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是什麼?


問題一:首先要解決什麼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問題。百度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反映先進生產力發展規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於人民大眾實踐又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文化,是繼承人類優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和民族性」,我覺得有點扯淡,這個解釋體現特色了么?誰的文化不是反應的先進生產力啊,美日歐的,哪個不是?哪個不是源於大眾服務於大眾?我覺得就真正的社會主義而言,還是和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的社會政府理想主張有契合之處的,像清靜無為、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兼愛非攻之說,為此後的治國理念和社會發展提出了鮮明的觀點主張,可以看做社會主義的初級模型。

問題二:50-70年代的問題,主要是破壞了社會主義法制基礎,是歷史的倒退,自然會影響社會法進程,其惡劣影響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消除的,可喜的是那之後中國開始了思想開放、文化開放,雖然並未產生先前的文化繁榮,但畢竟打破了文化的藩籬,使文化的發展回到正途。

問題三:那是自然,一切的文化都是大眾的文化,再高深的文化理論都是要為統治階級服務的,但根本還是為全體國民服務的,不「伺候」到位,大眾會不樂意的。社會的文化意志也不是統治層能決定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年會興起屌絲文化和草根文化,這也就是國民自發的文化覺醒和文化繁榮。


這個問題,大概100年後的人們會有更準確真實的解釋。不僅僅是文化,很多存在都是跳出那個時間段,才有更精準的解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吧。那麼既然受邀就姑且說一下自己的淺薄見解吧。

第一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傳承的,包括一些普世的價值觀,但這些價值觀基本上每朝每代都會肯定,比如孝,比如誠信。那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呢?很有意思,我們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時期的文化很大程度上受那個時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影響或者說決定。不過文化本身有自己的獨立性啦。我們現在是社會主義,既不是以前封建社會,更不是奴隸社會,大概它所反映的文化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吧,這個不想多說了,我總覺得我們的歷史在某一個時期發生了一個靜悄悄轉變,也影響了整體的人的思考、行為方式……插句題外話,我覺得政治性較強的文化大多不能長久流傳成為經典,即便它當時在統治者的倡導下如何盛行,這大概是因為太具指向性了,缺乏與後代人的心靈共鳴。

第二個,認真看完題,感覺這些都可以寫個論文了......好下面我來馬虎回答一下第二個問題。影響絕對是有的,後期的一些作品簡直不能看,假話,空話,大話……瑟瑟發抖。看過一些古代經典,你再看這些文學作品,無法感覺思想的共鳴,更不要說心靈的震撼,隔靴搔癢的力度都沒有。然而,總有一些文人是站著的,或者另闢蹊徑寫一些其他的。那段短暫的歷史像是一個暴力幼稚愚蠢的被寵壞的小孩,把爺爺收藏的傳家寶能拿到的都拿出來隨意玩了一遍,丟了一些,扔了一些,損壞一些,遺存一些.....討厭熊孩子,祝他們幸運別長成熊大人。回到題中,影響肯定是有的,而且延續至今,這純屬個人觀點。不過文化隱隱蓄力了。新中國的文化還沒有到蔚為壯觀的時候,一些可以名流千古的大文豪大概還沒出現。純屬個人愚見。我很蠢的。跟我計較,那你也蠢.....呵呵呵呵呵呵......

第三,百度群眾給的定義

1.指「人民大眾」或「居民的大多數」,即與「人民」一詞同義。《荀子·勸學》:「羣眾不能移也。」《史記·禮書》:「宰制萬物,役使羣眾。」 宋 王安石 《虔州學記》:「尚可以鼓舞羣眾,使有以異於後世之人。」 毛澤東 《在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有了不起的作用的還是群眾。」

2. 指沒有加入共產黨、共青團組織的人;指「未加入黨團的人」,表示「黨員」與「群眾」的區別,「幹部」與「群眾」的區別。

3. 指不擔任領導職務的人。

4. 亦作「群眾」。 亦可理解為需要有人領導的一群烏合之眾。

5.字面上解釋,是指聚合在一起的人的總稱。

我們姑且取第一意義。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者,文化的傳承里也絕少不了群眾.....這是一群個體渺小,聚合就能形成一股強大力量的存在。答案是肯定的。


體制內一些書讀得多一些,但是又不是太多的人


參見李澤厚的現代思想史論,中國知識分子的實用理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學校的選址,都在舊墳地上建?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裡的安貧樂道,正面的效果多?還是負面的效果多?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穿漢服呢?

TAG:傳統文化 | 中國特色 | 中國傳統 | 中國傳統文化 | 共產國際 |