻抄其中幾篇,所以從劉向劉歆父子整理書籍之前,很多書都是沒有全本的, 有全本的在不同版本之間也有不少的文字差異,這個是可以想見的。以前很多人直接靠背書,然後默寫的,背錯行很正常,背一半按照自己的想像加點東西減點東西也正常……有一些是一個人讀一個人寫的(漢字如此多同音字、近音字,那就是坑啊,所以古書中大量出現通假字,有些字我們今天都不知道為啥通假,因為古音和今音已經有了很大的差異)。甚至比較惡毒的是直接篡改經典支持自己的論據……這個有些古人也幹得出來……所以……基本上每一本傳世的先秦文獻,文字上都是經過修改的。

還有一點就是,很多人認為先秦無嚴格意義上的私家著述。比如《論語》《孟子》《荀子》《莊子》啥的,都是成於眾人之手,而不是一個人寫的。既然是成於眾人,那就一定在流傳的過程中有所謂的「篡改」。因為本來就是大家一起寫的,這個沒有固定的作者,其實也談不上篡改。《道德經》的成書也是如此,起碼我自己覺得是如此,不像是一個人一氣呵成寫完的……有人用語言學的方法研究各種經典,想確定其成書年代,比如雙音節詞什麼時候開始使用之類的。但是其實這個是有風險的,因為考慮到成於眾人之手這點,一本書的成書可能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時間點,所以可能帶有各個時代的文風。但是其表達的思想,可能是比較古老的。

綜上所述,如果《道德經》真的如一般看法是起於春秋末年到戰國的話,其成書的過程中一定是被不斷修改的。


有關道德經文本流變,可以參考劉笑敢的《老子古今》的有關章節。

當然,這一方面的權威著作,仍然是鄙人的【老子附會:《道德經》八種對勘、拼貼與臆解】(艾習角著).pdf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第一句就被改過。


建議題主去網上找找,郭店楚簡和馬王堆帛書的原本來看看。個人的理解是道德經的流傳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變化,這種變化有一些是傳抄中的無意之失,有些則是學術之爭。最初,道家與儒家可以說是一脈相傳,一顯一隱的關係,論語中就出現了很多道家式的隱士,兩者並無太大的矛盾。到了戰國時期,兩家都發展壯大,門戶之見已成,出現了很多批判儒家孔子的東西。這些東西的出現並不一定就是對原文的扭曲,在本人看來其自有其存在的根源。對於題主,本人想說的是自己的理解最重要,畢竟現實大多還是我注六經嘛。


都是手抄本,肯定有改過


錯覺無疑,另外名可名,非常名,不要以今義去等同老子書中的意思,也不能以通行的古義解釋老子中的意思,另外陳鼓應的是最基本的參考書,但也有很多問題,私以為初步的疏通文意已經夠了


去買帛書老子


推薦閱讀:

百家講壇上的劉心武、于丹為什麼不受知識界歡迎?
求推薦有關楚辭解釋的書籍?
古代人所指的「合縱」和「連橫」分別是什麼意思?

TAG:國學 | 道德經書籍 | 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